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碰撞

 摘要:中国民间有《木兰诗》。主角花木兰,伪装成一个男人,代替父亲参军,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得胜归来后,她不想当官,只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与父母团聚。在诗歌中,重点赞美了木兰的勇气和坚韧的意志,以及卫国的决心和大无畏的勇气。而《木兰诗》则是由一只然作词、尚雯婕作词、由尚雯婕作词、演唱,是一首充满中国特色的流行歌曲,歌词感情激昂,旋律铿锵有力,采用“和诗以歌”,并融入中国古典戏曲《花木兰》、中国民族乐器唢呐,将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木兰诗》;尚雯婕;和诗以歌;中国风音乐

  第1章导论

央视《经典咏流传》《经典咏流传》的《木兰诗》,在引入中国民族乐器唢呐、中国豫剧《花木兰》等经典唱段的基础上,将古典诗词、民族音乐与流行歌曲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让流行音乐比其它形式更具艺术魅力,把古典诗歌和民族音乐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第2章歌曲《木兰诗》的背景

  2.1央视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

在2018年年初,首部以“和诗以歌”形式推出的《经典咏流传》,成为了国内首部以“和诗以歌”为主题的综艺节目。这是CCTV综合频道推出的一首诗性文化歌曲,由于其非庸俗的节目形式,被称为“清流综艺”,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深受电视制片人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以通俗歌曲的形式对经典诗歌进行处理和改编,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听众。通过歌曲的方式,将人们熟知的、不为人所知的古典诗词,再次走上了人们的视线,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

本栏目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灵感,充分展示了媒体人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独到见解。这个节目把古典诗歌和歌曲结合起来,随着风悄悄地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精心制作,口碑极佳的内容,适用于所有年龄层,是电视节目的一个创新范例[1]。

吟诵古典诗歌,并不是单纯的给古典诗歌伴奏。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原诗进行一些修饰,添加一些新的元素,让古典诗词融入到现代的背景中,让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让古典诗词可以通过精巧的手法使音乐更加生动,也可以使听者从新的诗作中得到新的力量[2]。

古诗词在朗诵时,朗读者能体验到诗歌的韵律。《经典咏流传》用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将中华汉语言的独特韵味之美展现完美,使中华文化光芒四射。

 2.2故事背景古诗词《木兰诗》

《木兰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是一部讲述了一个叫做花木兰的女主人公,她在北魏时,以一种女性的身份,代替父亲参军。花木兰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古代女性,她为父亲参军,在十多年的战争中浴血奋战,最后凯旋回朝后,她不肯再受嘉奖,而是辞去了自己的职务,回到了家乡。全诗以“木兰是姑娘”为主线,展开了她的壮丽壮举,充满了传奇色彩。虽然是一篇关于战争的诗歌,但重点描述的是木兰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成功地把花木兰塑造得栩栩如生[3]。

流行歌曲的歌词,可以适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段。通过对歌词进行修饰,使其成为流行歌曲与经典诗歌之间的桥梁,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其进行修饰,提高了歌词的表达能力,提高了歌词的内在内涵。

了解古代诗词的内涵,有助于了解词义。诗句的开头是“叽叽叽叽,木兰当家”。听不到机器的声音,只听女人的一声叹息。”短短的四句话,一个古代的纺织妇女形象就出现在了纸上。但木兰为什么会叹口气,原因是她的父亲年事已高,她的哥哥还没成年,她的父亲身体虚弱,她的母亲也是病怏怏的回来了,木兰不得不穿上战袍,代替她的父亲参军。木兰下定决心从军,很快就买了一匹马和一套马具,“在东市买马,在西市买马鞍。”这首歌里的“脱了妆/辞了夫君/买了一匹马”,表示了木兰已经下定了决心,再也不会回来。第二句是“从黄河出发,到黑山之巅。”木兰次日便骑马上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他听不到爹娘的声音,但他能听到的,却是燕山的胡兵战马的叫声。歌词中写着:“翻山越岭,木兰从军,雄心勃勃,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看着故乡/无心惆怅”,这是木兰为了早日打败匈奴而背井离乡,日夜奔走的木兰的心声。可是,一有空闲,他就会想起自己的父母,担心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凯旋而归[4]。

自古以来,战争就是如此的残酷,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是:“千里迢迢,关山如飞。”晨风吹金,寒风照铁。”大致描述了木兰十余年的出征,骑着战马,翻过一道又一道的弯道,一座又一座的高山,气势非凡。这首歌的歌词是“十多年/英雄/热血/战场”。但入夜之后,随着呼啸的风声,似乎还能听到更多的敲门声,柔和的月光洒在盔甲上,却只能感觉到一股冰凉,让人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作词者只是用了一句“晨风吹金,寒风吹铁衣”来形容这场战争的惨烈。这首歌的最后两句,就是“梳云/染上黄花/赏月”,“归家/不受赏赐”,与这首诗的结尾吻合[4]。

《木兰诗》中的木兰,是一位神乎其神的女子,她不但是一位英雄,更是一位真正的女儿,一位百战百胜的铁娘子,一位对着镜子上的美丽女子。她勤快、善良、聪明、勇敢、为国尽忠、为父母尽忠、不求功名、不忘初心。将这个英姿飒爽、才华横溢、家喻户晓的女性形象,融入到这首歌中,通过演唱,将这种女性的力量,无形中传达到了观众的心中。

 2.3歌曲传唱人尚雯婕

本栏目选取的诗歌,是对中国当代社会的一种观察。唯有现实的观照,诗歌才能成为古代几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和现代思想交流的桥梁,让现代人与先贤产生情感上的共通与共鸣[5]。

以通俗歌曲的形式演唱古典诗歌,是该节目最典型的模式特征,也是节目的创新元素。歌手是经典的传承者,每个传唱者都有自己的传唱故事,与诗歌形成了一种深层的心灵联系。传唱故事传达感情,每一首古诗都是由最适合的歌唱家来唱,而这些歌者的个人经验也会和这些诗句相得益彰。因此,传唱者的选取是一项很大的挑战,它要传达出的思想和思想。

《木兰诗》的作者也是一名出色的作曲家。她的人生故事很有故事色彩,和木兰有很多相通之处,使得传颂的古诗和诗词更能融为一体。2001年,尚雯婕以优秀的成绩进入了复旦大学。2006年,非音乐系出身的尚雯婕以“超级女声”的身份参加了一场选秀大赛,并以最高票数获得了第一名。但是,在2010年,她突然宣布退出华语流行音乐,并且拒绝为大众创作和发行自己喜爱的专辑;《木兰诗》中有一首诗:“木兰不必尚书郎,我愿策马万里,把我的儿子送回家乡。”她的个人经验和尚雯婕非常类似,她大胆地往前走,不会因为成功而失去自己,而是坚守自己的初衷。《木兰诗》由尚雯婕来演绎,她用自己奋斗了半辈子,放弃了曾经的辉煌,从头再来的经验,为观众们指出了一条可以学习的道路[6]。

也许是受到花木兰的影响,尚雯婕才会大胆地去做自己想要的事情,学会了四种语言,她是真正的天才,在大学的时候,她就参加过APEC的会议,担任过同声翻译和首席翻译,后来还成了中英中法的交流大使。在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之后,他就以一种独特的音乐理念,在华语电子唱作界,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尚雯婕就像木兰一样,不断突破自己的安逸圈子,无论在什么行业,她都保持着自己的本性,不骄不躁。

文化音乐节目要想获得受众的认同,选歌是很重要的,而演唱人的表现更是重中之重。在选择歌曲的时候,要做到人与歌的融合,这样才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出歌曲的信息。

 第3章歌曲中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合

  3.1童声诗朗诵

诗是以诗为主体的,它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传达出诗人想要传达的东西。中国古诗典籍浩如烟海,古诗佳作数不胜数。古代诗歌是抒情性的文学载体,它对中国人的童年、学习、人生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木兰诗》台上,吟唱着“叽叽叽叽,木兰当家,听不到机器的声音,只听女人的呻吟。”这一刻,她就像是回到了古代,木兰站在窗前,在她面前编织着一幅画。稚嫩的嗓音,既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对过往的回忆。由孩子朗读,口若悬河,引出一首曲子,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木兰的精神从古代延续到现在。

花木兰是中国著名小说的主角,她既是一个勇敢的女英雄,又是一个平凡的家庭织毛衣的姑娘。花木兰是一种不受任何规矩约束的灵魂,她甘愿遵守传统,却又敢于突破不符合常理的常规,是一位勇敢而睿智的女性。

透过孩子的表现,以象征祖国未来之花的木兰精神,让木兰精神代代相传,让经典与未来碰撞。

 3.2民族乐器唢呐

吹管乐器唢呐首先从波斯、阿拉伯地区传到中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唢呐因其体积大,在明朝经常用于军乐演奏,因而逐渐在民间传播,并促成了一支民间唢呐乐队的产生,并在民间大量应用,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一种民族乐器。唢呐因其轻便、音高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各类民间民俗活动,如戏剧、祭祀等。因为唢呐音质具有很强的特色,高音高亮,低音厚实,可以说是声色无赖[7]。

唢呐独奏,也称唢呐主奏,是一种以一支唢呐为伴奏的乐器。独奏是表现唢呐声色、音高特点的最好体现,因此,其演奏方式多为独奏。唢呐独奏是民间乐种中常见的一种,无论是在娱乐场合,亦或是在正式演出时,它都能轻易地发挥出来,因为其独特的音质,又被誉为“音色流氓”,在大型乐团中也能发挥出很好的效果。在某些音乐作品中,唢呐的突然出现可以使乐曲的情绪得到升华,比如悲伤、喜庆等,从而增强整体的共鸣,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到音乐所要传达的情感,进而达到音乐的高潮。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了唢呐,并以其它民族乐器或西洋乐器配合,达到了乐曲的高潮。近几年来,唢呐的创作理念和演奏技术不断更新和提升,唢呐演奏的编排和配乐中的唢呐使用越来越多,这使得唢呐运用范围逐渐扩大,以新鲜的血液向外反向输出文化。

尚雯婕在《经典咏流传》的演唱《木兰诗》之后,又加上了一首唢呐的独奏,随着曲调的不断深入,歌手的情感也越来越强,乐曲也就戛然而止,短暂的停顿之后,唢呐声响起,配合着民族大鼓,一股激昂的悲壮之感,直冲灵魂。唢呐的高音和流行歌曲的旋律形成鲜明对比,而高亢的音调更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结合了“翻山越岭,木兰当兵,不求功名,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家,看着家乡/没有心情惆怅”,木兰这十年的战场上,所经历的风雨与磨难,如走马灯般在她眼前一闪而过[8]。

尚雯婕说道:“我认为,不管是年轻人,还是现在的音乐家,都应该利用这两种语言,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然后将它们继续流传下去。”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作为传统乐器的唢呐,必须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使之不至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唢呐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表现力而无可取代,将其与当下流行的流行乐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如此优秀的民族乐器。

3.3河南豫剧《花木兰》

豫剧是我国五大剧种中的一种,它是从河南梆子的改良中发展出来的,它过去常常在山上唱歌,又被称为“靠山吼”。因其发源于河南,故名豫剧。豫剧的演唱节奏高、行云流水、吐字清楚、音韵浑厚、表现生动、有血有肉,尤其是表现人物的感情。由于它的高质量和广泛的观众,被西方的人们称为“东方的咏叹调”。

一九五一年,中国人民庆祝解放,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中央领导人为了鼓励民众踊跃参与抗美援朝,与陈宪章、王景中等人合作,演出了马少波的话剧《花木兰》(根据马少波的《木兰从军》),常香玉。

常香玉在抗美援朝、保卫祖国的大环境中演唱了《花木兰》。通过全国巡回演出,到前线进行义演,动员民众捐赠物品以鼓舞士兵的斗志。这部剧还是以木兰传奇为主线,简化了发展,减少了木兰的情感纠葛,增加了一些心理上的激励。《征途》就是一个人在离开家之后,要面对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挣扎,《谁说女子不如男》就是从这一幕开始的。不过这一幕虽然驳斥了当时的社会对妇女的歧视,但并不偏袒女权,这部剧的目的只是为了在战争中动员,提倡无论男女都要保护自己的国家。木兰的军旅经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加之时代的需要,加之传媒的大力宣传,使得《花木兰》这首曲子顺利地扎根于百姓心中[9]。

尚雯婕的戏台上,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花旦正在吟诵《木兰诗》中的一句名句:“刘大哥说话有点儿别扭,谁说女人安逸,男人上战场,女人在家里织布。”这句话是花木兰对刘忠说的,刘忠觉得世上的一切苦活都是男人做的。那些妇女成天只顾着吃穿住。同时,也让所有的勇士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女性的不易,从而消除了她们的失衡,从而激起了她们的杀戮之心。

整场表演声势浩大,充满了力量。虽然在表演中,她的动作并不多,但是她的身姿,让木兰充满了自信。他用一种很普通的中原话,讲述着边境战争、爱国情怀,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这首抒情的歌曲,既是对国家存亡、家庭关系、生产分工的阐释,也是对封建时代的性别歧视的一种批判。

 第4章《木兰诗》的文化传播与社会影响

  4.1中国风歌词对古典诗词的传承与传播作用

从现在的状况来看,除了XX的宣传、教材之外,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流行音乐,而艺术在潜移默化中的影响要比书籍更大,更能起到文化的传递作用。

对诗词的模仿,有时会加强对歌词的欣赏。目前在中国流行音乐领域出现的一种“中国风”风格的歌曲,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一类型的音乐形式迅速进入华语音乐领域,并在华语音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趋势也为“中国风”歌词的继承与借鉴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时下流行的流行歌曲,融合了古典诗歌与流行音乐,吸取了古典诗歌的传说与传说,再加上现代的创作手法,使得流行歌曲在文学层面上更上一层楼,也使得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古诗的身影。一群自觉创新的音乐家,将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融合,创作出富有中国风格的流行歌曲,借着流行歌曲的巨大市场,让人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韵味,并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些古诗词铭刻在心中。

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是当今社会对音乐审美的多样化需求,创作这类歌曲也是顺应时代的需求。这种音乐不仅仅是对古代诗歌的历史和文化的再现,更是以各种形式的形式重新塑造了古代诗歌。在中国流行音乐中加入了经典诗句,不但使得其歌词趋于高雅、内敛,同时也赋予了中华特有的传统与古典气息。让歌曲结合了现代和古典的美感,让歌曲和歌词变得更有吸引力。对于华语歌坛来说,以经典诗词为基础的流行歌曲,其内容更加丰富。

把经典诗词和流行歌曲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特色,比如节奏明快、旋律简洁、朗朗上口,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理念;它既能提高听者对古诗的兴趣,又能提高其记忆力和记忆力,便于古诗词的流传。

  4.2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风的歌曲融合了中国特有的诗歌语言与传统的音乐风格,充分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让每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文化认同,从而增强国家的荣誉感,增强国家凝聚力。

文化和艺术事业的持续发展,必须树立起民族的文化自信。《经典咏流传》是央视推出的一部新的音乐文化栏目,它通过流行的形式对古典诗词进行了重新解读,并给它注入了新的活力。汇集了中国5000年文化精华的古代诗词,将会不断地将其文化的魅力传递给世人,让现代人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让国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

 结论

传统文化借助流行音乐,通过现代新媒体,能够快速传播中国的传统诗词与民族音乐。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随着中国风流行歌曲的迅速发展与成熟,中国音乐与文化将走向世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将在全世界传播。

 参考文献

[1]罗欣.《经典咏流传》的创意及制作[J].西部广播电视,2018(13):1-2+4.

[2]逄淑济.冯镇峦诗歌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

[3]沈虹.从“雌雄同体论”看花木兰的人性美[J].语文天地,2016(20):8-10.

[4]王家令.说《木兰诗》中的“唧唧”[J].语文学刊,2009(09):107-108.

[5]周璇.《经典咏流传》的叙事策略及审美意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6]彭贝贝.百年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木兰诗》及其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7]郑杰修.丹棱民间唢呐的发展现状研究[J].民族音乐,2015(01):43-45.

[8]杨建华.做经典和受众的知音——央视综合频道《经典咏流传》节目观后[J].师道,2018(06):19-21.

[9]李晗.花木兰文化档案的开发利用初探[D].云南大学,2014.

[10]聂梦晨.浅谈豫剧中的常派艺术[J].音乐时空,2016(03):36-37.

[11]陈璐.中国古典精髓文化为源的歌曲意境构建——“中国风”流行歌曲解析[J].大众文艺,2014(12):166-167.

[12]孙黄澍.我口唱我歌——中国流行音乐形态研究[J].大众文艺,2018(21):146-147.

 致谢

本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从选题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热情帮助和精心指导。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学术眼光、精益求精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我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感谢老师对我在四年学习和生活中的关心和教诲,特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主要文献资料已开列出来,本文的有些句子或段落引自这些参考文献。在此向所有的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

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开展了一些调查活动,一并表示感谢!

中国传统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碰撞

中国传统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碰撞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4年3月28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6269.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4年3月3日
Next 2024年9月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