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以趣缘关系为纽带的网络社群活跃于社交媒体中,形成了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具有特定的功能和属性,我们称它为网络趣缘群体,而在这一群体中较为出众的是网易云这一平台所形成的音乐群体。网易云是发展较为成功的音乐平台,其不仅具有分享音乐的功能,同时具有社交属性,而其与传统社交平台的区别之处在于,这一平台上的群体全部是音乐爱好者,因此这支群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主要对上述群体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该群体的社交互动和身份认同,本次研究先阐述了传播学和亚文化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文献研究法等实现对该群体的探索,总结出该群体是如何在社区互动中构建及强化身份认同的,并对该趣缘群体的发展给出建议。
关键词:网络趣缘群体;身份认同;音乐社交;网易云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人们的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因各种相近的文化需求、兴趣爱好为由而聚合起来的人际关系群体逐渐成形。另一方面,日常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人们面对面交流、沟通情感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亟需寻找新的方式进行,人文关怀也需要新的途径表达。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广阔包容的互联网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虚拟互动空间,过去人际关系的维持主要基于血统和地域,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固有的纽带,各种各样的网络趣缘群体出现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其社交的一部分,这种新的社交模式,具有灵活和自由的特点,因此更受年轻人钟爱。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这是地域形成的自然屏障,但是音乐打破了这一屏障,同样作为音乐的爱好者,即使语言不通,文化不同,也能聚集在一起实现交流。当音乐也能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时,代表着一种新的音乐形式的诞生,而在这新型音乐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平台,在线音乐平台“网易云音乐”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成长,使其逐渐成为网络趣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易云音乐”身为后起之秀,目前已然凭借良好的用户体验和过硬的口碑成为亿级用户的常用播放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互联网上真正热爱音乐、尊重音乐的同好们的最大聚集地。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该趣缘群体进行音乐社交,自发性地参与趣缘传播。在此过程中,个体通过融入群体产生不同维度的身份认同,又深刻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心理。
1.1.2研究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社交群体和社区的血缘、地缘、业缘纽带的粘合性在不断下降,而与趣缘关系的粘合度却在不断上升,趣缘群体的产生,打破了传统的社交纽带,瓦解了传统社交,使社交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用户在网络空间中的互动是社会交往的重要维度,网络趣缘群体的影响力和行动力不容小觑,已经成为传统社交群体的风向标,其社区互动行为与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同时,群体和社区凝聚中心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的变迁,研究网络趣缘群体的基本特征、互动模式与潜在问题,可以有效防控这种变迁潜移默化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信息化社会具有强大的可能性和包容性,碎片化信息和流动性场景在给人们带来更多元化选择的同时又极其缺乏稳定性,个体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是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的角度来研究特定的网络趣缘群体可以更为精准地聚焦网络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
同时,音乐社交的出现,让音乐有了新的传播形式,本文选取的研究目标是基于网易云的趣缘群体,在互联网音乐时代,这一群体在聚合性和互动性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通过对其分析,总结出这一群体的特点,探索出音乐传播的新形式,并且对该形式进行优化。因此,本研究具有针对实践的现实价值以及指导意义。
1.2研究综述
1.2.1音乐社交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知网搜索关键字“音乐社交”后筛选出国内文献发现,此类研究期刊达220篇,论文60篇,多以网易云音乐APP为例子从传播学视角研究用户的分享互动行为,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研究不多,在音乐趣缘社交的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构建方面有所空白。
1.2.2趣缘群体的研究现状
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在该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最为著名的理论体系来自罗自文,他将趣缘群体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并且将研究结果著作成书,提供了趣缘群体的研究思路。另外查找相关论文,发现国内学者对网络趣缘群体的研究自2006年起,文章数量从 2016 年开始增加,呈现逐年增多趋势,但仍处于起步状态,热度不高。删减去相关性不高的文献后共计论文与期刊61篇,研究视角覆盖了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和领域。
1.2.3身份认同的研究现状
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包括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等,其中国内外对群体认同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认同研究主要聚焦于国家、地域、民族及职业等问题上。笔者通过知网搜索关键词“身份认同”检索到27000余篇出国内外文献,进一步精简整理后发现,对于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研究群体成员的心理动机及群体认同的建构过程,理论成果相对较少。虽然目前对于网络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的研究相对较少,但通过对于文献的总结可得:人们通过加入网络趣缘群体获得群体认同,以实现自我价值的确认(即自我认同),而这一过程又是动态的,成员获得自我认同后又会反作用于群体认同的构建,从而实现相互影响,这也是本文所要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
1.3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研究综合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为研究视角和思想路径,将以网易云音乐平台为研究载体,以音乐社交趣缘传播活动作为观察对象,从音乐社交趣缘群体本身入手,将身份认同从自我和群体两个角度进行分类,共分为三种,分别是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和两者组合认同的加强。这部分主要针对网易云音乐平台中的社区互动情况、音乐作品下的评论、对音乐作品的分享、翻唱及二次创作等来分析,最后本文将试图提出如何在重视音乐趣缘群体传播作用的同时避免过度“圈子化”的建议与方法,以及反思个体的迷失与归属,正确认识群体的意义与力量。
研究方法主要用了文献研究法、参与观察法、文本分析法。
2、音乐趣缘群体概述及其社区互动
音乐社交趣缘群体基于在线音乐平台而聚合产生,其特征具有网络趣缘群体的典型性。在线音乐平台的不断完善改进的互动机制为音乐趣缘群体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土壤,用户行为和思想会通过这些互动机制辐射到不同的平台和人群,参与到网络社会互动中,并形成独特的社交模式。
2.1音乐社交趣缘群体概述
2.1.1音乐社交趣缘群体的形成
音乐是艺术也是语言,同时也是媒介的一种。它与其他艺术具有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音乐可以不受地域和文化等外在环境的影响,它可以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互联网兴起后,为音乐的传播加上了翅膀,两者结合形成了音乐社交,这一社交模式让亲缘社交和地缘社交的局限性被打破,社交群体的互动是以音乐为基础的,人们以各类音乐作品为兴趣点,在各个在线音乐平台上聚合到一起,形成了音乐趣缘群体。群体成员为音乐作品赋予的情感价值,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互动感,同时增强了音乐趣缘群体的凝聚力。
2.1.2音乐社交趣缘群体的特征
在音乐平台注册的用户,几乎都会对趣缘文化起到传播作用,平台将用户进行分类,同一兴趣的人会在自己的兴趣领域评价或者创作,其实这些动作本身就是社交互动行为。如果用户在音乐选择上较为多元化,则可以同时加入多个音乐趣缘群体,比如网易云平台上有古典音乐也有流行音乐,但这些音乐并不会限制用户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因此同一个用户既可以是古典音乐的发烧友,又可以是现代音乐的追求者,他可以同时属于多个趣缘群体。
由此可以看出,该群体具有如下显著特征:其一,与一般群体一样,是以共同兴趣为基础建立的,群体中的人在网络聚合,并各自拥有不同的、多重的属性;其二是以“网易云音乐”在线音乐平台作为主要活动平台,并通过“分享”这一社交行为辐射到不同的社交网络中;其三这一群体在平台实现信息互动和身份构建,比如情感分享、二次创作等。
2.2音乐趣缘群体的社区互动
2.2.1造就趣缘社区的土壤:在线音乐平台
音乐是自由且开放的,它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了不同风格的文化,因此以音乐为基础的社交群体也存在差异性。有些群体钟爱摇滚,另一些则偏爱乡村音乐。古代即有以乐会友的说法,由此可见,音乐群体自古存在,只是传统音乐群体多受到地域影响,如乡村音乐之于X西部牛仔,摇滚音乐之于美洲黑人文化,因此这样的群体只能称其为音乐群体,而不能将其定义为音乐趣缘群体。
在线音乐的最大优势便是实现了音乐的分类,平台将音乐按歌手或者按风格进行风类,有助于用户更快找到自己的音乐群体,实现与群友的互动和探讨,当用户欣赏音乐时,其身份只是音乐的参与者,当用户对音乐进行评论或者与其他人产生互动时,其身份变成了信息生产者,而在身份转变的过程中,趣缘群体便逐渐形成。
各音乐平台所采用的技术大体一致,因此平台之间的竞争不再围绕技术,而是转向开发用户关系,各平台都意识到增加用户对平台的依赖度才能增加竞争优势,而将平台社交化,让用户在该平台找到志趣相同的朋友,可以大大增加客户对平台的粘合度。本文主要探讨对象是网易云平台,该平台不仅植入了社交功能,同时让这一功能实现了仪式感,这种仪式感由线上延伸到用户的生活中,让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或消遣,更是成为人们无法脱离的精神慰藉。这样,其促使用户在平台上构建以音乐文化为核心的趣缘社区,成为造就音乐趣缘群体的土壤及重要生产场域。
2.2.2兴趣的共鸣者:趣缘社区成员
“网易云音乐”中的音乐社交趣缘群体的成员主要是由原创音源发布者、二次创作(翻唱)者、KOL用户和普通用户四个部分构成的。虽然四个部分的成员各有职能,规模上相差较大,但不论哪种成员都是通过趣缘纽带联结到一起,在同一个平台相遇、互动。因此多方在趣缘社区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并共同参与向外的趣缘传播活动。
2.2.3开放自由的内容生产模式
“网易云音乐”宽松自由的内容生产环境和以用户为核心的内容生产模式,催化和助推了音乐趣缘传播活动的发展,并因此牢牢地凝聚起社区中庞大的音乐趣缘群体。现代社交媒体在生产内容时多采用UGC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了用户的重要性,让用户主动进行内容输入。网易云的操作模式是开放用户创作和评价等权限,提高用户的参与感,使用户更为积极地进行趣缘传播。
“网易云音乐”最具有标志性的部分有歌曲评论以及个性化日推。在未违法平台言论规范的前提下,用户可以以歌曲的曲风、歌词、作曲作词人以及演唱者为话题,进行自由地互动和讨论。受平台用户具有异质性和这种与微博类似的交互方式的影响,在音乐平台内不同歌曲的评论区又分化出一个独立的趣缘社区,即小型的社交空间。
“网易云音乐”给予了用户最大限度的自由,以鼓励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吸引了更多音乐爱好者聚集在平台上,极大程度地凝聚起了趣缘群体。
2.2.4完善的参与式分享性机制
“网易云音乐”把用户在平台内外部的社交行为相关联,通过用户的私人关系网,间接促使了更多人加入一些特定的趣缘社区中,根据音乐乐趣形成的社交网络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网易云音乐的”共有以下四种建立社交关系链的方式:第一是在“附近的人”中发现有自己爱好相似的陌生人;第二是在“认识的人”中,通过其他社交联系如微博、微信、手机通讯录等方式找到一些关系性强的亲人和朋友;第三是在使用软件时用例如点赞或者是歌曲下方的评论等方式认识一些和自己兴趣相似的用户;第四是在其他平台上通过分享电台、歌曲以及歌单的互动进行社交。“网易云音乐”将内容、平台与用户三者之间关联起来,激发使用者的互动和分享热情,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音乐兴趣社交圈,创造标新立异的音乐社交。
3、音乐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构建
通过上述社区互动,“网易云音乐”平台上的用户聚合成一个庞大的网络趣缘群体。在频繁的自我表达和网络互动中,用户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意识到了“自我”,感受到了“集体”,产生了多样的身份认同。
音乐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构建离不开其对个体与群体身份认同的认知和理解,本节将身份认同构建从自我认同、群体认同两个层面来探究身份认同建构的内涵、实现方式和价值指向,从微观与宏观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音乐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建构问题。
3.1自我身份认同的构建
自我认同感的缺失是现代社会中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自我身份认同的构建是个体身份认同构建时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音乐社交趣缘群体尤其关注自我认同问题。
3.1.1自我身份认同的内涵
自我身份认同源于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内化。吉登斯认为,在现代性后传统秩序中,自我认同成为一种具备反思性特征的有组织的活动,通过反思性的自我身份认同而形成内在的同一性。X心理学家肯尼斯·J.格根认为,自我认同的产生源自于联合行动,关系流动中产生自我认同,各种有意义的关系赋予获得性的自我。
3.1.2自我身份认同的实现方式
学者 Surratt 认为,网络互动中成员自我身份的形成都是通过语言和交谈建立的。在线社区给人们提供即时的交流环境,成为人们构建虚拟身份和自我认同的最佳场域。在“网易云音乐”趣缘群体之中,每个个体都有自由发言的权利,可以通过分享自身经历和感悟构建一个理想的自我角色,也可以将自身代入歌词借此感受和表达自我。《经济舱》这首歌下有一句热评:“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的起点是经济舱,合作、听歌都需要共鸣。这首歌如果hit了,那是因为有那些坐在经济舱上看到山外山但是梦想做人上人的英雄们!”。这首歌真的火了,楼中楼都是被感染到的用户表示认同,互相交流感悟。在“网易云音乐”社区中,通过平等地参与社区讨论进行自我叙述和自我展示,用户既有可能在某些趣缘群体内构建完全不同于现实自我的虚拟角色,也有可能在群体内完全展示现实的自我。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强化了自我虚拟形象与理想自我的一致性,从而完成了社会身份认同的第一步,即构建了自我认同。
3.1.3自我身份认同的价值指向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自我认同来帮助自己消解焦虑、建立安全感。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风险的评估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应运而生。音乐趣缘群体中大量的成员是以自我实现为目的而加入群体,对于此类成员而言,自我认同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我描绘的理想愿景。如歌单“[独立民谣]城市喧嚣之外 我们要找到心绪的落脚”,承载的并不是民谣音乐本身,而是音乐中象征描绘的对于个人愿景的美好想象。人们借助音乐趣缘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规划搭建了一个自认为适配且美好的场景,由此构建的自我身份认同包含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构建,可以帮助人们消解部分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对歌词中描绘景象有所期许,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2群体身份认同的构建
身份认同的构建从自我认同到群体认同是一个交叉渐进的过程,二者互相影响进行。音乐趣缘群体成员最初的社会认同首先来自于个体自我身份的感知,用户参与过一段时间的群体活动与互动后,对于其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与日俱增,进而自发地遵守群体行为规范,不自觉地维护群体形象,并参与到群体认同的建构中。
3.2.1群体身份认同的内涵
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某个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包括群体共同价值、认知、关系以及共识等。群体认同是在人们将群体共同特征和个体自我特征相联系的条件下构建起来的。
3.2.2群体身份认同的实现方式
社会心理学家Tajfel 认为个体认识到她/他作为群体成员中的一员能够有的价值和情感以及他/她属于特定社会团体之中是社会认同的定义。人的社会性驱使他们归属到群体当中,当人们在群体中时,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获得安全感,并得到实际的帮助。当用户加入了“网易云音乐”社区后,他就被赋予了“云村村民”这个在线群体身份。这个身份标识,将伴随他们许多的网络活动。
“网易云音乐”社区非常重视用户角色的地位和作用,官方曾策划了一场活动,选出点赞量最高的5000条歌曲评论印在地铁站广告牌上,并标注出了每条评论的出处和每个用户的ID。这些文字感动了路人,让不了解“网易云音乐”的人纷纷下载APP,也增强了原生用户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网易云音乐”用户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在群体动力学创始人库尔特·勒温看来,团体是个体动力的主要源泉。“网易云音乐”把他们自己和群体成员,即“云村村民”牢牢地在情感上捆绑在一起,使得他们能够进一步认同自己的群体角色,在心理感受层面变现出群体内聚力,增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
Tajfel 等人围绕着社会认同有以下的观点,个体对自身进行社会分类以后,对所处群体的认同程度提高,对外部群体的一些偏见以及对内部的偏爱也会随之产生。有学者提出,网络族群集合了一些“共性”,这是进行社会区隔的重要条件。每一个网易云用户都被冠以“云村村民”的名号,这种共性促使他们把自己归属于“网易云音乐”社区之中,并且通过社会比较来区隔非本群体的成员——把同为“云村村民”的人群归为内群体。群体身份上的认同让人们产生对内群体的偏爱与对外群体的敌视,群体成员的心理从而有更明显的“边界感”。如被恶意调侃“老网抑云了”、“网抑云时间到”、“网抑云现象你怎么看?”等时会做出一些维护平台和平台用户的反击行为。不同音乐APP之间的竞争,也加剧了这种群体认同和边界感。他们将“网易云音乐”平台上的歌曲分享到朋友圈、微博、微信群等私人社交平台上,努力地使用群体独有的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在线身份,建立明确的在线群体身份,从而廓清群体的界限,在繁杂的网络空间中体会到“独一无二”的尊贵感。
“网易云音乐”趣缘群体成员对自己所在群体的付出和贡献,以及自发联合起来与外部其他同类群体之间的争斗,都是成员间互相信任的表现,群体成员在这个过程中更是形成了对彼此的依赖。对于网络社会中人微言轻的普通个体用户而言,借助所属群体的力量来提升心理优越感,也能加强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3.2.3群体身份认同的价值指向
网络趣缘群体的群体认同通过共享群体自身价值和定义群体风格得以实现。建构和实现音乐趣缘群体的群体身份认同的最终目的和指向可从三个价值维度进行分析和归纳:一是功能价值,群体认同的功能价值是实现自我提升;二是情感价值上关于趣缘关系的培养和维系;三则是商业价值上的无限潜力和美好前景。
网络趣缘群体在社区互动中并不吝啬群体的信息分享,所有形式的知识都携带着群体烙印的价值取向。“网易云音乐”APP开屏页面上的文字是“音乐的力量”,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这句话更像一句抽象的“口号”,给用户展示了平台想传达的理念。随着信息网络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音乐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逐渐由亚文化身份认同向主流社会靠近。音乐,在人的自我塑造、文化和商业价值方面都有巨大的力量,它通过趣缘群体认同的建构被新媒体赋予了更多魅力和内涵,这是音乐趣缘群体建构其群体身份认同的意义所在。
第四章 音乐趣缘群体身份认同价值的强化
趣缘群体的社区互动与传播过程具有整合强化世界观、价值观认同并且形成的功能。“网易云音乐”的用户的价值观可能并没有被一些社交活动和音乐趣缘的发展改变活着刷新,但必定得到了对自我价值与群体价值的认同与强化。
4.1强化自我认同:在群体中保持个性与个体仪式感
群体活动可以塑造自我,但这一过程的塑造也与不同个体能否与群体特征相吻合息息相关,并非所有个体的自我认同都会被强化。不同音乐在传达理念、曲风、类别以及素材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同一首歌曲下互动的用户,是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他们通过歌曲评论输出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经历,这会引起其他用户的共鸣,因而评论点赞等互动会增加,这一过程之中,双方的认同感都会增强。
自我认同的定义是,根据不同的个人经历形成的具有理解反思性的自我,用户在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互动时是带着自身已有的观念的,如果其意见看法与价值观难以得到他人的反馈与认可,那么他与他人互动关系就有可能断裂和中止。“网易云音乐”的歌曲评论区是个人价值观的集合地,用户通过互动和交流在群体中确认、反思自身价值与价值观,与他人进行思想碰撞,保持着较强的个性与个体仪式感。
4.2强化群体认同:在群体中获得满足感与归属感
从某种意义来讲,个体都因为兴趣爱好自愿加入趣缘群体的,在这一过程中,群体凝聚力和归属感在不断加强,这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状态。“网易云音乐”用户通过分类明确的歌单、清晰的标签以及风格各异的电台听到喜爱的音乐作品,在整个社区中,形成了各个不同的小圈子,包含二次元、纯音乐、古风、偶像歌手以及K-POP等多重元素。它们各自具有极高的同质性,成员之间有属于自己的共鸣节奏和语言话术,更容易相互理解,进行无障碍交流,获得一种置身群体之中的满足感和归属感。
4.3自我与群体认同的感染与融合:群体价值观的内化与认同
用户在“网易云音乐”评论区表达自我、抒发情感、共享价值观,互动程度深入以及互动次数增加的过程中,参与者多元化,群体价值与个人价值结合,群体情感与个人情感也相互凝聚,信仰共享,心理也开始转变。
个人必须将自身的规范与概念内在化,意见领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网易云音乐”社区中,推荐评论的内容就相当于一个个“意见领袖”。推荐评论的用户认可度较高,其内容会影响到后来参与互动的用户的整体态度和交流表现。对比观察部分歌曲下的推荐评论和最新评论可发现,大多数较新的评论都是对部分推荐评论的第二次回复产生的互动消息,或是在模仿推荐评论或将推荐评论变换一下形式。当有反对意见时,许多用户将 对“意见领袖”所发表的观点进行大力维护和支持。群体价值的基调与趋势被这些意见领袖的意见支配着,同时其他普通群体成员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因此大多数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相同的理解。普通用户对意见领袖产出内容的二次加工,就是将已经大致成型的群体价值观内化的过程,这一行为又强化了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5.1研究结论
通过对“网易云音乐”趣缘群体的持续性参与和观察,作者剖析并探究了建立和加强其身份认同、社区互动和群体特征的阶段。在当今社会人们缺少归属感与自我认同感的基础上,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挖掘出个体于群体存在的方式和意义,为人们重建身份认同寻求可行、可靠的路径。行文至此,本文得出的结论可以梳理为以下几点:
在本研究中,“音乐”作为关键角色起着核心的纽带作用,人们因此结缘聚合到一起,形成音乐趣缘群体。群体中的关键人物,如意见领袖,对于用户身份认同的构建与强化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在该项研究中,对于网络趣缘群体的成员,他们之所以会形成身份认同是因为他们进行了反思性活动。成员们在群体中产生共鸣,在社区互动中表达自己,形成群体认同与自我认同,从而消除自己的困惑并得到了一种“吾道不孤”的感觉。由于成员们不断扩大群体规模与加深人员交流,他们的价值观也逐渐趋同化,促进整个团队更加团结。
(3)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的过程是动态的,它的建立并加强都是建立在群体成员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而这一互动体现在他们交往活动中的各个方面。一方面,在群体成员的互动中,可以最大程度的解放成员的个性,使成员形成自我认同。另一方面,在群体的社交活动中,成员不仅会形成群体认同,还会获得强烈的归属感。这种互动和交流的循环增强了成员们的团体认同与自我认同。
(5)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结果是静态的,人们在对自己所属的群体形成认同后来获得形成自身认同所必需的精神资源。成员带着原有的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参与社区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反思和纠错,更新优化自己的身份认同。
(6)虽然个体对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的构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实际上这两者的形成没有先后之分,也判断不出来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到底哪个更重要一些。群体帮助个体获得形成自身认同所必需的精神资源,同时还为个体创造了一个反思场所。构建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的过程能够帮助成员发现生活的意义,让其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并对个体的在网络趣缘群体中的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有确定及坚定的认识,让这种身份认同成为日常理念、人生价值观的一部分,化为人们内心强大的精神力量。
5.2思考与展望
5.2.1避免过度“圈子化”导致群体边界收窄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使用户的听歌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传播活动中,“受众本位”的观念己经深入人心并得到实践。“网易云音乐”能在极短是时间内得到发展壮大,积攒大量忠实用户,与其以用户为中心的社区生态理念不无关系。但在越来越强调个性化的当下,过度迎合用户的需求口味,一味地投其所好,难免会导致趣缘圈子的边界窄化,使趣缘群体的生存互动空间受限。因此,平台应强调文化的多元互动和融汇交流。
“网易云音乐”既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文化责任,还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它在对用户的爱好兴趣进行引导发展的同时,还应给予用户更多样的可能性,以便使用户听到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增加用户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横向接触的广度和宽度,推动音乐文化的融合交流与多样性互动,在新媒体时代进一步促进音乐趣缘文化与音乐趣缘群体的发展与繁荣。
5.2.2重视音乐社交趣缘群体的传播力量
趣缘群体与趣缘传播活动在“网易云音乐”方面的发展毫无疑问是非常成功的例子,使人们对网络时代新媒体传播的实践有了更好的理解。在完善的分享机制的基础上,重视音乐趣缘群体的作用,良性利用这些“自来水”的传播力量,能帮助平台更好地发展,同时推动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
5.3研究的不足
尽管在研究开始前做好了准备,但对于各种因素的把握仍存在较多局限和不足之处,需要反思和改进。
因为作者是 “网易云音乐”趣缘群体的成员,所以不可能完全避免个体的主观色彩,并且很难确保价值的绝对中立。另外,因为作者更加注重单个平台上的微小事件,因此视角可能不够宽泛,这可能会影响到对群体存在的把握。作者将会进行深入参与和调查,并参与到后续行动中去,希望对于该研究对象的理解能够更加深刻。
在研究方法方面,因参与观察的时间跨度相对较小,因此观察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相对完整地记录和观察音乐趣缘群体在一个更长的单位时间内的发展情况,以及该群体身份认同的发展趋势。
在论文撰写方面,由于个人知识水平的局限,此研究的行文表达相对浅薄,在文字上无法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书籍文献的阅读量不足也导致理论知识的匮乏和视角的相对狭隘,文章逻辑性不够缜密,这是以后需要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1]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 (9).
[2] 陈静茜.表演的狂欢:网络社会的个体自我呈现与交往行为——微博使用客之日常生活实践为例[D] 上海:复旦大学,2013.
[3] 邓惟佳.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D] 上海:复旦大学,2009.
[4] 方杏.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5] 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年版.
[6] 蒋建国:《网络族群:自我认同、身份区隔与亚文化传播》,《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 2 期.
[7] 李广林:《音乐社交:趣缘群体的社区化生产与身份认同》,《视听界》,2018 年第 2期.
[8] 李鲤,陈玉婷.基于网络趣缘群体传播的社会化阅读新模式[J]. 中国出版,2017(24):42-45.
[9] 李琼.角色转换与身份认同:不同社会化媒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微信与微博为例[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10] 罗自文.网络趣缘群体的基本特征与传播模式研究——基于6个典型网络趣缘群体的实证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 (4).
[11] 罗自文:《新型部落的崛起:网络趣缘群体的跨学科研究》,新华出版社 2014 年版.
[12] 吕梦醒,刘魁.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自我认同困境与化解[J] 当代青年研究,2015,(03):70~75
[13]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0
[14] 施晶晖:《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析因》,《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第 6 期.
[15] 田林楠:《自我认同危机与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 1 期.
[16] 王玉.从自我认同到群体认同——弹幕网站“迷群”的“身份认同”[D] 合肥:安徽大学,2016.
[17] 王峥:《大学生网络趣缘群体社会互动特征的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8] 谢玉进:《论网络趣缘关系》,《重庆社会科学》,2007 第 3 期.
[19] 闫伊默.仪式传播与认同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20] 闫泽茹.“抖音”趣缘群体使用行为研究[D].武汉大学,2018.
[21] 杨桃莲.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基于大学生博客分析[D] 上海:复旦大学,2009.
[22] 张飞宇.网络谜群自我认同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23] 张晓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调适》,《教育评论》,2004 年第 6 期.
[24] 周俊:《身份认同导论》,《外国文学》,2004 年第 3 期.
英文部分
[1] John A Bargh, Katelyn Y A McKenna, and Grainne M Fitzsimons Can You See the Real Me 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ue Self”on the Interne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2,58(1):33~48 1816~1836.
[2] UğurGündüz The Effect of Social Media on IdentityConstruction[J] MediterraneanJournal of SocialSciences,2017,8(5):85~91
[3]Zhao S, Grasmuck S, & Martin J Identity construction on Facebook: Digital empowerment in anchored relationship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8, 2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0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