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组曲月巴蜀之画的民族特色与演奏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多民族融合的国家。经过几千年来历史的积淀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所在,传达着一个民族的丰富情感。同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在

  引言

  黄虎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和钢琴家,对我国民族钢琴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创作了大量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其作品无论在艺术内涵还是文化底蕴方面都体现了传统民族音乐的人文精神。钢琴组曲《巴蜀之画》,就是黄虎威先生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六首四川当地民歌为素材,通过匠心独具的构思与精湛的旋律创作手法,描绘了巴蜀地区壮丽的自然美景,这部钢琴曲级也被列为音乐院校规范性教材及众多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目前,对于《巴蜀之画》,研究者也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如刘海峰《试析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演奏要点》主要从钢琴曲的演奏技法与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作品的节奏、结构和民族性元素运用;何洁对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探析,文章主要针对“晨歌、蓉城春郊、阿坝夜会”三首小曲的结构内容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主题的内涵所在;西南师范大学华明玲在其论文《朴素的音乐语言深厚的民族情感》一文中对《巴蜀之画》的创作思想、演奏技巧进行分析,并总结了黄虎威先生作品丰富的审美艺术价值和在我国音乐界的重要地位。
  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对《巴蜀之画》民族元素的运用及音乐民族特色的解读方面是相对少的。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创作背景,随后对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旋律中的民族特色进行详细分析,最后结合演奏实践探讨作品的演奏技巧。通过分析《巴蜀之画》的创作手法,更加深刻的理解黄虎威的创作思想,为钢琴爱好者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黄虎威与《巴蜀之画》

  (一)黄虎威先生生平简介

  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上有一座有着“千里沱江第一城”之称的金堂县,我国著名作曲家黄虎威教授就出生在这里,半岁多的时候,黄虎威教授回到了老家内江县生活,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整个少年时期。四川内江县风景秀美、如画如诗,民风淳朴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一派自然纯真之意。这些自然人文情感都成为了源头活水滋养着作曲家的灵魂,浇灌出充沛的灵感。黄虎威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是诗人兼书法家。黄虎威从小喜欢诗词歌赋,尤其是中国传统水墨画,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然之意、山水之情尤其热爱。1949年黄虎威报考了四川大学森林系,义无反顾的参与到革命艺术事业的建设中,参加了部队文工团开始学习小提琴,之后在西南音专学习作曲。1954年,黄虎威毕业并选择了留校任教。后来,他被派往中央音乐学院和苏联专家古洛夫学习和声,此时是1956年年底。两年之后,黄虎威教授回到四川音乐学院工作,并任教于作曲系,积极的投身到音乐教育事业之中。
  黄虎威1954年创作了第一首钢琴曲作品《乡村的节日》,后在1958年先后创作了《序曲》和《巴蜀之画》。《序曲》后在1860年发表在建国十周年《钢琴曲选》上,获得了极大的赞誉。《巴蜀之画》是黄虎威创作的第三首钢琴组曲,在当时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这首作品的艺术价值并未被发掘。在这以后又先后创作了《儿童小奏鸣曲》、《欢乐的牧童》等。

  (二)《巴蜀之画》的创作背景

  中国音乐旋律和西方音乐作曲技法相结合创作的钢琴作品,不仅是中西艺术审美领域下音乐艺术的结晶,更是文化融合、民族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种全新的音乐创作不仅成功的将西方的程式美与中国的意蕴美相结合,更深刻的展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与鲜明的特色,为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黄虎威在接受鲍惠荞的访谈中谈到了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当时的整个乐坛在强调民族化大潮,希望能够把民族音乐发扬光大。黄虎威先生也深知民族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只是受到了配器、体裁、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在世界乐坛上有所影响。黄虎威先生当时从四川民歌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以纯碎自然的创作情感将自身对家乡的挚爱之情进行了深刻表达。
  1958年,黄虎威教授创作出了《巴蜀之画》,这是一部由六首钢琴小品所组成的钢琴组曲。全曲的材料来源均采自于四川民歌,其中第二、第四与第六首引用了藏族民歌,其余的则引用了汉族民歌。情感质朴浓郁、曲调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四川地区民族特色。这些组曲经过详细的布局加工,汲取每一首中的民族特色将多首歌曲构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强化了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张力,是我国钢琴曲作品中极具民族特色的代表作品。每一首作品都具有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可以独立成体但六首作品合起来却又构建出更加广阔深邃的审美意境,可谓是独具匠心。旋律采自于浦江民歌《割草歌》的第一首乐曲《晨歌》,和缓、柔美是其旋律的主要特征;主题音调取自于《山上的积雪好似一朵花》的《空谷回声》,这是一首藏族民歌,其旋律灵动而欢快;取自于江油民歌《隔河望见姐穿青》的《抒情小曲》,这是一首情歌,旋律优美;采自于藏族民间歌舞《弦子舞》的乐曲《弦子舞》,将藏族人民传统舞蹈文化的魅力尽情的展示了出来;主题采自于四川歌《大河涨水》的《蓉城春郊》,这一首乐曲情感深沉,有咏叹抒放之美;第六首《阿坝夜会》源于阿坝地区的藏族民歌,其旋律动人、极具舞曲特色节奏欢快,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和朴实醇厚的民族情感表达的淋漓极致。该曲借助织体的改变,对自然模拟音响进行了大量的引用,使得音乐画面的静和动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二、《巴蜀之画》的曲式结构分析

  《巴蜀之画》是在组织、改变和创作六首不同风格的中国西南地区民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特征的钢琴组曲作品,我们要更为深入的诠释作品就需要对作品的每首曲子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进而理解其音乐内涵。

  (一)晨歌

  《晨歌》曲式结构:a(2)+b(2)
  《晨歌》(谱例1)是单一曲式,共9小节,4/4拍,小慢板。乐段运用清新、朴实和简洁的民歌材料构成了一个乐段及其反复。此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是方整型结构,同时,作曲家主要采用非重拍的连音,在高音区奏响干净、柔美的旋律。ppp十分弱的力度就好像四川山间清晨,薄雾笼罩,太阳就要升起的清晨美景。值得一提的是,第4、第8小节左手声部(谱例1),作曲家运用四度、五度叠置和弦,增添了旋律的空旷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钢琴组曲月巴蜀之画的民族特色与演奏
  这首作品主要的创作手法是对主题的重复,《晨歌》的主题运用了《割草歌》的素材,在创作时,第二部分在高音区对主题进行重复,不仅是对主题的深化,也更是通过不同音域的音色对比勾勒山中清晨的音乐形象,如谱例2所示。

  (二)空谷回声

  《空谷回声》2/4拍,中板速度,非方整型乐段,两个对比性的乐句组成。曲式结构为:a b
  2+2 3+3
  与《晨歌》的创作手法相似,作曲家也采用了重复、变形等手法。一开始的四个小节,后两小节是对前两小节完全重复,只是在力度有强烈对比,由mf到ppp,同样的手法也运用到4-9小节,旋律的进行中,左手部分持续五度音程,营造了山谷寂静的氛围,第10小节开始,是主题在高八度的进行,在不同的音区,体现了对主题的呼应。
  而4个小节后,第二部分作曲家对主题旋律进行变奏,旋律骨干音,但对和声织体加厚,对主题进行了新的发展。15-23小节,右手单音旋律改为分解和弦,而左手则将旋律音型变化为柱式和弦,不仅增加了音乐的流动性,也更好的体现了溪水涓涓,山谷空旷的效果,前后对比,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在听觉上耳目一新,可谓匠心独具。
钢琴组曲月巴蜀之画的民族特色与演奏

  (三)抒情小曲

  《抒情小曲》(谱例3)是一首4/4拍子,采用G徵调式,这首作品具有三段体的曲式特征,是一个变奏曲式,整首乐曲由A乐段及两个主题变奏构成。
  变奏曲式
  引子A主题变奏1连接主题变奏2尾声
  1 2+2 2+2+2 2+2 5
  乐曲开始由mp引入,A乐段为4小节也是一个二句体的方整型乐段,随后右手不断出现六连音,随后进入4小节的主题变奏2是对A乐段的重复,调式变为羽调式,随后调式回到G徵调,调式趋于稳定。在最后结尾,是对A乐段以移高八度的重复,直到乐曲结束。
  第5小节开始,乐曲变奏,左手低音声部不断对主题进行模仿,主旋律在高低声部不断出现,是对主旋律的强调。
  《抒情小曲》中,作曲家主要运用了扩展的写作手法,对主题动机通过反复、模进或分裂,从而使得乐曲具有新鲜感。在谱例3中第9-10小节,左手声部的旋律就是将主题音乐材料进行分裂展开进行表达。
  到了第16-18小节,作曲家再次运用了这种手法,在不同音区做了三次反复,19-20小节又采用扩展手法,使得主题不断被重复,音乐情绪也不断渲染。

  (四)弦子舞

  《弦子舞》(谱例4)4/4拍,中板。a b
  以由一个乐段及其移调之后形成另一个乐段,也是两个乐句组成的非方整性乐段。第一乐段是3+2,结构,第一小节为乐曲主题句,第二小节在第一小节后两个拍的基础上进行加花变奏,随后三四小节又对第二小节内容进行加花变奏。第三乐句也是在第二乐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转调、变奏,最后以A羽调结束。
  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的内容相似,只是在音区移高了5度,并频繁转调,最后在E羽调式结束。11-20小节是对1-10小节的旋律进行上行五度模进,调性也从“D徵——A羽——A羽”转为“A徵——E羽——E羽”调。
  谱例6

  (五)蓉城春郊

  《蓉城春郊》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蓉城春郊》曲式结构
  A连接B A”尾声
  3+2 2+2 2+3 3+2 4
  《蓉城春郊》乐曲的音乐氛围和名字一样,呈现了成都郊外的美丽景色。乐曲A段为3+2的非方整型乐段,是三个乐句,及在此基础上的紧缩和移调形成,第3小节运用紧缩的手法将第2小节在G商调式呈现。旋律宽广奔放,刻画出优美壮丽的田园风景画。
  变奏的手法在《蓉城春郊》也运用的淋漓尽致,如第4-9小节,旋律首先在上三度模进,随后在“2”、“1”音上进行不同的变化,从而模仿鸟鸣声,如长颤音,音阶快速交替以及和弦分解,如谱例7所示。
钢琴组曲月巴蜀之画的民族特色与演奏
  第二部分的连接段柱式和弦是从呈式段的伴奏音型中派生而来。在对呈示段主题材料进行变化之后形成了具有展开性质的中段,最后,不断重复并加强左右手的柱式和弦的力度,从p到最强(sfz),将乐曲推向高潮。再现段是对呈示段的重复,而呈式段最后一句则成为整首乐曲的尾声,在ppp的力度下好像小鸟的鸣叫,充满了春的气息,与全曲主题遥相辉映。

  (六)阿坝夜会

  《阿坝夜会》是单三部曲式,2/4拍,中板速度。
  《阿坝夜会》曲式结构
  引子A连接B连接A尾声
  4+4+4 4 4+4+4 4 4+4+4+6 9
  《阿坝夜会》是一首2/4拍子,是一首中板,主要采用跳音在旋律上交替进行,让旋律更具有流动感,由三个乐段组成,三个乐段基本相同,每个乐段由三个4小节乐句组成,前一个乐句的结尾是第二个乐句的开始,如此反复,推动者旋律不断前进。连接段调式由升F羽调到A羽调,B段在调性、伴奏音型与和声有所变化之外,其余部分保留了呈式段的创作手法,最后在29小节后半拍为素材,并通过倒影的形式构成连接段,左手主音到属音不断持续,再现段热烈欢快,尾声材料是46小节后半拍作为材料,并进行变化,力度p到pp的改变,延长音记号的出现都预示着全曲的结束,有余音绕梁之韵味,最后声音渐行渐远,人们意犹未尽。
  在这首作品中,左手伴奏织体采用空五度的交替,贯穿于整首乐曲中,使得作品具有强劲的推动感,推动着乐曲的前进,如谱例8所示。

  三、《巴蜀之画》的民族特色

  《巴蜀之画》采用了大量的四川地区民歌民曲的音乐元素,民族色彩鲜明旋律优美整首作品如同为听者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巴蜀风光图景。此作作者黄虎威先生是在钢琴民族音乐道路上探索的先驱者,钢琴组曲《巴蜀之画》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性,极具创新意识。一方面作品将西式音乐体裁与中式民族元素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以西式钢琴广阔优美的音域凸显出中国特有的民族审美意境;另一方面在创作上将音乐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将巴蜀山水的一草一木都幻化成美妙的音符,以音乐的流动性阐释出写意留白的意境之美,用动态美静态美结合的手法为听者勾勒出一幅缓缓流动的画卷,这无疑是我国民族音乐传承发展道路上的创新。

  (一)旋律的民族特色

  《蓉城春郊》中,左手运用连续的分解和弦是模拟扬琴的琶音,6、8小节连续的长颤音在高音区奏响,则是对民族乐器长笛的模仿,同时在这首作品中也模仿了古筝的奏法,如短琶音以及三连音的运用。
  《弦子舞》是第四首乐曲,其主旋律是从低音声部开始的,作者将整和弦断奏和弱拍运用到高音声部部分,模仿弦子舞的节奏和跳舞时所发出的“踢挞”声音。(谱例9)
  《阿坝夜会》是最后一首一曲,它采自于我国藏族的一支传统舞蹈,在这一首乐曲当中作曲家也有所模仿,通过连续五度的左手的跳动模仿鼓声以及跳舞时皮靴和地面的撞击声,十分有力、粗犷,右手弹奏的旋律由跳音、小连音线组成,非常活泼明亮,呈现出欢乐之感(谱例10).
  第三首乐曲《抒情小曲》,低音部附近有主旋律在盘旋,但高音部分的伴奏却选择了连续性六连音,为了模仿溪水流动的声音,使用了具有五声性调式特色的音群,尤为逼真。

  (二)和声的民族特色

  黄虎威在音乐创作中,十分注重和声的色彩感。这部作品注重意境的描写,因此在作品创作中,作曲家对和声功能有所淡化,更加突出和声的色彩性,充分体现了传统音乐空灵、恬淡、飘逸的色彩。
  如《晨歌》中,升F和还原F同时出现,使得旋律出现了两种调性,但却运用同一个主音,十分具有色彩感,使得作品虽然短小精悍,但耳目一新。
  《空谷回声》采用了很多柱式和弦作曲家用意在于体现山的雄壮,与主题呼应。作曲家运用很多平行的五度和弦,使得旋律具有回声感。最后部分运用五声音阶的商音结束全曲。另外,在第15小节开始,左手伴奏采用三度叠置结构和弦,音乐具有厚重感,与第一段的音乐主题对比鲜明。三度叠置和弦在《晨歌》《抒情小曲》中都有大量使用。
钢琴组曲月巴蜀之画的民族特色与演奏
  同时,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运用主持续音“6”作为和声背景,展现出浪漫飘逸的色彩。

  (三)四川民歌元素的民族特色

  《巴蜀之画》组曲中《蓉城春郊》的首个乐段,其旋律来自民歌《大河涨水》,粗犷而富有激情,原民歌采用4/4拍,在改编后节奏变为7/4拍以及6/4混合节拍,在这一乐段里,作曲家在伴奏方面选取了琶音,与主旋律有着紧密联系,就犹如连绵不绝的春水般不绝于耳。
  《阿坝夜会》的旋律来自藏族民歌,这是一首有着浓郁西藏风情的乐曲。其旋律较为简明,节奏较快,其中大部分节奏音型为“前十六”音型,传达出舞蹈的韵律感。各个音符间没有较大的跨度,排布紧密,听者仿佛可以看到人们迈动碎步在欢快地舞蹈着。改变后的乐曲运用了断连结合的演奏手法,树立了奔放热情的音乐形象,仿佛可以看到人们正踏着节奏在尽情欢歌、跳舞。所以,这一首乐曲将节日聚会中藏族人尽情舞蹈的欢乐气氛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第四首乐曲《弦子舞》同样给听者展示了藏族的音乐。在藏族众多的歌舞音乐中,“弦子”是其中一种,这类歌舞需要一群人演奏完成,通常都是男子拉着弦子伴奏。弦子有着非常优美的曲调,而且其曲目种类丰富多彩,音乐也有着较强的歌唱性,节奏抒情、平缓。与之相对的舞蹈优美舒展,非常有抒情性。“弦子”是一种即兴创作,所以在表达形式上其更加灵活。原曲大部分为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这种较快的节奏型,彰显出歌舞音乐的律动。改编后形成的钢琴曲《弦子舞》,借助节拍的变化,令音乐更富节奏感,将歌舞音乐的这种律动感充分的展现出来。所以,从《弦子舞》中我们可以看到藏族人民的人文特色。

  四、《巴蜀之画》的演奏诠释

  (一)触键的运用

  《巴蜀之画》这一组曲取材于四川省汉、藏两族的民歌,因此,演绎这部作品的时候不仅要求演绎者对四川汉族方言非常熟悉,将其歌唱性进行充分展现,并且要注意运用较为平缓的速度与柔和的音调,在句尾时要有长音,可以多使用滑音、颤音。演奏时要注重其旋律性,掌握横向的旋律。各个乐曲之间要有“呼吸”,但是也不要有太长时间的停顿。此外还要对气息加以关注,尤其在音乐为“无声”状态时,要用气息将其串联起来,达到“无声胜有声”之境。
  这一组曲中《阿坝夜会》快板的跳音是其最典型的技巧,速度快、有清晰的发音是弹奏快板跳音的主要要求,左手弹奏连续性的五度跳音、单音跳音以及反弹力的双音跳音的时候都需要保持一致,将单手指单音转化为两个手指两个音。但是要注意,双音中若有力量较小的4、5指则应多加小心,否则可能出现因为力度不够而造成的双音音量不均现象,如谱例13。
  第一首《晨歌》的前两个小节里对装饰音的使用有三处(谱例10),且都属于前倚音形态。弹奏装饰音的时候要求由远及近,速度逐渐加快,通过控制指尖与手腕来弹奏每一个装饰音,确保手腕和手臂都是完全放松的,手指保持直立,自如地进行左右手的上下交替,一定不能太过僵硬,如果太过僵硬则会对声音、速度产生影响。尤其是最后一组的前倚音中包含3个三十二分音符,弹奏时一定要表现出那种透亮之感。要先轻柔地提起手臂,然后缓缓落下,令指尖和琴键保持垂直,触键更为精准。
  在《蓉城春郊》这一乐曲中应用了大量颤音。通常情况下,我们要模仿笛子等乐器的声音可通过让钢琴发出颤音来完成。在这一首乐曲里的第4到第5小节(谱例11)的上方就有一个长颤音,让人听之犹如有人在远处吹奏竹笛。演绎此类长颤音,首先要完全放松手臂、手腕以及手指,双指交替弹奏,速度逐渐变快,恰到好处的力度和频率会有更加突出的效果,弹奏时令人无法准确分辨颤的是哪一个音,效果会更好,手指触键的时候不需要到底。该乐曲当中速度较快的部分令人听之犹如小鸟在啼叫,主要表现在第5到第9小节32分音符、颤音,第20小节当中的前32分音符以及后复附点八分音符部分,另外,三连音长达5小节更淋漓尽致的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之景。

  (二)踏板的控制

  纵观黄虎威的钢琴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没有关于延音踏板的标识,这是因为他并不想对演奏者的发挥造成限制。从整体上看,这些音乐都有着较明显的五声性特点,色彩比功能更突出,所以,运用踏板要更为灵活。有时一段音乐有着很多处理踏板的方式,表演者要认真倾听,结合和声、节奏以及风格,来控制踏板调节音乐。
  在《空谷回声》的演奏过程中,应用弱音踏板难度较大,很难控制对ppp的弹奏,这时就要用弱音踏板来提高逼真度。这一曲目中的第3小节有“na corda”音前踏板的标记,这意味着此处第一个音弹奏以前就需要将踏板踩下,以此来突出ppp。第5小节有“tre corde”音后踏板的标记,即演奏此处时,第一个音落下以后,第二个音弹奏以前,须踩下踏板,这样才能实现根据乐谱所示力度来演奏。另外,特别注意左手的持续性五度音程是这一首乐曲的另一个显著特征,要求演奏者将漫步于空谷之中的脚步声表现出来。在该乐段的第二主题处,创作者运用了旋律分解和弦的织体,使其色彩更为丰富,好似在静默的山谷中有清风吹过,瞬间带来阵阵花香。

  (三)力度的把控

  《阿坝夜会》的主旋律在乐曲开头用中强的力度引出,曲谱中可以看到多处sfz力度标记,这也就定下了全曲的基调。这一乐曲中速度为每分钟126拍,其和《抒情小曲》的速度对比明显。这一曲描述的是阿坝人民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因此演奏者要尽量将此种欢快感传达出来,不应只展示速度。在力度上,演奏者演奏时要对左手伴奏音量进行控制,过强或太弱都不合适,因为这是舞者跳舞的鼓点,因此要足够响亮。其作为伴奏声部声音又不能太大,因此要好好把握。

  (四)情感的表达

  在《抒情小曲》这一乐曲中,低音部主要为主旋律,创作者选取了连续性的六连音织体作为高音部分的伴奏,既为伴奏,那么在演奏时就要注意不能太抢风头,但是也不能不重视,在钢琴演奏中也是如此,为了给旋律部分做好陪衬,一定要清晰、均匀地演奏出伴奏声部的六连音。连续的六连音和五声音调结合在一起,听起来就像是小溪的流水声。在演奏时要做到轻、细、匀,尽可能演奏出亲切之感。这里一定要认真地模仿溪水的流水声,凸显中国钢琴作品特色——用钢琴对各种民族乐器、自然界中的声音进行模仿。
  我国钢琴改编曲当中使用比较多的模拟手法以及音乐表现当中经常使用到的对比手法都能够在《弦子舞》当中找到,《弦子舞》中,其对比手法较为突出,为完成对比,作曲者运用到了男生女生之间各种不一样的舞蹈。男生舞蹈主要表现在前6个小节,弹奏的时候要求演绎者须将男性的粗犷有力展现出来,女生舞蹈表现在第7—10小节,弹奏时要表现出柔美。
  《蓉城春郊》有很多表情术语。举例来说,Adagio(柔板)在开头就被标记出来,奠定了此曲的基调,而乐曲开头、之后分别使用了“rubato molto esp ress”(弹性节奏,极富表情)“dolcissimo"(极柔美的)等表情术语,而且还标记了Lento a accel(由慢渐快)速度处理,作曲者在此提示演奏者们要有感情和速度上的转换,演奏过程当中,演绎者必须看好乐谱,只有用好表情术语方能演绎这一首春之景。演奏者一定要严格遵守这些表情术语进行演奏,对作品风格进行深入地体会,把握作曲者想要树立的音乐形象。

  结论

  钢琴组曲《巴蜀之画》对我国四川人民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描绘,分析后可以发现,这一组曲音画结合,在对其进行演奏时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做到将六首小曲首尾紧密连接起来,一气呵成,令《巴蜀之画》画卷生动的展现出来。本文首先对该组曲作曲者黄虎威先生的生平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分析,再简要介绍了其创作手法与代表作品,着重的对《巴蜀之画》这一钢琴组曲进行了论述。分析了这一钢琴曲的创作背景、民族风格,尤其对其创作技法和演奏进行重点论述,探析这一组曲对于钢琴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进一步考究,和后续其它中国钢琴作品爱好者的学习、演奏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2]杜亚雄.探索者的脚步—中国民族音乐学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02—111
  [3]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710-1001
  [4]向乾坤.中国钢琴名曲解读[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5]魏廷格.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J].音乐研究,1983(2):41-52.
  [6]黄虎威.巴蜀之画[M].音乐出版社,1961.
  [7]向乾坤.《巴蜀之画》终极版本释意[J].中国音乐学,2009,2009(2):128-131.
  [8]洪士銈.钢琴组曲《巴蜀之画》[J].人民音乐,1962(1):25-26.
  [9]王畅.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中的藏族音乐元素——以《空谷回声》《弦子舞》《阿坝夜会》为例[J].人间,2016,208(13).
  [10]卢嫣然.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之地域和音乐特点分析[D].河南大学,2016.
  [11]谭筱婷.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分析与演奏教学[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10).
  [12]王月恒.巴蜀之子: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3]李南.建国初期民族调式和声探索的成果——以《内蒙古民歌主题七首》、《庙会》、《巴蜀之画》三部钢琴组曲为例[D].武汉音乐学院,201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925.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7月3日
Next 2021年7月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