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河北民歌是河北地区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河北人民的生活写照,展现了河北的文化底蕴及地域特色。幼儿园音乐教学是人的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通过音乐教学使幼儿贴近音乐“母语”、热爱音乐“母语”,对幼儿的音乐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将河北民歌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应用于河北省及周边地区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幼儿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激发幼儿热爱民族音乐、热爱祖国家乡、珍视传统文化的情感。

通过调研显示,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在音乐教育中缺乏对民歌教学的正确认识,缺少有效开展民歌教育所需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研究以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情况为研究对象,选取河北省保定市、张家口市、唐山市、石家庄市等4个城市12所幼儿园261名在职幼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幼儿园开展民歌教学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访谈及实地观察。基于现状调研,发现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的认知程度不足、教育目标定位模糊、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单一、教育内容单调重复、教育开展动力不足等等。笔者提出了六点对策,包括: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总体原则、提升幼儿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精选适宜的河北民歌音乐教学内容、运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营造河北民歌音乐教育教学的外部环境。同时,笔者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方案,为幼儿教师开展河北民歌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了样本。

论文的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为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为幼儿教师组织相关活动提供切合实际的参考,为幼儿传统音乐文化启蒙教育提供了进一步的学术维度与实践视角。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 河北民歌 教学应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本课题是在导师指导下的自选题目。

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提出,儿童从出生最先接触的是母语环境,只有让幼儿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才能使幼儿深切的感受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文化、以及民族的历史,他认为民歌中保留了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和语言传统,强调在幼儿音乐教育的入门阶段,选用当地的民歌是让幼儿深切感受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培养幼儿审美能力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近年来,我国也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的传承与保护,而传承保护发展传统音乐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也得到了广大学者与教师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保教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

河北民歌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充分体现了河北地区的文化底蕴以及地域特色,其内容表现丰富、体裁与题材广泛。将河北民歌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应用于河北省及周边地区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不仅可以让幼儿感知、表现音乐艺术,更可以提高幼儿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激发幼儿热爱民族音乐、热爱祖国家乡、珍视传统文化的情感。

本文针对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调查了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基于现状分析与问题导向,提出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课题的研究旨在为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幼儿园教师组织相关活动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使幼儿更好地树立“音乐母语”的审美习惯,进一步弘扬发展传统音乐文化,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为了使得河北民歌能够有效地融入到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行列之中。本文也针对如何更好地把河北民歌引进并应用于幼儿的音乐教学中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在进行研究时,通过文献研究方法以及检索与查阅等方法的结合使用来对目前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1.2.1 国内研究

(1)关于民歌的研究:国内学者就中国民歌的研究比较广泛,相对深入。王沥沥在《中国民间音乐艺术》(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中认为,在对我国不同民族的民歌种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到,其主要由两大类所构成,其中的一类来源即是我们人口最多的汉族,比如号子以及山歌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歌,针对我国民歌的民族分类相关内容进行了具体介绍。刘伶俐在《谈中国民歌的分类与特点》(《音乐时空》2012年6期)中对我国的民歌进行研究时认为,时政、儿童、劳动、生活以及仪式等都可以成为民歌的源头,因此其具有十分丰富的类型,主要可以划分成六大类。唐禹在《羌族民歌分类与特点》(艺术教育2012年7期)对羌族民歌的形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羌族民歌具有非常多样的形式,比如歌颂民族形式、祝酒民族形式、婚嫁民歌形式以及情歌形式等都出现于其中。邹丽在《浅论宝鸡民歌的分布、分类及风格特点》(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研究宝鸡民歌类别时指出,其类型丰富,六大类有小调类、号子类、民俗类、山歌类等。

针对河北民歌的研究,也有很多著作以及论文出版发表,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收录了河北省各个地区各种题材、各类风格的民歌1000多首,《河北民歌经典作品选系列唱片》收录河北民歌160多首,反映了河北民间艺术歌曲的整体风貌和风格特点。冯羿在《河北民歌的保护、传承策略研究》(河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高峰在《河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都对河北民歌的继承发展进行了阐述:河北民歌的发展现状基本是属于停滞状态的,但是那些优秀的河北民歌音乐是值得我们传承下去的,所以提出了如实施教育普及、改革专业音乐教育、加大财政投入和配套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措施,让更多的人接触河北民歌、喜欢河北民歌,并将河北民歌传承下去。

(2)关于河北民歌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歌,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传统文化及艺术素养,也对传统民歌文化的未来传承与发扬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何纪红在《浅谈原生态民歌教育价值》(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中通过相关研究后提出,对于民族的文化来说,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就是传统民歌,其能够对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进行综合呈现,同时也具有团结各个民族的作用。唐代骏在《仫佬族民歌的审美及其教育价值》(《歌海》2007年6期)一文中,通过研究仫佬族民歌后认为,仫佬族民歌的价值可以通过表演教育、文学教育以及社会凝聚等方面来进行呈现。靳立军在《呼伦贝尔蒙古族民歌艺术价值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中通过研究蒙古族民歌后认为,蒙古族民歌的价值可以通过民族融合、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呈现。杨永平在《基于实证分析的民歌教育功能研究》(《音乐时空》2015年19期)中指出,把民歌融入到幼儿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寓教于乐融入方式,让幼儿在快乐教育活动中,对传统民歌理论、知识、情感等进行了解,得到传统民歌文化的熏陶,提升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向敏在《羌族民歌的教育功能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指出,在学生德智体美教教育中,民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述文献研究认为,民族文化的一大关键组成要素就是民歌,其在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融入民歌,以实现传承并发扬民歌文化的目标。在学生德智体美教学中,民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把民歌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不仅让学生对传统民歌理论、知识、情感等进行了解,得到了传统民歌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还使民歌文化得到了传承及发扬光大。

(3)针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研究:国内学者重视幼儿园教育,针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文章。如,王会平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本土化的实践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本土化的研究中,阐述了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原本性”的音乐教育与地方本土文化教育理念的结合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骆彤在《广西幼儿园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运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大学教育2012年1期)中通过对广西地方特色幼儿民族音乐教学资源的调查分析,将广西民族音乐资源实施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理念,应用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吴璐珺在《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应用》(《大学教育》2012年3期)中指出音乐活动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直观感受环境的重要渠道,将游戏化教学模式融入音乐活动中,丰富活动形式,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德智体美综合发展,提升孩子音乐素养、艺术气质。薛丽在其《论幼儿园音乐律动教学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学周刊》2020年4期)中提出,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其打击乐比较吸引幼儿的注意,可在教学中进行引入来吸引幼儿参加音乐教学的兴趣,从而让幼儿得到表演锻炼,激发其创新能力。

(4)针对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针对民歌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的文章如:赵洁在《幼儿园民歌音乐课资源开发研究》(西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中,选择了安徽省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花鼓灯展开教育活动研究,可作为幼儿园民歌音乐教学借鉴。孟萍在《幼儿园老师开发民歌音乐课程调研》(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幼儿民歌音乐教育时,选择了某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民歌音乐课程开发现状提出了开发策略,有利于幼儿园民歌音乐课程教学指导及资源利用指导。马国兰在《青海民歌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2015年第8期)研究幼儿民歌音乐教育时,从如何使幼儿认知本民族音乐、引入教学、把握节奏三方面来论述,其目的是能够更好的地对孩子进行本民族音乐的熏陶和音乐的指导。李虹霖《侗族大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中,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开展侗族大歌音乐教学活动方案设计,包括对活动目标、内容、组织方式以及组织环节的设计。

上述文献研究对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幼儿园民歌资源课程的开发和构建放面,提出在民歌资源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中要结合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将民歌引入多种教学形式,以丰富民歌教学活动,提高幼儿的兴趣,更好的感知民族音乐。相对而言,就河北民歌在幼儿园中应用的针对性文章并不多见。

  1.2.2 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从民歌的传承、教育、价值以及音乐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如,Bake《“现在我们已经越过皮斯河”:德克萨斯州航海和返程主题民歌》(”It’sNow We’ve Crossed Pease River”: Themes of Voyage and Return in TexasFolk Songs)一文,对德克萨斯州的民歌主题进行了探究,以“纯真与生活”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探究。Charlton·Clive在《乡村生活?田园风光、民族音乐和“举手”》(”Country Life”? Rurality, Folk Musicand “Show of Hands”)一文中,对英国农村民族音乐“Show of Hands”的演唱形式与风格等内容进行了探究。Watts·Sarah H.与Bartolome·SarahJ在《X儿童歌谣:民间音乐遗产约翰朗斯塔和露丝·克劳福德西格》(Children’s Folk Songs of America: The Folk Music Legacies of JohnLangstaff and Ruth Crawford Seeger)一文中,对两位X民俗音乐家的音乐活动进行了分析阐述,对他们编撰和转录的民族歌曲进行了介绍,对人们生活的真实环境进行反映,总结了民歌传承过程中的艰难状况。谢里丹的《盖尔歌唱和口头传统》一文主要是对苏格兰盖尔语保护项目的相关信息及其几十年传承与发展过程进行具体阐述。文章以针对盖尔语歌手的采访记录为依据,对口头传播、家庭话语以及社区话语的本质进行了探究。Culig在《X小学音乐教科书中亚太民歌内容分析:从 1967 到 2008》(A Content Analysis of Asian-Pacific Folk Songs inAmerican Elementary Music Textbooks from 1967 to 2008)一文中,通过分析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期发表于X小学教科书中的亚太民族歌曲的相关内容,对X小学如何利用亚太民歌资源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同时结合论述两个历史时期的方式,给出了一些民歌教材的选择建议以及教学建议。Reynolds发表的《加纳民歌:音乐训练场和社交技能发展》(Ghanaian Folk Songs: TrainingGround for Music and Social Skill Development)一文对X教育改革的多样化发展如何受到X文化转型的影响进行论述。Kapusuzoglu发表的《土耳其幼儿园的民歌活动》(Turkish-Folk Song Activities forKindergartners)以土耳其教育部发布的国家音乐教育指导标准与原则为基础,对如何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有效引入民歌展开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综上,国外研究者在结合民歌资源展开具体的教学的研究广泛而深入,体现了各国学者对本国民歌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的重视,而也正是笔者想要进行分析与探究的内容。

1.3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为研究对象。在调查研究中选取了河北省8个市,21所幼儿园中的261名在职幼儿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保定市青年路幼儿园、东路幼儿园、河大幼儿园、春之声幼儿园、惠佳幼儿园、大森林幼儿园6所不同水平幼儿园进行实地音乐教学活动的观察,并对28名幼儿教师,15名家长进行了深入访谈。

文章主要包括三大块内容:

第一,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以及文献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对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现状调研。充分了解幼儿老师、幼儿园园长、幼儿家长等不同群体对河北民歌融入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看法以及所持态度等,同时对河北民歌音乐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教育的支持条件等进行了了解。结合调研资料,对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现状及不足方面的理论分析、实践分析,找出影响因素。

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结合幼儿园河北民歌音乐教学的现状及不足、影响因素等分析,从解决策略方面分别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制定。这些策略的制定,解决了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有利于河北民歌更好地融入幼儿音教活动中,促进传统文化对幼儿的熏陶及传承,有利于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策略支撑及教学指导,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第三,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通过设计幼儿园河北民歌音乐教学活动方案,将对策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为幼儿教师正确认识和把握河北民歌音乐教育教学提供样本。

 1.4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在本研究中,查阅了大量与河北民歌相关的资料、各类学前音乐教学现状资料及河北民歌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实施状况的资料等,对收集到的材料、文献资料等进行统一整理、分析,从理论层面为本文研究提供支撑。

问卷调查法:在研究中,采用自编问卷,对河北省保定市、张家口市、唐山市、石家庄市等4个城市12所幼儿园261名在职幼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各个幼儿园教师对河北民歌音乐教学的认知情况,河北民歌目标的制定情况,以及河北民歌在各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开展情况、教学实施情况。

观察法:本研究通过到保定市青年路幼儿园、东路幼儿园、河大幼儿园、春之声幼儿园、惠佳幼儿园、大森林幼儿园6所不同水平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了12节河北民歌音乐教学活动,了解幼儿园河北民歌音乐教学开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访谈法: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围绕研究问题,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河北省保定市6所幼儿园园长、28名幼儿园教师、15名家长进行了访谈。访谈幼儿园园长及教师主要针对河北民歌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的状况,访谈家长主要针对家长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对河北民歌有所涉及。在访谈过程中同步记录有关信息。

 1.5创新点

通过文献的梳理研究,目前对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应用研究很多,查阅现有资料表明多数研究是从游戏、乐器、国外教学理念等角度切入。本研究以弘扬河北传统文化为背景,结合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等进行探索,深入探索河北民歌融入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幼儿音乐教学中应选择用母语的民歌作为幼儿学习音乐的入门。只有让幼儿生活在母语环境中才能使幼儿深切地感受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情感以及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全方面的能力发展。本研究就幼儿音乐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选用河北民歌作为河北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的入手点、着力点。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探索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力求改变只重现象描述、只做空中楼阁式的教学研究状况。

第二章 河北民歌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2.1 河北民歌概述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形成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发展特色,特别是民歌文化,民歌来源于民间劳动者,是以传唱方式,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民歌在历史上有众多不同的称谓,先秦称“风”,魏晋称“民谣”,隋唐称“曲子”,元明称“山歌”、“小令”,清代则称“小曲”、“小调”等。“民歌”一词,则是近现代的称谓。民歌具有时代性,能够反映历史发展、变化的进程;民歌是中国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作出来的;民歌是最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并能从各个角度真实反映和再现劳动人民现实社会生活状况及他们内心各种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河北民歌是指流传于河北地区的民族民间歌曲,分布在冀中平原、冀东唐山及冀东北承德的部分地区、冀南地区、西部太行山区、北部张家口等地区。河北民歌的主要体裁有小调、劳动号子、山歌、儿歌。河北省的民歌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它充分展现了河北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河北民歌中有许多经典的曲目,如《放风筝》、《北风吹》、《小放牛》等民歌可谓家喻户晓。河北民歌的内容表现丰富、体裁与题材也十分广泛,河北民歌或质朴淳厚,或悲壮凄凉,或婉转动听等特点,表现了河北省劳动人民朴实、淳厚的性情。

河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条件优越,无论是北部高原、中部平原、还是太行山脉,都有着孕育民歌的天然环境。张家口、承德地区是塞北高原,所形成的民歌具有豪放、徐缓、洒脱、宽广、持久等特点,以山歌最为典型;保定、石家庄是冀中地貌,所形成的民歌具有说唱特点;邢台、邯郸、衡水是冀南地貌,所形成的民歌具有河南地方特点,带有豫剧风格;唐山、冀东、秦皇岛等滨海地区的民歌具有渔歌特点。

语言与民歌的联系非常密切,河北地区方言丰富多彩,唐山、张家口、石家庄、秦皇岛等地区的方言各具特色,使得河北民歌丰富绚烂而具有不同的方言化特征。同时,河北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反映社会矛盾的、描绘自然风光的、反映爱情婚姻的、体现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的等等。

河北民歌在曲调上普遍是五声调式,六声和七声调式也经常在河北民歌中出现。同时河北民歌的节奏速度通常较为复杂多变。有的音乐欢快、富有生气;有的音乐忧郁,使人悲伤;有的音乐细腻入微,婉约柔情。河北民歌的旋律高低起伏,展现出生动的韵律节奏。旋律的高起低落是河北民歌的一种重要特点,其歌曲开句第一个音一般是全曲最高音,用于吸引听者的注意力,例如河北小调民歌《小白菜》。

综上,河北民歌的内容、语言、题材、曲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形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2.2 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特点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启蒙关键期,幼儿音乐教学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音乐本身具有美感,容易让人受到感染,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对于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反应力、创造力,提升孩子的智力发展,培养健康心理、乐观性格作用重大。

由于幼儿园音乐教学主体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园开展的音乐教学具有强调审美性、游戏性、综合性的主要特点。游戏性,是指把音乐教学活动寓于快乐的音乐感受和游戏之中,学得快乐,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快乐,富有艺术特点的游戏教学中接受教育,提升幼儿参加音乐教学活动主动性、积极性;审美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美的体验,通过音乐作品引发幼儿的情感体验与美的感受,让幼儿在感知、表达音乐的美,提升艺术审美能力;综合性,是指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要体现歌、舞、乐三位综合一体,边唱边跳、边唱变奏、边跳边奏。欣赏、表演、创作三位一体,让幼儿富有创造性的自我表达,自信而自豪的自我欣赏,全身心地沉浸在创造音乐教学过程中。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节奏、歌唱、韵律、音乐欣赏、打击乐、游戏等方面。幼儿音乐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老师需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育特征,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对幼儿音乐教学活动进行正确规划,让幼儿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表现力、创造力,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2.3 河北民歌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只有让儿童生活在音乐的母语环境中才能使儿童深切地感受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情感”,他认为只有在民歌中才最好的保留了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和音乐传统,强调儿童最先接触的是母语,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应选择用母语的民歌作为幼儿学习音乐的入门。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形成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发展特色,如民歌文化的发展。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民歌音乐文化成为我们发展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根基,对弘扬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幼儿的音乐教学更应该从本民族的音乐资源、题材、内容入手,培养幼儿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

河北民歌扎根冀州大地,扎根于广大河北人民群众中间,既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也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内容丰富、体裁与题材广泛。河北民歌的形式及内涵多样,有表现对家乡美景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歌;有表现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歌曲,在劳动号子中体现了集体劳动中,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精神;还有表现对历史人物、英雄形象的叙事歌颂等。河北民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涵盖了当地的人文、习俗、工艺、古迹等知识领域,内容非常丰富。将河北民歌运用到幼儿园教学中可以促进幼儿的道德情操、人文知识构建,有利于树立传统文化的审美习惯。

道德情操教育:一些河北民歌都蕴含着良好的德育内容形成了丰富的河北民歌内涵,表现出良好的品德,非常适合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进行融入,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传统文化教育:将河北特色民歌融入到幼儿音乐教育中,从小对幼儿进行民歌文化的熏陶,培养其音乐审美艺术及个性心理的塑造,对于河北民歌音乐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人文知识教育:把各种自然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等融入了幼儿教育中,通过设计幼儿乐意接收的活动形式,实现了这些知识的传递及文化的传承。

将民歌音乐文化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将对弘扬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而幼儿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让儿童建立“母语”音乐文化体系,热爱传统音乐,建立传统音乐审美价值观至关重要。将河北民歌运用到幼儿园教学中,对幼儿进行本民族的音乐资源、题材、内容启蒙教育,对培养幼儿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为此,教师在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活动前,需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音乐能力特点,选择适合的河北民歌进行教学,分析所选歌曲的内容、曲调、语言、题材等特征。让幼儿模仿、认知,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快乐的音乐美感,从而影响幼儿的内心,形成健康心理、乐观情绪,培养幼儿健康、乐观、积极的气质,让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在一种美感的熏陶下,去真实地感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提高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传承。

 第三章 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为了解河北民歌在河北地区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应用的现状,笔者采用了调查法、访谈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笔者选取了河北省保定市、张家口市、唐山市、石家庄市等4个城市12所幼儿园261名在职幼儿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保定市6所幼儿园开展河北民歌音乐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现场考察,包括其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课堂实施等;对其中28名幼儿教师及15名幼儿家长进行了深入的访谈。河北民歌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涉及到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层面,也包括幼儿身心发展与音乐接受能力的层面,同时还涉及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设定、地方XX的教育政策实施、社会音乐环境的整体营造等多方面因素。就上述问题,笔者分别做了详细调研,具体如下:

 3.1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观念

幼儿园教师是实施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的主体,幼儿园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笔者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调查。

笔者调查的261名幼儿园教师中,一半以上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背景,其余基本具有大专教育背景,中专以下教育背景的仅为个位数。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占比60.58%,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幼儿园教师占比10.02%,音乐学专业毕业的幼儿园教师占比11.30%,非学前教育、音乐教育或音乐专业的占比18.10%。

一般来说,具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专业、音乐学专业教育背景的幼儿教师都接受过较为正规的音乐课程学习。而有18.10%比例的幼儿教师未经过正规的音乐课程学习,29.4%比例的幼儿园教师未接受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

笔者就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对261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研,结果显示:42.37%的幼儿老师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应用河北民歌,55.93%的幼儿教师认为“有必要”,1.7%的幼儿老师认为没有必要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应用河北民歌。可见,大多数幼儿老师认为把河北民歌运用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中是有必要的。

表3-1河北民歌资源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河北民歌资源应用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必要性 人数 比例
A.非常有必要 110 42.37%
B.有必要 146 55.93%
C.没有必要 5 1.70%

针对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教学目标,笔者设定了6个选项,包括:基本的音乐知识、表演能力、智能发展的促进、培养兴趣爱好、促进审美能力、了解河北传统文化。问卷调研结果显示:27%的幼儿教师把音乐知识教学放在教学目标的第一位,36%的幼儿教师认为排第一位的应当是表演能力的培养,8%的幼儿教师认为首要目标是提高智力发展,15%的教师认为是兴趣爱好培养,8%的教师认为首先是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6%的教师认为首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幼儿了解河北传统文化。在6个教学目标设定的选项中,选择比例最多的是表演能力,其次是音乐的基础知识,之后依次是兴趣爱好、促进智力发展、审美能力和了解河北文化。从中可见,绝大部分幼儿教师在对河北民歌音乐教学活动进行开展的过程中,首先强调的是对幼儿的音乐知识与表演能力的培养,而大部分幼儿教师对传承河北传统文化的目标认识不甚清晰,对其教学价值重视不足。

针对幼儿教师对河北民歌的教学开展情况,及幼儿园教师个人对河北民歌的接触情况,笔者进行了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只有4.24%的幼儿教师经常在教学中运用河北民歌资源,76.27%的幼儿教师会偶尔运用河北民歌资源,而19.49%幼儿老师完全没有教过河北民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教师主动接触河北民歌(比如欣赏河北民歌表演、搜集河北民歌资料等)的比例为4.24%,偶尔接触的占比36.44%,有59.32%的教师完全不会主动接触,也就是说,在接受调研的261名幼儿园教师中有51名完全没有接触过河北民歌。同时在访谈中得知,大多数幼儿教师只知道一两首河北民歌。

表3-2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河北民歌的情况

运用河北民歌的情况 人数 比例
A.经常 11 4.24%
B.偶尔 199 76.27%
C.完全没有 51 19.49%

表3-3幼儿教师主动接触河北民歌的情况

主动了解或观看河北民歌的情况 人数 比例
A.会 11 4.24%
B.偶尔 95 36.44%
C.不会 155 59.32%

河北民歌具有广泛的内容与深厚的内涵,同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正因为此,很多幼儿教师认为河北民歌不适宜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开展。他们持有的观点是“这么难唱的歌怎么适合小孩子呢?”“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性与河北民歌是不太相符的”等。72.88%的幼儿园教师“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更好的组织河北民歌音乐教学活动”, 71.19% 的幼儿园教师“找不到方便实用的教材”,57.63%的幼儿园教师认为他们对河北民歌了解甚少,9.33%的幼儿园教师认为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以支持他们对河北民歌教学活动的开展。

这也说明了大多数幼儿老师们并未清晰地认识地方民歌音乐教学的特点与要点,无法或不够积极地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出发,对有关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设计与开展。

3.2幼儿对河北民歌的接受程度

针对幼儿对河北民歌的接受度,笔者进行了调研。由于幼儿的年龄与发育水平限制,笔者这部分的问卷仍针对幼儿教师进行,对261名幼儿教师中进行过河北民歌教学的210名幼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研的幼儿数量为2820人。问卷结果显示:从幼儿教师的角度,67.8%的小朋友对河北民歌音乐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兴趣,比较喜欢参与河北民歌音乐教学活动。27.12%的小朋友在河北民歌音乐活动中兴趣浓厚,5.08%的小朋友在河北民歌音乐教学活动中完全没有兴趣,不愿意参与河北民歌音乐教学活动。

表3-4幼儿对河北民歌音乐活动的兴趣

幼儿在接受河北民歌音乐的活动中兴趣如何 人数 比例
A.毫无兴趣 144 5.09%
B.兴趣一般 1917 67.9%
C.兴趣很高 765 27.13%

表3-5幼儿在河北民歌音乐活动中的参与

幼儿在河北民歌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如何 人数 比例
A.完全不参与 143 5.08%
B.较为参与 1915 67.8%
C.乐于参与 762 27.12%

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幼儿对河北民歌活动完全不参与、毫无兴趣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大多数幼儿还是比较愿意参与河北民歌音乐活动的,但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是很高。

  3.3 河北民歌教学的素材与内容

在开展河北民歌融入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应用中,适宜的音乐素材是活动开展的关键。针对教学内容的情况,笔者进行了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幼儿园没有专门的河北民歌的教材。幼儿老师设计教学内容多以幼儿园统一订购的教材为基础,里面没有河北民歌内容。有一些幼儿园也会设计研发园本教材,其中有一些民歌内容,但没有关于河北民歌的。

很多幼儿老师并不清楚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哪些河北民歌是适合进行引进的,同时也不能够较好地衔接起幼儿的兴趣点与选择的内容。因此,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基于别人已经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来对活动进行组织,导致了河北民歌教学内容的重复且单一问题。而由于幼儿教师音乐素养能力问题,创编、改编河北民歌的教研活动更是极少开展。63.56%的幼儿老师按照幼儿园的要求选择教材中的音乐素材,68.64%的幼儿老师表示会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48.31%的幼儿老师表示他们会选择自己熟悉感兴趣的音乐素材,27.97%的老师会根据专家的建议选择。

c0de0f6690a3e8387d274ffc40418b22  图3-5河北民歌教学内容的选择(多选)

 3.4河北民歌教学的方法

为了解目前幼儿教师开展河北民歌教学的方式方法,笔者进行了问卷调研。调研结果显示:73.73%的幼儿教师主要以歌唱的形式在幼儿园开展河北民歌音乐活动;61.86%的幼儿教师主要以音乐欣赏的形式在幼儿园开展河北民歌教学活动;51.70%的幼儿园老师会借助韵律活动的方式开展河北民歌教学活动;38.99%的幼儿园老师会借助于打击乐活动的形式开展河北民歌教学活动。

39c228c189e5c73a4df7e1cc20b079cc  图3-6幼儿教师开展河北民歌教学活动形式(多选)

 3.5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外部环境

在组织与开展幼儿园河北民歌音乐教育活动时,幼儿教师的努力固然重要,但离不开幼儿园及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与重视,就此,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幼儿园的层面,重点了解幼儿园关于河北民歌音乐教学的相关培训活动。结果显示:完全没有开展过关于河北民歌相关活动的幼儿园比例为59.32%,偶尔开展河北民歌相关活动的幼儿园比例为36.44%,经常性开展河北民歌活动的只占到4.21%的比例。

22e2c6b143728381a40e56f7ccf573ea  图3-7幼儿园开展关于河北民歌音乐教学的相关培训情况

除了幼儿园本身以外,家庭与社会共同营造幼儿的成长环境。笔者在对教师进行了访谈,重点了解幼儿家长以及社会环境的情况,以下就访谈情况做简要摘述:

栗教师:家长们平时的工作也很忙,对河北民歌教学基本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梁教师:在一次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中,有请家长表演节目的环节,有位小朋友的奶奶演唱的就是河北民歌。

于教师:我曾经询问过有没有认识表演河北民间音乐的艺人,来幼儿园进行表演或者开展关于河北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但是没有实现。

可见,在组织河北民歌音乐教育活动中,家长不具备足够的参与度,家长所能提供的帮助也较为片面,社会环境对河北民歌及当地传统音乐的整体重视程度不够,更多的人认为地方民歌、地方小戏等传统艺术与西方音乐相比不够“高雅”不适宜普遍性地登上大雅之堂。

通过本章节的调研显示,对于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大多数幼儿老师认为是有必要的,但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背景、教学理念、个人素养的影响,对河北民歌音乐教育教学的定位并不明确,大多数幼儿教师强调的是培养幼儿的音乐技能与表演能力,而对传承河北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重视不足。针对幼儿教师对河北民歌的开展情况,只有小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时常运用河北民歌,大部分教师很少运用且只知道一两首民歌,部分教师认为河北民歌不适合幼儿园教学。这也说明了幼儿教师自身并未清晰地认识地方民歌音乐教学的特点与价值,缺乏对河北民歌活动进行有效的设计与开展。

从幼儿的接受角度,大多数幼儿还是比较愿意参与河北民歌音乐活动,但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是很高,这与幼儿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目标息息相关。而实施情况是,大部分幼儿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包括河北民歌教学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形式单一,内容单薄,难以引起幼儿的持续兴趣。

从幼儿园的整体规划角度,多数幼儿园对地方传统音乐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传统文化传承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定位模糊,没有专门的河北民歌的教材,没有或很少开展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或培训,对传承地方传统音乐缺乏统筹规划。

此外,开展幼儿园河北民歌音乐教学活动离不开幼儿园及上级教育部门、社会、家庭的支持与重视,而整体的外部环境对传统音乐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民间传统音乐,包括民歌,是“乡土”的、非“高雅”的。

综上所述,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应用亟待开展,急需合理规划。

 第四章 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对策研究

河北民歌是河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聚集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汇集了河北地区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河北地区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河北民歌,对于构建幼儿“母语”音乐审美观、丰富幼儿情感、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均有着重要的作用。河北民歌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特点,大部分民歌易学易上口,具有较强的亲和性,适于学校课堂教学。对于幼儿园学龄前儿童,民歌是最好的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资源之一。选择益智益情的河北民歌运用到河北及周边地区的幼儿园教学中,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喜爱河北民歌、亲近河北民歌、融入河北民歌,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在幼儿园教学中,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还有很大缺失,在河北地区的幼儿园教学中,对河北民歌的运用还十分有限。针对现状问题,笔者进行了对策研究。

 4.1 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总体原则

河北民歌在幼儿园中的教学应用,应体现三个目标,传承目标、审美目标和创造目标。传承目标是指,通过学习河北民歌,让幼儿对河北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提高幼儿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审美目标是指,通过学习河北民歌,让幼儿感受到歌曲中的歌词和曲调中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意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增强对河北民歌音乐的审美能力;创造目标是指,通过学习河北民歌,使幼儿能够在音乐活动中表达自己的音乐认知,并学会带有创造性的歌唱表现与动作表现,让幼儿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同时,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应体现三个总体原则:原本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以及传承内容与方式的“扬弃性”原则。

  4.1.1原本性原则

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原本性原则是指,让幼儿在自然中发现音乐、在自然中感受音乐、在自然中表现音乐、在自然中创造音乐、在自然中学习音乐。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提出“原本性”音乐,他指出,音乐教育的意义在于来源于自然,并回归于自然。民歌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劳作紧密相连,表达了大众的心声及情感,是劳动人民自发创作,自发传唱的。本真性音乐教育提倡从本土文化出发,从幼儿所熟悉的环境、文化、语言及音乐来进行教育。因此,在幼儿园河北民歌音乐教学活动中,对于幼儿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要给予尊重、支持,并鼓励幼儿参与表演、歌唱,以一种音乐的原始心态,轻松表达出自己对河北民歌内涵的认知及情感。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要选择适合幼儿的河北民歌进行融入,引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在寓教于乐中,感知原本性音乐活动的快乐。同时,培养幼儿创造性、即兴性,在河北民歌音乐教学活动设计时,预留给幼儿一些弹性空间,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更好地感知本真性音乐的快乐。

 4.1.2 趣味性原则

幼儿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兴趣是教师设计组织音乐教学活动的关键,在幼儿的兴趣培养中,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意识、注意力、特点制定培养计划。由于幼儿对事物的兴趣专注时间很短,如果要培养幼儿对河北民歌的专注性,则需要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河北民歌文化,形成有机整体,才能实现。幼儿教师在选择河北民歌音乐教学的形式、内容中,需结合其兴趣培养进行考虑,抓住幼儿兴趣点,将河北民歌音乐教学的内容创新、多样化,以调动幼儿积极性。这就要求幼儿教师选择的河北民歌作品所表达的艺术形象生动而鲜明,多表达的主题内容是幼儿日常活动中比较感兴趣和熟悉的事物,这样便能激发起小朋友的好奇心,从而唤起他们的兴趣,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在河北民歌音乐教学中,用游戏的方法对幼儿音乐教育,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寓教于乐。如河北民歌《小看戏》可做模仿看戏的情境游戏,河北民歌《小放牛》讲述的是赵州桥,幼儿可在韵律活动中做身体塔桥的结构小游戏,通过引发幼儿的关注兴趣,使幼儿更愿意积极参与河北民歌教学活动,感知河北民歌文化,传承河北民歌艺术。河北保定民歌《坐门墩》讲述的是小胖墩骑着门墩玩耍的有趣情境,在教学中应讲解生动有趣富有保定当地韵味的歌词,带领幼儿做模仿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产生学唱的欲望。河北安次县民歌《扑蚂螂》讲述的是小朋友拿着扫帚扑蚂螂、玩耍嬉戏的游戏情境,可以带领幼儿做扑蜻蜓的游戏,激发幼儿参与河北民歌教学的韵律活动中的强烈兴趣。

 4.1.3 传承的“扬弃性”原则

河北民歌数量众多、表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另一方面,音乐教育随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进,传统音乐教育中的过时内容、复杂内容,不仅不适合当代幼儿的学习,也不利于幼儿创造力、审美力的培养。为此,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特别是河北民歌文化的融入中,要结合当代幼儿音乐教育实际情况,从内容上、题材上进行择优选择,以健康、积极、乐观为主,同时摒弃一些带有旧思想、迷信思想等河北民歌内容、题材,把经典河北民歌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素材。选择适合的河北民歌内容及形式,以更好地把河北民歌所蕴含的知识、文化向幼儿进行传递,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领略河北民歌的魅力,加强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

 4.2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

提升幼儿园教学效果,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很关键。幼儿教师正确认识河北民歌,了解河北音乐文化,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河北民歌音乐教学活动在幼儿园得到有效的实施和开展。幼儿老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综合素养,提升教学能力。

首先,幼儿园教师应提高对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的认识。一直以来,我国的课堂音乐教学是以西方的音乐体系构建的,审美观念、音乐价值标准也是建立在西方“科学化”体系基础之上。直至今天,大多数幼儿教师仍认为,欧洲古典音乐是高雅的,是美的,是科学的,中国民间音乐是乡土的,是缺乏“体系”的,是“不高雅”的,是不适合普遍性课堂教学的。这种观念具有普遍性,但极不可取。

河北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是河北地区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河北人民的生活写照,展现了河北的文化底蕴及地域特色。幼儿园音乐教学是人的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通过音乐教学使幼儿贴近音乐“母语”、热爱音乐“母语”,对幼儿的音乐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将河北民歌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应用于河北省及周边地区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幼儿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激发幼儿热爱民族音乐、热爱祖国家乡、珍视传统文化的情感。

其次,要提高幼儿园老师的教学能力,要加强教师的音乐素养,包括乐理、听音视唱等音乐基础技能,同时对河北民歌的音乐特色、审美趣味、艺术表现形式等做充分的了解,系统地梳理河北民歌音乐资源,深入地分析河北民歌音乐作品的内涵。幼儿老师还应当具备对河北民歌改编与创编的能力,对河北民歌进行合理编创,将其与幼儿的音乐能力特性进行匹配,在河北民歌当中加入贴近当代生活的让幼儿喜欢并感兴趣的词语句,适当调整律动节拍,等等。通过这些路径方法,使得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有更加专业、细致,更好地开展河北民歌教学活动。

 4.3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在幼儿园教学中要秉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一位幼儿的性格不同,有的外向,有的沉静,有的急躁,有的沉稳。同时,每一位幼儿对于音乐的接受力、理解力也有所不同,有的敏锐,有的迟缓,有的充满表现力,有的羞涩腼腆。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针对不同孩子的智力水平、音乐能力、身体状况因材施教,不可千篇一律。同时,针对河北民歌的教学,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4.3.1小班幼儿(3-4岁)的教学

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年龄一般为3-4岁,在这个年龄段,幼儿则是重点发育其形象视觉以及发展音乐才能与听觉,在这段时期中,如果幼儿老师能够把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母语环境中的民歌音乐引进,那么对于他们感觉与知觉的发展来说会有着较好的推动作用。对于幼儿来说,其全身的肌肉主要由小肌肉群组与大肌肉群组所构成,就发育时间而言,在幼儿的3岁至4岁这个时期中,主要是发育大肌肉群组,所以当幼儿教师对其进行河北民歌音乐教学时,应当尽量避免加入过于精细化的动作。对于语言能力来说,当幼儿进入3岁以后,会非常喜欢和成人进行交流,尽管他们可能对很多的内容不太理解,但是会喜欢听到成人讲述简短的儿歌、故事以及童话,并且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较为深刻的记忆。所以,对于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在进行河北民歌的教学活动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进行情境的导入同时结合讲故事的方法,即借助于节奏的朗读与简单的大肌肉群组动作,来帮助幼儿对河北民歌的音乐特性与内容进行学习与感知。

这个时期的音乐教学主要以培养幼儿的音乐形象、音乐感知为主;基本能做到比较合拍的歌唱,但如果用较快的速度或较慢的速度歌唱还是比较困难的,适合比较中速的歌曲,以二拍子和四拍子为主,能感知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所构成的节奏型;小班幼儿声带短小而柔嫩,音域一般在c1—a1;他们能有意识地随音乐做不移动的上肢大动作,如拍手、点头摆动手臂,或单纯的下肢动作,如走路、小碎步等,能够初步随音乐控制自己的动作。针对小班幼儿生理特点,主要选择锻炼手臂大肌肉额打击乐器,同时这一年龄阶段会对日常生活中发出的声响玩具和物品产生好奇,总会主动尝试去探索。

在幼儿园小班的河北民歌音乐教学中,要选择一些歌词简单、短小的河北民歌乐曲,以便于幼儿能够理解河北民歌中的歌词含义,可以安排学习木鱼、单响桶、腕铃、小铜锣等音乐乐器,尝试使用不同的乐器演奏自己喜欢、学习的河北民歌音乐乐曲,能够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示出来。要使幼儿愿意参与河北民歌音乐活动,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歌唱,能够轻松愉快地歌唱,体验河北民歌带来的愉悦感受。让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对河北民歌形成一个初步的理解。能够在学习河北民歌音乐的过程中,选择一些与歌词相关的、好玩的河北民歌游戏,能够愿意尝试用肢体来表现出河北民歌情感,并愿意积极与他人分享音乐中感受到的快乐。

 4.3.2中班幼儿(4-5岁)的教学

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年龄一般为4-5岁,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已经明显增强了自身的观察、操作、记忆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具有更多的攻击行为,而这恰好表现出幼儿正在萌生创造意识。4岁至5岁这个年龄阶段仍然是幼儿发展音乐感知与听觉的重要阶段,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多地让幼儿聆听音乐,进而对其音乐的审美进行培养;此外,这个时期也是幼儿记忆发育的重要时期,相较于上一个阶段来说,幼儿的记忆力增长十分迅速,特别是他们的瞬时记忆力会更加快速的增长;这个阶段的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也越来越强,同时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通常主动注意的时长大概为十五分钟。这个阶段的幼儿主要以思维、形象为主,他们已经可以较好地分辨音乐中的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并可以通过乐器表示出来。中班幼儿的音域一般在c1-b1;同时,能有效控制肢体活动,能够做上下肢体的联合动作,如小鸟飞,小马跑等,动作更加灵活。

根据中班4-5岁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在幼儿园中班的河北民歌音乐教学中,培养孩子擅于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解,用歌唱、律动、歌表演等多种方式表现河北民歌。

训练孩子在接唱或轮流歌唱时用眼神和肢体动作进行交流,用歌唱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体验。可以选择更多地在韵律活动中引入河北民歌,即把更多的肢体动作加入到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调整河北民歌音乐教学过程与时长,同时教学活动的方式进行多样化的安排,让孩子将自己熟悉的河北民歌音乐进行演唱,并按照自己对音乐理解编创一些歌词在河北民歌中,将音乐中的速度、音色变化表现出来。通过打击乐器双响筒、碰铃、串铃、小皮鼓等进行演奏,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4.3.3大班幼儿(5-6岁)的教学

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年龄一般为5-6岁,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其神经活动明显提高,同时也具有了更强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主动性。老师应当抓住幼儿这个时期的特点,来着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要更多地鼓励并引导他们。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发展自身的有意注意能力,其主动注意的时长大概可以维持20分钟,那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就应当适时地对活动进行变换以对他们的注意力进行吸引,进而使得幼儿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此外,这个阶段的幼儿也会具有更强的观察能力,他们已经可以独立地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中对重点内容进行搜寻;对于他们的记忆能力来说,在这个时期中幼儿已经可以自主地分类记忆,并且可以对记忆的方法进行合理使用来实现内容的具象化。在语言方面,此阶段幼儿的语言能力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其已经对基本的语言进行了掌握,可以完成日常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在对新的语言进行持续性的学习与积累,更为重要的是,此阶段的幼儿可以自主地对语言进行调整,以帮助听者能够理解自己的话语;到6岁以后,幼儿的身体的手部肌肉才会逐渐进行发育,因此可以将很多精细的工作完成;对于幼儿的人际交往来说,5岁至6岁的幼儿已经可以自由地与小伙伴进行玩耍,同时可以在一些竞争性活动以及合作性活动中取得较好的表现。

这个阶段的幼儿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抽象思维,通过协调身体来感知节拍,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切分音及附点音符所构成的节奏型;能辨别并能理解强、弱、较强、较弱、快、慢、较快、较慢的转换关系;可以更加快速的理解音乐中的节奏,并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其演奏出来。大班的幼儿的音域一般在c1- c2间,他们的随乐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动作节奏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明显增强,精细动作的自控能力逐渐加强,能够自如地变化上、下肢动作的速度及幅度,并且能够做更复杂的上下肢配合的联合动作。

根据大班5-6岁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在对河北民歌音乐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与组织时,应当把集体的合作活动引入,以对幼儿正确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进行培养,并且以幼儿的动作能力、记忆力以及观察力特点为基础,借助于对各类打击乐器,结合体态律动,帮助幼儿对河北民歌的音乐风格进行深入地感知。培养孩子愿意参与河北民歌集体歌唱活动,以及勇于、乐于在他人面前独立演唱或合作演唱的能力。能够让自己的声音与同声部其他的小朋友协调,运用歌唱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体验交往的快乐。鼓励幼儿通过使用肢体语言和简单的舞蹈动作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诠释出来。在乐器选择上更加丰富,如锣、镲、三角铁、蛙鸣桶等锻炼幼儿持续用了、均匀用力、手腕的能力发展以及手眼协调性的能力。在随乐中能做到合拍的跟随音乐演奏,准确把握丰富的节奏型。同时,也可以帮助幼儿尝试使用自己制作的乐器来演奏河北民歌音乐,鼓励幼儿积极编创出各种简单的音乐节奏,有利于增强幼儿的演奏能力和协调能力以及对河北民歌的进一步感知。强调通过参与音乐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感受河北民歌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民俗文化。

 4.4选择适宜的河北民歌

在对幼儿进行河北民歌的音乐教学时,应当加以选择,摒弃一些陈风陋俗的民歌,选择那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河北民歌。同时,幼儿教师可以在保持河北民歌基本“味道”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改编,使其更加贴近当代生活,利于幼儿学习掌握。

 4.4.1选择格调高雅、贴近生活的河北民歌

对于数量繁多的河北民歌作品,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时,应当选择格调高雅、贴近幼儿生活的河北民歌,以使幼儿能够充分地认知河北民歌。格调高雅的音乐具有深远的意境与优美的旋律,可以将更好的音乐体验带给幼儿。幼儿对于音乐的感知是本能的。他们可以对音乐的音色、力度、速度以及节奏等元素进行感知,对其中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感受,同时也会将自身愉悦、难过或者激动等情绪表达出来,因此,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他们体验高雅的音乐。例如河北民歌《小白菜》描写的是小女孩失去妈妈,受人虐待、凄凉生活的主题情绪。这首河北民歌的各小节,其旋律均为下行,因此,其悲伤的哭泣能让幼儿深刻体验到音乐的委婉凄凉,体会到小女孩失去亲人,思念妈妈的感受。幼儿的生活经验都是从日常学习、生活中掌握的,河北民歌以其生动的旋律、与生活贴近的歌词内容深受幼儿喜爱,在歌唱活动中加入与幼儿生活贴近河北民歌音乐元素,不仅能让幼儿感受音乐的旋律特点,还能增强幼儿对河北民歌的认识与喜爱。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特征选择幼儿能够接受的河北民歌音乐,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孩子对河北民歌内容的认知,选择那些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格调高雅,同时又能与幼儿的生活游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河北民歌,能够让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感受音乐,提升幼儿的音乐技能,提高对河北民歌的兴趣度。

 4.4.2选择能够调动幼儿学习热情的河北民歌

对于幼儿来说,由于他们的天性活泼好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很难驱使幼儿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在进行河北民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对那些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热情的作品进行选择。对于歌词内容是幼儿比较熟悉和喜爱的、善于理解的河北民歌,则能够对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行激发,比如,歌词中呈现的各种生活活动、身体部位、自然现象、植物以及小动物等都是幼儿较为熟悉的。能够通过身体动作进行表现的河北民歌也可以对幼儿的学习热情进行较好的调动,因为好动与情感外露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在音乐表现活动中最自然与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一边唱一边做身体动作,如果歌词本身比较适宜用动作表现,那么幼儿就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会乐于学习。自由编唱也是幼儿的天性,选用具有简单的旋律以及重复的歌词内容的河北民歌,对于幼儿的记忆与理解来说是非常容易的,因此也会对幼儿自发填上新词的热情进行激发,即对他们歌词创编的热情进行激发。此外,旋律优美、动听的河北民歌是调动幼儿学习热心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妙的音乐能自然地激发幼儿的参与和表现欲望,引发幼儿积极的歌唱、舞蹈来表现河北民歌中的旋律和情绪情感。

4.4.3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河北民歌

幼儿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来改编开发河北民歌,将河北民歌音乐的内容进行创新、多样化,以调动幼儿学习河北民歌音乐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挖掘出河北民歌中蕴藏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也可以适当的对歌词进行修缮,将歌词内容变为幼儿耳熟能详的内容。例如在河北民歌歌词的改编中可以选用一些带数量词的儿歌,河北民歌《对花》的歌词“春季里开的什么花,春季里开的是迎春花……”可用幼儿熟悉的儿歌《小青蛙》的歌词来替换“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在改编民歌的节奏时,老师应当对改变后的节奏进行充分的考虑,要保证改编后的节奏能够对幼儿的天性进行激发,使得他们可以在欢快的节奏中充分进行律动,以更好的融入音乐本身,进而感受其中的快乐。在节奏改编的中应当是节奏欢快、短小工整的原则。例如在《扑蚂螂》这首河北民歌作品中,歌词的趣味性与想象性非常丰富,幼儿在歌声中就能够对充分的快乐进行感知。但是,由于这首歌的节奏安排非常紧凑,在前两个小节中,其以十六分音符的旋律为主,但是对于3岁至六岁的幼儿来说,其主要擅长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因此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吃力,所以,老师可以对这首歌的节奏进行改编,使其尽量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

同时,幼儿园可以因地制宜地邀请当地音乐专家、民间艺人来到幼儿中间,让幼儿现场感受河北民歌的魅力,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

 4.5运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

  4.5.1 与韵律教学活动的融合

体态律动教学指的是以音乐的情绪起伏为基础来对规律性的韵律动作进行表现,通过身体各个部位的动态活动方式来对音乐进行感知、理解以及表现,最终实现提升幼儿对音乐兴趣。河北民歌融入韵律活动中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的,同时使得他们可以对河北民歌音乐中的一些具有表达性的特质进行身体感知。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也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奠基石。幼儿良好的节奏感是幼儿感受河北民歌、学习河北民歌的基础。在掌握了乐曲的节奏后,幼儿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就容易多了。河北民歌音乐的节奏非常具有特色,例如儿歌、号子、小调、山歌等。幼儿教师可以先把这些节奏写出来,带领孩子去朗读,加入体态律动以感知节奏,既可以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又可以让孩子们接触熟悉河北民歌音乐,逐渐培养对河北民歌音乐的兴趣。

河北民歌音乐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与明快的节奏,可以使幼儿对河北民歌活动兴趣与欲望进行激发。在幼儿对音乐的熟悉度逐渐升高时,老师需要对他们进行更多的引导,即通过基本动作、模仿动作、舞蹈动进行一些简单的即兴表演,使得幼儿能够对音乐的意境进行更好的感知。例如《放风筝》,其曲调轻快、轻松愉悦,幼儿可以模仿风筝在天空中飞舞,一会变成蝴蝶、一会变成小蜈蚣,在活动中体会歌中小姐妹放风筝的愉快心情。昌黎民歌《捡棉花》则唱叙了秋天农民们从事的剪枝,除虫、摘花等劳动,幼儿在歌曲中做翻手腕、托按掌、晃动手臂、蹦跳步、踏跳步、踏点步等基本舞蹈动作,以及模仿剪枝时手指的精细小肌肉动作,来感知河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老师可以对具有规整结构的河北民歌作品进行选择,通过打节奏念出歌词的方式来进行示范,进而对幼儿的学习进行引导。比如通过拍腿或者拍手、跺脚、捻指等方式来对不同形式的节奏进行表现,实现有机结合音乐与节奏的目标,以对河北民歌音乐的感染力进行加强。比如《对花》这首河北民歌就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老师在节奏教学的过程中根据音乐中的节奏对幼儿进行引导,使他们通过拍手、跺脚或者拍肩等动作来跟随音乐的节奏,同时通过动作的更换或者频率的变化来呈现出节奏的快慢,使得节奏教学中幼儿对河北民歌音乐的感知体验得到增强。

 4.5.2 与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融合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通过聆听的方式来感知音乐的内涵,以对精神上的愉悦感进行获取。将河北民歌融入欣赏活动中,可以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感受河北音乐文化、了解音乐中传递的情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将河北民歌与音乐欣赏进行融合开展, 通过对河北民歌内容的相应情境进行创设,使得幼儿在欣赏时对音乐主题内容的体验感受力得以发挥。老师可有效的利用音乐中的故事内容,对相应的河北民歌故事进行设计,以帮助幼儿理解相关的歌词,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河北民歌音乐。比如《小放牛》,这首河北民歌作品来说,老师播放小放牛为背景音乐,将赵州桥的故事讲述给幼儿,以帮助幼儿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此外,河北民歌音乐欣赏应跳出听听唱唱的常规欣赏模式,可结合歌唱活动、舞蹈活动、打击乐活动,营造教学氛围并从不同角度让幼儿理解感受作品。也可将河北民歌音乐欣赏渗透到一日生活中,在浓郁的音乐氛围下,大大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引入河北民歌,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河北音乐文化、了解音乐中传递的情感,推动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意识与观念的进程。在组织与实施实际的教学活动时,老师要对有效的方法进行选用,以推动开展河北民歌音乐欣赏活动,进而提升幼儿的表现力、理解力以音乐感受力,并对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最终实现幼儿身心全方位发展的目标。

 4.5.3 与打击乐教学活动的融合

打击乐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同时也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之一。将河北民歌融入打击乐活动中,通过各种乐器配伴奏以使河北民歌更动听,同时也能使幼儿通过乐器敲击来表达对河北民歌的感受和理解。初期在在选择打击乐活动时,建议使用节轻快、简单易懂的河北民歌。例如《牛儿谣》的节奏特征比较轻快,符合幼儿学习兴趣,也能让幼儿更快的掌握节奏。中期阶段,通过增加一些节奏较为复杂的音乐,在节奏型中可引入十六分音符、切分音符、附点音符组成的节奏型,能够让幼儿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河北民歌的学习能力,例如河北民歌《对花》。在歌曲的选曲过程中,教师应该依据河北民歌的特征去选取对应的打击乐器,例如轻快明朗的河北民歌,应该对应一些音色欢快、干净的打击乐器;浪漫抒情的河北民歌,应该对应音色缓慢的打击乐器。另外,通过引导幼儿拍手练习节奏,继而让幼儿在打击乐中实践,最终结果实现听音乐伴奏,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循序渐进中成长。在此过程中,逐步教会幼儿怎么看指挥,并学会指挥的引导要领。

在河北民歌打击乐活动中,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乐器。尤其是低龄阶段的幼儿,可以采用声势打击乐方式(跺脚、拍腿、拍手、捻指)或选用大肢体动作操作的打击乐,有了一定经验和能力之后可以进行小肌肉操作的打击乐器。在幼儿打击乐器中,木制类乐器有单响桶、双响桶、蛙鸣桶、木鱼等;散响类乐器有串铃、沙蛋、沙锤、腕铃等;金属类乐器有小锣、铜镲、碰铃、三角铁等;皮质类乐器有大鼓、铃鼓、小皮鼓等;旋律乐器有音条琴、铝片琴等。在乐器演奏时,幼儿教师还可以采用自制图谱的形式开展河北民歌打击乐活动,比如指挥打击乐活动。注意,教师还应该做好打击乐器的配置,保证打击出来的音乐曲调与河北民歌乐器的曲调能够相适应起来,以便更好的向幼儿传递河北民歌的特色情感文化。

4.6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外部环境

幼儿园音乐教学外部环境对于河北民歌音乐教学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XX部门教育政策的制定、社会对传统音乐的重视程度、家庭对传统音乐的正确理解等等,这些因素都对幼儿园河北民歌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XX部门应该制定出与幼儿园音乐教育相关的河北民歌政策制度,给予当地省份的幼儿园一定的财政扶持,加大对河北民歌音乐教育的帮助,以便幼儿园更好的开展河北民歌幼儿音乐教学。河北民歌的深入发展建设离不开专业性质专家的相关指导。聘请河北民歌专业的专家、地方艺人对幼儿音乐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结合幼儿实际教学特性来制定出幼儿河北民歌科研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园领导、幼儿园音乐教师深入了解河北民歌背后的含义,使幼儿教师在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时,能够游刃有余。同时,幼儿园可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参与社区音乐表演活动,为幼儿提供表演的舞台,让幼儿在表演过程中感受到河北民歌的魅力。让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音乐厅、音乐学校,近距离的了解河北民歌音乐文化,在生活中习得河北民歌音乐。构建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教育环境也非常必要。家长平时在家庭里面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家长在家里会听河北民歌音乐,哼唱民谣,这些行为能够影响幼儿,让幼儿产生音乐意识,从而自主学习音乐歌曲。因此,幼儿园应该积极倡导家长加入到幼儿的河北民歌学习中来。比如家长带幼儿参加河北民族音乐会,在幼儿园参加河北民歌音乐游戏等,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共同教育,更好的提升幼儿感知河北民歌的音乐氛围。

第五章 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幼儿教师要认真分析河北民歌的主题、题材、体裁、音乐性质等,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音乐能力特点,结合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内容,根据所选河北民歌的特点融合到适宜的活动形式中,并结合所教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就此,笔者进行了十几首河北民歌幼儿园教学应用的教学设计,并在幼儿园教学中进行了具体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述以河北民歌《牛儿谣》在幼儿园小班的教学设计、《放风筝》在幼儿园中班的教学设计、《对花》在幼儿园大班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具体的介绍。

 5.1 河北民歌《牛儿谣》的教学设计

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弱,理解力差,喜欢独自操作,很少与人交往。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情况下以模仿为主。他们在某些时刻也会表现出创造性的行为,而这种表现的水平往往非常低,由于小班幼儿能力有限,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能力和耐心,经常会遇到像常规性、知识性、技能方面的问题,从而产生一些材料操作上的不当。此外,小班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操作材料,但往往在完成当前操作之后不会自发性的继续后续的相关操作,通常会表现出观望或好奇的情况,此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

根据幼儿的特点,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尽量使用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的语言。通过平行介入的方式来替换传统的说教,如此能够使小班幼儿更专注于模仿、观察与学习。并且,在充分尊重小班幼儿好模仿的特征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营造创造的氛围,鼓励同中求异,进行初步的创造。在教学中避免对小班幼儿进行过于频繁评价或干涉,更多的使用一句肯定的语言、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以及一次赞扬,以此来激励其自发性的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操作与解决。同时,由于小班幼儿的自主性处于初级阶段,此时老师就应当努力为其创设一种自由选择游戏情境,并鼓励其对自己喜欢的游戏进行自主性的选择。在歌词方面小班幼儿能够较完整地掌握比较简短的句子或较长歌曲中相对完整的片段,歌词的理解方面仍会遇到困难,如遇到不熟悉、记不住的字词会省略掉,或用其他字词代替。小班幼儿的歌唱的音域一般在c1—a1(即C调的1—6),其中最舒服的是在d1—a1(即C调的2—6),节奏由非常简单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共同组成的。小班的幼儿基本能做到比较合拍的唱歌;在旋律感知方面,小班幼儿有着明显的不精确性,在没有伴奏或单独演唱时,走调、没调的情况更为严重。此外,小班幼儿肺活量小,呼吸比较短促,往往一句没唱完就要换气。了解了小班幼儿的特点及歌唱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更好的选择适合的河北民歌素材,及指导歌唱活动的过程,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

下面,以河北民歌《牛儿谣》为例,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98b9c05debae4a1830e4ae1113ce3deb  图5-1 河北民歌《牛儿谣》谱例

(1)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幼儿特点分析,得知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思维又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喜欢模仿,对于材料而言,小班幼儿往往局限于常规性的一些操作中,并反复操作,而很少有扩展其思维的相关操作。所以在选材时,因注意歌曲内容简练,重复且动作表现性强的河北民歌。鉴于以上原因,选择《牛儿谣》这首河北民歌。《牛儿谣》是孩子们唱给小蜗牛的歌,歌词内容童真有趣,篇幅短小,歌词的欢乐性和重复性深受幼儿喜欢。幼儿通过歌曲内容做动作,唱民歌,从中体验模仿小蜗牛的快乐,并从旋律中,感受河北民歌的音乐特点,体验乐曲愉悦的情绪。

(2)歌曲分析

《牛儿谣》是河北的经典民歌,歌词内容与旋律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歌唱能力特点,基本不用做太大的改变。这首河北民歌的调式是加变宫的C徵六声调式,旋律平直朴素,音多同音重复,且儿化音突出,句末音调下旋,带有浓浓的河北保定味。民歌的原调为1=E,结合小班歌唱能力的特点,小班的音域一般在c1—a1,建议改为1=F,这样整首民歌的最高音在小字一组的g,可最低音在小字组的g,因此,需要结合本首河北民歌旋律特点,改编一下最低音小节的旋律。将先盖瓦房两小节 5 5 3|2 5 |改为: 5 5 6|5 5 |,改编后的调式及旋律,更为适合幼儿园小班幼儿的演唱音域,同时也保留了本首歌曲的风格特点。

b8deb373ca19bf9518894312aa535213  图5-2河北民歌《牛儿谣》谱例改编

(3)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

幼儿歌唱教育中最基础的目的是教师要保证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也就是幼儿对活动要有兴趣。其次,教师要引导幼儿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进一步唱好歌曲。同时,要发展幼儿感受歌曲的能力,向外的表达和向内的体验同时并存,相互影响。由此,对《牛儿谣》这首河北民歌的目标制定为以下三方面:初步熟悉《牛儿谣》的歌词及旋律,用甜美的声音朗诵并演唱歌曲;借助模仿蜗牛的动作理解歌词,用拍手、拍腿拍腿的动作感受旋律中的空拍 x xo|;体验歌曲的快乐情趣,感受河北民歌的音乐风格。

(4)教学准备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根据歌曲的主题需要精心为小班幼儿准备教具。要选择新颖、具体形象,趣味性强的教具。根据《牛儿谣》的歌词主题,准备了小蜗牛的头饰,让幼儿在情境中模仿小蜗牛;小蜗牛的视频,让幼儿观看视频,了解小蜗牛的特征及生活习性;河北民歌的音乐及钢琴。

(5)教学方法

小班歌唱活动《牛儿谣》的实施中,采用了游戏法来展开活动,爱模仿、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小班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正处于歌唱兴趣的第一阶段,如果教师只遵循歌唱教学的规范,机械的把各个环节串联在一起,会让整个活动失去生机,让幼儿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巧妙的设计游戏的情境让幼儿一边游戏,一边歌唱,让游戏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环节,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牛儿谣》的欲望,更好的体会歌曲,表现歌曲。

(6)教学过程

《牛儿谣》的活动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层层递进的,从导入环节、理解歌词环节、学唱环节到巩固复习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条理清楚且适合教学内容和小班幼儿的实际需要。

导入环节:

营造情境氛围,利用游戏直接导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播放河北民歌《牛儿谣》作为背景音乐,老师扮演蜗牛妈妈,幼儿扮演小蜗牛,每个幼儿提前戴好小蜗牛头饰随老师做简单的模仿动作进入活动室。

老师说:小蜗牛们,刚下过雨,外面空气非常的清新,妈妈带你们一起去呼吸新鲜空气,寻找食物吧。

幼儿随老师一起感受河北民歌《牛儿谣》的旋律,并随着歌曲的节拍,模仿小蜗牛在活动室自由的爬行。

理解歌词环节:

歌词的理解是幼儿学唱歌曲的重要一步,理解了歌词的内容才能让幼儿学起歌曲来更轻松,更有兴趣,更能表现歌曲,同时深化对河北民歌的感受力。

老师说:宝宝们,你们找到食物了吗?有的小蜗牛还没有找到,因为它没有把自己的犄角伸出来;有的小蜗牛偷懒了,因为背着重重的壳不愿意爬行,可是妈妈要告诉你们犄角和身上的壳对我们蜗牛很重要,大家来看看有什么作用哪?

配班老师播放 “了解蜗牛特征和习性”的视频,幼儿进行观看。

老师说:通过了解,蜗牛宝宝们明白了吗?我们的犄角有眼睛和鼻子的作用,需要伸出来,才能探路,寻找食物。请宝宝们和妈妈一起说:

小朋友随老师一起边说歌词,边做拍手、拍腿拍腿的动作,老师引导幼儿注意第一、

二、六小节的第二拍的后半拍拍腿是空拍,小嘴要安静,不能出声,也就是读到“儿”字时,第二下拍腿,嘴巴不出声音。老师注意第一次带小朋友读时,将速度放慢。

老师说:蜗牛宝宝们,为什么我们每天背着重重壳哪?

幼儿答:因为蜗牛没有骨骼,壳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

老师说:对,壳可以保护小蜗牛湿润的身体,走到哪里都要背着它,壳就是小蜗牛的房子,就像人们住的瓦房、楼房一样。请宝宝们和我一起说:

学唱环节:

老师说:宝宝们现在知道壳和犄角(触角)的作用了,妈妈要带你们去寻找食物了,请你伸出自己犄角,每个小蜗牛的犄角长短不同,你是如何伸出来的?在寻找食物的时候,爬行的方法也不同,你是如何前进的?

此刻,给小朋友简单动作创新展示的时间。然后,老师弯腰,食指伸出放在头顶上,边模仿蜗牛爬行寻找食物,边范唱歌曲,小朋友可以模仿老师,也可以用自己的动作。之后,老师开始逐句教唱,每教唱一句,带小朋友模仿小蜗牛往前爬行一段距离。整个的教唱环节,也就是游戏中寻找食物的环节。

复习环节:

由配班老师提前在活动室一个角落里放好蔬菜的叶子,在主班老师引导下,小朋友们找到食物,大家高兴的在一起齐唱《牛儿谣》。

老师说:宝宝们,今天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找到了丰盛的食物,每个蜗牛宝宝都不怕辛苦,不怕累,勤劳的付出才会有收获。

结束环节:

老师说:今天蜗牛宝宝们都累了,让我们躲进房子里,轻轻的闭上眼睛,甜甜的睡一大觉吧。

低声播放河北民歌《牛儿谣》的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蜷起身体,闭上眼睛,静静的再次感受河北民歌音乐的美好风格。

(7)教学总结: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班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活动中《牛儿谣》的旋律朴实明快,歌词内容通俗易懂,具有拟人化、趣味化,伴以丰富的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小班幼儿被着浓浓河北味的民歌音乐产生了较好的感染力,充满情节的游戏和老师自然的教态,丰富夸张的艺术表现激发了幼儿学唱河北民歌《牛儿谣》积极性,整个活动的教育环节安排合理有序,较好的完成了活动教育目标。

此外,通过授课老师观察得知,活动之后,孩子们对《牛儿谣》这首河北民歌非常感兴趣,在班级里、常规活动中、区角活动中、户外活动中,孩子们会情不自禁的哼唱歌曲,并且一边哼唱一边做相应的动作。因此,授课老师基于孩子们对《牛儿谣》的喜爱,特意将这首河北民歌做了美术活动的延伸,以《牛儿谣》为背景音乐,引导幼儿画蜗牛壳的螺旋线。

5.2河北民歌《放风筝》的教学设计

中班幼儿语言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理解能力有所增强。其逐渐开始寻找合作的伙伴一起玩耍,而不再局限于自己单独玩,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中班幼儿在社会行为方面并没有对相关规则进行良好的建立与完善,因而容易发生冲突,需要老师在活动中明确规则。在教育活动中,中班幼儿对模仿仍然抱有兴趣,并且他们能够在实际行动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其创造性的思维与意识。当中班幼儿在多次对相同的一种材料进行了模仿或操作后,会慢慢对其常规性的玩法产生不满足的心理,从而产生全新的想法或付诸行动。同时,中班的幼儿通常在遇到困难或阻碍的时候会逐渐表现出勇于挑战、不甘放弃的行为,但是,由于其缺乏对问题进行独立解决的意识,往往会通过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在规范中班幼儿日常行为与举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幼儿一起来对活动规则进行合理制定的方式,减少日常活动中产生矛盾的现象。在活动材料选用时,引导幼儿使用半成品活动材料、新旧活动材料搭配使用,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当幼儿求助时,一定要与他们共同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并进一步与幼儿讨论:“怎样解决才能更好?”通过将中班幼儿始终置于主动的一方,并在最大程度上对其提供心理方面的帮助,由此才能使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其不断探索的勇气与信心。

对于中班幼儿的行为动作而言,由于其正处于快速发展神经系统与协调能力的阶段,所以可以做上下肢联合的简单复合动作,连续的移动动作。如下肢小碎步,上肢小鸟飞的动作。在随乐能力方面,中班幼儿能够随着音乐节奏轻松、合拍、自然的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而改变动作的变化。在幼儿园良好环境的影响下,中班的幼儿合作表演能力增强,能够主动追求和同伴一起跳舞的快乐,并且运用动作进行创造性表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所做动作的表现力也越来越强。如同样是走步,他们能区分是老爷爷还是解放军;同样是小鸟飞,能区分小鸟是在晴朗的天空飞,还是暴风雨中飞等等。

下面,以河北民歌《放风筝》为例,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1)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春意盎然,放风筝是幼儿在春天玩的比较多的一个游戏,风筝的造型丰富多样,飞到天空中姿态万千,在风和日丽的大自然中放风筝幼儿十分感兴趣。此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风筝具有十分特殊且重要的意义,人们往往采用放风筝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河北民歌《放风筝》贴近幼儿生活,为幼儿进行动作的模仿和创编提供了合适的主题,且歌曲旋律欢快、优美,通过让幼儿欣赏乐曲,感知、探索乐曲中乐段的不同,用肢体去探索、体验、表现风筝的不同造型以及风筝自由飞上天空的动作。

此外,通过对中班幼儿韵律活动特点的分析,他们对于动作的模仿与创造始终具有相当浓厚的兴趣与热情,对此,教师可以选取相应的模仿动作与创编动作来作为主要的训练动作,并适当的加以复合性动作来提升中班幼儿的学习程度。

(2)歌曲分析

河北民歌《放风筝》充分展现了河北地区音乐的独特韵味。在旋律、节奏与节拍的使用方面,不仅能够在歌曲当中产生形式多样的节拍组合,也能够充分凸显河北民歌的综合化与多元化特点,并且在处理歌曲节奏与速度的过程中也能够充分体现其丰富多彩的内涵。因此,清新质朴、温柔婉约中又充满着欢乐愉快的音乐风格很受幼儿喜爱。《放风筝》的歌词大意是在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时节,两个小姑娘春游踏青,放风筝的愉快场景,充满着趣味性、生活化的歌词内容有效调动了幼儿参与河北民歌韵律活动积极性和参与性。

(3)活动目标的制定

幼儿园韵律活动是幼儿运用身体来进行的一种游戏活动,所以使幼儿从活动直接获得快乐是活动的第一目的;其次通过创造性的身体艺术造型活动来发展幼儿的艺术表现力是第二目的;幼儿学会更好地使用身体动作来发展感知音乐的能力就是活动的第三个目的。由此,韵律活动《放风筝》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熟悉音乐旋律,感受河北民歌《放风筝》温婉优美的音乐性质;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较合拍的做平移步和点步及手臂的上下摆动;在活动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及表现自己创编的动作。

(4)教学准备

根据放风筝的主题,韵律活动前一天,进行了第一层主题活动的设计,户外放风筝,引发幼儿的兴趣,并让幼儿熟知放风筝的过程,及风筝在天空中飘来飘去的姿态,为幼儿在韵律活动的创编中积累动作材料。其次,活动中准备宽敞的活动室及形态各异的风筝,还有河北民歌《放风筝》的音乐。

(5)教学方法

按照情境的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由于韵律活动实施前,第一层主题活动户外放风筝已经完成,因此在韵律教学活动实施中选择幼儿比较熟悉的情境教学法,结合回忆开始的活动设计,让幼儿回忆风筝的外部形象都有哪些?风筝在天空中的状态后,再用自己的动作创造性的进行表现活动。按音乐的的重复组织教学,即音乐旋律相同做相同的动作,音乐不同做不同的动作。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幼儿更好的感知音乐的结构。

(6)教学过程

在《放风筝》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导入,音乐欣赏,模仿,引导创造性表现与练习的相结合,层层深入、层层累加,在创编动作和学习动作的过程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ca0fa35468951c1a018c19d29e429e6a  图5-5河北民歌《放风筝》谱例

动作设计:1-8小节,在圈上顺时针模仿踏青走路的动作,双手搭在肩上;9-16小节,模仿风筝外形的动作,腿部做蹲起的动作;17-22小节,下肢做平移步与点步的结合,如第17小节一到三拍向左横向平移,第四拍右脚脚尖点地,第18小节相反方向。第19到22小节以此类推。上肢做手臂上下摆动模仿风筝飞舞的动作。

导入环节

回忆放风筝时的情境,并大胆地用语言和动作进行表达和表现。

老师说:春天风和日丽,微风徐徐,是我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小朋友们回忆一下,

在我们放风筝时,你都看到哪些风筝哪?你能用身体动作,把风筝的形态表现出来吗?

幼儿说:飞机、蜻蜓、小兔子、小鱼、长龙……

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 幼儿边说边用身体动作创编表现风筝的外在形象。

老师说:小朋友用身体动作把风筝表现的真是惟妙惟肖啊。有一个小姐姐带

着妹妹也去踏青放风筝,我们来听听她们放的是什么风筝哪?

欣赏音乐环节

全体幼儿围圈,面向圆心呈单圆圈状。

老师说:我们也随小姐姐和妹妹去踏青,听听她们是几月份踏青。

欣赏音乐第一第二段,并按照放风筝的音乐节拍在圆上顺时针走路踏青,双

手搭在自己的肩上。

老师说:她们是在几月踏青?幼儿说:三月。

老师说:她们放的什么风筝哪?让我们继续听一听。

欣赏第三段音乐,仍然在圈上做走路踏青的动作,边行进走路边让幼儿感知音乐的节奏与风格。

创编动作环节

通过行进式的音乐欣赏,不仅可以让幼儿熟悉音乐,还可以通过行进来感知乐曲的节奏节拍,在乐曲的熟知后,直接引入动作的创编。

老师说:我们听到小姐姐和妹妹放的是什么风筝了吗?

幼儿说:蝴蝶和蜈蚣。

老师说:我们如何用身体来表现蝴蝶哪?

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做出手臂上下摆动的动作,并随第一段音乐在圈上小蝴蝶飞。

老师说:我们如何用身体来表现蜈蚣哪?

有几个幼儿爬在地上扭来扭去,几个幼儿扶着肩膀连接成长长的蜈蚣,随音乐节拍自由扭动,感知创编的快乐。

老师说:小朋友们,小姐姐和妹妹放的风筝是小蝴蝶和蜈蚣,你想放什么风筝哪?

幼儿说:小青蛙、喜洋洋、熊大熊二、老鹰、小猴子……

在熟悉音乐,创编动作的基础上,幼儿开始接受新动作平移步与点步。

老师说:小朋友们当风筝飞上天,它在天上呈现的是什么姿态哪?

幼儿答:忽高忽低,忽远忽近,有时晃来晃去。

老师开始教小朋友做平移步与点步,手臂上下摆动的动作,让幼儿感知风筝在天空中的姿态。

整理动作,完整随乐环节

老师说:小朋友,现在让我们随小姐姐和妹妹一起去踏青放风筝吧。

全体幼儿围圈,面向圆心呈单圆圈状。1到8小节,在圈上做行进走路踏青的动作;9到16小节,上肢做风筝的外形模仿动作,腿部做蹲起的动作;17到22小节,下肢做平移步与点步,上肢做手臂上下摆动模仿风筝飞舞的动作。第二段和第三段重复第一段乐曲的动作。要提高幼儿动作的随乐性,在总体上的动作与组合应当具有重复性与简单性,由此不仅能够对其整体美感进行充分体现,也能够有利于幼儿园小朋友的学习与模仿。

结束环节:

老师说:今天,我们随小姐姐和妹妹,在好听的乐曲伴奏下一起感受了放风筝的美好情境。这首描写小姐妹踏青放风筝的乐曲正是我们河北省的经典民歌《放风筝》。刚刚小朋友们一起沉浸在这首质朴、婉转的曲调中,感受着放风筝的欢跃情境。对于河北民歌而言,不仅来自于普通民众,也在民众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更是得到了民众的代代传颂与继承,同时,河北民歌也是河北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是无法衡量的。小朋友们让我们把今天的所学的河北民歌《放风筝》的舞蹈,回家后分享给你的家人吧,让大家一起感受河北民歌的美好旋律。

(6)教学总结:

在教学活动中以跟随小姐妹放风筝为主线,分别进行了踏青走步感知乐曲节奏、根据风筝形象进行动作的创编、模仿风筝天上飞进行动作的新授,一系列的教学开展,活动内容层层深入、层层累加,使幼儿从了解河北民歌《放风筝》的主题到欣赏民歌,表现民歌,感受民歌,认知民歌,不仅促进幼儿韵律能力的全面发展,还使幼儿在活动中、游戏中深刻感受了河北民歌的精髓。借助各种感知渠道达到与河北民歌的情感互动,培养幼儿的综合文化,弘扬河北文化传统,使河北民歌源远流长。

 5.3河北民歌《对花》的教学设计

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他们更喜欢与同伴一起活动,能够分工明确,而且关系较为融洽。此外,在操作过程中,大班幼儿一旦产生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相互讨论并从中发现有效的方法,而不会仅仅依赖教师的所提供的帮助。大班幼儿的创造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通常不会仅仅局限于常规性的玩法,更多的是通过几种材料之间的相互配合或基于上一个游戏的玩法来对全新的玩法进行进一步拓展。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大班幼儿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在其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使大班幼儿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相互合作来将之解决。教师在活动中不需要过多的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应当让大班幼儿充分地进行自发性的操作与思考,通过重复的“试误”来进行逐步调整。教师应注意敏感地捕捉幼儿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并充分激发大班幼儿“标新立异”与“异想天开”等创造性思维。

大班幼儿已经获取了一定的演奏经验,无论是随乐性上还是动作协调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大班幼儿能够熟练地掌握所熟悉乐器的各种不同的演奏方法;能够自如的用简单的节奏跟随音乐齐奏,还可以初步学会用两种以上的不同的节奏型跟随音乐合奏,在演奏时能够与音乐的速度、力度变化相一致;能够较迅速的理解指挥的手势并积极准确的做出反应;同时,大班幼儿已形成了较强的团队意识,能够主动与他人配合,有较高的演奏积极性和表现意识。

下面,以河北民歌《对花》为例,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1)设计意图

此次活动的设计主题来源于过新年,过新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新年也是孩子们最喜欢和感到最有趣的节日。河北民歌《对花》旋律喜庆欢快,乐曲中敲锣打鼓的衬词,热闹的气氛,与过新年这一主题十分贴切。因此,以过新年为主题将河北民歌《对花》应用到打击乐活动中,使幼儿通过打击乐的演奏过程感知河北民歌《对花》的欢快旋律,从而发展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及合作能力。

92cefa744f20b7f8b9bbc1ea41af18ba  图5-8河北民歌《对花》谱例

(1)歌曲分析

河北民歌《对花》是河北人民庆祝佳节时候演唱的小调歌曲,旋律流畅、自然、明快,使用对比句式前后应答。在旋律节奏中有仿照河北民间音乐的锣鼓点,还有使用的衬字和衬句的密集安排,增强了乐曲欢快的特点。因此,将《对花》融入打击乐演奏活动中,乐曲欢快活泼、节奏感强,很容易把幼儿带进热情洋溢的气氛,不仅让大班幼儿充分享受源于奏乐活动的欢乐与气氛,并逐步使其对于河北民歌所赋予的感受力、表现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教学目标的制定

引导幼儿熟悉乐曲旋律,体验乐曲表现的热闹氛围;引导幼儿在学会身体动作的基础上,学习用鼓等乐器为乐曲伴奏;通过合奏,进一步体验乐曲的欢快、喜庆的气氛。

(3)教学准备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物质材料中准备了支持幼儿进行探索选择的种类丰富齐全的打击乐器;环境材料需提供宽敞明亮的教室;节奏知识储备中需幼儿提前复习切分音的节奏型。

(4)教学方法

操作尝试法:该方法主要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针对幼儿在积极探索与自由观察的过程中同步学习而提出的,教师可以将各种节奏型的符号向幼儿提供,以此来使幼儿通过拍打身体动作与谈论等方式来尝试进行自由探索与选择,从而引导其运用身体动作并根据节奏符号来开展相应的练习。因此,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可选择性等优势,不仅能够对纲要的相关精神进行凸显,也能够充分关注到每个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让幼儿通过更欢乐轻松学习氛围来开展自主性的思考与学习,让教师在幼儿日常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的成为引导者、合作者与支持者,并使教师与幼儿之间式中维持一种非常良好且积极的师生关系。

感受体验法:通过感受体验法可以使大班幼儿充分运用其视觉与听觉等感官,以此来使其对乐曲节奏与韵律进行充分感受。同时,由于大班幼儿在肌肉协调能力方面已经有了显著性的提升,所以大班幼儿更愿意跟随乐曲节奏来体验节拍与动作,从而对乐曲节奏与性质等进行进一步理解。

(5)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教师引导幼儿围绕过新年的主题展开讨论。

老师说:过新年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小朋友们谈谈在过新年时有哪些快乐事情哪?

幼儿说:放鞭炮、有压岁钱、穿衣服、放烟花、敲锣打鼓……

老师说:过新年可真快乐呀,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分享一首我们河北人民在庆祝佳节过新年时的一首民间歌曲《对花》,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欣赏音乐环节:

欣赏河北民歌《对花》,引导幼儿谈一谈,听后的感受及歌词的内容。

老师说:小朋友们听完这首河北民歌后,有什么感受哪?

幼儿说:很热闹;想跳舞;非常的欢快……

师儿说:你听到了哪些歌词内容哪?

幼儿说:七不隆咚采咚采,像打鼓的声音。

幼儿说:春天里开花,开的是迎春花。

幼儿说:迎春花送给英雄戴……

老师总结歌词内容,并指出“七不隆咚采咚采,八不隆咚采咚采”是模仿敲锣打鼓的声音,请幼儿再次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欢乐气氛。

声势动作创编环节:

声势训练是当代音乐教学中一种运用较广、影响较大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一件打击乐器,用拍击不同的身体部位发出不同声响组成节奏,组合演奏。将声势教学融合在幼儿打击乐活动中,可使幼儿通过身体拍击动作更好的感知乐曲的性质,为操作幼儿打击乐器做好铺垫。在熟悉乐曲旋律后,教师把身势节奏型的图谱提供给幼儿,引导幼儿分句创编身体动作,之后师幼一起对创编的动作和节奏型进行归纳总结,大家一起做身体动作为乐曲伴奏。在声势动作掌握之后,教师指导幼儿练习“声势动作总谱”。首先讨论好分声部的方案,选出专门拍手、拍腿、拍肩的三个声部。老师做指挥动作,随着音乐,幼儿做身体的节奏动作,练习幼儿快速的反应能力及合作能力。

打击乐器演奏环节:

指导幼儿探索配器的方案。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探索配器的方案。比如,“七不隆咚采咚采”像敲锣打鼓的声音,选择鼓;强拍用声音大的乐器;节奏型复杂的用容易操作的乐器……。经过师幼的谈论、乐器的试用,定为拍手声部选择鼓,拍肩声部选择钹,拍腿声部选择双响筒。引导幼儿分声部练习打击乐演奏。幼儿看教师指挥,三个声部幼儿分别演奏鼓、钹、双响筒,学习迅速准确地对教师的指挥做出相应的乐器演奏。每轮演奏结束之后,持不同乐器的幼儿可自己交换乐器,重新演奏。

歌词改编环节

在对乐曲的旋律及演奏熟悉之后,老师可引导幼儿将儿歌《过新年》引用到对花的旋律中,进行歌词的替换或创编(图5-9)。最后集体奏乐演唱过新年。

609432b3a6ff8901d84dc7a26d10aa59  图5-9河北民歌《对花》歌词改编

 结 语

世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只有让儿童生活在音乐的母语环境中才能使儿童深切地感受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情感,强调在幼儿音乐教育的入门阶段,选用当地的民歌是让幼儿深切感受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培养幼儿审美能力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河北民歌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充分体现了河北地区的文化底蕴以及地域特色。本文针对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现状调查,基于现状分析与问题导向,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教师对河北民歌音乐教学的认知程度不足;.幼儿园河北民歌音乐教育目标的定位比较模糊;教学活动的方法较为单一;活动中所选择的内容单调重复;外部环境的支持力度不足等等问题。

为此,笔者经过对存在问题的深入的分析提出建议,包括: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总体原则;提升幼儿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河北民歌;运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融河北民歌于节奏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活动、音乐欣赏活动中;营造河北民歌音乐教育教学的外部环境。最后,笔者对河北民歌的音乐素材进行筛选、整理,择选出十三首适合幼儿园应用的河北民歌,对部分河北民歌的性质、旋律、歌词、主题、节奏节拍等音乐元素深入分析之后,设计撰写幼儿园河北民歌音乐活动方案并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进行了组织实施。为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幼儿园教师组织相关活动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为弘扬河北传统文化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研究河北民歌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和功能对幼儿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过程中,感动于所调研幼儿园园长和老师们给予的无私帮助和支持,感动于小朋友们的天真烂漫以及对家乡河北民歌的喜爱。但由于笔者理论知识浅显,写作水平有限,文章内容不尽详尽,逻辑结构仍需更加清晰。我将继续努力,还请诸位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一、参考书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徐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

[3]徐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35-36.

[4]王惠然.幼儿园音乐教育与活动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5]黄瑾,林琳.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2

[6]周青青.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56

[7]王沥沥.中国民间音乐艺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23

[8]周耘.中国传统民歌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

[9]刁艳.中国民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10]绪红霞.山东民歌音乐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11]郭亦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7

[12]郭小利.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10:23

[13]绪红霞 刘艳.山东民歌音乐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1.

[14]汪爱丽.幼儿音乐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3-25

[15]杨丽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6-27

二、政策法规

[1]xxx.xxx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

[2]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4]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

[5]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

三、参考期刊

[1]高瑜.《谈谈河北民歌》[J].中国科技信息,2008(14)

[2]丁蕾.《论河北民歌题材的发展》[J].学术探讨,2013(10)

[3]吕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J].音乐研究,1993(3)

[4]唐禹.羌族民歌分类及特点[J].艺术教育,2012(07):98-99.

[5]刘伶俐.谈中国民歌的分类及特点[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6):46.

[6]邹丽.浅论宝鸡民歌的分布、分类及风格特点[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7(03):70-72.

[7]唐代俊.仫佬族民歌的审美及教育价值[J].歌海,2007(06):10-11.

[8]杨永平.基于实证分析的民歌教育功能研究[J].音乐时空,2015(19):64-65.

[9]骆彤.广西幼儿园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运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大学教育,2012,1(03):50.

[10]王东梅.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9(04):136.

[11]吴璐珺.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应用[J]. 好家长,2016(07):52.

[12]梁凤鸣.幼儿民间实验教育艺术研究报告[J].教育导刊,1995,(05):4-10.

[13]杨晓.幼儿传统音乐教育初探[J].教育战线.2010:167-168.

[14]赵梅.青海民歌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5:150.

[15]马国兰.青海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5:84.

[16]何莹.让幼儿在民歌的浸润中成长——幼儿园开展民歌欣赏教学的尝试[J].中华少年.2016(12)

[17]周素珍.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歌教育活动探析——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1(02)

[18]王芬芬.浅谈如何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运用民歌民谣[J].MUSIC•音论乐坊.2014:112.

[19]左鹿君.河南民歌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现状研究[J].神州教育,2015:127.

[20]谢传红.传统民歌的变迁——基于“绕家”民歌的思考[J].黄钟大吕,2016:49-51.

[21]肖英群,斯琴毕力格.鄂尔多斯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中的地域与风格研究[J].民族音乐,2015,(03):94-96.

[22]杨永平.基于实证分析的民歌教育功能研究[J].音乐时空,2015,(19):64-65.

[23]李惠珍.浅议民歌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0.

[24]薛丽.论幼儿园音乐律动教学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J].学周刊,2020(04):185.

三、参考学位论文

[1]高天牧.多重视角下的河北民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田洁.河北民间音乐在普通中职学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3]冯羿. 河北民歌的保护、传承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09.

[4]高峰. 河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高峰. 河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6]何纪红. 浅谈原生态民歌的教育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7.

[7]靳立军. 呼伦贝尔蒙古族民歌艺术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8]向敏. 羌族民歌的教育功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9]王会平.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园的“本土化”实践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10]杨娜.河北民歌的演变与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1]陈阳.基于蒙古族民间音乐的幼儿园音乐课程开发资源研究——兼论蒙古族音乐幼儿教育资源库的构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12]赵洁.幼儿园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以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为例[D].西南大学,2013.

[13]孟萍.X幼儿园教师开发民间音乐的课程调查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

[14]李虹霖. 侗族大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15]段青青. 幼儿园民歌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16]王亚男.民间音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现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17]黄曦.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18]王文烁. 幼儿园民族音乐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19]龙慧.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研究——以武汉市某区幼儿园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0]邓兴军.论新疆维吾尔族民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1]高添.苗族民歌的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22]王雅静.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应用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6.

[23]秦晶.桑植民歌传承方式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6.

[24]易潇萍.广西汉族传统民歌保护与教育传承研究——从桂林汉族传统民歌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5.

四、外文参考文献

[1]Baake, Ken. “It’s Now We’ve Crossed Pease River”: Themes of Voyage and Return in Texas Folk Songs[J]. Great Plains Quarterly,2010,30(3):171-182.

[2]Watts·Sarah H.; Bartolome·Sarah J. Children’s Folk Songs of America: The Folk Music Legacies of John Langstaff and Ruth Crawford Seeger[J].General Music Today,2013,26(3):13-17.

[3]Charlton·Clive, Yarwood. “Country Life”? Rurality, Folk Music and “Show of Hand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9,25(2):294-206.

[4]Culig, Edna Aurora C. A Content Analysis of Asian-Pacific Folk Songs in American Elementary Music Textbooks from 1967 to 2008[D].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2012,19(12):11-18

[5]Reynolds·Geoffrey. Ghanaian Folk Songs: Training Ground for Music and Social Skill Development[J]. General Music Today,2005,19(1):17-21.

[6]Kapusuzoglu,Kelly.Turkish-FolkSong Activities for Kindergartners[J].Mem.Teaching Music,2003,11(2):26-32.

 

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河北民歌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17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1119.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5月16日
Next 2023年5月2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