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是刘半农先生于1925年在欧洲留学时因思念祖国家乡和亲人们所作,1926年由赵元任谱曲。全曲以“教我如何不想他”为主题,通过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描述,展现出对祖国美好山河的思念与对自然的颂扬,从中暗喻渴望回归故土的思乡之情。本文主要对歌曲的结构、音乐元素进行分析,对歌曲演唱时应该注意的咬字、换气进行分析,最后对演唱这首歌曲应注意的情感表达进行综合分析。
1.《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作品分析
1.1作者介绍
赵元任,生于1892年,江苏省武定市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作曲家、语言学家,被世人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中国近现代音乐学之先驱等。1907年,赵元任先生考入了江南高等学堂。1909年成为庚子赔款第二期留学X的公费学生,顺利进入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同时选修物理和音乐两门学科,并于1914年获得康奈尔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14年赵元任和他的朋友们创办了《科学》期刊,科学思想真正开始在中国普及并传播,从而与腐朽的封建思想相抗争。但其并未继续在理科学科进行发展,而成为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1928年,其艺术歌曲集《新歌诗集》出版,其中收录了赵元任当时所创作的大部分艺术歌曲。1982年初春,赵元任先生逝世于X,享年90岁。他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包含艺术歌曲、钢琴曲、影视配乐等,其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创作于其留美学习期间,作品创作的时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日,他以一首“和平”题材的作品作为契机,表达了他对和平的向往与憧憬,这首作品也成为中国第一部公开发表的钢琴作品。他的其他音乐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以中国五声性调性为主进行展开音乐主题创作,表现出近代中国作曲家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
这首作品的词作者为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刘半农先生,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1891年,在其20岁时参加辛亥革命,在而立之年进入北京大学工作。积极参与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的运用。1920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语音学,后进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并获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他的文学、诗歌作品展现出近代中国诗歌早期的面貌,既有传统诗歌的韵律又吸收民间歌谣与外国诗歌的特点。
1.2创作背景
本文研究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是刘半农先生于1925年在欧洲留学时因思念祖国家乡和亲人们所作,1926年由赵元任谱曲。作品在1928年正式发表、演唱后,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歌词同时描绘四季景色变化和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物。赵元任把这首诗词中的音韵、顿挫与音乐中的音高、旋律紧密结合,使乐句与乐段的逻辑关系同时贴合诗词中的“起、承、转、合”让词曲无缝衔接,这种高超的作曲技法在当时也是首创。
作品曲式结构为分节歌,在调性上使用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与了西洋作曲技法进行综合。节奏主要采用我国传统音乐的三拍子。多方面元素的结合使得这首作品韵味十足,又极具民族性与艺术性。在他的作品里,他为尚在襁褓中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打通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而他的作品以及他的音乐思想则可以看作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起点的里程碑。词曲作者的用心创作,产出了这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歌曲,而这首作品作为中国近现代经典的艺术歌曲之一流传至今。
1.3曲式分析
曲式特征呈现出分节歌的形态,整首作品由引子、A乐段、B乐段、C乐段、
D乐段及尾声构成。整首作品以引子的旋律进行展开,弱起进入。四个乐段的音乐情绪较为深情,略微激动,逐渐将对祖国、对母亲、对山河的思念之情进行展现。从调式调性发展来看,四个乐段的调性都产生了变化。作品一开始,在E自然大调展开,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调性在B段转至B大调,前后两个调性关系为近关系调。在C乐段调性又回归E大调,随后交替到e小调,前后两个调性关系为远关系调、同主音调。在C乐段结束时,调性又转到G大调。C乐段作为整首作品的转折乐段,调性发展丰富、音乐情绪饱满。D乐段调式从e小调进行展开,作品结束在主调E大调,整首作品调性统一。四个乐段连接紧密,整首作品结构完整,音乐风格明显,将近代中国艺术歌曲的风貌展现到极致。
2.对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演唱心得
声乐作品是通过旋律、文字与演唱者共同展现的,演唱时的声音、呼吸、咬字则成了表现作品情感的重要工具。我国的汉字读音都是由声母和韵母共同组成,在歌唱时咬字则成了最大的演唱技巧。在作曲家进行歌曲创作时,是根据歌词的韵律、根据发音规律,从而配之适合的音调,从而提升文字与旋律的契合度。
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演唱体会与指导教师的教学,从歌唱的咬字、呼吸等方面来阐述这首作品演唱时应注意的一些技巧。
2.1声母需夸张有力
声母是每个字发音最先出现的声音,演唱时应注意其快速性。例如A乐段第一句“天上飘着些微云”,这里的“天”,读音“tian”,应注意“t”的发音,在发声时舌尖抵住上颚,让舌头有力的将“t”的发音送出,再将声音落在韵母“an”上。这样的咬字对于音的强调是不同的,如果软绵绵的将“天”字唱出来,将会显得声音苍白无力。再如第三个字“飘”,它的发音方法与“天”存在相似性。首先应该讲“P”的发声,双唇轻轻将声母送出,但动作需夸张些,给人一种认真说话、咬字的视觉,随后声音依旧落在韵母“ao”上。对于动词的咬字应该强有力且唇部表情夸张些。如作品中的“吹”、“教”、“恋”、“说”等,对于这些字的发音,声母可以将音快速的从嘴里送出,从而将尾音落在韵母上。
2.2韵母应圆润准确
汉字单韵母的a、o、e,是作品中常见的。在演唱作品之前,教师都会给学生做开声练习,一般都以“a o e i u”为主,在这首作品中,单韵母为主的字也有不少。如作品中的“他”、“我”、“啊”、“如”、“爱”等等,都是以“a o e i u”为韵母。每一个乐段最后一句“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出现了“o”、“u”、“e”、“a”四种韵母。因此,在演唱时,要特别注意每种韵母演唱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各音的发音技巧有利于将歌词演唱的更为圆润不干涩。例如,演唱“他”时,“a”作为开口音,要注意练习牙齿下颌的放松,可以练习嘴巴张合,将“a”的嘴型做到尽可能圆,唱出来的声乐尽可能集中不松散。在演唱时,“a”的声音不能太靠后,靠近咽喉声音就显得厚重,用气息将“a”的气流送出,从而“他”的声音就显得好听一些再如“我”字,“O”的口型是收一点的圆形,它与“a”是相对的。“a”是要将声音送出去,而“O”应该将声音稍稍微收回来,让音响在口腔中形成声音的共鸣与混响。“我”字在唱出后有一点靠近“ao”的音响,但并不完全相似,还是存在异同的,需要再演唱中不断体会、学习。
2.3归韵要准确清晰
除了单韵母,复韵母也是常见的咬字技巧。对于复韵母的归韵,一般都是从声母开始,过渡到单韵母最终落在复韵母。声音整体的变化是完整而迅速的,不可将过程拖,声音出来后要快速归韵,不然就变成了其他的字,感觉是不对的。听众听起来会产生错觉,咬字的归韵是需要注意的。例如演唱“吹动了我头发”的“头”字时,需要注意复韵母“ou”的发音。在声母“t”发声前,用牙轻轻咬住舌头来声,声音出来后归韵到“ou”上。在发“ou”声时,嘴唇逐渐收拢,从“o”至“u”,逐渐完成一个声音的转变。从旋律来看,“tou”的发音仅占了一拍,但旋律音是由两个音组成,因此在演唱时要保持声音的流动与稳定,完成B-#C的大二度进行,演唱要圆润。再如“月光恋爱着海洋”一句中,有四个含有复韵母的音,即“恋”、“爱”、“海”、“洋”。这四个音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含有复韵母“ai”的,有“恋”和“爱”两个字,这两个字发声的区别在于,“恋”在发音时,舌头轻触牙齿上颚,嘴唇横向咧开,将音送出去;而“爱”是直接发声,“ai”直接通过气息将音送出,嘴唇相比于“恋”字的口型稍大些,用叹气的方法唱出来,将音沉下去,气息也要随着声音沉下去,并沉稳的演唱。
2.4换气需快捷准确
换气在演唱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在适当的地方换气,如何换气,换气快慢等问题都是由演唱的情绪需要而定的。在演唱歌曲前,应该对歌曲的整体结构进行判断,分析乐段、乐句,根据歌词、旋律划分出应该换气的地方。再根据旋律的发展、情绪的需要判断换气的方式,是需要较长的换气还是快速的换气或者循环换气等,这是需要经过不断练习、不断学习的。自己的判断与指导教师的判断或许存在不同,也可学习不同歌唱家对呼吸的处理,选择适合自己、适合作品情绪的换气方法。
例如歌曲第一句,“地上吹着些微风”。在演唱时这一大句时,首先学会分句,将一个大句分成两个小句,即第一句“天上飘着些微云”,第二句“地上吹着些微风”。从谱面来看,前后两个乐句用小的间奏作了明显的断句。因此,在演唱时,两个乐句独立存在,每个乐句需连贯演唱,不可换气,在演唱前,要将气息吸足,均匀的流出,需要主要控制气息的流动。这样的处理在“月亮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一句中同样适用。
在演唱这段旋律时,需要注意三个换气的点。第一个是30至32小节,这一句的旋律只用一个“啊”演唱,旋律音不断上行演唱主调的分解和弦音,最后旋律落在B音,演唱两拍,从连音线可以基本划分一个单独乐句。演唱者应该在第32小节即二分音符B音结束处换气,短暂换气后进入第二个小乐句的演唱。第二个小乐句应是32小节第三拍至第34小节第二拍结束,所对应的歌词“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演唱这句时中间不能换气,应该在“夜”的最后一个音#G之后换气,这里的换气不仅要快还要稳,后面的“教”才能准确的演唱,拥有足够的气息去支撑接下来演唱的乐句。第三个乐句“教我如何不想他”,要对整个乐句流出足够的气息,将这个点题的乐句一气呵成,在演唱时从容不迫,均匀的演唱各音,注意力度的把握。
3.《教我如何不想他》音乐风格分析
这首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包括了旋律、伴奏织体、调式调性和曲式结构等音乐元素,各音乐元素在作品中展现出不同的形态。赵元任先生在创作技法上的创新是值得后人去学习、去欣赏的。下面笔者将从旋律特征、节奏节拍特征、力度特征及伴奏特征四个方面来分析。
3.1节奏节拍特征
3.1.1附点节奏与语言韵律一致
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以三拍子为主,节奏特征明显,强弱分明。在节奏型的使用上以附点节奏为主,附点节奏与中国的语言韵律接近,符合汉语语言的吟诵特点。例如,“燕子你说些什么话”一句,连续使用了三次附点节奏,这是对疑问句最好的表述方法,连续的附点节奏加强了疑问的语气感。同时,将“些”、“么”这些轻声语气词放在弱拍更符合人们的口语化,从而音乐作品也更贴合人们的听觉、更生活化。艺术源于生活,这便是语言与音乐融洽的结合展现。
3.1.2速度的快慢表现情感意境
速度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方式,每首歌曲的速度术语都写在作品谱例的开头,这样对于演奏者、演唱者对于把握音乐作品的速度有一个预估的判断,从而使艺术指导与演唱人员更好的配合。在这首作品开始处,作曲家标明了(Moderato)的速度标语,意思是速度为每分钟108拍的中速。只有掌握合适的速度,才能将浓郁的思念之情正确的表达。但乐曲的音乐情绪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在作品内部出现一些其他的速度术语也是需要演奏者、演唱者去注意、去处理的。例如作品的结束部分。在这部分速度连续发生了三次转变。从70小节的减慢,到72小节的回原速,再到74小节的减慢。三次的速度变化给演奏者、演唱者的情绪烘托提出了考验。演奏者需要把握演唱者的呼吸、换气,演唱者需要聆听钢琴伴奏中的音高,这就需要两个人密切的配合,多加练习,统一呼吸、统一速度、统一音乐情绪。从而音乐的节奏松弛有度,而不是一味的统一速度,给人乏味无趣的音乐听觉。
3.1.3变换拍子应用
D乐段的开始处,节拍由3/4拍变换为4/4拍。两个不同拍子的节拍特征不同,三拍子的强弱特征为一强两弱,而四拍子为两强两弱,这就使音乐线条得发展产生了变化,对于演奏、演唱者的节拍规律快速掌握是一个挑战。快速的变化节拍,将不同节拍不同的韵律展现出来,为作品增添色彩。四拍子作为混合拍子,在小节里面两个强拍的表现不同,第一个为强拍,第二个为次强拍。在演唱和演奏时切不可表现为二拍子,这就打破了作曲家想展现出的音乐风格,打破他对作品的整体构思与安排。
3.2力度特征
力度在这首作品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演唱者的声音的力度,这是需要演唱者用气息来控制的;第二个是演奏者的力度,是需要演奏者用手指、手腕、手臂的力量来综合展现的。音乐情绪的对比、旋律的起伏变化都需要力度来均衡,需要用声音的力量来表现。在《教我如何不想他》中,作曲家详细的标明了演奏时需要表现的力度。各部分的力度变化如下表。综合可看,在C、D两个乐段,音乐的情绪达到高潮,作品的力度也逐渐加强,随着尾声的到来,音乐情绪也逐渐骤降。
3.3旋律特征
赵元任对艺术歌曲创作的种种探索是其他作曲家未曾顾及的,对于艺术歌曲的民族化发展,他功不可没。在旋律线的设置上,作曲家以平稳的旋律进行为主,多个乐句都落在主调性的E音,以长音结束,用来稳固调性,明确调性的主音位置。整首歌曲音区控制在中音区,音域为小字组b至小字二组#f,这是一首适合中音歌唱家演唱的作品。因此,这首作品颇受男中音歌唱家的喜爱,其中不乏也有男高音歌唱家。如戴玉强、廖昌永等优秀的男高音歌唱家都曾演唱。在B乐段中,首次出现了连续的大跳旋律音,如谱例4。单从旋律线条发展来看,旋律从b音开始连续上行至b1,经过一个八度的连续上行后,再次迂回发展上升至e2,达到高度后下行六度,随后又出现七度跳进并反向级进。这样的跳进在连续上下行的旋律发展中显得格外突出,但对于音乐的综合发展也起到不一样的作用。不仅推动了音乐的发展,改变了音乐的平稳、平和情绪,还增强了音乐的冲突性与矛盾性,使“教我如何不想他”出现的更加迫切。与其他的乐段相比,这部分旋律更具有特征性。钢琴伴奏声部以柱式和弦奏出,在纵向上支撑了旋律的发展,为跳进的旋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再加上重属和弦的应用,整个旋律线条都显得格外不一样。
3.4伴奏艺术特征
艺术歌曲主要以钢琴伴奏为主,钢琴伴奏衬托声乐旋律的演唱,无论织体的繁简、速度的快慢、色彩的浓淡,都需要与人声演唱相得益彰。在这首作品中,伴奏主要以多声部的复调线条为主,在伴奏声部既有复调旋律,又有柱式和弦。低声部既有主音持续音的连续,又有与旋律相衬的声部线条。如作品开始的段落。前4小节的伴奏织体呈现的低音持续,中声部以分解和弦为主,高声部是旋律线。三个声部同时演奏,在引子部分应该注意右手高音声部的线条突出,低声部的主音持续音演奏切分节奏也可以适当突出。在第5小节旋律进入的时候,伴奏声部的高音声部转变为柱式和弦,声部的音响加厚,但依旧采用弱奏,整体音乐情绪还是虚无但有力的,在演奏、演唱时应当将天空中微云的飘渺表现出来。
4.结语
本文以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为题,对歌曲的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对歌曲所包含的音乐元素进行剖析,对歌曲演唱时应该注意的咬字、换气进行分析,最后对演唱这首歌曲应注意的情感表达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本次分析,笔者对这首艺术歌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作品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情感、对作品的内在规律有了清楚的认知,也为日后学习其他类似歌曲打下的学习的基础。作曲家对这首作品创作时对旋律、调性、织体的综合应用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参考资料
[1]王文彬.浅析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20(14):100-101.[2]张宏鸣.对赵元任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作品分析[J].黄河之声,2019(12):63.[3]梁莉娜.声母韵母在合唱中的运用[D].信阳师范学院,2019.
[4]宋艳.语言美学视域下赵元任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演唱分析[J].音乐生活,2018(06):82-83.
[5]邓一军.赵元任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及表达研究[D].吉首大学,2018.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9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