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与狄更斯道德观的内容
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文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狄更斯不仅是一位反映了现实,而且还尽力对现实起作用的作家。狄更斯注重描写英国社会生活底层的“小人物”的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
狄更斯生活在19世纪中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维多利亚在其一生中模范地履行了立宪君主的职责,因此深受国民的爱戴;她还是那个时代道德风尚的典范,她是贤妻,又是良母,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也是优秀的一家主妇。她自己生活严谨,工作刻苦,对别人又充满责任感。
维多利亚时期以崇尚道德修养和谦虚礼貌而著称,也是一个科学、文化和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的繁荣昌盛的盛世。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还形成了男女平等和种族平等的进步观念。
随着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的发展,贵族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中产阶级文化的冲击,中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渐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维多利亚时代社会上所提倡的道德观深深影响了狄更斯。
2、狄更斯道德观
狄更斯思想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而他的人道主义侧重伦理道德的范畴,不同于一般文学家,狄更斯更是一位道德家。
他把道德作为自己认识生活、进行创作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只要他还有思想和把它说出来的能力,他就要坚持攻击残暴和压迫。他的作品提倡“健康的原则性,优良的品质,希望、信心与仁慈。”在他的小说中他所批判的重大社会罪恶,几乎都是属于道德的范畴,如自私、贪婪、凶残、卑劣、残忍、虚伪、高傲、欺骗、冷酷无情等等。卑劣、作假、残忍的反面是高尚、诚实、仁爱,这三点是狄更斯的道德体系的核心层次。中间层次是正直、勇敢、无私、利他、厚道、真诚、通情达理等等。表面层次则指人们的教养、生活作风、处事态度和文雅、谦和、稳重、严谨、温柔、有礼貌、自尊、尊重别人、举止得体等。他认为只要清楚道德上的污泥浊水,整个社会就会变得美好起来。他敢于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表达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二、狄更斯早期小说中主要人物的道德观
狄更斯在19世纪小说家中无人能比。他的名声早已超出了英伦三岛和大洋彼岸的新大陆,从他身上汲取营养的作家不可胜数。他的作品吸引了不少学者进行研究,纵观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的角度可谓是精彩纷呈:有从起写作风格和小说结构上研究的,有从小说中典型人物切入的,有从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入手的,还有着重剖析人道主义思想和道德观的。
1、《雾都孤儿》中主要人物的道德观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长篇写实小说。
该作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该书揭露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与犯罪等。该书曾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及舞台剧。
《雾都孤儿》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两个阵营——天使阵营和魔鬼阵营,整部小说在善恶人物的对抗中展开。孤儿奥利弗出身贫寒却天性善良,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却彬彬有礼,十分有教养。而这样一个可爱的男孩一出生面对的则是饥饿、贫困、孤苦伶仃、恶人与之作对。在育婴所里,可伶的孩子整日食不果腹,还要被迫承受种种虐待;在贫民窟里,奥利弗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仅仅因为多要一点粥,奥利弗就被在贫民窟作威作福的教区干事说得罪不可赦,道德高尚的主人公被反而被说成道德低下;在棺材铺里,奥利弗受到做棺材学徒诺亚的嫉妒与侮辱;在伦敦贼窟,奥利弗遭到贼首费金等人的多次陷害,并且险些丧命。就像童话中的正面人物总要遭到女巫、恶人、妖魔的迫害一样,小说中奥利弗一直有恶人与他相对。而这个不幸的孩子历经磨难却秉性不移,始终保留着善良的天性,一心向善,最终苦尽甘来,在善良人们的帮助下过上了新的生活。
《雾都孤儿》)成功塑造了一批恶人形象,包括作威作福的教区干事班布尔,嫉妒蛮横的棺材铺伙计诺亚,彪悍凶狠的塞克斯,恶贯满盈的贼首费金,自甘堕落的小偷,以及劣性不改的蒙克斯等。与此同时,小说也塑造了一批教苦教难的善良人物:温情的老绅士布朗娄、热心的梅丽太太、美丽善良的露丝小姐、乐于助人的斯本医生、年轻热情的哈里先生、良心未泯的女孩南西等。
小说中善恶人物营垒清晰,对抗激烈尖锐,正如童话中助天使与魔鬼的较量,是一场正义与邪恶之战。
狄更斯对主人公奥利弗的形象塑造表现出明显的童话色彩。小奥利弗从小生活在济贫院,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身上却没有丝毫恶习,而相反具有善良的美德和良好的教养,即使身处贼窟他都能沽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这显然是虚幻而不真实的,而小说中对资产阶级形象的塑造更是充满幻想。仁爱的布朗娄先生、梅丽太太和有着天使般面容和心灵的露丝小姐,他们用慷慨博大的爱拯救水深火热中的奥利弗,让身处险境的小孤儿一次次转危为安。这里根本看不到资产阶级的自私与贪婪,有的只是贫苦孤儿的救世主,把人类美德镶于一身的完美人物。
奥利弗·崔斯特作为《雾都孤儿》的主人公,是一个敏感温柔,但又不失勇敢坚强的男孩。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富商的私生子。从小在济贫院生活的他饱受欺凌,但却始终保持了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当他到了伦敦的时候,让带到了费金的家里,虽然费金费劲心思想让奥利弗走向黑暗,但奥利弗始终拥有善良、美好的心灵。奥利弗出生于苦难之中,在黑暗和充满罪恶的世界中成长,但在他的心中始终保持着一片纯洁的天地。种种磨难并不能使他堕落,反而更显示出他出污泥而不染的晶莹品质。
奥利弗之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苦难,先是被当做小偷送到法庭,就在读者以为终于时来运转——遇到布朗洛先生并被他收留,随即被恶势力所害,又陷入困境,被费金叫人抓回去,重入贼穴,并被强迫去参加偷盗。虽然在受伤后被收养,似乎又一次逃脱了恶劣的境地,可是不幸却未曾远离他,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蒙克斯想方设法害他。不过邪不胜正,终于在历尽重重苦难后迎来了正义,到了最后所有的坏人都被绳之以法。在费金上绞刑架之前,奥利弗去探视,此时,奥利弗又一次表现出了他的善良的本性,他诚心的向上帝祈祷,让上帝原谅这个作恶多端的人。
2、善良的小奥利弗历尽黑暗困苦,终于雨后见彩虹,和梅丽姨妈等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费金的行径是邪恶的、无人道的。即使在盗贼团伙中费金也是十足的恶人,当孩子在街上出事,奥利弗被抓时,费金大发雷霆、气势汹汹、甚至拳脚相加。直到最后被抓,他还幻想着让前去探视的奥利弗救他出去,丝毫没有悔过的意思。作为小说中恶势力的代表,费金可以说是最龌龊、最令人厌恶和仇恨的,作者对他的描写从外貌到内心,从居住环境到营生方式无一不充满了罪恶与肮脏。身为贼首的他是小窃贼的教唆犯,是贪婪的守财奴,是阴险狡诈的无耻小人。
南希是一个心地善良、勇敢机智、敢爱敢恨的女子。当奥利弗在盗贼团伙受到百般折磨的时候,南希勇敢的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奥利弗,并大声地扬言:这里的人谁敢再欺负折磨奥利弗,我就和谁拼命;当费金和蒙克斯密谋怎样对付受尽折磨的奥利弗的时候,南希刻意假装喝醉了酒,倒在一旁认真地偷听他们的秘密。找到机会,悄悄地从护壁板上过去,以最快的速度将这消息送出去;南希还是个把神圣的爱情看得比未来、名誉、甚至生命都重要的人,虽然他的情人赛克斯对她很残暴无情,根本不把她当回事。然而南希无论需要忍受多大的痛苦与虐待,即使是生命的凋零,她都希望自己可以回到赛克斯的身边。后来,为了救奥利弗,她选择了背叛,也许在她内心深处还是有那么一丝侥幸,希望赛克斯能够看在他们往日的感情上给她一条生路。可是塞克斯却因为她的背叛,而将深爱着他的南希无情地杀害了。
南希作为作品中的关键人物,她渴望回到光明的生活,但却被现实所困。南希的矛盾心理是小说的一大重要亮点,这样的矛盾交织的心理是成就她性格的另一原因,也是她逃脱不了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
狄更斯通过《雾都孤儿》塑造了小奥利弗的形象,整部小说揭露各种丑陋的嘴脸及残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难能可贵的仁爱思想。然后,由于时代及阶级等原因限制,导致狄更斯的仁爱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狄更斯将导致整个社会人情冷淡的根源归结于一部分人及新济贫法上。作者认为小奥利弗的悲惨是由于济贫院的干事们造成的,没有触及到整个资产阶级制度上。在这点上,狄更斯倡导的仁爱思想过于单纯。其次,狄更斯认为仁爱是社会万能的解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心怀仁爱之心来解决,小奥利弗最后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因为满怀慈善之心的布朗洛搭救。但当时的伦敦除了存在一个小奥利弗外,还有千千万万的跟小奥利弗有同等遭遇的人们,不可能每个人都能遇到同样善心的人来搭救。对于这一点,狄更斯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良药。最后,狄更斯仍然对资产阶级存有一丝幻想,认为他们能够解救劳苦大众。在小说中布朗洛老绅士和露丝小姐等人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作者一味的为他们歌功颂德,却忽略了资产阶级的本质。
《雾都孤儿》结局由悲到喜、善恶有报。奥利弗虽饱受磨难和屈辱,可不管身处何处,他总是善良宽容、忠诚仁爱,保持纯良的天性和向善的灵魂。最终苦尽甘来得到幸福。善良美丽的露丝小姐也冲破了身份阶级观念与哈里幸福的结合。对于小说中的恶人们,作者则一一给他们安排了悲惨的下场:贼首费金受到了正义的审判,上了绞刑架;塞克斯在逃窜中失足被绳子勒死,最终难逃一死:小偷“逮不着”为了偷窃一个鼻烟壶而被法院判刑终身流放;蒙克斯劣行难改,将家产挥霍殆尽,最终锒铛入狱死在狱中;教区干事法布尔则被革去职务,贫困潦倒,在济贫院里度过余生。

三、狄更斯后期小说中主要人物的道德观
1、《远大前程》中主要人物的道德观
《远大前程》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晚年写成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860年至1861年之间。
《远大前程》一书属于查尔斯·狄更斯的晚期作品,它写于狄更斯生活中出现危机之后。他刚与妻子凯瑟琳分手,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他开始了与年轻的演员爱伦·特南的婚外爱情,这一段感情给他带来的痛苦多于幸福。
这一时期,由于对社会黑暗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加上年龄的增长,个人婚姻爱情生活方面的不幸,作者思想中抑郁的一面有所增强,反映在创作中,乐观的基调大大削弱。作为对社会弊端的反映和对人情世态的写照,狄更斯的叙事艺术显示出微妙的变化,狄更斯的创作处于自我疑虑增长的时期。
故事背景为1812年圣诞节前夕至1840年冬天,以自传式手法,叙述主角孤儿皮普从7岁开始的三个人生阶段。此小说贯彻了狄更斯文以载道的风格,透过剧中孤儿的跌宕起落,表达他对生命和人性的看法。
故事开始的皮普具有狄更斯中间层次的道德品质,即正直,无私,因而他得到了相应的奖励:生活甜多于苦。但随着这些品质的丢失,特别是他到伦敦学做绅士的同时也学会了势利,与老朋友隔绝等不诚实的言行,作者马上安排他受到严重的惩罚:他负伤累累,而且最终失去了“回家”的机会。但皮普再一次体现出狄更斯高尚、诚实、仁爱的道德品质,于是皮普又得到了相应的报偿,那就是他重新获得心灵的平静。
艾丝黛拉,在她漂亮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冷漠、做作的心。尽管她衣着华丽,且在国外受过上等教育,但是缺乏作者道德体系中的诸多品质。她玩弄皮普的感情,以揉碎别人的心为快乐。果然,艾丝黛拉最终嫁给了一位势利小人,井受尽折磨,自己毁了自己的幸福。但相对郝薇香来说,艾丝黛拉还有一丝“诚实”的本性,比如她曾多次提醒皮普不要在郝薇香小姐的陷阱中越陷越深。她与皮普的每次交往几乎都伴随着这种劝诫。也许狄更斯认为,艾丝黛拉的悲剧乃是所受教育和所处环境所致,所以不能完全由她一人负责。因此在小说的结尾,他给艾丝黛拉安排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结局:与皮普再次相遇,并暗示他们将永不分离。
2、《双城记》中主要人物的道德观
《双城记》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得法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
道德是狄更斯评价人物的标准,在他的小说中,只要道德高尚,就是正面人物,反之,便是反面人物。如《双城记》中的卡顿。
道德贯穿了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成为人物性格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这样,狄更斯便用自己的道德观规范了自己的人物,使他们的性格呈现出道德化的特色。
在《双城记》中,马内特医生是作者全力塑造的一个理想形象。马内特医生医术精湛,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是一个极其同情贫苦人民遭遇的知识分子。
医生的女儿露西是博爱的化身,她对身边所有人都抱着仁爱之心,温和、友善地和所有人相处。她更是用自己的爱心将两个原本因为仇恨根本无法共存的家庭联结在一起,这种化解仇恨的方式体现了作者崇尚人道主义的本意。
查理斯·代尔那面貌英俊、举止文雅,为人真诚严谨,待人客气有礼。他爱上了露茜,一往情深。但他并不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她。这是狄更斯理想的美德的典型。
厄弗里蒙得侯爵长相文雅,然而作者着重描写了他那假面具似的面孔和鼻子上的两个凹洼,给人一种阴险、虚伪、残忍的感觉。他顽固坚持贵族特权,作恶毫无顾忌。这是狄更斯笔下恶德的典型。厄弗里蒙得侯爵兄弟的残暴、抢占妇女、草菅人命等一系列行为与狄更斯提倡的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像如此这般的恶魔势力必遭到社会的唾弃,厄弗里蒙得兄弟是当时贵族的一个缩影,这样有违人道主义精神的形象必定会被人民抛弃,正如小说中法国大革命的瞬时爆发,就是法国统治者有违人道主义的必然趋势,这鲜明的传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中马内特医生的以德报怨,为了自己女儿的幸福,将自己发之天性的对厄弗里蒙得家族的憎恶压制心底,用宽容宽恕的心态接纳查尔斯,以及文中最后深爱露西的卡顿为了露西的幸福代替查尔斯上断头台,这一切无不体现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即“复仇女神”得法日太太、“仁爱与宽恕的化身”马内特医生以及“爱与救赎的自我牺牲者”律师卡顿为代表,阐述狄更斯道德观中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反对人性扭曲,反对暴力,反对以暴制暴;仁爱与宽恕;基督教义式的爱与救赎和自我牺牲。作者认为这三种思想倾向构成了《双城记》中的主要道德理想。在狄更斯的笔下,得法日太太是仇恨的象征,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暴力提倡人道主义的思想。充分表明了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中反对暴力革命的立场,他认为暴力革命只会使国家蒙受更大的损失,破坏家庭和个人幸福。他希望通过温和、人道、宽恕、仁爱的方式解决矛盾,以“爱”消除“恨”,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呼唤人类美好的人性,以仁爱精神来缓和阶级矛盾。
狄更斯在文学创作中用妙趣横生的语言真实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穷苦的生活状况,通过宣扬宽容的道德观点,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以一个社会实践家的身份,试图为改造社会提供一剂良药。狄更斯的成功,是人性中仁爱思想的胜利,也是其道德观的胜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加〕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1-315.
[2]朱晓琳.论狄更斯《双城记》中的道德观.《西江月》,2013(23):7-7
[3]Michelley.[HumanitarianismInATaleOfTwoM].Dissertation.ClaremontGraduateUniversity:2007.
[4]Macmillan.Dickens’sHumanitarianismInATaleOfTwoCities[J].NanjingUniversityPress1962.
[5]Mary.AnalysisDickens’sHumanitarianismInATaleOfTwoCitie[M].EssaysinCriticism2009(10).
[6]赵丽娟.《双城记》中人道主义评析[J].西安外语学院,2007(12).
[9]杨耀明.《狄更斯的创作历程与思想特征》,《文学评论》,1962年第6期,
[8]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M].上海:三联书店,2005.
[10]GeorgeGissing:CharlesDickensACriticalStudy,P75,HaskellHousePublishersLTD,NewYork,1974.
[11]张明慧.共同的局限不同的风采[J].外国文学评论,1991(6).
[12]赵炎秋《论狄更斯的道德观在其长篇小说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13]朱晓琳《论狄更斯《双城记》中的道德观》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