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在审美对象上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审美价值是其他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石和出发点。为了研究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在分析多部儿童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阐述了儿童文学可以通过摈弃物质涵养精神,热衷想象肯定自由,

  引言

  迄今为止,文学界对儿童文学还未达成一致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一样的阐述角度。蒋风在其《儿童文学概论》中曾对于儿童文学定义进行明确的阐述:“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蒋风:《儿童文学概论》,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38年版,第3页。]]。”学者王泉根也曾对儿童文学的定义进行过阐述,认为“儿童文学或称为少年儿童文学,是以18岁以下的儿童为本位,具有契合儿童审美意识和发展心理的艺术特征,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以上两位学者关于儿童文学的界定大同小异,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蒋风侧重于关注读者,王泉根则侧重于关注作品的教育作用、审美作用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基于以上两位学者对于儿童文学定义的阐述,我们要综合地从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教育功能和儿童年龄特点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
  审美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间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令人愉悦开心的,没有压力的。审美是一种给人带来特殊感受的活动,人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享受审美。此外,审美价值是文学各种价值实现的出发点和基石,也是各种价值实现的归宿。儿童文学在种类、形式和内容三个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能够满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审美的需求。让儿童在阅读接受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作品,获得知识,受到教育进而获得审美体验。
  本文前三章将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具体表现,分别是摈弃物质涵养精神、热衷想象肯定自由和追求自然向往本真,来揭示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审美价值。最后一章是从儿童文学审美价值的意义进行切入,来阐述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审美观的发展作用。

  一、摈弃物质涵养精神

  儿童文学通过赋予一些物质以某种象征意义的方式,来达到摈弃物质本身进行至情至理思考的目的,从而使得精神和心灵得到净化和洗礼。儿童文学也将生活中的苦难于文字中展现人性的美好,从而在苦难中感受温情,于温情中涵养精神气质。下面将从丰富多彩的象征和用文字展现苦难来折射人性之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丰富多彩的象征

  儿童文学作家会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且赋予它们某种特定的象征意义。来抛开事物本身看到其内在的精神和意义,从而为读者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象征世界。并于象征的世界中追寻曾经的纯真与美好。
  《小王子》中作者选用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滋养读者的精神气质。小王子是作为核心人物贯穿于故事的始终,他是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孩子,他也具有天真单纯的特性。小王子因其始终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所以成人思想这粒种子无法在他的内心生根发芽。因为小王子象征着童年,所以童心遗失的成人是无法和小王子进行对话的。读者能够从小王子角度读出生活纯真简单的一面,从而来挣脱现实生活物质的束缚,去发现童真和爱。作品中的飞行员因其始终记得自己曾经也是孩子,所以他可以与小王子进行心灵上的对话。他是不想长大的成人的象征,即使岁月使他成熟,但是他的心中住着一位纯真的孩子。他是成人社会里距离童真和真善美最近的大人,他的存在有助于拉近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距离。
  作品中的狐狸是一位智者的形象,象征着智慧,与小王子相遇,就让其驯服自己,并委婉地点拨小王子。使得小王子懂得爱就是责任的道理,也读出了生活简单的本质。并对小王子说“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李继宏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6页。]]。”在相处过程中,狐狸也让小王子对爱就是责任有了一定的认知。他的玫瑰花是世界上最美的,散发着无限的魅力,这是因为玫瑰花是在其无私的爱中生活的。读者可以感受到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即爱就是责任。猴面包树是这个星球上的杂草,它的种子肆意地发芽生长。看似简单的猴面包树,实则是人内心某种嫉妒的象征。假如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消除,人们纯洁的内心将会被占据,从而阻碍人们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涵养。读者在读到猴面包树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反思自己的内心是否也存在着“猴面包树”种子。
  作者让小王子保留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同时赋予了他成人的智慧。用孩子的视角进入成人世界,用孩子的口吻来叙述儿童成长过程中那些不复存在的美好,从而满足现代人追求精神家园的需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借助小王子孩子般的独特视角来穿透浅易的生活表象,从而摒弃外在的物质直达心灵家园与精神世界。涵养天真、单纯的精神气质,永远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

  (二)用文字折射人性之美

  儿童文学要对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人性进行理性的描写,并非避而不谈。学者郑振铎曾提出:“儿童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需要知道人间社会的现状,正如需要知道地理和博物的知识一样重要,儿童文学应当把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王泉根:《现代儿童文学主潮》,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儿童作家要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和方式,让儿童来感知苦难中折射出的人性的美、人性的善良、人性的真诚。
  儿童文学作家通过诗意的笔触描述苦难,来展现人性的光辉。曹文轩的作品《青铜葵花》中,作者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进行叙事,运用唯美纯净的语言文字表达真挚的情感,让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苦难作为整部小说的线索,将人物串联起来。作品中两个小主人公在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美是充满无限魅力的。青铜虽然是一位生活在贫困环境下的哑孩子,但被苦难包围的他,依旧善良,热爱生活,毫无怨言。城市女孩葵花,迫于社会压力,跟随父亲来到了大麦地,从此过上了农村的生活。更大的苦难是葵花从一位父母手心里的宝,变成了一位孤独无助的孤儿。葵花并没有向苦难低头,而是向苦难发起强有力的挑战,选择一点一点地学习。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笔触来描述青铜和葵花两人在面对苦时积极向上的态度,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人性的美和人性的善良。儿童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当面对苦难时。只要有积极乐观的精神在,抛弃匮乏的外在物质,就会感觉被赋予无穷的信心与力量。作者用文字来描述苦难,表现由苦难孕育出的人性善良之花。
  儿童作家通过悲悯情怀来描述苦难,从而折射出人性之美。《少年的荣耀》是一部战争性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这部散发着人性之光的战争小说中,作者塑造出一群与战争相遇的孩子们,他们天真无知、自由自在。虽然残酷的战争想要把孩子们的纯真笼罩在罪恶的阴影之中,但是感恩、友爱、团结、善良的种子依然在纯洁的童心中生根发芽。他们在战争的苦难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上学的机会,甚至是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然而战火并没有磨灭他们对家园的爱,也没有泯灭他们骨子里的勇气。战争生活把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变得更为艰苦,但是孩子们的个性被磨炼得坚忍和硬朗。生活在战争岁月的沙良,变得更为坚强和勇敢,有担当。沙良和几位小伙伴在逃难的过程中,苦苦挣扎了数十日,特别是亲眼看见伙伴阿河被枪毙时,他好像在一夜之间长大了。就在阿河倒下去那一瞬间,一股猛烈的浩然正气在沙良的心口一触即发。在这样的苦难中,他磨炼出男子汉的刚性。正是因为有苦难的存在,所以人性的善良、苦难中的温情才显得如此的可贵。沙良兄弟俩和阿在几位少年之间的情谊,绽放出闪耀夺目的温情之花。超越了成人世界的恩恩怨怨,孩子们在战争的苦难中,感受来自同伴们的爱。读者从作品的字里行间中,体会到出生在战争时代的儿童的不幸,由此对战争中的儿童顿生同情之情。同时他们也会反思和平的来之不易,珍惜和平,心灵和精神通过阅读得到了一次净化与升华。
  儿童文学作品用文字折射出的人性之美,使儿童能够真切地感受现实苦难中的温情,于温情中净化心灵,涵养善良、纯真、硬朗等多种精神气质。
论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二、热衷想象肯定自由

  想象力是审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创造力,各种艺术作品大多是丰富想象力的产物。儿童文学也是热衷于想象,借助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为儿童创造出异于现实世界的自由世界,从而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下面将结合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分别从时空观念的自由、物质观念的自由和情感的自由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时空观念的自由

  儿童作家发挥想象力创作出诸多充满幻想色彩的文学作品,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打破了现实的唯一性,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幻想自由的世界。儿童在这个自由世界里可以释放天性,保持原本的童真童趣。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家会建立一个来自不同时空的幻想世界,来自于不同时空的两个世界可以共存,也可自由切换。但是这两个时空需要某些物质来彼此链接。比如在《哈利波特》中,作者构建一个不懂魔法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充满魔法的世界。这两个时空,通过不存在的站台联系。在魔法世界里,主人公拥有极大的自由,做心中想做的事情,由此来释放天性;还有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作者用兔子来连接两个时空。在兔子洞里主人公经历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处处充满奇妙的色彩,吸引读者的眼球。以上两部作品中作者所创造的超现实时空,是具有代表性的,即代表着人们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这类儿童文学作品常常与一些神奇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故事情节更加地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也体现出了人们想要挣脱现实世界的束缚,追求自由,渴望实现真正的自由。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便可以跟随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同进入一个幻想世界,一个二次元世界。主人公能够畅通无阻地往返于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极大程度上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二)物质观念的自由

  儿童文学作家在塑造文学形象时,往往会采用拟人艺术手法。将作品中的事物赋予生命,使事物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在保留事物原本模样的前提下,儿童文学作家也会发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塑造出超现实的形象。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个特殊的时期,在他们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心理学上称之为泛灵论。这一现象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便是拟人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物性和人性相互联系和组合。例如《木偶奇遇记》这部作品,主人公木偶匹诺曹形象被塑造得生动有趣,并且这个木偶是一个小男孩。作者借助想象使原本只是个木偶的匹诺曹变成一个能说会道的真小孩,这便是匹诺曹人性的体现。在作品中作者还设计了匹诺曹的手指被火星烧成木炭的情节,他虽然具人的言行举止,但是他的本质还是块木头,这便是其物性的表现。物性和人性恰到好处的结合,塑造了一个儿童读者易于接受的真实可感的形象。
  同时作者对没有情感的木偶,加之拟人艺术手法和想象力的双重润色,赋予了匹诺曹人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作者将匹诺曹塑造成一个有着儿童真实情感的顽童形象,他不遵守规矩、爱捣蛋、任性,有的时候还会撒谎,由此可知他是个不完美的孩子。正是因为他存在缺点,才会如此的真实,和现实生活无限的贴近。他有时候也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如会为了看木偶戏卖掉书本,喜欢吃糖,不听话,说话不算话等。当然他也有一颗善良的心,看重感情,这是他的优点,可见他本质上还是好的。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透过他来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在孩子们的心里,自己就是匹诺曹。他做事风格和自己如出一辙,对匹诺曹的感受性极强,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可以说匹诺曹是孩子们的一面镜子,孩子们在实现生活中做不到的事情,匹诺曹基本上都替孩子们做了。作者通过匹诺曹的行为举止折射出儿童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所以其形象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的。在他的身上读者可以获得强烈的归属感和审美情感上的共鸣。
  再拿趣味横生的作品《老鼠牙医地嗖头》来说,作者巧妙地借助拟人的手法,将老鼠人格化,使其具有人的行为和思想情感。如老鼠夫妇在为狡猾的狐狸看牙时,狐狸由刚开始的假意,到逐渐露出丑恶的嘴脸。在遇到生命危险时,他们沉着冷静地应对,巧妙地化解危机,最重要的是他们有始有终。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以及遇到危险淡定应对的态度,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孩子们在阅读时,就好像在和真实可感的人进行互动,从而获得审美情感的归属感。
  以上的儿童文学是通过艺术手法和奇妙想象力的完美结合,让事物的物性和人性实现无缝对接与组合。儿童作品中物质观念的解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做到合情合理。儿童文学作家通过塑造一些充满幻想色彩的形象,有利于读者在文学作品中追求真正的自由。

  (三)情感的自由

  儿童是依附于成人生活的群体,因此儿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就包含了在很多时候,儿童真实情感被压制无法得到自由的表达。因此长期以往,儿童的天性、童心就会被慢慢消耗殆尽,从而失去了原本可贵的天真烂漫。儿童骨子里就有一种对自由的执着,尤其是情感自由。
  如在作品《古堡》中,作者描写两个少年麻石和森仔一同出发寻找传说中古堡的过程。在寻堡过程中,两位少年遇到了诸多的困难。面对使人望而却步的峭壁,他们勇敢地攀登;似火的阳光让人汗流浃背,他们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当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山顶时,却发现所谓的古堡不过就是一堆废墟。或许很失落,但是他们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在山顶上放声歌唱。他们通过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平时羞于表达和自我展示的勇气。这些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被很多的现实因素压制着,不能尽情自由地表达。作品中的小主人公不愿表露的情感,其实就是作者在少年时期不知如何表达的情感,读者也会感同身受。作者用儿童的方式,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为儿童营造一个情感自由、轻松的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儿童在作品中获得美的享受。
  儿童作为一个个体存在,本该拥有抒发情感的自由。儿童读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通过体会主人公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思考出属于他们感情抒发的方式。与此同时,儿童也会将自己平时不愿或不能流露的真情实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进行自由抒发。因此儿童在自由表情达意的时候,能够在心灵上获得自由与美的享受,保持原本活泼且充满活力的生命力。儿童对自由的渴望之强烈,所以在儿童的身上能够看到难能可贵的反抗精神,即对情感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三、追求自然向往本真

  儿童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单纯与美好的,处于一种原始的状态。充满好奇心的儿童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热情。儿童对自然的渴望与追求远远超出成人,在其成长过程中也是离不开大自然的熏陶和滋养。因此儿童作家会以热爱大自然为主题以及选取大自然形象进行创作,帮助儿童感悟生命、学会博爱、尊重生命、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一)以热爱大自然为主题

  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儿童对大自然越来越陌生,感受不到大自然中蕴含的美好。所以,以大自然为主题的一系列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现,让孩子们的童年能够与纯真而美好的大自然相伴成长。与成人文学相比较而言,儿童文学有较多与大自然相关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有一些是以热爱大自然为主题的作品,能够完美地向儿童展示大自然的本真性。
  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天性活泼的儿童更偏向于小动物,与它们结交成为好朋友。如儿童文学作品《大自然中的一年》这套书,作者没有用任何笔触和颜料,而是用无数片花瓣和树叶拼接出大自然一年中奇妙的变化。它以月份为主线,以地域为线索将各个地方的动物串联起来,介绍它们有趣的生活。把大自然丰富有趣的一面呈现出来。作者采用的视角很是独到新颖,真实地展现大自然无尽的魅力和神秘感。让儿童在与大自然交谈的过程中,既可以拥抱大自然,也可以学习到很多有趣的知识。同时孩子们也会明白,一些与自己结识的动物朋友正处在危险之中。孩子们在阅读此书时,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并对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心存感恩,热爱生命,拥有博爱的胸怀。
  儿童文学作家也会通过有趣的情节和活泼的笔法,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自然,从而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如作品《森林里的陌生来客》,作者采用了儿童喜欢的蜡笔风格,形象地讲述了一则因为人类的滥砍滥伐,动物们重新建筑家园的故事。作者还通过一个有趣的情节,即最终动物们使用他们的方式与人类达成和解,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告诉孩子们过度使用资源会破坏环境,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的一切,热爱大自然,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再比如在《江豚涛涛》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以第一人称介绍了一条江豚的生活。并且讲述了江豚的生活的家园被人类破坏,导致它们无家可归,甚至是走向死亡。本书还有一大亮点,即书中的插图都是作者亲自拍摄的照片,画面感极强,真实可感。更容易激起读者对处于危险状态中动物的关注。鼓舞了读者浓厚的认知大自然的兴趣和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此类儿童文学作品大多是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感情,探寻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神秘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回归到最本真的自然世界,从而进一步地寻找人类生命的本真。儿童文学作品让远离大自然的儿童,可以通过作者笔下的大自然感受生态美和纯真美。

  (二)选取大自然形象

  儿童文学作家会精心为读者选取大自然中的一些形象,有助于读者与大自然近距离的接触。大自然形象会给读者带来非比寻常的审美感受。大自然孕育出来的美是无穷无尽的,同样也是纯真无暇的。下面将从儿童文学中选取的动物形象和植物形象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动物形象
  儿童会把小动物视为自己的小伙伴,小动物们就如同他们不会说话的好朋友。儿童会被调皮的小动物逗的捧腹大笑;儿童也会对遭遇悲惨的小动物感到伤心难过。儿童文学作家为了体现孩子和动物之间亲密的关系,在作品中会塑造一些鲜明的动物形象。
  如作品《夏洛的网》是围绕真挚可贵的友情展开的童话故事。主要介绍了一个名叫夏洛的蜘蛛和一个名叫威尔伯的小猪在谷仓里从相识,到建立真诚感人的友情。勇敢的夏洛用一张爱之网,挽救威尔伯于危难之中。夏洛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染着无数的读者,知恩图报的威尔伯带着悲痛抚养着夏洛的孩子,他的行为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夏洛临终时对威尔伯说了一些话“……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E·B·怀特:《夏洛的网》,任溶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这些话不仅安抚了威尔伯,也减轻了其内心的自责,同时还激起无数读者内心的波澜起伏,使人们感动于夏洛高尚的行为与可贵的品质。作者塑造夏洛这个形象,是在告诉读者要学习他的不图回报的付出;在面对生与死时,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增加生命的维度。
  在这个善良弱者彼此扶持的故事中,不仅仅绽放出爱之花,还有对生命的眷恋和赞美。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中,既感受到真挚的友情,还有对生命的深刻反思。读者可以从不会说话,但是能够进行心灵上沟通的小动物身上,读出特有的审美价值。
  2.植物形象
  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所谓是狂热的,无人能及。既不能言语,也不能发出动作的花草树木。对儿童而言,也是具有无尽的吸引力。因此儿童文学作家会描写一些植物形象,既能够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能够激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生命的思考。
  如作品《爱心树》叙述了一则意味深长的故事。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一棵大树忘我的付出,不求任何的回报。大树给予了小男孩全部的爱,以此来满足小男孩成长中的任何需求。作者描写大树无私给予的形象,与小男孩一味地索取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读者在阅读时,感动于大树的无私,博大的爱,也会在思考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读者会深有感触地将人类看作是贪心的小男孩,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对大自然一味地进行索取,不懂得感恩。但是,大自然不会满足得寸进尺的无理要求,无限索取的背后是无家可归的深渊。作者通过这样不对等的关系让读者去反思,明白给予与索取是相对立存在的,要学会尊重大自然和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存在于儿童文学作家笔端的大自然,并非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界,而是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植物用无声的形式与读者进行互动,会让读者对大自然的馈赠心存感恩。这种热爱大自然且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将伴随其终生,不仅对其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会对其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儿童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意义

  为了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儿童文学作品能够让儿童读者在丰富有趣的文学世界中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促使儿童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提高儿童欣赏美的能力。因此儿童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具体表现会对培养儿童审美情感、激发儿童想象力和提高儿童审美能力三个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

  儿童文学作品一般是通过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内容,表现真实生活,对现实生活的全貌进行委婉迂回的反映,间接地表达难以言表的情感,这是儿童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外在表现。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文会用唯美的语言文字来展现人性的光辉,使儿童的情感世界更加的多元和丰富,因此儿童就有不同寻常的审美情感体验。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融入一定的审美要素,对儿童审美情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儿童文学作家在作品中,通过摈弃物质、涵养精神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为了引导儿童对美有初步的认知,儿童文学会采取符合儿童审美认知水平的形式。以此来提高儿童对美的感知能力,丰富儿童的审美情感体验。由于儿童的理解能力发展尚未成熟,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朦胧难懂的情感不能有很好的理解。因此儿童文学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感受世界,以儿童的身份来表情达意,为儿童提供一个只属于他们的情感空间。只有儿童在文学作品中真切地感受到审美情感的流露,才会逐渐地形成只属于儿童自身审美情感的表达方式。
  与此同时,还会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还融入了文化元素,有助于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文化,从而提高儿童的文化素养。儿童文学作品不是仅仅文字的输出,其中的情感是丰满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给予儿童读者一些精神营养,让儿童能够体会到其中表达的情感,涵养儿童的精神气质。

  (二)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儿童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但是这需要适当的方式方法,其中儿童文学作品便是最适合的方式方法。被幻想色彩描绘过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儿童无限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因此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时,不仅会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也会运用一些艺术手法。
  儿童作家在创作时会塑造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以此来满足儿童无穷无尽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在阅读时,作品中的充满奇幻色彩的内容、人物和情节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儿童会将自己置身于作家用语言构建出的幻想世界中,他们会想象自己在其中会做哪些事情,也会自己想象出其他的一些奇幻的世界。儿童作家还会借助一些艺术手法,使儿童文学作品的一些形象较为活泼、可爱和生动。尤其是在拟人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的双重润色下,使得作品中无生命、无思想情感的形象变得生动活泼。儿童通过阅读不仅仅会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儿童一边阅读,一边发挥想象创造出非比寻常的形象。

  (三)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由于儿童处在发展之中,所以他们对生活中较抽象和分散的事物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儿童文学作家会运用一些艺术手法,将其中的原始美生动形象地概括为具体可感知的艺术美。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对自然本真性的追求,以美的形态感染儿童,从而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儿童文学创作者要站在儿童特有的审美角度,用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即一些以自然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来带领儿童进入一个本真的审美世界。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加接近大自然,他们与大自然有着微妙的特殊关系,所以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融入大自然的形象,这有更有利于帮助儿童更好的理解美、感受自然美和生态美。儿童文学作家也会借助大自然中自然形态的美来熏陶审美情操,形成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从而提高生活中的审美能力。让儿童于舒适、纯净的自然状态中体会自然美,进一步地提高审美能力。如一些以热爱大自然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还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中选用了诸多的大自然形象。儿童能够受到儿童文学作品中生态美和道德美等的熏陶,因此儿童读者对美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此外,儿童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儿童的审美情趣从无到有,并逐渐地趋向健康,同时儿童审美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

  结语

  随着人们对审美的要求愈来愈高,儿童文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并趋向成熟。儿童文学摈弃物质,挣脱现实的束缚,对读者的精神和心灵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读者能够充满信心和力量战胜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儿童作家在创作时还会发挥想象、借助艺术手法,来帮助儿童发现不一样的世界和找到情感抒发的方式。儿童比成人更容易融入到纯真的大自然之中,儿童作家在作品中会选取一些大自然的形象和主题。从而帮助儿童在大自然中追求生命的本真,感悟生命。在阅读接受过程中,儿童的审美情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都会产生变化。儿童文学审美价值在创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元素,缺少了审美价值的儿童文学就失去了其本质灵魂。儿童文学作品因其读者的特殊性,会透过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其他文学作品不能取而代之的作用。但是也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干扰,其中主要因素是成人化的审美价值、过渡娱乐化的审美内容和功利化的审美作用。因此希望儿童作家能够重视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创作出更多真正有价值的、符合儿童的文学作品,帮助儿童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宋文翠.儿童文学概论[M].山东:山东文学出版社,2002.
  [2]文学理论编写组.文学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M].李继宏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4]曹文轩.青铜葵花.[M].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5]李东华.少年的荣耀.[M].山西:希望出版社,2014.
  [6]卡洛·科洛迪.木偶奇遇记.[M].刘月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7]曹文轩.古堡.[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8]鲁思·西蒙斯.大自然中的一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9]E·B·怀特.夏洛的网.[M].任蓉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0]谢尔·希尔弗斯坦.爱心树.[M].傅惟慈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11]王泉根.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2).
  [12]李旭.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琐谈[J].文化论坛,2015.
  [13]姚炎嫣.再论儿童文学中的审美意识[J].池州师专学报,2007(4).
  [14]祝明.儿童文学审美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5]陈碧霞.中国现代童话创作及理论的美学倾向[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6]宋晓津.从畅销儿童作品解读看中国当下儿童文学的审美趋势[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94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10日
Next 2021年9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