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影响

摘要

新冠疫情的爆发和蔓延已经对世界格局和全球经济造成重要影响。截至2023年末,全球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累计破千万,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中公布的数据可知,全球经济增速在2023年为—4.4%。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因此陷入到十分艰难的处境。在全民共同迎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这正是我国对外部不确定风险和疫情冲击进行积极应对的一大举措。

本文选择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在2014~2020年9月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针对疫情在国内对货物贸易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全面分析。调研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蔓延会对国内对外货物贸易产生互相作用,且效果显著。基于对出口产品结构、贸易主体和贸易方式的深入分析,可以得出新冠疫情在织物及制品、纺织纱线、衣着附件及服装和货物贸易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对主要出口市场的分析可知,新冠肺炎在短期内对中国香港市场和X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我国应对跨境电子商务进行积极发展,结合出口市场的具体情况设定差异化策略,对出口产品附加值进行不断提高,切实加强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

关键词:新冠疫情;对外货物贸易;VAR模型

1导言

1.1研究背景

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导致的肺炎疫情在2019年末爆发之后就迅速波及全球,对全世界人类的生命健康以及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和剧烈冲击。2020年1月30日,世卫组织(WHO)将新冠肺炎列入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列,同年3月1日提出新冠肺炎疫情特征之一为全球性大流行。2020年6月13日,全球有38万余新增确诊病例,累计确诊1亿7千万人以上。新冠疫情在现阶段已发展为人类近百年来遭遇的波及范围最广且形势最为严峻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其对全球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冲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的今天,包括信息、技术、资本和劳动力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性都逐渐加强,新冠肺炎对全球经济运行所造成的冲击传导路径复杂错综。2020年3月,全球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股票指数都出现显著下滑,菲律宾、加拿大和韩国等国家的股票市场甚至出现熔断,而在10天的时间内,X更是面临了4次熔断,国际金融市场局势突变。

在全球供应链及产业链当中,我国所占据的地位都是极为重要的,疫情的爆发导致我国经济触底。而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23年我国经济恢复情况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运行造成重要影响。消费需求被抑制、交通运输部分阻断、工厂停工等一系列因新冠肺炎爆发而导致的问题为我国对外货物贸易事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冲击。在此背景下,研究新冠疫情如何对国内贸易行业发展造成影响,以及其在货物贸易出口方面所造成的具体影响,有助于国内货物贸易出口的快速恢复和健康发展。

1.2研究意义

为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全球各个国家的XX和学者都在积极针对新冠疫情设定防控措施,并出台与之相对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而使得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冲击得到尽可能的降低。

(1)理论意义。自新冠疫情正式爆发以来,不少学者将其与SARS进行对比分析,或者对其展开单独分析,以此来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在对外贸易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少数学者通过对外贸走势的预测,研究疫情在我国出口货物贸易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本文借助VAR模型对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出口货物贸易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产生影响,VAR模型理论的应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用于测算对外贸易货物影响的理论模型也得到有效丰富。

(2)实际意义。疫情的出现和蔓延使得国内货物外贸出口遭到严重冲击,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更是导致全球经济市场陷入低迷,针对新冠疫情在国内对外货物贸易方面所造成的具体影响展开全面研究,并提出具有科学性和科学性的对策建议,可以为外贸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有助于经济复苏。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绪论。重点概述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通过简要概述疫情在我国外贸方面所造成的影响,进一步突出选题的意义和重要性。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简要解释对外货物贸易的概念,对国内外学者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突发公共事件等方面所做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概述,进一步突出本次研究的重点,对后续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3)新冠疫情对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作用机理及影响现状。针对新冠疫情在国内对外货物贸易方面的作用机理展开梳理,并结合数据讨论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对外货物贸易方面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这里的影响主要涉及到出口商品结构、贸易主体、贸易方式和外贸总额等领域。

(4)新冠疫情下中国对外货物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基于上一章的分析,对新冠肺炎背景下我国在对外我国贸易发展方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展开讨论,重点讨论货物资金流紧张、外贸订单数量骤减、交易成本不断提高、物流受阻等问题。

(5)实证分析。站在统计学的角度上,基于对模型的构建和数据的处理,进一步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对外货物贸易方面所产生的因素,并借助协整检验和平稳性检验等方式对其进行逐步验证。

(6)结论与对策。对全篇研究内容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并针对前文提出的问题提出包括加强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提供政策支持、采用差异性策略和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一系列解决建议。

1.3.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借助各大搜索引擎和数据库对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硕博士论文、会议论文和期刊等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最新的研究情况,并通过对图书等各类纸质资料的查询,补充相应的专业知识。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具体特点以及其在国内对外货物贸易方面产生影响的具体路径进行定性描述,并借助数据和图表等形式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对外货物贸易方面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3)实际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基于对统计学原理的应用打造出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模型,借助VAR模型对其展开分析验证。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对外货物贸易

国际贸易也称对外货物贸易和对外贸易,指的是一个地区或国家与其他地区或国家之间进行商品买卖或商品交换的行为。这种贸易行为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前者代表劳务与商品的输入,后者则代表输出。

对外货物贸易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将生产出的货物运输到其他地区或国家并在其市场上进行销售,并得到外汇收入的行为。对外货物贸易规模的扩大和使我国的增长有助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想要使得出口变得更为稳定,不仅要保证出口货物的数量,还需要不断加强出口货物的不可替代性和质量,以此来保证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取得良好的销售成绩。

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在对外货物贸易当中占据着较高的比重。通常情况下,一般贸易指的是商品通过一次关镜后就达成交易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指的是以提供加工服务的形式对业务进行获取的贸易方式,商品并不会只通过一次关境就达成交易。加工贸易企业需要借助进口途径对原材料进行获取,在借助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对原材料展开加工作业,并出口由此得到的产品,通过产品增值来实现对利润的获取。

货物贸易方式的划分通常是按照有无固定组织形式来完成的。有固定组织形式的货物贸易指的是由特定规章制度对商品交易条件和交易地点进行限制,并以特定的形式和场地对完成商品买卖,常见的形式包括国际博览会、国际拍卖会和商品交易所等。一般情况下,都会选用这种方式对大宗商品展开交易。无固定组织形式的货物贸易方式相对灵活,交易条件、交易地点和交易方式都没有明确限定,绝大多数贸易需求都可以借助这种形式得到满足。

2.2文献综述

2.2.1国外研究现状

1.突发公共事件

新冠肺炎疫情属于典型的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少国外学者已经针对这一类重大突发事件在经济发展方面所造成的宏观影响展开研究。Asteriou和Price(2005)通过研究证实1996~1992年间,因突发事件导致的投资不确定性使得59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投资增长受到抑制。Sušjan和Redek(2008)针对突发事件所导致的不确定性的冲击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最终结果显示两者之间负相关系显著。Smith等(2009)基于对一般均衡模型的构建,针对大流行性流感及行为反应在英国经济方面所产生的潜在影响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大流行性流感并不会对经济造成特别过分的直接影响,但由此而导致的一系列预防性措施也许会使得流感在英国经济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显著增加,从而对经济复苏产生进一步的遏制。Monterrubio(2010)通过对媒体报道的研究得出在H1N1流感疫情爆发初期,墨西哥航空业、餐饮业和酒店业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KeoghBrown等(2010)基于对荷兰、比利时、英国和法国等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数据的总结和分析完成了一般均衡问题的构架,并对H1N1可能导致的潜在经济影响展开估计。最终结果显示该事件的爆发大概会导致GDP出现0.5~2%的损失。而包括学校停课在内的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的施行将导致经济损失显著放大。Bailey(1998)以英国为例,针对黑死病在农民收入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展开调研,结果显示传染性疾病凭借对劳动力供需结构的变化而使得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出现近三倍的增长。Gallup(2001)等人通过完善证实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将推动医疗机制的不断完善,并间接助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宏观经济和新冠肺炎疫情间关系的研究成为极具热度的研究课题。

Açikgöz(2020)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属于全球性问题,这导致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Ludvigson(2020)基于对VAR模型的构建和应用针对新冠疫情在X经济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展开评估。SongL及ZhouY(2020)基于对比分析法和事件分析法的应用针对新冠肺炎在世界经济上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冲击做出详细分析,并表示新型全球社会契约的建立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和结构的深化改革有助于经济复苏愿望的实现。Barua(2020)借助AD-AS模型针对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国际合作、金融稳定、投资、供应链和需求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宏观经济冲击做出说明,并表示疫情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已经使得全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大受打击,市场供给难以得到及时补充。McKibbin和Fernando(2020)提出疫情发展及其在经济方面造成的影响高度不确定,这为各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造成巨大挑战。同时,两位学者还基于对全球混合广义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应用,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出现的七种情形和与之对应的宏观经济结果做出考察。结果显示,即便疫情得到控制,全球经济也会因此而受到重创,在公共卫生系统方面加大投资能够使得经济体经济损失得到显著降低。Fernandes(2020)基于对事件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的综合应用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各个国家和各个行业方面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展开分析,最终结果显示相较于金融危机和SARS,新冠肺炎疫情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已经被低估,即便在疫情温和发展的背景下,2020年样本国家GDP中位数也会出现2.8%的下降,且疫情每存在一个月,全球GDP就会损失2.5~3%。Ozili和Arun(2020)基于对欧洲、亚洲、非洲和北美地区股票交易市场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经济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和由此导致的溢出效应会导致2020年出现经济衰退,而封锁限制和社会隔离等一系列疫情防控手段将会对股票价格造成负面影响,导致一般经济活动水平有所下降,从而使得宏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抑制。Jena等(2023)针对包括日本、印度和X在内的8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展开整理和分析,并以此完成和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针对这部分国家在承受疫情冲击后的GDP变化情况展开预测,结果显示这部分国家GDP均存在显著下降,且年化GDP增长率的负增长将变成两位数。Kalogiannidis等(2023)以欧洲初创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新冠疫情在该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展开调研。最终结果显示全部创业公司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背景下都受到了非常严峻的挑战,XX应当为当地初创企业提供一定的扶持政策。Khurshid等(2023)针对新冠肺炎在巴基斯坦能源消耗和经济产出方面造成的影响展开研究,基于对系统动态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提出疫情的爆发将导致其能源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迟,而由此引发的GDP损失可能会持续到2028年,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有助于该损失的控制。Gupta等(2020)提出疫情的爆发导致中国需要对部分生产中心进行关闭,但中国在全球属于重要的制造中心,这一举措会导致全球供应链终端受到严重影响,全球决策者需要以协调的反应对疫情在经济方面造成的负面冲击进行限制。

2.2.2国内研究现状

1.突发公共事件

国内学者已经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在宏观经济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展开了大量的研究。高家宁和罗振雄(2002)基于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应用完成了干预模型的构建,以定量研究的方式针对禽流感和亚洲金融危机在香港旅游业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展开研究,并表示该类事件的爆发必然会导致香港旅游业受到显著负面影响。唐文进(2009)提出突发公共事件在经济发展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应的传导机制特别复杂。陈泽慧(2008)以2006年重庆干旱为例,针对其在经济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并由此得出突发公共事件引发重大损失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其一是借助商品市场对相应地区的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其二是对人类财富和生命的直接损失。杨翠红和陈锡康(2003)针对SARS在消费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展开辩证分析,表示其既有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杨子晖(2020)基于对因子增广向量子规模性的构建,针对非典在国内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展开全面分析,并由此得出非典在我国交通运输、生产价格指数和消费总量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特别显著的负面冲击,但同时也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价格消费指数所产生的这种相应影响也非常显著。吴婷婷(2020)针对SARS在国内产业发展和宏观经济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展开分析,并得出其在宏观经济方面所造成的冲击基本都表现为物价上升、失业率提高和对外出口额下降等短期影响。

2.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肺炎在宏观经济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为了国内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史本叶(2020)基于对新凯恩斯模型的构件,针对TFP、资本和消费在我国宏观经济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展开综合性讨论,并分别站在投资和消费的角度上针对新冠疫情在我国宏观经济方面所造成的冲击以及对应作用机制展开简要阐述。杨子晖(2020)借助风险溢出网络框架对国内股票市场在疫情爆发期间风险溢出效应展开分析,对风险传导关系和风险源头的动态演变作出考察。蒋和平(2020)等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第一产业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疫情的爆发和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的采取会对国内农业生产造成显著影响,在国内农产品供给方面引发不良后果。

秦宇和李钢(2020)提出新冠疫情在对民众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也导致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变得愈发严峻,其分别站在微观、中观和宏观的角度上针对疫情在宏观经济方面所造成的冲击展开讨论,并提出疫情确实会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造成显著影响。何诚颖等(2020)基于对路径分析法和事件分析法的综合应用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宏观经济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展开全面分析,最终结果显示影响主要表现为金融风险加大、产业增长受限、外贸发展受到损失和消费需求变少等。王箐等(2020)基于对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构件,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新增确诊病例数在深沪A股股价方面造成的影响展开具体分析,结果显示确诊病例数的不断上涨会导致股价在短期内迅速下跌,而下降速度在碰到拐点后会有所放缓,久而久之则会恢复到正常标准。吴婷婷(2020)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经济方面所造成的冲击不仅局限于供给侧和需求侧,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必然会导致全球生产体系有所停滞,而由此导致的出现在主要经济体间的负反馈循环会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受到进一步限制。徐康宁(2020)提出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会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但全球经济微观基础并未受到特别严重的损害,国际经济关系也会因此而出现不可确定的变化。吴国兵(2023)站在投入产出的层面上对新冠疫情在产业链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展开分析,结果显示疫情对部分产业所造成的冲击将会在经过投入产出网络在处理和传输后扩展到产业链当中,且不同产业对应的传导路径也有差异。王兵等(2023)凭借全要素生产率针对新冠疫情在经济发展方面造成的长期影响展开研究,结果显示这份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刘达禹等(2020)基于对TVP-VAR模型的构建针对不确定性冲击在国内三大产业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展开考察,并由此提出新冠疫情将会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提出和发展提供推力。

3.新冠疫情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国内学者通常都是站在宏观的角度上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外贸方面造成的影响展开研究。朱京安等(2020)分别站在国际贸易摩擦、外贸企业和外贸规模的角度上针对新冠疫情在国内对外货物贸易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展开分析,并通过研究结果证实两者之间互相关系显著。沈国兵、徐源晗(2020)提出疫情的爆发和蔓延确实会使得国内对外货物贸易规模显著下滑,进一步破坏全球产业链,导致外贸环境恶化,加大了中美经贸协议履行难度,使得全球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信息行业陷入到中间品短缺的困境当中,但是疫情的爆发提高了我国在防疫物资方面的进出口规模。田素华、李晓妍(2020)针对新冠疫情在世界经济、国际直接投资和我国对外货物贸易方面造成的影响展开分类研究,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疫情会导致我国跨境运输成本显著提高,劳动力与中间品供应力下降,市场不确定性陡增。张勇(2020)通过研究提出新冠肺炎疫情会导致阿根廷和巴西等国家面临供应链中断和对外货物贸易需求不足的重大问题。张其仔、许明(2020)分别站在外部需求、资金链、产业链和海关监管等各个角度针对新冠疫情在我国加工贸易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展开研究。沈国兵(2020)提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国际自由贸易体系受到破坏,防疫物资贸易受到短期阻碍,贸易保护主义愈发突出,供给不足问题日益严重。也有部分学者站在微观角度上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王铁山、张青(2020)提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导致企业收入和市场服务贸易需求显著降低。张夏恒(2020)以84家外贸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受影响的具体程度展开调研。结果显示受冲击较大的外贸企业占比79.76%,而疫情期间的经营压力则主要来自于经营成本上升、上游供应链被影响、客户流失和交通物流阻塞等。王建文等(2020)选择557家位于邢台的外贸企业展开问卷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受疫情影响普遍较重,其这份影响主要体现在融资需求扩大、进口业务额下滑、复工复产不断延迟等方面。

2.2.3研究述评

基于的上述文献资料的研究和整理可知,国内学者目前尚未对疫情在我国出口市场、出口商品结构、各类贸易主体和各类贸易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作出详尽分析,缺乏对新冠肺炎背景下月度贸易变化的科学研究。所以本文借助海关数据库对我国2014~2020年9月间对外货物贸易数据进行收集,并借助数据针对新冠疫情在国内对外货物贸易方面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展开全面分析。

3新冠疫情对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作用机理及影响现状

3.1新冠疫情对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影响现状

3.1.1对外贸总额的影响

外贸是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助力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自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就与不少贸易伙伴建立起了良好的经贸关系。2004年,国内对外贸易货物总额达到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榜单中排名第三。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使得国内对外贸易货物规模显著下滑,但一系列管控政策的出台使得其逐渐恢复并再次高速发展。2013年,我国成功超越X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货物贸易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和国际经济环境的逐步低迷,我国对外贸易已逐渐实现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转变。

疫情的出现使得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出现显著下滑。根据公开资料可知 我国对外贸易货物总额在2020年1~9月之间达到32967.35亿美元,将季节性因素剔除之后,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1.78%;其中出口贸易货物总额和进口贸易货物总额分别是18113.95亿美元和14853.41亿美元,将季节性因素剔除后,分别同比下降0.93%和3.02%,两者贸易顺差3260.54亿美元,剔除季节性因素后同比下降10.08%。由上述数据分析可知,新冠疫情在国内进口贸易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大于出口贸易。

新冠疫情对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影响

图1 2019-2020我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及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数据库

由上图可知,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导致国内对外货物贸易规模在2020年1~2月之间出现明显下滑,将季节性因素剔除之后可得同比下降14.23%。新冠肺炎得到初步控制后,企业大规模复工,我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也回升到2001.14亿美元。在中国疫情得到初步控制的同时,海外疫情逐步发酵,这导致我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发展受限,因此我国2020年5~6月间对外货物贸易规模始终保持着3%左右的变化幅度。在海外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我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逐渐恢复到常态,出口规模在2020年9月达到2397.58亿美元,将季节性因素剔除后,创造了9.72%的同比增长和0.40%的环比上升。

3.1.2对贸易方式的影响

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在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当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就一般贸易而言,除2016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规模在2014~2016年间持续上升,在国内对外货物贸易总额当中所占据的比重实现了从51.38%到57.78%的提升,出口增速始终高于1%。特别是在2018年,该数值直接到达13.89%。就加工贸易而言,其出口规模在2014~2019年间,出现了从8843.60亿美元到7354.73亿美元的下降,占比出现了从37.75%~29.43%的下降,相较于一般贸易而言,出口增速较慢。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2014 年-2020年9月我国不同贸易方式的出口规模、占比和增速情况

年份 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
总额 占比 增速 总额 占比 增速
2014 12036.80 51.38% 8843.60 37.75%
2015 12156.97 53.44% 1.00% 7977.89 35.07% -9.79%
2016 11310.43 53.91% -6.96% 7155.97 34.11% -10.30%
2017 12300.90 54.34% 8.76% 7588.32 33.52% 6.04%
2018 14009.92 56.32% 13.89% 7971.69 32.05% 5.05%
2019 14439.51 57.78% 3.07% 7354.73 29.43% -7.74%
2020.1-9 10780.37 59.51% 0.97% 4865.20 26.86% -9.04%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数据库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和蔓延导致我国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增速、占比和出口规模都出现显著下滑。结合数据来看,我国一般贸易出口额和加工贸易出口额在2020年1~9月间分别是10780.37亿美元和4865.20亿美元,将气节性因素剔除后分别出现1.1%和9.15%的下滑,在对外货物贸易总额当中所占据的比重则分别是59.51%和26.86%,其中加工贸易的占比是2014年至2020年9月期间的最低值。由此可见新冠肺炎疫情在一般贸易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不如加工贸易一般显著。

图2 2019年1月-2020年9月我国不同贸易方式的出口规模和增速情况

新冠疫情对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影响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数据库

由图2可知,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和蔓延导致我国两种主要贸易方式的出口规模都出现显著下滑。相较于2019年同期而言,将季节性因素剔除后,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贸易总额在2020年1~2月间分别出现20.74%和14.28%的同比下滑。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得到初步控制后,国内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规模在2020年4月分别达到575.04亿美元和1176.55亿美元,将季节性因素剔除掉之后,则两者分别创造了3.57%和4.14%同比增长,以及3.11%和16.26%的环比增长。虽然国内疫情已初步好转,但国外疫情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2020年5~6月之间,后者出口规模持续下降,前者有所上涨,环比增长分别为—3%和5%。在第三季度期间,海外疫情逐步好转,我国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规模因此而出现上升,2020年9月,两者出口额分别为633.09亿美元和1413.23亿美元,将季节性因素剔除之后,分别出现6.09%的同比下降和14.42%的同比增长,其中前者环比下降3.02%,后者环比上升2.38%。

3.1.3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1)新冠肺炎疫情对外贸进出口的结构性影响

基于对我国新冠疫情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将其在外贸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划分为两大阶段,其时间分别为2020年1~2月和2020年3月及之后。在第1阶段当中,疫情大多集中在我国境内,为使得疫情扩散得到有效控制,各个地区都在加强封锁,国内外贸水平因此而出现显著下滑,外贸进出口出现9.6%的同比下降。在第2阶段当中,疫情已经在我国得到初步控制,企业纷纷复工复产,我国进出口水平有所上升。由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可知,我国在2020年的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46485.21亿元,创造了1.9%的同比增长,为历史最高点。进口和出口分别为20567.91亿美元和25917.31美元,前者存在0.7%的同比下降,后者创造了1.9%的同比增长。站在贸易方式的角度上来说,我国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在2020年的进出口总值分别是7.64万亿元和19.25万亿元,在外贸总值当中所占据的比重分别为23.8%和59.9%,前者贸易总额存在3.9%的同比下降,后者贸易总额出现3.4%的同比增长。

(2)新冠肺炎疫情对外贸商品的结构性影响

根据外贸商品类别而言,疫情在各类产品方面所造成的结构性影响也各不相同。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明显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可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金额在2020年分别是106607.73亿元、53692.38亿元和9520.33亿元,前两者分别有6%和6.5%的同比上涨,后者出现6%的同比下降。与此同时,疫情的爆发使得国内医疗物资和医疗设备的出口规模有所上升,其中医药品与医疗仪器器械出货规模分别出现4.2%和41.5%的上涨。另一方面,尽管疫情的爆发导致国际石油价格出现明显下滑,我国趁此机会对原材料和大宗商品进行大量低价购入。根据数据可知,国内钢材、天然气、原油、矿砂及金属矿进口数量较去年而言分别出现64.4%、5.3%、7.3%和7%的上涨。

3.1.4对出口市场的影响

我国目前有六个非常重要的出口市场,其分别为欧盟、东盟、中国香港、X、韩国和日本。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可知,我国在2014~2020年9月间对这部分地区和国家的商品出口额在总出口额当中所占据的总比例高达70%左右。根据表4来看,我国对欧盟和东盟的出口额在货物出口总额当中所占据的比重在2014~2019年间出现显著上升,上涨幅度近2%,由此可见这两者与我国贸易往来愈发密切。中国香港在货物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下滑趋势明显,下滑幅度在同一时间段内为4.35%。而韩国、X和日本所占据的比重并未出现明显变化,长期保持在4%、16%和6%左右。站在增长速度的层面上而言,我国在其他市场方面的出口增速明显慢于欧盟和东盟。

疫情的出现导致我国在六大出口市场方面的出口情况受到影响,但不同地区的所受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在2020年1~9月之间,我国在X、韩国和日本的出口规模依次为3101.20亿美元、807.29亿美元和1034.24亿美元,内地在香港地区的出口规模经计算后得到1861.96亿美元,将季节性因素剔除后,可得前三者下降幅度基本都约为2%,但香港地区却出现了7.91%的同比下滑。另外,我国在2020年1~9月之间对欧盟和东盟的出口规模依次为3294.65亿美元和2670.92亿美元,将季节性因素剔除后,分别出现3.34%和5.45%的同比增长。综上所述,与其他市场相较而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大的出口市场就是中国香港。

由图5可知,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导致2020年1~2月之间,我国在各个出口市场当中的出口规模均出现显著下滑。将季节性因素剔除之后,可知我国对欧盟、东盟、中国香港、X、韩国和日本的出口规模在这一时间段内依次出现16.38%、1.29%、17.90%、24.34%、16.67%和22.29%的同比下滑,环比下降13%~36%。而在2020年4月,国内疫情初步稳定下来的条件下,我国在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出口规模依次达到365.06亿美元、216.73亿美元、289.09亿美元、320.60亿美元、101.317亿美元和136.58亿美元,即我国在除东盟外的五大出口市场中的出口规模均有所上涨,特别是X、日本和欧盟,将季节性因素剔除之后,三者所对应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2.93%、15.39%和11.24%。新冠五国疫情在2020年5~6月间已经得到全面控制,但是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在海外国家却陡然上涨,因此在这一时间段内,在六大出口市场当中,只有对欧盟和X的出口规模出现正向增长。在全球疫情均得到初步控制的第三季度,将季节性因素剔除之后,我国对除中国香港和日本外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出口规模在2020年9月均有所上涨,涨幅大约维持在12%~20%之间,环比增长趋势并不显著。综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会对各大出口市场造成显著冲击,但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其他地区和国家在我国商品方面的进口需求都会展现出快速反弹的情况。

3.1.5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疫情的爆发导致不少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都被打乱,许多企业因此而陷入到用工困难、货物拒收、订单延期、资金流转困难、成本上升和交货困难的困难境地,订单转移和客户流失等风险频繁爆发。首先,在经营和生产均受到限制的背景下,产能难以得到有力保障。为使得疫情扩散得到有力避免,我国春节假期出现3天延长,绝大部分企业复工时间都出现了1~2周的推迟,外贸企业开工时间普遍偏迟,经营和生产的停摆使得外贸订单完成率有所下滑。即便全员复工,外贸企业也需要在员工吃穿住行和防疫物资等配套保障方面花费大量的成本。其次,物流运输和原材料供应严重受限,部分地区因疫情而封城封路,成品、配件、原材料等物流运输受限,企业供应链和上下游企业用的各项环节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供应链无法满足出运和生产的需求,不少外贸企业因此而无法按时交货。第三,部分国家出于贸易保护思想而在外贸方面设限,包括订单转移、货物拒收、客户流失在内的一系列贸易风险因此而明显上涨。尽管WHO已经明确强调各个国家不应对中国进行贸易限制和旅行限制,禁止歧视性行为,但是部分国家会以疫情作为对贸易障碍进行设置的借口。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国在2003年就曾要求中国企业对货物进行交付时提交无非典病毒证明书,阿联酋和X等部分国家的进口商甚至会直接取消订单。除此之外,疫情的爆发还会导致许多国家加大对中国出口货物的检验力度,从而使得外贸成本有所上升,部分海外买家也会由于疫情而选择对货物进行拒收。

3.2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的作用机理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的今天,我国与全球各个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已经变得较为密切,且已经成为欧盟、东盟、日韩和X等地区与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疫情的爆发导致我国外部贸易环境和内部经济环境都受到严重冲击。本文将分别站在外国需求、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的角度上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国内对外货物贸易的作用机制展开阐述。

3.2.1生产环节

我国不少外贸企业在新冠肺炎的影响下都陷入经营活动和生产活动停摆的困境,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链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原有的生产计划被彻底打乱,但尽管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企业依旧需要按照劳动合同对员工工资进行支付,在运营维护、银行利息、房租和水电等各类刚性支出方面付出巨大成本。这都是使得外贸企业流动性风险较大的主要原因。在运营费用不断上涨且营业收入显著下滑的背景下,部分资金实力薄弱的企业会由于资金周转问题而面临倒闭破产的结局。所以当生产经营活动难以正常运转,我国对外活动贸易肯定会受到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

3.2.2流通环节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国内物流运输受到严重阻碍,产品预收的成本和时间显著上升,且企业生产必备的原材料也会因此而无法及时供应。除此之外,部分海外国家为抗击新冠疫情,而选择对检验检疫力度进行加大,甚至禁止中国船舶、列车和航班的进入。这部分措施导致贸易壁垒被进一步加厚,我国企业甚至会因此而无法对产品进行及时交付,并承担大量的运营成本。不少进口商因此而对订单进行取消,与其他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

其次,国外企业的停工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停滞也会导致我国在中间产品方面的进口需求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在国际供应链当中占据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会导致我国加工贸易类产品出口受到重要影响。

再次,当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爆发并蔓延时,海外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需求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为使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外停工停产的企业不在少数,由此而引发的收入降低、失业率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也非常严重。为确保疫情扩散得到有效控制,不少XX还会限制群众外出活动,从而导致人们消费意愿显著下降,出行频率大幅降低,这都可能会导致国外进口需求有所下滑。另外,因为疫情会对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所以不少国家会出于对经济问题的考虑而选择推进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此来尽快推进本国企业的发展和复苏,就会导致其他国家在我国产品方面的进口需求有所下滑。不过在海外疫情持续加重的背景下,我国在防疫物资方面的出口规模显著扩大。

疫情在海外已经得到初步控制后,部分国家对封锁线进行解除,积极开展经济活动,进口需求有所上涨。作为世界工厂,我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也逐渐恢复,防疫物资出口规模愈发稳定。

4新冠疫情下中国对外货物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4.1全球供应链运行受阻,外贸产业链承压

疫情在国外的爆发导致全球供应链体系受到严重打击,外贸产业链承担着极大的压力。其一,我国主要进口市场面临停工停摆的困境,产能有所下滑。就拿汽车产业来说,汽车制造产业需要对种类繁多的零部件进行进口,且大多数都为专用件,极难批量复刻,所以不少汽车企业会陷入到无件可购的困境当中。其二,许多国际展会和国内展会会因为疫情而被迫延期、取消或者开展线上模式,但这种方式的交易效果相对较弱。中国外贸企业难以借助这种展会对产品进行销售或者对原材料进行采购。

4.2国内外物流受阻,交易成本不断提升

为实现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各个国家在疫情非常严重的时候都会选用封闭政策,这会导致我国外贸公司在境外物流方面承担着更大的压力。从货物出口到货物交付,各类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都在显著上升,这对于本就受到严重冲击的外贸公司带来了更重的压力。其一,国外需求的下降会导致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出现大规模停航,船舶租金成本显著上升,货物国际运输周期明显延长。其二,多个地区航线关闭、港口关闭、物流停运,在此背景下运费显著上升且大部分外贸货物难以快速运输,只能选择在仓库内大量积压,并对仓库报关费进行支付。即我国外贸企业可能会面临到港货物无人接收的困境,并在整个过程中承担超越从前的仓储成本。

4.3外贸订单数量骤减,企业资金流紧张

随着疫情在国外的爆发以及国外管控力度的加大,我国外贸公司的海外订单数量明显下降。在2020年第1季度末,我国集装箱吞吐量前8名的港口内只有青岛港吞吐量有所上升,其他均有下降,跌幅最大的大连港甚至出现了27.7%的跌幅。除此之外,由于海外订单大量延期交付,外贸企业难以对货款进行按时交付,三角债现象比较常见。根据我国商务部的数据可知,我国外贸行业中有76%以上的重点企业的产能恢复在70%以上,但是延期交付和订单取消等依旧是外贸企业最为担心的风险。一旦海外难以按时交付货款,则企业既会损失收入,还会导致亏损面持续扩大,同时还需要对上游原材料贷款进行支付,从而使得三角债问题愈发突出。

5实证分析

5.1数据选取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影响直至今天依旧没有消失,而中国对外货物贸易发展情况在此背景下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次将选择我国对外货物出口贸易在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间的有关数据作为数据基础(数据均来自于中国海关总署数据库),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方面所造成的动态影响展开实证分析。并选择2019年12月作为研究的分界线,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和2019年1~11月分别为1和0。

5.2模型构建

5.2.1VAR模型的设定

VAR模型全称向量自回归模型,是由克里斯托弗·西姆斯构建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其可以实现对各类变量间动态关系的有效描述,可以对一般内生变量动态比率和稳定性进行估计,传统计量方法在内生变量间动态关系描述方面的不足因此而得到有效弥补。这一种通过某一时间序列内内生变量与全部时间序列内内生变量滞后项而构建起来的动态方程已经得到了绝大部分经济学家的一致认可。为探究新冠疫情与我国货物出口间的动态关系,本次特别设定出下列模型:

新冠疫情对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影响

Y、A、P分别对应内生变量矢量、系数矩阵和滞后阶数。

相较于其他模型而言,VAR模型的设置和操作都相对简单,但是借助该模型展开分析时必须要额外关注细节。第一,在选取变量时需要尽可能保证所选择现有的数据数量适中,过多数据可能会导致脉冲响应复杂度过高,过少数据则无法使得被研究主体间的动态稳定性和线性关系得到准确揭示。第二,在选择滞后阶数时,假设没有进行得当处理,得试验难度将显著上升。对于包含n个数据的模型而言,每一个滞后阶数的增加都会导致模型参数数量快速上涨。在确定滞后阶数的过程中所选择的通常都是约束检验法和似然函数比例法。

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经济理论的依赖度不高,理论假设偏少,通常都是以时间序列为主线对经济系统进行冲击响应,并借此来对经济系统传导机制和动态稳定性进行反映。VAR模型通过对数据和理论知识的融合,选用非线性回归或线性回归的形式对变量间结构关系进行确定,从而使得若干个方程共同构成模型系统。与其他模型相较而言,该模型操作更为简单,常用于中短期预测。

5.2.2脉冲响应分析

针对模型做出稳定性检验后,通过适当的变换将VAR模型转变为移动平均模式:

由此可到:新冠疫情对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影响

是对模型的冲击程度。当给定一个单位冲击时,则新冠疫情对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影响代表系统对该冲击的响应。假设每个周期内经济系统都会受冲击,则新冠疫情对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影响代表系统的响应。脉冲响应可用来对系统动态特性和稳定性进行描述。

5.3平稳性检验

为使得伪回归的情况得到有效避免,本次特别选用ADF建议对对外货物贸易额和疫情爆发情况两个数据的时间序列及其一阶差分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最终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各个变量均无法拒绝零假设,即两个序列都属于非平稳序列。针对两项变量一阶差分展开ADF检验,结果显示在显著性水平为1%的条件下,一阶差分序列均可以拒绝零假设,属于平稳数列。由此可知,中国货物出口额和疫情爆发情况两个时间序列皆为一阶单整,可以按照流程开展协整检验。

表1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 T值 1% 5% 10% P值 检验结果
-2.953594 -3.752946 -2.998064 -2.638752 0.0546 不平稳
-1.046734 -3.752946 -2.998064 -2.638752 0.7184 不平稳
-7.091513 -3.769597 -3.004861 -2.642242 0.0000 平稳
-4.690416 -3.769597 -3.004861 -2.642242 0.0013 平稳

5.4协整检验

由单位根检验结果可得,Shock、Export与协整检验基本要求相符,可以按照AIC与SC原则,针对Shock、Export完成VAR(2)模型的建立。本次选择通过对Johansen检验的应用,针对时间序列数据展开协整检验。

表2为货物出口规模影响因素的Johansen检验。检验过程当中,原假设H0:变量之间无协整关系。但由检验结果可知在第1行当中,P=0.5505>0.05,原假设不成立,Shock和Export间有协整关系。由此可得,新冠疫情爆发与我国货物出口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关系稳定。

表2货物出口规模影响因素的Johansen检验

Hypothesized
No.ofCE(s) Eigenvalue Statistic CriticalValue Prob.**
None* 0.235302 7.235296 15.49471 0.5505
Atmost1 0.058802 1.333248 3.841465 0.2482

5.5广义脉冲响应分析

由AR根估计可得,出口规模对应的VAR模型是稳定的,检验如图6所示。所以下面将基于对广义脉冲响应分析法的应用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出口贸易规模产生动态影响的具体过程展开研究。

图6 中国对外货物贸易自回归模型的VR根检验

新冠疫情对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影响

5.6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使得新冠疫情和我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从而使得主观因素在模型变量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得到最大限度的避免。最终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新冠肺炎疫情确实是我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的格兰杰原因,但后者却并非前者的格兰杰原因。

表3疫情与对外货物贸易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
Shock does not Granger Cause Export 21 71.6989 0.0008
Export does not Granger Cause Shock 0.14122 0.9336

5.7脉冲响应函数

由图7可知,中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受到新冠疫情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后,其第一期到第三期均表现为负响应,且负响应点在第二期达到最高,第四期到第十期变为正响应。由此可见,新冠疫情在短期内在中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方面所产生的负向抑制作用较明显,但这一负向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化,这符合现状分析的结论。在现实生活当中,2020年1~2月份,我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达到最低点,在3月份开始逐渐复苏,环比增速也由负转正。

图7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扰动的脉冲响应

新冠疫情对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影响

6结论与对策

6.1结论

本次选择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在2014~2020年9月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对外货物贸易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全面分析。最终得出新冠疫情在我国对外货物贸易方面产生显著负向作用,这一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疫情导致国内对外货物贸易规模出现显著下滑。站在贸易方式的角度上而言,加工贸易出口增速和出口规模的降幅明显超出一般贸易;站在贸易主体的角度上而言,疫情会对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造成比私营企业更为显著的影响;站在出口结构的角度上而言,疫情在织物及制品、纺织纱线、衣着附件和服装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明显超出在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农产品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另外,对衣着附件与服装主要呈现出抑制效果,但是对织物及制品、纺织纱线则起到促进作用。与欧盟、东盟、X、韩国和日本相比,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大的还是中国香港。

疫情在国外还并未彻底消失,甚至在部分国家出现反弹情况,但这部分国家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贸易伙伴,即我国在对外货物贸易方面需要长期受到疫情影响。由此可见,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中美贸易摩擦反复且疫情长期存在的背景下,我国需要借助科学有力的手段来推动对外货物贸易的不断增长。

6.2对策

6.2.1XX

(1)稳定原有外贸出口市场,积极探索新市场

当前,我国的货物贸易总额位列世界第一,其中欧盟、X以及日本与我国有着非常紧密的贸易关系,是我国货物的主要出口地区。为了尽快地恢复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需要保持与美日欧的稳定出口关系。在这种情况下,XX需要主动作为,保障国家外贸出口市场份额的稳定,使中美签订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尽快落实;并保持与日本以及欧盟的稳定贸易关系,用必要的措施来解决目前出口市场中遇到的问题。我国与美日欧在制造业方面形成了一条重要的供应链,该供应链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外贸出口市场的稳定。

与此同时,还应当推出针对性的措施,使生产型外贸企业积极拓宽市场,敢于“走出去”。例如,结合“一带一路”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与地区进行重点投资,使投资风险得到有效地降低。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和地区中,企业可以设置相应的分支机构,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相关国家很可能会调整对我国的政策,进而影响我国的出口产业链,而借助这些分支机构可以避免这些风险。

要让市场来决定资源的配置,解决市场体制所遇到的问题,深化市场改革,提高服务质量。由于新冠疫情,市场供需时常发生波动,而保证价格机制的灵活性能够让企业的复工复产更加顺利,并对资源做到更为有效的配置。垄断行为会对市场秩序造成扰乱,为了保证市场的公平有序,必须要严厉处罚垄断行为,并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生产型外贸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2)加强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中,生产型外贸企业的营业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成本未发生变化,但资金的流动性已经被严重破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针对这种情况,要从宏观上对政策进行调整,借助相应的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来减轻企业的压力。

在财政政策上,首先要使财政赤字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发行特别国债,并对地方XX专项债券规模进行适当的调整。其次,推出减税降费政策,根据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地域情况和行业情况来针对性地降低社保缴费以及税费,让企业能够享受到一段时间内的租金和减免政策。最后,从不同地区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情况出发,中央或地方财政部门可以用贴息的方式来支持企业。

在货币政策上,首先要针对性地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例如运用降准、MLF之类的工具,可以使中长期的流动性得到相应的调整;对存款基准利率进行调节,使银行端负债成本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促进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恢复货币市场的合理流动性,减少生产物资价格波动的情况,保障稳定的物价水平。其次,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得以疏通,保障企业能够获得更低的实际贷款利率,让民营企业在融资中遇到的问题得到解决,XX需要引导金融机构用金融的方式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以及外贸行业企业,使这些企业能够以更低的利率获得贷款,并拥有更长的贷款期限,XX可以给予相应的融资担保,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解决生产型外贸企业的资金困难。

(3)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改善营商环境。

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促进生产型外贸企业顺利复工复产,使外商在华经商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引导外商继续扎根中国市场。为了支持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发展,各级XX部门、金融机构、地方商会以及法律部门都需要行动起来,借助专项的政策来给予这些企业足够的支持,使企业的融资问题达到解决,同时保证供应链的完整性。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部分外贸企业可能无法按时交货,而法律服务部门需要给予这些企业相应的法律援助,例如帮这些企业开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当一些国家改变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政策时,同样需要给予生产型外贸企业相应的法律援助,另外还要加强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严格执行反垄断制度,为在华外商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来华投资。

(4)优化贸易投资流程、提升公共产品服务质量

首先,借鉴我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经验,使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规模和数量都得到相应的增加,并使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用制度来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还要建设相应的平台,促进生产型外贸企业扩大自身的出口贸易额;除此之外,为了使综合试验区部分货物的出口成本得以降低,可以制定相应的免征增值税、消费税以及企业所得税等制度;考虑到自身的发展需要,企业可以建立起联合海外仓库,用分摊的形式使成本降低。其次,使跨国货运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增加更多的中欧航班、国际货运航线,使货物材料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转移,提供相应的运输效率。另外,还可以在5G、VR以及互联网等技术的帮助下,开办线上交易博览会。最后,开放投资产业范围,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

(5)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与进口贸易相比,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出口贸易规模方面所造成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想要确保我国贸易的稳定发展,必须需要稳定外需,所以我国需要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与出口商品销售工作的融合,从而使得疫情在出口方面所造成的不良引起得到最大限度的克服。基于对国际线上平台的打造,为外贸企业提供与海外市场进行直接对接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外贸全链条运行效率,使得国外消费者在我国产品方面的购买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除此之外,也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需要确保对应物流供应链保持畅通,与贸易伙伴进行积极的协商,在对疫情进行有效防控的前提条件下,开辟跨境物流便捷通道,对通关手续进行简化,对检验时间进行缩短,推动贸易便利化的实现。

(6)针对不同出口市场采取差异性的策略

新冠疫情在各个市场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短期受冲击最大的是中国香港和X。我国需结合出口市场的具体特点采取个性化的应对策略。比如在欧洲疫情反弹和X疫情不断蔓延的背景下,我国应当对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等方面的进口需求进行密切观察,在这一方面加大贸易往来,对于东盟、中国香港和日韩等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的地区或国家,我国需要对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服装等非医用产品方面的消费需求保持关注,积极发展多边贸易。

(7)对外贸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疫情对于各类外贸企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为确保国有企业可以在短期内恢复起来,我国XX有必要在出口信用保险、货币和财政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财政方面,为国有企业提供相应的财政专项资金补贴,对税费进行延缓缴纳或者减免,进一步帮助企业摆脱资金难以流转的困境,帮助企业完成智能制造和自动化生产。

在货币政策当中,XX可以通过对专项低息贷款设立或者存款准备金率的降低,来为国有企业提供更大力度的信贷资金支持,特别是对于资金流不足企业受损特别严重的企业,XX还需要对贷款偿还期限进行适当的延长,从而使得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在资金周转方面的压力得到尽可能的减轻,尽早恢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当中,及时供给出口产品。除此之外,各地XX还需要与保险公司展开积极的对接,在出口信用保险政策领域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帮助企业实现对风险的防范,对市场的扩展以及对订单的稳定。

(8)提升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

一般贸易在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当中所占据的份额始终较大,加工贸易所占据的比重仅在30%左右。我国加工贸易所使用的核心部件大多需要进口于发展国家,我国企业所负责的基本都是最后的组装或者制造普通零部件。而且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疫情在一般贸易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不如加工贸易一般显著。所以我国应当对出口产品附加值进行不断提高,以此来强化产品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国外疫情还非常严重的背景下,部分欧美地区的制造业企业都会陷入到资金不足的困境当中。所以在中高端制造业方面,我国可以积极推进海外并购政策,通过对海外先进专利或者技术的买进来推进国内制造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中高端制造业产业链进行持续完善,在核心部件方面尽可能减少对海外进口的依赖,进一步加强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9)长期做好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

从长远来看,疫情最终会得到根本消除,因此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并不是持续性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短期外贸发展。为了消除长期影响并缓解短期冲击,首先需要从更长远的视角来预防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保障社会环境和营商环境的稳定性。其次,当发生相应的危机事件之后,各部门需要做好及时的应急管理,加强XX的公信力,借助适当的干预措施,缓解疫情对中国外贸发展的消极影响。

从长远视角出发,疫情在应急管理以及危机管理方面的制度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规范(闪淳昌等,2008) ,要保障社会以及营商环境的稳定性,避免疫情长期地影响中国的经济以及外贸发展,第一,使应急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其核心内容应当为“一案三制” ( 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发布于“非典”时期,并开始用法治化来规范中国卫生应急处理工作。在“一案三制”体系不断完善过程之中,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显著特点。第二,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网络朝着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综合性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应对“非典”、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加强XX职能部门协同作战能力,促使各级公共卫生部门的行动实现统一化管理,并加强交流与合作,与世卫组织等机构协同发展(薛澜等,2003) 。钟南山院士指出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重要性,并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第三,当出现重大危机时,在制定管理方案时要从全方位、全过程的角度来考虑。首先,在事前要具备风险意识,用科学化的手段来分析风险以及危机,做到防患于未然,并防范和规避潜在的风险。其次,在事中要做到及时反应。在统一指挥下保证井然有序的分工,避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减少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再次,加强事后的总结与反思工作。对危机发生的原因要做到认真的调查与反思,并从危机中寻找机会,实现共同进步。最后,要加强合作与协调,树立共生共存的理念。采用多元主体负责制,采取更多积极的措施,对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具体影响实现有效的规避与防范。

新冠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较大,为了减轻这些影响,所有国家都需要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使疫情对经济与外贸带来的短期破坏性降到最低。新冠疫情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从根本上使疫情得到控制与消除,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是做好传染源的控制工作,从根本上切断传染途径,避免疫情的反复出现;第二是避免境外传染源的输入。目前国外疫情形势严峻,需要弄清疫情的本质,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成果做到客观的评价。第三,探索具有可行性的治疗方案,用更加科学的手段来防控疫情。减少不必要的关卡限制,恢复正常的人员流动,保障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目前国内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疫情防控成果,这种成绩的背后是限制了大面积的人员流动,这虽然能够有效地遏制疫情,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运行以及人民的正常生活。XX需要保障出口制造企业顺利返工复产,保障营商环境的公平与稳定;对即将而来的广交会运作模式进行转变,采用线上谈判、操作和交易的形式;通过严格的疫情防控,保障进博会的顺利召开。调整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使中小出口企业的融资成本得到降低,减轻这些企业的税收负担。受到疫情的冲击,宏观经济短期处于下行状态,央行为了促进市场流动性的恢复,已经采用多种方式来促使利率的下行。最近,央行已经下调了LRP,通过这些措施来给市场释放信号,这些措施虽然能够有效地减轻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但也有可能会导致相应的通货膨胀。XX需要通过补贴和税负减免等措施,来给予中小型出口企业足够的支持,使他们在复工复产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营收。重视知识产权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优良的营商环境,从而更好地吸引外资,保障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XXX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指出了要坚定制度自信、发挥制度优势、推进制度建设。为了促进中国外贸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朝更高水平发展,并使我国涉外经贸方面的法律法规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外贸体制方面进行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方向,并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方式,使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恢复外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促进货物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贸易与双向投资、贸易与产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加强与新冠肺炎病毒有关的技术检验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的建设。由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民众更加重视产品的卫生标准。在“非典”时期,中国的农产品、轻工以及纺织出口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而在当下的新冠疫情环境之中,人们对商品的卫生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出口产品的质量得到相应的提升,与新冠病毒有关的卫生检疫标准和检疫技术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产品不含有新冠病毒。

6.2.2企业

(1)排查产业链和资金链风险,及时更新贸易国贸易政策情况

对于生产型外贸企业而言,需要重视自身企业经营生产能力的发展,保障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处于一个稳定的生产经营状况之中,当合作企业因为疫情而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时,需要进行及时地沟通,当合作的稳定性无法得到保障时,需要对合作企业的名单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生产型外贸企业需要监控出口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并通过调整业务来及时地适应变化。例如,当出口国设置的相应的进口限制时,需要对其停止供货,或者进口国推出了出口限制时,需要停止向其订货。

在供应链中,时常会出现上游供应商追讨货款但下游客户无法回款等情况,针对这种现象,企业间需要做到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在彼此达成协议之后,为了使资金链压力得到缓解,在付款时可以采用债转股或分期付款的形式。针对员工工资问题,要严格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如果员工无法复岗,为了保障有效的劳动,可以采用电话或线上办公等形式。企业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协调,使员工调班轮休,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

(2)及时收集法律证据,敢于主张,保护自身利益

在疫情的冲击之下,生产型外贸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会遇到原材料的供应不及时、运输堵塞、工人数量不足以及政策变化等情况,并造成企业的违约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留下相应的证据以及证明材料,找出合同中与不可抗力有关的条款,让相应的XX机构开具不可抗力证明文件,并与合作方展开及时的沟通,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失。除了XX方面的帮助,还可以寻求行业协会、海外商会等组织机构的帮助,通过组织的支持来给予企业相应的信心,让企业与贸易国家的相关机构展开良好的沟通,避免因政策变化而造成的违约损失。

(3)企业生产转型,适应环境

在企业生产方向上,由于疫情的影响,一些产业有着巨大的需求量,例如卫生医药企业。对于生产型外贸企业而言,需要从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发,并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调整难度,在考虑相应的可行性之后,对企业的生产方向做到及时调整。在商业模式上,由于无法开展线下的展会以及洽谈会,企业可以采用线上贸易的方式,在海外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方式的帮助下,与国外客户进行直接联系,避免订单的流失,在展示以及销售产品时,可以利用线上直播的方式,并在线交流,通过网络来交易。针对技术以及产品升级,生产型外贸企业可以借助疫情来审视自我,对产品和技术进行创新以及升级,提升其中的科技含量。在技术升级的过程,要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5G等先进技术,发展成为智能化工厂,减少人力依赖,促进产品生产质量以及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4)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国内市场。

对于一些生产型外贸企业而言,其有着较为集中的贸易国,要以疫情为契机,将自身的市场向受疫情冲击小的国家发展。由于欧美市场处于低迷状态,为了加强海外园区建设,我国生产型外贸企业可以通过“组团走出去”的形式,在非洲、“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行布局,促进贸易的多元化发展,并寻找新的增长刺激点。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国外贸易政策的变化难以预测,企业的进出口都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但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企业将迎来更多的消费刺激。生产型外贸企业同样可以拉动更多的内需,深耕国内市场,转变自己的市场策略,尤其是对中西部资源做到充分的利用,扩大中西部的市场规模,使供给质量和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对商业模式进行调整,使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得到有效的释放。

(5)重视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增强自身吸收能力

在之前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起到的是世界工厂的作用,虽然拥有大规模的出口产品,但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突破我国出口产品目前遇到的瓶颈,必须要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以及科技含量,使产品拥有一定程度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要加强自主研发,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要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以便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企业不仅要重视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借鉴与吸收,对集聚区内部和国外的技术溢出进行有效的消化,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使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目前,我国的研发投入规模已经逐步扩大,但仍然落后于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没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受到了相应的制约。对于一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技术含量高且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国家而言,其吸收了大部分的市场利润,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而言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加大研发力度,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6)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及人才激励机制

为了使企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必须要使人才激励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创新质量,必须培养一支高质量的科研团队,并营造一个优质的科研环境,保障企业研究人员的研究进程。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人才培养,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使人才拥有更多的晋升渠道,调动研究人员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如此,要以产学研一体为核心内容打造相应的创新体系,并加强与高校以及研究所的合作,使“产学研”三方的优势得到互补,从而使创新成功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以此为基础来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的出口规模,最终实现绩效水平的提升。

(7)完善企业投资结构

。在企业的创新过程中,必须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而在仅依靠企业内部资金的情况下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资金周转。对于融资能力强的企业而言,其创新过程会更加顺利,并通过创新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创新任务,企业必须从宏观上进行合理规划,创新自身的管理方式,从而对企业成本费用做到更加严格的控制,推动企业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在考虑创新投入时,必须从自身的情况出发,设置相应的创新投入规模。对于XX而言,要使融资平台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给予企业在融资上的支持,并可以采用财政补贴的方式,对影响力较大的创新给予相应的扶持。除此之外,XX要加大创新投入比例,使遇到市场风险的企业能够得到相应的融资支持。

(8)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企业需要意识到,创新产出成果针对的不仅是国内市场,同时还有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扩展,但在这个过程之中,企业会遇到相应的贸易壁垒、侵权以及仿制问题,可能会对企业的出口以及绩效造成相应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加大知识产权管理力度,更加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不仅仅是发明专利,同时还有实用新型以及外观设计等专利。而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实现技术上的垄断,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在参与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贸易摩擦,因此需要申请国内外的专利保护,这既能够有效地避免侵权问题,避免贸易摩擦,另外还能加大出口产品中专利产品的比例,在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保障企业绩效的提升。对于相关国家而言,需要重视自身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情况,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避免知识产权侵权情况的出现。

(9)重视企业出口效应

从企业情况出发,在出口过程中,既要重视产品的差异性,同时也要注重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够盲目扩大规模,而是应当加强企业的技术水平,保障出口的高质量发展,使我国摆脱“世界工厂”的角色,获得更多的出口利润。企业可以对出口相似市场的经验进行学习借鉴,使自身的出口规模得到相应的扩大,并扩展自身的国际市场份额,但不同市场的差异性较大,企业需要对这种异质性做到充分考虑。而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企业也需要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探索更多的新兴市场,建立多元化的出口市场,保障自身进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京安,王海龙.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进对外货物贸易的影响及政策应对[J].国际贸易,2020(3) : 29-36.

[2]沈国兵,徐源晗.疫情全球蔓延对我国进出口和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及应对举措[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 : 75-90.

[3]田素华,李筱妍.新冠疫情全球扩散对中国开放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2020(4) : 109-117.

[4]张其仔,许 明.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产业经济评论,2020(3) : 15-26.

[5]沈国兵.“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外贸和就业的冲击及纾困举措[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0(4) : 85-90.

[6]王铁山,张 青.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经济纵横,2020(3) : 23-29.

[7]张夏恒.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其应对[J].产业经济评论,2020(3) : 27-37.

[8]王建文,张艳华,马 月.新冠肺炎疫情对邢台市涉外企业的影响[J].河北金融,2020(3) : 24-26.

[9]Richard Baldwin. Mitigating the COVID Economic Crisis:Act Fastand Do Whatever It Takes[R]. Geneva: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Studies, Keio University,2020.

新冠疫情对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影响

新冠疫情对中国对外货物贸易的影响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9038.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2年12月3日
Next 2022年12月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