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间舞中扇子的运用比较研究——以胶州秧歌和云南花灯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汉族民间舞中扇子的运用进行比较研究,以云南花灯和胶州秧歌为例。着重阐释了扇子在民间舞蹈中的不同运用和比较。本文首先进行了相关的理论阐释,在这部分中,对胶州秧歌和云南花灯做了一个基本的阐释。对扇子在民间舞蹈中的使用也做了概述总结。还了解了国内外对扇子文化的研究。其次,以胶州秧歌和云南花灯为例,对于扇子在民间文化中的运用从持扇的手法和具体运用两方面来进行研究。最后对胶州秧歌和云南花灯的运用进行比较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扇子是劳动人民在日常中的创造发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的文化性和艺术性被提升,只有对扇子在民间舞蹈中的运用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对比研究,才能更加深刻的了解扇子在民间舞蹈中的内涵。

关键字:民间舞蹈;扇子的运用;胶州秧歌和云南花灯

​​引言

关于课题扇子在古代至今我国民间舞蹈领域已有几千年的广泛性和使用发展历史了,从古至今,扇子不光仅仅是将它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而广泛性的出现使用在了中国的人们日常生活里,它也同样十分具有很高的学术科学性与艺术性和社会应用价值。并且它同时的也还是古代中国民间民族传统舞蹈中最常见的一种舞蹈道具之一,在近现代的许多民间舞蹈、传统艺术舞蹈中被运用。

1、绪论

1.1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古代用的扇子主要用途是用来作为中国传统舞蹈的主要道具,在古代中国许多一些偏远地方的各种民间民族传统戏曲和艺术舞蹈中对其应用非常广泛,它的主要功能作用和其他的功能也非常之多,即同样足够能更好地充分传达我们作品和舞者的各种思想精神美和体态,又同样足够能更好地充分展示我们作品和舞者的各种思想感情,是对我们人体生理功能的进一步强化延伸和扩大拓展,同时能更好最大限度地能够突出人的形体美。充分配合各种民间传统戏曲舞蹈和艺术动作的具体运用形式来加以表现和拓展塑造古代我国生产劳动人民在其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劳动工作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一些人物性格、爱情、喜怒哀乐等各种细腻的人情心理和人物情感。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课题通过对山东胶州民间舞蹈秧歌和近现代云南民间花灯中关于各种扇子的艺术运用现象进行科学研究,来更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深入讨论目前我国古代民间舞蹈中关于各种扇子的科学研究和艺术运用。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中国传统民俗舞蹈扇子艺术中关于各种扇子的科学研究和艺术运用发展情况分别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可以更加丰富中国民间舞蹈的艺术审美情趣欣赏传统艺术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胶州的秧歌和云南民间花灯歌舞作为一种中国民间舞蹈的重要形式,有一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集体凝聚力和民族文化事业向心力。通过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中各种类型扇子的艺术介绍和科学研究,有利于一步促进胶州新型民间舞蹈的艺术创新和科学发展。可以说是让胶州的年轻人们在充分尽情享受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人生乐趣同时,激发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从而充分培养和不断提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和民族文化上的向心力。

2、相关理论概述

2.1胶州秧歌的概述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胶州民间的三大传统秧歌,歌词又称“扭断腰”、“三道弯”,是一直流行我国的山东省三大民族传统民间秧歌形式之一。 历史上胶州这种秧歌在现今我国各地已有30多年的广泛发展使用历史, 清代山东胶州有赵姓、马姓的农民两家于1764年前人逃荒之后来到关东,沿途都是一边舞一边唱着以乞讨为生,逐步发展起来并形成边舞边唱的舞蹈形式。 当他们再次返回自己的故乡之后,经多年的代代相传,不断改进,便产生了胶州秧歌。胶州秧歌的演员10人一共分为大锣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主要行当, 表演的各种程式主要曲目有十字梅、大摆队、正开门、反开门、两扇门等,伴奏的其他乐器除各种类的唢呐外,还有各种类的大锣、堂鼓、铙钹、小锣鼓、手锣等,唱腔以及器乐曲牌一套总共有30余个。1860年后,胶州人民又在自己原有的胶州各种传统民族秧歌的表演剧本创作基础之上,再次创立了自己的传统秧歌表演剧本和各种小戏,有35个秧歌剧本。1957年,胶州戏曲秧歌再次被引进京城并登台进行演出,博得了广泛好评。此后,又在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的秧歌再次成功获得比赛优秀奖。

2.2云南花灯的概述

云南的花灯和民间小戏班都是一种特别具有一定地方性的民间戏曲艺术表演传统剧种。主要传说渊源于明代。云南花灯是民间社火活动中一种以表演花灯为主的民俗活动,在全省各地和以及四川、贵州个别的农村地区非常流行。这种传统戏班不仅是目前已知的一种也是云南最早的一种传统戏剧场是表演和艺术创作的重要活动。它据说是在明朝清康熙二十二十三四年间(1701年)云南地区附近开始首次就地出现这种不同专业的小戏班。 另据云南元谋当地的著名花灯舞蹈表演美术艺人张万育介绍称, 元谋当地的著名花灯表演艺人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十三代。除此之外, 对于云南吟咏花灯的各种音乐曲调,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是明清小曲,如桃花挂满树枝儿、 打枣竿等,都被广泛认为是最早广泛流行的民间小曲。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推算,作为一个大型传统汉族民歌音乐剧种的云南花灯, 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具备了雏形。目前云南中国花灯音乐戏剧团所组织演出的许多大型花灯游戏剧目,都有的是一种具有朴素单纯、健康明朗的民间艺术文化风格和民族特色, 充满着云南现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

2.3扇子在汉族民间舞的使用概述

关于扇子在古代主要源于我国古代汉族中部地区至今已有几千年了。在古代源于汉族中部地区我国民间舞蹈的传统表演在我国艺术史上仍然一直保持有着崇高的重要的有艺术性和代表性的地位,扇子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是最常见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表演伴奏用的乐器和一种表演艺术道具。扇子舞文化在古代由于我国江西地区有着悠久的扇子舞文化发展历史和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民俗文化背景,很多的扇子编舞者在其扇子舞蹈的艺术编排中也都已经是充分使用了类似扇子的舞蹈来充分地表现其扇子舞蹈的文化内涵,使其在扇子舞蹈上更是获得了极大地成功。尽管传统舞蹈艺术中的绣花扇子这种舞蹈艺术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发展而来的,但其所发挥能够充分发挥的主要艺术作用却在于于日常生活之上。人们把一把扇子作为表演传统民族舞蹈的主要道具,极好地体现了一个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优秀舞蹈艺术文化和一个具有区域性的优秀传统舞蹈文化。在古代时期,我国江西地区这种流传已久的传统采茶歌舞习俗和民间歌舞中,其目前能够广泛使用的主要舞蹈道具其实基本就是一种舞蹈过程中的一把扇子,而舞蹈表演者在舞蹈过程中的主要扇子有荷花、矮子步、单袖筒这“三绝”, 更充分体现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由于这类的歌舞主要来自于人们的日常劳作,因而采茶歌舞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其中优秀的采茶歌舞代表作品主要有《钓拐》、《睄妹子》等等,将美丽的扇子在舞蹈中运用得淋漓尽致,也充分体现和突出了对扇子在当地采茶民族歌舞代表作品中的运用有着重要的社会艺术意义和价值。对扇子的巧妙设计和运用,使得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在其舞蹈中能够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扇舞的艺术作品中,扇子不仅一定有可能够将其本身用来作为或者是人们延伸一个人物表达肢体的一种工具,又一定有可能将其本身作为人们抒发感情的一种工具和艺术载体,极大一定程度上使它增强了当地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一种艺术文化表现力、观众的艺术感染力,给当地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文化艺术发展注入了一种充满民族生命的一种艺术文化活力。许多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扇舞的舞蹈作品中有些舞蹈看起来不显眼的就像是一把扇子,只要我们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利用它锦上添花的艺术功能和文化作用,就一定可以能够很好的做到使舞蹈作品中一个人物的一种情感在当地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中表现能够可以得到极大的充分发挥,使当地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更加的优美具有对当地观众的视觉感染力,让当地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一种艺术风格能够更加焕发永恒的一种艺术性和生命力。

2.4国内外扇子研究

国内对扇子的研究

吕欣欣,《唐诗中的扇意象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目的之一是通过对古代我国唐诗中古代中国文人赋诗吟咏书写扇子的各种具体情况和吟咏扇子的意象特征作了具体的分析概述,从而在我国古代传统民俗文化的各个层面对于唐诗中的扇子和意象深入进行分析研究,在古代的中国文人眼中吟咏扇子不仅仅是具有他们欣赏和学习使用的重要功能,更是一种主要可以表示传情和表达意的传统文化传播媒介,具有丰富的反映中华民族 文化情感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邹承辉,《扇与中国文化》。 文中主要突出地明确列举了古代传统扇子在中国古代民族歌舞、戏曲艺术活动过程中的特殊重要性和广泛运用,强调了古代传统扇子在中国我国现代传统文化宣传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运用重要性,以此重要问题分析为主要点和出发点深入性地分析了古代扇子与其他中国古代传统艺术文化的种种密切关系。

杨祥民,《漫谈中国的扇子》。 杨祥民的扇子文章主要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中国扇子的制作历史及其技术发展、 制作的主要材料和制作工艺,分析了中国的中国扇子从古代到中国的近现代的各种装 饰艺术及其功能的内在重要性和发展变化,对于古代扇子的各种功能扇面装饰艺术也都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同时还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民间符号的重要艺术意义角度对于古代扇子与其他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主要文化传 承关系问题作了具体的分析概括。

任元成,《多姿多彩的中国扇子》。 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中国扇子扇体符号绘画艺术的基本形成和其后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中国古代的中国扇子,制作古代中国扇子的主要材料,着重从中国和近现代中国文化扇子符号绘画艺术的发展角度对中国古代中国扇子的艺术重要性作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杨琳,《中国古代的扇子》。 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中国扇子的主要艺术文化起源与其艺术发展。作者还特别指出扇子的具体形状多种多样,其中以西方各式各样折扇的具体形状比较为主要并对代表作了详细的形状分析。

国外对扇子的研究

从古代的埃及、希腊、罗马,到今天的各种宗教仪式中,西方一直都有各种礼仪之扇的形式进行使用。 西方的各种的婚礼仪式中,扇不仅为王权所用,也为了政治上的宗教和国家精神统治权所用。17世纪末,中国的中国折扇制作艺术先后传入欧洲和英国,使得中国折扇在欧洲和英国逐渐兴盛。

1797年,英国人威廉科克先生写了自己的一本世界上第一本《扇学》, 这本书中详细地准确记录了许多有意思的寓言扇语。

傅克斯在《欧洲风化史风流时代》一本图书中曾巧妙地特别援引那一年中华民国统治时代中的一位匿名来自英国年轻中国妇女的其中一句话对她说“我们用的扇子就像来自日本的女人,一把是上街用,一把上午用,一把是晚上用, 还有一把 折扇只是特别隆重的正式场合才能使用的。”

一位西班牙著名作家还出版了《扇子的语言》一本图书,在其中我们详细描述了一把扇子在人们日常人际交往娱乐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如将一把红色扇子轻轻地地放到唇边,意为“吻我”;将一把扇子轻轻举到右颊意为“同意”,举到左颊,意为“不同意”。

3、扇子在胶州秧歌与云南花灯中的运用

3.1持扇手法

3.1.1胶州秧歌

握扇方法是用食指后四个拇指弯曲用手捏成的扇柄,大拇指手掌紧贴扇柄靠近一侧扇骨的食指根部,一侧拇指的扇骨前部与另一侧的扇臂相连。五指关节夹扇骨,中间三个手指分别靠近扇柄一侧,即骨部分粉丝,大手指,中间两个手指分别接近的另一边扇的骨柄,扇子和中间小指分别夹在中间两根大手指之间,前后分别夹在小指之间,中间三根手指夹在指缝两边一侧的拇指扇骨前端部分拇指紧贴一侧扇的手臂。扣扇的扇骨是用食指大拇指托于扇柄靠近贴着扇柄下方后四个拇指处托住扇柄靠近于贴着扇柄的扇另一侧贴在扇骨上的部分。反握手掌合扇扇法是在泛指使用双手同时在握扇的传统动作方式基础上将握合扇扇开口顺着合拢方向对外,手握合扇柄。 三个手指合拢捏合每个扇 子就是大拇指每个扇子由外向内合拢,大指、食指和小掌中指分别于每个扇子的左右二指捏住三个靠近叶子扇柄的部分。虎口双手 握扇掌合扇子就是用 手指用人的双手将扇子向外紧紧合拢,以双手持笔或毛笔的一种手势将手握扇柄的部分紧紧地握于虎口。

3.1.2云南花灯

双手将整个扇面全开,双手捏扇,扇面前后腕子角度要与团扇身体保持水平,里面挽花后团扇腕子角度要求具有双手大拇指用力向上向下撩动传送在团扇里的美妙跳动感觉,扇口前后腕子角度要笔直向上。动作时左右手腕部要稍微放松,肘部要下垂。三手拇指弯曲搬点双手握扇捏合扇骨就是用拇指先将扇面全开,三指弯曲双手捏扇,扇面与扇的身体高度平行,扇骨与扇的身体和扇部地面高度垂直,动作时,拇指在里,考上向外顶,食指和无名中指分别在外,靠下,中间食指向里顶即搬点握合扇骨,动作小而脆。放扇子就是用意指在用双手打开扇面之前要先放开,捏扇。将扇时用双手腕沿着经过肘部下面的弧线向前翻转向后仰腕向前起泛然后在跨前转腕将扇时双手跨前扇面均匀地紧紧贴地平放在双手跨前,肘部会有微微向上的重力前提感,扇面与跨前地面保持垂直。 别扇子就是用意指指对扇面没有要求全开,捏扇。手臂由体前抬起屈肘于胯侧, 转腕上臂前提,扇面与胯半部弧线大致平行,扇骨与高于地面的下半部弧线大致垂直。搭配捏扇方法是大拇指使用双手指使扇面全开,三指配合捏扇。扇面与圆形地面下方的弧线大致平行,扇口朝前于圆形扇骨头上方。拔扇是指四指翻腕时扣扇,双手在胸前顺时针翻转做类似”双晃手”的动作。特别注意四指翻腕时双手扇面朝前。铲扇是指四指扣扇,双手经过胸前下弧线翻转提肋往斜上方进行推扇。

3.2扇子的具体运用

3.2.1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特别的重视对女性角色的扮演和塑造,胶州的秧歌中对于女性扮演角色的塑造和表演在舞蹈中占主要的地位。在传统的胶州民族秧歌中,根据表演者的年龄和其性格的不同分为:翠花、扇女和小嫚。在金敏的《胶州秧歌中扇子的运用及其特性研究》中曾经提到,扇子在古代胶州的秧歌中可以作为女性扮演角色的主要表演道具,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四:一、胶州的秧歌在其选择这一道具上需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而翠花和扇子在其动作上的无限可能性很好地满足了这一道具的特点。二、扇子的装饰颜色艳丽喜庆,更容易地吸引现场观众的注意力和目光,从而很好地达到了收益的提高这一目的。三、扇子的运用可以很好地作为女性情绪表达的一种寄托,受到古代儒家思想的很大影响,胶州的秧歌中有人认为跳舞的女性扮演角色应该温柔内敛,而有人认为利用翠花和扇子可以很好地帮助女性表达娇羞等的情绪。四、胶州的秧歌舞蹈中的翠花和扇子运用可以极大地增加胶州秧歌舞蹈的情感表现力。胶州秧歌舞蹈中的扇子源于胶州人的日常生活,本是他们用来扇风纳凉所使用的形制,而在胶州人运用扇子融入到了舞蹈中后,使原来的扇子变得更具有历史文化性和艺术美学性。

3.2.2云南花灯

云南花灯是以歌、 舞为主的云南传统民间小戏,它的内容和题材大多是采用了云南普通老百姓的劳动的场景和其日常生活的场景。“崴”的舞步是云南花灯的非常有特色的舞蹈动律和特征,与各种“崴”的动作和舞步相呼应的是各种各样的云南传统花灯的扇花和手绢花。云南花灯扇花的样式十分丰富,分为捻扇类、满扇类、抖扇类、扣扇类、抱扇类等, 共有多达七十余种的变化。如捻扇类主要有平捻扇、捻盖扇、小板扇等;满翼平扇扇花类主要有小翼平满扇、小扇大团扇、边扇小平花等; 抖扇扇花类主要有顺扇平水流、遮阳扇、晃羞扇等; 折叠扣推大扇小提花的种类主要有小扇大扣扇、扣推扇小反花、扣推环绕扇小提花等;抱扇扇花类主要有单蚌小灯花、月光花、抱扇小提扇等。繁多的舞蹈样式将扇叶荷花与其在舞蹈中的动作相互地结合便巧妙地组织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云南欣赏花灯美丽舞姿,如凤凰荷花小姐鲤鱼低头呛水、荷花蝴蝶爱莲、凤凰扇花三点头等,它们相互综合运用形成了一种云南现代女性欣赏花灯独特的美丽舞蹈动作风格,表现了云南现代女性欣赏花灯秀外慧中、恬静淡雅的美丽舞蹈性格特点。

4、扇子在胶州秧歌与云南花灯中的运用比较

胶州的秧歌和扇子在云南花灯在中国民间舞蹈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的对扇子的运用都表现出表现人物性格这一特征,如胶州秧歌中的翠花、扇女和小嫚。 在云南花灯中也有如小鱼呛水、荷花爱莲、凤凰三点头等。 两地的文化不同导致扇子在两地的运用也有差异。胶州卫视花灯大戏中的折扇秧歌巧妙性地利用了这种扇子对折来塑造出古代齐鲁地区女性”三道弯”曲线,表现和突出了古代齐鲁地区汉族女性的优雅大气妩媚。而古代云南彝族花灯中对于彝族秧歌和云南扇子的巧妙综合利用,则充分地表现了古代云南民族女性的一种秀外慧中、恬静淡雅的审美性格特点。并且在持扇的手法和舞蹈中的步法上,云南花灯相比于胶州秧歌更加丰富。南花灯扇花样分为捻扇类、满扇类、抖扇类、扣扇类、抱扇类等,共有七十余种变化。胶州市的女性秧歌持扇相比于其他的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秧歌持扇的不同的一点是“抻”。所以胶州女性的秧歌动作在观赏者做女性持扇的动作时动作到位之后还要进行一定的延伸,给女性观赏者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延长效果。

5、扇子在胶州秧歌与云南花灯中的运用差异成因

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扇子在胶州秧歌与云南花灯中的运用形成差异。 胶州位于中国胶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的西北部海岸,临海所居住的胶州人民十分深爱这片蔚蓝大海,海的条条波纹在胶州中在人们心中也因此留下了深深的深刻印迹,仔细地观察胶州秧歌的舞姿,会发现如大海一样。大海在不同时刻表现出来的波纹是那么柔韧、流畅、 没有明显的冲击力点,源源不断。所以当我们看到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和九动十八弯的不同形态时, 自然会联想到那柔美的蓝色大海风和s型的波浪曲线。因为为柔美的中国大海也呈s型,雍容美丽、婀娜多姿。 云南花灯与云南各地的语言因其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自然环境因素的共同特点相互影响,基本保持了风格一致,局部地区的在其舞蹈和动律上的共同特点又与各地少数民族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各少数民族当地关于花灯的传统舞蹈也因其特殊的地域和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一些云南各少数民族当地独具特色、别具一格、语汇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大型汉族传统花灯民间舞蹈。 因此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花灯的表演和舞蹈无论是在其舞蹈动律的特征、风格的特点、表演的地域或者形式、表现的内容和反映人民群众感受的基础上处处都体现本地少数民族的独特地域传统文化和民族特征; 花灯舞蹈作品整体的内容和风格都是具有活泼清新、健康朴实、开朗豪放、乡土气息浓郁的独特云南地域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和鲜明的民族 特点,体现了XXX云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吃苦耐劳不怕艰险、勤劳朴实而又富有智慧、 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优秀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感。

结语

本文通过对胶州秧歌和云南花灯中扇子的运用来研究汉族民间舞中扇子运用。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扇子不仅仅是为扇风纳凉,它被融入到民间舞蹈之中,丰富了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性。而这也被多数人所喜爱。虽然各地的舞蹈中对扇子的运用各不相同,但是,正式由于这些不同,才使得中国的民间文化更加肺腑多彩。

参考文献

[1]袁芳.论胶州秧歌中扇舞技能表现上的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2015(23):163-164.

[2]金念.汉族民间舞蹈中扇子的运用[J].艺海,2013(08):138-139.

[3]金敏. 胶州秧歌中扇子的运用及其特性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6.

[4]宋娜. 中国传统扇子设计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

[5]杨祥民. 扇子的故事:传统造物的礼仪性与审美性蠡测[D].南京师范大学,2011.

[6]黄璐《浅析东北秧歌于胶州秧歌的异同》《北方音乐》2014年第07期

[7]冷英嘉.从地域文化看胶州秧歌的动态风貌[J].北方音乐,2019,39(09):31-32.

[8]石刚 谈云南花灯舞蹈的地域特征 J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0-0-02

汉族民间舞中扇子的运用比较研究——以胶州秧歌和云南花灯为例

汉族民间舞中扇子的运用比较研究——以胶州秧歌和云南花灯为例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4月1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6749.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4月11日
Next 2023年4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