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军官群体研究

小说《水浒传》一百零八位好汉中约有五分之一是军官出身,占了梁山不小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这一群体的了解较少,研究有限。这类群体身份特殊,武艺高强,是梁山泊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从军官英雄上山前概况、上山后功绩、对待招安的态度以及军官群体的意义探

  引言

  在小说《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出身各异。有名门后代,也有猎户渔人;有土绅富豪,也有屠夫小偷;有军官小吏,也有三教九流……可以说,梁山泊上包含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享受体制内安稳生活、拿着朝廷俸禄的军官却上山做起了盗匪,军官群体投身梁山这种现象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更具有讽刺意义的,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朝廷任人唯亲;另一方面,通过对梁山泊军官群英雄这一群体的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北宋末年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政治状况。
  一、军官英雄上山前的概况
  军官英雄群体身份特殊、思想迥异,是梁山好汉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他们在上山前的生存状况有着极大的不同,例如豹子头林冲,上山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例如杨志,坎坷的经历没人比他更丰富;再例如秦明,原本有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上山原因也各异,有受尽屈辱被逼上梁山的林冲,有为协助宋江而上山的花荣,有被宋江设计而赚上山的秦明,还有因战败被擒而投降梁山的呼延灼等等。

  (一)出身官职的不同

  军官虽都出自于朝廷,但其官职身份地位也不尽相同,各有高低。军官上山前的官职主要有教头、都统制、提辖、团练使、都监、巡检、武知寨等。
  林冲是水浒中最典型英雄形象之一,落草为寇前担任朝廷“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一官职,但“八十万禁军教头”并不负责管制八十万禁军。北宋年间,教头是军队中传授士兵武艺的人员,没有统帅军队的权力。教头又分为“都教头”、“教头”、“副教头”。其中“都教头”负责统领各个禁军教头,属于中下级军官。而林冲单单是个禁军教头,地位不及“都教头”。由此可以断定,林冲的官职地位不高。一百零八号汉中有两位禁军教头,一个是林冲,另一位则是金枪班教师徐宁。金枪班在东京属禁军,关于金枪班,《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道:“军头司,每旬休……招箭班、金枪班、银枪班。殿侍诸军,东西五班,常入祗候,每日教阅野战。”徐宁作为金枪班教头,相当于御前侍卫,主要负责保护皇帝。他与同为教头的林冲也相识,在小说中也有印证,林冲对他不吝啬赞美之词,五十五回回目中林冲提及徐宁道:“在京时多于我相会,较量武艺,彼此相敬相爱。”[[[]施耐庵著金圣叹评:《水浒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785页。]]因此徐宁的官职地位应略高于林冲,毕竟是御前侍卫。
  在北宋时期,“都统制”属于战术层面的官职,凡是出兵作战时,都要选拔一人作为“都统制”负责管辖各个士兵,节制兵马,听候临时派遣,兵罢即省。秦明与呼延灼分别是青州兵马都统制、汝宁郡都统制,二人官职相当,但呼延灼的地位更高些。呼延灼首次出场是在第五十三回宋徽宗派高俅调兵剿匪梁山泊,高俅推荐呼延灼可担此重任,呼延灼是开国名将呼延赞的玄孙,勇猛过人,管理着诸多精兵勇将,宋徽宗见呼延灼一表非凡,便赐一匹踏雪乌雅马。一个都统制能让高俅如此重视,除了呼延灼的出身和英勇外,还与高俅自己的私心有关,即为自己的弟弟高廉报仇。根据宋徽宗和高俅对呼延灼的赏识态度来看,呼延灼在当时很受器重,他的实际地位应该是高于汝宁郡都统制这一官职地位的。
  提辖在《中文大辞典》里解释为:“提辖,官名。(一)为军官,宋于各州郡多置之,或以守臣兼代,掌统治军旅,训练校阅,以督捕盗贼,肃清治境。[[[]朱子芳:《辽宋提辖官比较研究》,《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2期,第96~103页。]](二)为事务官。”除此之外,北宋还有两种提辖官。一是督催检查纲运的提辖官,例如杨志的大名府提辖官,为梁中书押运生辰纲,不过他们走的不是水路。二是提辖措置坑治铸钱官。负责在各地寻找矿产,开采铸钱,以弥补国用不足。
  小说中韩滔、彭玘、单廷珪、魏定国四人都是州团练使出身。团练使这个官职从唐代发展而来,负责一方团练的军事。在宋朝,团练使是从五品官职,为武官虚职,实际地位要比从五品小,没有什么实质性权力。韩彭单魏四人军职较高,但在梁山中地位不高,与团练使这一官职的实际地位不符合。因此,小说中应该是误用该官职。
  董平和张清是兵马都监出身,都监负责管辖本地钱粮、禁军、厢军以及屯驻禁军。在宋代,都监因管辖的范围大小不同又分为“路都监”和“州府都监”,张清董平二人属于州府兵马都监,这在小说第六十九回中也有印证,张清大骂董平道:“我和你邻近州府,唇齿之邦,共同灭贼,正当其理!”[[[]施耐庵著金圣叹评:《水浒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965页。]]
  为救宋江不惜和朝廷对抗的花荣原本是清风寨副知寨。在宋朝,知寨有别于我们现在的镇长,负责巡检、寨巡检事务。清风寨则是设在清风镇的巡检司。知寨又有文知寨和武知寨之分。在宋朝,文官地位要高于武官,因此刘高为正,花荣做副。副知寨职位虽不高,但也是朝廷命官,明知宋江被朝廷通缉仍写信邀请其来清风躲避风头,花荣对宋江的情谊可见一斑。
  军官好汉上山前的官职虽不尽相同且官职普遍不高,但都属于朝廷体制内,一般的恶霸也要敬让几分。他们享受朝廷的官爵俸禄的同时也受朝廷体质的约束。森严的等级制度对与林冲这类被上级打压、挤兑的军官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对于其他军官来说,这种等级制度还能保障他们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职权,若是带兵出战胜利,也能为自己立个功绩。

  (二)上山方式不同

  军官上山的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动上山落草的,例如清风寨副知寨花荣。花荣听得宋江被朝廷通缉后邀请其来清风寨避难,不曾想宋江先是被清风寨强人掳掠上山,差点被剖心剐肚,而后又被刘高夫人恩将仇报,要将他押往青州。花荣为了营救宋江,弄巧成拙,自己也因与强人来往的罪名被黄信设计擒拿,与宋江一同被押往青州。在路上得到了清风山三人的解救,并且杀了刘高,而后又设计降服了秦明[[[]冯尕才:《花荣与宋江的关系探析》,《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第95~100页。]],哄得黄信,最终上了梁山。花荣上梁山这一结果可以说是必然的,从他把宋江从刘高手里救出来那一刻开始,就是对朝廷权威的挑战。伙同宋江、联手清风山强盗、擒杀刘高,有了这些罪状,花荣投奔梁山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只有投奔梁山,才能避免朝廷的追杀,才能继续追随宋江。投奔梁山就意味着要与旧生活决裂,与朝廷决裂,走向对抗之路。
  除花荣这样完全因信任宋江而选择上山的,还包括听从好友、同伴劝说而选择上山的一类人。例如黄信,他是在师傅秦明的劝说下归顺了梁山;例如孙立,他是在弟弟孙新和弟媳顾大嫂的劝说下救出解珍谢宝两兄弟,而后一同上山躲避。再例如魏定国,他是由同伴丁得孙的劝说下归顺梁山,但他对于朝廷还是有所留恋的,丁得孙以等待朝廷奸臣退位之时再接受朝廷招安的理由来说服他。
  另一类上山方式就是被动的。有被朝廷逼上山的林冲,也有中了计谋上山的秦明、关胜、杨志、徐宁,有战败被降而归顺的呼延灼、单廷珪、董平、张清、索超、宣赞、郝思文、韩滔、彭玘、凌振、龚旺、丁得孙。林冲是典型的“官逼民反”的人物,他的怯懦和隐忍表明他骨子里是不愿意与朝廷对立的,他更愿意待在旧体制内,做个一官半职,安稳度日。但天不遂人愿,娘子遭高衙内三番五次调戏,他忍;中计入白虎堂刺配沧州,他忍;陆谦火烧草料场想结果了他,他无法再隐忍了,奋起刺杀了陆虞侯、差拨、富安三人,幸得柴进引荐,投奔梁山,躲避朝廷的通缉。林冲的上山实属无奈,只因其娘子被高衙内看中,高衙内仰仗位高权重的高俅便为所欲为,对林冲进行一系列的打击行为,最后甚至想杀人灭口。反观林冲对高氏父子的态度,林冲畏惧强权,对高衙内有怒却不敢言,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只得忍气吞声以求宁日。高官谗佞,串通一气,林冲的一系列遭遇印证了“乱自上作”这一社会现象。
  秦明性如烈火,刚猛,正直但有勇无谋,在围剿清风山的过程中中了花荣的圈套,宋江好言相劝,希望他归顺梁山,但秦明是个忠义汉子,不肯背叛朝廷,以“秦明生是大宋人,死为大宋鬼”[[[]施耐庵著金圣叹评:《水浒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481页。]]的言辞拒绝了。宋江为达目的不罢休的手段十分常残忍的,便设计派人伪装秦明火烧瓦砾场,葬送了秦明一家老小,还滥杀无辜百姓,断绝了秦明的后路,只得归顺于宋江。秦明的上山是必然的,刚猛急躁的性格决定了他做事情不会有周密的考虑,他若像徐宁那样一开始就答应入伙,也不会断送了妻儿老小的命,秦明一家老小及自己的悲剧与其自身急躁、有勇无谋的性格脱不了干系[[[]刘洪强:《秦明的悲剧——仅以<水浒传>文本立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第2期,第105~107页。]]。
  在战役中失败的军官因为宋江的礼贤下士和不杀之情而留在梁山,愿效犬马之力,为梁山泊的发展和壮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梁山军官群体研究

  二、军官上山后的功绩

  军官普遍本领高强,武艺出众,是其他的梁山好汉所不可匹敌的。这可以从他们上梁山之后和招安之后的战斗中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在一八零八将座次排序中普遍在前,林冲、关胜、秦明、花荣、呼延灼、董平、鲁智深、张清、杨志、徐宁、索超排在前二十位[[[]魏建明:《论水泊梁山朝廷投降军官》,《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4第3期,第130~131页。]],其余十一位,只有凌振、龚旺、丁得孙排名不在前五十,其他人座次排名都在前五十。座次排名不仅和他们的出身有关,和他们个人的能力也密切相关,他们在梁山担任着重要的责任。在上山后,有英勇善战为梁山泊的壮大做出突出贡献的,也有默默无闻的。

  (一)突出贡献型

  林冲作为最先上山的军官,他对梁山领导班子的确立起了推动作用。他在晁盖、吴用等人上山后出谋火并第一任泊主王伦,而后又帮助晁盖确立了第二任梁山泊泊主的领导地位。祝家庄之战是小说中重要的战役,表面上是因为时迁偷了祝家庄酒店的一只鸡而引起矛盾,实质则是宋江也想借此机会去“借粮”。林冲作为主将在此次战役中屡立战功,二打祝家庄时,他生擒扈三娘;三打祝家庄时,他带兵围守祝家庄正东方,击败了祝龙。晁盖亲上阵攻打曾头市中箭,是他拼死救出在曾头市中箭的晁盖。东昌府之战,他与花荣活捉龚旺,带兵将张清逼入水中,张清最终被水军活捉。除此之外,林冲招安后随宋江征讨辽国、田虎、方腊,战绩累累,这不仅与林冲个人的能力密切相关,还与他军官出身的原因息息相关,若是没有良好的作战素质与作战心理,在战役中也不会有出色表现。
  花荣作为宋江的忠实拥护者在上山后义不容辞的为梁山做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巩固了宋江在众人心中的地位。除了没有参与晁盖带兵攻打曾头市之外,花荣参与了梁山泊所有的对外战役,立下了显赫战功。二打祝家庄时,花荣射下了祝家庄的指路灯,扰乱了敌军的作战计划;攻打曾头市时,他射中曾涂下马;攻打东昌府,他与林冲一起活捉龚旺;智取大名府时,他射中李成的副将;三败高俅时,一箭射死宣读诏书的天使;诛田虎时,在盖州城下,他连射对方大将方琼、张翔、杨端等数人;把守盖州城时,和董平、杜兴、施恩设计埋伏,活捉田虎大将山士奇;大战睦州时,战前一箭射死方腊国师郑元觉。[[[]冯尕才:《花荣与宋江的关系探析》,《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第95~100页。
  ]]这些足以证明花荣高超的射箭技能,不枉“神臂将军”、“银枪手”、“神剑将军”的佳誉,花荣的战绩不仅利于梁山事业的壮大,更是为宋江挣得足够的面子。
  关胜和秦明等十五位军官在上梁山后尽自己能力为梁山的事业添砖加瓦,受招安后跟随宋江南征北战。征方腊战役中,人员损耗惨重,在22位军官中,只有关胜、林冲、花荣、鲁智深、黄信、孙立、凌振七位英雄存活下来,其他的军官英雄都战死沙场,壮烈牺牲。

  (二)默默无闻型

  默默无闻型军官英雄在梁山战役中没有突出的表现,他们的出场次数也较少。例如杨志,有关他的情节都集中在前半部分的第十二到第十七章,后半部分几乎没有他的出场镜头。杨志这个人是非常不走运的,上山前得不到朝廷器重,上山后也得不到领导赏识。他是三代将门之后,武艺高强,依他的能力在梁山泊大显身手的机会很多,但事实却并不是如此,这与杨志自身失败的经历有关,也与他不受领导班子重用有关。杨志上山前,失陷花石纲,弄丢官职;汴京城误杀牛二,被发配充军;幸得梁中书赏识,捡个大名府提辖官;押运生辰纲,再次失陷!一次次地努力不仅没换来好的结果,反而为自己又多添了罪名,做什么都不尽如人意,实则可叹!从失意到被任用再到梦想的幻灭,这些遭遇对于杨志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对他日后的性情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个人经历了这么多不走运的事情,难免性格压抑、沉闷,甚至也让他变得胆小懦弱,攻打东昌府时,头盔挨了张清一石子便伏鞍归阵,如此表现令人唏嘘。杨志,其名有“志”,但其无“志”,无法扬志。
  虽然杨志上了梁山落草为寇,但他的心里依然没有放弃对于朝廷的那份执念,只是不轻易表露出来,再加上他性格沉闷,领导者难免对他有戒备之心,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在于,杨志与鲁智深占据二龙山在前,上梁山在后。那时晁盖班子和宋江班子基本都已成形,要再想主动加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杨志在晁盖、宋江领导的时候都没有机会在战役中担任重要职责,攻打大名府时,杨志是策后马军;关胜降水火二将时,杨志是领军策应。英雄无用武之地,难以发挥才能,只求安稳度日,等待招安。
  东昌府龚旺、丁得孙二人是最后加入梁山团体的,在梁山对外的战役中并无突出作用,但其二人作为没羽箭张清的副将是非常称职的,三人配合默契,分工明确,张清用飞石击落敌人,龚旺、丁得孙用飞枪飞叉负责擒拿活捉敌人。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了龚旺丁得孙的完美配合,张清如虎添翼,立下战功赫赫,三个人离开了谁都是不完整的。

  三、军官英雄对待招安的态度

  自古以来,农民起义军的结局只有三种:第一种,推翻xxx,自己做皇帝,例如朱元璋;第二种,接受朝廷招安,例如宋江;第三种,被朝廷围剿,例如方腊、洪秀全。第一条道路对于梁山泊来说,风险极大。若是失败了,就是死路一条,永远被打上乱臣贼子的骂名,这是宋江决不可能接受的;若是成功了,势力分割,也不能保证像秦明、卢俊义这种被宋江害的家破人亡被迫当强盗的将领没有二心不会造反。没有任何一支农民起义军队是希望坐以待毙、等着被朝廷围剿、处于被动地位的。综合来说,梁山泊聚齐一八零八将之后走向招安之路是最好的结果。
  对于招安,各个好汉的想法都不一样,有坚决反对招安的李逵、武松、鲁智深,也有拥护招安的宋江、杨志,还有保持中立态度的林冲。军官作为梁山招安的基本依靠力量,他们对于朝廷是有所期待的,相较于在山寨当强盗,更愿意回归体制,博个封妻萌字,安稳度日,也不想做一辈子山贼,更不想子孙后代还是贼。最渴望回到朝廷做个一官半职的莫过于属杨志了,就算因受朝廷迫害而上山做强盗的林冲对于朝廷招安也没有持反对态度。投降军官对于招安可以分为三类:支持派,中立派和反对派。

  (一)支持派

  22位军官英雄中除了林冲、鲁智深,其余20人都是支持招安的。这20位军官支持招安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战败而降仍渴望回归朝廷的,例如关胜、呼延灼、董平、张清等。自古以来,英雄在战争中失败了就任敌人处置,若是对你礼贤下士且让你做个头领,这样还不肯留在梁山未免也太驳宋江脸面了。这类军官是由于走投无路、迫不得已才上山做起了盗匪,但内心还是渴望回归朝廷,在体制内有权又有势,没有道理不支持招安。第二种则是中计上梁山的,如秦明、徐宁、凌振。这些英雄都是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就中了计策,他们在上山前誓死效忠朝廷,尤其是秦明,态度非常强硬,“生死大宋人,死为大宋鬼”可见其决心一斑,他们不支持招安恐怕没人会相信;杨志在这些军官中应该是最支持招安的,他是个官迷,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萌子。对于他们来说,接受招安比在山上做强盗风险要小得多,名声也好听得多,生活也要安逸的多,也能进入体制内做个一官半职为朝廷效力,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种则是坚决拥护宋江领导的这类人,例如花荣。金圣叹曾说:“天下之人,莫不自亲于宋江,然亲之至者,花荣其尤著也[[[]施耐庵著金圣叹评:《水浒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512页。]]。”由此可见花荣与宋江的交情之深。花荣十分崇拜宋江,宋江也十分欣赏花荣的才能,花荣善武,宋江有智慧,二人配合默契,有着共同的理想,志同道合,这也就是花荣与宋江交情深笃的原因。花荣对于宋江的决策时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的,闹江州后宋江欲攻打无为军为自己报仇,花荣就立刻附和宋江的提议,并制定了实施方案。所以,花荣对于招安,他自己没有明确的想法,只要宋江的想法,他都会全力支持并且协助宋江,在宋江身边充当最得力的助手。
  接受招安对于朝廷和梁山泊而言都是最好的结局,对于朝廷来说,增添了一批有勇有谋的人才,为朝廷去围剿其他起义军;对于梁山泊来说,接受招安就意味着结束了强盗胆战心惊的生活,除去了土匪的身份,可以过上安稳无忧的日子;对于社会来说,接受招安维护了社会的安稳,减轻了普通百姓的压力。因此,招安实现的是朝廷、梁山和社会的三赢。

  (二)中立派

  小说中没有具体描写林冲对于招安的态度,根据林冲的表现结合我的思考,我认为林冲对招安是保持中立态度的。首先,林冲的悲剧是由高俅父子一手造成的,对于害他家破人亡的高俅,林冲是深恶痛绝。林冲曾大骂高廉道:“你这个害民强盗!我早晚杀到京师,把你那厮欺君贼臣高俅碎尸万段,方是愿足![[[]施耐庵著金圣叹评:《水浒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739页。]]”可见林冲对高俅已经是恨之入骨。从林冲对高俅敌视仇恨的态度来看,林冲对招安是可能持反对态度的。
  其次,林冲骨子里是不愿意背弃朝廷的,他上梁山是因为被高俅父子逼得走投无路了,为了保住性命不得已而为之。面对高俅父子的打压,他一开始选择的不是反抗而是委曲求全。对于高俅等人,他最初还抱有侥幸心理,以为默默接受这一切,高俅等人就能放过他,过上安稳的生活。就连被刺配沧州时写给妻子的休书中也写道:“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因身犯重罪,断配沧州。[[[]施耐庵著金圣叹评:《水浒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20页。]]”实则无罪,却说自己身犯重罪,到这个时候他都不愿得罪高俅,可见他的隐忍之深。从林冲自身现实情况来说,上山做土匪只是保全性命的一时之策,不是长久之计。如果有的选,像林冲这种本可以着过幸福安稳的日子的人肯定会选择回到体制内的生活,是绝对不会愿意一辈子做土匪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林冲是会支持招安的。
  最后,在高俅被擒上梁山之时,林冲也只是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但又奈何不了高俅。[[[]杨大忠:《林冲形象再解读——从林冲缘何不杀高俅说起》,《菏泽学院学报》,2016第1期,第6~11页。]]此时,林冲的内心一定是充满矛盾的,一边是关乎着众多兄弟的命运,一边是自己私人的恩怨情仇,他只有压抑自己心中的仇恨。接受招安对于林冲来说,不仅是自身痛苦内心结合实际的选择,也是他隐忍个性的最后一次集中而复杂的体现。

  (三)反对派

  最反对招安的莫过于鲁智深了,他对朝廷官场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朝廷官场已经到了腐败的地步。在宋江提出招安想法后,他明确表态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在他看来,招安是没有出路的,满朝的官员作奸犯科、害民误国的腐败现象是一时改变不了的。若是非要接受招安,那梁山好汉还不如趁早解散。因此,宋江提出还俗为官、做主持的意见都被鲁智深明确拒绝了。鲁智深的社会阅历让他对官僚内幕了解的更为透彻清晰,所以他的不愿为官是反对招安最直接的体现。

  四、军官群体的意义探究

  小说《水浒传》通过描写一百零八将落草为寇、仗义疏财、上山大聚义、接受招安等故事情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纷乱复杂、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社会历史画卷。北宋末年,统治者昏庸腐败,奸臣当道,吏治黑暗,恶霸横生。有志之士抱负得不到施展,被奸佞小人逼的走投无路,平民百姓被地方恶霸无尽地欺压。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了农民阶级与土豪恶霸的对峙关系,朝廷奸佞因私人恩怨对良臣进行打击报复的局面。

  (一)批判了朝廷的用人制度

  宋徽宗执政期间,起义不断,战乱不休,社会秩序混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执政者宋徽宗没有治国理政的才能。元末军事家脱脱对于宋徽宗的评价是:“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徽宗治国理政能力差主要表现在任官方式上,他任人唯亲,不辨贤才奸佞。《水浒传》里评价宋徽宗道: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施耐庵著金圣叹评:《水浒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9页。]]。而高俅正好便擅长帮闲之事,因善踢气毬得宋徽宗喜欢而发迹。徽宗即位不到半年,便抬举高俅做了任殿帅府太尉,掌管禁军。
  不仅是宋徽宗任人唯亲,高俅、蔡京这类有权势的人也是如此。一个不懂仁义礼智、信行忠良的小人有了远超过自己本事的权力时,便是作恶的开端。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高俅有了权势之后,便纵容干儿子在地方作恶,抬举堂弟高廉做高唐州知府。蔡京提拔自己的女婿梁中书为北京大名府知府,管军马百姓;安排自己儿子蔡九去江州做知府,敛财无数。利益集团自发形成后相互勾结、无恶不作,使得朝廷政治越来越黑暗,越来越腐败。自上而下任命产生的官员,百姓只得听命服从他们,更别说是监督了。百姓有冤不得解决,恶霸勾结贪官仗势欺人,长此以往,矛盾爆发是必然的。这种用人制度对于一些受朝廷器重的军官,例如呼延灼来说,若能够战胜归来,是有很大机会加官进爵的;但对于高衙内的眼中钉林冲来说,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卑微而隐忍最终到反抗。这种制度大大的打击了军官武将战斗性和为朝廷建功立业积极性,不拒绝出战也只是不敢违背统治者的意愿罢了。

  (二)丰富了小说的人物与情节

  《水浒传》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全书充斥着浓厚的反封建反压迫的思想。农民起义少不了与朝廷的战争,不可避免地与朝廷军官接触。军官群体最先作为梁山的对立面出场,军官到土匪的身份反差出人意料,结合当时朝廷小人当道的社会背景便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军官人数虽然只占了梁山好汉的五分之一不到,但这个群体对于梁山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投奔梁山的军官有德有才,本领高强,绝大部分其他出身的梁山好汉是难以匹及的,这一点不仅可以从他们在梁山对外战争中发挥的主力作用中看出,例攻打祝家庄、高唐州、青州和曾头市时都少不了军官好汉上前冲锋陷阵的场面,还可以从他们在一百零八好汉的的排名中看出,座次排名前十的好汉中就有五位是军官出身,座次排名前二十的好汉中军官占了十位,军官作为战场上的中坚力量,为梁山泊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军官这类群体还服务于塑造宋江这个“完人”形象。一方面,宋江作为全书的中心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了忠孝等封建优良思想和君子应具备的温良谦恭等传统礼仪。[[[]魏建明:《论水泊梁山朝廷投降军官》,《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4第3期,第130~131页。]]宋江对于战败被俘的军官总是礼节甚恭,以罪人自居,并对投降英雄上山前损害梁山的行为既往不咎。另一方面,小说通过描写军官中计投降梁山情节展现了宋江团队的足智多谋,突出了宋江善于用人的特点。对于武艺高强、骁勇善战的武官采取武力手段取胜的概率微乎其微,只有善用智谋策略才能取胜,这一点在秦明、呼延灼、关胜等人身上有所体现。
  在小说内容上,有关这类群体精彩的故事情节又推动了小说的发展。在梁山泊起义军组建完备之前,朝廷多次派兵剿匪,也就促成了梁山泊不断增添朝廷军官的局面。例如秦明带兵围剿花荣,最终战败被宋江使计逼上梁山;呼延灼带兵剿捕梁山泊时,中了宋江之计,最终投降梁山;此类还有索超关胜等人。梁山在一场场对抗朝廷的战役中,降服了一个又一个的朝廷军官,挫败了朝廷的士气,削弱了朝廷的战斗力,为梁山的壮大提供了充足的人员基础。

  (三)展现了军官的忠义品质

  军官群体大多出身名门将后,长期受着封建礼教的熏陶,有着浓厚的忠君观念和宗法观念。在体制内做官,封建社会严酷刑法使人不敢轻举妄动,做出任何违背封建礼教之事,另一方面,封建等级制度也激励着军官武将为国建功立业,博取功名。这使得他们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护者,成为忠义之士。他们的“忠”表现在对国家忠实,朝廷的一声令命令,他们就驰骋沙场,竭尽全力,为国效忠,虽然结果不一定尽如人意。战败被俘的军官言语之中也表现了对朝廷的忠,秦明、呼延灼都以“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鬼”的说辞来拒绝宋江拒绝伙同,可后来都成了梁山人。这看似好像违背了“忠义”二字,实则不然。和梁山对立的并不是朝廷,而是朝廷的奸佞贪官,他们是梁山和军官共同的敌人,此时归顺于梁山是因为日后有望接受招安,回归朝廷。
  在军官群体中,鲁智深便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他与其他军官不同,并不向往官场,更不想博取功名。这与他骨子里的侠义精神有关,初识林冲便要为林冲妻子出口恶气,在野猪林救得林冲使他间接恶了高太尉。鲁智深的义不仅表现在对兄弟义,更表现在为素不相识的弱者打抱不平。在得知金氏父女的遭遇之后,鲁智深三拳便打死了郑屠,为父女二人出了冤气。大闹桃花村拯救了刘太公父女等等。他一系列的侠义壮举都是以一个锄强扶弱、爱打抱不平的局外人的身份参与到矛盾中去[[[]卢娜:《试论鲁智深侠者形象的内涵》,《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66~70页。]]。行侠仗义为自己找来了祸患,先是丢了提辖官,后是做不成和尚,东又不着,西又不着,即便如此,他都不改初衷[[[]刘伟平:《官·匪·僧——论鲁智深从反叛到“皈依”的浪漫人生》,《西部皮革》,2017第10期,第245页。]]。
  “义”不仅表现在侠义,还表现在尊敬大义之人,例如黄信在得知张三就是宋江之后变道;“若是小弟得知是宋公明,路上也自是放了他[[[]施耐庵著金圣叹评:《水浒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485页。]]。”战败被俘的军官也都通过带兵出战来表现自己真正的实力,报答宋江的知遇之恩。

  结语

  军官身份特殊,他们作为起义军的一份子,是梁山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作为前任朝廷军官,是招安的基础力量。他们形象鲜明生动,有勇而有谋、逆来顺受的林冲,有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鲁智深,有小心谨慎、孤僻不群的杨志,有性烈如火、刚劲勇猛的秦明等等。但他们又都武艺高强、正直善良,是小说中最具有忠义色彩的一个群体。

  参考文献

  [1]施耐庵著金圣叹评.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魏建明.论水泊梁山朝廷投降军官[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4,(3).
  [3]杨大忠.林冲形象再解读——从林冲缘何不杀高俅说起[J].菏泽学院学报,2016,(1).
  [4]朱子芳.辽宋提辖官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1999,(2).
  [5]刘洪强.秦明悲剧——仅以《水浒传》文本立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6]刘伟平.官·匪·僧——论鲁智深从反叛到“皈依”的浪漫人生[J].西部皮革,2017,(10).
  [7]卢娜.试论鲁智深侠者形象的内涵[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1).
  [8]冯尕才.花荣与宋江的关系探析[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6,(1).
  [9]吕致远.论鲁智深[J].许昌学院学报,1989,(4).
  [10]李强.《水浒传》中对照手法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2009,(7).
  [11]吕致远.论鲁智深[J].许昌学院学报,1989,(04)
  致谢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104.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20日
Next 2021年9月2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