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而经济全球化以区域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要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其他国家之间的密切贸易合作,其中泰国是与中国比较接近的国家,而且是东盟区域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农机大国,但是泰国的农业虽然发展的较快,但是它的一个农机比较落后,这样就造成了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贸易逆差的现象,基本条件下本文研究了中国与泰国农机合作的贸易潜力,首先本文进行了引言分析,提出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方法与思路,其次本文对论文在撰写过程中的理论进行分析,包括要素理论、国际相互依赖理论以及区域一体化理论。然后分析了中国与泰国农机合作的必要性以及经济意义、政治以及外交意义,同时以贸易潜力模型去构建中国与泰国农机合作的潜力,包括农机资源要素互补贸易依存度分析,基于此分析中国与泰国农机在合作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中国与泰国农机合作的对策,包括加大两国XX对农机合作的参与与支持,实行合理分工,加快两国农机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中国,泰国,农机合作
1引言
1、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大力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愿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在贸易自由化的驱使下,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但由于不同国家不同的政治制度的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距,经济全球化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在各国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的大环境下,多边贸易体系形成并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尤其是东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出现了“10+1”,“10+3″等区域合作组织,一体化发展速度极为迅速。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参与国际经济事务中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与国际经济的联系程度也不断加深。在200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这是一个涵盖十一个国家十九亿人口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沟通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往。我国和东盟在多个合作领域都达成了一致,农机是合作领域中的重中之重。在签订协议的同时,中国农机部与东盟协商敲定了农机合作谅解备忘录等重要合作内容,该项备忘录内容成为中国和东盟农机合作史上的里程碑,为中国与东盟未来农机领域友好稳定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两国而言,想要不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潮,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就要不断创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动两国农业发展的双赢。
泰国是加入东盟最早的一批国家之一,凭借自身利于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气候特征,泰国成为农机生产和发展的大国,泰国第一产业农业占国内经济的主导地位,国内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农业的发展关乎泰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泰国将本国的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第一重大问题。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泰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至改革开放以来,两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双方的合作重点即农机的合作,在长达几十年的合作过程中,两国的交流不断深入,合作内容也更加广泛。1978年中泰两国根据当时的需要建立了科技合作委员会,将农机科技合作放在了重要位置,对两国农业的科技化推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1979年泰国著名农牧企业正大集团对中国内陆企业发展进行投资。1997年,中泰两国农机部再协商下成立了中泰农机合作工作组,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机部与泰王国农机与合作部农机合作谅解备忘录》推进两国的农机合作朝着更深层次发展。2003年,中泰的贸易往来东盟合作中占尽了先机。
泰国因为农业发达,粮食产量高且品质较好,素来有“东南亚粮仓”的美称,泰国凭借自然优势和人口职业优势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主要粮食出口国,发展至今,泰国已成为世界五大粮食出口国之一。农业的发展决定了泰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泰国盛产大米和木薯,每年大米产出的四分之一、木薯产出的四分之三以上流入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米木薯出口国。泰国的水产养殖业、畜牧业等产业也相当发达,占据出口总值的40%,泰国的农产品加工链条较短,主要是简单基础的农产品粗加工,科技含量较低。泰国农产品的出口速度在近几年来仍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这也进一步影响泰国的农机产业的发展。与X加拿大等粮食出口国不同,泰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大机械化生产在泰国几乎看不到,本土的农具生产也只有简单的手扶式拖拉机,其他的农机机械主要依赖进口。随着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力价格昂贵,泰国已经认识到发展农机机械对本国农业转型的重要性,并开始致力于机械的生产和运用。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泰国农机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第二产业在社会经济占比逐渐增多,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泰国本土的的农机机械发展水平较低,农机机械是泰国进口产品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进口的农机机械的使用量几乎占到国内总使用量的二分之一,具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农作物生长、成熟、粗加工必需的机械。
中国是泰国农机机械的主要进口国,中国的农机机械产品受到泰国人民的欢迎。由相关数据分析可知,中国对东盟十国的出口产品中,农机机械占据了重要的部分,是中国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对越南、泰国等的出口量数额巨大,在出口总量的排名靠前。2011年之前,中国向东盟出口的农机产品占据全部农机出口额的14.7%。泰国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两国的产品呈现出较高的相似度,相似指数高达60%,对比两国的市场结构,中国和泰国的市场吻合度也较高,泰国市场中的对高品质低价位的农机机械产品的空缺中国企业刚好满足,中国的农机产品在泰国受到广泛好评。因此,中国企业要凭借自身优势打入泰国市场,让中泰两国的经贸合作达到双赢的效果。
1.1.2研究目的
中国在2005年发展为泰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2005年1-9月,中泰之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37.2%,共计148.2亿美元,随着双方贸易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投资与科技合作领域的良好关系取得重大进展,2005年9月22日,中泰两国在泰国清迈成功举办会议,两国就未来五年间努力达成战略性经济伙伴关系达成良好共识。由于农机对两国的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两国农机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功能上能进行互补,因此,促进双边农机合作对两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农机合作作为自由贸易探索中的第一步,也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具有示范作用,由此可见,研究中泰农机合作至关重要。
1.1.3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从当前情况来看,泰国的农机装备比较落后,新农机数量较少,农机市场需求量大。相对于泰国的农机,中国的农机无论是在性能上还是生产数量上,都更加优越,由于和泰国达成农机合作之后,对泰国的农机市场更加了解,又因为与泰国地理位置相邻,对泰国的农机发展情况比较熟悉,综上所述,能够很好的贴合泰国的农机市场需求。因此,我们应牢牢抓住泰国农机市场的机遇。保证农机经济的持续性发展,有利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农机产品贸易市场的多元化也将大大促进中泰两国的经济发展。
(2)实践意义
当前,以上合组织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与泰国进行农机合作,增强自身产品竞争力,贴合对外市场这一命题引起高度重视。从当前中泰两国的农机产品贸易现状来看,农机产业在泰国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与泰国进行农机合作时应多加考虑农机的本土竞争地位。使用引力模型测算农机产品的出口潜力,明确农机产品的对外发展前景以及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对农机对外贸易各方面进行优化升级,提升农机产品的国际综合竞争力,也为相关部门制定两国农机产品贸易的政策及措施提供借鉴。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农机产品
Evenet and Venables(2002)首先进行出口的地理扩张方面的思考,即出口的市场方向,从产品和市场两种角度定义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吕国英提出,中国农机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因此在俄罗斯农机市场前景广阔。刘向阳分析了中国农机产品在东盟市场出口中的发展情况,对制约扩大出口的因素进行归纳。王桔和刘雪(2007)使用RCA指数与TC指数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机产品出口竞争力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国各类农机产品的出口优势各不相同,整体优势呈增长趋势。
杨卫民(2008)探索了农机机械化发展量化评价模式的新方向,以竞争力理念为基础,找到了农机化发展比较研究的新途径;开拓出以竞争力提高为基础的农机化管理与发展策略的新的思考方向,与此同时,农机产业市场预测也多出了一个新的方法。张科星和李建东(2013)指出,在中国加入WTO后,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外农机产品迅速进入中国农机市场,加剧了中国农机行业的竞争,影响了其发展。张萌和张宗毅(2015)使用贸易引力模型方法测算了中国农机产品出口潜力,并认为当前中国农机产品具备很大的出口潜力。
1.2.2中国与泰国农机产品
王瑛和裴新民(2008)认为中国与泰国的农机合作形势一片大好,主要原因是通过对中国和泰国的农机产业的大致分析,发现泰国的农机经济正在慢慢回暖,但是仍然达不到高水平的机械化,大多依靠进口中国的农机产品。
李海鹏(2009)就中国以及泰国的农机贸易的现况得出结论,中国目前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的生产农机的技术,而且中泰双方的贸易环境都非常合适,如果泰国引进中国的民营企业,不仅可以让中方企业在泰国处在主体位置,泰国还能学到农机生产技术。对于中国来说,迈进泰国市场的前景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陈剑(2012)通过对中泰双方的农机产业的贸易的分析,认为中国和泰国在农机产业上是可以优势互补的,而且泰国和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也是比较高的。朱怡洁(2010)认为泰国的农机产业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生产农机的设备比较老旧过时,机械化水平不高,技术方面也存在问题,这就导致了生产产品的效率很低,还有对产业的管理也不太合理,加工农产品的工厂也不多。但是这些问题却是中泰合作的坚实基础。布娲鹣.阿布拉(2012)运用了RCA和出口相似指数进行了分析,分析对象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她发现中国是主要是发展出口贸易,而且两国在贸易上可以优势互补。
1.2.3中国农机产品进出口贸易
要分析中国农机产品进出口的情况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赵超(2003)认为中国目前需要提高产品的生产技术,要把产品创优工作当成重点,树立产业品牌意识。宫宝(2003)指出中国虽然以出口贸易为主,但是出口产品不够丰富,大部分是柴油机和拖拉机。另外,我国的农机生产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还不够特别成熟,生产结构还需要调整。这些问题导致中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吕国英、朱会雷、陈舜贤(1995)指出价格便宜是中国农机产品出口最大的胜势,这一点会吸引到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所以中国要面向此类国家进行出口。吕国英(2002)认为由于中国农机价格低廉,而俄罗斯对农机有大量的需求,所以出口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1)农机机械产品出口贸易的基础性研究
对农机机械产品出口情况的研究、农机机械市场的政策的研究、对农机出口优势的研究还有影响出口的因素的研究,这四个方面是主要研究内容。
(2)对农机机械产品出口目前状况的研究。姚蕾(2006)等人指出河南省的农机出口目前大幅度增加,并发表了《河南省农机机械产品出口市场份额研究》一文,本文通过对河南11个贸易出口对象以及河南总体的贸易出口状况的分析,得出结论:目前我国农机产业的竞争力越来越高,这引起了河南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加。而市场分布效应以及市场的不断增大都对河南省的农机出口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叶晓君(2012)指出,农机机械产品有互补性显著的特点,中国和相邻国家在农机发展历史上,极为相像,这也与相似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所以中国农机机械在出口东南亚等国方面,占有重要的主导地位。
(3)中国农机机械产品的主要特点是价低质优,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抗衡的,这也成了能够大量出口的重要原因。吕园英、陈舜贤(1995)指出,与世界各国相较,河南相关的农机产品在质优价低方面做得极为突出,因此,相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具有极强的诱惑力,相关人员亲自到场观摩订购,也由此形成了源源不断地出口订单。
(4)农机机械化是农业工作的重要组成,利用其生产的商品出口主要受两个要素的作用:供应与需求。入世对我国农业化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总体上看是机遇大于挑战。2001年,焦刚分别从供应与需求层面总结了入世对农机机械产品的作用。从供应层面来看,入世后,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农机市场,让相关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外农机产品和技术的进入将促进我国农机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同时,关税减让也为我国开拓国外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从需求层面来看,入世后,农机机械化生产性能提高,进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5)关于农机机械市场的分析,将从生产与购买政策两方面进行研究。1997年,龙腾广依据市场发展现状,分别解释了各国促进农机机械生产相关措施的原理,并指出了其可行性和不足之处。2003年,灵通深入剖析河南省的市场政策,尤其是赞成购买农机机械政策以及通过为农民供应补助和价格税收保护来进一步促进农机机械产品销售量的政策,讨论了相关政策对农机机械产品的支持与限制作用。这些政策只片面剖析了当前农机机械产品的出口情况,河南省农机机械产品之所以热销海外,主要是凭借其廉价的产品价格。灵通重点从需求及供应两方面,解释了影响农机机械产品出口的要素,然而,这些政策只简略解释了购买者的经济实力和行为特征,更多是对国外市场政策的解释。对产品国际竞争的研究,大体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二是农机机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2003年,魏保平分析并解释了贸易口径下大类农机机械产品的出口现状和国际竞争力,并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虽然河南省农机机械产品生产种类多样化,但是我国与其他制造强国相比,能够明显发现我国存在的问题,这种差异性应受到重视。相关企业应该顺应当前新的发展阶段,不畏惧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同时,积极采取适宜恰当的措施,抓住机遇,加速实现发展,最终成为农机机械生产强国。
(6)农机机械工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农机机械涉及面广泛,而对于工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实际上是解释其产品结构,并说明当前其工业的生存与进展情况。2001年,农机机械产品销量急剧减少,杨玉林点明了其主要原因。当地不恰当的产品结构对销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之部分处于饱和的产品结构,最终造成了不尽人意的销量。2003年,刘基华从剖析河南省当前农机机械工业生存与进展情况的角度出发,找出了当地存在的不足,并指出其危害性,进而,他建议XX应加大对农机机械工业的重视力度,并采取有效措施去完善其发展。同年,于越华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依据向农户直接介绍的方法,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来改善当前的农机机械市场。
(7)对农机机械出口贸易的整体研究
国内的很多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针对农机机械出口贸易的整体研究,从农机机械出口的前景、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等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对比,其中,杜鹃经过深入研究分析,在《农机机械行业及产品出口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在农机机械出口方面,该研究指出应从两方面进行改善,一方面是企业的应对方法,另一方面是XX的政策扶持力度。这篇文章详细的分析了农机机械行业和产品出口时所面对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在提高农机机械行业稳步出口这一方面提出了一些问题,重点对规模始终不大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层的疏通和论述,文章中把农机机械行业的基本特点,总结成以下几点:一是农机机械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密集度偏低,二是明显存在同质化。袁驰(2009)提出农机机械已经成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文章中详细的分析了河南省农机机械化的特点,并且把农机机械服务产业化作为河南省农机机械化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在提高农机机械服务产业化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综上可见,经过对河南省农机机械这一典型代表,对它的出口贸易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后,得出了还有待加强的四个方面:一是在农机机械产品贸易这一途径下,有些划分不够明确,比如产品选择的范围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归类整理,总结;二是在农机机械产品出口贸易特点的分析方面比较片面,现在的分析只是集中在一个点上,只针对于单个商品或时间,缺乏国家、地区间的对比,同时在相似产品、时间相对性对比等方面也较为缺乏。这就导致研究不全面,不能很好的做出系统,准确的数据,所以,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尽可能的从多个方面,多个特点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分析;三是在河南省的农机机械出口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一方面分析不够,比如供求双方是谁,供求双方有哪些经济特点,他们最主要的需求等等;四是在河南省农机机械产品近些年来在国际之间的竞争力度这一方面的分析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分析。
(8)对中泰贸易潜力的研究
对中泰贸易潜力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研究方法,一是通过对引力模型回归分析,二是通过对几项指数测算,国外的专家学者大多数采用第一种研究方法。Andrey Kaukin(2000)[36]把俄罗斯作为其国际贸易研究的主要对象,分析其内在的贸易潜力。Geetha Ravishankar(2014)[38]主要对东欧国家的贸易潜力进行了随机性前沿分析,他们都是运用了第一种方法—对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进行实证分析。
国内的专家学者在采用引力模型时大多采用Linnemann(1966)基础的贸易引力模型。海森等人(2011)[12]发现了影响两国农产品贸易潜力的因素,距离和人口等均可能对其产生影响,与此同时,研究发现中非农产品贸易与林德定理可进行合作。吕宏芬等人(2013)[13]在中国与三个亚泰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这一大环境下,选择了中国与智利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引力模型,用事实研究论证了经济一体化发展对两国经贸所产生的贸易效应。廖泽芳等人(2015)[14]通过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农机出口贸易,具体分析了双方的贸易依存度,引入人口、贸易优惠政策等这变化动量,运用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指出了人民币升值也会影响双边贸易发展,并且人民币升值极具影响力,对此,他提出了加强贸易政策沟通协调,促进货币的流通等可行性建议。
在衡量贸易潜力时,可以采用先利用引力模型得到估计值,再将其与实际数值进行比较的方法进行衡量。刘志雄、陈旭(2014)[15]在东盟自贸区得到飞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下,选用1985-2013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上述衡量贸易潜力的方法对两国的进口贸易潜力和出口贸易潜力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中国和马来西亚在农机出口方面都具有很大的贸易潜力。但是中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存在一定贸易逆差。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应对方法:改善贸易机构,改变中国存在贸易逆差的状况。 张俊玲、张玉泽等(2015)[16]对中德两国的贸易潜力进行相关研究,采用2014年37个国家的农机出口贸易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在利用计量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建模并做出相关回归分析。然后将两国的贸易数据代入贸易模型,来分析中国和德国之间的贸易潜力。
传统贸易引力模型在分析两个国家或者两个地区的贸易潜力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带一路”得到迅速发展的前提下,谭秀杰、周茂荣.(2015)[17]这两位学者认为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用得出的模拟估计值后再与实际的贸易水平作比较的方法存在缺陷,并且他们正在使用创新的随机引力模型来比较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国家之间的贸易潜力状况。李兵和李红(2016)[18]采用了中国与24个国家进行服务贸易中的相关出口数据,利用先进的随机引力模型分析了中国的贸易潜力,提出传统引力模型存在的不足之处:没有将客观的贸易阻力全部计算到公式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片面性。传统贸易引力公式还将一些较难进行分析的因素作为对分析无关紧要的影响因素,由此造成了传统引力模型的不足之处,导致与正确值存在较大误差。
1.2.4文献评述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分析得出,国外学者普遍利用传统的贸易理论对人力资本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开展研究,即使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但是无一例外,他们都得出了几乎相同的结论:人力资本能够决定一个国家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一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该国人力资本的存量与质量。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的引用,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开拓了新的想法。我国由于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所以在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也较为落后。然而我国学者在进行服务贸易的研究时,借鉴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于人力资源本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有着更深入的了解:普遍认可在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中,人力资本一定程度上对其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观点。
国内外学者都对知识型服务贸易进行过相关研究分析,主要从内涵及范畴、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入手。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的深入研究并未涉及人力资源与知识型服务贸易的相关性分析。仅有少数学者提到,人力资本对知识型服务贸易产生一定影响。从很多学者的研究分析中,我们能够得出人力资源本与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关系,长期均衡发展。服务贸易,包含知识型服务贸易等多种服务贸易,故知识型服务贸易从属于服务贸易也应该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在文中利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对人力资本与中国知识型服务贸易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研究。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
结合相关历史材料,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与泰国农机贸易现象的看法进行合理判断。再者结合相关数据,弄清楚中国与欧X家在中亚农机产品市场的占额比重,借此了解中国各类农机产品是否有出口优势,进而完成中国本土生产制造产品出口中亚的现状与贸易竞争的综合考察。
完善对双方农机贸易优劣势的考察,合理运用SWOT分析法。
结合数学引力模型,合理判断中国对泰国农机产品出口未来情况和发展趋势,借此来判断中国农机产品在中亚各国的市场趋势。最后,结合各个方面的数据来判断各国对中国的市场需求,并结合现行的“一带一路”贸易政策,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贸易相关建议。
1.3.2研究方法
文献考察法:结合大量切实可靠的历史文献,了解相应的理论体系,明确国内外农机产品贸易方面的现状和已经取得的成果,对于相关研究和见解要进行不断学习,浓缩出其中重要的理论精华,再利用与本文有关的相关知识材料,结合自己所思所想,进行题目的选择和研究对象的确立,为整体的发展打造良好的理论基础。
(2)比较分析法:所谓比较分析法,就是将中国对泰国农机产品的出口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泰国农机产品的出口情况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相互之间市场份额比重大小,确保中国农机产品在中亚国家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明确中国农机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3)实证与计量分析:通过调查获得与出口贸易发展相关的材料,结合国际贸易、计量经济学等众多领域的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并采用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依存度指数和贸易引力等模型来判断中国出口的商品竞争力和商品贸易潜力。
1.4研究难点与可能创新点
(1)研究难点
各国对于口径的标准不同,以及统计资料匮乏,使得泰国进出口农产品机械设备的相关数据不足。
(2)可能创新点
中国对于泰国农业机械设备研究的分析大多从客观角度进行,未能从定量与定性的角度,来看待中国与泰国农业机械设备的供需关系。
2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要素禀赋理论
瑞典著名的“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即为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由经济学家俄林和赫克歇尔提出,经过后人结合实际修改得以完善。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商品的差异导致生产要素比例的改变,并且不同的国家生产要素比例标准不同,某国的生产要素是否充足决定了该国比较优势。所以,国家在生产商品时,应当充分利用商品充裕且便宜的性质,从而换取稀缺和昂贵物品。在俄林的《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产品价格影响生产成本高低,而生产成本被生产要素的价格所左右,生产要素则受其供需量影响,因此在贸易上出现比较利益的现象。在上述著作中还提到,当不同的商品包含的生产要素具有区别性,并在某一地区发挥其独特优势,产生经济效益时,才可进行分工协作和区际贸易。生产要素的差异可将商品划分成四种不同类别,要素涵盖量是区际贸易流转方向的指向标,并且普遍是由要素密集向要素涵盖不密集的区域流转,从而构建和谐的区际分工协作模式。例如,中国在农机方面虽拥有一定科技水平,但泰国土地资源丰富,从而为农机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平台,因此要素的区别产生了中泰农产品的互补的形式,也为两国贸易合作打下利益基础。
2.2 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在国家或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中存在一种广泛且普遍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国际相互依赖,从而使得国家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国际相互依赖涉猎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甚至还涵盖社会生活层面。并且国际依赖对国家经济影响最为明显,所以国际相互依赖关系以经济相互依赖为基准。国际经济相互依赖理论涵盖两个层次,其一是某个国家受别国活动影响而发生经济波动,其二是某国活动受别国活动或政策限制,从而该国经济活动遭到阻碍。从宏观角度而言,国际相互依赖是国家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真实写照,同时还间接体现出全球范围内每个国家对经济与政治层面的的规定。因此,在当前世界各国经济相互制约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采纳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手段都会对与该国进行贸易联系的其他国家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他国经济发展。与之相反,该国经济也会被其他国家经济活动和政策所牵制。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逐渐建立了国际相互依赖理论体系。在当时,研究人员多探讨发达国家间存在的关系,例如欧共体。直到1970年,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的概念被挖掘,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优势逐渐展现,研究范围也随之扩大。
《相互依赖的经济》于1968年由X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出版,此书主要表明了西方学者在研究国际经济相互依赖理论中取得的成果。书中多次写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依存关系正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快速发展下进行。各国的经济便在此形势下更加相互依存,彼此互相影响,共同发展。书中库伯的一个基础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国与国之间的依赖更加突显,这就是当代经济社会的特点,其中任意一国的经济发展同国际之间经济交往有着敏感的反应关系。这是驱使国际相互依赖理论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此后,西方学者战后国际社会中相互依赖现象,得出了相互依赖的存在是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明显变化的原因,这也是当代经济社会的特征之一。同时,资源的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业等涉及到农机领域的问题已经加入到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中。
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当由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以及一个XX授权组成,并在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对财政与金融政策、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贸易政策等的统一制定,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消除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同时完成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后一个政治高度协调统一的超国家机体的形成的过程便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中各地区性的经贸集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表现形式。其中包括的理论有:
(1)关税同盟论:建成关税同盟之后,关税体制变成共同关税,同盟之间的关税不复存在、同盟一致对外进行关税差别待遇,这种做法会引发下列效应:a.贸易创造,社会需求量扩大,随之贸易量上升;b.贸易转移,进行自由贸易,使同盟国对外国家的贸易量逐渐向同盟成员之间的贸易量转移。静态利益上分析,各个关税同盟成员国的利弊权衡由贸易创造、贸易转移效应的比值决定,如果比值大于1,关税同盟对成员国的利益有所帮助。除此之外,关税同盟的建立也能增加各成员国的市场,增强竞争优势,拉动更多外来投资。
(2)大市场理论:发展国内市场,将市场对外扩张,扩大市场范围,获得市场的规模利益,进而取得技术利益,通过扩张市场市场,促进市场竞争,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的双丰收。
(3)协议性分工原理:国际经济学之前仅着眼于在成本增加情况下运用竞争关系平衡国际分工,在成本递减或成本不变情况下分工问题的论述相对空白。但是,由于经济一体化以运用大市场化达到规模经济为目的,实际的成本递减的情况普遍存在。
(4)综合发展战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因素、政治及机构因素,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构成为生产与基础设施,集团内贸易自由在这过程中起补充作用。
3加强中泰农机合作的必要性及意义
3.1加强中泰农机合作的必要性
中泰农机的互补性决定了有必要通过两国农机合作来整合两国农机资源、以此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有利于两国人民福利的增加。中泰农机的互补性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是农机资源的主要因素互补。农机生产是由天气、地势等自然条件和土地等要素决定的。中泰两国在天气、地势等自然条件上存在着差异,泰国的气候和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占据着明显优势,这些自然资源特别适合发展热带农机,中国地大物博,在气候、水资源和地形等方面具有多样性。中泰在其他方面的互补性表现在土地和农机科技上,具体表现为土地、科技要素在质量和数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土地资源虽然较多,但就人均占有量来说,其实是比较少的,在农机用地和耕地的人均拥有量这两方面就更少,泰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则远比中国大的多,大概为中国的两倍。中泰两国在科技发展水平上也存在着不同的优势,中国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比如科技人员的数量、对基础的研究等,其他方面,比如技术发展的总体水平和高新技术方面,中国也是远远领先于泰国,相对于中国而言,泰国具有明显优势的是在应用技术等方面。除此之外,泰国的农机科研体系与生产相适应,农机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更紧密,这是对于中国来说的另一个优势。泰国农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能力、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泰国对先进农机生产方式的推广能力都比中国应用的好的多,这是值得中国借鉴的方面。二是农机相关产品的互补性。中泰农产品的互补性在中泰农产品贸易加强合作以增加两国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两国农资产品的互补性也决定了通过加强合作以此来促进中泰农资产业发展和农机生产进步的必要性。
两国部分农机产品相似、市场相同形成了互相竞争的关系,这决定了中泰必须要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促进农机分工和农机生产专业化,把互相竞争变成互补的必要。中泰地域相邻,特别是中国南方的一些省份和泰国农机生产自然条件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一相似性决定了中泰部分农产品必然具有竞争关系。近几年来,尤其是中泰实施了“早期收获”后,泰国价格低廉,质量上乘的水果、蔬菜和花卉等产品已经对中国相似的产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国际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的还有蔬菜产品和水果类产品为代表的园艺产品和水产品、禽肉。所以,中泰应加强合作,促进两国资源的整合利用,调整产业化结构,最大程度争取规模效益和差异化收益,减少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以此来促进共赢。
中国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必然要加强中泰农机合作。区域经济合作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合作重心的这一大环境下,地区层次是中国入世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分工的重点。考虑到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中国在2002年11月与东盟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一协议宣告了我国参与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正式开始启动,这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在这之中,农机在中国和东盟社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地位,所以,农机被列为中国东盟重点合作的五个领域之一。泰国不但是东盟最早发起国之一,而且也是在本区域较有影响力的国家,与此同时,泰国还是东南亚的农机大国和农机强国。在中国一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进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有农机合作,而中国东盟农机合作又以中泰合作先行起步。2003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全面开始。这大大有利于东盟农产品贸易合作进程。中泰两国开展农机合作的优势是中泰两国距离相近,这就优于其他区域内国家。中泰农机合作会在自由贸易区内其他国家在区域内的合作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同时也会促进中国与整个东盟的全面合作,进而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3.2加强中泰农机合作的意义
3.2.1经济意义
(1)对于我国农机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策略具有极大好处。中国农机必须实行引进来以及走出去方式,同时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以及资源,不断提高和国外之间的沟通以及协作,这会为中国农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机会。中国的农机产业化相对来说比泰国弱一些,泰国在水产品以及饲料等多方面都具有优势,它们的市场经销理念和生产治理方式都强于中国,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中国可以引进泰国这些优势产业的农机企业,从而提升自身相关产业在国际方面的竞争水平。并且,泰国XX提高投资水平时也会第一时间选择农机和农机加工行业,国外企业使用合资方法对农机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进行投资,这一方式泰国XX也是非常赞同,比如橡胶和木薯等资源的输出在世界首屈一指,这些农机资源在泰国比较充裕,中国可以利用相关产业来处理国内资源不足的情况。中国企业也可以投资像化肥以及食品储藏等这些刚在泰国起步的企业,从而得到这些产业的市场先机。
(2)便于农机以及农村经济布局的改善。面对战略性改善农机布局这一新任务,提高中泰农机合作可以加大对泰的特色产品出口数量,以泰国为桥梁,出口于其他国家,快速减少那些竞争力不高的农产品,及时改善产业机构,这样便能够提升我国农机产品的质量,同时使用有效的产业布局加入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机产业化的发展。
(3)客观来说,中泰农机合作可以改进双方基础设施的创建以及投资情况。以加快包含农机合作在内的中泰经济往来发展的基础下,双方在建设基础设施方面增加投入,不断改善中泰经济合作的基础设施,例如中泰之间已具有水陆空立体交通系统,这与双方的努力分不开。并且在贸易方面,中泰两国已制定了相关优惠策略,金融等行业的服务能力也有所提升,优化了投资环境。
3.2.2政治和外交意义
我国与泰国很早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到了近几十年,双方的交往则更为密切。2004年9月2日,xxXX在南海会见了泰国XX他信。xx提出,中泰两国应“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将对方当成自己最好的合作伙伴。正是因为两国间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关系日益亲密,也推动了双方的经贸合作的发展。中泰贸易的主要特征是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具有较大的潜力。中泰两国外交关系也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而贸易的发展,又使两国的外交关系更加亲密。在两国的各种关系中,经济关系是一种决定性因素。历史证明,经济关系是发展其它各种关系的前提条件,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对两国的友好往来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中泰两国皆属于农机大国,在国民经济中,农机产业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双方实施农机合作,也能充分巩固两国间的政治外交关系。在东盟诸国中,泰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泰友好往来,也能发挥较强的示范效应。如中泰间已顺利开展的“早期收获”,泰国从中获得了很大收益,这激励了泰国与我国经贸往来的信心,在东盟国家中也树立了榜样,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它国家也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就是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一定要全面落实,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中泰皆是农业大国,中泰经贸合作中,农业合作是一项重要内容,也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的重要领域。所以,中泰两国积极开展农机合作,有助于促成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从这一层面来来看,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中泰农机合作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政治、外交意义重大。
对于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睦邻互信关系起到发展与巩固效果。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地理上一衣带水,但因为历史上的变故、意识形态不同,加上受到霸权主义分化政策的影响,东盟各国对中国总抱有一些疑虑,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他们对美、日等国同样存在疑虑,不过出于经济层面的考虑,他们对美、日存在更强的依赖,作为重要贸易伙伴。但但东南亚经济危机爆发后,东盟各国才发现,中国是对他们最友好的、最值得交往的邻邦。当时,中国曾慷慨地为各国提供了援助,还不惜牺牲自己利益,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这也使东盟国家对中国更为钦佩,与中国的关系得到了全面的改善。1997年12月16 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吉隆坡举行了9+3首脑会议,共同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东盟合作》联合声明,提出中国要与东盟各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而这种伙伴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开展密切的合作,从物质和经济层面为双方深入合作奠定基础。从这一意义而言,中泰农机合作对于中国与泰国、与东盟国家间建立互信合作关系皆起到了巩固作用。
能减少西方国家所宣扬的“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美、日等国对亚洲事务的主导权受到挑战,这也使他们产生危机感,有意散播“中国威胁论”的说法,想要以此来孤立中国,破坏中国与其它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正是因此,“中国威胁论”对这些国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东盟国家提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需用10年时间来建设这一建议可看出,他们内心也是担心会受到中国威胁,会被中国挤占他们原有的出口市场份额,中国的廉价商品也会冲击他们国内市场。这也导致了到目前为止,中国一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仍只是个概念,具体的建设陷入了停滞状态。虽然这一概念已提出十多年,也得到东盟10国的认可,但至今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东盟国家也深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心怀忧虑。若是泰国可以从中泰农机合作中持续获利,那相信东盟国家也不会再坚持“中国威胁论”的想法,从而鼓舞他们与中国开展贸易合作的信心,以加速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而这一贸易区若是建成,必会形成新的地区性战略力量,使美日妄图称霸亚洲,主导地区事务的幻想破灭,避免我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处于“边缘化”的危险境况,也可粉碎美日想要孤立中国的企图,战略意义重大。
有利于维护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东盟各国皆为落后的农业国家,内部还拥有世界毒品中心“金三角”,包括贩毒、武器走私、非法移民在内的犯罪活动极为猖獗。中泰农机合作具体包括了对大湄公河流域进行合作开发,改变这一地区落后的农机生产现状,以及农民们的生存状态,也有助于增加当地民众的收入,保障一地区的稳定发展,比如,中泰合作开展的毒品替代种植,有效控制了当在的毒品犯罪,也使贩毒之类的违法活动大大减少。
3.3中泰农机合作的历史回顾
中国与泰国早在千年以前,就是友好邻邦,两国从宋代开始,就已开始了频繁的交往。在当时,我国沿海的闽粤海商已经常去泰国贸易,当将丝棉织品输入泰国,也有不少沿海居民直接移民泰国,从而为当地带去了各种先进的农机技术。到了十九世纪,不少福建人和潮州人来到了泰国一些农村定居,他们带去先进的农机种植技术,经过精耕细作,使得当地不少荒山成为美丽的田园。在他们所建立的家园里,杂草被清理干净,对有机肥的运用更是别出心裁,像人畜的粪便、死鱼等都被作为肥料,同时也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来灌溉庄稼,也带动了泰国农业的发展。1790年,普吉当地的一份公文显示,中国瓜已于那时,传入泰国,成为上层人士间的赠品。而当地其它的蔬菜,比如萝卜、白菜、芥菜、皆是由中国移民所带来的。而中国菜的出现,使泰国人单纯以鱼虾为菜肴的历史被改变,食用了蔬菜后,也使当地人的身体更健康。另外,泰国人还生产甘蔗、胡椒、大量出口西方国家;所产的棉花则出口至中国;烟叶除了当地人消费外,也出口至马来亚。而大米,更是泰国泰国出口至中国的主打商品,在清初,厦门就因中泰大米贸易,成为大港口。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关系的影响,中泰经贸交往曾有所中断,进入70年代后,因为世界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两国恢复了经贸往来。1974年,中泰实施了易货贸易,以石油换大米,不过,这一年,双方的贸易额度仅为339万美元。1975年,中泰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关系步入了正常化,也推动了经贸合作的发展。这一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增长至2460多万美元。1978年,签署了中泰科技合作协定,泰国决定在第五个五年计划(1982-1986)中重点发展科技,将建立科研机构、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以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该计划还决定,将GDP的0.5%投入到科研中去。在这段时间里,泰国逐渐加强了与国家社会的合作。1997年之前,中泰两国就已通过XX间的科技协定,来开展农机交流。中国改革开放后,泰国企业也进入了中国的农机市场。1979年,正大集团作为泰国知名农牧企业,在深圳建立了中外合资企业,带动了中国饮料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养殖业走向现代。当前,全国已拥有正大投资的企业200余家,其中农牧企业100多家。正大农牧企业先进的农业方式,为中国农机产业化起到了典范作用。
同年6月23日至24日,中泰农机合作工作组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上,两国针对植物检疫签署了协议,这也标志着双方在农机合作领域已有了个良好的开端。1999年,在曼谷首次召开“中泰农产品经贸研讨会”,双方决定,此类研讨会今后将会不定期召开。主要研究包括了中泰农机合作中所涉及的主要产品,除了大米、饲料外,还包括了橡胶、水果、海鲜、农业机械等。
2002年11月4日,柬埔寨首都金边,中国与东盟10国共同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已正式形成。协议下还附带了“早期收获”计划。随着这一计划的正式生效、标志着中国一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已开工建设。按照计划,贸易区将在未来10年建成。而随着贸易区的建设,中泰农机合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些年来,中泰农机合作水平不断得到了提升,双方的农机合作具体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1)以中泰农机合作联合委员会来促进XX间农机交流与合作,具有高效、稳定、全面的特征,本着互惠互利原则,立足于实际,友好地交流,分享两国在农机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以推动两国的农机管理,促进农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在《备忘录》框架下,在中泰两国农机部的合作中,农机合作工作组一直是重要的合作渠道,农机部门也高度重视这一合作渠道。从1997年农机合作工作组建立以来,双方每隔18个月,举行一次会议,已商定,并落实了多个交流项目,也组织了技术人员,对农机技术(包括机械、耕作、推广、政策),生态农机、水稻与果疏的生产、食品加工、农药的研发、渔业的管理,环保保护、农机的生产与教育、土壤检测、施肥技能、橡胶种植与加工、蜂蜜的生产、家禽养殖、农业生物技术、热带作物种植、动物营养等多种领域,进行了研究与合作。近期,以往两国农机合作组所制订的一些项目也已进入了到了落实阶段。比如,双方已就优良动植物,进行了种质资源的交换,在水稻、蔬菜、热带水果、以及橡胶等领域也开展了合作。(2)充分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双方共同签署的一些对我有利的协议,以及“早期收获”中的有利条件,促进中泰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中泰落实了“早期收获”计划,执行了蔬菜水果零关税协定,可以使双方提前享受自由贸易的好处。比如协定在落实后,泰国热带水果出口至中国市场后,成本降低了18%,也提高了泰国水果的市场部分力,从而使泰国成为中国最大的水果供应果。而在优惠关税政策下,中各种肉制品、水果蔬菜、其它农产品也相继倾销到了泰国市场。(3)加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领域,也不断提升了双方的农产品质量。(4)在农村能源领域,围绕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谷壳发电等技术开展交流与合作,也为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5)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中国部分地区和泰国大量发生,双方也针对禽流感防治实施了交流与合作。此外,中泰两国在生物制药、转基因农作物、畜禽疫病防治、动物胚胎克隆与移植、以及基因工程疫苗等重要领域,逐步推进技术合作。
3.4中泰农机合作的有利因素
3.4.1 地理毗邻、文化相通
中国和泰国在位置上相距不远,有许多边界都是相连的,运输非常的方便。从云南到泰国的三条公路中较短的一条将两国之间的公路把路上的行程减少到了3hour。跨亚铁路为中国与东盟铁路接之大役,昆明、南宁、金边铁路自占城、柬埔寨、曼谷自秦、吉隆坡自马来西亚至新加坡,长5500公里,既属不多东盟国,亦属不多中国。自秦及中国,以其将印尼半岛更融欧亚铁路网罟。除舟楫外,由中国、老挝、缅甸与秦共行之湄公河上游建工已于2005年4月毕,自云南至泰国仅需二DIAS,自秦至云南仅需三DIAS。上海、广州等东城,以云南、广西为其西地亦开去曼谷、清莱等地的航线拥,此于自秦之米、热带果、橡胶、马德拉等在中国市甚须之农功之,愈适,为中化化肥、农机、中药等物在中泰间行,以两人交。
中泰的传统与宗教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泰国是中国人在国外最多的国家之一。在现在,泰国大约有700万中国人居住,几乎是总数的十分之一。而事实上,中国和泰国的相互混合的孩子是泰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中国有很多的是潮汕人移到泰国的。只要提到泰国的潮汕方言,你就能到达泰国海岸的一半。泰国和中国西南部的许多少数民族与其他宗教团体有着相同的文化和语言。文化和宗教之间具有极强的似然性,这使得两个国家的人民之间充满了信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共赢的基础。
3.4.2 农机资源要素互补
如果想要使得气候、水资源等农业技术有所进步,那么就需要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此外,决定农业机械生产效率的主要有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四大来源;农业劳动力的物质资本较低,需要追加投资。一面对大国,中泰农机机化平皆卑,见农机夫物资有少,皆须进之资投。因此,中泰两国农业资源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农机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土壤质量数量的差异,以及中泰两国技术要素的差异。夺农机生可与农功之本体谓之异竞争力。若用之大机也者比较胜两国根本上的差异,及两机能之要务也本机参。
3.4.2.1自然条件差异
我们讲一下泰国的自然条件,这里的海岸线长达2600公里,地势高低起伏,山地位于北部和西部,高原位于东北部,另外这里还有一条河流穿过南北,所以所有的自然条件加起来,这里就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泰国的温度和降水量也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这里一年分为旱雨两季,分别在3-5月和6-10月,温度较高,降水量也比较高,年降水量达到1000-2000mm。
那么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自然条件呢,我们中国地理面积大,东西南北跨度大,穿越了五个温度带,分别是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干旱的地区,湿润的地区,半干旱的地区,半湿润的地区,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受到海洋影响,所以比较湿润,西北地区处于内路。所有比较干旱,降水也上,从沿海地区不断地向内陆递减,两地大约相差400-2400mm,这也是为什么沿海地区种植业为主,西北地区畜牧业为主。
南北地区冬天的温度差距很大,但是夏天的差距比较小,所以这也为什么有大雁迁徙的说法,根据气候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农作物的生长期由南向北不断的减少,而每一个地区所种植的农作物也不尽相同,这也有利于我国植物类型多样,满足人民需求,但是很多地区受到季风的影响,但是季风存在不确定性,每一年的季风来袭的时候都有些差距,推迟或者停留时间久都会对当地的气候产生影响,并且季风所波及的单位强度也是不同的,这也就导致为什么同样的纬度,有些地区降水量大,有些地区降水量小,同一地区,有些年份的降水量大,有些年份的降水量小,并且差距也是非常明显,这也会出现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比如霜降,比如干旱,洪涝,台风,低温……等等,这也限制了农业的发展,没有办法发展林业和农业,但是恰好成为了畜牧业的产区。
3.4.2.2 土地资源差异
中国的土地资源非常的丰富,类型多样,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多,从而人均占有量就显得十分的少,曾有数据记载,中国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其中林地占世界的百分之三为17.3亿亩,第与世界的第五位,草原面积位于世界的第三位,无论是种植土地,还是水产养殖,还是大陆架中国的资源都非常的好,特别是耕地总面积在世界上都十分的广阔,但是人均占有量为1.8亩,是世界上最少得国家之一,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表格里看出来,中国的农业面积为554851公顷,而泰国的农业用地面积为18487公顷,按照计算的话,大概为30倍,中国的永久草地面积也十分的广阔,为400001公顷,而泰国为800公顷。大概是500倍,中国的耕地面积和长期作为种植面积都远远的超过了泰国,但是由于中国人多,到最后,中国的长期作物种植面积为0.009,而泰国为0.057,这也说明中国庞大的土地面积需要养更庞大的人口,而泰国虽然面积小,但是他们的人口少,人均占有量也就多了。
表3.1 中泰农机用地比较
项目 | 农机用地面积(千公顷) | 人口数
(万人) | 永久草
场面积(千公顷) | 耕地面积
(千公顷) | 长期作物
种植面积 (千公顷) |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 人均长期作
物种植面积 (公顷/人) |
中国 | 554851 | 130756 | 400001 | 154850 | 12235 | 0.109 | 0.009 |
泰国 | 18487 | 6241 | 800 | 14133 | 3554 | 0.226 | 0.057 |
资料来源:FAO数据库
从表3.1可以看到,虽然中国的农作物的面积大,但是中国的人口数量也远远的高于泰国,中国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种植中,数量也是泰国的25倍,但是泰国如果单单依靠人力去种植,那么他们需要种植的时间更长,所以他们都是大大面积种植,采用机械化,这也有利于形成经济,发展经济。
表3.2中泰耕地和长期作物面积比较
项目 | 耕地面积 | 长期作物种植 | 耕地和长期 | 农机劳动 | 人均耕地长期作 |
(千公顷) | 面积(千公顷) | 作物面积 | 力数(万人) | 物面积(公顷/人) | |
中国 | 154850 | 12235 | 154850 | 51057.3 | 0.303 |
泰国 | 14133 | 3554 | 17687 | 2027.1 | 0.873 |
资料来源:FAO数据库
根据上面的材料分析出来,中国的占地面积虽然比泰国大的太多太多,但是中国人均占有量少,很多农民认为不需要采用机械化种植,自己就可以独立完成,其实这一方面也浪费了劳动力,而泰国由于个人种植面积大,他们往往采用集合种植方式。
3.4.2.3 农机技术各有所长
我们不能盖棺定论的来说,哪一个国家的农业技术高,我认为中国泰国在种植农机方面也各有千秋,中国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在科学人才汇聚,在科研方面都掌握着一定的优势,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所以在这些高科技方面,中国的确比泰国高一些,中国很早就开始研究农作物的种植,并且国家大力投入到农作物的培育方面,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培育良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养活了中国几十亿人口。小面积产量超过800公斤,新品种的研究为中国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并且在九五期间,中国有18种农作物被培育完成,在世界上也处于遥遥领先地位。
除了中国的农业方面,中国在生物研究方面也是举世瞩目,利用身体细胞的繁殖,动物胚胎的转移,核细胞移植等种种手段,已经发展了家禽的新品种,并且在植物细胞工程,杂交方面也不断的更大的研究,中国用最健康最绿色的优势进行了一场革命性的建设,并且这是其他国家没有办法比拟,的,中国有中国特色,走中国道路,培育新品种,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这是泰国所没有,所需要学习的。
在信息技术方面,中国技术也不断的发展进步,中国的gps,中国的航天定位追踪,中国的农业信息判断技术,已经发展到了2000多个,中国的农民可以轻松的,快捷的,甚至坐在家里就可以了解田野的变化,接受到信息,拥有科学的技术,良好的通讯信息手段,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安排,并且他们有信息知道什么时候要播种和销售。这一方面也是泰国没有的,泰国需要建立健全农业规划,并且大力投入到农业建设中来,培育优良品种,可以向中国借鉴学习引进。泰国也有优势,他们新鲜的蔬菜水果,中国也会不断的引进。
需要中国学习的是泰国的农业科研与泰国的农业生产相适应,他们有农业管理机构,农业研究机构,农业试点机构,并且这些机构对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土地类型,满足不同自然区域人民种植需求,他们把最新研究中国传递给农民,农民建立小型农场,规模化生产。
3.4.3 农机贸易优势互补,贸易依存度高
农作物相互补充是国家农产品合作的前提,由于两个国家的自然条件不同,生产出的农作物也不同,所以二者互相开放,相互依存。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表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求程度,如果两个需求程度高,那么农作物贸易的联系程度就相对密切,依赖程度高,如果农作物贸易市场的需求程度低,联系就不需要密切。
根据国际之前的贸易理论,可以这样分析,为什么国家与国家之间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我们国家之间的开放程度加深,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密切,现在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合作不仅仅是单方面属于贸易,是更深层级的,国际贸易资源的流动性不断的加强也是资源优化配置另一种形式,并且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方面,农贸合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商品交易的依赖度高,农贸依赖度高,说明两个国家的资源优化配置程度高,合作也会有很大的发掘性。
3.4.3.1 中泰农产品贸易互补性
中国和泰国的农产品相互依赖程度是通过两个国家进出口的指数来衡量的,数量作为其中的一个参考值。并且净出口有这样一套公式计算::TSC=(X-M)/(X+M),式中,TSC代表净 出口竞争力指数,X代表出口值,M代表进口值,若TSC>0,则该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TSC<0则表示该产品缺乏竞争力,若TSO0.8则认为该产品具有较强出口竞争 力。中国和泰国的贸易有很大的比较行,下面是根据泰国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统计表,分别为天然橡胶,甜玉米,叶子,棕桐油等等产品。
表3.3泰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统计(单位:吨)
出口数量 | TSC | 进口数量 | TSC | |
草料产品 | 26605 | 0.958482 | 155474 | -0.64587 |
木薯当量 | 16120280 | 0.999976 | 7437192 | 0.98236 |
次薯淀粉 | 748819 | 0.99992 | 496091 | -0.99117 |
木薯干 | 4684648 | 1 | 1977585 | -0.99999 |
新鲜热带水果 | 19412 | 1 | 19239 | -0.77596 |
干制水果 | 43081 | 0.9962 | 49554 | 042007 |
新鲜水果 | 247827 | 0,991954 | 204362 | -0.67631 |
天然橡胶-232 | 2549093 | 0.999089 | 1077369 | -0.99766 |
甜玉米 | 35818 | 0.998773 | 22399 | -0.88981 |
椰子 | 16088 | 1 | 61164 | -0.994 |
棕桐油 | 180092 | 0.998702 | 1606287 | -0.99977 |
资料来源:FAO数据库
棕榈油、木薯等产品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每年的出口量都很大,但是我国的这些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而且每年都需要较大的进口量。比如在2001年,泰国新鲜水果的TSC为1左右,而我国的新鲜水果TSC仅为-0.68,在水果出口量方面,泰国和中国相差无几,分别为24.78万吨以及20.42万吨。在泰国,橡胶、木薯等属于具有传统优势的大宗型产品,中国在这方面的进口量较大。泰国橡胶产量在世界上位居第一,用于出口的量占到90%,2001年泰国天然橡胶出口量为255万吨,而中国同年进口107万吨,占泰国42%的出口量。同时,泰国在木薯方面也是世界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国,泰国在2001年的木薯干出口量为468.46万吨,而同年我国进口木薯干的量为197.76万吨,占泰国42%的出口量。除此之外,泰国在草料产品、棕榈油以及豆类作物等方面也是重要的净出口国,而中国在这些产品方面为净进口国,相较于泰国的出口量,我国的进口量要远远的超出。例如,在2001年泰国棕榈油的出口量仅为18万吨,而我国在棕榈油的进口量高达160.6万吨,超出泰国出口量的8倍。
相较于泰国来说,我国在油料作物以及温带水果方面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见表3.4,从表中可以看出,2001年在苹果方面泰国的进口量占中国出口量的17.5%。而在油料产品泰国与中国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在油料作物方面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净出口国,而泰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净进口国。而且泰国进口花生饼的量也较大,大于中国花生饼的出口量,2001年,泰国进口花生饼的量为5.9万吨,而中国仅出口2.6万吨。此外,泰国在带壳花生以及去壳花生方面的进口量较大,中国在这方面的出口量也较大。泰国在豆饼、油籽饼方面的进口量较大,远超出中国的出口量,在2001年,泰国豆饼的进口量为156万吨,而中国出口豆饼的量仅为31.5万吨。
表3.4 具有竞争力的中国农产品统计(单位:吨)
进口数量 | TSC | 出口数量 | TSC | |
苹果 | 53119 | -0.99827 | 303597 | 0.2986 |
带壳花生 | 32962 | -0.92642 | 467775 | 0.9990 |
花生饼 | 59344 | -1 | 25631 | 0.5761 |
去壳花生 | 30225 | -0.99835 | 407856 | 1 |
豆饼 | 1560257 | -1 | 315138 | 0.5199 |
菜籽饼 | 180273 | -1 | 475663 | 0.6963 |
油籽-22 | 1408820 | ■0.96380 | 59008 | 0.3129 |
油籽饼,油籽粉 | 1863914 | -0.99582 | 29745 | 0.6936 |
资料来源:FAO数据库
表3.5中泰具有互补性的农资产品(千美元)
出口金额 | TSC | 进口金额 | TSC | |
松土机械 | 91062 | 0.4754 | 5925 | -0.5547 |
杂项农机机械 | 101299 | 0.3243 | 21737 | -0.8227 |
农用拖拉机 | 122656 | 0.3694 | 122399 | -0.6940 |
联合收割机 | 274806 | 0.3646 | 30827 | -0.8113 |
杀虫剂 | 1277156 | 0.6091 | 257890 | -0.7472 |
氮肥 | 843653 | 0.7490 | 401024 | -0.9015 |
资料来源:FAO数据库
除了在农产品方面具有互补性以外,在农机生产资料的贸易方面中泰两国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这些产品方面中国是主要的净出口国,而泰国是主要的净进口国,中国在这些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泰国则有所欠缺。表4-5显示,在松土机械、农用拖拉机、氮肥等商品上, 中国TSC为正,而泰国TSC为负。
3.4.3.2 中泰农产品贸易依存度探讨
贸易依存度共有三种计算方式,第一种是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表征外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又被称之为贸易依存度;第二种是进口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表征进口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重要的地位,又被称之为进口依存度。与之相对应的,两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与农机GDP的比值为两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
从表3.6中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3年之间,泰国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依存度依次为4.60、4.20和4.81,中国对泰国的农产品贸易依存度依次为0.34、0.30和0.39,三年的时间中,我国与泰国农产品贸易依存度一直保持在较为稳定的范围内。相较于泰国对中国农产品的贸易依存度,中国对泰国的农产品贸易依存度要小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农机GDP要远远超过泰国农机GDP,是其14倍,而这也恰恰反映出中泰农产品贸易具有不平衡的特点,也表征泰国农产品要更为依赖中国市场。2001年-2003年的数据表明,泰国对中国农产品的进口依存度在不断的增长中。
表3.6 2001-2019年泰国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依存度(亿美元、%)
年份 | 农机 | 农产品 出口总值 | 农产品 进口总值 | 农产品 出口中国 | 农产品 进口中国 | 农产品对 中贸易依 存度 | 农产品对 中进口依 存度 | 农产品对 中出口依 存度 |
GDP | ||||||||
2001 | 128.6 | 74.23 | 29.23 | 4.94 | 0.97 | 4.6 | 0.75 | 3.84 |
2002 | 129.3 | 81.67 | 29.76 | 4.08 | 1.35 | 4.2 | 1.04 | 3.16 |
2003 | 145.8 | 102.84 | 35.28 | 5.01 | 2.01 | 4.81 | 1.38 | 3.43 |
2004 | 151.77 | 114.86 | 37.47 | 4.75 | 2.48 | 4.75 | 1.69 | 3.07 |
2005 | 160.37 | 129.16 | 40.50 | 4.78 | 3.00 | 4.85 | 2.00 | 2.86 |
2006 | 168.97 | 143.47 | 43.52 | 4.82 | 3.52 | 4.96 | 2.32 | 2.66 |
2007 | 177.57 | 157.77 | 46.55 | 4.85 | 4.04 | 5.06 | 2.63 | 2.45 |
2008 | 186.17 | 172.08 | 49.57 | 4.89 | 4.56 | 5.17 | 2.95 | 2.25 |
2009 | 194.77 | 186.38 | 52.60 | 4.92 | 5.08 | 5.27 | 3.26 | 2.04 |
2010 | 203.37 | 200.69 | 55.62 | 4.96 | 5.60 | 5.38 | 3.58 | 1.84 |
2011 | 211.97 | 214.99 | 58.65 | 4.99 | 6.12 | 5.48 | 3.89 | 1.63 |
2012 | 220.57 | 229.30 | 61.67 | 5.03 | 6.64 | 5.59 | 4.21 | 1.43 |
2013 | 229.17 | 243.60 | 64.70 | 5.06 | 7.16 | 5.69 | 4.52 | 1.22 |
2014 | 237.77 | 257.91 | 67.72 | 5.10 | 7.68 | 5.80 | 4.84 | 1.02 |
2015 | 246.37 | 272.21 | 70.75 | 5.13 | 8.20 | 5.90 | 5.15 | 0.81 |
2016 | 254.97 | 286.52 | 73.77 | 5.17 | 8.72 | 6.01 | 5.47 | 0.61 |
2017 | 263.57 | 300.82 | 76.80 | 5.20 | 9.24 | 6.11 | 5.78 | 0.40 |
2018 | 272.17 | 315.13 | 79.82 | 5.24 | 9.76 | 6.22 | 6.10 | 0.20 |
2019 | 280.77 | 329.43 | 82.85 | 5.27 | 10.28 | 6.32 | 6.41 | -0.01 |
资料来源:FAO数据经作者整理
表3.7 2001-2019年中国农产品对泰国贸易依存度(亿美元、%)
年份 | 农机 | 农产品 出口总值 | 农产品 进口总值 | 农产品 出口泰国 | 农产品 进口泰国 | 农产品对 泰贸易依 存度 | 农产品对 泰进口依 存度 | 农产品对 泰出口依 存度 |
GDP | ||||||||
2001 | 1748.73 | 129.94 | 163.95 | 0.97 | 4.94 | 34.00 | 0.28 | 0.06 |
2002 | 1798.07 | 144.73 | 161.16 | 1.35 | 4.08 | 0.30 | 0.23 | 0.07 |
2003 | 1805.44 | 168.84 | 234.56 | 2.01 | 5.01 | 0.39 | 0.28 | 0.11 |
2004 | 1840.79 | 186.74 | 257.17 | 2.48 | 4.75 | -22.05 | 0.26 | 0.13 |
2005 | 1869.15 | 206.19 | 292.47 | 3.00 | 4.78 | -38.85 | 0.26 | 0.16 |
2006 | 1897.50 | 225.64 | 327.78 | 3.52 | 4.82 | -55.66 | 0.26 | 0.18 |
2007 | 1925.86 | 245.09 | 363.08 | 4.04 | 4.85 | -72.46 | 0.26 | 0.21 |
2008 | 1954.21 | 264.54 | 398.39 | 4.56 | 4.89 | -89.27 | 0.26 | 0.23 |
2009 | 1982.57 | 283.99 | 433.69 | 5.08 | 4.92 | -106.07 | 0.26 | 0.26 |
2010 | 2010.92 | 303.44 | 469.00 | 5.60 | 4.96 | -122.88 | 0.26 | 0.28 |
2011 | 2039.28 | 322.89 | 504.30 | 6.12 | 4.99 | -139.68 | 0.26 | 0.31 |
2012 | 2067.63 | 342.34 | 539.61 | 6.64 | 5.03 | -156.49 | 0.26 | 0.33 |
2013 | 2095.99 | 361.79 | 574.91 | 7.16 | 5.06 | -173.29 | 0.26 | 0.36 |
2014 | 2124.34 | 381.24 | 610.22 | 7.68 | 5.10 | -190.10 | 0.26 | 0.38 |
2015 | 2152.70 | 400.69 | 645.52 | 8.20 | 5.13 | -206.90 | 0.26 | 0.41 |
2016 | 2181.05 | 420.14 | 680.83 | 8.72 | 5.17 | -223.71 | 0.26 | 0.43 |
2017 | 2209.41 | 439.59 | 716.13 | 9.24 | 5.20 | -240.51 | 0.26 | 0.46 |
2018 | 2237.76 | 459.04 | 751.44 | 9.76 | 5.24 | -257.32 | 0.26 | 0.48 |
2019 | 2266.12 | 478.49 | 786.74 | 10.28 | 5.27 | -274.12 | 0.26 | 0.51 |
资料来源:FAO数据经作者整理
3.4.4 积极构建多重区域合作机制
现阶段,中国与泰国之间已形成四个区域合作机制,首先就是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区的建设框架内,五个优先合作的领域中就包括农机,中国与东盟之间形成的友好合作协定,可以为农机方面的合作搭建起良好的环境。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之间签订了《农机合作谅解备忘录》,主要涉及到农机长期合作的相关内容,从备忘录签订日期起,中泰两国之间将逐步废除涉及到农产品的600项关税,并且在2006年已经完全实现。2003年6月,中泰又签署了进出口零关税协议,其中涉及到超过200种的果蔬农产品。这些协议不仅反映出两国在农机合作方面的强烈意愿,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实施途径,而且在深化开展农机合作方面提出了实质性的措施,将为双方在农机方面更大范围、更大空间的合作创造便利条件。在金融危机结束后,东盟国家为了经济复苏,普遍放宽了外资投资的限制。为了能够有效的吸收海外投资,东盟同意其他国家投资者进入制造业、林业以及矿业等领域。泰国XX也对投资限制政策进行了调整,并进行了适当的放宽,比如将外资投资比率的限制进行放宽,鼓励外国资本对本国企业进行兼并和改造等。
二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也称之为大湄公河地区的经济合作(GMS)。该类经济合作工作始建于1992年,是亚洲开发银行建立,该类合作项目主要依据银行指定宗旨、章程等进行来分析,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开发,该区域合作充分贯彻落实了银行在1991年确立的发展框架和计划要求,经由湄公河沿岸诸多国家共同商议后确立,包括中、柬、老、泰、缅、越。这次区域合作的基本目标是积极进行相关基础设备设施的完善,提高贸易效果、增进投资合作,现已经通过当地十三届部长会议,还在2002年11月3日于柬埔寨金边地区进行了首次领导会议的召开,也可称之为首届大湄公河区域领导会议。主要涉及范围包括交通、能源、旅游、环境、人力开发、投资贸易等部分,从中选择出100多个优选合作项目。
三是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主要经由东盟地区完成领导作用,涉及国家包括下述11国:东盟七国、中、缅、老、柬。同时以上述国家为核心,充分欢迎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国际金融组织的参与和投资。合作领域相对较多,一方面包括基础设备设施,如交通、灌溉、能源等,另一方面包括投资贸易、农、林、矿、工、人力资源和科技等方面。在这种合作框架下,首先,必须积极推进“泛亚铁路计划”的调整,地区涉及范围从新加坡到昆明,此外,1996年6月,在部长级会议提出“种子基金”项目,该项目中指出必须积极建立湄公河流域发展基金,经过泰国等国家的努力,构建了资金工作小组,力求快速进行资金筹措、运行机制等问题的妥善解决。上述合作机制要求相对较高,合作范围不仅局限在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
四是中、老、缅、泰等地区构建形成的小区域合作。该合作始于1993年,由泰国提出,又被称之为“黄金死角规划”。相关计划的执行中,其主要宗旨便是完善中国地区西南通向的路地区域和“经济走廊”,以期有效提升上述两个地区的融合,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水平的完善,构建合理的经济机制。当下相关合作并未全面展开,但相关人员已经签署了相关协议,如1999年2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泰王国关于21世纪合作计划的联合声明》,充分表明了双方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
4中国对泰国农机出口贸易潜力实证分析
4.1 贸易潜力概念及引力模型介绍
4.1.1贸易潜力概念
贸易潜力的研究是技术发展的结果贸易业潜力的定义与生产潜力的定义是一致的。很重要。但是,由于低效率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最大的实际生产;实际生产和生产能力之间产生了不同。
在刘青峰和姜书竹(2002)的一篇文章当中,他们对比了商业潜力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并结合实际贸易量与理论贸易量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类:比率大于或等于1.2的“潜在转化率”;比率,比“潜力开发”的1.2倍多,小于或等于“潜力巨大”的0.8倍。
通常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来对双方商业往来进行计算,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模型来探讨出口潜力。从中国到泰国的农业机械。
4.1.2 引力模型介绍
4.2 建立引力模型
(1)引力模型的起源和发展
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模型的概念。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引力,即,两个目标之间的最大或最小质量引力模型;为了独立地检验和分析双边贸易流,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在次基础上建立贸易强度模型,首先在引力模型中加入人口变量;;所以特地验与析市流,并于1966年与1989年基业上立贸易则象,先于引力模中与口齐。
在测算贸易潜力时,利用引力模型得到双边贸易潜力,并与实际贸易潜力进行比较,定两经体之贸易之间。
(2)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
4.2.1数据与变量的选取
本文取之中国谓泰农机出口贸易自1997至2016年之数及应解齐,立互市引力模。用之量软件为Eviews8.。
选定的解释值: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泰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两国首都的直线地理距离、中国的人口数量、泰国的人口数量、泰国在中国人均GDP的相对值、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中国实际的贸易加权关税水平、泰国实际的贸易加权关税水平,中国的实际加权商业关税水平已经实行,贸易关税的实际加权水平和世贸组织的虚拟现实已经到位。
4.2.2建立引力模型
表4.1 变量描述、变量含义及数据来源
4.3OLS回归与协整检验
表4.2 OLS回归结果
数据来源:根据Eviews8.0软件输出结果整理而来得到。
注: *、**、***分别表示在0.01、0.05、0.1的水平上显著。
表4.3 协整检验
模型(1) | 模型(2) | 模型(3) | |
ADF检验 | -6.1052 | -7.1300 | -6.2351 |
P值 | 0.0001 | 0.0001 | 0.0001 |
对三个模型分别提取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三个残差序列均在5%水平上稳定,说明回归分析中不存在伪回归。
对三个模型分别提取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三个残差序列均在5%水平上稳定,说明回归分析中不存在伪回归。
中国对泰国农业机械出口研究样本(1),中国总产量与中国对泰国农业机械出口总量呈负相关,系数为0.54。中国总人口与泰国中国农业机械出口量呈负相关,中国的实际贸易加权税率和泰国的实际贸易加权税率与中国农业机械对泰国的总出口价格呈负相关,其系数分别为0.66和3.70,这些可以发现,中国更依赖泰国市场,因此泰国对中国农机出口关税的提高将对中国农机出口产生较大影响,对中美双边贸易造成较大障碍。
中国对泰国出口总量研究的模型(2)泰国总产量与中国对泰国出口量正相关系数为4.44,中国人口与泰国出口潜力负相关系数为-159.99,表明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国内市场较大,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与中国对泰国的出口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2.09,中国实际加权贸易关税水平和泰国加权贸易关税水平与中泰出口系数的负相关系数分别为-0.80和3.77,分别为5%和10%。
模型(3)考对中国对泰国的所有进口进行了一定对考察,中国的GDP与中国对泰国的进口呈现的是正相关,系数为1.09。国内生产总值代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水平,泰国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相对而言发展程度要更加快速一些,对中国从泰国进口的依赖性比较对强。系数为47.88。中国实际的贸易加权关税水平和泰国实际的贸易加权关税水平与中国对泰国的进口总额呈负相关关系,系数分别为-0.33、-3.71,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
4.4中国对泰国农机出口贸易潜力测算
用实易额与贸易引力模得之拟直之比值,以此作为双边的贸易潜力。当知中国与秦之GDP、口数、人民币谓美元者均汇率、中美实之贸易加权关税平之基上,据本文归实之计系数入以上数,得1997-2016年中国与泰市额之拟直,加上用实际贸易额和模拟贸易额的比值使得双边贸易潜力相互比较,所以就能够知道以后贸易的发展将会在哪里。
图4.1农机出口贸易潜力
数据来源:根据回归结果整理并计算得到
自图4.1中可见。,中国谓泰农机出口贸易阴波性劣弱,无明之上或下之势。中国谓泰农机出口贸易时阴与中国谓秦出口贸易阴波势略同。从中国到泰国,从中国到泰国的进口机会波动比前两个强。2004年,我国1997-2016年实现了最高值(1.13),而2006年是最低值(0.80),原因在于2005年7月我国改革了人民币汇率培训机制。这项改革支持了中国对泰国的农业机械出口,增加了中国对泰国的贸易顺差,但实际值与预期值的关系在0.8至1.2之间,也就是说,中国对泰农机出口地区尚未充分发展,发展潜力更大;中美互农机出口贸易之市在大互补性,宜亟发用互之互补性,阐中美农机口贸易。
表4.41997-2019年中国与泰国贸易潜力汇总表
年份 | 中国对泰国农机出口贸易总额潜力 | 中国对泰国出口贸易潜力 | 中国对泰国进口贸易潜力 |
1997年 | 0.97 | 0.95 | 1.02 |
1998年 | 0.99 | 1.02 | 0.89 |
1999年 | 1.01 | 1.01 | 1.01 |
2000年 | 1.01 | 1.02 | 1.02 |
2001年 | 1.04 | 1.01 | 1.09 |
2002年 | 1.02 | 1.03 | 1 |
2003年 | 0.95 | 0.95 | 0.92 |
2004年 | 1.03 | 1.01 | 1.11 |
2005年 | 1.05 | 1.04 | 1.1 |
2006年 | 0.95 | 0.99 | 0.8 |
2007年 | 0.97 | 0.94 | 1.13 |
2008年 | 1.02 | 1.03 | 0.97 |
2009年 | 0.85 | 0.84 | 0.89 |
2010年 | 1.14 | 1.16 | 1.08 |
2011年 | 1.02 | 1.02 | 1.01 |
2012年 | 1 | 1 | 1 |
2013年 | 1.02 | 1.01 | 1.03 |
2014年 | 1.01 | 1.01 | 1.02 |
2015年 | 0.93 | 0.93 | 0.96 |
2016年 | 0.97 | 0.98 | 0.94 |
2017年 | 0.99 | 0.99 | 0.99 |
2018年 | 0.99 | 0.99 | 0.99 |
2019年 | 0.99 | 0.99 | 0.99 |
数据来源:根据回归结果整理计算所得
5中泰农机合作面临的挑战
5.1中泰农机竞争与利益冲突
我国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农机大国,农产品贸易在外贸行业中占据了极为关键的地位,而泰国也是个农机发展外向型国家,中泰农机合作不仅拥有新的考验,同时还需应对各种问题和考验。第一,两国农产品之间需要应对竞争,该竞争涵盖了两个领域,也就是中泰农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与中泰农产品在我国市场的竞争。就如何应对竞争,怎样科学分工,积极展现两国间的对比优势,利用规模经济与产品优势来创造共赢,同时将两国农户与顾客等关联方的利益考虑进来是中泰农机合作首当其冲应应对的考验。
本文经由核算中泰农产品的净出口竞争力指数与出口市场相似度指数来探究两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情况,出口市场的相似度指数是评估任意两国出口市场划分相似水平的指数。核算方式为:sm(ij,w)=[in(Xm/Xiw),(Xrajw/Xjw)],其中sm(ij,w)代表出口市场相似水平,i与j分别代表所要对比的任意两国,w代表全球市场,X代表出口,m代表某国市场。该指数的变化区间位于0至100之间。当指数是100时,说明两国出口市场体系完全一致;而在指数是0的情况下,表明两国的出口市场体系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经由对2003年中泰两国的出口农产品系统进行分析后了解到,中泰两国在大部分农产品出口领域具有竞争关系。见表5-1,以蔬菜与水果类产品为典型的竞争类农产品,如食用蔬菜、肉等产品的出口规模均很大,食用蔬菜、肉或水产品加工等不但出口规模大,同时全球竞争水平也高,TSC均超过了0.8,尤其是肉或水产品类加工制品,两国的TSC均超过了0.98。在肉与食用杂碎类产品中,两国的竞争重点是在禽肉方面,泰国禽肉出口规模已接近6.4亿美元,这些产品的出口大部分均为禽肉,而我国禽肉的出口规模大概约3.2亿美元。
在水果类产品中,中泰两国的竞争聚焦于水果加工制品中,结合陈富桥(2004)的分析,泰国的菠萝加工品与坚果对比我国而言,其在世界范围内更具优势,我国的加工水果仅比泰国稍微好一些。此外,在蔬菜类产品中,我国的冷冻蔬菜类产品与泰国相比在世界市场内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表5.1中泰两国竞争性农产品统计(美元)
产品 | 中国 | 泰国 | ||
出口额 | TSC | 出口额 | TSC | |
肉及食用杂碎 | 645943811 | 0.1517 | 653403432 | 0.9830 |
水产品 | 3335223020 | 0.2827 | 1758268993 | 0.2545 |
食用蔬菜类 | 2179563128 | 0.8003 | 399236930 | 0.8103 |
食用水果与坚果 | 751788040 | 0.2050 | 238505086 | 0.3974 |
制粉工业产品 | 141608517 | 0.0215 | 235106067 | 0.3070 |
肉、水产品加工制品 | 2678841347 | 0.9800 | 2663517167 | 0.9871 |
蔬菜、水果制品 | 2168113377 | 0.8832 | 920631248 | 0.8810 |
杂项食品 | 544382982 | 0.2714 | 436709861 | 0.5301 |
信息出处:UNcomtrade数据库经笔者整理
结合2003年的相关资料,中泰水产品、食用蔬菜、肉或水产品加工、蔬菜水果制品的出口市场相似度指数分别约54%、17%、39%以及33%,其重点出口市场参考表5-2。
表5.2中泰两国竞争性农产品重点出口市场对比
排序- | 水产品 | 食用蔬菜类 | 肉或水产品的加工产品 | 蔬菜与水果加工品 | ||||
中国 | 泰国 | 中国 | 泰国 | 中国 | 泰国 | 中国 | 泰国. | |
1 | 日本 | 日本 | 日本 | 中国 | 日本 | X | 日本 | X |
2 | 韩国 | X | 韩国 | 日本 | X | 日本 | X | 日本 |
3 | X | 意大利 | X | 荷兰 | 香港 | 英国 | 德国 | 荷兰 |
4 | 香港 | 韩国 | 香港 | 西班牙 | 韩国 | 加拿大 | 香港 | 加拿大 |
5 | 德国 | 加拿大 | 马来西亚 | 葡萄牙 | 俄罗斯 | 澳大利亚 | -+!= U | 德国 |
信息出处:UN comtrade数据库
两国的出口市场重点为日美、东亚附近与欧盟国家,日美为中泰农产品最关键的外部市场,我国所有四大产品的首要进口大国均为日本,X也均位于前三,泰国不包括新鲜蔬菜在内的3种产品,位居前两位的市场一直为日美,唯有新鲜蔬菜的首要进口大国为中国,其次为日本,这表明中泰水产品、肉或水产加工制品、蔬菜水果制品的出口竞争极为剧烈,尤其是在日美市场,而食用蔬菜在日本市场也均为主要竞争者。
不仅如此,泰国农产品与农机公司引入我国后将影响到我国相关农户的权益,我国的农机生产基本上还是采用小规模生产的模式,产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与泰国合作次数较多的西南相关省区的农机基本比较滞后,泰国农机的产业化综合发展状况比我国要好,来我国投资的农机公司在生产管理与市场销售领域均十分有特色,另外还能拥有部分优惠方针,对比而言我国农机属于有代表性的小农经济,位于弱势地位。又从两国农产品贸易方面而言,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对泰国的农产品出口增速在增加,然而贸易始终不均衡,农产品贸易在我国为逆差形态。
5.2中泰农机合作的地区影响因素
5.2.1来自缅甸、老挝、越南的影响因素
中泰两国在地理中被缅甸、老挝与越南3个国家相互分隔,中泰间的陆路运输应当经过这3国,另外,中泰农机合作为CAFTA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协作开发环境下展开的合作,所以,中泰农机合作必须与这3.个国家与整个东盟地带的客观情况相联系。
(1)现阶段,有关区域的基本设施网络还没有发展健全,约束了中泰农机投资方和生产方展开合作,进而提升竞争水平。泰中在农机合作方面的水平,尤其是农产品、农机机械等领域的贸易,农机企业发展需要看两国间交通等基本设备的进步,而两国间的各种运输连接体系在邻国(尤其是老挝与缅甸)部分始终处于规划时期。由于老挝与缅甸均属于地区最贫困、落后的国家,发展相对落后,虽然大湄公河亚区域经济区规划已开展了许多年,但仍旧未将真正落实。此外,国家间的信任关系也不强,老挝也没有看到它认为能够从泰国-中国直达道路中得到相关利益,不利于其对发展境内交通的主动性,另外,泰缅间的边界问题也较多地出现,对合作活动与跨境经贸活动将带来不良效果的相关流程有许多,包括正式的(如法律体系等)以及比较分散的(如风俗的等)等。在水上运输领域,船只无法在12个月内均在湄公河中运行,由于在旱季时的水位极低,使得大船难以通行。湄公河航道的改进在短时间内即将结束,然而港口设备、渡口与跨国的湄公河水上运输管理始终需要修整,同时湄公河水上运输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对大湄公河亚区域经济区规划而言属于一种考验。
(2)缅、老、越的农机贸易与引资和中泰两国之间进行了竞争。缅、老、越三国均是以农机为重点的国家,在大湄公河地区合作开发体系下,农机便是贸易与投资增长的一个主要行业。首先,三国对比中泰而言拥有更便宜的农机人力资源,将能吸纳更多中泰农机资本的注入;其次,三国也有许多农产品和中泰开展竞争。怎样协调整个大湄公河地区的农机贸易和投资将是中泰农机合作需要应对的又一考验。参考周应恒(2004)的研究,中泰农产品合同对越南农产品贸易将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中越两国的贸易额始终位于增长趋势。根据中越两国贸易的属性而言,两国对比优势拥有相应的互补性。我国的对比优势显著反映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而越南则反映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中。此类互补性为两国贸易关系优良发展、相互得到贸易利益的驱动力。根据两国贸易的产品种类而言,我国往越南出口的产品重点包括制成品,如机械、建材等产品;而越南向我国出口的重点包括果蔬产品、原油等。由于中泰农产品协议的签订,越南的农产品进入到我国市场开始受到了约束,中越两国间的贸易在综合层面上也会因此而备受影响。
5.2.2来自日本、韩国、X的影响因素
日韩均为中泰农机产品的市场,另外还是中泰FDI的核心来源国,身为全球最大的两个食品与农产品进口国,日韩己进入且将持续进入到中泰更多的农机行业内。不仅如此,这几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居民对食品安全、环境等领域的关注在日益增加,日韩也被视为是中泰新兴的有机食品产业的核心市场,日韩的私人投资被当做是将和中泰农机共同企业协作且会优先对有机水果、蔬菜等的生产予以投资。日韩农机企业比中泰相比更有优势,拥有更为完善的管理方式与市场经验,所以势必会对中泰农机企业带来巨大的负担。中国和泰国之间在农机方面的合作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海峡两岸的农机合作,海峡两岸之间存在着一些可以相互借鉴互补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农机的产业结构和具体的农机产品特性上面,这种产品的互补性有助于两岸的共同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机贸易和农机的投资,有助于两方面共同发挥其特有的优势资源。一方面,X具有比较充足富裕的资金支持,在农机方面的技术也比较先进,其整体的额农机水平比较高,此外,另一方面,大路的劳动力比较充足,人工成本比较低,这两种优势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互补,不仅可以借助良好的技术,还可以借助X在农机生产和相关管理、技术研发上比较先进的经验,共同促进大陆和X的发展,实现农机方面的优势互补。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到WTO以后,世界国际的经济格局发生的重要变化,中国市场变得更加广阔,使得X销售到大陆的一些农产品逐渐增多起来,再考虑到两岸之间的地理位置比较接近,在无形之中给X的农产品销往大陆市场带来了很好的有利条件。对X而言,其主要以热带水果为主,而这些热带水果正是大陆地区所缺乏的,也是一种优势性互补的农产品,面向的市场也是大陆的一些高端市场。但是随着中国和泰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产品协议以后,X的农产品销售受到较大的冲击,一方面,中国的市场被越南、泰国等农产品稀释了,另外,相对而言,泰国等国家的农产品的质量也略高于X地区,并且能够实现一年四季的不断供应。2005年,任爱荣研究显示,从中国进口的热带水果的价格可以看出,相对于泰国,中国从X进口的一些热带水果的价格还是较高,相对而言泰国的热带水果的价格可能就比较低,并且能够保证较好的质量。这一定程度上给X的农产品销售带来了较大冲击,使得海外进口农产品一部分替代了X的输入,这也让中国X和泰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变得更加剧烈,所以如何才能在实现中国和泰国之间的农机合作的同时,消除和协调好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利益矛盾成为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挑战。
6促进中泰农机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中国和泰国之间在农机合作上的互补性相对比较强,即便是两者在合作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但是这种农机方面的合作仍然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和比较大的合作潜力,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和泰国之间的合作,寻求共同进步和发展,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缓解矛盾问题。
6.1加大两国XX对农机合作的参与和支持
6.1.1XX间的政策环境建设
XX之间的政策环境建设对于促进两国之间的合作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如果两国之间不存在较好的政策支持,两个国家之间就没有合作的土壤,合作进程将会很难展开,相反,如果两个国家都采取了十分积极的政策促进合作交流,这对于实现两国农机合作将是百利而无一害的。XX要积极介入到两个国家的合作中去,不断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相关的法律保证,XX部门要搞好相关政策的统筹,在农机合作方面要拟定好相应的目标政策,根据具体的实际分情况分阶段的进行合作。另外XX还要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改进投资环境和投资手续,为两地的投资合作提供一个比较方便的环境,保证对方的优势厂商能够有信心对中国市场进行投资,从而保证农机合作的环境条件。
6.1.2XX的引导和搭台
中国和泰国之间的农机合作是一种相互互惠互利的合作,这种合作都有利于双方的发展进步,但是即便如此,在进行具体合作的过程中也要制定一些具体的管理和控制手册,明确双方的领导,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制,因为如果双方没有形成有力的合作机制,没有头绪的合作将会导致最终行动的失败,并且会浪费掉这么优秀的合作环境和合作平台。在合作过程中要建立起各部分XX的统一集中领导,依据两方面共同形成的贸易共识,按照国际惯例和相关的法律规章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实现双方的合作有序进行,平稳运转。另外,在XX的干预和支持下,有助于降低双方的合作成本,提升双方合作成功的几率,所以XX部门要把握好时机,不断借助各种商务贸易平台加强对于贸易伙伴的保护和交流。
6.2坚持企业为合作主体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和泰国之间的农机合作如果单单依靠XX部分和助力是很难达到最终的预期效果的,毕竟当前市场合作和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主体还是企业本身,企业要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企业作为主动出击的一方才行,也就是要发挥好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合作的过程需要企业家的参与,更需要跨国公司的融入,只有双方共同积极的致力于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帮助企业赢得相应的国际市场和市场份额,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市场的内在活力。因此,XX在加强市场引导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到商业合作中去,不断提升自身的商业品牌价值,在共同的努力下推动企业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在进行农产品合作的同时,要进一步开展农产品的加工合作,基于现有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环境,不断推动水果等产品的二次加工方面的合作沟通,促进企业发展融合的升级改造。
另外,在进行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利用好国外的资源和市场环境的有利条件,这是促进市场竞争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也是其必然的趋势所在。特别是当前我国正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了解国外的市场情况,其竞争优势和市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哪,才能不断建立起自身的品牌效应,更好地投身到市场发展中去,不断建立起属于自身品牌的生产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我国企业在进行国外投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我国企业在泰国投资农机应注重以下三方面的结合:
第一就是要尽量把投资的重点放在我国生产要素比较短缺的领域上,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缺什么,就尽量投资什么,这有利于弥补我国的资源劣势。在对泰国进行市场投资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其国内的各类要素资源,虽然我国的生产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我国人口很多,这就使得我国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国内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我国的供需矛盾显得更加明显。当前,我国渔业、林业发展的资源比较受限制,所以在国外投资的过程中可以开办一些相关的企业以此来帮助弥补国内资源的短缺现状。另外,也可以探索投资泰国的一些丰富资源,比如其较为丰富的钾盐矿、橡胶等,在投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建立起相关的勘探、采矿、销售等业务。在此基础上,对于我国需要的一些战略资源也是重点合作的项目,要利用国际合作的优势,借助XX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企业优势。
要把我国的产业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将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产品不断地输送到海外市场,促进海外市场的发展,在我国的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在食品加工、农业领域的发展比较明显,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产品已经打进了国际市场,特别是相对于泰国市场而言,我国出口的农机产品、农业化肥、农业农药等还是比较具有竞争力的,有的产品的质量甚至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或者其性价比相对于泰国产品比较具有优势。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X等先进国家开始对我国的经济开始制裁,这种环境下,我们可以基于国外市场的有力优势在国外建立厂房,基于当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源进行产品的加工和销售。
第三就是要坚持国际投资和贸易出口的不断促进发展,要不断带动国内的市场进行出口贸易发展,特别是对于农机方面的出口和设备的生产上,另外还要通过在对外的出口过程中不断拓宽海外市场,并且可以建立海外的销售服务部门,抓住市场优势,尽可能开拓东南亚的市场,基于这些已经取得优势回报的市场为基础进行市场拓展,形成长期的贸易合作。
6.3实行合理分工,加快两国农机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中泰进行了有效合作,但是双方未为就双方都比较具有优势的资源进行合作,而只是在农产品贸易上双方进行了初步合作。基于此情况,双方均不能够较为长久的进行有效合作,需在双方都发展较为成熟的领域,如粮、油、橡胶、原木、蔬菜、水果、蔗糖、水产生产等产业进行深度合作,在对现在所形成的合作进行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对很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双方避免就相同产品进行竞争的条件上,互相输入自己比较缺乏的农副产品,通过合作,形成互补。中泰双方两方很多在具有竞争实力的产品之间存在重叠性,如果双方没有就合作达成共识,在合作过程中,不能够对内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对合作进行有效洽谈,则会给双方因经济形态相似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竞争和麻烦。《日本经济新闻》中有报道,东南亚各国为了不与中国进行竞争,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都将从引进外资逐渐向振兴国内产业进行转变。在此市场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发扬大国风范,根据市场变化对本国产业进行调整、优化,从而在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让信息技术助力传统产业,保证本国所生产的产品保持在多样化的状态之下,从而在为泰国提供必要所需的基础上,对竞争风险有效进行规避。不断调整本国出口产业结构,积极开发泰国所没有的经济产业,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双方进行深度合作。
对中国和泰国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知道,两个国家之间的产业各有侧重,相对而言,泰国的自然资源,如木材、木薯和橡胶等和农作物比中国有优势,泰国可对该些产品进行深度加深,中国可以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增加一些附加值。相对泰国,中国在热带水果蔬菜和中草药中占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应该就相互具有优势的资源进行合作,从而形成更具优势和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从而促进各自优势产业的持续发展。
7 结论
本文以2003年到2019年中国与泰国农机合作数据为例研究中国与泰国两国农机贸易潜力,通过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建立OLS回归以及协整检验,得出中国与泰国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潜力比较大,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需要很强的发展潜力。
通过分析中国与泰国两个国家之间农机合作,分析两个国家之间合作的优势与劣势,能够为中国制定与泰国贸易合作提供有力的战略引导。
中国与泰国之间的农机合作未来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因此两国XX需要不断加大对农机合作的参与与支持,不断加强XX的引导,这样能够提升两个国家贸易合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吕国英, 范雷法, 张作法,等. 香菇多糖研究进展[J]. 浙江农业学报, 2009, 21(2):183-188.
[2]韩鲁佳, 闫巧娟, 刘向阳,等.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18(3):87-91.
[3]张利华, 王桔.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创新服务平台研究——以纺织业创新服务平台为例[J]. 科学管理研究, 2008, 26(3):8-11.
[4]刘雪, 穆常青, 蒋细良,等. 枯草芽孢杆菌代谢物质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植病生防中的应用[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06, 22(s1):179-18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