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对发展现代旅游业的作用探析

摘要

徐霞客利用大半生的游历时间成就了《徐霞客游记》,其中所蕴含的旅游价值值得我们研读和挖掘。从《游记》包含的旅游资源类型、旅游思想、以及徐霞客游必有方的角度入手,参考多部旅游学刊和权威论文并结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运用文献分析法,探析《徐霞客游记》对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徐霞客游记》;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代旅游业

一、徐霞客的时代背景与事迹

(一)时代背景

一个时代的历史烙印常常体现在经典的人与物上,晚明时代复杂的社会形势,动荡的社会局面,成就了一代名人徐霞客,其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不仅描绘了当代社会的风情风貌,也从侧面反映着社会历史的真实性。

明中期后,文化上出现了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繁盛景象。明初规定八股取士,知识份子死背经书,寻章摘句,为文风气异常沉闷。社会矛盾冲击着封建统治,如同解剖一样,把社会阴暗面都暴露出来,使思想活跃的有识之士触目惊心,经过痛苦体验和反复认识,如梦初醒,这样才从实践中冲破学术的禁锢和沉闷,纷纷率性而行,提倡经世致用。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晚明时代的内容。

就是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摇摇欲坠的复杂年代,造就了徐霞客这样的传奇人物。他经受过科举制度的打击后,毅然抛弃仕途,投身于寻找自然奥妙的旅途当中。他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以超人的毅力完成时代赋予他的考察任务,走出了一条艰难又有意义的人生道路。即使他身涉瘴烟荒徼的西南边陲,丝毫没有悲观退缩的心态,反而坚持不懈的去完成这次考察,还进行了多种文化交流活动。也正是如此,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的《徐霞客游记》,成为研究当代社会诸多问题的一把钥匙。

(二)出游及其行迹

徐霞客花费将近多半生时间四处游历,其足迹遍布如今近二十多个省份。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反复酝酿,霞客终于在万历三十五年开始周游。徐霞客一生15次出游。根据其出游的规律,主要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总体上看,徐霞客在不同的阶段的游记记载中会有不同的侧重:早期更注重山水的审美感受;中期以后,越来越重视民俗及风土人情的文化考释、晚期却越来越重视在探索自然规律的同时对哲理、对生命的思考。

二、《徐霞客游记》的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一)地文景观

山与水自古以来就是构景的基本要素,如果说山是风景的骨骼,那么水就是风景的脉络,水光山色融为一体,相映成趣,使风景区更加秀丽动人。自古以来,登山探胜、寻幽、避暑成为人们旅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徐霞客也不例外,他的旅途便是从周觅名山开始的。从《游记》的篇幅中可以看出,其中有17篇就是他早年的旅游记录。其《粤西游日记》中这样一段记载:“诸危峰分峙叠出于前,愈离立献奇,联翩角胜矣,石峰之下,俱水汇不流,深者尺许,浅仅半尺[1]。诸危峰倒插于中,如出水青莲,亭亭直上[1]。”这里说的便是广西的桂林山水,他的描述也是独具匠心,山、水、洞融为一体,水质清澈见底,一江清水绿如宝石,为世人呈现出了这一片秀甲天下的天然画卷。由于第一次游览,徐霞客对黄山松的独特壮景流连忘返,故于1618年再次游览黄山。据《游记》记载,“绝岘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1]。形容黄山松形状低矮、姿态怪异,且越老越短,为他处所罕见。然而两年之后徐霞客再次来到黄山,即使有“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1]的天险,也不能让徐霞客在黄山之下退却。一路游历下来,期间看到松柏,也看到松石,徐霞客此行的眼界更为广阔了。徐霞客登顶高处的时候,对黄山的景色赞不绝口,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意,一向沉稳的徐霞客竟“狂叫欲舞”。足见他对名山大川的热爱,和他淳朴率性的心境。

(二)水域风光

飞瀑流泉也是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霞客在游天台山时看到瀑布从石门飞流直下,气势逼人,回旋流转,经过了三道溪湾,溪水在两块巨石之间迸流喷发,浪花四射,汇合后流入潭中。瀑布高低错落,每段都有几丈高,而且每段都有独特的景观,到了水流舒缓的地方,徐霞客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光脚跳进了乱草里,攀缘树木,沿着石崖走,在暮色降临之际,开始往回走,在仙伐桥上观赏着状如彩虹的天然石桥。作为我国最大的瀑布,黄果树瀑布亦成为徐霞客的考察对象,他曾对其景之一白水河有过这样一段描述“水流甚阔,每数丈,辄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1],不由得呈现出了一副声势浩大的飞瀑壮景。他还考察了跌水河瀑布、雁宕山瀑布、鸡足山瀑布等,并为其中的一些流泉飞瀑留下了曼妙的诗词,也表现出了他对瀑布奇观的喜爱。

(三)天象与气候景观

日光生物是旅游环境构景的素材,霞客在旅途中也探寻到诸多气象气候,自然生物的景象。他在福建看到春雪后遍山红装素裹的奇景,在湘江舟上看到日出,舟行郁江目睹晓霞映江。还如他在江西龙虎山时曾遇到“时朔风舞泉,游漾垂空,声影俱异,霁色忽开,日彩丽崖光水,徘徊不能去。[1]”遇此胜景,霞客欣喜不已,久久徘徊,不愿离去。在滇游日记中则有“是日碧天如濯,明旭晶然,腾翠微而出,浩波映其下,对之觉尘襟荡涤,如在冰壶玉鉴中。[1]”描写了云南别有风格的风光景象。

(四)人文活动

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述了许多有关于人文活动的旅游资源,其中《粤西游日记》、《滇游日记》,都包含有对一个地区民族状况、历史发展、文化艺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描写。这也成为我们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民俗文化的表现方式往往体现在民族饮食、节日、服饰、以及民居建筑上,《游记》中也真真切切的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都说“民以食为天”,在人类追求生存饱腹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饮食文化的内涵。然而饮食文化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在岁月的沉淀中,逐渐渗进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习俗、地域等的综合影响,才能形成一个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例如,在广西地区,渔业捕捞便是当地居民的重要饮食来源。《游记》中对广西鲫鱼有记载:“村氓以溪鲫为饷”、“加鲜鲫饷客”,可见,鲫鱼便是当时广西特色美食之一,鱼的吃法也丰富多样,如生吃鱼片,徐霞客在都结相村见到村人“取巨鱼细切为脍,置大碗中,以葱及姜丝与盐醋拌而食之,以为置味”[2]。除了捕鱼之外,依靠山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是其重要的食物来源,腌菜就是利用这种资源而形成的美味菜肴,《游记》中也有专门记载广西腌菜,如何池鬼岩村“以糟芹为案,山家清供,不意诸蛮中得之”,徐霞客认为这“亦一奇也”[2]。在饮食文化中,除了风味的特色是一种民俗文化外,饮食礼节也是非常吸引人的一部分,在徐霞客的《游记》中记载了“四君携酒至,复就青罗饮之,朱君有家乐,效吴腔,以为此中盛事”[2]。在宴饮的过程中,还设有歌童、鼓乐以助兴,可见当地民众的淳朴热情[2]。

服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的需求的复合表征。服饰的功能从最初的遮羞和保暖,慢慢演变成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人们越来越注重服饰的美观和材质。服饰具有鲜明的标识作用。在古代,服饰的颜色和样式都是身份的象征,伴随着历史文化的进程和演变,服饰文化也愈发的丰富多样,底蕴深厚,不仅展示着一个地区服饰的工艺水平,也体现着民族的精神风貌,民风民情。徐霞客来到西南边境,考察了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文活动,《游记》有关于描述壮族服饰形态的“男子着木屐,妇人无不跣者,首用白布五、六尺盘之,以巨结缀额端为美观,亦间用青布、花布者,妇人亦戴竹丝笠,胸前垂红丝带二条者,则酋目之妇如记述也。[2]”由于西南地区受光照时间长。且光照强度大,故而使壮族人们人民养成了戴头巾的习惯。所以说各个民族、各个地域之间的服饰特色都与地区差异有关。《游记》中记“裙用百骈细裥,间有紧束以便行走,则大结以负于臀后。[2]”这里说的便是黑衣壮族服饰,黑衣壮的妇女们为了在大山中行走和劳动的方便,便将又长又厚的百褶裙折叠起来,束于裙裤头中[2]。发展到明清时期,壮锦织品达到了高峰,五颜六色,如《游记》记载“交绢轻细如吾地兼丝,而色黄如睦州之黄生绢,但此之密而匀,每二丈五尺一端”[1],由此可见,当时织布工艺的发展和进步,这些都反映出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进展,在发展中进步,同时也保留着独特的个性。

(五)建筑与设施

民居建筑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在人类进化演变的过程中,伴随着传统文化的融入和深化,各个民族也形成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如毡帐、碉房、帐房、蘑菇房、竹楼等,它们都能深刻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了各个名族之间的文化地域差异。根据徐霞客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记载,不少民族具有楼居习俗,壮、傣、景颇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流行竹楼,其中壮族民居干栏式为主要类型,也最具代表性[2]。《游记》中记载隆安壮族:“土人俱架竹为栏,下畜牛豕,上爂与卧处之所托焉,架高五六尺,以巨竹槌开,径尺余,架与壁落俱用之”[2]。这里反映了干栏建筑结构、用处及使用的建筑材料,干栏式建筑在西南地区分布广泛,历史悠久,如云南腾冲马鹿塘傣乡,“架竹巢,下畜牛豕,而上托爂卧,俨然与粤西无异”[2]。一般认为干栏式建筑是有古百越族群创建的,壮、傣等百越族群的后裔直接继承了这种建筑样式,因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西南边疆地区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瘴气弥漫,虽地形崎岖、耕地不足,但竹木建材充裕[2]。干栏式建筑的优点即采光通风,防潮防蛇兽,故而可以世代传承,因此直至今日在一些壮族地区仍然保留有这种干栏式建筑。

《游记》中所反映的不仅是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而且还蕴含着丰厚的性能价值特色。因此,研读《徐霞客游记》,挖掘其关于少数民族饮食、服饰、民居的记载,并结合现代旅游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运用到现代旅游多元化的时代,必将成为旅游业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虽然在民俗文化演进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外界因素,民俗特色文化会因此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但是对于发展现代特色文化旅游,仍是一笔得天独厚、值得挖掘的资源。在发展民俗特色旅游文化的同时,我们需要制作严密的市场考察,科学周详的发展规划,并且兼顾不同民族、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性,考虑其地区的经济不平衡性,做到因地制宜的制作特色文化资源开发项目,使整个民俗文化在旅游业的应用中系统科学的开展,从而达到提升民俗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并让其在现代旅游的开发应用中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宗教旅游资源具有宗教价值、社会历史文化价值、景观建筑价值的特征。宗教旅游圣地对于信徒而言,是朝圣、朝拜的神圣地界。对于普通游客而言,是感受浓厚的宗教氛围以及教义的旅游圣地;因此,宗教旅游是现代旅游必不可少的因素,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在《游嵩山日记》中描述了嵩山中岳庙、嵩阳书院,并赞叹其不但是道、佛、儒三教文化荟萃之地,而且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是嵩山自然与历史文化的双重结晶。《游记》中还有大量关于少林寺的记载,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其初祖是来自古印度南天竺的高僧达摩[3]。传说达摩曾在五乳峰石洞中面壁十年,由于功夫深厚,以致将自己的身影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极富传奇色彩的“达摩影石”[3]。少林寺不但拥有深厚的宗教文化,而且还拥有极其丰富的文物,如李林甫撰文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武则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等多样文物,都是极其珍贵的碑碣石刻。《游记》中有诗云:“嵩山天下奥,少室险奇特,不到三皇寨,不算少林客”[1],诗中徐霞客提及“奥”即是奥妙的意思,一则是指嵩山八景、十二胜、七十二峰的秀丽风景;二则涵盖北魏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元代观星台、中岳庙、崇阳书院、少林寺、初祖庵等灿烂文化。

徐霞客对各地的宗教资源记述亦多,他曾两次登上鸡足山,根据《滇游日记五》的记载,徐霞客在鸡足山拜访寺庙、听取佛经、仿若一个虔诚的宗教圣徒。鸡足山自古是个佛教圣地,明朝时期,僧侣众多,香火极旺。故有“天开佛国”、“灵山佛都”的圣誉。如今作为旅游胜地、佛教圣地的鸡足山仍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与宗教文化的融合性,时代和地域上的典型性,使鸡足山的盛况不减当年。徐霞客在此时亲履其境,有关鸡足山的记载弥足珍贵,体现了他当时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热爱和重视。

三、《徐霞客游记》中的旅游思想

(一)徐霞客精神

晚清大学者陈继儒曾赞叹徐霞客人格磊落,“不揭贵,不借邮符,不凯地主金钱,清也;置万里道涂于度外,置七尺形骸与死法外,任也;负笠孤瓢,唯恐骇渔樵而惊猿鸟,和也。[4]”清则为不借助公事的便利,不费国家的公款,不仰仗官方的势力,不乞求乡绅的金钱,自己筹措盘缠,甚至变卖家产为游资,而且自定路线、目标、日程,纯属私人行为,与政治、外交、军事无关,也和民间商贾、宗教活动无涉,旅游动机属于个人意志,目的在于探索山川奥秘,他的旅游行为具有独立意义。任则为其旅游不畏艰难险阻,以旅游为自己的志向和乐趣。和则为旅行途中尊重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善待少数民族,爱惜山水环境,爱护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及一切自然生命。清、任、和是徐霞客游道三道,在现代旅游文化建设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结合实际推广和发扬徐霞客的旅游精神,近代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曾指出人们只知道徐霞客出游的路线很广泛,旅游行程中的艰难,旅行过程中的记录非常的详细,见到很多新颖的景色和生物,却忽略了他旅行过程中这种志向和品行有多么的珍贵。旅游本是件开心的事情,但是不科学或者说落后的旅游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束缚了我们,今天我们的旅游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参观旅游。也就是说现代人们在旅游的时候更多的是阅览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等,而不是欣赏、融入感悟这些风景和景观。如果我们的旅游仅仅是为了阅览风景,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上网看旅游纪录片以及相关的图片来达到我们阅览想了解的风景的目的,为什么还有多此一举的呢?所以这从另一面又证明了旅游的意义或者说是目的不应该是阅读风景,而是切实感受和融入那些风景和景观。在现代旅游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我们总是在急于拍照留念、急于找寻目标、急于赶路等,在这过程中我们很少停留,甚至没有感受到旅游的乐趣和魅力,由于现代人的较快的生活节奏,人们往往把旅游变成了旅行,一切都显得很匆忙、很紧迫。而徐霞客一生的旅游中“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壮游与祖国名山大川、沿海边陲,我们应该弘扬徐霞客“以使命游”、“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以求知游”、“以生态游”的内涵旅游精神,广大的旅游者应该带着“求新、求奇求美、求知”的需求去了解我们旅游目的地的人文风情、风俗、文化、宗教信仰等,切实感受和融入当地美好和独特的东西,这才是旅游的真正意义和最终的目的[5]。

(二)可持续旅游发展观

徐霞客在他的旅途中感受着美的意蕴,也发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一些景观被苔藓掩没,或被冷置他方,使原有的景观遭此冷遇。更甚者,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中的诸多人为因素导致自然景观的遭难,破环程度令人悚然,霞客对此深感痛惜。我国南方广布石碳岩,多有奇峰异洞,是世界著名的岩溶地貌风景区。据徐霞客记载,当地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石灰岩遭开采,因而破环了自然景观的整体。徐霞客在永新时记载“东向者三洞,北向者一洞,惟东北一角,山石完好,而东南洞尽处,与西北诸面,俱为烧灰者,铁削火淬,玲珑之质,十去其七矣。[1]”,可以看出当时焚削程度的严重。金华北山三洞之西山峰、桂林南溪山都被开发成采石场所。由于溶洞钟乳纷繁绮丽,总是被古人看作异物,附以传说,所以都被不同程度的破坏过。霞客在滇游日记说,每逢二月“游者已多,新生之乳,既被采折[1]”,以至于“折取无余”,对自然风景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河流是人类活动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也是旅游资源重要的因素之一。晚明时期,各地经济在不同程度的发展着,一些手工业场所,乱砍滥伐,排放废弃污水,导致河水含沙量高,河流也受到污染。比如江西宜黄造纸业的发展,对周围的景观破环就比较严重。徐霞客认为“歪排以上多坠峡奔崖之流,但为居民造粗纸,濯水如滓,失飞练悬珠之胜。[1]”,他于300多年前就看出了污染之害,对于如今的旅游资源开发亦有许多启示。

徐霞客不但记载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把自己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游记当中。山水风景区常令游人流连忘返,沉浸于美景当中,以此镂刻题词,常会起到珠联璧合的效果。但个别无聊文人亦或是游人滥刻乱镌,致使山水美景遭到破坏,顿失美感。霞客不反对用心表彰自然风光者,像“便题珠明洞三字于四、五二洞之上,此亦有心表彰玆洞者”[1],颇具匠心,值得肯定。但对于那些卖弄风骚者则予以批评和否定。如西南佛教名刹鸡足山,华首门石崖上倪按院的乱题滥刻却令人厌恶,由此可见,霞客对大好河山的热爱程度,对风景名胜保护的重视,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观念,都值得现代旅游传承和弘扬。

四、《徐霞客游记》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影响

(一)名人效应

众所周知,在350多年前还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和XX资助的情况下,徐霞客跋山涉水,不畏艰险寻访名山大川,足迹几乎踏遍大半个中国,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逐日作记,写成了洋洋大观的《徐霞客游记》,叹为千古奇事,徐霞客也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云南、广西、贵州的许多风景名胜如蝴蝶泉、桂林诸景、黄果树瀑布等都镌刻了霞客的有关记述,有的则竖立徐霞客塑像,或是建立纪念徐霞客的有关建筑,这也是旅游景区增添了新的景点,为旅游资源注入了更大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受到游人的重视和欢迎。由霞客及《游记》展示的广阔天地,也越来越备受青睐。

(二)徐霞客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思想

徐霞客在漫漫旅途中,身临其境的勘探着各种各样的旅游资源,并结合实际情况对风景区建设和利用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其中不少真知灼见,对今天的旅游资源开发,仍有借鉴作用。

1.因地制宜,略加修整,益增景观妙趣

徐霞客游览太华山、太和山诸多景色时,看到那里登临的便捷,有了一定的感悟和认识。例如,在江西龟峰风景区有“饿虎赶羊”等奇石异景,可惜石乱棘深,无法进入,徐霞客在无法领略胜景的遗憾之际,感叹道“芟夷深莽,叠级置梯,必有灵关再辟,奥胜莫殚者”[1]。假若铲除掉长得很高的丛草,一级级铺起石瞪,搭起梯子,到达上面,一定有如同灵关再现僻静优美的景致。在融县真仙岩勘察时,徐霞客注意到三洞“内不相同而外成连壁”,因此他想若“凿而通之,取道于此”,既可以看景,又免去了无假道头空之险。又有“若从其侧架梯连栈,穿腋入洞”[1],便可“中观其飞洒,而不外受其淋漓,胜更十倍也”[1],说的便是保山的水帘洞。徐霞客对这些自然风景详细的勘察后,认为根据它们的特点人工略加修整,风景区更为合理科学,也便于游览者登临。

2.人工建筑对风景区点缀得宜,忌掩其胜

在风景区增加人工建筑,适当的建筑既可烘托美景,制造意境,又可以凸显景区的特色风格。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记载到,乘着余晖去探访尖峰上的洞,洞内的房屋有三层,都是五间的,上面有一匾额写着“云岩寺”。石钟乳从洞岩上垂到外边,有的成条有的成缕,缤纷飘摇。有的中间又空又亮,有的下垂之后又翻卷上去,形状都很怪异。又在石龛上边修了一座平台,就着地势架起了一个阁子,前面的小牌坊上写着“水月”二字,龛中供奉的是白衣观音。徐霞客不喜欢在洞中建阁子,因为它们常常会遮住洞中的美景,唯有觉得这里点缀的很是得体适宜,不仅不觉得是障碍,反而称赞洞中巧妙的建筑。由此可见徐霞客对风景名胜真挚的感情和敏锐科学的观察力。

(三)徐霞客游记对开发现代旅游路线的启示

徐霞客历经34年,足迹遍及今20个省市自治区。然而他的五岳之志,名山之向大多是“定方而往,如其而还的”有方之游。

1.短线游

在草长莺飞的四月初,徐霞客开始了他的名山之游。这一阶段徐霞客进行的主要是短线游,首先来到了距离江苏老家较近的浙江天台山,留下了《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天台山日记》,其开篇之日5月19也被定为中国旅游日[6],在天台山游览了九天的时间,便来到了雁荡山,登上盘山岭,参观了灵峰洞、灵岩寺、大龙湫瀑布等,并冒险寻找雁湖。接着徐霞客和浔阳的叔叔一起来到了浙江省休宁县的白岳山,徐霞客在参观完白岳山之后,来到了黄山。徐霞客登上黄山时,面对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秀丽景色,不禁赞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6]。此后,徐霞客便一路游历来到了福建武夷山。

八月十八日,徐霞客沿长江而上,来到了庐山,参观了方广寺,经过白鹿洞,抵达开先寺,在尽情畅游完山间的美景之后,在开先寺用膳,随后告别离去。徐霞客意犹未尽,再次来到黄山。徐霞客的重游黄山不仅不觉得枯燥,反而又有新的收获和喜悦。时隔两年之后,徐霞客在泰昌元年五月份再次启程,来到了“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的江郎山,接下来继续在邻近省份进行短线游,其中包括浙江省内的江郎山,福建省的九鲤湖和石竹山等[6]。

在徐霞客的旅行期间,因为考虑到母亲年迈的原因,徐霞客打算停止出游,侍奉母亲。不过母亲毅然表示对他的支持,打算随儿子一同出游。当然,这些景点基本限于徐霞客老家江苏省内。直至徐霞客的母亲去世。

2.长线游

天启三年二月初,徐霞客启程前往心中仰慕已久的嵩山,看到了蜿蜒起伏的众多峰峦,也祭拜了嵩山之神岳帝,随后便进入潼关,来到了奇险天下第一山的华山。在守孝期满后,徐霞客再次踏上征程。他依次参观了福建的金斗山、玉华洞,接着来到广东罗浮山。接着,徐霞客不辞辛苦的继续赶路,他游历的路线沿运河北上,依次游览了盘山、崆峒山等地。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同叔祖再次启程,又一次来到了福建省,期间还进行了一次漂流活动。在农历三月他又同族兄再次启程,二次游览了天台山和雁荡山,且与名士黄道周泛舟太湖,同年夏,徐霞客再次北上京师,去过山西五台山,八月份离开赶赴恒山,并参观了悬空寺和庙群[6]。

年近五十的徐霞客身体愈发感到不济,从十月份开始悲壮的“万里遐征”,沿途来到江西、湖南,并参观了西塘、龟峰、龙虎山、会仙峰、武功山等胜景,随后徐霞客来到广西,他依次考察了灵渠、桂林以及阳朔[6]。

在桂林阳朔的旅途之后,徐霞客开启云贵之旅。一路途径观音洞、碧云洞、丹霞山、石林、昆明西山、溶洞群、棋盘山、鸡足山、丽江、妙峰山等景观[6]。徐霞客继续在西南边境游览,在随后的旅途中,由于徐霞客两足俱废,他的旅途也随着画上了句号。

徐霞客出游路线的规划性、科学性均是现代旅游发展所注重的。近年来,徐霞客旅游线路申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的举动也从侧面体现了其旅游路线的旅游历史价值。可见《徐霞客游记》其理论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发展现代旅游业所具有的参考借鉴意义。

五、总结与展望

旅游是通过感知、体验和实践去理解文化的一种社会活动,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但是人们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7]。因此,旅游业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和标的生活需求,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亦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旅游资源是支撑旅游业发展的基点,旅游思想是塑造旅游业的灵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文化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阻碍和问题,我们应该适时的返璞归真、反观历史、从旅游传统文化中寻找更深层次的灵感和认识,使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更加健康稳步的,在旅游业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同时,亦汲取了新的思想和方式。因此,研究《徐霞客游记》中的旅游价值,对于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我国旅游业都具有极具深远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宏祖.徐霞客游记全译[M]朱惠荣等译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2]丁智才.《徐霞客游记》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13(3):160-166.

[3]卢长怀.浅谈徐霞客游记中的文化因素[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吴功正.明代游赏美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朱钧佩.徐学研究的价值[J].江南论坛,2003

[6]石洪斌.试论浙江在徐霞客旅行中的重要价值[J].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2013,(06):48-53.

[7]方琪.广西旅游业深度发展的营销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8]李萌.论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原则[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67-70.

[9]李小锋.中世纪早期英格兰文化的杰出代表[D].东北师范大学,2013.

[10]刘冰.徐霞客对广西地理研究的贡献[D].广西师范学院,2014.

[12]符国基.旅游大省环保之道——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自然环境保护[J].环境保护,2010(17):54-56.

[13]张理华.黄山地学研究综述[J].宿州师专学报,2003(4):72-75.

[14]伍水勇.新形势下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0):87-89.

[15]侯宏霞.禅游鸡足山——云南的汉传佛教[J].西北水力发电,2002(3):36-38.

[16]郭菊.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研究[D].云南大学,201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233.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4日
Next 2022年6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