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儿童题材散文研究

丰子恺一生热爱儿童,在他眼里,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灵性的人,他们有别于成人的虚伪,是全身心尚未公开的真人。作为一位精通音乐和绘画的文学家,丰子恺巧妙地将音乐和绘画的技巧运用到散文的创作之中。在丰子恺的儿童题材的散文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

  引言

  童年时期是人一生的起点。纵观历史的长河,在很长一段时期,儿童被视为成人的附属品,自身的想法、要求往往会被忽视。直到五四运动时期,西方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激发了一批文人的觉醒。以周作人为代表,提出要以儿童为本位的主张,认为儿童生活也有文学的需要。在这样的潮流中涌现出一批出色的儿童文学家,诸如冰心、丰子恺等人,由此儿童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儿童文学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这场儿童文学的运动中,丰子恺作为重要推动者之一,广涉及各个领域,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儿童题材漫画,而且发表了众多的儿童题材散文。
  丰子恺的儿童题材散文极具代表性,其作品中往往通过白开水般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事件,呈现出生活诗意美的一面。关于丰子恺散文的研究最早始于1930年4月柔石发表的一篇《丰子恺君底飘然的态度》[[[1]柔石:《丰子恺君底飘然的态度》,《萌芽》,1930年版,第4页。]]。在这篇文章里,柔石更多的是批评丰子恺不谙世事,逃避现实的态度,认为他只能欢喜地坐在黄包车中低背暗香疏影,却看不见黄包车夫的满头大汗。在那个动乱难安的时代,丰子恺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闲趣淡雅与之格格不入,让人一时很难接受。在此之后,批评丰子恺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可是丰子恺依旧坚持自我,保持自己的立场。对于旁人的冷言冷语,他这样回答:“或者有人笑我故意向未练的孩子们的空想界中找求荒唐的乌托邦,一位逃避现实之所,但我也可笑他们的屈服于现实,忘却人们的本性。”[[[2]丰子恺:《谈自己的画》,《孙冰编选:<丰子恺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丰子恺一生散文创作颇丰,约有100万字规模,其中的儿童题材散文更是占据绝大多数。在中国学术起开网络出版总库,以丰子恺散文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会出现大量的学术研究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从“佛家思想”来研究丰子恺的散文和漫画的创作,诸如温雅雯的《佛性情怀关照艺术与人生》,一类是从“儿童观”角度去探究儿童教育,诸如王贵玲的《论丰子恺的儿童观》,还有一类主要是综合丰子恺的人生哲学来探讨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理论,诸如许玲的《丰子恺生活美学思想研究》。本研究主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结合丰子恺所创作的具体的作品,从语言、构图、意境等多个角度探讨丰子恺儿童题材散文中所蕴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朴素美。

  一、丰子恺的儿童观

  如果说周作人是一个高举儿童本位大旗的领导者,那么丰子恺就是一位儿童生活的指导者。中国海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易巧巧在《周作人与丰子恺的儿童观比较》[[[3]易巧巧:《周作人与丰子恺儿童观比较》,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第9页。]]一文中指出,以儿童为本位的周作人和一生崇拜儿童的丰子恺都处于儿童阵营,只不过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不同于周作人致力于“儿童本位论”的理论确立,丰子恺并没有明确表示自己归属于某一理论学派,而是将自己的身心交付于生活,用艺术家的眼光观察孩子们的生活,努力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儿童释放自己的天性。在丰子恺看来,成人的世界,因为受实际的生活和世间的规则限制而变得狭小苦闷,所以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伪装成社会要求的模样。而孩子们的世界远离所谓的社会规则,所以显得广大而又自由,因此丰子恺认为孩子们会有比成人更加宽阔的视野。当我们将丰子恺视为一名艺术家的同时,我们往往不能忽略的是:他也是七个孩子的父亲。在父亲的岗位上,丰子恺可以说是称职的。在丰子恺看来,所谓的教养孩子,只要教他永远做孩子,即永远不使失却其孩子之心。从这样的言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子恺其实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得太快,因为他们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也就流失了童年时期的纯粹。对于孩子们,他所希望的只不过是孩子们能够保持一如既往的纯真,在纷扰的世道中简单快乐的活着。
  从丰子恺创作的儿童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丰子恺是特别喜欢儿童的,在他眼里,人间最富有灵性的便是孩子。丰子恺在《关于儿童教育》一文中写到:“小孩子长大起来,涉世渐深,现实渐渐暴露,儿时所见的美丽的世界渐渐破产,这是可悲哀的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成长在丰子恺眼里,本身就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他害怕孩子们逐渐熟悉成人世界的生存法则,不断被虚伪的世界同化,视野日益狭隘,最终丧失自身的简单纯粹。可是孩子们的成长终究是一件丰子恺无法避免的事情,他在感慨悲哀的同时,致力于儿童文学的创作,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孩童世界的赞赏,也是在用这样的形式来维系孩童世界的美好。
  丰子恺所创作的儿童题材的散文作品主要致力于两个方向。一方面是揭露出社会忽视儿童的现象,抨击成人无视儿童自身的意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就如在《卖小鸡》一文中,“我”作为一个父亲,夹在吵嚷着要买小鸡和坐地起价的商贩中间,最后“我”选择了以一个成人的视角,告诫孩子们对自己想要的东西说不要,对自己不要的东西说要。事后回想起来这样的言行何其荒唐。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想,他们看到的只是想要得到的小鸡,还有可以满足他们愿望的爸爸以及卖着小鸡的商贩,他们并没有关注到小鸡与价格是否合理这一层复杂的关系,他们隔绝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变通,只是单纯地想要得到小鸡而已,而“我”居然要求他们来学习成人世界的虚伪,让他们学着歪曲自己的真实想法,学习做一个口是心非的人。现在想想,这是一件多么可笑而又令人后怕的事情啊。丰子恺以自身为例,告诫自己不要再犯错的同时,也是提醒读者不要将成人世界的复杂提前让孩子们知晓,他们现在完全没有必要知道。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接受能力非常有限,他们的想法和大人的想法往往也是截然不同的。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维护他们的小世界不受外界干扰,让孩子们尽情享受童年时期短暂的美好,拥有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
  另一方面丰子恺着力于记录孩子们的童言童语,刻画着如梦境般美好纯真的孩童世界。在孩子们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是值得同情的。板凳是需要穿鞋子的,小猫小狗是可以进行对话的,就连逃难在他们眼里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在《华瞻的日记》中,丰子恺以儿子华瞻的口吻展现大人世界的“无理”:为什么“我”家与郑德菱家交好,却要分成两家?为什么老太婆要给我花篮,姨婆却一定不让“我”接?为什么爸爸甘心被麻子“割耳朵”?这一系列的问题明明是成人世界中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可是在华瞻的小脑袋里却成了一个又一个解不开的谜团。这样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将孩子们世界的奇思妙想展现出来,表现出了孩子们世界的纯粹可爱,也使得孩子们世界的简单纯净与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形成鲜明的反差。在丰子恺眼里,孩子就是一个全身心未公开的真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暂时无法理解也不需要去理解成人世界的复杂。也许对于成人眼里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从他们的角度展开又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丰子恺一生致力于发现儿童、赞美儿童、解放儿童的事业中,他将自己与子女们在相处过程中的收获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读者去发现儿童不一样的一面。在常人看来,孩子的一切都是很幼稚的,他们需要不断地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学习。可是在丰子恺笔下,儿童不再是一切都需要仰仗大人的模样,反而拥有值得大人们去学习的地方,就比如他们的善良、单纯、真实,这些无一不是成人世界所缺少的东西。要想将孩子教育好,最主要的就是要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倾听他们的言语,从交谈相处的过程中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保证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初读丰子恺的作品,也许会觉得丰子恺不谙世事,只着笔于简单的日常之中,意图在儿童世界寻一方净土,从而逃避尘世喧嚣。可是深入研读后,我们就可以发现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更是用实际行动投身儿童事业,利用文学等多种形式不断地丰富儿童观的内涵,从而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

  二、丰子恺儿童题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丰子恺曾创作过这样一首小诗:“泥龙竹马眼前情,琐碎平凡从不论。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这首诗不仅表明了丰子恺自身对于漫画创作的要求,同时也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追求。所谓的眼前情就是指散文创作的题材主要来源于身边事,而小中见大、弦外余音主要是指文章的思想感情要真挚深刻,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事件中渗透人生道理。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丰子恺也确实这样做了。他的散文大多着眼于平凡琐碎的生活小事,造境着笔也不追求奇特古怪,可是往往却能够在平实之中含有弦外之音,真正地做到了以小见大。本研究主要从题材、语言、构图、意境等几个角度,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对丰子恺的儿童题材散文进行深入探究。

  (一)题材

  叶圣陶曾用“出人意料,入人意中”[[[4]叶圣陶:《<丰子恺文集>序》,《丰子恺文集(第1版)》,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来赞赏丰子恺漫画的选材,反观丰子恺的散文同样可以适用。所谓的“出人意料”就是指他的散文题材很少有人涉及,而“入人意中”就是指这些题材的文章反而能给人带来似曾相识的感受。在儿童题材的散文创作中,他主要涉及到两个话题,一是谈生活,二是谈人性。所谓的谈生活,就是说说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丰子恺是一个十分享受生活的人,他将生活视为一种乐趣,而乐趣的源泉就是他的孩子们。丰子恺的文学作品很大一部分是记录日常生活,字里行间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忆儿时》一文中,作者回忆起小时候的趣事:儿时的“我”是那么容易满足,当大人们沉浸在养蚕喜获丰收的喜悦之时,“我”却欣喜于不常见的丝车、扁、缸这些玩意,满足于品尝多量供应的枇杷与软糕,现在回想起依旧是很甜美。而如今的长大的“我”在念叨“独钓寒江雪”这类诗词的时候,发现钓鱼原来是一件风雅的事情,回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抓苍蝇、挖蚯蚓,拿这些小生命去当鱼饵,现在想想难免觉得好笑而又神往。虽然这些美丽的童年事件现在看来有点血腥,无一不充斥着杀戮的意味,但是儿时的“我”才不会同成人的“我”一般需要考虑这么多,心里想的念的也只有那些能让自己快乐的玩意儿。而这恰恰反衬出成人世界的悲哀之处,身处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之中,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做好充足的打算,准备好充分的材料,甚至是预估好结果的好坏。可是孩子们的世界却是如此简单而又快乐的,他们不需要在乎所谓的形象,有时候都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只是想便去做了。同样是生活,儿童和成人却将它演绎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模样,生活的真实面貌究竟是哪般,实在是令人难以捉摸。但是从丰子恺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丰子恺是更倾向于生活简单纯粹的一面的,他羡慕孩子世界的无拘无束,他将自己内心对于儿童世界的憧憬毫不保留地表露出来,同时也抒发了身处成人世界的无奈。
  至于谈人性,主要是指丰子恺在儿童身上看到了大人们已经缺失的东西。就比如在《儿女》一文中,儿女们爬上“我”的案几,打乱了“我”所谓的秩序,“我”在喝斥他们的过程中突然悟道:大人要举止谨慎,是因为现实生活的种种压迫不得已而为之,而孩子尚有元气,为何要同大人般穷屈?丰子恺深知成人世界有很多无奈,作为一个父亲,他选择去尊重孩子们的天性,成人的天性已被磨灭的所剩无几了,何必要让孩子们也禁锢他们的天性呢?站在一个作家的角度,丰子恺将这些写出来,主要是为了警醒读者不要只对孩子抱有养育管教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让他们每天都可以快快乐乐地生活,不要让他们过早的参与到成人世界的复杂当中。而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丰子恺在成人世界见惯了人性的丑恶,成人间的对话不仅要靠倾听,更需要依赖自身的猜测,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是真情还是假意。而丰子恺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钦佩于他们的真实,他们的敢做敢言,他在孩子们身上找到了自己最向往的人性。
  生活和人性明明是可以让人产生窒息感的词汇,可是在丰子恺的文字中,他将二者与儿童挂钩,大大削弱了二者的重量。在孩子们的眼里,生活处处可爱,万物皆有灵性。他们害怕泥巴会砸伤了蝌蚪,他们担心板凳不穿鞋子脚会冷,他们甚至是陶醉于月光之中勾勒竹影。成人的生活或许是黑白分明的,对便是对,错便是错,可是孩子们的生活是七彩的,没有分明的对错,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奇思妙想之中,享受着自己的每一次游戏。孩子们的行为很多时候都是他们天性的释放,而这恰恰也是人最初的模样,而所谓的人性也许就是被生活殆尽了天性、慢慢掌握生存规则的大人们归结出来罢了。丰子恺巧妙地借助日常生活来论述生活和人性这样的话题,不仅借此抨击了成人世界的无趣,更重要的是刻画出如梦境般美丽的童年世界,引起广泛的读者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目光与关怀。
丰子恺儿童题材散文研究

  (二)语言

  与同时代的散文家相比,丰子恺的散文自成一派。不似鲁迅般言语犀利,不似林语堂般深入浅出,更不似茅盾的细腻奔放,丰子恺的散文语言往往给人一种话家常的感觉,平实又质朴,幽默又带有哲理的意味。在《口中剿匪记》一文中,作者开篇点明,所谓的口中剿匪就是把牙齿拔光。他明明天天洗刷它们,留心保养它们,可是它们嘞,不仅不感激“我”的所作所为反而向“我”作祟。读到这儿,会觉着丰子恺是个些许幽默的人,能将牙疼说的如此清新脱俗,可是接着往后读,才发现他是借着牙齿的缘故来讽刺那些拿着高薪却不为百姓做事的贪官污吏。按理说,对待这些贪官污吏,应该如拔牙齿般铲除干净,可是百姓不仅要容忍这些官吏的所作所为,居然还要不断地买黑人牙膏、消治龙牙膏来孝敬它们!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丰子恺这篇文章是用来抒发平民百姓的无奈,原本以为官吏是用来造福百姓的,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到头来终究是他们欺负了百姓。用诙谐幽默的言语却写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转折,让人有一种又好笑又可气的感觉,这也展现出丰子恺散文幽默深邃的一面。
  读丰子恺的散文尤其是儿童题材的散文,我们会发现他最喜欢借助儿童率真的口吻去叙述成人世界的厚重。就比如在《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一文中,闲来无事,询问四岁的华瞻,“你最喜欢什么事?”华瞻不假思索的回答“逃难”。在成人世界里,逃难时一场噩梦,可是在孩子眼里,逃难却意味着大家可以一起坐汽车,去看大轮船,如此简单而又美好。令大人们感到后怕的逃难,孩子们却因自身的绝缘意识将它视为一场美丽的出行,而身处社会的桎梏之中,大人们不得不看清世间万物因果关系的网,逐渐地忘却了事物本身的真相。一次简短的对话在丰子恺的笔下却别有一番韵味,正是这种“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写作手法成就了丰子恺散文的独特魅力。
  对音乐颇有研究的丰子恺,在其散文的创作中穿插了大量对于声音的描绘,使文章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比如在《作父亲》中,“咿哟,咿哟”的叫卖声,吸引了“要买,要买”的孩子们,看出孩子们的想法,叫卖者的“卖小鸡”反而喊得更加悠长了,“卖–小–鸡–”,惹得孩子们急得哭了起来。小贩的叫卖声和孩子们的哭喊声相得映彰,一边是坐地起价的商贩,一边是着急要小鸡的孩子,通过对于声音的描写,将二者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作为一个父亲,“我”想要去满足孩子们;可是作为一个消费者,“我”却不得不权衡是否物有所值?两难的心态在这叫卖声与哭喊声中呈现地淋漓尽致。
  同样的生活场景,在丰子恺的娓娓道来之中却别有一番韵味。乍看丰子恺的作品,我们会觉得其文章的语言木讷平实,可是细细品读,就会发现丰子恺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悟都蕴含其中,展现出其睿智深刻的一面。这主要归功于丰子恺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的眼睛,时刻注意捕捉生活中的微妙时刻。于真率自然的语言之中寓有深意,这也正是丰子恺对于散文创作最初的追求。

  (三)构图

  邓椿在《画继》中曾说:“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5]邓椿:《画继(第1版)》,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丰子恺就是这样一位精通绘画的文人。丰子恺善于用漫画家的眼睛来洞察生活,更能够利用漫画为自己的散文增添色彩。丰子恺在进行散文创作时,经常会自己为文章配图。当然,丰子恺的漫画不会刻意去迎合文章的内容,却寥寥几笔就能够以小画面引起读者思考文章的内容,从而毫无雕饰的实现文画统一。在《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一文中,丰子恺为这篇文章配了一幅名为《初步》的漫画。在漫画中,妈妈搀扶着学步的孩子,爸爸则是蹲在母子对面,伸出双手,鼓励孩子大胆迈开脚步。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需要他们的肩膀依靠,指引生活的方向。然而所配文章的题目却是《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在文中,丰子恺更是写到“我要向他学习,学习撤去世间万物复杂关系的网。”这两者形成明显的反差。可是深究其意蕴,就可以发现他是在告诉我们:做父母和做孩子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与交往中相互学习,不断进步。就像名为《初步》的漫画与《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一文,看似图文之间并没有实在的联系,却能实现意境的融合,给人在阅读文章时能够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当然,除了配图以外,在文章中也体现出一种绘画美。还是以《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一文为例,在文中,丰子恺写到:“坐在校旁的黄浦江边的青草堤上,怅望云水遥忆故居的时刻,许多小孩采花、卧草,争看无数的帆船轮船的驶进。”初读文字,只能看到流动的船只与静静生长的花草,在黄浦江的映衬下,构成一幅动人的风景图。然而细读文字,画面里因战乱而逃难,此时在异地思念故居的“我”,与不谙世事、天真浪漫、享受美丽事物的孩子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看似云淡风轻的叙述,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图,同时又勾勒出一幅情感复杂的生活图。实际上,丰子恺的作品更多的是倾向于勾勒这种生活的图景,就比如在《吃瓜子》一文中写到:“女人们、小姐们的咬瓜子,态度尤加来的美妙:她们用兰花指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圆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门牙中间,而用门牙去咬它的尖端。”吃瓜子分明是一件最寻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丰子恺却选取这样一个题材,用摘、塞、咬这样的字眼,将小姐们吃瓜子小心翼翼的模样刻画出来,不仅给人真实感,还让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不由自主得去想象这个场景。
  丰子恺作为一位文艺兼修的作家,他经常将绘画的技巧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之中。在他的作品中,寥寥几笔生活的描写往往会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呈现出来真实的画面感,同时留白的艺术技巧在文章中也经常出现。就比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作者写到:“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作者没有过多的着墨于描写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正体现了留白技巧的运用。另一方面,丰子恺并不对生活进行长篇大论的叙述,而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零零散散的生活片段进行创作,这也体现出了留白技巧的运用。这样做不仅仅不会有随意堆砌之嫌,反而有一种闲庭却步话家常的感觉。

  (四)意境

  纵观丰子恺的散文,亲切自然的语言,看似平淡无奇而又意境深远。丰子恺儿童题材散文的创作,其内容大多是取材于生活,更准确地说,是取材于他与孩子们的生活。丰子恺的散文,无论是选材方面,还是其语言方面,往往营造出一种朴实美的意境。就比如在《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一文中,丰子恺用一包巧克力的故事来表现阿宝的成长。曾经的阿宝是“好东西”的观望者之一,会把五色金银的锡纸积受起来制成华丽的手工品,使弟弟妹妹们羡慕,可是出了黄金时代的阿宝,学会了分享,把属于自己的巧克力拿出来分给弟弟妹妹们吃。丰子恺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小事,从而发现阿宝的成长,同时也表露出对阿宝离开黄金时代的不舍。朴素无奇的选材,简单无饰的语言,看似没有什么吸引人之处,却让我们看到一个舍不得孩子长大的父亲形象。
  丰子恺散文意境的营造,依靠的不是华丽的辞藻或者是过多的修辞,而是依靠真情实感的流露,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带给人一种真切的情感体验。正如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评价丰子恺:“我觉得,著者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想艺术家的艺术家,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多才多艺,会弹琴,做漫画,写随笔的缘故,我所喜欢的,乃是他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七品,气骨。如果在现代要想寻找陶渊明、王维这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吧”。丰子恺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它带给人的真实感吧。就比如在《儿女》一文中,丰子恺写到自己和孩子们在一个炎夏的午后一起吃西瓜的场景。槐荫下,暮色中,与可爱的孩子们一起享受甜美的西瓜。我想,如果这个画面在其他笔者的手下,可能更多的会选择站在父亲的角度,写这个场景有多温馨,这个时刻有多享受吧。可是,在丰子恺的笔下,他却记录了每个孩子的表现,先是阿伟表现音乐才能,其次是瞻瞻作了这样一首小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伟吃西瓜。”最后是孩子们散文和数学趣味的抒发。记录孩子的每个瞬间,使得丰子恺的文章不仅带给人们真切的情感体验,而且也可以看到一个关切孩子的父亲形象。平凡的场景刻画流露,真切的情感,使得丰子恺的散文即便是用最直白的语言,也能够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又朴素的意境。

  结语

  作为儿童主体论的一员,丰子恺把儿童当做是与大人对立的存在。在他看来,儿童需要有自己的文学。可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儿童往往是被成人安排,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丰子恺深知社会思想禁锢,没有办法轻易改变,所以他选择用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立场。
  生活在成人世界的丰子恺,基于自己的初心,在自己的文字中为儿童搭建了一个理想的王国。在这里个国度里,儿童是没有约束的,他们不需要顾忌社会的规则而去可以维持所谓的纪律。他们并不懂得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在他们心中游戏是第一位的,快乐才是他们所追求的。正如丰子恺在文中描述的,孩子们看不到事物之间复杂的关系网。每个事物在他们眼里都是绝缘体,喜欢便是喜欢,不喜欢便是不喜欢,不会刻意去隐瞒自己的情绪。在丰子恺看来正是孩子的绝缘意识使他们看到这个世界美丽的一面,也因此保持了他们的天真。丰子恺作为一名儿童的崇拜者,他希望成人可以去维护孩子的这份美好。成人世界的复杂孩子们不能理解,也暂时不需要去理解。虽然这个理想的国度很难实现,但是丰子恺还是用一己之力为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林秀明.丰子恺散文创作论[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李倩倩.论丰子恺的诗性散文[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3]王贵玲.论丰子恺的儿童观[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4]丰子恺.丰子恺文集(第1版)[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5]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修订版)[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6]万鹏.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论丰子恺散文中的儿童情怀[J].青年与社会,2013(11).
  [7]杨勇.文画互通:丰子恺的散文艺术[J].语文建设,2017(6).
  [8]甘林全.论丰子恺散文的创作风格[J].戏剧之家,2017(20).
  [9]朱良.儿童崇拜与丰子恺的儿童教育观[J].宁波大学学报,2005(4).
  [10]黎春晓.丰子恺儿童题材散文的风韵研究[J].广西教育,2019(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93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10日
Next 2021年9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