大佘山·微旅游·多元化—-上海樾山国际都市社区方案设计

摘 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腾飞带来商业的快速增长,商办类的大型商业建筑作为新兴的商业形态在商业发展过程中被市场和商业经营者及开发商广泛认可。在各大城市,大型商业建筑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商业地产重要的组成部分[1]。

商业市场在发展的同时也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商业项目的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然而传统的建筑设计从业者并不了解消费模式,当地群众需求,商业经营以及商业地产的开发逻辑,现阶段的设计研究也很少从这方面入手,这就导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很难深入了解消费者以及经营方的要求,使最终的设计结果不能尽如人意。

本次课题在通过对比分析一些典型的国外成功的商业模式的前提下,将其相比于中国传统的商业模式,同时,指出一些国外的模式中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经验,以此来探索适合我国社会实际情况的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以及对从场地规划、人际交往空间、景观空间、建筑通行空间进行探索,来体现现代化的理念。现代化理念的商业建筑设计时需根据商业经营模式,科学合理地运用建筑物的空间。本文针对商业建筑的建筑布局、道路规划、活动场地、建筑功能、流线和商业空间等方面阐述商业建筑的设计特殊之处。

关键词:商业建筑; 商业模式; 现代化; 多元化

引言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经历着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商业的快速增长,作为商业交易的平台,商业建筑项目的规模和数量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商办类建筑作为商业形态的主力军之一,其建设速度及形态应紧跟商业发展的步伐,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型商业建筑建设量最大,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现已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大型商办类项目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商业地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数据表示,从2014年到2019年,商办项目开业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2019年新建成数量已突破900家。

商业建筑经过前人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商业建筑也开始考虑到了除了商业以外的一些延展性功能。不仅仅关注商业运营,更希望带有更多的交往空间和体验空间,开始从整个城市或者区域的角度,打造和定位商业体的功能和服务对象了[2]。

商业建筑,作为商业发展的载体与商业繁荣紧密相关。同样,商业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商业建筑形态的转变,众所周知,在商业、零售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够把握住消费趋势,从而开发能迎合顾客需求的商业模式,是商业项目能存活的根本。从建筑学视角来看,结合商业模式调整及时探索改变设计策略成为了商业建筑设计的必然要求。

因此,从理论角度分析阐述商业模式发展及建筑设计策略这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而指导实践,是十分必要乃至紧迫的。

但在商办建筑大量建设过程中,却呈现了各种问题。

首先,项目最终效果良莠不齐,部分项目可以迎合市场需要,在客流量、项目影响力等方面表现突出,而相反,很多项目却在经营中无法得到预期的盈利,甚至难以支撑日常的运营,只能放弃经营,沦为“烂尾”项目。其很大原因是在项目初期忽视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以及对制定针对项目的设计策略,没有从运营方、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项目设计,故此造成项目的失败。

其次,由于近年来互联网商业的发展,传统商业等实体经济受到明显冲击,因此,发挥实体商业优势,融合新兴产业和业态发展的全新商业模式,也是当今商业项目不可忽视的问题。

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已经开始向新一代年轻人转变,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消费特点同以往截然不同,因此,商业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消费需求的更迭。

因此分析市场变化,了解消费者需求,进而有针对性,预测性的做出商业建筑设计策略,就成为了商业项目建设方、运营方和建筑设计师共同要面对的课题。

1 课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 课题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商业建筑也会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演变,现今商业建筑已成为与当代大众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公共建筑之一。商业建筑一般投资规模大,风险高,周期长,投资回报率显著,其中商业业态决定了商业建筑的形式,而商业业态的定位又取决于市场。有了业态精准的定位,建筑师才能对商业建筑的功能、形式、风格等进行充分了解和有效组织,打造出充满活力、多元化的旅游文化商业社区,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3]。

1.2 课题目的

在商业建筑形式多变的今天,寻找设计出一个更加适合当前地块的运营的模式,并设计出相应的建筑,为此次课题的中心问题。本次项目处于上海松江地区,属佘山地块。依托虹桥重要门户,促进中高端优质客户导入;依托佘山打造集生活购物、时尚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文化、观光休闲于一天的特色商业街区;利用现有地块资源及周边资源,打造情景化街区;对标国际化案例,打造文化创意多元国际化社区。

1.3 课题意义

通过调研及分析国内外大型商业建筑的发展及变化,对照市场需求及商业模式的改变,以国内近20年来建设的大型商业建筑为重点调研对象,分析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及背景,总结经验提出设计理论原则探讨今后的商业建筑发展方向,提供设计理论依据。

2 国内外商业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国外商业建筑发展现状

商业建筑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对于业态及建筑形态的研究都相对深入。在大型商业建筑的开发、设计、建设乃至运营阶段都可以通过专业机构得到大量的市场调查数据、策划报告以及一系列的相关理论支撑。

在理论研究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为我国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参考价值,其中以以下几个理论为代表:

⑴ 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由戴维·索尼科尔(David Sonetal)早在1976年提出,他认为,商业业态同所销售的商品一样,存在着生命周期,包括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都有其经营特点并逐步发展。该理论也表示,虽然存在生命周期。但不同商业的生命周期长度及各阶段的时间跨度各不相同。

当今商业业态有非常多的形式,但生命周期理论对于现代商业的开发和设计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见。特别是在商业项目的理念研究和形态研究中,生命周期理论依然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⑵手风琴理论

手风琴理论也被称为综合化与专业化循环理论,由豪威尔(Hower)和豪兰多尔(Hollander)先后提出。该理论标识,综合化商业和专业化商业,这一组相对应的商业模式总是会循环发展产生,当其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转而变为另一方占据主导,往复循环。X在20世纪至21世纪初的商业发展模式完美的验证了手风琴理论,而我国的商业形态发展在某些方面,也正是遵循着手风琴理论的原则。

⑶ 体验经济

随着商业发展,各国都开始进入体验式经济时代,体验经济的概念首先是与1998年被经济学家B约瑟夫派恩二世(oscphpnI)和角姆斯H吉尔莫(JamesHGilmore)共同阐述。他们发表了名为“体验经济时代来临”(Welcome to The Expenence Economy)的论文,引起了经济界的轰动。随后在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的伯恩德H-施密特教授又出版了《体验式营销》一书,体验式的概念引入商业[4]。

体验式商业将传统的卖方市场以售卖为核心的经营方式,彻底转变为基于买方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商业理念,以此催生出的主题式商业、体验店、生活方式集合店等商业形态成为当今的主流和今后商业发展的趋势。

基于对商业理论的研究,在项目实践中,发达国家也做出了诸多尝试,例如,X由于其消费特点和家庭文化及汽车文化,开发了大量多业态、大体量的城郊商业综合体。欧洲结合新城建设和现有建筑改造,将已有的商业建筑更新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型商业项目。日本和韩国作为新兴发达国家,根据地狭人稠的特点,在集约式城市综合体设计和理论方面也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参考项目。

2.2 国内商业建筑的理论

我国对于商业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早期相关的研究多为从商业建筑空间形态流线、空间组合方面进行讨论,偏重于建造及单纯的建筑学及工程理论。

随着商业的发展,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关于大规模商业建筑的研究开始从狭义转向广义,从单方面转为多角度。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更加注重多学科的穿插,在探讨商业业态的组织的同时把握其背后的内在逻辑,借鉴市场经济理论、社会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营销心理学等多学科融合,以此获得更加精确的研究结论。

清华大学的庄惟敏教授发表的《建筑策划导论》一书,从建筑师的视角,阐述了从立项,项目策划到方案设计的模式,提出了建筑策划理论框架,从整体策划的角度,为建筑师指明了全新的研究方向。

其后天津大学的曾坚教授针对商业建筑撰写了《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书中大量搜集展示了商业建筑项目的案例,从前期策划、规划布局及后期的空间构成方面阐述了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同济大学的王桢栋博士在其所著的《和——当代城市建筑综合体研究》论文中,分析了商业项目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开发、设计、建造流程,集合我国市场环境做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展望。

在2013年出版的《商业综合体——聚集、共生、突破》一书中,对当时的商业项目进行了拆解,并从开发商的角度分析了项目的模式、功能、开发标准以及同所在城市的关系。

2.3 国内外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2.3.1国外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国外现代商业建筑与国内相比起步较早,商业景观与国内相比也比较成熟,不管是外部景观还是空间构成方面与国内相比更多的体现了功能性、趣味性、人性化的方面。但在建筑设计中国外设计师与国内设计师相比会体现出设计师的主观意识或者是客观条件的影响,这会导致建筑最终虽然会有多种不同的效果,但是现实却是最终不管是内部空间的利用还是内部流线的安排往往会出现不合常理的现象出现。

2.3.2国内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中国现有的现代商业建筑发展历史较短,虽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便是建筑设计刻意借鉴国外一些优秀案例,导致部分设计不符合当地大众需求或不符合我国国情需要,其次是多种商业建筑在外部设计时极其单调或极其“统一”,或商业建筑和整个城市环境连接僵硬,只体现出自身的观赏性,并不能和周围城市环境相融合,表现出孤立感。

3 项目概况

3.1 项目设计条件及设计原则

3.1.1项目设计条件

本项选址目位于上海市松江区。项目选址如图3.1所示。

大佘山·微旅游·多元化----上海樾山国际都市社区方案设计

  图3.1项目选址

  该地块位于松江区洞泾地块,靠近地铁9号线,是承接上海西城区城市外溢人群的重要站点,也是松江接轨虹桥商务区的重要门户,区位优势明显。场地位于佘山地铁站东侧,位于泗泾板块西侧边缘,泗泾板块与佘山板块交汇处;地块东面北面多为刚需物业。动迁小区环境相对老旧地块西面为佘山板块,有较多高端低密度。泗泾、洞泾板块均属于传统的居住板块,有较多的刚需及动迁小区。客群以传统的中低端居民为主,消费品质及能力不高;板块发展相对成熟,有固定的居住客群,但商业发展阶段较初级,品质和档次均比较低。佘山板块紧邻本项目,整体的区域定位高端,吸引了大量本地或是外来的高端客源,但人口稀少,消费外溢现象严重。

经过实地考察,地块位于中心位置,被其他地块包围在内,目前无任何道路连通,与其他地块之间的联动性较差。项目地块距离西侧主干道路和北侧道路距离较远,交通到达性差,不利于行人进入及商业的对外展示性。项目东面有河流穿过,车流人流抵达只能依靠于桥梁,大大降低了交通的便捷度和商业辐射能力的传播。

3.1.2项目设计原则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加强,使得项目建设不仅要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还要满足建筑形体审美和规划环境的需求。因此本方案合理布局,明确功能,规划设计中注重表现简洁、效率、自然的风格,功能上有机的将办公、居住、商业三种建筑功能联系起来,环境上注重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在充分满足使用功能和总体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建筑空间,力求塑造一个造型新颖、环境优雅、个性鲜明的松江区标志性建筑群体。

在建筑设计上,以美观、合理、效率和技术为表现性因素,同时考虑到本方案地理位置处于板块交接,作为松江区形象建筑,将现代、文化、大气、典雅作为设计的基本格调,空间划分以灵活多变为原则,尽量减少造成空间封闭的固定分割,每一功能分区尽量统一规划布置,以求留出更多的自然空间。

综合场地现状并结合环境景观、服务效率等方面的需求,提出以下几点设计理念: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优化场地环境景观质量;科学的选择楼栋形式,充分提高办公效率;丰富居住户型及娱乐活动设施等,满足商业活动需求。根据规划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等分为以下几部分:商办部分、公共活动区、商业区以及绿化广场等。

3.2 商业建筑的设计策略

3.2.1区域环境研究

建筑设计是同环境密不可分的,同样,商业建筑的策划和设计也同环境息息相关, 一般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⑴ 区位环境

外部交通分析,即主要道路分析、公共交通分析等等,结合不同的项目甚至还需要考虑到高铁站、机场甚至码头对于项目场地的综合影响。除了场地到达的便利性,由于私家车保有量的提升,各级人群都会以私家车作为主要的交通手段,因此项目周边的停车资源也是环境分析的一部分[5]。

客源聚集条件分析,大规模商业项目必然需要大量客群的支撑,结合不同商圈划分,项目周边的人口聚集区、成熟的商业区、办公区、教学区

都是客源带动的有力条件,也是商业定位确定的有力依据。

展示度分析,展示度指城市角度从不同距离对项目的可见性,地块的展示度以及立面的展示性曾被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核心,但是结合商业运营宣传中互联网营销的兴起以及轨道交通的便利接驳,单纯的视觉展示度的重要性开始逐渐降低。

⑵ 商业环境

对于商业环境研究是针对于周边区域的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等城市发展所做的基础研究。通常包括区域环境研究、区域消费能力研究、以及区域商业市场研究。对于商业环境的研究可以城市的角度更加了解该区域的发展前景、商业布局前景和政策导向, 便于以发展的眼光决定对商业项目进行更准确的策划。

3.2.2竞品项目的研究

在研究目标人群的同时,对于场地周边的商业环境的考察和研究也必不可少,虽然商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同一范围或类似定位的商业通常都会对项目带来很大的参考意义,深入拆分对标项目的设计条件,分析项目场地、规模,研究其经营、盈利方式, 理解其设计逻辑就可以以此作为项目设计的借鉴。

特别是核心商圈范围内的对标竞品项目的规模、定位和消费等级,一旦同项目高度重合或市场呈现饱和状态,就要尝试扩大辐射面、差异化经营或目标客户细分的方式重新进行项目定位。

大佘山·微旅游·多元化----上海樾山国际都市社区方案设计

  图3.2项目周边竞品

  3.2.3功能落位

在对于项目严谨的分析基础上,根据项目自身的体量、面积,参考项目当地的经济情况、市场状况,就可以据此得出更加合理的业态选择和业态配比,我国主流的大型商业项目业态已经开始从单纯的经营性业态向体验性、服务型业态所转变,一般来讲,业态会被划分为购物、餐饮、娱乐三大类型,而常用的配比约为50:30:20,甚至40:40:20,用大量的餐饮及娱乐业态带动人流,保证销售业态的客流量,同时提高商业转化率。

在进一步确认了业态配比后,就需要结合项目场地条件进行业态落位,其中又需要考量更多的因素。

大佘山·微旅游·多元化----上海樾山国际都市社区方案设计

  图3.3项目功能分析

  3.2.4面积需求

商业及业态对于面积的需求往往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实际的经营使用面积,另一方面是受租金所限制。

不同的营业模式对业态和经营模式对于经营面积的需求截然不同,以三个主要的业态分类举例:传统的零售店面积一般都会在50平米左右。除此之外,一些特殊的大型经营业态,如大中型超市、家居卖场等由于兼具陈设展示的功能,会占据2-3层。而餐饮业态由于涉及到加工区的面积以及大量客流的长时间使用,面积往往会选择300-400平米,结合不同餐饮档次,甚至会提高到800平米。娱乐业态的面积就会更加灵活多变,其业态经营往往会应用到各类的设备,其面积甚至层高都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除了经营所需面积,租金影响也是限制商业面积的重要因素,不用的业态及商家对于租金的承受力各有差别,同时由于位置,层数的不同也会影响到租金的金额。在面积的划分上就需要考量到各方的因素,对面积进行控制。

当然,以上的因素都是针对出售的商业项目,如果采用自持的方式就能尝试更加灵活的商业布局,如沉浸式商业,就会将所有相近定位的业态集中布置,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必过于控制单业种店铺的面积区域,在偏重商业氛围营造的基础上提升消费氛围。

3.2.5商业服务空间

商业的配套服务主要指除商辅和交通空间外,同使用者,即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的功能,如常规的商业项目必备的停车场、卫生间、客户服务部等,有些商业还会结合自己的主题配备附加的休息区、景观区、母婴区等服务功能。

必须的服务功能一般会在相关国家规范及地方规范中给予相应的设计规定。如《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中规定,商业场所停车数量以经营面积计算,不应低于0.3车位/100平米营业面积40。而在实际设计中通常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规范基础上进行上浮。以停车位计算为例,就需要综合考虑商业定位、商业规模、项目影响范围、客流量、当地机动车保有量以及停车区域计容方式等因素,考虑停车配比以及停车场规模,在必要情况下也会考虑停车楼、机械停车、全自动停车等多种停车形式[6]。

附加功能会结合商业定位来选择性配备,如儿童主题的商业项目往往都会配备母婴室、大面积的儿童活动空间,而一些主打场景化的商业项目的景观区会在前厅、中庭等空间占用很大面积。

随着商业项目偏向人性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在策划和设计中合理的配备辅助空间,可以有效的提高商业项目的品质,强化项目的定位主题和设计的人性化,更会成为项目的亮点。在商业项目中,配套空间虽然无法直接起到盈利的目的,但是对项目的提升会有效的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提升商业的收益、增强商铺溢价。

3.2.6流线设计

同任何建筑一样,动线的研究终究是建筑设计专业研究的核心之一,商业项目中,消费者在建筑中的动线是否合理、清晰、明确是评判商业建筑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每一条流线的规划和流线中每一种功能业态的布局都需要详细的规划设计。

⑴ 人流动线

大型商业项目发展至今,发展出了各种形态和模式,然而究其本质,商业项目的人流动线模式都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单线型、主次型、环网型。

⑵ 单线型动线

单线型,顾名思义讲所有商铺布置于同一条动线两侧,无其他支路,避免对于客流的干扰和分散,当然,所谓单线型流线并不只包括一个方向的通道,往往会根据地块适当扩大流线宽度,设计中庭、挑空等。

3.2.7交通系统分流

在场地内,全面采用人车分流的设计原则,将车行流线全部放置在场地沿主路一侧布置,将所有车辆引入地下车库。同时在地下设置酒店分大堂,既保证酒店客人的入住便利又不会对地面商业造成任何影响。

人流线由场地长向两侧的滨海西大道和沿海景观道向内引入,由场地主入口到达三个核心广场,在广场之间通过主流线漫游,并通过广场进入各个主题的商业体块,在二层,结合连桥及景观节点打造空中步行流线,提升二层的消费体验和商业价值。

4 总体规划

4.1 场地规划

场地设计中优先考虑了建筑的位置,为确保商业空间和主要活动场所有良好的昭示性和流动性,且避免建筑的遮挡,将建筑放置于场地的东南侧,其余部分以商办建筑为主。商业的主出入口位于城市主要道路上,增强场地的可到达性。场地的东侧和西侧道理开口,连通场地,增强了与周边社区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场地与周边地块的交流。

4.2 建筑布局

建筑形态提取了场地内的元素,根据用地条件,对其进行整合处理,首先将场地分为南北两个地区,中间以一条贯彻场地的道路和中心景观连通,使两栋建筑既可以体现相互连接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如图4.1所示。

大佘山·微旅游·多元化----上海樾山国际都市社区方案设计

  图4.1场地分割

  为使场地内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营造出场地内特有的半围合式生活。场地内将商业和商办建筑出入口分开设置,减少不同功能出入口的相互干扰。因要想既满足场地容积率的要求,又能可以带来视觉上的震撼,还不会在整体上给人以笨重感,因此建筑单体设有架空层、连廊等的过渡空间,过度靠近活动场地。

4.3 道路规划

该项目的交通组织方式应充分考虑多种业态建筑流线特征,场地内部

采用分流的通行方式,不同目的的人群进入场地后不会产生人员的拥挤,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提高人们的游览兴致。道路系统简单清晰,场地内设有消防环路和消防登高场地,能够有效地防止意外的发生。人行道路场地平整,采用平坦、质地均匀、无反光的材料,既方便又安全。

大佘山·微旅游·多元化----上海樾山国际都市社区方案设计

  图4.2场地消防流线

  4.4室外活动场地规划

景观设计从功能入手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合理组织空间。从城市设计的角度,通过综合体的空间形态和类型表现,协调综合体与城市的互动的关系,在静态关系上尊重城市肌理与文脉以及固有的城市形态,兼具灵活性与适应性;在动态关系上,体现多样性、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建筑纳入城市环境体系,在地面、空中、地下取得协调发展,成为有机的整体。

大佘山·微旅游·多元化----上海樾山国际都市社区方案设计

  图4.3场地绿化分析

  主入口人流比较集中的区域均设置广场,结合绿化种植以及建筑小品,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大佘山·微旅游·多元化----上海樾山国际都市社区方案设计

  图4.4场地入口广场分析

  同时广场将自然景观引入内部,体现生态、环保的概念,同时兼顾智能生态型写字楼、绿色生态酒店特点,结合部分硬质人工景观,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享受与归属感;充分照顾景观的均好性,规避不利影响,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划分出自然的“院落”,在建筑群中形成一“景”。

5单体设计

5.1功能设计

该项目的公共空间集中设置于建筑之间的底层部分及组团内绿地空间,商办空间位于建筑上层,这样可以保证居住空间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人视角下的通透,有助于场地与外部社会的交流。

商业部分的空间形成一个组团,组团内部共有两个中庭,中庭与入口形成完整的商业动线,其目的在于让顾客去真正的参与购物活动所能产生的消费。一层功能空间为动态空间,如公共餐厅、厨房、健身房等;二层则是较为安静的功能空间,如书画室、展室、教室等。在空间中设置独立的消防设施,注重空间的紧急疏散问题。根据规划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等组织关系分为以下几部分:主力店部分、零售部分、公共活动区、中庭活动区、特色餐饮以及部分办公配套等。

办公部分的空间形成多个组团,每个组团形成半封闭中庭,建筑一层多数为架空形态,非架空部分也是多数以商业布局,其余楼层皆为办公空间。

大佘山·微旅游·多元化----上海樾山国际都市社区方案设计

  图5.1底层架空

  5.2平面布局

在平面布局中,注重功能与流线的组织关系,有利于减短行走流线,有效的提高服务效率。一层设置有公共餐厅、厨房、医疗保健、超市等功能。二层设有健身房、乒乓球、老年教室等功能空间。标准层平面采用半围合的单廊布局形式,以使更多的建筑得到更好的视野。每栋建筑的每一层均配有相应的组团功能空间。有良好的朝向和日照要求,且有利于节约建筑面积。楼电梯的位置满足防火疏散距离要求。

5.3流线设计

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流线是影响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流线根据使用人群可分为商业流线和办公服务流线两大类[7]。商业流线简单便捷,有利于消费者出入商业空间和公共空间,同时还不会进入办公空间,有效使购物流线短捷,降低消费者的疲劳感。商办区域内部流线形成一个闭环,可以有效提升办公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通过中间道路进行连接,即保障了本身特性要求,又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后勤服务流线注重隐蔽,保证送餐、进货等后勤流线避免与顾客流线、办公流线等公共流线交叉,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结论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商业建筑的设计必须得到相应的改进,需要建筑设计人员认清当前商业建筑设计中的不足,遵循其特定的原则,有意识的进行调整。现代化的理念是现代都市商办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指导。实际开展商业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正确认识现代化理念基本内涵,从多个角度开展建筑设计工作,如建筑通行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游客浏览空间设计以及人际交往空间设计等。这样在现代都市商办建筑设计中,融入现代化的理念,满足年轻人心理层面的需求,更能提高建筑设计效果。现代化的理念应该充分运用于商业建筑的方方面面。

理想中的优质商业建筑无论是在室内空间、室外环境或者是其中的细节,都应该基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让前来购物的年轻人体会到便捷的、优质的服务。在达到了现代年轻人基本的生活水准,并从业态、娱乐精神等其他方面进一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加强对于年轻人的吸引。通过优质的建筑流线及造型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民生水平、创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和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志兴.社区商业建筑设计要点研究[J].山西建筑.2019(22):37-39

[2]王光.浅谈基于商圈理论的商业建筑设计策略[J].中国住宅设施. 2019 (03):13-14

[3] 陈芳.基于商圈理论的商业建筑设计策略研究[J].智能市.2019(10):38-39

[4]李陆阳.商业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产.2019(30):57

[5] 熊珂.研究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商业建筑设计[J].居舍.2018(20):125

[6]张少泉.商业建筑设计模式的探索[J].河南建材.2017(06):210-213

[7]熊瑞华.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9(10): 11-12

[8]许如锋.浅析现代商业建筑设计[J].居业.2019(11):49-50

[9]江林.基于商圈理论的商业建筑设计方案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28): 97-98

[10]张腾飞.开放式街区背景下道路设计规范适应性研究[D].济南:山东交通学院. 2018.4:33-36

[11] 李瑾.鲁中商埠文化影响下传统商业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及再设计——以周村古商城为例[J].居业.2019(12):28-29

[12]余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关于商业建筑若干问题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8(47):65-66

[13]吴曼.流动的琴弦上海虹口SOHO[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6(08):16-21

[14]沈敏.叙事学视角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交通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2:13-22

[15] 俞灵琦.漕河泾与柳州共建的“强劲引擎”[J]. 华东科技.2018(06):35-34

[16]武汉:疫情笼罩下的超大城市[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0(Z1):123

[17]孔宇航,辛善超,张楠.转译与重构——传统营建智慧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 建筑学报. 2020(02):23-29

[18] GUO Han-ding,ZHANG Yin-xian,CHEN Si-min,MA Xing-neng. Existing building energy-saving reconstruction market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J].Ecological Economy.2018(03):211-215

[19] Braulio-Gonzalo Marta,Bovea MarÃa D.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public procurement criteria and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tools applied to office buildings[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20(C):79-86

[20] Aurelie Leclercq-Vandelannoitte,Henri Isaac. The new office: how coworking changes the work concept[J].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016 (6):104-132

大佘山·微旅游·多元化----上海樾山国际都市社区方案设计

大佘山·微旅游·多元化----上海樾山国际都市社区方案设计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4月2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23木头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0779.html,

Like (0)
123木头人的头像123木头人游客
Previous 2023年4月22日
Next 2023年4月2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