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词歌曲是古代的诗词与现代音乐相融合的一种独特的体裁风格,无论是在什么时期的古诗词都是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蕴藏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学生的生涯时期,很有幸接触到古诗词歌曲,深有感触。故此,借这次机会对古诗词歌曲展开一系列研究,本文首先用古诗词歌曲的发展趋势和创作引出作品《青玉案•元夕》,以敖昌群版本为例,着重研究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处理。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歌曲《青玉案•元夕》;演唱处理
引言
古诗词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现代音乐与古代诗词的碰撞相继形成一种全新的音乐体裁,两者的结合可以让大众了解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加入旋律来达到传唱的效果,加以继承,广泛流传。了解古诗词歌曲发展的趋势目的是可以让大家更加直观的懂的古诗词的起源、经过、发展历程以及当时词曲作者的创作背景,对古诗词歌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下,我们才可以灵活运用演唱技巧,用声音带动情感完美的演唱优秀作品。
一、古诗词歌曲成长的趋势
(一)古诗词歌曲的国内现状
它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现代音乐与古代诗词的碰撞相继形成一种全新的音乐体裁,它最独特的音乐特征是歌词全部源自于古诗词本身。它用精湛的语言、深渊的意境来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古诗词歌曲的产生可追溯至春秋之时,大致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律诗、词体歌曲、琴歌、元散曲、明清小曲等不同体裁的演变。”[选自论中国古诗词歌曲之审美特征]上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作曲家们,全部源于对古诗词文化的认识,参考并借鉴西方“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并且结合西方的创作手法和古诗词文化相结合,使古诗词歌曲更为丰富饱满。
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各类新式的音乐社团广泛成立,这些社团通过各种传播途径,教授音乐知识,古诗词歌曲是五四运动时期是主要的创作体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各种各样的音乐体裁不同程度的受到“左倾”思想错误的严重影响,认为“文艺为政治服务”,音乐创作作品被一些关于“大跃进”“人民公社”“阶级斗争”被取代,则古诗词歌曲在“五四”运动之后就被人批判。[选自古诗词歌曲在近当代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文艺创作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他们在原有的古诗词歌曲中融合了新的创作手法,同时也融入了多种调式的手法,在古诗词歌曲的创新中不断的尝试和创新。在80年代以后古诗词歌曲是发展最迅速的一个时期,早期创作的古诗词歌曲被纳入声乐教材中,并且在西方音乐的推动下,创造了许多新的曲目。
(二)古诗词歌曲的传播
古诗词歌曲是中国文化近百年来的艺术成果,它不是脱离了历史语境单独存在的一种艺术形态。近年来,许多关于歌唱演唱以及创作方面的比赛进入大家的视野。中国古诗词歌曲因独特的艺术性倒是其受众面的局限性。通过一些比赛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种传播方式一直都是最好的传播者。许多经典的古诗词著作都被纳入声乐作品集中,这样可以被许多学生来学习和借鉴。
21世纪的中国,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出现在市场中。可以通过媒体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来宣传中国的古诗词歌曲,同时也宣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悠久文化。加强中国的数字化采集,探索古诗词的内容,重视古诗词歌曲传播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古诗词歌曲的传播除了用演唱的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也可以通过一些新媒体来进行传播,现在好多卫视都在做关于古诗词歌曲的新编、创编以及各种经典的传唱,这种宣传的方式达到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文化,可以用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吸收更多的民间作品,通过电视、直播等新媒体方式来打破传统的传播方式,可以让更多优秀的作品进入观众的视野中,也可以让更多爱好创作编曲、演唱的爱好者能够更加直接、迅速地感受到艺术渲染行。
二、古诗词歌曲的创作
(一)古诗词歌曲的分类
古诗词歌曲沿着“远古、楚辞、姜白石歌曲、明清杂曲和现代古诗词创作”[选自论古诗词歌曲的分类及其历史辙迹]等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一路走来,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了方便当代人的对古诗词歌曲清晰的认识度,将古诗词歌曲总共为六种,大致分为:原词原谱、原词新曲、原曲新词、原曲新唱、改词编曲和新词新曲六类。
1.原词原谱
原词原谱就是古代时期的作曲家原创的音乐,流传至今未经改编的音乐作品。
2.原词新曲
原新曲主要是指歌词为原词补曲的作品。“古词新曲”是一种独特的风格。
3.原曲新词
一首歌曲框架结构都是由歌词和乐曲组合而成,有的是有词没曲在古代时期上这种形式被称为文学形式,有的是无词有曲的这种文学形式盛行于古代时期,在直观上曲比词更加让人通俗易懂,但是在古代的时候,确实存在着词和编曲不是一个时代产生,有的是古人先作出诗词由后人来谱曲:有的是先有曲在由后人去填写歌词,所以被称为原曲新词。
4.原曲新唱
原曲新唱是用古诗词或者古诗词当中的经典名句来作为歌词,在加以改变放在重新创作的歌曲中,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古诗词当中的优雅和内涵,又不失去现代的作品对古诗词歌曲的传承和传唱。
5.改词编曲
改词编曲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在一些古典作品上加入一个当代流行的元素,容易达到大众接受的范围。在加入流行元素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古典风格作品的经典。
6.新词新曲
新词新曲指的是现代人根据古诗词创作的框架来编写可以体现现代人生活、情绪等的新创作诗词,在新创作的诗词基础上加以谱曲。
(二)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特点及意义
1.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特点
中国的古诗词歌曲中创作的主要特点是有相对较于完整的古代文学形式和音韵这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能够充分的显现我国的古诗词文化繁花似锦,而古诗词的歌词大部分都是以采用古代古诗词或者歌赋。古诗词是汉字的一种独有的体裁,它的写法形式相对较为自由。中国古诗词歌曲是古诗词和传统音乐完美结合的产物。在音乐中不断获得创作的灵感,并融入到音乐当中,进而借助中国古诗词的洗脸的语言、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内涵。中国古诗词歌曲创作发展历程始终都是围绕着古诗词这一个核心要点,中国的经典古诗词对古诗词歌曲的影响有深渊的影响力,古诗词有精炼的语言、巧妙的构思、语句押韵的特点。
第二个方面,各种各样的旋律苞笼万象,可以古诗词歌曲的发展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优美的旋律、简练的词语、押韵的语句,能够充分地表达词曲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作曲家会结合当时词作者写下的情感和意图,从而进行编曲。
2.古诗词歌曲的创作意义
诗歌原本是一家,但由于种种原因,二者分离。诗歌是一种展现当时作者生活情怀的一种心灵阐述及情怀挥发的文学体裁,它并不能承载着太多的使命,诗歌仍然在欣赏和陶情冶性乃至在社会交际上具有一定的主导体位。现代人对古诗词的热爱远远不及以前,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根基,它不仅代表的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诗词和音乐相结合可以充分提高当代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结合音乐旋律使古诗词变得不在枯燥乏味,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
三、歌曲《青玉案•元夕》的分析
(一)创作背景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选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出自南宋辛弃疾,是在南宋都城所写。南宋时期,山河破碎遭受到侵略者的种种践踏,南宋逐渐衰退,统治阶级不思恢复、不思进取,每天只沉浸在歌舞升平之中。当时词人想要寻求办法去弥补这个现状,他拥有满腔的热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但是无奈当时自己并没有主动请缨,感觉自己空有一腔抱负,却没有地方去施展,由此产生了一些哀伤和怨恨之情,所以写下这首词。
(二)灵感来源
灵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灵感的来源是出在词曲作家对生活的的感悟和情绪引起一系列的情状,灵感依附在词曲作家对文字的精准理解;灵感是由渊博的文化底蕴和充足的音乐素材为基础;灵感是词曲作家在对生活的和情绪引起的一系列情状有了深切的意会,所产生对音乐写作的强烈意愿。灵感创作需要有一个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并且加上浓郁的情感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有一个好的作品展示。在创作的灵感期间词曲作者会在激动和难过中反复体验。
词的表面意思是一个元宵佳节,一片灯火辉煌,繁华热闹。赏花灯的女子们头戴珠翠,盛装打扮,在人群中穿梭。在人群中,作者寻觅心上“那人”的身影,却怎么也找寻不见,当他心灰意冷失望的时候,忽然回头,却发现“那人”在灯火冷清的地方一个人伫立着。好像是在写恋情,但大多数解析这首诗词的都认为作者辛弃疾是通过“那人”来寄托自己孤高嗷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尚的情结。英雄是落寞的,同时也是孤独的。英雄的世界无法承受更无法让人理解。二十多年生活在金人奴役剥削之下的辛弃疾在南宋的朝廷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归宿。或许“那人”只是辛弃疾理想化的一个虚影,是他在现实世界中四处碰壁,心声需要倾诉而幻化出来的一个精神寄托。
(三)风格特点
《青玉案•元夕》词作者的写下的目的就是为了寄托自己在政治上失意后孤傲清洁的品格。后由当代作曲家敖昌群加以旋律创作古词新曲《青玉案•元夕》,被学生传唱。在了解创作背景之下,明确了音乐想呈现的旋律特征、曲式风格,将旋律和文字融为一体。用起承转合的原则来写下旋律。“起句”可以确立作品的风格特点,它是集中呈现材料的核心;“承句”是呈现材料核心内容的后续发展,同时“起句”也是“承句”的基础;“转句”是为了和其它乐句产生对比,让音乐风格发生转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调性和节奏上都有一定的变化,因为结束音没有落在稳定音级上,所以给人一种未完待续的感觉;“合句”为了完整结束或出现高潮,或重复第一二句的曲调在把前面的音调加以综合圆满结束。
四、歌曲《青玉案•元夕》的演唱处理
(一)语言分析
此词全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东风也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选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簇簇的礼
花直冲天空,像雨一般在空中散落下来。这是化用了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选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宝马雕车香满路”[选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达官贵族也会带着其家眷出门观看灯会,其词中的“宝”、“雕”、“凤”、“玉”,种种华丽的字眼,只是为了给元宵佳节的气氛带来传神的意境,从而这些字眼也对词中的女中是一种赞美之词。“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选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在明月下,灯火通明,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载歌载舞。“风箫”是一种吹走乐器,在这里指的是音乐,“玉壶”指的是月亮,“鱼龙”指的是灯笼的形状。
下阙中依旧写的是在节日的欢乐中,上阙写的是整个元夕节的盛况而下阙则写的是一个人,通过情感变化表现。“灯火阑珊”的意思是在夜深灯火将灭,人烟稀少的时候。上阙最后的时候出现了“一夜”两个字眼,这是为了“寻她千百度”埋下伏笔,同时也说明了用了多少时间来表现痴情,所以才能得到下阙的“灯火阑珊”与上阙相呼应。达官贵族
(二)旋律线条
歌曲的整体节奏相对来说较为平稳,全曲总共为45小节,前奏部分用11个小节用简单明了的旋律给开头铺垫。
谱例4.1
12–18小节描绘了元宵佳节繁华的景象,直到出现“蓦然回首,蓦然回首”三次的推动,一次次的把情绪推到最高潮,曲调也随情绪变得高亢,一直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情绪落下,曲调也落下。作曲家采用了中国的民族五声调式,在前奏的部分就明确的把调性确立。全曲旋律线条在连贯的同时一层层的把情绪递进,这是作曲家编曲的精妙之处。
谱例4.2
此歌曲的旋律看似简单、平稳,但就是在简单的旋律中,刻画出元宵佳节热闹的气氛和下阙在寻找“那人”内心的波动,同时也刻画了对“那人”痴情的表现。把握情感基调,读懂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词作者的情感将自己融入到当时的创作情景中深入体会,这样才能更加完美的诠释词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词的开头“东风也放花千树”烘托了元宵佳节热闹的气氛。作曲家基本采用一字一音的手法,风和放俩个字运用了附点音符,这样可以使旋律和唱词的音调相符合。
谱例4.3
(三)演唱技术
1.气息
气息是歌唱中的动力,气息奠定了歌唱的基础,良好的气息可以让演唱的更加生动。没有充足气息,唱歌是会出现气息不稳定、漏气等,这样容易造成喉咙上提、声音发紧、不扎实、发白,缺乏声音的质感和力度。古诗词歌曲的旋律大都是优美缓慢的旋律,若没有充足的气息演唱歌曲,唱出来的效果毫无感情基础,无论是演唱古诗词歌曲或其它声乐作品都需要强大的气息来支撑整首作品的完整性。
歌曲《青玉案•元夕》是一首4/4拍以抒情为主的歌曲,词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借用元夕节的盛况来渲染反衬出自己孤高淡泊、超群脱俗的形象。有几处地方运用了虚实结合得声音来充分表达情感,在演唱副歌之前,需要在吸气上做好充足的准备,延长音有充分的伸展、平稳、流畅、强弱收放自如,才能做到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演唱时气息和声音是相互带动的,用气息和声音的结合来抒发情绪。演唱歌曲不仅要对演唱情感做相对应的处理,还要吸收传统吸气呼气的特点,有目的地采用送、提、沉、缓、收等多种呼气吸气的手法,气息的控制和把握是古诗词歌曲中演唱的重点,顺畅的呼吸可以更好的全是歌曲中浓郁的东方韵律,同时也更好的进行了真假音的转换。利用胸腹式的呼吸方法,让气息更加流畅,声音更加明亮,也可以把古诗词的民族旋律展现出来。
2.咬字
古诗词歌曲的歌词是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上,中国的汉字讲究字正腔圆,它的每个发音要求都是要完整的,在演唱中行腔和字腔是要做到一定的调整,严格的遵循美声唱法的发生原则和方法,让气息为咬字打好基础,在演唱中要让声母靠前,韵母靠后,可以用竖咬字、靠后咬字的方法,让声音在喉咙中形成母音。《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大部分的咬字都是韵母结尾。整首曲子的归韵在“树”、“雨”、“独”、“度”、“处”。归韵的时候双唇微微聚拢发力,发“u”的音,这几个字对应的都是畅饮,在演唱的时候要把字音发清楚,才能最终奏出韵味悠长的感觉。演唱“风”的时候不能迅速的归韵,要将“e”音最大化来体现,最后在归韵到“ng”。“花”字演唱的时候要遵循汉字中的平长仄短的要求,虽然旋律上标注离连音线,但在演唱中要唱的连中有顿,才能符合诗词中吟诵的平仄规律,同样处理的还有一个“落”字,两拍的节奏在演唱中需要更加强调。
3.音色韵律
这首歌曲的歌词具有一定的韵律,融入了民族的五声调式的曲调,更具有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在演唱时除了要保持良好的气息和字正腔圆的咬字,还要注意音色和韵律,在演唱中达到形神统一的特点。注意音色的饱满度把民族风格的韵律融为其中,声带要放松,让声音更加饱满透亮,在演唱高音部分,切记不可能大喊,要利用腔体的共鸣和气息的流动性来演唱高音部分,演唱高音的时候,采用最多的就是头腔共鸣。音色的处理一定要让声带的身体放松,在一定的紧张程度下,气息是不流畅的,演唱出来的声音不会饱满和透亮。
不同的诗词有不同的韵味。古诗词歌曲的本身就是具有韵律的诗词构成,具有诗词特有的韵律韵味。《青玉案•元夕》这首歌曲是一首上阙运用元宵节热闹的气氛来烘托,下阙感情迸发,这就需要不同的力度、强弱、虚实来表达这首歌曲的韵味。站在演唱者的角度,我们要去寻找词曲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的情感,除去谱面直观可以看到的,还要把词曲作者没有办法记录在内的也要想方法去表现出来。古诗词歌曲讲究旋律的韵味。咬字圆润、清楚还要考虑文字归韵的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表达词曲作者想要的韵味,情感更加的真挚、自然。
五、总结
古诗词歌曲是中国文化领域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实现了音乐和文学的融合,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创作讲究含蓄精练,在演唱古诗词歌曲中较为重要的是咬字和音色韵律,,要求演唱者有一定的基础能力,才可以正确的处理歌词的咬字、气息和演唱风格之间的关系。在这次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感觉中国的文化是任何人不可替代的,古诗词歌曲让更多的人在音乐中了解古诗词文化,在其中感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在学习期间,学唱这首《青玉案元夕》,第一次接触古诗词歌曲感觉魅力很大,但是演唱起来有些难度,古诗词歌曲的感情处理要细腻,比别的歌曲演唱是不同的,在演唱之前是要先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情感才可以更加游刃有余的演唱,想完美诠释词曲作者想表达的感情是演唱中最大的难度,在演唱中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气息,咬字以及情绪,查阅了很多关于古诗词歌曲的文献以及《青玉案•元夕》的文献,让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演唱技巧。情感处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也知道同样的歌曲在什么地方可以着手。
总体而言,想要演唱好古诗词歌曲,我们就要掌握词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曲作者编曲的心境。我们还要对古诗词有一个深厚的理解、扎扎实实的去了解,在我们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结合气息、咬字、韵律、情感这几个演唱技巧方面来细致的分析演唱。在演唱中声音的质量是演唱的基础,情感是演唱的体裁,当我们的声音有一定的质感时,也要在表现力上做足一定的功课,这样才可以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
参考文献
[1]徐钟荣.现代乐派的大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N].学习时报,2009-08-10.
[3]齐鲁书社编辑出版发行.辛弃疾词鉴赏[M].济南:齐鲁书社,2002.
[4]施议对撰.辛弃疾词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孔卓.中国古诗词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艺术科技,2018,31(06):52.
[6]李曼霞.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流变与实践初探[J].艺术教育,2016(04):82-84.
[7]土希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意蕴[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7(06).
[8]王婉晴.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以《我住长江头》为例[J],通俗歌曲,2017年:103.
[9]马贤.南宋元宵诗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致谢
时间飞逝,转眼间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回首往事,感慨万千。首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多次帮助我开拓思想、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再次,对我的指导教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也要感谢其他老师对我的精心指导,指导我如何学习,交给我许多做人治学的道理。最后,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感谢身边所有的亲人朋友对我的帮助,以及他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6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