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汇并行现象对比研究

 摘要:词汇是人类语言和生活经验的结晶,是组成文章语言的最基本材料,由于英汉两民族在文化差异和思维认知上的不同,对于某些特定词汇的选择也有很大差异。研究发现,英汉两民族在习语,成语以及相应的固定短语方面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描绘同一现象的词语有很多。本文通过对这方面语料进行大量的收集和分类,意在分析英汉词汇选择不同的原因及影响。从英汉词汇来分析英汉文化的差异,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展和言语交际的融合。

 关键词:词汇并行;文化;成语;习语;隐喻;认知;对外汉语教学。

  前言

词汇是人类语言和社会经验的结晶,是文章语言的最基本材料。英汉民族由于地域差异,文化认知角度的不同,对于词汇选择也有很大差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交流也越来越紧密。“汉语热”现象也更加火爆,研究英汉词汇并行现象有利于留学生更好的学习汉语,减少更多语言偏误的发生。通过对英汉固定表达差异的研究对比,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能更好的促进英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英汉词汇并行的概述

 (一)词汇并行的定义

所谓词汇并行,就是指英语和汉语在描述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时,所选词汇和表达方式不同,但却能在意思上达到一致的一种语言表达。研究发现,这种词汇并行现象在习语,惯用语等形象语言上尤为突出。譬如,汉语里常说的“胆小如鼠”在英语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词语,如“as timid as a rabbit”或“chichen-hearted”。即(“胆小如兔”或“胆小如鸡”),二者虽在形式表达和喻体选择上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并行的。都是用来形容人性格胆小,两者是可以互译互通的。再如,汉语里的“倾盆大雨”通过夸张的比喻来形容雨势的猛烈。同样,在英语里也能找到相应的表达,即“rain cats and dogs”字面意思,(下猫和狗),其实它的通俗表达也是指倾盆大雨,两者所选词汇表达字面意思大相径庭,可语义上却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类似的词语表达还有很多,此处就不一一列举了,具体表现将会在下一部分展现出来。

 (二)英汉习语并行现象的主要表现

习语,是人类在长期劳动中总结出来的语言精华,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格言等。由于英汉民族地域文化和思维认知的不同,习语表达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将列举一些实例。

例如,“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落汤鸡”(like a drowned rat/a sodden sheep),“害群之马”(black sheep),“爱财如命”(skin a flea for it is hide),“拦路虎”(a lion in the way),“狐假虎威”(ass in the lion is skin),“一贫如洗”(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趁火打劫”(fish in trouble water),“打草惊蛇”(wake a sleeping dog),“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说曹操曹操到”(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如履薄冰”(as if treading on eggs),“金窝银窝,比不上自己的狗窝”(East or West 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吃饭像只猫”(eat like a bird)。

从文化差异角度分析英汉词汇并行的主要原因

文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英汉两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心理等的不同。因此,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文化环境所形成的习语也各具鲜明的民族特色。研究英汉习语表达的不同,应该仔细从英汉两民族的民族特性出发,探究其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使研究得到正确的理解与应用。下面将就此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导致英汉词汇并行

地理环境,是影响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定的地域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相辅相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英两国无论是在自然条件还是气候方面也迥然不同。因此在语言表达,词汇选择上也呈现了较明显的地域特征。

从地理条件来看,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多以陆地为主,地形复杂多样;这也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农耕文化提供了便利,中国自古以来都以农耕经济为主,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提出了“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在劳动人民的眼中,“土地”就是生命的化身。在选词造句上多是跟陆地生物有关,多与农业经济接轨。而英国则是一个典型岛国,多海洋,这就为英国的航海、渔业、造船业等提供了殷实的地域条件,因此人们由于长期受海岛生活的影响,语言也多与海上生物、航海事业、和“水”有关,从他们常用的习语,谚语表达就可以看出。例如,汉语用“挥金如土”来隐喻花钱无度,极度挥霍。同样,在英语里也能找到与此意义相通的习语。即“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用“土”来隐喻花钱无度,正是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土地的依赖,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的体现。而英语用“水”来隐喻花钱无度尽管两种语言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喻体也不同,但却能在语义上达到一致。再如,汉语成语“九牛一毛”,英语却用“a drop in the bucket”(字面意思沧海一粟)。两种语言,虽然所选喻体不一样,但是都是用到了夸张的表达,语义上都是比喻微不足道的意思。汉语用“牛饮”来比喻酒量大,喝酒狂野的人。英语中同样能找到类似的词语表达,即“drink like a fish”(喝水如鱼儿)也是用来比喻大口喝酒,豪饮,狂饮的意思。汉语用“牛”来隐喻喝酒狂野的人,是因为中国长期受农耕经济的影响,“牛”是劳动人民必不可缺的劳动工具,牛力气大自然饮水量也大。而英国是以航海业和渔业为主的国家,长期接触的生物也多与鱼类有关。鱼离不开水,所以选词表达也多与海上生物挂钩。汉语用“趁火打劫”来比喻在情况最危急的时刻,趁机侵犯他人的权益。同样英语里也有类似的表达,即“fish in trouble water”(字面意思浑水摸鱼),两者采用不同的喻体来隐喻,但是意思都表示在情况危急时,从中谋取他人利益。汉语用“火”是由于受传统农耕经济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都是靠“刀耕火种”来维持生计。同时,“火”是劳动人民用来做饭的工具。而英国长期靠海来维持生活,自然离不开“水”。因此,在语言表达上主要还是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从英汉两国的气候差异来看,中国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类型也比较复杂多样,显著地季风气候和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并行。但同时因地形多样,气候也较复杂。而英国属于典型的岛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同时因常年受西风的影响,全年气候温暖湿润,四季温差不是很大。受气候的影响,两国的植被,经济作物,动物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两国人民由于接触物种的不同,思维认知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或多或少都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英汉两民族在习语,惯用语表达方面也有不同。例如,汉语用“雨后春笋”,英语用“like mushrooms after rain”(字面意思雨后蘑菇)。都是用来隐喻新鲜事物大量的涌现出来,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两种语言所选用的喻体不一样,形式表达也存在差异,但语义上却是相近的,并行的。汉语之所以用“竹子”来隐喻新鲜事物,是因为中国生产竹子,且竹子的生命力比较旺盛生长迅速。人们在初春时节能够收获到大量的嫩竹。而英国用“mushrooms”,是由于英国长期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全年气候温暖湿润,为蘑菇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因此,英国盛产蘑菇。这就是习语选词不同的来源。

(二)由于社会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导致英汉词汇并行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惯。通常包括社会礼仪、民俗节日、乃至封建迷信等。英汉民族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在思维认知和语言表达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动物认知上,也有较大的分歧。譬如,汉语用“爱屋及乌”来隐喻爱一个人而连帯的关心爱护与他有关的人或物。英语则用“love me love my dog”(爱我就爱我的狗),两者所选喻体虽然不同,但隐喻含义是一致的。中国人对狗的认知,多含贬义成分。例如,“狗仗人势”、“狗屁不通”、“人面狗心”、“狗眼看人低”甚至对于那些地位低下,不招人待见的人称呼也多与狗挂钩。例如,“狗蛋”、“走狗”等。然而,在英国人对狗的认知则多是褒义的。英国人喜欢养狗,把狗视为人类最忠实可爱的朋友。譬如,幸运儿“lucky dog”、“a gay dog”(一个快乐的人)、“as 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非常开心)、“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英国人多把狗与人作比,认为狗的地位是极高的。其次,汉语用“力大如牛”来隐喻人的力气很大,英语则用“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马)。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农用工具也不同,中国是传统的农耕国家,生产生活离不开牛。而英国习惯用马拉车,对于马的崇拜意识与中国对牛的敬畏意思是相近的。另外,汉语习惯用“胆小如鼠”来隐喻胆小;英语则用“as timid as a rabbit”( 胆小如兔)。中国人对鼠的认知通常是贬义的,厌恶的。因为老鼠总是生活在阴暗的环境里,且通常都是夜间活动,又是专门偷粮食的罪魁祸首。在中国人的眼里,老鼠都是贪生怕事的形象代表。而英国人有狩猎的传统习惯,兔子常被作为狩猎的最佳之选。兔子本身性格温顺柔和,在英国人的认知观念里,兔子常常被认为是胆小的象征。

由于英汉民族社会风俗习惯的不同,英汉两国在计量单位的表达上也有差异。例如,汉语习惯用“两”,英语则善于用“打”。因此,汉语习语“半斤八两”和英语习语“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两者都隐喻彼此相当,不分高下的意思(多含贬义)。(郭益凤《翻译中的英汉词汇语义对比研究》黑龙江大学,学位论文,黑龙江,2002年,第15页。)其次,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英汉两民族在一些生活习语表达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譬如,汉语“鱼米之乡”,英语的表达是“land of milk and honey”,汉语用”“鱼”和“米”来代指中国的饮食习惯,是由于中国的气候环境适合鱼和米的生长,人们日常饮食以鱼、米为主。而英语用“milk”和”honey”来代指英国的饮食习惯。是由于英国是以面食为主的国家,生活多以面包、牛奶为主。汉语“小菜一碟”在英语中表达为“a piece of cake”(一块蛋糕),同样是由于英汉两民族饮食习惯的差异导致。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导致英汉词汇并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文化发展的气息。英汉民族由于地域不同,文化渊源不同,所孕育的历史文化也有差异。英汉习语词汇的发展也附带着各民族的时代气息,积淀了文化的时代内涵。其中主要包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以及民间传说等。例如,汉语习语“杀鸡焉用牛刀”隐喻为小题大做。在英语中也能找到与此相对应的习惯表达,即“break a butterfly on the wheel”(把一只蝴蝶压死在车轮底下)用来比喻小题大做,喻义与“杀鸡焉用牛刀”意义是一致的。从两者的喻体对比来看,汉语的“牛刀”体现了中国还处于封建落后的小农经济,以传统的刀耕火种为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比较滞后。而英语里的”wheel”(车轮),则从侧面折射出了英国已经从传统的农耕社会进入机器大生产的先进工业化社会。从这一英汉习语的对比中,可以折射出英汉两国历史发展的的时代特征。(郭益凤《翻译中的英汉词汇语义对比研究》黑龙江大学,学位论文,黑龙江,2002年,第15页。

尽管英汉两民族历史渊源不同,孕育文化的土壤也不同,但是在有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汉语成语“挑拨离间”用来形容在他人背后恶意散布谣言,污蔑中伤他人,搬弄是非;出自《官场现形记》。而英语习惯用“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来隐喻经常喜欢在内部搞破坏的人或事。特洛伊木马与特洛伊战争有关。(黄丽凡《英汉文化与差异》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12期总第193期)与此故事相关的成语还有“Helen of Troy”(红颜祸水),相传在特洛伊战争中,是由于主人公海伦导致了特洛伊城的沦陷,因此用海伦的名字来隐喻灾祸。同样汉语也有与红颜祸水相关的故事,人们常常用“妲己”来比喻红颜祸水,说她是“蛇蝎美人”,是导致商纣王淫乱成性的罪魁祸首。从这两个习语表达中可以看出英汉两国由于历史事件的不同,所选用的喻体也存在差异。

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导致英汉词汇并行宗教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孰轻孰重的影响。因此,在某些习语表达上都有各自的宗教色彩。中国文化主要受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与此有关的习语比比皆是。例如“借花谢佛”、“普度众生”、“魔高一丈,道高一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成语数不胜数。而英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的影响,习语多与上帝和《圣经》有关。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God 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天无绝人之路)。“Go to hell”(下地狱)、“God bless you !”(上帝保佑)。(王文静、杨秀茹《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文化的异同》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英语教研组)等习语多与上帝有关,在西方上帝被视为天主,与中国的佛祖是一致的。

英汉习语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在某些习语表达上也存在差异。英语习语表达多与基督教和圣经有关。例如,汉语“一贫如洗”用英语表达为“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即贫穷得犹如教堂里的老鼠。英语里强调“教堂”正是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正是由于教堂的繁华和辉煌才没有粮食的遗漏,所以教堂里的老鼠是缺乏吃食的。还有英语“put new wine into bottles”(即“旧瓶装新酒”)用来比喻用旧的形式去表现新的内容。就出自《新约.马太福音》第九章。这也是受基督教影响的表现。再如英语“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译为眼无泪水,难进天堂)。中的“heaven”正是受西方基督教神学观念的影响。然而汉语习语表达则多数受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例如,汉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英语翻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就是受道家思想得影响。注重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做事要正确处理好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而英语中用的是上帝是受基督教的影响。例如汉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典型的佛教思想,讲求因果报应。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宗教信仰对英汉习语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因此对于这一方面的习语翻译要多从双方得信仰方面去深究不能只看表面含义。

由于民族心理的不同而导致英汉词汇并行不同的民族,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孕育文化的土壤不同;因而导致不同民族的心理取向也有分歧。导致在某些习语、惯用语表达上也存在差异;例如,汉语“拦路虎”用英语表达为“a lion in the way”。汉语用“虎”而英语用“lion”两者喻体不一样,但是隐喻的内容是一致的。在中国,老虎常被视为百兽之王,是勇猛,威武的象征,中国人对于老虎是既敬畏又恐惧的心理。而在西方国家,则习惯把狮子看作百兽之王,认为狮子是动物之首。中国人常说“猛虎出山”、“虎虎生威”“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英语中则多与狮子有关,例如,“the lion-hearted”(勇气可嘉)、“social lion”(社会名流)、“as bold as a lion”(勇猛如狮)等。(肖薇《从文化差异看英汉习语翻译》合肥农业大学,《铜陵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另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不同民族对于某种动物的联想的心理认知也有差异。“龙”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作为中国的图腾,是祥瑞和威严的象征。中国帝王被称为“龙子”,与龙有关的词一般都是褒义词。例如,“龙马精神”、“飞龙在天”、“龙凤呈祥”、“望子成龙”、“一世龙门”等。然而在西方“龙”则被视为是恐怖、邪恶的象征,对于龙的联想义几乎都是不好的。例如,汉语“望子成龙”用英语翻译为“have great ambitions for one’s child”。

 小 结:

以上内容通过从英汉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来分析对比英汉习语、成语以及某些固定短语表达的差异,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探究英汉民族背后的文化内涵。从上面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习语的表达承载了英汉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语言依赖文化而存在,语言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文化土壤的孕育,语言与文化骨肉相连,密不可分。从英汉两国语言表达中反映了英汉民族不同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折射出了英汉民族的价值取向。从这些文化差异中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应该从辩证客观的角度去继承与发扬优良的本民族文化,积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更好的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英汉两民族的语言得到更好的互译互通,减少更多语言表达偏误的发生。

三、从认知差异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词汇并行的原因认知的定义:

“认知”一词译自英语“congnition”。英语“cognition”最早是指承认父子关系的法律用语,后用于心理学、哲学等。《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对 cognition 的释义为:“1.[哲](与情绪、意志等相对而言的)认识,认知行为;认知能力;2.认识的结果;感知,感觉;概念;直觉。”(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增补版)[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379. )《辞海》对“认知”的释义是:“译自英语 cognition,即认识,在现代心理学中通常译作认知。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认知活动是人对外界信息进行积极加工的过程。”( 辞海(第六版)[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891. )从上述词典翻译中可以看出,“认知”是指通过人的心理活动如感知、直觉、概念等方式去获取外界知识;是人脑能动的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并理解运用知识的一种行为结果。

(一)思维模式不同导致选词的差异

思维影响并决定语言,同时语言的发展又为思维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即语言对思维有能动的反作用。英汉两民族由于地域环境、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两民族在思维模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自古以来,人们在用语言文字描述某种抽象的事物时,往往都会选择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去指代。即用最熟悉的、具体的能指去描绘抽象的所指。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岛国,长期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因此思维模式相对直接和开放。而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陆地国家,长期的农耕经济和封闭的地形导致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相对间接含蓄。譬如,汉语习语,“新官上任三把火”用英语表达为“a new broom sweeps clean”(用新扫帚打扫干净),汉语用“火”而英语用“扫帚”;两者所选用的喻体不一样,但是表示意思是一致的。都用来表示新上任官员采取新措施,来凸显自己的才干。这种隐喻的不同实际上是由于认知的不同导致的,中国人对”火“的认知是敬畏的,是人们最熟知的,用“火”的旺盛来从侧面反映官员的威望,这是中国人委婉的表达。而英语用“扫帚”则正是英国人思维模式直接的反映,“扫帚”是人们最熟知的,每天打扫卫生必用的,用来比喻新官上任是一种直接巧妙的表达。还有,汉语“铁哥们”用英语译为“faithful pal/sworn friend”(忠实的朋友/发过誓的朋友)。汉语用“铁”是从铁的硬度层面去考虑的,用铁来比喻朋友关系的稳固性是一种间接的表达。而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则是更加的直接,用“faithfui pal”和“sworn”直接可以从字面意思就可以读懂,而汉语“铁哥们”,比较适合中国人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风格,一般外国人光从字面意思是很难理解这个词的。再如,汉语“马后炮”英语译为“belated action”(迟来的行动)。汉语马火炮是一种棋术用语,用来表示因不及时行动而错过好时机,是一种间接委婉的表达;而英语“belated”则是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直接表达,符合英国人惯有的思维方式 。

其次,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英汉两国物产不同,导致两国的思维认知也存在差异,语言表达也存在分歧。例如,汉语“粗茶淡饭”翻译成英语为“Bread and water”;汉语的“茶”和“饭”,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国人对茶和饭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在词汇选择上往往也都会选择自己最熟知的表达。而英语用“bread”和“water”则是符合英国人的饮食习惯,英国人对于面包和水的认知度和中国人对米和茶的情感是一致的。再如,汉语习语“上梁不正,下梁歪”在英语里表达为“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字面意思鱼要腐烂头先臭),两者喻体选用不同,但是隐喻含义一致。汉语的“上梁”和“下梁”,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是房屋建筑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中国人认为,脊梁是房屋建设的关键,同样长辈和领导的榜样也是关乎后生是否能健康成长的关键。而英语用“fish”是由于英国是一个长期靠海为生的岛国,饮食习惯多以海鲜为主,思维认知也多与海上生物相联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关公面前耍大刀)、“a fine kettle of fish”(一团糟/烂摊子)、”a pool shark”(台球高手)等。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而导致语言表达的不同

各民族由于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决定了不同民族对客观对象也有不同的主观认识。(屈春芳,常春喜《中西文化差异与英汉词汇的内涵》.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6 卷 第 5期)英汉民族所处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英汉两民族对于动物的认知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就“牛”而言英汉两民族的认知差异还是比较突出的,例如汉语“力大如牛”英语则用“as strong as a horse”,汉语“吹牛”,英语译为“talk horse”,汉语“铁牛”,用英语表达为“iron horse”等。同一个喻义,但是英汉两种语言所选用的喻体却是完全不同的。在汉语认知里,人们对“牛”的认知通常都是褒义的,肯定的。中国人认为“牛”通常都是勤恳、任劳任怨、善良、温顺的代表,是中国农耕经济的的有力工具;是被人讴歌和赞颂的,与牛相关的习语多数都是褒义的。例如,“孺子牛”、“老牛舐犊”、“骑牛读汉书”、“牛角书生”等。都充满了对“牛”的赞美和肯定。然而,在在英语里“牛”的地位则是比较低的,多是被用作餐桌之物。与牛相关的词语则多半是含有贬义的,例如,“throw the bull”(胡言乱语)、“be like a bull china shop”(字面意思,瓷器店里的牛,译为鲁莽)等。相对“牛”来说,英国人对于“马”的认知多是褒义的,以马作为最初的交通工具,认为“马”是给他们提供便利,创造价值的所在。另外,对于“虚伪”这一词汇的描绘,英汉两种语言所选喻体也不同。汉语习语“猫哭耗子假慈悲”,用英语表达为“shed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两者喻体不同,但是含义一致,都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虚伪。(陈佳媛《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策略》西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38卷第6期)在中国,“猫”一直被认为是“老鼠”最致命的天敌,“猫”恨“鼠”入骨是不可能对它有真正的同情心;用来形容人的虚伪是最合适不过的。而英语“she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是西方有名的谚语。英国人对鳄鱼是比较熟悉的,其实鳄鱼流泪只是一种身体本能;而非因为伤心而流泪。所以英语借此来讽刺那些虚伪的人。再如,英语和汉语在形容人“狡猾”时,表达也不同。英语用““as cunning as a dead pig”(像死猪一样狡猾),而汉语形容人狡猾一般是以狐狸作为喻体,即“像狐狸一样狡猾)。(屈春芳,常春喜《中西文化差异与英汉词汇的内涵》,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6 卷 第 5期)英语用“pig”,而汉语用“狐狸”;在中国人的认知里,狐狸一直是狡猾、奸诈的象征。与“狐狸”相关的词汇多含贬义色彩,例如,“狐假虎威”、“狐唱枭和”、“狐媚魇道”、“狐鼠之徒”等。然而,“猪”在中国人的眼里多是指“好吃懒做”、“贪得无厌”、“肥头大耳”等不好的象征;与“狐狸”的狡猾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然而,在英国人的认知里“猪”被认为是狡猾的象征。因为猪总是借着懒惰为借口逃避劳动,与其他动物相比猪是狡猾、奸诈的代表。从以上的例子不难发现,由于英汉民族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动物认知取向上也有较大差异。

其次,英汉价值观念的差异还表现在“颜色”认知上。从一些英汉颜色词的对比中就可以发现;以红色为例,汉语“红茶”用英语表达为“black tea”、“眼红”为“green eyes”、“脸红”为“blush”、“红光满面”为“the pink of health”等。两种语言所选用的颜色词不同,但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红色”在中国通常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成功、忠诚的象征,中国无论是在婚庆还是春节都会张贴红色的对联;中国婚服主要以红色为主。与“红色”相关的词汇多是含褒义色彩;例如,“开门红”、“大红大紫”、“赤胆忠心”、“红旗报捷”等。然而在英语里红色多表示恐怖、危险、亏空、生气等。例如,“run in the red”(财政亏空),“be in the red”(债台高筑),“see red”(火冒三丈”,“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red dangerous”(红色危险)等。另外,以“黄色”为例,汉语“黄道吉日”在英语中可以表达为“white day”、“黄色电影”为“blue movie”等。英汉两国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颜色的认知也存在差异。在汉语里,“黄色”被视为土地的颜色,是尊贵、庄严、权贵的象征。中国古代帝王身着黄袍以显示权贵和地位,中国帝王居住的建筑颜色也多与黄色有关,然而在西方国家,则多用“白色”来显示地位的高贵,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当然,“黄色”在汉语里也含有贬义色彩。例如汉语“黄色书籍”、“黄色电影”等多是指低俗、淫秽的含义。然而在英语里的表达是“blue movie”,在英语里“黄色”代表了对亲人的期盼和想念,没有汉语里低俗、淫秽的含义。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由于英汉民族认知观念的不同,导致对于颜色的选择也存在分歧。

最后,由于英汉民族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英语和汉语在某些“数字”词汇的认知上也存在分歧,语言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对于数字“6”英汉在习语运用上也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数字“6 ”在汉语里多象征着吉利、和谐、亲情、生命。与“6”相关的词语也多是褒义词;譬如,“六六大顺”、“六合时邕”、“三亲六眷”、“身怀六甲”“六畜兴旺”等。然而,数字“6”在英语里,则多被认为是不吉利, 罪恶、死亡的象征。英语习语里与“6”相关的词语也多是含贬义成分;例如,“be six feet under”(死亡、入土)、“be at sixes and seventh”(乱七八糟)、“six peeny”(廉价、不值钱)、“hit sb for six”(给某人以毁灭性的打击)等。(安美华《英汉数字习语对比》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另外,对于数字“7”英汉习语表达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数字“7”在中国人的认知观念里,多被认为是不吉利、终结、死亡的象征,是中国人较为忌讳的一个数字;与“7”相关的习语也多含贬义。例如:“杂七杂八”、“七手八脚”、“乱七八糟”、“三蛇七鼠”、“七死八活”等。这种观念的出现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受中国人崇尚偶数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中国人认为偶数比奇数吉利,双数比单数和谐。另一方面,中国多以“7”天作为祭奠死者的传统。数字“7”多被视为死亡的象征;同时“7”又是作为一周的末尾,多与终结相关联。中国是一个崇尚和谐、团圆的国家,数字“7”通常被认为是离别的象征。然而,数字“7”在英语里,则被认为是一个幸运的数字;是吉祥、希望、胜利的象征。与“7”有关的习语表达多是有褒义成分存在。例如,“Lucky seven”(幸运之七)、“the seventh key”(第七个关键)、“seven virtues”(七种美德)、“twenty four seven”(全天候)等。在西方,“7”是一个极其神圣的数字代表,“7”是上帝创造世界的标志。与此同时,“7”又被作为休息日,被人们认为是轻松愉悦的一天。所以,数字“7”在西方人的认知观念里,是一种胜利的象征。也是经历一周工作辛苦之后的享受。再如,数字“9”在英汉习语表达中也有很大差异。在中国人的认知观念里,数字“9”与汉字“九”谐音;通常被赋予长久、永久的含义。另外,数字“9”是奇数中最大的一位数;通常被赋予首位,龙头、威严的喻义。因此,中国人有对“九”崇拜的观念,“九”通常又是地位、权势的象征;与“九”有关的成语习语也多是含褒义色彩。例如,“九五之尊”、“九间朝殿”、“一言九鼎”、“凤引九雏”等。然而,在英语里数字“9”相对汉语语义来说,则没有那么深沉的感情色彩。英语里的数字“9”既有表示数量多的概念,也有表示短暂的概念。例如,英语有一著名谚语“a cat has nine lives”(译为猫有九条命);比喻时间短暂的有“a nine day is wonder”(昙花一现)。(强媛媛《中西数字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4月)从这些例子中不难发现,由于英汉价值观念的差异,在数字习语表达上也有较大分歧;对于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应该要多从英汉认知观念的角度去深究。

 四、研究英汉词汇并行现象的影响

     (一)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浪潮也在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汉语本身属于一种教学难度较高的语种,对于从未接触过汉语的外国学习者来说“词汇”学习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中国的成语、谚语等具有民族色彩的词汇是比较有难度的。由于受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的思维认知和语言表达也存在差异。英汉习语方面的词汇表达差异是比较突出的,如果不细致深入的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去分析语言表达差异的原因,就容易造成语言偏误的产生;阻碍对外汉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这一环节,我们应该要着重培养学生养成将英语和汉语词汇的隐喻概念进行对比的意识,掌握两种语言表达的异同。

譬如,汉语成语“倾盆大雨”在英语中的 表达为“rain cats and dogs”.汉语以“盆”作为形象隐喻,用“盆”来比喻雨势的猛烈,之所以用盆来隐喻雨势之大。是由于受中国整体思维的影响,中国人具有整体的观念,例如,“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等。用“盆”来作比形象的体现了雨势的凶猛。然而英语用“cat”和”“dog”是受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的影响。相传“rain cats and dogs”中的“cat”是滂沱大雨的象征(来源于北欧神话);因为“cat”对天气的敏感,每当大雨要来临时它都会做出反映。然而,Odin出门时通常都会带上“dog”,当作大风的信号,因此这就有了习语“滂沱大雨”、“大雨倾盆”的表达。(王红艳《浅析英汉动物习语中的“似同实异”现象》[A]陕西: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1年第4期(第3卷总第58期)再如,汉语“人各有其短”用英语表达为“every bean has its black”(字面翻译人各有黑点)。汉语用“短”,英语用“黑”。两者的思维认知是存在差异的,汉语是从“长度”的角度去衡量人的长处与短处;而英语则是从“颜色”的角度去衡量。另外,汉语“如履薄冰”翻译成英语为“as if treading on eggs”。两者都表示做事极为小心谨慎,但是两种语言由于认知观念的不同,所选用的喻体也不一样。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由于英汉文化和思维认知的差异,导致两种语言在描述同一事物和现象时习惯表达也有不同。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易受母语的干扰,为对外汉语教学提升了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自觉的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英汉文化和思维认知的差异,让学生从词汇隐喻差异的角度去深入了解不一样的中国文化。让语言成为传递文化信息的工具,让更多的外国学生加入学习汉语的浪潮中。同时,从英汉词汇并行现象中去分析英汉文化的差异,也减少了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文化冲突而造成的尴尬。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对外汉语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基本材料,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习语词汇,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饱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英汉词汇,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和中西思维认知差异的影响;导致在某些词汇表达上也存在分歧。这种分歧或多或少的也会影响到中西双方的语言交流。

首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由于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对于“吃饭”这一个动词;中西的理解也是存在差异的。由于受整体观念的影响,中国人眼里的“吃饭”大都涵盖了早餐、中餐和晚餐。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吃饭了吗?”一般对方都能领会询问者所问的时间,就只用回答“吃了”或“没吃”。然而,在西方由于受具体思维的影响,对于“吃饭”一词通常划分得比较具体。询问吃饭时间也比较具体,如果不了解这种中西差异,就会在问候时造成尴尬。再如,英语习语“rain cats and dogs”。中国学生在开始接触这一英语词汇时,通常都是直译为“天上下起了猫和狗”;这种理解就完全背离了最基本的词义,也容易造成交流的障碍。还有,汉语“红茶”用英语表达为“black tea”。如果外国人进中国餐厅说“Give me a cup of black tea”,按照通常的理解肯定会理解为“给我来一杯黑茶”;这就会造成尴尬。从这些例子就可以看出,对于同一种事物或者现象,换成不同的喻体来表达,即使含义未变;但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和思维认知的差异也会导致交流障碍的产生。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担着传承文化的使命。习语词汇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最富有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的语言典范。从英汉词汇的对比研究中,深入了解英汉文化和思维认知的差异;领会英汉选词造句的巧妙之处,感受语言和文化融为一体的神奇。只有深入了解两种语言表达差异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减少双方由于文化和认知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必要尴尬的产生,让中西文化得到更好的交流与发展。

对于英汉词汇对比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受到学者广泛的关注;研究角度也越来越广,观点也越来新颖。从最初的只把习语词汇中的隐喻表达看作一种辞格,上升到英汉文化和认知差异的高度;更深入细致的去探究英汉习语词汇表达差异的根源。

本文首先从英汉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五大方面去对比分析英汉文化差异;从英汉习语、惯用语词汇喻体选择的不同中,去分析其语言背后的文化根源。其次,从中英汉认知差异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英汉民族由于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词汇表达不同的原因。最后,在将这种英汉词汇并行现象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出这种英汉词汇表达差异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并就这种表达差异的影响,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将这种英汉词汇并行现象应用到中西文化交流中,减少更多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和认知差异而造成的语言交流障碍的产生;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当然,由于学识和研究的不够透彻,本文还是存在很多不足。所举例子也多为经典实例和借鉴了许多前人的观点。在英汉词汇表达差异研究中,更多的侧重于汉语分析,英语分析稍显不足。这些都是未来研究中需要不断改善和提升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2]毛海燕:《英汉语言、思维的共性与差异——认知语言学角度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07-8-30。

[3]屈春芳,常春喜:《中西文化差异与英汉词汇的内涵》,湖南: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5期,2004年9月。

[4]陈荣:《英汉词汇教学的认知语境研究》西南大学,2011届博士学位论文。

[5]肖薇《从文化差异看英汉习语翻译》,合肥:铜陵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6]黄丽凡《英汉文化与差异》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12期总第193期

[7]牛贵霞:《从文化差异谈英汉词汇差异》,河北:河北建筑学院学报,第18卷第4期,2001年。

[8]李学芹:《英汉隐喻之共性》,四川: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

[9]周爽,杨清:《文化视域下的英汉词汇对比探究》,长春: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第24卷第4期,2012年7月。

[10]钱穆:《中国文化导论》,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

[11]郑剑红:《英汉隐喻词汇对比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2]李燕:《从隐喻看中西方认知差异》,黑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

​​​​​​​

英汉词汇并行现象对比研究

英汉词汇并行现象对比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4月3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3233.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4月30日
Next 2023年4月3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