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体育养生文化的探源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了秦巴山区体育养生文化的历史渊源,论述了秦巴山区体育养生文化的历史来源及内涵,先后从秦文化、巴蜀文化、汉文化来探索养生文化的渊源和发展以及秦巴山区体育养生文化的内涵等方面,提出了秦巴山区体育养生文化的独特意义,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旨在为秦巴山区体育养生的发展趋势及进行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秦巴山区; 体育养身文化; 现代健康; 现代价值

  1前言

秦巴山区是指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地跨甘肃、四川、陕西、重庆、河南、湖北六省市,其主体位于陕西南部地区。自然派从现代地理科学角度准确的定位了秦巴山区的区域位置体的划分是以秦岭和巴山的起止点为依据,对秦巴山区地理位置作出了界定。如贾探民学者把秦巴山区范围限定在横跨陕、川、鄂、豫、甘五省,具体包括秦岭南北两坡、巴山北坡、汉江盆地,这三个坐标系把此区域做了准确的界定[1];何家理学者也认为秦巴山区地跨陕、甘、川、鄂、豫五省[2],处于中国中西部地区。

秦巴山区其独特的自身属性,也孕育了其独特的体育养生文化。基于此历史渊源,本文拟对秦巴山区的体育文化进行探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来论述秦巴山区体育养生文化,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意义,旨在为秦巴山区体育养生的来源及内涵进行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体育养生备受关注,特别是中老年人这个群体,他们对体育养生的认识更加清晰,养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体育养生文化对秦巴山区产生的深远影响。

2体育养生文化的含义

体育养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并世代相传的、以生命存在和延续为目的身体运动样态[3]。体育养生文化,是将我国养生运动理论中“动以养生”的说法具体化的表现之处。中医中有着“动以养生,静以养神”的说法,其强调的就是对于动静结合、形神共养的重要性。在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影响下,制约了竞技体育对抗性和竞争性的发挥;使得竞技性项目转型于娱乐或表演性特征项目;同时我国的现代竞技体育在训练技术方面也继承并发扬了诸多传统体育养生理念。

体育养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轻视个体间竞争,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是节奏要求舒缓平和。例如,太极拳、五禽戏、八锦缎等武术中的动作最为轻便柔和,而且动作舒展起来落落大方,讲究轻慢圆匀。并且其强度是可以调节,可强可弱,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因人而异。它的时间也是可长可短,锻炼的时间控制要求比较灵活。其次,场地避繁就简,锻炼场地没有太高的要求,有立足之地即可,随时随地都可以锻炼。锻炼人群也不作要求,男女老少皆宜。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参与养生。最后,它注重身心锻炼全面,传统养生方法强调全面锻炼,不仅要练筋骨,还要练习内在的一口气,讲究内外兼修,全面锻炼,注重身心的全面健康。

3秦巴山区体育养生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3.1 秦文化与秦巴山区的体育养生文化起源

陕西秦巴山区曾是古代巴国之地,也是蜀国的属地,蜀国又是秦朝的属地,所以秦巴山区在当时是秦朝的属地[4]。当时的秦朝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的历史文明,秦巴山区的文化中一直含有秦文化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秦文化也随之保留与秦巴山区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了。

秦巴山区的体育养身文化与秦朝当时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秦朝时期人民的生活与奴隶时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于当时生活条件的恶劣,导致当时死亡率很高。随着时代的不断的发展,人们开始通过一些活动来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并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被运用了,《吕氏春秋》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5]”说的是在古代陶唐氏的时候,由于在地势低洼、水灾泛滥的自然环境中,许多当地人都患上了水肿和一些关节炎症,身体各部分堵塞不畅,他们通过舞蹈来治疗这种疾病。这就说明在很早以前,人们就了解了一些相关的养生方法来治疗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秦巴山区处于暖温带与西部北亚热带的气候过渡区,夏季温差变化大,人们长期处在潮湿的环境中微生物容易大量滋生,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这时人们就会通过一些体育项目或舞蹈来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例如,陕南的端公舞蹈。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相对落后,当面临自然灾害或者是疾病、疑难杂症等,人们自然而然就只能通过以前流传的舞蹈来保护他们,通过跳端公舞,来达到祛病的目的,即使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也减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6]。据了解,陕西省汉中市的宁强县、略阳县、洋县等地到仍然还流行着逢年过节端公跳坛的习俗,不仅端公舞蹈种类繁多,而且各地有各地的代表。

到了汉代,体育养生文化逐渐成型,孕育出了整个新的体系,汉代所提倡的体育养生思想主旨是,要通过适度的运动来养生。那时体育养生文化大多都是从五禽戏中得以体现。五禽戏:发于汉代,名医华佗他是从虎、鹤、猿、熊、鹿等5种动物的动作所创编了一套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医疗气功,是一种“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动中求静、外动内静、内外兼练、动静兼备”的仿生功法。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可消,病不得生,血脉相通。”也就是说人们在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劳动[7]。

秦巴山区体育以地形特点把体育项目分为了山地体育项目和水上体育项目,通过不同的地形特点凸显不同体育项目对人体健康的特点。例如,在陕西省秦巴山区,汉水流经区域以山地体育项目为特色,由于当地人们主要以农耕生活为主,通过农耕劳动维持家庭生计。农业耕作代表人们的生产与劳动,与此同时,在生产劳动中也慢慢产生了许多体育项目,譬如:采茶舞、举石斧、荡秋千等一些与生产劳动息息相关的体育项目。同样水上体育项目也有明显的发展,例如:端午龙舟竞渡、游泳、漂流。特别的是游泳项目在当地颇有名气,汉江沿岸民众多习水性,在陕西省秦巴山区生活的人们把入水消暑皆谓洗澡。漂流这项运动是陕西省秦巴山区独具特色的一项体育运动[8]。这些体育项目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挑战与刺激,而且使人们之间相互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也能愉悦情绪,使人乐观豁达,保持身体健康,这是秦巴山区特有的养生之道。

3.2巴蜀文化与秦巴山区体育养生文化渊源

巴蜀文化。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巴、蜀两族先民留下的物质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境内,其时代大约从商代后期直至战国晚期,前后延续上千年[9]。巴蜀文化,多指四川省地域内,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包括省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以四川盆地与秦巴山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四川盆地的一些民俗体育活动经过商贸活动传到秦巴山区。四川盆地的主要居民为汉族和彝族、羌族、藏族和苗族。他们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例如,摔跤:以其竞技格斗特点,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经久不衰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在众多民间民俗体育中,摔跤又是彝族特有的民俗体育运动项目。藏族的滑坠绳:这是藏族民族特有的民俗体育项目,是在春节期间表演的民俗体育活动。苗族人的爬竿:这个民俗体育活动展示了苗族人民敏捷的身体素质的特征。反应了苗族人民的特有的身体素质[10]。由于秦巴山区的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化程度低,又受到该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俗,传统观念。秦巴山区的人们在这种自然环境的制约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它将彝族的摔跤、传统的武术功夫与当地的地理条件进行融合。武术由拳术套路的技术、器械类的套路技术组成。在武术表演中由于融合了运动性质的特性和舞蹈性质的特性,所以使武术套路表演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搏击类的武术技术中,不仅可以防身,对于练习者还起到了锻炼身体、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的作用。综上所述,武术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

秦巴地区山高谷深,连绵起伏的山脉,神似一把大锁。使当地老百姓阻隔在高山万壑之中,封锁了人们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长期保持不变,文化习俗,传统观念同样也沿续至今,形成了独特的秦巴山区自身体育养生文化。

3.3秦巴山区的体育养生文化发展脉络

秦巴山区处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它处于连绵不绝的大山之中,把当地的百姓们封锁在这大山之中,生产生活方式长期保持不变。陕西省秦巴山区的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比如:三秦文化、汉文化、巴蜀文化、等。而陕西秦巴山区曾是古代巴国之地,也是蜀国的属地,也是汉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巴蜀文化和汉文化奠定了陕西省秦巴山区文化早期的基因[4]。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随后秦始皇废西周分封制,将战国后期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秦巴地区分属巴郡、汉中郡、黔中郡、南阳郡、南郡、三川郡。如汉中、安康属汉中郡,达州全境、万州大部分地区属巴郡,万州的奉节县、巫山县属黔中郡,南阳、随州、襄樊属南阳郡、南郡,商洛属内史管辖。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刘邦伐秦,经南阳,取汉中,入武关,攻占咸阳。楚汉之际,汉王刘邦以汉中、巴、蜀为基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北定三秦,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新莽末年,刘秀起兵南阳,中兴汉室,南阳有“南都”、“帝乡”之称。回顾历史不难看出,在秦汉的历史上,秦巴地区曾书写过辉煌:秦灭六国,刘邦兴汉,皆以本区为后方基地,在秦汉统一战争中,秦巴地区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光武中兴,作为帝乡的南阳曾为东汉的建立输出了大批人才,云台二十八将中,有不少出自南阳。在行政区划上,西汉承袭秦制,推行郡县制。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察,分天下为十三州,置十三部刺史,本区属益州、荆州。东汉时,本区郡县设置大体上沿西汉之制。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秦巴地区的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南阳,古称宛,自战国时起,便是全国的冶铁中心。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任用南阳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在此设立铁官。光武帝时,杜诗为南阳太守,发明水排,鼓风炼铁,冶铁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达和城市经济的繁荣。《盐铁论》称“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本区农业经济也颇为发达,汉元帝时召信臣为南阳太守,在任期间,劝课农桑,大兴水利,“开通沟渎,起水门堤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先后修成六门堰、钳卢陂等著名水利工程,溉田“多至三万顷”,南阳遂成为与关中郑国渠、成都都江堰齐名的全国三大灌区。光武帝时,南阳太守杜诗在境内修治陂池,广拓田土,“郡内比室殷富”。到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南阳郡人口多达244万,居全国诸郡之冠。汉中“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楚汉之争时,刘邦派肖何“常居汉中,足食足兵”,汉中已成刘邦兴汉的一大粮仓。秦时在安康中渡台设置西城县,派重兵镇守,原本为一小聚落的中渡台,到秦汉时成为“秦头楚尾,一大都会。”

商周秦汉时期,秦巴地区在科技和文化事业上,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科学家张衡,东汉南阳郡人,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候风仪、指南车,特别是他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人制造的地震仪要早1700多年。大医学家张仲景,南阳郡人,所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我国古代医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文化方面,秦巴地区在先秦时期,创造了盛极一时的巴文化和楚文化。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秦巴地区的经济也进入了繁荣时期,这集中表现在:农业经济发达。本区植稻历史悠久,已有5至6千年的历史。入唐后,稻作农业又取得了超迈前代的发展。据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郢州京山县有温汤水,“拥以溉田,其收数倍。”唐敬宗宝历年间,金州刺史裴瑾“绝高弛隙去水祸,辟地皆成稻梁。”襄阳召堰在唐武宗会昌年间重修,使“数百里间,野无隙田,旱无枯田”,“八州之民,咸忘其饥。”在唐朝诗人的笔下,歌咏和赞美本区稻作农业兴盛的诗句为数不少,王维的《送友人南归》诗,把本区郧县一带稻作农业的繁胜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秦巴地区也是唐朝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温庭筠有诗称襄阳宜城一带“农桑绕舍麦如尾”,李绅的《过荆门》、李白的《荆州歌》也留下了“青青麦陇啼飞鸦”、“荆州麦熟茧成蛾”的诗句。秦巴地区的丘陵、山地,在隋唐时期也得到了大面积开发,唐朝诗人王建《荆门行》诗有“火声扑扑寒溪烟,人家烧竹种山田”的诗句。

秦巴地区在地缘关系上同属秦巴山系,相互之间山相连,水相依,路相通,习相近,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和自然—生态条件的一致性,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形成的集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相对同一的区域。

4秦巴山区体育养生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现代化影响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来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习惯。体育养生文化也有着它自己的特点,它能随着新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发生改变。秦巴山区内的宁强县、西乡县、镇巴县、镇平县和南郑县等也是大巴山地的一部分,紫阳县、白河县、岚皋县、平利北部、旬阳南部都属于大巴山丘陵过渡带。秦巴山区河流众多,山势逶迤,形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因为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民俗活动形成了秦巴山区特有的养生文化,其主要的体育养生文化如下:

4.1 食养

秦巴山区被大山环绕,山中只有一小部分土地适宜农业耕种,并且房屋与耕地分布一致,自古以来大都是以三、五家聚集在一起,星罗散布于河流两岸,人口稀少,居住较为分散。由于秦巴山区的地理环境,它不仅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更加导致了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事业的落后。在医药缺乏的情况下居民寿命时间较短,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文化也随这时代变化而改变。

秦巴山区拥有着丰富的药膳,中药材是陕西的一大优势,其中有70%分布于陕南秦巴山区,为全国四大药带之一,因此享有“药材摇篮”的美誉。列为国家名贵中药材的35种中,陕西产17种,其中陕南秦巴山区就占15种。秦巴山区可供药膳的中药材就以达到300多种。民间蕴藏着丰富的药膳资源,因此流传着:“秦巴山,遍地宝;有病不用愁,上山扯把草”的谣谚。当地居民广泛应用本地产的中药材制成药膳,用来治疗疾病、美容养颜、延年益寿。几乎家家户户天天吃、顿顿有。如春天,清炒竹笋,瘦身减肥;香椿拌豆腐,护肤美肤。春夏鱼腥草凉拌,或鱼腥草炖肉,清火败毒;夏季目赤眼蒙,用猪肺煮白菜汤,再加河中的石英卵石,清火明目;秋冬山药炖乌鸡、山药炖猪蹄,大补;就算患伤风感冒,吃一碗紫苏葱姜面也管用;黄精炖肉,延年益寿……,这些药膳数不胜数。秦巴山区的食物药膳作为一种食疗养生方法,广泛流传于当地,在当地起到了治病疗疾、美容保健、延年益寿作用。因此,食物药膳对当地的影响巨大不,可小看民间的秦巴药膳。

4.2 动养

现在的人们的经济虽然没有以前那样落后,但整体水平还较低。人们总是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身体健康也会越来越差,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亚健康,从表面来看好像没有生病,但是身体却是一天比一天差。因此,人体健康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怎样才能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呢?秦巴山区的体育养生文化就给我们带来了答案。由于它社会发育程度低,以前的生活方式仍然影响着当地的人们。他们开始重视体育养生文化带来的健身效果,首先可以让人们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以此来排除身体内的浊气,吸收对身体有益的灵气。而现在的体育运动也会让人们感受到身体健康带来的快乐。

现代的体育中,不同的动作会采用不同的呼吸方法,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等,不同的呼吸方式对我们健康有较大的影响,长时间练习呼吸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及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品质,同时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还有例如(龙舟竞渡、漂流、垂钓、游泳)等与水相关的民俗体育活动,一直流传至今。生活在秦巴山区的人们,由于受到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们收入大多来源于种植农业,因此在生产劳动中不时也会产生一些特有的体育项目,例如(推杠子、插秧比赛、赶毛、举石担、割麦比赛)等与人们生产劳动息息相关的体育项目。

4.3俗养

疾病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生病不仅让人们的身体健康变差而且一旦生病,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与时间。在当时,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以农业为主,其中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收入占收入的70%左右,蔬菜、水果、家禽等收入占30%左右,私营的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县城和集镇的周围,其数量不能和其它地区相提并论。还有一些其它的经济收入主要是外出务工,一是到外地或者外省进行务工,其收入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二是到邻近的小型企业,建筑工地或是农忙时期帮人干农活。但是他们得到的收入并不稳定,有时多有时少。在最初的时候,由于科技水平不高,人们只能寄托于祭祀神明或是对于野兽的崇拜,进而所诞生了一系列具有图腾崇拜相关的体育养生方式,之后随着科技不断地发展,其本身所存在的封建性也就逐渐消失,最后成为了秦巴地区所独具特色的地方体育养生文化。

例如,石泉舞火狮子,石泉县被群山环绕并且山大沟深。在早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人们不但需要强健的体魄而且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和足够的胆识与大自然进行抗争。在早期农业、工业还不发达时,人们在生活中所要面对的最大敌人便是大自然,面对大自然中那些凶猛的野兽,例如:狮子、老虎等猛兽,人们用树皮、树藤、稻草、麻绳等制作出这些动物的模样,把它们放在自家门前来作为一种震慑野兽和降妖的法宝,如今这种做法已经融入生活之中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例如板凳龙的传说来源就有三种,采莲船、渔鼓舞、五节龙等很多的民俗体育项目都是来自民间传说。节日习俗类的民俗体育项目在秦巴山区也有很多,如:“安康蜀河双彩车”它的起源早在清朝中期的蜀河镇就开始盛行,几百年来,年年节庆举办,代代相传至今。

预防身体疾病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秦巴山区的人们处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经济发展十分落后,虽然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它的经济状况仍不乐观。由于经济条件没有其他地方发达,医疗设施也比较落后。人们生病后,一些医疗器械短缺,以至于人们没法得到治疗,这时人们只能寄希望于祭祀神明或是对于野兽的崇拜。先辈们留下来的这种体育养身文化成为秦巴山区养生文化的特色,而且这种体育养生方法不仅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而且也能让那些不愿意运动、忙于工作的人们感受到没有疾病的美好。我们只有掌握一些预防疾病的方法,才能够降低医疗费用带来的经济负担[7]。

结束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秦巴山区体育养生文化能够发展至今,是由于秦巴山区自身独特的历史环境以及在历史上位于华夏版图的中心,这些都是承载了秦巴山区体育养生文化的丰富内涵。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证明它在饮食、运动、民俗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在新的形势下,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尽快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XX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渐推广全民健身运动。这极大的丰富了现代体育的内容,秦巴山区的体育养身文化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实现全面健身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秦巴山区体育养生文化理论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秦巴山区体育养生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极具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贾探民, 杜双田, 周雷.秦巴山区的历史变迁与生态重建[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

[2]何家里.退耕还林与秦巴山区农民生活来源替代模式研究[J]. 唐都学刊,2004,1(20):108-111.

[3]田标,唐永干.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新解”[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 21: 1.

[4]周郁峰.新媒体视角下的秦巴山区民俗体育[D]. 武汉工程大学,2018, 6: 1.

[5]曹雪.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6: 10.

[6]周里.端公文化-之陕南汉中端公舞蹈剖析[D]. 陕西师范大学,2010, 5: 18-22.

[7]张鹏程, 兰崴,唐巍.健身气功五禽戏对人体的健康及养生作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3: 100-102.

[8]赵炳清.先秦时期巴蜀地区的人口迁徙[J].四川文物,2015, 8: 67.

[9]林向.“巴蜀文化”辩证[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 4(45): 91.

[10]张红.我国盆地地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生态调查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17,5: 31.

[11]梁增泰.秦巴山区人口增长与人文景观的变迁[J]. 经济地理,1984, 12: 290

秦巴山区体育养生文化的探源

秦巴山区体育养生文化的探源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5020.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5月6日
Next 2023年5月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