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的进程中,地理和人文的因素会使一个民族在文化和理念上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民间歌谣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千百年被人们传唱着,用于记录生活,抒发情感,凝聚人心,因此一个民族的民歌可以说是这个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结晶,其中又以苗族民歌因其独特的特色而在众多民族的民歌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和越南是山水相连的两个国家,文化和历史渊源极其深厚,而中国广西苗族与越南北部苗族又具有同宗同源的关系,因此广西苗族与越南北部苗族在民歌上有因地理与人文环境而形成的各自的独特特色,同时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所以本文从两国苗族所处地理、人文环境的研究入手,并通过对两国苗族民歌具体内容的梳理理解来分析其蕴含的艺术特色、民族理念以及两国苗族独特文化,并从其具体特点进行理性对比研究,以达到探寻两国苗族民歌异同之处。
关键词:越南;中国;越南苗族;中国苗族;苗族民歌
一、绪论
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入了解本国少数民族文化,深入探究越南民族文化及其文化心理,再探讨两国民族文化的异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把各族人民都喜闻乐见的歌谣方面作为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理念的切入点,相对于其他方式而言要更为容易,也有助于我们去了解这个国家的各个方面。因为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和形式都很丰富,它直接反映了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等等。再者,近几年来不论是中国还是越南的XX以及民间层面对本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其中就包含民间歌谣。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也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笔者在本科学习期间逐渐对越南文化,民间歌谣产生了浓厚兴趣,故产生研究两国苗族民歌的想法。综合以上的原因,笔者选择广西苗族民歌和越南北部苗族民歌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对比研究。
二、中国广西和越北苗族概况
(一)地理环境
从苗族的总体发展史来看,这个民族总是离不开迁移这个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民族都是在不断地迁移,迁移是因为饱受战争的苦难以及自然、政治的原因,而苗族先辈们举族迁移所到达的最终目的地几乎都是是广大高原山地地区,聚居于山地高原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平原、好的耕地已经被其他民族所占据当苗族迁居到一块新的地方,成为这块土地上新的来客,而这片土地早就被其他民族占据并且已经耕种许多年,这片的原主人当然不会让出自己的土地给新来的民族的,因此苗族人民只得选择在耕地更少,耕地质量更差的山地高原地区居住。例如:在我国广西省内的苗族主要聚居地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隆林县、资源县、西林县等等,这些地方几乎都是山地地区,少平原,地处边隅,交通不便,夏季炎热,山高林密,气候潮湿。
而对于居住在越南的苗族,特别是在17世纪中叶清朝顺治时期开始的四次苗族迁入越南,到达越南的,更是没有平地、谷地可得。他们大部分都聚居于越南河江省,老街省、安沛省和越南其他的西北部地区,其中越南河江省同文县是从中国境内苗族迁移到越南最早的地方,这些地区大部分是密林、河流密布、高地和高原地区,气候寒冷潮湿,但是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情感,受这些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得苗族人民具有了坚韧与热烈的情感,这也体现在苗族民歌质朴的内容与嘹亮热情的腔调上。在古代甚至是近代,群居在高山山地地区的苗族人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农耕方式,在耕地上辛苦劳作,在群山之中歌唱舞蹈。山水、草木,极具生命活力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孕育了广西与越南北部苗族质朴、自然而又浪漫的苗族民歌。
(二)人文环境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贵州、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2017.]。
中国与越南是山水相连的两国,地理上的交接,也为中国境内苗族迁入越南提供了便利。现今学界普遍认为,居住在越南的北部地区的苗族最早是从我国的贵州、四川、云南、广西等省迁移过去的,按语言划分属于是我国川黔滇的一支,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其实越南大部分苗族是从我国贵州省迁入的,并在越南北部以及西北部广大山地高原地区定居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越南的少数民族之一,被越南国内称为赫蒙族的民族。然而,不管是哪种看法,都可以证明中国境内苗族与越南北部苗族深厚的民族渊源以及在文化上的相似。首先,都受到中华文化圈长时间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广西,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以苗、瑶、汉、壮等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他们从不同的地方不远万里迁移到此处,其中又以汉族人数最多,汉族文化影响最深。苗族在吸收其他民族优点的同时也受到汉文化的深远影响。而越南北部苗族发源于中国,自然也受到影响。但是在越南长时间的居住,长期与越南其他民族的交融交流,其越南化的趋势逐渐深化以至现今已经超越中华文化对其的影响了。其次,从宗教方面看,中国广西苗族与越南北部苗族大多数仍有着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更接近于原始的宗教信仰。但是从法国殖民越南后,福音教对越南北部苗族各方面的影响十分深远。最后,从丧葬、婚礼、节庆、衣饰等风俗习惯上中国广西苗族与越南北部苗族的风俗相差无几,只是有细微部分的差异,有的习俗受越南本土文化的影响更加接近于越南京族人的文化习惯,例如;家里留一块地方专门供奉祖先的排位等等。这是由于这支苗族迁至越南北部后受到越南京族文化的影响而出现的文化上的趋同性。还有相似的是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影响,例如广西资源县,红军曾经就到过此地的苗族聚落,以及越盟(越南语xxx前身)曾在越南北部的广大山区带领山区少数民族开展过抗法斗争,胡志明xx也曾在越北山区组织过抗法战争。
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人文环境是民族传统音乐的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两者共同作用下才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民歌,要深入分析广西苗族民歌与越北民歌的异同,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也就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中国广西苗族与越南北部苗族中不同类型的民歌
(一)民歌与民歌文化
民歌指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描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愿望而创作的歌曲,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也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民歌文化是指每个民族不同时期创作的歌谣在重复传唱、不断经过集体艺术加工并被赋予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歌谣文化,它属于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封建统治时期,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力,大多数劳苦群众不识字、更不懂谱,只能通过随性而唱的朴素民歌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周耘.中国传统民歌艺术[M].武汉出版社,2003.]。
苗族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古至今,在只有言语而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苗族民歌通过人们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唱着平日生活里婚恋、生产劳动、社会交往的画面,它伴随着苗族人的一生。苗族民歌内容之广泛、丰富,表达的情感之纯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人民是苗族民歌的创作者,而苗族民歌又以其独特的内涵反映着苗族人民的生活。由于两国苗族民歌种类实在太多,下文就从几个典型的苗族民歌种类及其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来分析苗族民歌中的文化内涵。
(二)平日生活中的民歌
由两国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可知,两国苗族人民从古至今来一直保持着农耕的生活方式,那么平日生活里民歌大部分也就和田园耕种、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就例如流传于广西资源县的苗族大山歌,就是劳作时在田野里所唱的山歌,类似于劳动号子,在背朝太阳,面朝地的辛苦劳作的环境中以达到振奋精神的作用。
《挖地歌》[程燕辉.广西资源县五排苗族山歌文化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1]。
一下鼓来嘿嘿嘿嘿呢,二下锣呵呵呵呵呵呢,
唩呀惊动山神土呵呵呵呵呵地婆,
土地公公嘿嘿嘿嘿呢(就)爱钱呵呵呵呵呵呢纸呵呢
可见其言语之质朴,语句之短,内容之直白,这是劳动人民劳作时最真实的想法。
那么对于广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们而言,节日既是亲朋好友家人团聚的欢快时刻、辛勤劳作中唯一的得闲的时候,也是最期待的日子,同样对于苗族人民来说还有少不了的苗歌。在团聚一屋把酒言欢的同时,苗族酒歌就必不可少,
《主人接客花歌》[冀洲.苗族民间歌曲集[M].新音乐出版社,1954.]:
今日郎家小元会,惊动虎来惊动人,惊动虎来翻山岭,惊动龙来抬丁头,惊动贵亲到寒屋,坐处不为接慢人,炮火冲天进郎屋,报郎若样堵(都)得情。
《劝酒歌》[广西人民出版社著.广西民歌选[M].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
一杯酒来慢慢筛,大家有事团拢来。你会唱歌歌赶歌,绘织绫罗梭对梭。梭梭都是胡椒眼,首首都是聪明歌。
一般歌词内容不定,用作席间娱乐交流、宣泄情感,节奏快慢随唱者改变,腔调高而响亮,随兴而唱。
关于越南北部苗族平日生活所唱的民歌同样类似,他们过着游耕游织的生活即用火烧毁一块林地作为耕地,肥力流失后再换下一个地方,等过几年后前面抛弃的耕地肥力回复后再回来耕种。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人与山林长时间相伴,天地、山林、草木的熏陶滋养,使得越北苗族民歌充斥着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例如:Bình minh trên nh núi
Sáng ri nng bng lên,Xa xa kìaàn cu,Nng bng lên nng tràn lên i,Kìa làn sng m,sng lam m,Sng tràn y ngn i,Trên sn núi kìaàn cu,bòrng không v,Bên dòng sui……[鸿操.苗族民歌音乐[M].河内民族出版社,1997.]
译文:《山顶黎明》
太阳初升,阳光射出。远方的羊群。阳光射出,照在山上。雾(啊)朦胧的雾,雾笼罩了山顶。在山腰(啊),羊群牛群还未归。在小溪边……呵。
这首民歌是放羊放牛者对黎明来临时刻,阳光初露遍照大地自然壮丽景色的直观描述。初生的太阳就像是生活的希望,也寄予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Em gái h’mông xung ch,Sng ging ging,mây m lng núi,thp thoáng trong sng cóem gái h’mông.Xung ch,xung ch xuân,cóem gáih’mông,Mùa xuân vùng cao,hoaào hoa ban n thm.Mùa xuân vùng cao[鸿操.苗族民歌音乐[M].河内民族出版社,1997.]
译文:《苗族女孩赶集》
雾气漫漫,云遮山腰,在雾里苗族女孩若隐若现。赶集,她正是要去春集,有一个苗族女孩(呵)山区春天,桃花开得正盛,山区春天。
从这首歌里也能看到越南不管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的赶集习惯。而在庙会、节日、春节里,亲朋好友上门拜访,席间举杯则会一同唱到“n tt xong không mun chi na,không mun n na,mun i làm nng th này,a v i làm nng cùng.Mình phi i làm nng thìmi cón,mình phi làm th này thìmi c n….”[黄越军.探寻苗族民歌[M].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2004.]“过完年便不再想玩乐的事了,不再在乎口舌之欲了,想要去耕地,让我的妻子一起去。我只有耕地才有的吃,我要像这样做才有的吃。”
由于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农耕文化早已刻入两国苗族人民的骨髓和脑海之中,对平日里耕作生活以及自然景观景色的歌颂是一个主要的方面,也是辛勤的苗族人民通过歌谣的方式来缓解参与农事劳动时的疲劳和辛苦的主要娱乐方式,也表达了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情歌、婚庆民歌
苗族情歌即苗族人民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爱情是文学和歌曲内容里历久弥新的主题。苗族情歌包含着追求恋人、思念爱人等主题,直抒胸臆的情歌也展示了苗族人民骨子里的浪漫,传达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憧憬。
在两国苗族的习俗里就有着青年男女通过依据情歌来择偶的习惯,民歌也就成为了苗族青年男女袒露对爱情的猛烈心声并由此结缘的工具。有关情歌类型的民歌也比较多。在越南又以苗族青年男女赶集会面、节日相聚对唱以此相识甚至结婚而较为有名,
例如:
男:Ngi ta cóôi cóla,n cm ti xong ngi tròchuyn vui ci,anh không cóôi cóla,n ti va buông a ch cócây sáo làm bn thâuêm..[黄越军.探寻苗族民歌[M].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2004.]”(译文:人家说一对一窝,吃完晚饭才有人陪着聊天玩耍,我孤身一人,吃完晚饭放下筷子只有哨子陪我到深夜。)
女:Ngi ta cóôi cóla,n cm ti xong ngiùa nhy múa,em không cóôi cóla,n cm ti xong phi làm bn vi trng…(译文:人家都说一对一窝,吃完饭有人陪着说笑跳舞,我孤身一人,吃完晚饭只能和月亮作伴。)通过歌谣也可以直接向自己的爱慕对象表达自己的爱意,也体现了苗族男女性格的直率,如:Cái bng anh thng em nhiu nh lárng,em không cólòng thìthôi,cólòng thìv ta vi nhau mtêm.Em không cólòng thìthôi,cólòng thìv,ta vi nhau mt ngày[鸿操.苗族民歌音乐[M].河内民族出版社,1997.]。译文:我对你的爱比树叶还多,你没心就算了,有心就和我回去住一个晚上。你没心就算了,有心就一起回去生活一天。
然而,越北苗族另一种著名民歌形式,就是传统的声乐,在他们的情歌之中也占据了较多的部分同时利用传统声乐来求偶吸引对象的过程比较有趣。传统的苗族男子经常在夜晚时分藏在自己心爱的女子家附近的树林边通过吹喇叭、吹笛子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天赋和才能,寻找自己的伴侣。喇叭声、笛子声透过林子,随风飘扬,发挥了传情的作用。广西苗族的情歌也很丰富。苗族青年男女多以歌传情、以歌求偶,因此在广西苗族的民歌里,情歌传唱的范围最广,数量最多。比如:《阿妹的名声传过九重山》:
阿妹是个伶俐的姑娘,动听的歌喉比画眉还刁乖,阿妹是个勤快的姑娘,远近闻名的乌达莱……我,见你采茶指头在叶尖上飞舞,你驾牛犁田赛过年轻的后生。阿妹呃,阿妹的名声,传过九重山[陈日红.广西苗族歌谣研究——以融水苗族歌谣为中心[D].暨南大学,2014.]。
还有以借景抒情,见到周围景象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的情歌:
正月望夫是新年,家家户户贴对联。堂屋打扫干干净,红漆桌椅摆堂前。又请贵客来饮酒,主家开会又猜拳。别人猜拳欢欢喜,姜女无夫泪涟涟……[广西人民出版社著.广西民歌选[M].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
正是家家阖家团圆,欢度天伦之时而自己却是形单影只,孤苦伶仃,强烈的对比之下更能凸显自己对于丈夫、爱人,无比的思念之情。
与情歌传唱范围同样广泛的还有婚庆民歌,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更加注重传统婚俗的苗族人,也使得婚庆情歌带上了一层仪式感也更加正式,从相逢、出嫁到接亲都有不同种类型的民歌传唱。比如出嫁歌《十二月绣金花》[程燕辉.广西资源县五排苗族山歌文化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1]:
十二月绣花是一年,五更鸡叫要出亲。想起明日离娘去,女儿心酸泪淋淋。娘哭女,女哭娘,离别断肝肠。养崽不知娘辛苦,养女才知痛亲娘。
一般类似出嫁歌不由出嫁新娘唱而是由专门请来的歌手唱,歌谣大都歌颂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带上了些悲切的意思,主要还是表达即将离开一起生活多年的父母,自己的依依不舍、难以离去之情。
较为有名的就是广西苗族的贺郎歌,新娘由新郎接到家中并且在传统的婚礼仪式完成后,由众人所唱以表示对新郎新娘两人新生活的祝福。《十杯酒》[广西人民出版社著.广西民歌选[M].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
一杯酒酒又香,双手拿来贺新郎。新郎吃了交杯酒,鸾凤和鸣百世昌。二杯酒酒又清,双手拿来贺新人。新人吃了交杯酒,生子发孙孙发孙。三杯酒酒又香,双手拿来贺新郎……
越北苗族的婚礼习俗以及为婚礼仪式做准备的婚庆民歌表达的思想及其意义相差无几。当男子有了心仪的女子并有了与之结婚的念头时,首先要到女方家提亲,而提亲也有专门唱给女方家主人听的调子:“trênèo cómt cái cây,hoa n p nh mây tri.nghe n giaình cócôgái quý,chúng tôi tìmén dm hi”[鸿操.苗族民歌音乐[M].河内民族出版社,1997.]。大概意思是山口有好树,花开美如云,听说你家有好女子,为此我们特意来到此地求亲。其溢美隐喻之词流露于言表,谁听了不高兴。在得到主人允许后,主人家便会请男方到家里洗脸,洗脚,如果天色已晚,还会留男方在自己家里休息。在得到女方家主人如是邀请后,大概率婚事就成了。而男方也不忘礼貌的唱到:“nc này lànc ngc…chiu này làchiu hoa…[鸿操.苗族民歌音乐[M].河内民族出版社,1997.]”。水是甜水,席是花席…在送亲半路时,或者是宴会进行到一半时,与会的苗族人们还会再唱一些礼俗歌来祝福这一对新人,最后把新娘接回男方家居住。根据越北苗族婚礼习俗,在婚礼当晚举行完晚宴后,苗族人会唱歌直到第二天早上,最开始唱的是祝福新郎新娘的歌谣,接着就是抒发情感,赞美男女双方结缘、双方家长情谊的歌,还有一些是讲述平日做饭、舂米、赞美女方心灵手巧、勤惠品格的歌谣。例如:“Nàng nu min-min ngon,nàng nu rau mui ngc…[鸿操.苗族民歌音乐[M].河内民族出版社,1997.]”借此来称赞新娘厨艺的高超。
四、中国广西苗族与越南北部苗族民歌的异同
(一)歌词内容对比
从古至今,无论东西南北,每一时代、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文化的影响下,都不其然会产生一类用以自娱、文化传承或宣泄生活的方式,而歌谣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作为同宗同源但是居住在中国广西与越南北部广大地区的苗族人民,他们的民族民歌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在对歌词的内容和苗族民歌艺术特色方面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苗族民歌歌词主要的特征是语句短而歌词内容充满自然质朴的美,从歌词内容的题材选择来讲,中国广西苗族民歌与越南苗族民歌选材的范围不外乎劳动歌、情歌、婚庆、节日、丧葬、儿歌等等几个,而两国苗族民歌同类型的歌谣所描述的事物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几乎是一致的,劳动歌就是歌唱农业生产活动,描述耕作种植场面,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主要描述山林、河流等自然景物的歌谣,以歌代言,以歌传情来表达心意的情歌等待基本是相同的。两国苗族民歌其创作的方式也通常是在劳作时、生活中即兴创作歌曲,一边唱一边劳动,一边劳动一边唱,根据眼前的此情此景即兴创作,通过歌声直接表露当下的心情和情感。深究其原因也不难发现在两国苗族民歌内容以及创作形式大致相似的背后隐约可以看见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的影子。
农耕文明,即由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形成的文化集合[(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雨热同期等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使得东亚、东南亚这片广大区域诞生了世界耕作历史最为悠久的农耕文明区域之一。农耕文明除了带来稳定的收获和财富之外,还造就了相对富裕与安逸的定居生活,还为进一步衍生出高雅的精神文化创造,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实际上,通过研究苗族迁徙的轨迹及其迁徙范围,基本可以发现苗族本质上作为一个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在迁移的民族,但是绝大部分苗族人民在迁移的过程中从未脱离过东亚与东南亚的农耕文明区也就是说不论是分布在中国广西地区的苗族人民还是聚居在越南北部的苗族人民,一直在不间断的直接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因此农耕文明直接决定了苗族文化的特征,也包括苗族民歌文化。从农耕文明以及地理环境的视角去看待两国苗族民歌内容相似、创作方式相似、同类型歌谣表达的情感相同等问题就很好理解了,同时中国广西苗族还有与越北苗族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来苗族民歌就是勤劳的苗族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它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当一个民族长时间居住在山区,长时间所看到的景物都是高山、密林、流水,他们的平日的生活方式甚至一生的生活方式都与耕作、节日等等相关,那么这个民族的歌谣也一定是讲述这些内容的。农耕文化决定两国苗族文化,包括民歌文化、民族歌谣的内容,而中国广西苗族与越南北部苗族两国苗族民歌的内容又反过来体现各自的文化。
(二)艺术特色对比
1.相同之处
两国苗族民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叙事性,事实上这点与其他许多民族的民歌相同。即事物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再结合自己的所感所想然后直接通过歌谣的方式把事情的原委脉络唱出来。不少的民歌就是在平时重复的传唱中自然而然的带有了诗的韵味。
苗歌音乐仍然保留了原始风貌,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有感情,同时格式自由多样,这些民歌的歌曲句子有长有短,有的只有四句,长的可达十句甚至更多。
两国苗族民歌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苗族民歌基本上都是强调现实主义,也有不少民歌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些民歌种类有很多,在描绘事物时会采用夸张的手法。例如上文列举的《主人接客花歌》所描述的那样“今日郎家小元会,惊动虎来惊动人,惊动虎来翻山岭,惊动龙来抬丁头”
在苗歌的创作过程中经常会使用比拟、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手法。同时还会运用大量的衬词,常见的有”啊“、”哦“、“哟”、“嘿”,衬词一般是用作起腔或者是在歌曲中高潮部分起高音调之用,同时大量衬词的使用使得苗族民歌歌曲音调偏高、歌声嘹亮而热烈,也是苗族民歌具有高腔山歌特点的原因之一,用衬词可以补充句幅,使歌曲变得完整,也可以强调腔调的高低起伏来丰富歌腔,不会使歌曲显得结构单一,让音乐更加悠扬婉转,以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2.不同之处
在广西省内许多苗族人民实际长久以来一直属于是与汉族、瑶族等多个民族杂居的情况,在民族的发展历程中苗族人民也在不断的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点,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民族特色。反映在民歌上,广西苗族民歌与越北苗族民歌相比,广西苗族民歌更加注重和强调歌谣词句体裁格式的对仗,从广西苗族的酒歌和婚庆歌中祝贺新郎娶妻得归、祝福新人的《十杯酒》中有所体现:“一杯酒酒又香,双手拿来贺新郎二杯酒酒又清,双手拿来贺新人”类似于中国古代诗词,除此之外,大量的运用对比和重复的手法,注重前后句的衔接,这点和广西大部分地区各民族的山歌类似,为的是达到韵律的统一与和谐以及起到强调的作用,让听者在听懂歌词内容的同时也被热情高亢的歌声、韵律所振奋感染。对于越北苗族民歌而言,他们更加强调自然质朴的风格,对民歌的句子以及词语的格式上没有过多的要求,一首歌里有的句子六个字有的接近十个字,更接近于越南近现代的诗歌体裁。其追求自然、天性和随性而为的民族心理也体现在了民歌上。关于两国苗族民歌词句在体裁、格式的差别,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问题[袁泉.从民族审美心理窥探苗族民歌风格[D].贵州师范大学,2014],对于音韵、韵律的和谐,以及对对称美的追求其实是汉族、苗族以及我国其他民族的审美观念,在越北苗族的民族审美观念里,原始自然质朴的风格可能才是最好的。如果再结合文化模式以及地理概况来看,其实也十分好理解。对于中国的文化模式及中国汉族的文化作为主导文化的大环境下,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其思想观念当然对其他民族的影响在深度与广度上是不可比拟的。同样对于越南的文化模式在越南国内的影响也是其他民族不可相比较的,从越南的地理来看越南北部以高山高原为主,地区较为封闭,苗族的一支早在几百年前迁移到此地,早已物是人非,在与越南文化不断接触的同时,也许就没有接触到类似对仗的词曲创作方式。因此还保留着原始的在格式上不加修饰的民歌创作方式以及艺术特色。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广西苗族民歌与越南北部苗族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农耕文化、地理环境因素以及相似的苗族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使得这个长时间迁移的民族虽然分布中越两地但是他们创造的民歌所歌颂的题材、描绘的内容,包括情歌、生活歌、婚俗歌,对自然景观的描写等等及其蕴含的艺术特色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中仍保持着相同的特点。然而,毕竟由于分布在中越两国两个不同的地区,在各自的文化模式以及不同的民族主体文化的大环境之下,居住在中国广西地区的苗族同胞与聚居在越南北部广大地区的苗族人民,分别受到了中国与越南两个不同文化模式的影响。因此两国苗族在民族文化上产生了细微的差异,同时也让越南北部苗族与中国广西苗族对民歌在歌词内容以及艺术特色上产生了一些不同的选择和审美。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广西苗族民歌与越南北部苗族民歌在各个方面都具有高度相似性,而它们之间的差异只是细枝末节的。实际上通过对广西苗族民歌与越南北部苗族民歌的对比,更为显而易见的一点是地理环境因素与人文环境因素对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以及价值取向的影响简直就是不可磨灭和不可逆转的。
不论是越南北部苗族民歌还是中国广西苗族民歌,实质上都是各自国家传统民间音乐宝库里最为璀璨的明珠,也都是少数民族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表达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追求的主要方式,苗族民歌以其质朴情感、优美的旋律和热烈悠扬的歌声无不触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灵。在新的时代里,不管对于越南还是中国,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应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及XX工作的重要方面,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是本国文化繁荣和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州民族出版社,2017.
[2]周耘.中国传统民歌艺术[M].武汉出版社,2003
[3]程燕辉.广西资源县五排苗族山歌文化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21
[4]冀洲.苗族民间歌曲集[M].:新音乐出版社,1954.
[5]广西人民出版社著.广西民歌选[M].广西人民出版社,1979.
[6]鸿操.苗族民歌音乐[M].河内民族出版社,1997.
[7]黄越军.探寻苗族民歌[M].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2004.
[8]陈日红.广西苗族歌谣研究——以融水苗族歌谣为中心[D].暨南大学,2014.
[9]黄越军.探寻苗族民歌[M].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2004.
[10]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韦秀明,贺明辉编.苗族古歌·融水卷[M].广西民族出版社,2016.
[11](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12]袁泉.从民族审美心理窥探苗族民歌风格[D].贵州师范大学,2014
致谢
本文从论文选题至写作完成,在我的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终于收尾完成。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首先要感谢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对我在论文写作期间的耐心指导、帮助,修改论文期间的鼓励和肯定,使我拥有了积极的心态。其次要真挚的感谢各专业课任课老师在本科学习期间对我专业学习上引导和人格完善上的帮助同时也为我提供了许多的人生经验。最后,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仍来参加我的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6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