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技术和流行音乐疾速发展的冲击下,泰州民歌的发展显得较为缓慢,随着现代流行音乐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的音乐取向和音乐偏好逐步向现代音乐靠拢,这给泰州民歌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同时,青少年中喜爱泰州民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为了不让这一古老的艺术逐步在人们的眼中没落,本文阐明了我国泰州民歌的衍生以及发展,探讨了泰州民歌的音乐特色和文化审美价值。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泰州民歌喜欢泰州民歌,从而将其继承和发展;并提出了泰州民歌的艺术功能与文化价值。
关键词:泰州民歌;音乐特色;艺术特征;文化传承
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泰州民歌艺术的探究与分析,进一步了解其音乐特色和文化价值。从泰州民歌的起源、历史背景和内容特点以及美学价值等等诸多元素进行研究,从泰州民歌的艺术特征和功能,文化价值及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挖掘泰州民歌的学术价值,保护泰州民歌、继承泰州民歌、发展延续它的生命。
(二)研究的方法思路
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泰州民歌的音乐特色。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和报刊杂志,从中搜集到关于泰州民歌的历史及艺术价值等诸多研究成果,为分析泰州民歌的艺术特征储备理论知识。由泰州民歌发展的历史入手,详细概述了泰州民歌的历史起源、发展现状及音乐特点;其次通过对泰州民歌的音乐特色概述,用图示研究法和例证研究法详细介绍其音乐结构、调式调性、衬词衬腔等以及曲式曲调各方面的特征。再次,运用归纳总结法阐述了泰州民歌的艺术功能和文化价值在生活中的体现;最后对泰州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议,通过自身的改革和XX及社会的支持,为泰州民歌提供多样的发展渠道。
二、泰州地域特点及语言特色
(一)泰州地域特点
地域的不同会衍生出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情,是当地人文生活和社会风情的映射。泰州民歌这一源于我国江淮地区的艺术,也不能例外。它的产生源自于当地劳动老百姓自发的创作,因带有特有的性格特征而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在江南一带的各省也具有广泛的影响。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作为传播手段,辽阔的长江为演出场所,演绎高昂激越、豪放大气、慷慨的江南之声。泰州民歌因其艺术底蕴和审美情趣的独树一帜,在历史舞台上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展现的是江南的人文风貌,唱响的是劳动人民的情怀,这是江南地区千百年来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所造就的。
(二)泰州的语言特色
我国是一个集多民族多元文化于一身的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戏曲艺术自然是极为丰富的。其中兴起于我国江淮地区的艺术——泰州民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存在于当地。在包罗万象的文化熏陶下,形成了它别具一格的韵味。泰州方言圈,学术上一般称之为泰如方言片,为江淮官话的一个分支,含泰州、泰兴、兴化、东台、海安等县市,覆盖了除靖江以外的整个地级泰州市。
泰州的民歌主要是劳动号子,讲述的是劳动人民在劳作和工作时,所由人领导和组织一同歌唱的一种歌曲形式。如:栽秧号子,车水号子,打夯、打硪号子,渔民、船工号子等。由于自身地理环境和民俗文化的影响,曲风独特鲜明,调性丰富多彩、唱腔高亢激昂,有着数以万计的爱好者。因其自身与众不同的艺术内涵和独立的美学体系,成为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
三、泰州民歌及劳动号子的发展现状
(一)经典失传,风格单一
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能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泰州民歌之所以会逐步的失去人们喜爱的热情,主要原因在于民歌的形式和内容,脱离了时代发展的轨道,目前大多数经典的泰州民歌剧目都源自于各种栽秧号子,车水号子,打夯、打硪号子,渔民、船工号子等,大多以劳动元素为主,一样的音乐特色使之缺少了一种创新的风格和韵味,从而导致“没得看,也不想看”的恶性循环。例如:劳动号子是泰州民歌中的一种,然而劳动号子失传的原因是现代人们的劳动方式变了,不再是是农耕社会了。因此,劳动方式的转变使得劳动号子也不再继续能够流传下去。
(二)市场不均,政策形式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诗教作为国家文化之根本的民族,历来重视正统文化(也称“大文化”)的传承,却极少像宣扬“大文化”一样去把泰州民歌这类民间艺术文化进一步发扬。虽然XX正在极力的保护泰州民歌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其特别的艺术形式,在对发展传统艺术的灵活性上有所缺失,少大力的鼓励、支持和引导。因此地方XX对保护泰州民歌及其相关政策和措施都处于初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保护措施。
(三)资金匮乏,人才稀缺。
从事泰州民歌艺术事业的艺人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主要来源于XX仅仅50%差额率的拨款,其余生活问题都要自行解决,生存状况每况愈下。表演的场地设施老旧破损,硬件要求都无法达到,更无法积极地发展和传承了。由于这杯水车薪的财政支持无法解决艺人们和工作人员的生活问题,造成了剧院艺人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问题,许多高龄演员年纪大了要退休,但苦于后继无人;其次,愿意来剧院负责编导、舞台、服装、美术等重要的主创人才寥寥无几,无法编演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剧目,直接导致了观众的大量流失。
四、泰州民歌《隔趟栽》的音乐特点分析
(一)泰州民歌《隔趟栽》的基本音乐特征
民歌是活在人们口头上的艺术创作,也是反映一个地方一个时代民俗风情的活化石。民歌以其灵活多变、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等表现形式及特点,历来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泰州地处江苏中部,是江、淮、海三水交汇之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泰州民歌的形成、传播和发展。泰州民歌包括号子、小调、花鼓、山歌以及祭祀、宗教中的吟唱等多种形态。例如:北部地区盛行水田牛号子、拉犁号子、划船号子,南部地区则流行拔麦号子、打豆号子、山歌、唱春调、唱书调、摇橹号子、绞关号子等。
根据民歌《阿里隔上栽》基础上创编的《隔趟栽》,其中加上了快乐的节奏,丰富的和声,鲜活的再现了水乡人勤劳朴实的性格和淳厚平和的民风。
(二)调式调性特征
《隔趟栽》歌词简洁质朴、生动活泼、抒情言志、意境和谐。在内容上,从生产生活知识、男女爱情到民间、历史故事、风俗信仰,表达的多是生产生活中真实的思想情感。在曲调上,音韵流畅,旋律悠扬,节奏明快,酣畅淋漓,易于流传。受劳动强度、环境、情感的影响,曲调常有即兴变化,有的高亢嘹亮,有的情意绵绵,有的诙谐风趣。在形式上,《隔趟栽》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一领众和是最常见的歌唱方式。在语言上,大多采用方言俚语,常常出现诸如“嗨哟”、“哼哦”、“哎嗨唷”、吆号号嗨”之类的虚词,使唱词神通气顺,音韵优美,增添了民歌的地域色彩和感染力。
(三)旋律艺术特征
1.重复
(1)原样重复
将某一乐节(也可以是乐汇)原样复制一次或几次在乐段的中间或首或尾。
(2)换头(或换尾)重复
换头是使乐段的前句和后句同头异尾;而换尾则反之。
顶针,后句的前部紧接前句的后部,在泰州民歌器乐中使用较多。如谱例一所示:
谱例一
逐句重复,后句整句连续重复前句。如谱例二所示:
谱例二
变化重复,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修饰。如谱例三所示:
谱例三
节奏重复,泰州民歌中使用最广泛的手法,只保留原有节奏重复,有时会加速。局部重复,保留前句部分材料再加以新的手法。
(4)移位
将前句材料升高或降低若干度,在泰州民歌中使用自由移位较多。如谱例四所示:
谱例四
(5)节奏伸缩
也叫作“扩展”和“紧缩”,指保留前句的基本材料,再重复时将其节奏型伸展或缩短。如图谱例五所示:
谱例五
(6)音程增减
将前句材料以一个或多个音作为支点,将其扩展或减缩。如谱例六所示:
谱例六
四、泰州民歌的艺术功能与文化价值探究
(一)泰州民歌的艺术功能
音乐在生活中有着自身混合型的的艺术功能,泰州民歌独有的价值也充分体现在艺术功能中。
1.艺术审美
泰州民歌结合了音乐及民族元素等多种艺术于一身,为观众演绎着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苦辣酸甜。让观众既有听觉上的享受,又有文化传承的气息,在享受的同时,可以鉴赏音乐美、感受音乐情,从民族歌曲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2.思想教育
看戏就像照镜子,往往让我们在戏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泰州民歌将劳动人民的人生哲理融入剧目中,所呈现的故事和人物情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思考,审视自己的行为,得到内心的升华。
3.文化传播
泰州民歌的形成是社会与历史的产物,民歌的文化也是源自于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播需要我们当代青年人的不懈努力,以文化传承为基础,再加以艺术的雕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历史的还原,让听者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
4.休闲娱乐
在工作之余听一出泰州民歌或自己唱“两嗓子”,使身心得到愉悦和放松,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泰州民歌的文化价值
泰州民歌通俗易懂,但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在保留方言的特色下,泰州民歌戏词也讲究平仄押韵,一字一句都蕴涵着无数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隔趟栽》将泰州民歌艺术作为主线贯穿全文,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当然不乏描绘泰州民歌艺术特色的内容,然而更深层次的是借劳动人民的所见所闻。泰州民歌艺术作为古老的民歌艺术,它的消亡和衰退也暗示着民歌文化的流逝,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和流逝。因此,我国XX和社会应高度关注民歌的保护和传承,让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的精神流传下去。
(三)对于泰州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泰州民歌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是代表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泰州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泰州民歌以其地理环境虽造就了它的独特,但也导致只有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才能品味着其中的情感。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丰富,现代化经济发展迅速所带来的新型娱乐方式应接不暇,占去了大多数人的业余时间。而且泰州民歌的观众群体也很局限,演出的市场几乎仅限于农村,泰州民歌渐渐沦为了农村的附属品。作为国家重点为物质文化遗产,泰州民歌具有不可再生性,对其保护、传承是当务之急。
泰州民歌彰显出我国民族文化的艺术,需要拥有一个自己的平台作为传承的载体。将泰州民歌引入中小学音乐教育,使之成为像音乐美术一样的综合艺术学科,系统化培养人才,也能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泰州民歌,走进泰州民歌,只有真正了解了它,才能发自内心的热爱这门艺术,从而将泰州民歌更好的发掘、传承下去。同时,让泰州民歌市场化,可以将其融入电视电影和娱乐节目,通过大众传媒的力量来推动泰州民歌的发展。
结论
泰州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泰州民歌《隔趟栽》更是人口相传的一首经典曲目,虽然泰州民歌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底蕴,代表着泰州人民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勤劳和汗水,但是,由于民歌内容和民歌唱作形式过于传统单一,民歌如何在现代社会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了问题。因此,基于民歌的传承问题,泰州民歌首先自身需要革新,虽然传统歌曲固为经典,但与现代人的生活脱轨,民歌的传承形式要与时代更好地接轨,才能让泰州民歌的审美价值和现代生活相融合,才能在保留其精华的基础上追求创新。
参考文献
[1]孔庆夫,姜宣书,辜红卫.问题•方案•田野——新化山歌田野研究[J].音乐创作.2013(01)
[2]吉钰梅.泰州地区劳动号子种类及其艺术特点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3]杨伟民.从汉族民歌地域性色彩看其演唱艺术表现[J].音乐创作.2012(02)
[4]秦婉丽.黑龙江汉族“寒带气候型”民间音乐初探[J].音乐创作.2012(03)
[5]张美林.扬州民歌与吴歌比较研究[J].艺术百家.2004(06)
[6]金仕业.感悟于地方文化之中——《过年,感悟身边的传统》案例[J].才智.2011(19)
[7]康吉仁.激活地方文化产业发展[J].瞭望.2010(51)
[8]祁锦伟,李树臣.浅谈大庆地方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J].大庆社会科学.2009(03)
[9]杨秀兰.彰显地方文化魅力发展九江地方文化产业[J].商场现代化.2008(17)
[10]陈雅.地方文化符号系统的建构与创新[J].青海社会科学.2008(03)
[11]魏安石.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
[12]黄宇新.浅谈劳动号子的种类[J].成功(教育).2009(03)
[13]杨家深.劳动号子[J].新湘评论.2009(07)
[14]唐一泓.在呐喊中生存——闲聊劳动号子[J].歌剧.2008(05)
[15]戢祖义.中国“劳动号子”[J].云岭歌声.2004(0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