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者性格和书法作品的联系

有的人性格刚烈,天生神勇,而有的人却相对内敛许多,有的人性格开朗,爱说爱笑,而有的人却偏偏喜静,含蓄内向。众生百态,如此众多鲜明个性的背后又有怎样有趣的表现形式,在等待我们的研究和探索。我从小学习书法,从我自己这些年的写字历程中,我发现,自

  绪论

  人们的性格特点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人性格刚烈,天生神勇,而有的人却相对内敛许多,有的人性格开朗,爱说爱笑,而有的人却偏偏喜静,含蓄内向。众生百态,如此众多鲜明个性的背后又有怎样有趣的表现形式,在等待我们的研究和探索。我从小学习书法,从我自己这些年的写字历程中,我发现,自己写的字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特点。我不禁思考,除去练字的年头以外,是什么形成了我字体的变化。我猜测,是性格的不断变化以及写字时的心境变化所引起的。从小时候的不确定性居多,到慢慢形成自己的三观,性格。有一个词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那就是“字如其人”,首先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这个词语的意思吧。“字如其人”意味着一个人和这个人所写出来的字合二为一,知道其中之一便能知道两者全部,就像鱼和水之间的相互交融,见到一个字,就好似见到写下这个字的人。清代的周兴莲在《临池管见》对“字如其人”表述得非常具体。他说:“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
  王右军、虞世南的字体十分馨逸,他们的为人举止十分安和,像是沾染了春天和夏天蓬勃的朝气,也就是所谓的喜气。
  徐季海十分善用渴笔,诗人都说他笔锋的感觉如同风化的石头,想渴急了的马去奔腾向水源,也就是现在人们口中所谓的怒气。
  褚登善、颜常山、和柳谏议,这三位的文章妙绝古今,忠义之心贯穿日月,而他们的书法作品所透露出来的严正之气也在笔墨之间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欧阳修、欧阳询父子的字体十分险劲挺拔,犹如老鹰的尖嘴啄向天空,十分英俊潇洒锐利。
  李白的书写笔法十分清秀灵动,带有很强的仙气。

  第一章、“字如其人”

  第一节、字,是人类生理状态的对应。

  苏轼在《唐氏六人书后》中,运用拟人写作手法对书法字体进行了十分生动形象的描述“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把楷书比作人站立时的样子,端端正正。把行书看成人行走起来,笔与笔之间气势相互呼应,就像我们走路时脚步下带风一样。把行书看成跑步,两笔之间势态连接更加流畅,甚至出现了特有的草书符号来表示化简以后的笔画,就像人们奔跑起来时脚步速度变快。
  《论书》中非常有趣地运用人的身体部位来形容组成书法的五大因素:“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意思是书法一定要有精神、气势、骨头、肌肉和血流,这五种东西即使只少一种,也不能被叫作书法。这也是对“字如其人”这个理论的另外一种解读。王澍在苏轼文章的基础上又加了三个东西。说:“作字如人然”。这是什么意思呢?要怎么样才可以把汉字变得像人一样呢?那就是要具备“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八个字的内涵,书法家写字的功力可以从字的筋、骨、血、肉上看出一些,而字的精、气、神、脉,又可以反映出作者本人的修养和素质。
  如果说王澍和苏轼是用人的器官部位来比喻书法的话,刘熙载在清代直接从字本身的含义着手,非常直白地表达作者内心活动。他说:“书者,如也。”“如”什么呢?“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从这一说法开始,将“书为心画”的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简单的继承思想。到以一个新的视角去陈述“字如其人”这个理论,思路更加集中和具象,其中囊括了书法家的性格,艺术修养水平、以及个性特征鲜明之处。,《艺概》中有:“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十分明理通晓哲学豁达的人写字很憨厚质朴;战场上驯服烈马的战士写字特别干脆利落,文艺的作家学术人写出来的字清秀娟丽。这就算是把“字如其人”解释的特别到位了。

  第二节、字,是书写者志向的外在表达。

  写出来的字,表达了书写者内心的想法、情义和向往。刘熙载在清代的《艺概》写到:“写字者,写志也。”写字,并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符号,更是表达书写者内心世界的表白。张旭曾说过一句话:“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如果没有远大的情怀,精密巧妙的心思,又怎么能写出精彩优秀的书法作品呢?
  一副优秀的书法作品背后一定有其深刻的意义,可以从其中领悟出作者的情绪和深意,而且往往是表现在明显的状态下,令人一目了然。唐张怀在《书艺》中表示:“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只要认真的去领悟,一定可以从好的书法作品和文章中,都很明白地看出作者的思想、情趣。宋代的黄庭坚曾经盛情称赞林逋的字可以写出高傲圣洁的情操。他说“林处士书清气照人,其端劲有骨,亦似斯人涉世也耶。”林逋的字清高气节光彩照人,他的笔端强劲好似带有筋骨,和他的做人风格自成一个体系。

  第三节、字,是书者内心情景的表达。

  汉字,既可以“外师造化”,又能“中得心源”艺术创作是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感受之后自己内心的感悟和想法。可自然中的山林树木不会自己变成艺术作品和文字绘画,这也就是艺术家们要做的事情了,艺术家内心的思考和设计是特别不可或缺的。如果仅仅能够记录一个外在的形态,而不能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如果表达一件事物只是单单记录其外在形态,以画画为例,如果只是单单画下看到的景色或事物,而没有融入进作者的情感,那便不能称之为作品,而只是单单的图画。书法也是一样,如果表达一个形态而没有引发其内心的情感和思考,那也就失去了写字的意义,不如就不写、不画。这也就是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所说的“若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输我之心,则画字、写字之义两失之矣”。
  明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同样说到“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象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也就是说书法作品的布局结构思想,以及内心情景的变化,在还没有形成具体的形象之前,就将内心的情感意念集中到笔尖之上,然而书法的整体造型,布局规格,启程章法,笔锋随着作者内心的变化,意念的灵动而运走,是已经见到是在构思后的艺术创作。说明书法是无形的“心情”和有形的“结构”相结合统一,有十分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第四节、字,是书写者情绪的流露。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借草书来抒发他的思想感情:“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说的就是张旭有任何高兴或是生气,忧伤或悲愤,或愉快闲适,心中怀有怨恨或思念之情等等心思情绪,只要心中有所冲动,必然借用草书这种方式加以抒发。说明张旭作书之时,尤其是草书,更加可以抒发心中的情愫。凝聚着多变的心思情绪,复杂的心情,有十分浓重的感情色彩饱含其中。
浅谈作者性格和书法作品的联系
  书法是只有中国才有的一门艺术,是我国表达汉字意思的独特艺术表达方式。书法不单单是写字,写字的要求是正确不出现错误,干净整洁,而书法艺术,除了具有写字的实用功能之外,还有很深的技巧存在其中,在写字过程中与写字者的功力,思想,性格,以及内心活动息息相关,不同性格的人写出的字不论是字形还是力度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字如其人”或“书如其人”了。现如今也有笔迹鉴定心理学,根据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书法作品与其书写者的性格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一副书法作品其实都是书写者心理情感的表达,书中字帖很早就有“颜筋柳骨”一说,不仅是与颜真卿和柳宗元写的字有关,更与他们两位的性格风骨有着很大的联系。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的变化,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著名的书法家。在鉴赏书法作品以及书法作品本身诞生过程中,“字如其人”这个规律一直存在里头。这个规律也成为书法欣赏领域一个美学规律。

  第二章、古人对“字如其人”的看法

  第一节、杨雄的书为心画说及其影响

  西汉文学家杨雄说:“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
  清代刘熙载也说:“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人,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学习书法的漫长过程中,大家都同是酷爱书法、愿意付出努力去勤奋练习的人,同样的愿意吃苦,但是,还是会出现很多完全不一样的表现,这也就是因为不同的人气质不一样了。
  书为心画这个说法的提出,打开了“字如其人”这个观念一个进入的方向端口,自此以后,跟随着朝代更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随着楷书,行书,草书逐渐出现,以及各种书法家的不断现世,一直以来都是对“字如其人”这个结论不断证实和验证的。崔瑗、赵壹、蔡邕,钟繇、成公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一系列很多人都对这一结论展开了讨论以及自我的思考。
  崔瑗的爸爸崔骃是当时和班固傅毅齐名的学者,崔瑗秉承了她父亲的思想和志向,不仅仅特别有学问,懂的特别多,且尤其擅长草书,拜杜度为师,并且超越了他师父的水平,所以在历史记载上被称为“崔杜”。崔瑗所写的《草书论》也是到今天为止被人们所发现的记录书法理论的XX里面,时代最早的。在这本书当中,还指出了书写字迹可以抒发作者写下作品时的情绪波动以及自我的一是特点。草书的行笔过程中“或黜或染,状似连珠,绝而不离,蓄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遽而惴栗,若据槁而临危。”也说明了作者可以通过书写这种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赵壹发现有特别多的人都学张芝写的草书,于是他就提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也就是说书法作品与一个人内在的心胸品格气质性格都有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是没有办法刻意去学到的,大的书法家即兴创作,当场发挥,而后人竞相一笔一划地去模仿,那真是可以说像东施效颦一样可笑。
  蔡邕后来对赵壹的说法又添加了一些补充“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也;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着重强调了书法创作者在写字的过程当中,个人的心情应该保持平稳、不能急躁,心胸和气息都调整到一个开放的状态,让人可以自由的发挥,如果在创作中受到其他东西的束缚,那于是就无法呈现出这个作者最好的精神状态了。蔡邕的想法是被庄子的理论有所影响,有“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的意境。蔡邕的这种说法在日后也被许多书家所认同,就像欧阳询、虞世南,还有其他人。
  两晋时期书法界标志性的大人物,王羲之说“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自从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独立存在以来,许多人就特别看重书法作品与书写时的心情以及作者品德性格之间的联系,这种意识后来也成就了“字如其人”提出的契机。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张旭、张怀等许多特别有名的书法家,都出现在唐朝,与此同时出现的就是很多书法理论的东西。与“字如其人”相关的说法和汉魏六朝相比起来也就更加贴近生活。
  欧阳询的《传授诀》描写书法家在创作时候内心的活动状态“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特别提出了写字时的内心活动与书法作品之间的影响关系。这样的说法和儒家所倡导的中庸思想不谋而合了。
  不仅仅是这样,虞世南说到“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且如铸铜为镜,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特别说明了在书写时必须集中精力,不能走神。

  第二节、苏轼小人君子论

  苏轼是典型的文人,其君子思想属于儒家主流观念。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历史上地位堪称显赫,千古流芳。他所谈论的君子人格,长期地、深刻地影响了祖国千年文人和文脉。由于苏轼在文学上的高超造诣,广大读书人潜移默化深受其君子之风熏陶,在老百姓身上发挥的人文教化普及和流传作用,远远超过了一些思想家、哲学家。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里,明确将苏轼列举为追随欧阳修的宋儒学派。苏轼的文学作品,超越了个人情感的缠绵,注重政治、社会和人生的思索,具有博大的胸怀、历史的厚重,对君子小人问题的探讨,就是突出的一个方面。苏轼的文学,“在内容与题材上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使词从花前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苏轼作为传统儒家的信奉者和传承人,毕竟是文学家、政治家,而不是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君子论述,联系实际,运用广泛,更多地侧重经世致用,解决时政弊端,警示小人的危险,告诫人们应该有君子的理想、情操、气节,但是未免星星点点,浅尝辄止。这是研究苏轼君子思想时,不能回避的。正因为如此,著名的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里,无苏轼的踪影;一般通行的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对苏轼也往往是一笔带过。
  总之,苏轼从“君子之本”“君子之德”“君子之忠”“君子之乐”等方面,分别对君子品性进行了具体说明和实际运用,试图在当时发扬光大仁人志士的君子之道。他根据宋代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注释了君子的丰富内涵,具有君子思想鲜明的时代性、文化性、独到性、体验性,为儒家君子学说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第三章、现代人对字如其人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字体右倾者偏好社会互动

  根据调查发现写出字后有点向右歪的人性格上相对来说比较阳光向上,行动力比较强大,不畏惧艰难困苦,人格独立坚强,思绪灵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很高,并期待自己在精神世界里大展宏图。生活上助人为乐。乐观阳光,十分开朗,为人豪爽,特别善良,替他人考虑,懂得换位思考,特别有同理心,有奉献精神,集体观念比较强,偏好社会互动。

  第二节、字体左倾者情感压抑、独立自主

  写字字体向左倾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小心谨慎的、细心的,好内省的,关注自己,对周围环境反应冷漠,情感压抑。观察力敏锐,可能是个好的倾听者,不容易与人产生正面冲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

  第三节、字体垂直者责任感强

  写字字体垂直的人注重实践,独立自主,头脑理智、清晰,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来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后,就不容易改变。自我控制力强,行事谨慎、有节制,认真,忠于职守,责任感、原则性强,情感反应不强烈。

  第四节、细小字观察力好

  习惯于写细小字的人(字体大小在4mm-2mm之间)有良好的观察力和专注力,办事认真细心,但过于谨慎小心,警觉性很高,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字迹细小,并且越写越往上,表明书写者注意力非常集中,喜欢做一些细致的工作,理智、冷静,善于分析判断,做事耐心,仔细。注重家庭,以家庭为核心,能自我牺牲、自我奉献。如果字迹细小,但是越写越往下,表明书写者性格软弱,顺从,自信心不强,气量比较小,多疑多虑,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反应。
  第五节、粗大字好表现
  习惯于写大字的人(字体大小在6mm-8mm之间)喜欢引起别人注意的,好表现的,做事比较迅速但有些鲁莽的,以自我动机为行动导向的,做事有目的、有计划,不注重细节的、也是自我为中心的。

  第六节、性格对于字体的影响

  胆汁质的人练起书法来精力旺盛,热情很高,执著认真;
  多血质的人研习书法则总想找点窍门,少用力,并希望高效率;
  粘液质的人则踏实苦干,操作精细,把书法写得尽善尽美;
  抑郁质的人则持之以恒、沉浸于书法世界,并最终以功力胜人一筹。
  同样是进行书法创作,胆汁质的人可能激情宣泄,甚至狂狷泼墨(如徐渭)。而多血质的人很可能把书法写得沸沸扬扬、妖娆婉转,让别人看了都会满腔热情。而粘液质的人会把书法写得极为高古离奇,表现出强烈的个性。

  第四章、书法与内心的联系

  第一节、四人文书的心象关系

  古代观察一个人,主要通过人的外貌特征来推测此人的品德,除了外貌特点之外,通过人的语言文字表达也可以看出端倪,随着书法艺术的问世,人的个性通过书写也能传达内心情感,这就是心象的体现。“心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性格和外表关系。
  古代认为一个人的心象可以从“言德”看出来,也就是说话的方式和性格有关系,在今天也是可以从语言表达看出其人性格的,开朗活泼之人,说话语速快;慢性子的人语速也缓慢。
  古人认为人的心象还可以从面相、声相、手足纹、体型看出来,这就是古代相士受人尊重的缘故。但这种识别心象的方式必须要近距离接触才行,对于远处的陌生人只能依靠他们的文和书来观察。
  古人认为“文如其人”是通过他们写下的文章来透视他们的个性和心理,像读陶渊明的诗就知道他淡泊明志的性格;而李白的诗透出的是浪漫,苏轼的词则具有粗犷的特点,这就是“文如其人”的心象体现。
  “字如其人”指的是通过字的形态可以推测书写者的心理、形象和生理状况以及个性特征。清朝的陈梦雷在他的《古今图书集成》中就对字与人的心象做了深刻的分析:“体如鹭立,孤贫之士无疑;势如鸦飞,饶舌之徒可测。惊蛇失道,只寻入穴之谋;舞鹤离巢,自有冲霄之志。急如鹊跳,是子轻浮;缓似鹅行,斯人稳重.如篁蓊郁,休言豁达心怀;似水飘流,未免萧条家道……无异峻岩之怪石,城睑营生;有如耸拔之奇峰,孤高处世……半浓半淡,作事多乖;倚东倚西,撑持不暇。”特点这种观点也是在前人关于字与心象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而成,形象地道出了“字如其人”这个观点。

  第二节、书学与人情世态

  古人在学习书法时,要求在执笔与字体结构方面要有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对于临帖要在学习掌握字的结构后,不能以临帖为主,要有自己的特色,为了说明怎样才能达到创造自己的技法特征,古人将练字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在执笔和运笔方面,古人将它和习武联系在一起,如执笔运掉如拨镫、操笔导转如枪法、握管习书如习射、学书弄翰如学拳。这样将运笔和习武做比,让人在学习中知道运笔的力气轻重。
  在笔画方面,宋朝的姜夔在《续书谱》中“以人喻书”“真书用笔……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静,有起更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J、\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L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将书法中的笔画和人体特征联系,形象生动。
  关于字体的真、行、草,张怀瓘比喻为“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关于书写这三种字体的顺序,苏轼比喻为“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张怀瓘和苏轼都是书法家,他们认为应该先写好楷书,然后学行书和草书。

  第三节、书学与感官思维

  感官思维指的是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接收到的色、声、香、味、触,然后引起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在书法艺术中,感官思维主要是通过字的力度来感受到创作者的手感,这不是简单的感官思维,而是通过字的书写力度来欣赏书法家的功力,是通过眼睛产生的思维活动。

  第五章、字如其人示例

  通过对“字如其人”的历史发展的分析以及字与人事互涉的分析,我们大致了解到“字如其人”这个观点指的就是书法作品中的字和书写者的心理、气质、性格有一定的关联。

  第一节、帝王英气—唐太宗书法分析

  在唐朝,书法艺术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造就了无数书法家,而关于“字如其人”的探讨,常常用帝王的书法作品来印证“字如其人”观念的正确性。在唐宋朝,帝王书法家有唐太宗、唐明皇、李后主和宋徽宗最为著名,而这些帝王,唯有唐太宗的书法最能体现帝王之气。
  唐太宗的书法以师从王羲之为主,今天尚存的有《晋祠铭》和《温泉铭》。
  《晋祠铭》是行书体,主要特征是书风遒劲,在运笔上以圆笔藏锋为主,在外观上具有秀美姿态,但内藏雄健骨力,南北书风兼容。这种南北兼容的特点充分表达了唐太宗作为一代帝王具有的大一统气概,正是“字如其人”的写照。
  《温泉铭》在《晋祠铭》之后书写而成,笔力上不及《晋祠铭》勇健,由于在行笔上正侧兼用,方圆并施,具有激越跌宕、尽现欹侧变幻之态。在布局安排上上腾下挪,左展右蹙,互补互济,显得从容不迫,体现了书者的胆识和信心。

  第二节、宽厚磅礴—颜真卿书法分析

  颜真卿的书法以楷书见长,他的楷书,成为历代楷书的模范。他的《勤礼碑》是他楷书中最著名的碑帖,创作于他70岁时,在起收笔上都是圆笔藏锋,将篆书笔意融合在楷书中。具有笔力沉着,从容笃定的特点。字的线条浑厚,饱满圆润,含筋于肉中。笔画上具有刚中带柔,直中带曲,用提按的手法显示出线条的轻重,达到“筋健肉丰”的效果。横细竖粗撇轻捺重的特点,显示了他宽厚博大的气概。他的楷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圆裹方、外圆内方,既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又揭示了我国知识分子处事的伦理观。
  颜真卿的楷书的主要特点就是圆健见长,笔力沉笃,筋多肉丰,转折处又是以圆纳方。这种外圆内方的特色和他个人性格具有相通之处,在廊庙为官他的个性是刚正不阿,具有抗颜强谏,不畏强势。如果他谪居外地则是以著书立说,结交隐士为主。

  第三节、洒脱多姿——王羲之书法分析

  王羲之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综合历代书评,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的,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今草)。楷、行、草三体,自汉魏以来,在逐步演变。演变的方向,是删繁就简,趋于快速实用。王羲之是个性格极具魅力的人,堪称亦儒亦道的中华文化继承较为完美的人。
  从其结构来看,是个沉稳、敦厚又不失潇洒超脱的人,对人对己都很有分寸,理性大于情感,是个既懂生活有懂艺术的人,具有战略眼光也不失战术的人,站得高看得远,个性寓在时代的共性中,办事周全,是个实至名归的群体领袖。
  从其行笔来看,速度较快,说明对人对事果敢、有魄力,待人热情,思想活跃,富感染力,敢作敢为,为人正直、忠贞,胸纳百川,很有城府,很有耐心,能言善变,胆大心细,能动也能静的人。
  从其运墨来看,顺应自然,崇尚自由,对人对事不刻意,较喜欢散淡的生活,不老于世故,感情丰富但较为内敛,家庭生活幸福。克己,不会感情用事,行为达观而不斤斤计较。
  从其章法来看,参透了官场和人生,内心较为和谐,人生态度积极,行间距较宽,很能慎独,胸怀宽广。
  缺点:性格倔强不圆滑,考虑事情过于周密,内心矛盾来自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当遇到挫折时,反抗意识不强,容易随遇而安。

  第四节、旷达随性——苏东坡书法分析

  苏东坡书法的特点:
  1,气韵,“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故世称苏的书法之美乃“妙在藏锋”、“淳古道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是“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而他的书论寓意之说则更加精辟,既为当世直视,又为后世楷模。
  2,非“卧笔”,不过是执笔稍偏下,依然运笔中锋,故有笔圆韵胜之姿。他的行书,更是随行大小,肉丰骨劲,拙中藏巧,兼有颜真卿、杨凝式二家长处。
  3,不计较书法的工拙、丑妍的得失,追求意趣的书法风格取向,这种注重书法的表现形式,努力丰富各种对比关系的做法。苏轼的文化性格一向被认为是旷达。
  实际上他的旷达来自于他的真率。苏轼的性格核心是真率。他的真率是与生俱来的。苏轼一生仕途蹭蹬,就是他真率性格的结果。苏轼的真率同样影响了他的文学。后人对苏轼的真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非也。以吾言之: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性情之表现也。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真率”性格最有体会。他说:“保持一己真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可谓一语中的。

  第五节、放荡不羁——-米芾书法分析

  在创作上,历代多以“马”来形容米芾书法特征。苏轼说“风樯阵马”、朱熹说“天马脱缰,追风逐电”、高宗说“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不不当人意。。。”、项穆“驰马试剑”、李日华“书中渴笔为奔驷,奋迅奔驰犷难制”跳跃、奔放、迅捷、激昂,这些桀骜不驯的骏马特征就是米芾的书法特征。
  米芾好高骛远,尤其喜欢议论别人,往往谈论别人以已之好恶武断下结论,在朋友和家人面前举止诡异,自许颇高。他的言论时常炫耀自大,他自己谈论自己“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自夸之情油然纸上,他在皇帝宋微宗面前论:“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杜衍摆字,黃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书刷字。”
  他对同一时期书家的评论暗含讥贬,表露了他偏激狭隘的个性特征,也体现了他缺乏大家应有的气度和风范。米芾一生学书,其基本观点是贬唐尚晋。他贬唐的态度很过激,近乎不近情理、以至于过于偏激固执。如:他说“抑公权师欧不及欧远甚,而为丑怪恶扎之祖,自柳出,世始有俗书。”又说“柳与欧为丑怪恶扎之祖”,他评徐浩之书,“大小一伦,就吏楷也”。评薛稷之字:“笔笔如蒸饼……丑怪难状。”他评颜真卿以为“行字可教,真书便入俗品。”他甚至说:“欧、虞、褚、柳、颜,皆一体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可见他卑唐到了何等地步。他的这些评论给人感觉有些不尽人情,不合乎常规,固执己见,妄自议论,以已为断!

  第六节、圆润饱满——赵孟頫书法分析

  赵体楷书的特点,概括有三: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赵孟颗是赵宋近支宗室,他一生富贵,却极度痛苦。赵宋宗室的特殊出身和丰富的遭际造就了他复杂的性格,加深了他对人生的体悟,他寄情书画,才华横溢,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根据所得史料,结合赵孟颗的书画作品,试图窥探其人格特征及在他的人格特征影响下的艺术风格。

  结论

  “字如其人”是我国对书法审美的特有观念,这种观念的产生和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对于人的道德要求有极大的关联,这里的“人”指的就是人的道德观念,也和我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有关系,因为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审美就体现出我国特有的文化观,在今天,面对全球化的发展,提倡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小4号宋体,行距20磅,不缩进)×××××××××××
  [1]×××××××(小4号宋体,行距20磅,不缩进)×××××××××××
  [1]×××××××(小4号宋体,行距20磅,不缩进)×××××××××××
  [1]×××××××(小4号宋体,行距20磅,不缩进)×××××××××××
  [1]×××××××(小4号宋体,行距20磅,不缩进)×××××××××××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袁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
  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忙。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037.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10日
Next 2021年9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