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比较研究

  摘要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xxx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个规划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3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世界四大湾区之一。同时,作为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的旧金山湾区,已经有逾170 年的发展历史,如今仍然保持着很好的经济发展势头。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已经成为国家重点项目,大湾区定位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可以探究旧金山湾区的发展路径和现状,与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出自身已有的发展条件,并借鉴旧金山湾区发展的丰富经验,最终找出一条符合国情、合理有效的发展道路。

首先,论文梳理了两大湾区基本概况和发展历程。其次,从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与不足。最后,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出建议并对未来展望。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人才培养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伴随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广东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合作不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经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以及世界级城市群的现实基础条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作为当今世界四大湾区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其作用之大不言而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对大湾区其中一个重要定位就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不包含香港、澳门)的R&D投入强度约为2.9%,基本已经比肩发达国家。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区域集聚性。湾区凭借良好的海港优势以及开放的经济环境,集聚了大量的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入,进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引发了不同的产业升级。湾区的形成会伴随着跨界发展的现象,区域内城市间合理分工,相互协同,创造出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吸引大量的人才和信息涌入,催生出丰富的创新果实。像著名的旧金山湾区就是如此,聚集着苹果、谷歌、英特尔等大量世界顶尖科技创新企业,深刻引领着全球科技产业发展方向。同时,旧金山湾区的大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旧金山湾区创新驱动的重要源泉。

在21世纪高速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都面临着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变革,我国的粤港澳大湾区应运而生。在中国xxx第十九次XXXX上,XXX明确提出加快粤港澳湾区的建设,和相关各级各地XX签署相关协议并且颁布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文件。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xxx颁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方位具体地描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美好规划愿景。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目标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由于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和三种法律体系”共存的湾区,这种形态决定了湾区城市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较大难度。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湾区建设的先行者,它的成功建设能够很好的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本文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能力、区域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剖析以及进行较为系统的对比研究,有利于把握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所在和现有基础,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1.2文献综述

国外的研究状况2003年,Riddel & Schwer将区域内的科技创新能力定义为在一个区域内能够持续不断地产生出具有实用价值商业价值的科技创新成果。

2006年,Liu X,Buck T.在认为通过进出口的学习可以促进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 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技术外溢和本土努力共同决定了中国高科技行业的创新绩效。

国内的研究状况2017年,丁旭光认为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的过程当中,要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并发挥好XX作用、确保大湾区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知识创新源头作用,并且要积极引进国际高端创新人才。

2018年,毛艳华深入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和障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异质性制度下,需要实现区域内营商规则对接、区域内合作机制创新。

2019年,樊建明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大湾区增强实力,加快发展的强大背后推手,加强湾区之间的区域协调发展会促使湾区经济迅速发展并且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9年,黄骏认为在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应当是大湾区大学规划与人才培养为基础建立的科研创新平台。他认为应该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大学集群规划以及提高大学高效综合的规划发展模式。

2020年,陈锐辉在通过数据对比与方差分析后得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别湾区的潜力,提出加快湾区产业发展、提升湾区国际竞争力等建议。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首先在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关方面回顾了国内外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选用适用的研究方法做出研究。研究部分开始主要详细地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的基本概况以及发展历程。接着从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基于收集和获取的信息数据,对两大湾区的实际情况考量分析并从中观察出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与劣势。根据以上的研究分析,针对粤港澳大湾区三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和未来潜力,文章最后对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怎样合理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工作的进行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内容分析法。文章研究分析之前,运用内容分析法收集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基本概况、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料和数据,并对论文所涉及的文献阅读和理解,学习和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建立一定的研究基础。

(2)对比分析法。文章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基本概况、发展历程、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多方面的对比,并进行较为严谨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旧金山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基本概况和发展历程

  2.1旧金山湾区基本概况和发展历程

旧金山湾区是位于X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沙加缅度河下游出海口的四周,占地面积1.8万平方公里。2017年总人口达776万,人均GDP高达10.8万美元。从行政区划看,大部分当地XX和居民认为旧金山湾区包括西侧的旧金山,南侧的圣马特奥县、圣克拉拉谷地区,东侧的阿拉米达县、康特拉科斯特县、索拉诺县,以及北侧的马林县、纳帕县和索诺马县等9个县,共101个城市,可分为旧金山、北湾、东湾、南湾和半岛五大区域。湾区内主要城市包括旧金山半岛上的旧金山、南部的圣荷西和东部的奥克兰等。

表2.1 2017年旧金山湾区的部分社会与经济发展指标

指标 指标
县级城市数量 9 GDP(万亿美元) 0.84
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 1.8 人均GDP(万美元) 10.8
人口(万人) 776 发明专利总量(万件) 5.44
国际港口数 1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 16
国际集装箱吞吐量(万TEU) 227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 6
国际机场(个) 3 第三产业占比(%) 82.8
机场旅客吞吐量(亿人次) 0.8 优势产业 科技创新、专业服务

注:数据来源:BayAreaCouncilEconomicInstitute

23c6bd26d13235ce9981940f2ac61bb4  图2.1 旧金山大湾区空间边界示意图

注:图表来源:维基百科

旧金山湾区五大区域,经济各有特点。旧金山市三面都是水,是湾区最早发展起来的城市,也一直是湾区的主要人口聚集区,服务业很发达,目前是湾区的文化、金融和都市中心,同时也是X的重要港口。北湾大部分地区是及其富有的,土地农田资源丰裕,全美90%的葡萄酒在此生产,是X著名的酒乡和美食之都。东湾包括阿拉米达和康塔科斯塔两县,以奥克兰市为中心,产业以化工、机械等为主,是X西部交通体系的中心。这里拥有湾区最大的海港奥克兰港和世界著名高校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气候是湾区最适宜的。南湾以圣荷西市为中心,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此聚集,涉及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产业,,是“硅谷”的核心地带、全球科技的风向标。介于旧金山和南湾之间的是半岛,由圣马特奥县的部分城市、圣克拉拉县西北部分和数个太平洋岸边的城市组成,当地居民呈多样化。

表2.2 国内生产总值GDP(单位:十亿(美元))

大都市区 当前国内生产总值(2017) 当前经济增长(%) 增长指数(%)
旧金山-奥克兰 500.71 5.3 3.4
圣何塞 275.29 8.4 7.6
圣罗莎 28.67 4.6 3.2
瓦列霍 21.42 5.1 2.4
纳帕 11.45 3.1 2.9
旧金山湾区 837.54 6.3 4.8
加利福尼亚 2746.87 4.9 3.0
X 19390.60 4.1 2.1

注:数据来源:BayAreaCouncilEconomicInstitute

旧金山湾区是全美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2017年以X国土面积的0.19%、总人口的2.38%,贡献了X4.30%的GDP。如果把它当作单一经济体,它以0.84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排第18名,位列土耳其和荷兰之间。同时根据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8年湾区经济报告,近七八年湾区GDP增速都超过全美平均水平。

纵观全球几大湾区的发展历程,都会经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以及创新经济四个发展阶段,旧金山湾区的发展也不例外。19世纪后半叶,淘金热吸引力大量人口来到加利福尼亚地区,充足的劳动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业,特别是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湾区很快成为加州制造业中心。到20世纪初,旧金山湾区各城市先后完成工业化进程。淘金热后期,旧金山市的制造业逐步衰退,金融业的地位开始上升。如表2.3所示,在20世纪70年代,旧金山已经成为典型的后工业城市。在制造业就业人口下降的同时,金融保险和房地产、服务业开始处于中心地位。在旧金山市去工业化的同时,一些城市内部的工业企业开始外迁到周围欠发达地区,发展空间也因此得以拓展而且形成了核心与腹地的良好互动,地区间的分工初步形成。旧金山湾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高速公路和海上交通等不断建设和发展,湾区城市间的互动更为频繁。这一时期,湾区内主要城市逐步进行了产业结构升级,工业经济和港口经济特征明显。比如奥克兰港货物运输业蓬勃发展,1969年集装箱运输量超过300万吨,成为X第二大港口。20世纪80年代后,X经济率先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旧金山湾区制造业开始迈向高端制造,以服务业经济为主导日益凸显。我们熟知的电脑硬件研发制造正是80-90年代旧金山湾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湾区经济的重心开始向服务业倾斜,特别是正值互联网的面世,高新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服务业占着越来越大的经济贡献。旧金山、奥克兰和圣荷西这三大核心城市的产业布局也逐步明确,其中旧金山市产业高度服务业化;奥克兰市依其港口的便利性,成为物流中心;圣荷西市成为了科技创新中心。2019年《财富》世界五百强上榜企业11家上,有8家企业属于计算机与互联网产业,奠定了其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

b4983ae2e2c50f59b56600b1c03206c3  表2.3 1960-1970年旧金山市各部门就业人口变化率(%)

注:数据来源:EconomicResearchNationalBank

 2.2粤港澳大湾区基本概况和发展历程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这九个珠三角城市,形成”9+2”的湾区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占地面积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0.60%。2018年,常住人口约为6960万人,占当年全国总人口的5.00%,而2018年的GDP为1.64万亿美元,约占全国GDP的12.00%左右,基本上是旧金山湾区GDP的两倍那么多。如果把它当作单一经济体,它的经济体量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排第13名,位列俄罗斯和韩国之间。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2018年为15万元,是同期全国人均GDP的2.3倍,是目前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和活力等方面最高的地区之一。

表2.4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及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城市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万) 本地生产总值(亿美元) 人均GDP(美元) 第三产业占GDP(%) 出口(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香港 1107 742 3414.2 46189 92.3 4973.9 1174.01
澳门 30 64 503.2 77601 93.3 14.3 14.58
广州 7250 1451 3181.6 22322 70.8 856 62.9
深圳 1996 1254 3319.7 27120 58.4 2447.2 74.12
佛山 3797 765 1412.8 18451 40.3 467.6 16.25
东莞 2461 835 1120.8 13532 52.1 1039.6 17.16
惠州 11348 479 566.7 11882 40.6 330.5 11.44
中山 1784 325 510.4 15751 47.9 305.6 5.08
江门 9503 457 398 8741 44.5 159 5.11
珠海 1735 176 379.6 22101 49 278.4 24.33
肇庆 14892 413 326.4 7941 38.3 32.8 1.81
粤港澳大湾区 55903 6961 15133.4 27761 65.7 10904.9 1406.79

注:数据来源:香港XX统计处、澳门统计暨普查局、珠三角各市统计局

e3a022249240c1771ed601000729bd60  图2.2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边界示意图

注:图表来源:中国自然资源局

和旧金山湾区不同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是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城市的多中心格局。如图所示,香港位于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以东。香港对外开放程度高、国际化程度高,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同时高度发达的金融、贸易以及航空航运使其成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可忽视的是,2018年香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为88.8%,而制造业占GDP比例仅有1.0%。服务业成为香港经济的唯一支柱,使其几乎成了工业空心化的城市。教育开支是香港XX整体开支最大的项目,在2017至2018财政年度占XX开支总额近五分之一,拥有像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国际知名高等院校。澳门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岸。北与广东省珠海市拱北相接,东与香港、深圳隔海相望。澳门经济结构单一,发展如旅游业、博彩业、会展业等第三产业。服务业成为澳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总值占到了GDP的 50%以上,但人均 GDP是湾区最高的城市,2018年达到 86355美元。广州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教育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省会城市。广州市的经济实力雄厚,2019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23628.60亿元,人均GDP达到154376元。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生产性服务以及2016年新晋的金融业作为广州市的支柱产业。深圳地处珠江口东岸,南邻香港,北接东莞、惠州。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2018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24221.98亿元,比上年增长7.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9568元,增长3.20%。在现代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0090.59亿元,增长7.1%;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6131.20亿元,增长13.3%。得益于“一镇一业”的模式在珠三角地区很好的推广,各地逐渐培养起自己的优势产业,东莞的电子及通信设备、电子信息产业;佛山的电子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非金属矿物制造业。这两大制造业发达地区,它们的侧重点又有不同,其中东莞主要是外贸型,而佛山主要是内贸型。惠州的计算机和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以及化工业等;中山的电器机械、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造业等;珠海的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制造;江门的金属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电器机械等;肇庆的金属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农产品等。

表2.5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类型及数量

交通类型 铁路 高速公路 机场 港口 大型桥梁 城市交通轨道
数量 20条 38条 8个 16个 26座 16条

注:数据来源:互联网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到2000年的发展初期。改革开放后,粤与港澳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优势互补。20世纪80年代粤港澳地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前店后厂”加工贸易体系,即港澳通过投资的形式将大量低附加值制造业企业转移至珠三角地区,港澳提供资金、技术、设计、管理等,而珠三角地区负责生产加工,同时借助港澳发达的贸易网络将产品销往全球。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珠三角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200亿美元,其中港澳直接投资占比超70%。在港澳地区的经济辐射下,广东省快速工业化,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变。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明显下滑,第二产业成为广东主要经济引擎,对GDP的贡献率由1979年的16%扩大至1995年的64%。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东西两岸“厂”的产业布局差异也逐渐形成。深莞惠“厂”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而广佛中、珠江肇“厂”则形成了装备制造、家电制造、建材制造三大传统产业集群。而作为“店”的港澳地区则因此跳过了重工业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了现代服务业,工业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到了发展的第二阶段,也就是2000年-2017年,XX积极通过政策指引调整产业结构适度重工业化,2002年广东省重工业产值占比为50.2%,首次超过轻工业,此后重工业占比加速提升,截至2018年占比已经高达68.3%。在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形势下,广东省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产业转移。2002年以来广东省在粤东西北地区建立了大量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实行“双转移”战略,这种产业扩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珠三角地区各类产业集群的壮大。2003 年大陆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XX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香港又开启了服务业移驻广东的的热潮,这成为两地新的重要合作领域。随着广东省城市化的进程提速,广东省服务业高速发展,1995年-2015年,广东省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从36.5%提升至50.6%。而香港则致力于推动服务业高端化,成为全球金融中心。随着珠三角地区服务业的崛起,香港的四大服务业并未与广东服务业形成产业互补,粤港澳之间的利益格局出现分化,经贸关系过渡到合作与竞争并存的阶段。第三阶段是2018年至今,粤港澳地区整体还是由工业经济迈向服务经济的过程之中,并且区域内各城市产业结构的梯度差异较为明显。随着我国加速建设粤港澳湾区,它的发展目前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历史机遇。

3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比分析

  3.1科技创新

目前,旧金山湾区依靠科技创新作为动力,带动了湾区经济发展,人均GDP遥遥领先于其它世界级大湾区,所取得成果的举世瞩目,并且给其他正在建设的湾区以很好的启示作用。其成功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的背后,离不开XX提供的保障和支持、成熟的科技金融机构做支撑。

一、XX保障和支持。首先,XX在财政资金上的支持到位。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利益技术研究中心在初创时曾获得X联邦基金的1.7亿美金以及加州XX的1亿美元州立基金支持。其次,XX在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制度。企业可以因此提高研发人员的工资水平以吸引人才,企业也因此能加大研发力度。除了X统一施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外,旧金山湾区还有专门为科技创新企业及相关从业人员额外提供的税收优惠政策,帮助湾区吸引高技术企业和人才。X对专利的保护也很到位,2011年开始施行的《X发明法案》,保护个人和企业的智慧成果和创作热情。同时重视湾区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进程。通过设置孵化器、产业园区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其中位于湾区的硅谷是企业孵化器的天堂。最后,是产品市场化阶段的XX和企业团购。以航空航天业为例,20世纪40-60年代,XXX是电子工业及航空工业等新兴产业的最大客户。

二、成熟的科技金融体系。高科技企业在具体研发、产业化和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形成“金融业+高科技”的产业特征。湾区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于高科技行业,计算机软件硬件、生物医药和通讯及信息产业占比高达90%以上。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一定的良好基础,同时弊端明显。

XX部门的政策激励机制。首先是长期以来XX部门施行的是专利数量导向政策,通过各省专利量指标排名,XX官员一味地拔高专利数量以彰显政绩,导致各种缺乏实际价值的专利涌现。其次是过低的专利申请门槛以及不够严格的专利审查机制,导致许多专利申请人仅仅是期望得到一份专利证书,缺乏创新精神和热情。科技金融体系。首先,我国银行投资初创期企业的意愿不强,主要是由于面向初创期企业的科技信贷存在“高风险、低收益”的问题。其次,湾区的风投市场仍不够成熟。从风投市场规模来看,根据广东省风险投资报告,2017年广东省创业投资金额达到320亿元,位于北京和上海之后,2017年旧金山湾区创投规模则超过300亿美元。

 3.2区域协调发展

旧金山湾区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仅依靠科技创新,还归功于区域内城市间的协调发展。旧金山湾区发展以旧金山市、圣荷西市和奥克兰市这三个城市为核心,其它城市围绕核心三角在空间上进行蔓延和集聚。区域间的良好协调,促进了旧金山湾区的快速发展。早期湾区内的城市各自为政,产业同质化明显,恶性竞争严重。1945年由企业赞助的湾区委员会成立,对湾区面临的各种问题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解决。1961年半官方的旧金山湾区XX协会成立,它以统筹推进区域规划为目标,促进湾区各城市间的协调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以来,形成了较为良好的产业体系。但在珠三角各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比较明显的产业同质化现象。其中佛山与中山、珠海以及深圳与东莞、惠州间的产业趋同程度颇高。除了珠三角地区存在的产业同质化,更为糟糕的是珠三角地区与香港澳门出现了竞争大于合作的不利局面。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布局日益完善,像广州珠江新城等CBD的崛起,使得香港中环CBD一家独大地位不再,对香港的商务租赁服务业构成挑战,粤港澳地区原有的互补性结构逐步转向替代性结构。另一方面,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特殊的区域特征,珠三角城市与港、澳之间在法律体系、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导致粤与港澳目前在人、钱、物等要素的流通方面仍然存在很大障碍,进一步降低了粤与港澳间的产业合作水平。

 3.3人才培养方面

旧金山湾区经济高速发展的一大原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在此聚集。2016年旧金山湾区25岁以上的人口中,拥有学士学位的比例为46%,远远高于X的平均水平31%。旧金山湾区的大学分为三个层次: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一般的州立大学和社区大学。其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该类型大学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旧金山湾区创新体系中人才来源的核心。2017年X大学毕业生企业家排名中,斯坦福大学毕业的企业家数量位居X各大学第一,企业数量排名第二。这些高水平毕业生创立的高科技企业给湾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仅就珠三角地区而言,高校的教育和研究实力是明显的短板。2018年末广东省拥有153所高校,其中研究型大学数量不多。作为对比,旧金山湾区以及其他世界级湾区都拥有大批全球顶尖院校和学科。东莞、佛山等城市尽管经济较为发达,却缺乏知名院校对本土化人才的培养。此外,广东省也缺乏科技类创新创业人才。查阅了2018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我们得知该年度广东省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共2099 人,占全部毕业生比例只有0.39%,其中去往科技创新领域创业的比例不高,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创业人数占比只有3.86%为81人,这与旧金山湾区硅谷的创新创业氛围仍然有较大差距。随着珠三角地区逐渐向高技术产业形态转型,该地区形成了较大的人才缺口。

 4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与不足

上一章对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大湾区的对比分析当中,针对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与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做出了有针对性的描述分析。以下将针对这三个方面阐述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与不足。

 4.1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和旧金山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异同之处,我们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和旧金山大湾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上是有相似之处的,二者都很打造区域创新网络体系。放眼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投入以及产出均居于全国前列,引领全国的科技创新进程。在与旧金山大湾区的对比当中,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投入明显不足,且有比较大的差距。虽然如此,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产出方面却表现不凡,远远高于旧金山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科技创新成就,但是在创新能力、质量方面都存在问题,在知识创造、基础研究领域存在短板,综合创新能力与旧金山大湾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企业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就拿广东省来说,广东省企业R&D占比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是高于旧金山湾区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的占比。可见企业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领头羊,同样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所在,这也意味着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贡献还有待提高。

 4.2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近几年,粤港澳大湾区处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关键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差距变得更加明显,区域发展空间面临着瓶颈期,内部的产业分布形态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存在较大的产业协同性差异等问题,这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无疑是起到阻碍作用。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改革迫在眉睫,粤港澳三地需要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地区充分发挥经济活跃、基础扎实的显著优势,增进与港澳地区的合作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各区域内优势互补,进一步推进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体系便捷高效,近年来,粤港澳之间的合作不断密切,各个领域的合作成果明显,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日后要继续发挥好港澳地区的地理优势以及继续巩固港澳地区的国际地位。此外,粤港澳大湾区还要打破特殊区域特征,继续深化珠三角与港澳地区全方位的合作。

4.3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培养方面:广东省的高校在学科布局与当地主导产业吻合度很高,因此高校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但是珠三角地区缺少研究型大学,所以随着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出现了结构性人才短缺问题。再者,由于早期经济发展吸引来的主要是农民工等劳动人民。广东省在科研人员数量方面和科技类创业人才方面占比不算高,同时当地XX出台的对高端人才的政策吸引力度不够大,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5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直面上述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分别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解决方案,并且要全方面的考虑在未来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在通过了上文的对比分析过后,对粤港澳的建设发展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

  一、科技创新方面

在粤港澳大湾区取得了宝贵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时候,我们要对粤港澳大湾区自身存在的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问题以及创新质量方面等系列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对策。由于企业在科技创新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所以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XX要加强政策出台,给予企业的科技创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增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给予高校以及科研机构更丰裕的科技创新投入资金;继续完善资助奖励制度,提高专利质量,加强政策引导;

 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

要有效的推进创新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就必须要面对区域协调发展这个重要问题。要打破粤港澳三个地区之间合作限制,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要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所在,将各个地区的优势有效结合,加强各个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要避免各个区域产业结构同质化,避免不必要的不良竞争,XX之间也要加强合作,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为区域合作以及企业合作提供坚实的保障;建立联合组织,解决各区域存在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等阻碍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发展等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完成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优化升级。

 三、人才培养方面

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会对高质量人才产生更大的需求,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以及XX、企业的人才引进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本地优秀科研团队的培养与奖励,将中高端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加快区域内高校建设,加快高校跻身世界一流学府的速度,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加大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产学研”一体化,保障各类型人才的输送,针对科技创新成果要及时给予专利保护;XX要出台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形成更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给予科技型人才一定的制度保障;企业要通过全方面的考核来选拔人才,不能一叶障目,要对人才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

 结论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改革开放的前期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缺乏经验,但贵在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直到现在一步步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发展,带动了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和旧金山大湾区的对比分析,分析得到粤港澳大湾区一直以来的发展优势以及取得的成果、旧金山大湾区为我国继续建设更加完善的世界一流湾区提供了借鉴。在对比中,我们也了解到粤港澳大湾区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且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在本文的对比分析之中,我们不难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突出的优势与不足。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还将处于我国经济领先地位毫不动摇。粤港澳大湾区要针对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继续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当中的突出优势。在各部门建设者的努力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势头迅猛,粤港澳大湾区对于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动摇的表率作用,更是中国经济组成部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粤港澳大湾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同时也为世界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示范。在接下来的发展历程当中,粤港澳大湾区将继续打造出色的顶尖世界级湾区。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对相关问题作出规划,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才会更加顺利、经济发展更加迅速、科技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加强。善于发现问题,正面问题,粤港澳大湾区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世界级湾区。

 参考文献

[1] 黄骏.粤港澳大湾区大学规划发展趋势研究[J].南方建筑,2019(05):20-25+125.

[2] 龙建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及其政策建议[J].广东经济,2018(02):62-65.

[3] 李睿.国际著名“湾区”发展经验及启示[J].港口经济,2015,(09):5-8.

[4] 李思潼.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珠三角营商环境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

[5] 马化腾.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孕育“中国硅谷”的摇篮[N].南方日报,2017-03-04(03).

[6] 毛艳华.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南方经济,2018(12):129-139.

[7] 潘雪梅.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协调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8] 唐曼.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服务功能比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

[9] 王盟迪. 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能力国际比较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9.

致谢

本篇论文能够顺利完成与老师的耐心帮助息息相关,在论文选题前夕,我因为没有充分的了解众多论文选题的相关内容,在选题方面犹豫不决,是老师帮我认真分析选题的合理性,我才能及时确定自己的论文选题。在撰写论文的过程当中,是老师不厌其烦地帮我认真批改论文并且提出修改意见,帮助我顺利完成论文。

另外,还要感谢同学们给予的慷慨帮助以及学院各位老师的帮助。在此次完成论文的过程当中我收获的不仅是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更多地是懂得守时的重要性,以及老师们严谨治学的认真态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道路中我会悉心向老师们学习。

最后再次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旧金山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比较研究

旧金山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比较研究¥9.90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0026.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5月15日
Next 2023年5月1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