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黎族民歌是海南黎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对我国研究各民族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种文化形式起源于黎族村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作业,能够真实的反映这些民众在不同时期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需要,并且随着当地社会的变化和民众的不断创作,黎族民歌也在持续发生着变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已经成为了当地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色产品。
关键词:黎族民歌; 传承; 发展; 历史背景; 艺术价值
引言(前言)
黎族作为我国南部边境海岛上最早的原住民,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组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该民族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人口的流转,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部沿海省份和西南部分省份。通过实地的走访和接触会发现,这个民族在歌唱艺术方面的演绎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一首首歌曲不仅是曲调和真实话语的组合,也是这一民族精神风貌和日常情感的流露,民歌演唱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个民族的民众最喜爱的文化活动,则是因为在早期这个民族是没有属于本民族的特色文字和语言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当地的民众找到抒发内心情感的特殊表达方式,在演唱过程中,这些黎族民歌演唱者们不仅能够使得歌声更加美妙,也能使得台下的当地观众能够获得精神情感层面的释放,大家共同在这场文化盛宴中体会着本民族的特殊文化。
1 海南黎族民歌的历史背景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先辈们的开凿,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个民族都有代表其民族特征的传承。而对于黎族的先辈们来讲,其民族文化则因为起源于古代中国最南部的边境,而极具异域特色,当然也可以称之为独具一种热带特色。应当说民间歌曲创作和歌唱表演使得当地的民众经常以歌唱的形式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并且因为该民族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可以说这一习俗文化已经扎根进入了当地民众的文化骨髓之中,并持续发展壮大。如果梳理黎族民歌的发展历史,会发现早期流传下来的都是较为短小的歌谣,其取词和韵律较为不协调,曲调上也较为单纯,并且因为用较早的方言进行演绎,只有岁数较大的老人才能够完全理解,而后来随着黎族与外界的不断交往,在中古时期已经出现了用当时的全国性语言进行演绎的歌曲,应当说唐朝的诗词和宋朝的词曲对黎族民歌的影响最为深远。因为我们发现,许多现在流传下来的民歌都是七个字为一句,四句为一首的形式,而且在此之后,曲调也获得极大地扩充,能够体现出创作者的用心编排,以上这些都促使了民歌文化在黎族当地的繁荣。正因为汉语的博大精深,让黎族民歌在语言上有了方言和汉语两种不同的演唱方式,促使黎族民歌在表演形式上更加的多样化,也正是因为前者对后者的不断指引和补充,才使得其能够持续焕发创新活力。
2海南黎族民歌杰出的传承人
可以说上个世纪是黎族民歌较为辉煌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段时期里,出现了很多杰出的黎族演唱歌手,比如五六十年代出现了一位全国知名的演唱者,她本名为王妚大,民国时期出生在海南岛上的一个贫苦村落里,自幼开始学习演唱,甚至为了学习反映男女情感的歌曲,主动在黎族各地的民俗婚礼中充当伴娘,并且顺带了解各地的演唱方式和技巧,不断打磨个人的演唱水平。虽然她小时候没有上学,不认识几个字,但是她记性出奇的好,对各种内容的歌谣一学就能够很快的记住唱法和技巧,上帝如果关了一扇门就总要为她开出一扇窗。虽然在四十年代经历了战乱,但是正是因为不断逃难,使得她学习到了不同地方的曲调,甚至还顺带学习了其他民族的歌曲。上天总会眷顾勤劳好学的人,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旧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放眼至今,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和她一样的努力。
解放后她担任了地区信用机构的工作人员,但仍然坚持着个人的民歌演唱事业,比如在一次送亲活动中,因为目的地是远近闻名的歌唱之乡,于是便有当地的演唱者向她发出挑战,她不仅接受了,还实实在在地与对方对唱了整个昼夜,最终完败对手,至此她的歌唱名声也传开了。她不畏对方人多势众,依然敢对歌论输赢,凭借这种气势就已经赢了,我很佩服这样的人,肚子里有了东西,到哪儿都不怕。
到了五六十年代,她的民歌事业得到了极大发展,这一时期她集中精力,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创作了许多本民族的特色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有《叫侬唱歌侬就唱》、《有歌不唱留做乜》、《解放大军真是好》、《毛xx是咱国父》、《哎来哟调》等。到了现在,这位民歌艺术演唱家虽然已经老去,身体各方面已经比不上盛年,但是她依然能够演唱上千首的歌曲,依然对整个海南各地的演唱曲调比较熟练,甚至许多年代极为久远的民歌,我们也依然能够在她这里欣赏得到。
她个人的民歌事业基本已经结束,但是未来的文化还需要继续前行,我们看到了太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文化因为代表人物的逝世和保护措施的不及时,已经完全消失在了我国的文化宝库之中,因此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保护者们应当认清楚这一现实,积极去拯救濒临消亡的传统民间文化。值得庆幸的是,这位老人亲生经历了黎族民歌被选入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之中,使得我国的文化部门开始对这一特色文化进行了各种抢救性质的保护措施。2007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投票和评选环节,最终制作出了首批中国民间杰出文化传承人的名单,“黎族歌后”王妚大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了其中,这不仅是对这位演唱家所做的艺术贡献的最高致敬,也是对海南地区民族文化的最高敬仰。
3《五指山歌》的创作背景
黎族世代居于儋州之地,根据地区和方言的不同,具体可以分为杞、侾、美孚、本地、德透五个支系,当然也存在其他更小的旁支。当地的歌曲主要根据主题和反映内容的不同,从而呈现出多种题材,包括反映男女情感的、在树林里劳作的、舂米的、犁田的、儿童童趣等各种主题。此外各族系都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了特定的演唱腔调。 “啰呢调”是杞黎这一支中最为流行的腔调,它因歌曲开头时常用“啰呢”之类的衬词而得名。这种腔调的特征在于节拍舒缓和韵律流畅,并且很容易反映出演唱者的心绪和歌曲本身的情感,《五指山歌》就属此类,是当地人民依据这一腔调而制作出来的反映革命主题的民歌。
关于五指山的由来,则要引出当地的一个民间传说。相传有一位黎族母亲独自生产和养育了五个儿子,虽然一家人辛勤地劳作,但是因为本地的土质过于不好,生产工具极度缺乏,每年的收成基本难以满足一家人的生存需要。天上的仙人看到了这一家人的淳朴本质,以托梦的方式告诉了这位母亲刀耕火种的方法,并且赏赐给了这一家人农耕所需要的工具,于是这家人的收成终于发生了极大的改观。但当地的一位恶霸妄想将仙人赏赐的工具强取过来,于是伙同手下将这一家人关了起来,以此来从他们口中逼问出神物的下落和新的耕作方法,但是即便受尽了折磨,这一家人都没有透露一点消息。这位母亲在临死前也要求她的儿子们不能说出任何的消息,这几个男人最终到死也没有让恶霸得到想要的东西。当地的蜜蜂和蚂蚁被这家人的故事感动,内心非常痛苦,最终它们的泪水形成了五条河流。而它们在埋葬了这五个兄弟之后,这个地方竟然出现了五座高耸的大山,相互连接在一起,之后当地的民众将这五座山称之为“五子山”,因为这五座山连接起来酷似人的手掌,所以在这个故事不断的流传之后,这座山也开始被称为“五指山”。
这座大山终年云雾缭绕,只有当天气晴朗的时候才能见到五峰伸出云端,极为壮观。五指山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通过描写黎母及其五子因保护黎家“宝刀和宝锄”而被恶人杀害的故事,为后来创作《五指山歌》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础。这首民歌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在当地革命地区产生并传唱开来,可以说不仅歌词比较原生自然,曲调也十分悠远,表达出当地民众对解放事业的默默支持和对共产XXX浓浓深情,可以说听过这首歌曲的观众都会感受到一种真挚的情感,整首民歌令人回味无穷。
4《五指山歌》的音乐特征分析
如前文所述,这首歌是按照当地民歌的特殊曲调而创作出来的,具体来说是当地人民依据“啰呢调”腔调而创作出来的反映革命主题的民歌,主要是为了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到来,也从侧面抨击蒋XX的统治无道。
歌词的编写采用比兴的手法,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来阐述解放事业的正义性,表达出对红军队伍的信任和感激。《五指山歌》为D徵调式、二部曲式结构,速度舒缓。《五指山歌》开头以抒情的伴奏,山鸟相鸣,在歌词的应用上,把“啰呢调”表现的淋漓尽致。例如“五指山咧五条河啰,你知哪条流水多啰”都带的有“啰”字,并且歌词层次分明,在段落中带有疑问的歌词,更加的突显了五指山的五条河的神秘。歌曲共有两个乐段,第一段的音调缓慢并且平稳,一方面将五指山的景观表现的淋漓尽致,另一方面也将战败的蒋介石军队比作河水流入大海。第二段的音调,首先以较为激烈和快速的曲调和节拍体现出对蒋介石军队终将败逃海南的严厉嘲讽,后又逐渐回到之前的节奏之中,以此来表达红军队伍到来之后,当地民众的喜悦的心情。
这首民歌有着特有的传统腔调,节拍的把握非常的准确,四二拍,曲速适中、刚柔并济、委婉舒畅、抒情性强。表现出的是:坚定而自信。每一段所抒发的情感色彩都是不一样的,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变换多端。在歌词前8小节的旋律是完全一样的,在情感抒发较为浓厚的独调中,再以一问一答的歌词形式进行演唱,使得每一段都能发生联系,整首歌呈现出环环相扣的特色。在歌词第9小节之后,则发生了变化,既存在统一的曲调,又有些小节的曲调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的二部曲结构更能够唤起人心,给人一种曲终意未尽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5 结合《五指山歌》思考如何推动黎族民歌的传承及发展
我国的每个少数民族地区都为中华文化提供了各自的因素和贡献,从而使得我国的文化一直能够焕发活力。
黎族民歌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如今随着海南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变革,正在一次次的冲击黎族音乐文化。在把许多乡村变成城市的时候,使黎族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文化涌入到村落中,导致了本土文化逝去的危险问题产生。现在很多黎族年轻人已经开始不说当地的方言了,致使黎族语言的边缘化,黎族语言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自然许多词语也就不再使用了。可以说新的文化攻势下,这些传统都被粉碎和拆解了。现在黎族年轻人大多数不在关注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文学艺术,更多关注的是流行歌曲,从而忽略了民间歌曲的民族文化,黎族音乐传承逐渐微弱,面临着衰落与失传的危险。
那我们就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该怎样把黎族民歌的精髓深入到黎族年轻人的血液中,让黎族民歌传承下去。在我看来,黎族民歌不仅仅是黎族的宝藏,也是我大中华的宝藏。不仅要让黎族的年轻人传承下去,更要汉族以及更多少数民族知道黎族民歌。
首先,黎族应该注重教育问题,让更多的黎族子弟学习唱黎族民歌,要让黎族年轻人知道黎族民歌传承下去的重要性。现在黎族音乐已经融入到课本当中,《五指山歌》就是代表作。可以在学校开展以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进行课堂活动,一方面提升的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热爱黎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
其次,XX也要承担起保护黎族民歌文化的责任,我认为这一主体需要做出以下三方面行动。
第一,应该引导民间文化活动,扶持民间“活态”的歌圩。这一概念作为民俗民间文化展示的形态,它有三大功能,是历史的记录、民乐的记忆,也是种族之间的交流方式,还是种族方言的传承方式。
第二,应该加强黎族青少年文化传承的教育,可以适当的组织比赛,设置奖励制度,让更多黎族年轻人参与进来,提高黎族年轻人的积极性。
第三,可以参照广西音乐家范西姆的做法。他目前在青年音乐人的发掘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要使得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下来,就是要和青年群体保持密切联系,引导他们的兴趣到民族文化事业至上。
以上是有关于传承的状况和建议,接下来说一下如何发展和壮大黎族民歌。为了更好地使黎族民歌继续存在并发展下去,就要从青年群体中找到新的活力。我们的文化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当清楚,民族文化的产生是有着独特的时代意义的,如果能够在特殊的阶段对其进行再利用和再创新,就能够使其产生新的时代价值。就比如《五指山歌》歌颂的就是我国解放战争胜利,让人一听就激情澎湃。但是在传承黎族民歌文化中,也要注意区分其精华和糟粕,传承好的,去其不好的。那么,黎族音乐应该怎样去发展,怎样去壮大呢?
首先,一个民族想要在现代化转型中得到发展,在不失去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就必须要保持自己民族的鲜明的特色和个性,也就是民族文化。黎族文化依附着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悠长的历史变迁,自然是不断发生改变着的。文化也就是在这些条件下不断积累形成的,虽然文化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但是其反过来又会作用于社会关系。如果选择抛弃过去的文化,就相当于抛弃了过去的历史和生活环境,因此是否保留以往的因素,是需要谨慎抉择的。如果说是为了人能够继续适应新的社会关系,那么只有去拥抱新的文化,实现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所以说,黎族民歌虽然经历了许多周折缺依然还能够保存下来,成为黎族人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它想要发展下去,就得顺应现代的这个时代的大环境,顺应“为了人”的发展规律,在不能断了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改革、去发展、去壮大。
其次,“民族兴旺民族文化也就跟着兴旺”,在经过变革以后的黎族人要自觉的担起黎族音乐文化传承人的角色。在保护传统黎族文化的基础上,去创造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和黎族特色特有的优秀作品,从而能够得到持续性发展,而不导致传统文化的流逝。如果黎族民歌想要“生存”下去,就要提高黎族民歌的文化价值。黎族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在不变自己音乐载体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更好曲目。创作可以不拘一格,选择的素材也可以吸取当代文化元素进行创作,让黎族民歌有一次新的尝试,新的生命。
最后,想让黎族民歌发展的更远,还可以进行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打破国度界限,使黎族民歌不止局限在国内发展,只要是适合黎族民歌文化发展的正确环境下,都可以作为黎族民歌发展的实现途径。海南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能够很大程度的吸引外来游客,从而给黎族民歌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发展自己独有的特色风格,大胆的去表现自己的民族文化,给外来游客留下深刻的记忆,提高黎族民歌的知名度,从而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在世世代代的积累中,黎族文化已经成为黎族人的“命根子”。不仅要保护好黎族音乐,还要发展和壮大黎族音乐,更要将黎族音乐传承下去,在当代社会大潮中,黎族民歌这朵奇花一定能绽放的更加璀璨!
参考文献:
冯光钰.民歌刍论二章–从“广西国际民歌节”谈起[J].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2] 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 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4] 刘厚宇.黎族民间音乐传承现状考察与研究[J].新东方,2012.
[5] 曹时娟.浅析黎族民歌的分类及艺术特征[J].音乐创作,2001.
[6] 日举.浅析黎族传统民间歌舞的价值与旅游开发利用[J].琼州学院学报,2014.
[7] 刘长瑜.海南黎族民歌的演唱特点初探[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
[8]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9] 蓝金戈.黎族民歌的曲调与演唱技巧初探[J].音乐时空,2015.
[10]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J].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6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