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到各地区旅游,渐渐开始关注具有文化内涵,并且体验感受较强的旅游地,以及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因此,以广西为例,对旅游地的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以及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剖析。第一,先对研究意义、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为论文研究做好准备工作;其次,对饮食文化的内涵,以及广西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展开具体分析;并以广西为例,分析旅游的地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和优势,发现广西旅游地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包括盲目跟风,文化挖掘积极性低下、地方特色不足、饮食文化推广不到位。最后,对广西民族饮食文化内涵挖掘,把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彰显出来,对饮食文化大力推广,推出饮食文化参与体验式的旅游产品及在我国医疗保健饮食产品的研制上糅合医疗旅游等相关提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有效促进广西省旅游地的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推动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
[关键词]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广西;民族文化;饮食旅游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广西省,坐落在我国华南地区,它汇聚了我国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同时也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壮族人口数量居多,其次是瑶族。广西省的民族饮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特色相对鲜明,这些都是较为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广西省的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有很多较为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有效推动了广西省的旅游经济发展。立足于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尽管广西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存在推广工作不到位、文化开发积极性低下等问题,制约了广西省饮食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有效结合。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开发出饮食文化与体验性旅游互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实现旅游业与饮食文化的结合发展。因此,本文以广西省为例,深入探索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制定相关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促进广西省旅游业和饮食文化资源的有效结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研究意义
第一,为我国挖掘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提供坚实理论后盾。探析中国饮食文化资源相对于国外来说是较晚的,并且对于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更为稀少。因此,本文解读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带有较大的科研价值,可以为广大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第二,对广西旅游地的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从广西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以及发展现状和优势来展开具体分析,并探究其开发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立足于现实情况提出了广西旅游地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Guan-Wen R(2010)提出,旅游目的地凭借当地特色饮食文化资源,在带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Jia Y(2012)提出,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目的地的美食,不仅是物质所需,还是代表当地文化的一种展示。Santana T K G,Eloísa Pereira Barroso(2016)认为,把旅游饮食文化宣传信息投放在旅游目的地XX网站上对当地饮食文化品牌的打造来说效果显著,能够使游客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陆峥,江海旭,杜莹莹(2020)提出,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改善,人们开始到各地去旅游,关注各个地区不同的饮食文化,对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文章通过对大连旅游地的饮食文化资源开发进行研究,把饮食文化与旅游经济进行有效结合,能够有效推动大连旅游地的旅游业与餐饮业联合发展[1]。
梁晓欣,秦杨(2018)提出,粤西地区饮食文化发源较早,其相关资源取之不竭,把健康养生和饮食文化整合起来,是该地区饮食文化弘扬的绝佳契机。所以,文章对粤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具体情况探析,对症下药为其制定发展策略[2]。
廖树群(2017)认为,毛南族凭借自身饮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可以顺利打开市场,开辟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进步。所以,笔者对毛南族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中凸显的不足展开研究,阐述对毛南族特色旅游服务和饮食产品优化升级的重要意义,积极制定各种饮食文化推广措施[3]。
周纯燕(2017)提出,广西民族饮食文化特色明显,是旅游开发的富矿,所以需要从政策扶持,节庆活动等方面进行开发研究,以推动广西的旅游业发展[4]。
秦海燕(2018)在研究后得出结果,仫佬族在饮食文化资源上独占优势,其不仅饮食习俗特别,而且品种多样化。再加上饮食与生俱来的保健和养生功能,其用于旅游产业发展最为合适,开发的潜力很大。因为现阶段仫佬族的饮食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足,质量不佳,饮食文化推广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因此,本文表示应让当地XX牵头,带动群众对饮食参与体验式旅游的发展模式应用,同时加强宣传营销的策略[5]。
黄莉(2019)提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广西,同时拥有民族民俗文化、自然资源和饮食文化三大优势。并且,在旅游经济消费的发展进步下,旅游者对于旅游需求不再停留在山水风光上,开始向旅游地饮食民俗文化迁徙[6]。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饮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的研究时间早,相关理论较为成熟。国内学者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研究正在逐步增多。但对广西旅游地的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资料并不多,所以笔者针对广西旅游地的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展开具体分析,探究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总结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对推动广西省旅游地的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研究目的及方法
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对广西旅游目的地的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与可持续性发展展开全面分析,促进广西省开发其旅游资源的同时,还进一步挖掘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内涵,促进当地旅游业与饮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进一步促进广西省的经济发展,推动旅游业实现持续发展目标。
在本文研究中主要应用了实地调研法和文献资料法。其中,文献资料法,即以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各大图书馆为平台,搜集与旅游地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相关的资料,对其总结归纳,做好论文研究前期准备工作。实地调研法,是本人通过在广西省进行了实地调查,不仅了解当地的旅游资源,还了解了当地的一些饮食文化,为论文撰写提供了一定的事实依据。
二、相关概念论述
(一)饮食文化的内涵
饮食文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以饮食为载体,通过结构、活动、加工工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身的思想、美学、智慧。饮食本身是指获取能量的一种行为,但人类文明的出现,是饮食不只局限于一种动物行为,逐步成为文化中的一部分。现如今,饮食文化已经开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艺术、文学、科学、教育、经济、民俗、宗教、历史、政治等,把人类文化的多方面映射的淋漓尽致。我国饮食文化由来已久,经过了一定的发展时期。它是古代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内涵非常丰富[7]。不仅有人类开始用火熟食的历史足迹,还有各种食风食俗,其中蕴含着一定价值的思想哲学。在我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各具特色,都是由于各民族之间的地理、气候、经济、特产、文化、民俗、烹调手法的差异造成的。广西省的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重要板块,也是因为其长久历史和丰富物产以及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形成的。
(二)广西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
1.浓郁的民族特色
广西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不同民族的饮食结构,以及饮食制作工艺不同,所以促使广西省的饮食文化非常的多样化,并且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例如,广西壮族的五色糯米饭,人们所食的五谷杂粮尽在其中,寓意壮族人民美满、幸福、和谐的生活。每逢三月三,壮族人民都把其作为主要食物。其中,红色的是红兰草、黄色的是黄花草汁、紫色用的是紫兰藤汁、黑色用的是枫树叶染成的。
图1 广西壮族的五色糯米饭
(图片来源:根据网络上的旅行社宣传资料整理所得)
还有,广西汉族的美食——梧州纸包鸡,它的名号家喻户晓。这一美食在烹饪上采取隔纸浸炸的手法,不仅使鸡肉的爽朗嫩口全部保留,而且还使鸡肉和调味料的醇香回荡在口,堪称人间美味。在2016年,纸包鸡制作技艺被入选了广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2 广西汉族的梧州纸包鸡
(图片来源:根据网络上的旅行社宣传资料整理所得)
另外,瑶族的恭城油茶。油茶向来以打成型,尽管我国各个地区的油茶口味各不相同,但恭城油茶是公认的上等。用葱姜蒜和茶叶一起舂捣后,注入水制成茶汤,在配上油果、花生米、米花等,味道醇香浓郁。
图3 广西瑶族的恭城油茶
(图片来源:根据网络上的旅行社宣传资料整理所得)
侗族的酸鱼、酸鸭、酸肉,是侗族酸菜系列中的精品,在2008年,侗族三宝还入选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4 广西侗族的酸鱼、酸鸭、酸肉
(图片来源:根据网络上的旅行社宣传资料整理所得)
京族的盆菜,有团圆美满的取意。该菜中添加北部湾的墨鱼仔、大鲜尤、小香螺、大海蜇、腊鱼等多种海类产品,糅合了焗、摔、勺和煎等烹饪手法,再加上香菜、榄茸等香料,色香味美。
图5 广西京族的盆菜
(图片来源:根据网络上的旅行社宣传资料整理所得)
回族的会仙板鸭,亦是一绝。虽然回族人口在广西分布较少,族群比例较低,但是在制作板鸭工艺上也是非常的讲究。经过十多道工序,如宰杀、腌制、定型、晾晒、烘烤等,传承了上百年的制作工艺,保证了板鸭的色泽黄爽、肥香不腻的独特风味。
图6 广西回族的板鸭
(图片来源:根据网络上的旅行社宣传资料整理所得)
毛南族的下南香牛排煲,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水土特性下,让下南族人民养的牛,肉质独特、瞟肥体壮,肥瘦相间、层次分明,还有“三隔肉相间”之称。
图7 广西毛南族的下南香牛排煲
(图片来源:根据网络上的旅行社宣传资料整理所得)
彝族的坨坨肉,是天然少污染的民族特色食品,是彝族人民的传统美食,坨坨肉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彝族人的待客热情与大方。
图8 广西彝族的坨坨肉
(图片来源:根据网络上的旅行社宣传资料整理所得)
仫佬族的白汆盘菜,是记忆深处的一道原汁原味美食,用白水煮大块的猪肉、鸡肉、鸭子,然后切成小块,蘸着盐或者蘸味碟食用。
图9 广西仫佬族的白汆盘菜
(图片来源:根据网络上的旅行社宣传资料整理所得)
水族的韭菜包鱼。鱼是水族人民重要的食材之一,韭菜包鱼是水族的第一名菜,亦是祭祀祖先、过节待客的必备佳肴,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及饮食文化内涵。
图10 广西水族的韭菜包鱼
(图片来源:根据网络上的旅行社宣传资料整理所得)
苗族的百草汤,是苗族人民的待客上品,还有健胃、祛热、助消化的功效。
图11 广西苗族的百草汤
(图片来源:根据网络上的旅行社宣传资料整理所得)
由此可以看出,广西省的饮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
2.饮食种类丰富且多为原生态
广西省地处我国南部地区,其地形丰富多变,且山岭众多,其中以喀什特地貌最为出名,当地天气常年温暖湿润,适合人的生活和居住。同时,各种物产非常丰富,风景秀丽,所以这里的很多食材种类很丰富,并且都是原生态的,例如,以种类来数,稻谷就有100多个不同种类,最具代表性的有香糯、墨米、香粳等广西省外声名远播的优质品种;玉米品种也有上百种,还有红糯玉米和黄糯玉米这种较为珍稀的。另外,还有包含环江的下南菜牛、巴马香猪、山羊、乌鸡肉等三十多种畜禽珍品。所以,在广西省境内,因其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种类和土特产资源,所以得到了“土产仓库”的称号。并且,据广西省农业部门的整体的数据分析,广西生区域内有500多种的土特产,160多种药用植物且都是可食用、原生态的。这些丰富的地产资源,是广西省开发旅游饮食文化资源,的重要基础条件。
3.饮餐具有养生保健作用
在广西省的西北部,河池市的巴马县,素有“世界长寿之乡”的美誉,而“中国长寿之乡”,则位于河池市的宜州区,这片地区的各族人民非常长寿,除了他们本身拥有的良好生活习惯之外,当地的饮食中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功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例如,山茶油就是内服可身体康健,外用客美容养颜,享有“东方橄榄油”之称的,巴马县老人一直食用的油。还有由红蓝草、糯米、大米、矿物质丰富的德胜井水制造而成的德胜红兰酒,其味道十分香醇,更具有补气血、提神的功效。另外,广西省河池市东兰县的特产,墨米常被作为宫廷贡品、历史悠久。其中含有多种氨基酸、钙、铁等营养成分,长期使用可达明目、滋阴、抗衰老、延年益寿的功效。另外如珍珠糯玉米,也具有强身健体、清热解毒的作用,在广西省西北部的一些长寿老人,常年的主食都是自己家种的糯玉米煮的粥。
4.地方小吃风味独特
广西省的各地区,都有天然、实惠、风味别致、食用方便、极具地方特点的风味小吃,例如,宜州的状家牛肉条,罗城的野生毛葡萄、巴马的玉米锅巴、东兰班里、瑶山红梨等等。
三、广西旅游地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及优势
(一)广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
百越族系下的西瓯和骆越人是壮族人民的祖先,也是最早居住在广西的族群。这些人民早在旧石器晚期,就开始在原始的农业生产中使用工具进行劳作,即种植可食植物,饲养一些牛羊猪。在饮食上,虽然还处于原始时期,但民族饮食文化却已经萌生之势,历经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广西各民族之间的饮食文化开始有了雏形,在经历了,秦始皇征岭南平百越的战争之后,湘江及漓江之间,被秦始皇下令修建了灵渠运河,使得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能够相互联系,为日后先进科技的引进创造了基础,也为广西省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和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8]。
之后广西省饮食文化的发展,也在秦汉和明清时期,有了快速的推进。当中的风俗文化、食俗内容、物产,都在古典记载中有迹可循,在那个时期,一些特色文化也融入了广西的民族饮食之中,例如,因宋朝末年的战争,随着宋代皇帝的南向逃亡,岭南就有了大量皇家御厨和家厨的活动,广西不可避免的就融合了这类厨师的饮食技艺。在明、清时期,皇帝经常派一些文武百官驻守岭南,所以,广西的饮食中,也融汇了鲁、川苏等多地的饮食精华。在抗日时期,大量的名人开始汇集在广西,为表达出我国人民痛恨侵略者的心情,轰炸东京(锅巴鱿鱼)这一菜肴就流行于世。另外,由于广西与广东、湖南相邻,岭南风味的广西饮食文化,也因三地相似的物产、气候、生活习惯,接受了粤、湘饮食方法的传入与改良[9]。
(二)广西烹饪体系完善,风味独特,为饮食和旅游结合提供了条件
广西省境内,有名的、优质的的菜品有很多,还有因第五届全国烹饪大赛的开展,集合了大量的烹饪技术精湛人才,其制作的菜品、雕刻、点心等,获得了金银铜奖,也有一批的名菜点,受到了来自全区乃至全国的认证。现在,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地方风味之一就是广西菜即桂菜。本地区丰富的产品,包括山珍、禽肉、水产和岭南的上乘水果,都是广西菜品的广泛选材,再以精巧的刀工、适当的火候进行加持,就可以多式菜品,品尝原料的鲜美风味。另外,深受游客喜爱的广西风味小吃,也因为桂南的甜口,桂北的辣口,形成了丰富的品类,例如桂林的米粉、梧州的冰泉豆浆、桂北的油茶等等。
(三)广西物产丰富,为饮食和旅游结合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广西省素有“土特产仓库”的美誉,主要是因其优异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天气气候,促使广西省盛产多种优质的食材原料,包括靖西麻鸭、荔浦芋头、桂林马蹄等等。在烹饪时使用优良的原材料,制作一些风味独特的菜点,突出地方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为饮食文化与旅游的互相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民族饮食文化底蕴深厚,利于广西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后续发展
由于多达12各民族聚居于广西境内,各民族鲜明的饮食文化与特点,也逐渐形成于长期的生活之中;而且,因各民族之间各异的饮食喜好和禁忌,则尽然在食风食趣和饮食礼节上体现,且其中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就像壮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豆腐园和五色糯米饭,它们不仅是传统美食背后还有一段让人回味深长的故事。还有广西侗族的饮食习惯,侗不离酸,意思是侗族人民的饮食与酸味不可分开。而以独特方法制成的,广西苗族上乘美味羊瘪汤,经常食用能有避寒消暑、润胃滋肝之功效。综上所述,广西省旅游资源的瑰宝之一,就是鲜明的民族饮食文化,也为广西省开发自身的旅游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广西旅游地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跟风,缺少地方特色
尽管,因丰富多样的饮食、浓郁的民族特色等因素,使广西省拥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小吃。但是,以毛南的三酸、白肉、活血等地方特色食品,还未能被人们所认识,就因为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重视和保护,就以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且在饭店之中也难寻其踪迹。伴随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内的逐步壮大,巨大的游客经济,吸引了大量饭店为满足客户的不同口味,照搬其他地区的饮食风格,盲目的跟风追求食品的多与全,忽视了广西地方的民族特色。另外,在广西的西北地区各县级单位,会自行举办一县一节、一月一节的文化旅游活动,美食也会参与活动进行展销。但是,在展销会上看到的地方特色食品并不是很多,全部都是到处可见的羊肉串、烤鸡、以及果汁饮料等,不利于广西旅游地的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及发展。
(二)文化资源开发和参与性不强
广西省的民族饮食文化集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于一身,毛南族的饮食“百味用酸”的习惯还被详细刻在清代乾隆年间《谭氏家谱》的石碑上。同时,墨米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详细的记载。而红兰酒是来自于刘三姐的故乡宜州,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壮族的豆腐瑶和五色糯米饭其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回味的民间传说故事。但是,却从未有人关注过这些饮食文化的内涵。挖掘饮食文化资源,不单单是为了让游客的味蕾得到满足。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旅游城市对饮食旅游项目开发力度不足,而导致广西旅游地饮食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三)饮食文化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广西省的少数民族众多,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彩,但很少对外宣传。在一些旅游网站上,大多数都是以宣传广西省的自然风光居多,对民族饮食文化却相对宣传少。例如,巴马火麻,它出自“世界长寿之乡”,其药用价值颇高,可以被当做是长寿旅游资源。另外,巴马火麻可以被用来制作美食,如火麻粥、火麻油、火麻豆腐、火麻生态养生茶、火麻骨头汤等等,不仅味美,而且还有助于人体健康。然而,从当地的旅游推广信息看并没有相关介绍,主要都是宣传旅游景点和线路的,很少有饮食产品融入其中。长寿之乡的饮食产品都没有好好利用起来,更别说其他饮食产品了,对饮食文化的宣传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五、广西旅游地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挖掘广西民族饮食文化的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随着体验式经济的发展,人们到各地方去旅游时,不仅希望可以吃到当地的美味佳肴,还希望能够多了解一些饮食文化的内涵,体验不同的饮食环境。唯有深入挖掘广西的民族饮食文化内涵,如历史背景、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把饮食文化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情进行有效的融合,让游客感受到文化体验,如此,广西省的旅游地才能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此外,还可以在当地的餐厅布置中,融入民族特色,服务人员可以穿上民族服装,餐具也可以融入民族元素,体现出当地少数民族的特点。如此一来,游客就能够在充满民族风情的环境下用餐,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民族文化知识,还增加了自身的体验感受,推动当地饮食文化宣传,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积极推广饮食文化相关的体验式旅游
在广西省的各个旅游地,还可以开发饮食文化参与体验式的旅游模式,不仅能够增加游客乐趣,还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广西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特色,起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具体来说,在对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时,广西省可以鼓励游客踊跃加入到饮食制作中,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的独有工艺,如制作五色糯米饭、灌龙捧(血肠)、煎豆腐圆等。并且,可以把当地民族节日和体验式旅游整合为一体,如毛南族的分龙节、仫佬族的依饭节和壮族的三月三等;民族节日本身具有一定的内涵,且食俗别致新颖。因此,整合饮食文化和节日旅游,可以为游客带来优质的旅游体验感,吸引更多游客慕名而来。
(三)加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
广西省的大多数地区地处偏远山区,了解的人并不是很多,如果对当地的特色民族饮食文化不加以宣传,那很少会有人了解到。因此,依笔者的观察可透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开发广西旅游地的饮食文化资源,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首先,就是要利用大众媒体,提高宣传力度,建立广西民族饮食文化专题的网站与官方微博,在电视及报刊杂志上,开辟广西饮食文化专栏,加大对民族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其次,可以利用当地的民族传统节日,如在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中,安排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制作比拼活动,吸引大量的游客观看及品尝,宣传民族饮食文化,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各民族的传统美食;最后,组织召开特色食品促销活动、地方民族传统美食展览会等,把当地饮食文化的宣传板放置在饭店、旅游景点展示,向外来游客介绍广西民族的饮食文化。
(四)与医疗旅游相结合,开发医疗保健民族饮食产品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开始注重自身的健康水平,而饮食保健是现代人追求健康的方向之一。所以,广西省旅游地在开发饮食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当地具有医疗、保健、养生等功效的原料,正所谓的"医食同源"。如毛南族的三酸、鸭酱、甜红薯;东兰的墨米;仫佬族的重阳酒等,开发出一系列的长寿保健食品,以藉此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另外,广西省有很多地区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其山地资源丰富多样,那里是著名的野食用菌、野香菇、野菜和竹笋的产地,其天然无污染,是真正的绿色健康食品,可以对外推广绿色有机食品。并且,当地的饮食文化还可以与医疗旅游结合,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进而推动广西省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结论
本文以广西省为例,对旅游地的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及持续发展展开具体分析,不仅对广西省饮食文化资源的内涵及特点有相当的认识,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广西旅游地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及优势,其中包括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广西饮食文化,再加上风味独特的广西烹饪手法,是旅游和饮食交互的坚实基础;广西丰富的物产,及底蕴深厚的民族饮食文化,这些都是有利于广西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后续发展。盲目跟风,文化挖掘积极性低下、地方特色不足、饮食文化推广不到位等都是广西旅游地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中显露的不足。最后根据个人的探讨和实地的调研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深入挖掘广西民族饮食文化的内涵,突出地方特色、积极推广饮食文化相关的体验式旅游、推出饮食文化参与体验式的旅游产品及在我国医疗保健饮食产品的研制上糅合医疗旅游。希望能更好的帮助广西省旅游地的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及发展,推动广西省的旅游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陆峥,江海旭,杜莹莹.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大连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20,040(006):43-45.
[2]梁晓欣,秦杨.真实性视阙下粤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及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00(001):P.133-134.
[3]廖树群.广西毛南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7,000(014):78-81.
[4]周纯燕.论广西民族饮食文化在旅游中的开发[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7,000(005):286-287.
[5]秦海燕.广西仫佬族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
[6]黄莉.广西民族饮食文化在旅游中的开发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00(003):76-77.
[7]肖秋迪,王永超.广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7):12.
[8]张莉萍.乡村振兴背景下黔东南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利用助推乡村旅游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No.233(05):78-79.
[9]滕敏,陆仙宁.广西旅游饮食文化体验创新情况调查[J].当代旅游,2020,v.18(10):25-26.
[10]雷英.基于游客期望与感知差异的民族村寨旅游地文化开发与保护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11]黄鹏.景宁畲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12]范珊珊.南昌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大学,2018.
[13]Guan-Wen R.Ethnic Food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Guangxi[J].Tourism Forum,2010.
[14]Jia Y.On Yanbian’s Korean Food Culture And Tourism[J].journal of jilin province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2012.
[15]Santana T K G,Eloísa Pereira Barroso.As relaes entre cultura alimentar e turismo=The connections between food culture and tourism[J].2016.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9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