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人口众多,而人口众多所引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粮食问题,因此,这自然引起了我们对三农问题的关注。而三农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农业,所以从农业这个角度来说,改善农业现状和提高农业经济水平非常关键。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集约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的灵活性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农业经济增长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
在回顾了相关文献趋势之后,本文讨论了影响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从宏观角度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分析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农业研究的范围和农业经济增长的概念,并通过多年来总产值的变化分析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通过选取1978-2018年共41年的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国家财政农业支出、个人农业投入、人力投入等指标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各影响因素与农业经济的相关性并量化了各种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根据前述相关方法和模型的定量分析结果,提出如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对策。根据实证结论,得出了农业经济受外在的影响较大,并提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相关对策建议: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劳动供给同时留住优质人才、提高机械化水平并鼓励技术进步。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1 导 论
1.1 研究的背景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已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变为目前的稳定、逐步增长,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中国经济突破99万亿大关。细想可知,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二三产业的功劳,其中更深层次还有农业的支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我国是否能实现现代化的整体目标。
自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人们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始有了较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经过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开创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47.5万吨,增至2019年的66384万吨,42年间实现了超过20倍的增长,充分体现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态势。
同时,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和人均资源小,单纯依靠扩大规模或增加投入来增加总产出是不可取的。因此,找出影响农业产出的各种因素,探索如何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已成为一项重大任务。
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农业经济增长的成果,我们需要探究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探究每个因素的深层含义,从而得出每个因素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寻求更高效的经济增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率对国内经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关键性影响。因此,找出与农业经济提升的有联系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找寻方案,实现农业经济有效率、有质量的增长,是重要而迫切的。本文通过定量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因素对其的影响作用,以期为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提供研究依据。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研究的定量分析,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原有研究成果进行补充。本文收集了1978年至2018年的大量数据,从影响农业经济的不同角度出发,通过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将结果与客观实践进行验证。
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分析,了解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中所存在的问题,对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提出实证依据并做出解释,为农业相关部门切实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有效地推动其发展。
1.3 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理论及文献资料,选取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较为明显的6个因素,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现状的研究,定性分析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情况,通过数据和模型,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得出结论。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机械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索罗和斯旺( 1956 )是第一个把技术进步量化为经济模型的人。通过对历年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可以提高效益和收益[]。在两位经济学家提出的模型中,技术进步主要是变量,实际经济增长与输入资本和劳动力增长的差异被认为是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Li-Hsin Chen等人(2013)认为传统农业土地面积有限,且作物无法连作,生产量并不稳定,近年来所推广的植物工厂,利用室内栽培空调系统结合监控系统可控制各项环境参数,并且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提供植物生长最佳环境[]。
(2)农业基础用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Agbenin(2002)对尼日利亚部分地区土壤中铬和镍的积累和转化开展了研究。结果发现,长期的单一作物种植和无机肥料的使用使耕地土壤中的一些化学元素处于缺乏或不足的状态,有毒重金属在耕地土壤中积累,造成耕地重金属污染,自然影响农业生产。W. A. M. Abdel Kawy和 Kh. M. Darwish(2019)认为土地退化是一种或多种降低当前和或潜在土壤生产能力的现象。由于土地容量、生产力下降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它标志着从较高状态向较低状态的回归,从而使得农业生产力不足。
(3)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一般情况下,其对农业经济增长起着正向作用。Munnell(1990)经过对15个地区样本分析,得出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并论证了公共财政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Gurley 和Shaw (1995,1960,1967) 则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利率过低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影响。Ram(1986)认为,欠发达国家的农业财政支出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其原因主要是在不发达国家,资金需求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更大。Sabrine Dhahri,Anis Omri(2020)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对农业生产有积极和显著的影响。他们还发现四种形式的外国援助,特别是社会基础设施援助(SIA)、投资援助、非投资援助、农业-林业-渔业援助(AFFA)对农业生产有积极和显著的影响。
(4)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舒尔茨解释说,教育对经济有影响,但没有提供任何实证证据。Becker(1968)弥补了这一缺陷,对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进行了微观分析。Becker首次运用微观分析方法和经济数学方法寻找定量关系,为结论的准确性提供了微观依据。然而,一些科学家认为,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有负面影响。在全球经济增长因素评估中,
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1964)一书中首次强调了人力资本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他在长期的农业经济探索中发现,人力资本使了X农业的总产量增长,而土地等物资资本对它影响较小。但是,舒尔茨解释说,教育对经济有影响,但没有提供任何实证证据。Becker(1968)弥补了这一缺陷,对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进行了微观分析。Becker首次运用微观分析方法和经济数学方法寻找定量关系,为结论的准确性提供了微观依据。然而,一些科学家认为,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有负面影响。在全球经济增长因素评估中,知识处于不可或缺的位置。知识经济概念的支持者(伯顿-琼斯,1999;罗默,1990)将知识视为竞争能力增长的必要资源。高学历人才是经济健康发展所不可缺少的。Knight M(1993)和Islam (1995)他们认为存在“人力资本陷阱”的可能性,随着人力资本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力资本将阻碍农业经济的增长。Agion P & P. Howitt[](1998)发现,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可能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各个时期的积累过程促进经济增长。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人作为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资本,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然而,不同的经济理论对于人力资本存在边际收益递减或收益递增的结论却不尽相同。内生人力资本增长理论认为,个体或集体人力资本的增加可以通过学习效应提高其他工人的生产率。因此人力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增的,这也说明了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为紧要。同时,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存在外部效应,也就是说,对人力资本的初始投资将使后续投资更加有效,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永久性地提高经济增长率
,也就是说最初的人力资本投入会使后续的投资更具有效率,人力资本的注资能永久性提高经济增长率。但国内的武康平(2005)则认为,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和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一样,都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的趋势。
彭玲(2018)选取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两项测定指标,实证分析得出,农村人力资本结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业产出与农村劳动力总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负均衡关系。肖培(2018)通过研究四川省的数据得出,农村的人力资本积累对农业现代化有促进作用,同时,个人和XX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够促进农村的人力资本积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支撑。
(2)机械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中国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农业经济依赖于技术进步。李谷成(2009)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在每一个生产过程中都是有效的。得出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结论。黄季焜(2018)认为我国农业科技(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在改革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对于财政支农,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它对农业具有促进作用。吕立才,徐天祥(2005)二人认为,私人投资是中国农业产出增长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者。私人投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产出的变化,私人投资的影响远大于公共投资的影响。张强、张映芹(2015)运用1981-2013陕西省面板数据验证了两者的关系,并因此认为,财政支持对农业的积极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刘兴波(2018)认为,农业财政支出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财政支出与农业GDP呈现同步增长趋势时,表明农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快速发展态势。
(4)农业基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袁磊(2013)采用Cobb-Douglas函数及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化肥、农药的投入对农业总产值的作用,认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环境下,化肥、农药使用量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将分别增加0.5820%和0.1080%。郑寒松(2017)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得出农业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可以促进农业产值增长,同时水土流失面积的治理的效果同样与农业产值呈正向影响。
1.4.3 文献评述
影响农业经济总产值的因素众多,包含机械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以及农业的基础投入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各影响因素对农业产值的相关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机械化水平的重要地位开始突显,带来了农业经济的规模报酬效应。同时,农业的基础要素投入也与农业的产值水平呈现一定的显著关系,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农业的基础投入直接影响到农业产值,这与现实意义是相符的。
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1 农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
农业总产值反映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从1978-2018的农业总产值的直观线性图来看,我国的农业总产值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并且自1990年前后产值的增速加快。从2019年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年粮食收成较好,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财政农林水支出和农业投资增速有所回升;农民务农收入平稳增长;农业出口保持温和增长。同时,农业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图 11978-2017年农业总产值
据发达国家经验,当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小于10%的时候,农业进入现代化转型发展时期。近十年来,我国农业总产值一直呈现增长态势,伴随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总产值在GDP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处于10%以下,我国农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图 22010-2019年我国第一产业比重
2.2 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
农业机械设备结构得到改进。2018年,农机总功率达11.2亿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长20.4%。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数量分别达到607.3万辆、72.6万辆、173.9万辆,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2.2倍、1.8倍。大中型拖拉机和高性能机械所占比重继续提高。
高效、准确、节能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制造取得重大进展。农业机械与农学结合迅速,成果被普遍使用,广泛推广资源节约、环保和生态保护等技术,如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与捡拾打捆、粮食烘干等,规模达到1353.7万公顷、4211万公顷、3467.1万公顷、4993.9万公顷和10766万吨,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1.2倍、1.2倍、1.7倍和4倍。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产业体系。农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524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3.6%。中国农业机械制造大国地位更加稳定。
图 31978-201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
3 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中国农业除了一些种植规模较大的平原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稍高之外,大部分农村地区,至少是80%以上农业科技化程度较低,主要依靠传统手工劳动种植业为主,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较低,成本大,收益低,农业还不足以成为一个养家糊口的产业;而且,中国农业落后还有一种表现是,抗风险能力弱,受到自然灾害侵袭时缺乏抗拒能力,而且对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能力也比较脆弱,以至不少地方的农业还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
由于现在的农业进行生产的方式相对较为落后,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抑制的作用。虽然有一部分的农业生产已经实现机械化,但是还有很多的地区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技术的含量相对较低,没有达到机械化的标准,并且一部分的地区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还是用人工进行生产的方式,通过劳动力的生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标准化水平。特别是农村初级工业产品,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而抗风险能力弱的原因主要是农业家庭承包责任制过于分散,单个家庭难以形成集体抗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显示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续性。可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目前看来,已成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与我国劳动力发展的现状已不相适合,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3.2 农用地占有率低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土地少,人均占有耕地少。土地资源变得更加稀缺,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突出。
第一,农地资源相对贫乏,优等地少。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在逐步降低,耕地也在不断减少,人多地少是目前基本现象。同时,中国耕地质量普遍较低。其中,良田面积5800万亩,仅占全国耕地总量的2.9%。二是土地资源退化严重。主要表现在耕地数量大幅减少、荒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农业耕地严重贫困等方面。例如,房地产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农业耕地资源被不合理或过度占用,绿化建设不完善,这些都是造成土地退化的原因。
3.3 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急剧下跌。1978年,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150.6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3. 43%,到2018年,虽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绝对额增加到19088.99亿元,但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却跌至9.4%。农民投资农业的热情和能力也在下降。尽管家庭投资的绝对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就相对数而言,投资的增幅是呈现下降的状态。
其原因是:是农业相对利润过低,农业风险过高,致使农业缺乏投资激励。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生产周期长于工业生产,因此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农产品的低附加值、低供求弹性和非商品性倾向降低了农业投资收益。农业的这些特点直接导致银行、信贷公司、金融机构等其他涉农企业因农村信贷不良而缺乏投资能力;农村信用状况欠佳导致农村信贷不足。部分农民信用缺失,逃避还款责任,农村金融机构无法按期甚至不能收回贷款。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不愿意把资金放贷给农民,这进一步导致农村投资资金流失。
3.4 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结构逐渐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并且王英等人也表明农业劳动力在年龄、性别、文化以及职业等方面存在着结构失衡的问题。劳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农业生产中人力成本的上升,进而影响农业经济。
究其原因,首先,农业是一个长周期的生产行业,一般来说,利润低且变现能力差,大多数人选择外出就业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其次,外出务工大多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农村大多剩下的是老幼妇孺,相对而言,他们的生产效率比较低;最后,在这个知识经济日渐突显的时代,体力劳动的收入比脑力劳动的收入更低,通过农业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表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仅限于中学甚至更低,农产品并未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加工就出售,农产品的附加值低。
3.5 农业的供需失衡
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基本农产品在食品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下降,中低端农产品生产供给与市场群体对优质农产品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卖不出去”与“买不到”共存。
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花费在食物上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份额会减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份额则会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从“饱食”转变为“好食”、“环保”、“生态”方向。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价格的关注。优质、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已成为群众的普遍需求。以乳制品为例,随着居民消费收入的增加,居民对这类生活必需品的质量越来越重视,但中国的乳制品生产和加工行业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滑,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使得一些高端消费者望而却步。其次,玉米等部分农产品供给过剩,而大豆等其他农产品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但在现实中,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加工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添加剂,严重威胁了初级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
4 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般来说,狭义的农业只是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是指农林牧渔业。在本章中,当涉及到与农业经济总产出有关的数据时,它被定义为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广义总产出。
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业经济发展主要是指在经济结构的改善和持续的积极的动态变化,农业经济增长则十分重视实际生产的变化。也就是说,农业经济发展重质量,而农业经济增长重数量。从生产要素的基础角度(技术、土地、资本、劳动)出发,我们选取了如下几个因素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解释变量。
4.1 农业机械化水平
人们普遍认为,农业产值与其投入的机器数量之间存在着某种重要的关系。农业机械化对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善具有正向的作用。并且农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量的提高,劳动强度的降低,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综合生产率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都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来衡量农业机械化水平。
4.2 有效灌溉面积
有效灌溉面积是指具有一定水源和灌溉设施的相对平坦地区,在正常年份下当年能够正常灌溉的农田面积。这是水田和旱地中可以正常灌溉的土地面积的总和。有效灌溉面积大小是衡量农业生产单位和地区灌溉程度和农业生产稳定程度的指标
4.3 受灾面积
受影响面积是指由于灾害导致土壤中作物产量损失超过10%的面积(若当季同一地块的农作物多次遭受同一灾害时,只计算最重的一次)。受灾面积直接影响农业播种面积,从而影响农业产值。一般来说,受灾面积越大,播种面积越小。
4.4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财政支农是指国家财政对三农政策的支持,是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主要手段。它是国家与农民分配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资金投入优惠方案和制度建设。这类财政补贴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的建设。
财政支农是指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财政支持。它是国家财政援助“三农”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国家与农民分配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表现是对资本投资和制度建设的优惠政策。这种财政资助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建设。
4.5 个人对农业的投资
农产品属于私人产品范畴,农产品市场也属于竞争性市场,因此农业也应属于竞争性产业。作为农业的参与者与受益者,个人首先要出具投资,比如设备、粮食种子的购买等,才具有生产的条件。个人对农业的投资径直作用于农业产出。
4.6 人力投入
农业劳动力投入是农业的最基础投入。人力是生产的必要条件。农业劳动力数量,是指在社会上达到劳动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数,以及低于或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劳动的人数。一般认为,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投入要素,也遵循着边际递减效应。
5 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从前一部分的影响中我们了解到,农业经济产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深刻了解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了多元回归模型,从多个角度来解释农业产值的变化。从时间的跨度上直接体现农业的发展状况。
5.1 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上选取了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41年的数据,即1978-2018年的全国农业总产值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5.2 模型的估计
5.2.1 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我们首先测试序列的稳定性。这里使用ADF平稳性来检查确认单位根序列的存在与否。如果存在单位根,则认为序列不稳定,需要进行差分处理。
首先消除价格因素对1978-2018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影响,然后分别对农业总产值和各影响因素进行单位根检验。对这些变量进行分析后发现,取对数后存在线性变化。
表1 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
变量 | ADF值 | 5%水平临界值 | 结论 |
y | 0.757454 | -3.548490 | 非平稳 |
y | -3.644626 | -3.529758 | 平稳 |
x1 | -1.925097 | -1.950394 | 非平稳 |
x1 | -4.337729 | –3.544284 | 平稳 |
x2 | -2.033533 | -3.526609 | 非平稳 |
x2 | -4.557345 | -3.529758 | 平稳 |
x3 | -0.386715 | -3.544284 | 非平稳 |
x3 | -5.805500 | -3.544284 | 平稳 |
x4 | 0.863538 | -3.557759 | 非平稳 |
x4 | -4.225314 | –3.562882 | 平稳 |
x5 | 0.728040 | -3.557759 | 非平稳 |
x5 | -4.979908 | -3.557759 | 平稳 |
x6 | -1.062928 | -3.529758 | 非平稳 |
x6 | -4.473619 | -3.552973 | 平稳 |
5.2.2 对模型的估计
5.2.3 协整检验
通过前面的平稳性检验得知每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I (1) 。 对变量进行E-G两步法协整检验,看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建立Y为因变量,
为解释变量的协整检验方程。
表2 协整检验结果
变量 | ADF值 | 1%水平临界值 | 5%水平临界值 | 10%水平临界值 | 结论 |
Et | -5.378118 | -2.625606 | -1.949609 | -1.611593 | 平稳 |
经检验,我们发现,在5%的显著水平下,t检验统计量值为-5.378118,小于相应临界值,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农业总产值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等6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这几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5.2.4 结论
估计结果表示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平均说来,当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亿元)、农村投资(个人)(亿元)、变动一个单位时,农业总产值分别变动0.1、1.32、1.77和2.22个单位。而当受灾面积(千公顷)、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万人)变动一个单位时,农业总产值分别反向变动0.01和0.7个单位。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财政支农、个人对农业支出,这几个变量的系数为正,表明其对农业经济增长有增进作用。但是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到,当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1万千瓦时,农业总产值增加0.1亿元,说明机械水平的提高能显著提高农业总产值。有效灌溉面积增加1千公顷,农业总产值增加1.32亿元。从影响系数上看,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与农村个人投资相比,个人投资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农业总产值。
第二,农业受灾面积的系数为-0.01,说明受灾面积的扩大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的阻碍作用。但是我们注意到该系数值比较小,说明我国的农业的抗灾性水平有着部分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也有着较高的改进。
第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业从业人员这个变量的系数为-0.7,从表面上看,这意味着农业从业人员之间存在冗余,但其实质是在于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和结构问题。即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懂市场、有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远远没有形成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6 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6.1 鼓励技术进步
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特色的内涵,必须通过科技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突显农产品的成本优势。首先,加强高产高效种植育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土地收益率,降低农产品单位生产成本。其次,要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减少劳动力的投入。同时要建立独特的农产品销售网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企业发展。创建特色多样、功能多样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和产地销售市场,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切实根据我国国情和农情,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探索多种主体合作机制,打造一批优质农业机械设备品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6.2 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
保护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严格防止耕地红线,确保现有耕地基本稳定,质量不断提高。科学安排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需要改善的土地。划定耕地保护红线、城市建设发展边界线、生态保护红线和需要改善的土地范围。必须把质量保护放在首位,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优化农业用地结构,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充分挖掘农村土地效益潜力,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与此同时,我们还应促进土地的耕种和恢复,利用科技手段恢复受影响土地的农业生产能力,并对土地污染保持零容忍态度。我们应该积极实施土壤改良治理,在确保耕地面积整体动态平衡的前提下,重点抓好农田保护和耕地利用,制定各种类型的农业用地的规模和标准和控制土地使用科学的规模,并改善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6.3 保证农业从业人员的合理配置
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变,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也会引起农业的服务规模经营。从早期的农业劳动力过密化,到家庭农业劳动力的弱质化,这不仅不是农业发展的困境,反而是破除传统低效率农业的重要契机。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留住农村优质人才。一要继续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发展,提出各类型的乡村的振兴路径、实施要求、优先任务和工作方法。二要加强基层建设,提升基层治理与发展水平。三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完善产业配置比重,增强产业活力;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四要加强政策保障,制定人才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村优秀人才的关爱、帮助和支持力度,从情感上留住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心,增强我们建设新农村的信心。一方面,通过各类政策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提升农民素养,加大资金投资力度,不仅靠XX,也需与企业、社会合作。通过多措并举,为农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6.4保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从宏观层面,需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国家增加对农业财政支持的措施可以刺激社会各界投资农业的热潮。这一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中也很普遍。但值得一提的是,要落实好支持和补贴“三农”的资金。在社会外部资本不积极投资农业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投入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地方一级,地方XX应为投资农业的个人和企业给予优惠政策。近年来,我国各类资金主要投向非农产业,与相关产业出台的优惠政策无关。因此,地方XX应出台相关配套优惠政策,吸引资金投资当地农业,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当地农业。
6.5 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
首先,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一是满足国人的食物需求,同时,还应提供良好的生态和资源环境,促进绿色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更加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目前,我国整个农业结构基本满足温饱水平,即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以生产最大化为目标。但是现在中国正逐步迈入小康社会阶段阶段了,小康阶段的人对食物的需求变了,更加倾向于优质的、安全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第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优化区域结构,重点建设优质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业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四,发展现代农业,并将人文情怀注入产品中。人文色彩的出现,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的必然结果。随着物质环境的不断完善和综合收入的持续增加,民众不再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方式,是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获得精神和文化的调整。而这种需求的激发和扩散,将产生全新的消费热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韩作生.农业科技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 .山东大学学报.2011(4)
[2]黄季焜.科技体系在改革中前行[J] .中国农村科技.2018(10)6
[3]李谷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J] .经济评论.2009(1)05
[4]李宁,何文剑,仇童伟等.农地产权结构、生产要素效率与农业绩效[J].管理世界.2017,(3)
致 谢
本篇论文能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教师,感谢他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能拨空指导,从论文整体架构的大方向,乃至于参考文献及注释方式等小细节,都乐于提出建议并给予指正,而使本篇论文能顺利完。此外,也要感谢副教授和学姐,在论文写作初期提供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方使本篇论文之内容更为完整,在此,我对他们表达最高的敬意与谢意。
另外,感谢大学期间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在这段求学过程,让我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更为扎实,也感谢我的同学和好友们在这段期间的鼓励与协助,才让我能顺利完成本篇论文,在此一并表达我的谢意。最后,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家人,有你们的支持,我才能顺利完成学业!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8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