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族人民自古以来都是以热情、好客著称,他们的淳朴与热情早在“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首歌传唱于祖国南北时就被我们民众所了解。外宾来访,必以民歌相喝,场面浩大,气氛活跃,让来访之客由内而外的感受到欢喜与真挚的情感。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彝族人们在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中创造了数以万计而又别具一格的民歌,让彝族民歌在疆土广阔的中国广为流传,但凡谈及传统音乐,总是少不了它的一席之地。彝族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影响范围极广,是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的“瑰宝”,传统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为现代民间艺术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以及无穷的魅力,具有十分珍贵的研究价值与传承意义。然而,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异常珍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濒临逐渐消亡的处境。文章详细讲述了彝族民歌的各个方面,浅析彝族民歌的艺术特征,以便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彝族民歌,让彝族民歌不再走在“生命的高危线上”。
关键词:彝族民歌;民歌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贵州彝族民歌的历史渊源
1.1 时代背景
彝族是云南省罗平境内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彝族同胞们的聚集地大都分布在云贵川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这里的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热情,而贵州彝族人民更是出了名的大方好客、含蓄热情。他们热爱生活,情感丰富,能歌善舞,他们不仅拥有独特鲜明的语言,更是有种类繁多的民歌。贵州彝族民歌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相传,彝族祖先们因为生活在生产力异常低下的偏远地区,日子贫苦不堪,百姓们为温饱所困,智慧的贵州彝族人民便通过充斥着热烈如火的热情的歌舞来寄托他们 “祈盼万物显灵,消灾避难”的原始的浪漫想象。直至今日,这种独特的原始文化的足迹,在通海“祭龙”和吃“火草烟”的习俗中,依旧清晰可见。
1.2 民族特征
民歌不仅是贵州彝族人民语言的表达,更是他们对情感的宣泄。他们用民歌来赞美生活,用民歌来表白心意,悲与喜,怒与哀都在民歌的起承婉转里流淌,每一首曲,每一声调,都是打心眼里浓缩出来的对生活的感受与希望。百姓用民歌倾诉心中所想,表达美好的憧憬与对幸福生活的渴望,用歌曲来回馈生活,即便温饱不易,也不哀怨生活,而是以积极的态度,乐观的精神来加以面对,这是何等广阔的胸怀与气派,贵州彝族民歌也因此承载了多少人间百味,酸甜苦辣咸,种种味道,都汇聚在民歌里,用彝族人民辽阔的嗓音,传达给世界。贵州彝族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一种曲调的背后,都在诉说着贵州彝族人民不一样却同样精彩的人生。
2 贵州彝族民歌的种类风格
2.1 山歌
贵州彝族民歌种类繁多,每一首民歌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而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五种风格:山歌、酒礼歌、叙事歌、情歌、儿童歌。这六类歌曲所表之意各不相同,因而形式与唱法也大相径庭,别具新意,是而极其巧妙的体现了贵州彝族民歌的丰富性与独到性。
第一大类当是山歌。山歌的种类许多,发源地区也甚是广泛,大有百花齐放之美。而贵州彝族山歌却别出心裁、独具一格。山歌在贵州彝族语言里名为qugu,它的音调热情奔放,曲调婉转,高亢而又嘹亮、速度宽广自由、旋律起伏跳荡、有着相当复杂的曲体结构,在我国民歌中别具风味。除了唱腔繁多,贵州彝族山歌的演唱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独唱、对唱、重唱和一唱众和种种演唱形式应有尽有,同一首山歌中,竟有极多的演唱形式。
2.2 酒礼歌
酒礼歌是贵州彝族民歌的第二大类,它的演唱时间极具特色,通常是在各大习俗节日,或是百姓嫁娶时用来劝嫁与求娶时演唱,也包含有欢迎宾客之意,通常会在演唱于新娘敬酒之后,用以抒发新婚的新人对诸位远道而来的宾客们的诚挚感谢与热烈欢迎。
2.3 叙事歌
第三类为叙事歌,这类歌曲大多属于风俗性的贵州彝族民歌,既可用以演唱有关创世造物、历史传说,又可用于祭龙、祭山等传统礼仪活动,具有很强的宣叙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如:《砍柴无好柴》、《芋洋花开》等。这类歌曲大都曲调起伏较小,因为歌词太长,彝族同胞们通常会采用重调不重词的方式、以对唱或独唱为主,故一般结构短小,音域不宽、旋律变化也不太大。
2.4 情歌
第四类是情歌,它在贵州彝族语言中也有一个很浪漫的名字,叫:qungu。自古以来,儿女婚事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全部经由父母操办,因此婚姻嫁娶也被彝族人民当作为人生一大要紧之事。彝族的情歌可以被分成两大类,第一类便是短篇情歌。诸如《明月的三月》、《出名的姑娘》等便是很经典的短篇情歌。这类歌曲通常由一男一女演唱,两两相对,曲调委婉细腻、平稳深情,是用于表达男女之间相知、相爱、相思的极佳方式。朴素的词曲里诉说着青年男女之间浓浓的爱意与深情,你侬我侬之间的眼波流转、如胶似漆,都化作一抹抹的温柔,融化在袅袅余音里。
2.5 儿歌
第五类便是最为有趣的儿歌。细细想来,儿童时代的我们,除了与伙伴们的嬉笑玩耍,最最平静安逸的时光,便是夜深人静之时,依偎在母亲怀里,听母亲唱那有趣动人的儿歌,在醉人的歌声里,沉沉进入甜美的梦乡。而在贵州彝族民歌里,除了用来哄劝年幼儿童的摇篮曲,儿歌也会被用来表达节日里的种种美好。其中尤为著名的便是《阿西里西》。阿西里西在彝语中的意思是我们的好朋友,每当正值节日或是农闲的月夜里,生机繁茂的松林或者空旷的绿色草坪上,总有彝族人民的身影。男女老少们聚集在那里,洋溢着无限活力的儿童们载歌载舞;青年男女们也伴随着旋律欢乐的唱起歌来,好一幅惬意快活的画面。阿西里西的曲调跳跃、活泼,XX X /X —/的节奏更是让歌曲多了些许欢快之意。阿西里西作为五声宫调式歌曲,采用2/4的节拍,快板速度,单乐段结构后缀尾声。基调更是以C大调为基调,属于小调式,有一个固定节奏型贯穿全曲,富于动感,节奏鲜明而有特色,十分贴切的表现了彝族少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3 贵州彝族民歌《阿西里西》里民族风俗
在游鱼出听的贵州彝族民歌中,包含着许许多多贵州彝族人民的传统民族风俗。以《阿西里西》为例,在这首歌曲的背后,是贵州彝族人民流传多年的风俗习惯。
3.1 “跳歌节”
在贵州彝族地区,每逢夏历六月,漫山遍野的杨梅成熟之后,附近村寨的男女老少女们便汇聚到杨梅街,欢庆一年一度的“跳歌节”。所有人都换上自己最新最好的衣裳,隆重的对待这个节日。到了晚上,当清脆的竹笛声划破夜空,浑厚的三弦响彻山寨,“跳歌节”的高潮才算真正到来。所有人席地而坐,毫无拘束的唱起《阿西里西》,表示对各寨人民的热烈欢迎与友好善意。人们围着篝火,年老的长辈坐在一块,谈谈各自家常;孩童们聚在一起,玩着最时兴的游戏;年轻男女们则挑选心依的对象,谈谈人生理想、互诉心肠。悠扬的歌声里,是年老长辈对的晚辈的悉心关怀,是孩童们的天真烂漫,也是青年男女们对爱情的试探与摸索,在这首歌里,所有人都结识到了与自己心灵契合的知己,无论年老亦或是年幼。种种感情都交汇于此,汇成一首寓意深刻的歌,留存于每个人的心间。
3.2 “火把节”
更值一提的还有贵州彝族人民的火把节。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各个村寨里都会竖起一颗高高大大的松柱,并在松柱下扎上各式各样的饰品,称之为“火把娘”。等到夜晚,火把金橘色的焰光照在男女老少的脸上,他们围成一圈,谈天说地,祈求神灵扫除自己一年的疲惫。贵州彝族青年在欢乐的气氛中,用松木片束成小火把,洒上松香粉,相互打起“火把架”。火把微微的光照亮在田野上,每一块耕土,都映着淡淡的橘色,火光所到之处,都期盼这虫灾不再,作物丰收,年年和平。更至狂欢处,男女老少不论长幼悬殊,身份与否,全都手牵着手,热情洋溢的唱着古老又动听的《阿西里西》,将身边之人都视为自己的好朋友,脸上的笑意是对家家户户安稳度日,粮食充足的祝福。
3.3 习俗背后的风情
不论是“跳歌节”还是“火把节”,我们都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贵州彝族人民藏在民歌里习俗风情。每一曲歌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古老吉祥的节日,全族人民欢聚一堂,感受节日的喜悦与美好,唱着最动听的传统民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贵州彝族同胞们把民歌《阿西里西》当做生活的调味品,用民歌《阿西里西》装点生活,用热情与爱传承祖先的文化,一直一直的唱下去。
4 贵州彝族民歌《阿西里西》的艺术特征
4.1 情感热烈
在贵州彝族传统的民歌里,歌词大都会是以抒发性语句为主,这也能够让演唱者在歌唱时便能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炽热感情。例如,在贵州彝族地区甚为流传的《阿西里西》中:“阿西里西/阿西里西/丘杜者那的丘杜者/丘杜拉迪/丘杜拉迪/翁啊/翁啊/哎呀/丘杜者马翁啊是翁!”从这些歌词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贵州彝族人民在欢迎宾客,结识好友时那鼓乐齐鸣的热闹场景。主人在门前早早的摆好宴席,锣鼓喧天,一曲《阿西里西》响遍村野,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早早的便听到主人的欢迎声,这是何等的诚意与热情。唱起此歌的贵州彝族人民,想必心中是焦灼与等待,只盼那尊贵的客人能够在早些的到家中做客,心中越急,乐声越响,万般的等待与欢喜交织,此情此感,便是贵州彝族民歌的精妙所在。
4.2 曲调丰富
在复杂的地形地势里,贵州彝族支系众多,但各个支系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都大相径庭,因此不同的地区也衍生出各个不同的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各个调式。而贵州民歌中的调式更是数不胜数,且贵州彝族人民甭管年岁多少,唱个几曲儿总是信手拈来的事情。
在不胜枚举的调式里,《阿西里西》的调式也是十分经典的存在。《阿西里西》的调式具有调式的双重性与交替性。若将这段旋律看作是A商调式,主音却不够稳定;若将这段旋律看作是E羽调式,结束音(A)却不是E羽调式的主音,也没有稳定的结束感,因此可以看作是一个开放性的、未收束的乐段。但这样结束,也别有一番风味,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未了,声已止而情未终之感。同时,同音列不同调式的交替在相邻四五度的两个音列里进行,而在一个段落里,内部的两个乐句也在“对比并置”,更为这首歌曲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
4.3 题材广泛
在贵州彝族人民眼里,似乎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够用歌曲演唱出来。无论是婚丧嫁娶、祭祀拜神、节日庆祝,还是心事诉说、助孩童入眠,亦或是表达愤慨,心怀同情,可谓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彝族人民唱不出”。无论是《阿西里西》、还是《大河涨水翻波浪》、亦或是《太阳出来红闪闪》,彝族人民总会用丰富的音乐与贴切的歌词,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里,凝练出每一种情绪,细腻而厚重,温柔而静谧、激烈而活泼,无论是哪种心境,总有一首彝族民歌会直击你的灵魂深处,叫人不得不叹服。
4.4 辞藻优美
贵州彝族民歌相较于其他民歌来讲,它的辞藻是当之无愧的精巧与华丽。 这一点主要体现歌词的修辞手法以及描写方式。
4.4.1 比拟手法的使用
在《呷嫫阿妞》一歌中,这句“眉毛一影横/红唇静静闭/仪容千态哟/好似维卓菩萨娇/一举一动哟/好似狄坡河水柔”。这一段词形象生动的描绘了阿妞的面容之娇丽,形态之庄重,让人好似活生生的看到了那美丽动人的阿妞。这样细腻的笔法,更增添了歌词里的文学色彩,丰富了贵州彝族民歌的内涵。
4.4.2 反复的修辞手法
反复是贵州彝族民歌颇为讲究的修辞规则。反复尾韵、头韵是在正常不过,也少有些歌曲是反复押腰韵的。在歌曲《阿西里西》中,我们不难从歌词里看到大段大段的反复,如这句“阿西里西”便在短短十几句的歌词中,反复了两次,“丘杜拉迪”也是反复的对象。反复歌词可以强调这句歌词,增强人们的记忆程度,同时也能增强渲染力,使歌唱的人深刻感受到贵州彝族人民的热情,也能是歌曲的层次感更为的清晰明了。
4.4.3 描写方式
贵州彝族民歌喜爱将歌词里的事物活灵活现的表现在听众的眼前,因而细腻的描写方式是许多歌曲作词的偏好。如“格路日明家/花开蜜蜂来/松树直挺挺/儿子像青松/桂花放清香/姑娘像花儿”。词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寻常人家在春日明媚之时,携儿子女儿一同出来放风的景象,儿子高挑,女儿美丽,是为幸福美满的一家。
5 彝族民歌的传承意义
5.1 贵州彝族民歌见证了贵州彝族的历史进程
贵州彝族民歌是贵州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沉淀于漫漫历史长河的独特文化呈现。众人皆知,贵州彝族文化的历史,远远超出了贵州彝族人民通过白纸黑字所记载的内容。在缺失历史文献的情况之下,我们很难想象到贵州彝族人民祖先的生活方式与发展状况,因而,一旦我们需要探究贵州彝族的文化历史,我们就不可能绕过世代传承的贵州彝族民歌。自渺渺远古遍传唱至今的民歌中,我们不难发现先人的心路历程。民歌,民歌,自然歌颂的是贵州彝族百姓的心声,是贵州彝族民族社会文化历史的一个缩影。
5.2 贵州彝族民歌代表着贵州彝族的民俗文化
贵州彝族民歌中所蕴藏的民俗文化,是研究贵州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对贵州彝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亦是对贵州彝族民俗文化的保护。民俗文化,这个词的含义十分宽泛,它囊括了一个社群的生活习惯、语言特点、社会结构等等多方面的人文因素。因为民间音乐发源于人民,是人民在日常劳作、生活中迸发出的灵感,是人民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其流传之广、传唱之高,都让你不得不佩服贵州彝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超凡的创作才能。贵州彝族人民用人们寻常就能接触到的生活景象,创作出一首首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民歌,用艺术的表现形式把人间百态融合在美妙的歌声里,通过充实的内容与丰富的形式,完美的呈现了民间音乐的丰厚价值,扩大了民间艺术的影响力与表现力度。它的传承与发展与民俗文化紧紧挂钩,它的落寞与失传自然也代表着一种独特民俗文化的没落与遗失。
5.3 贵州彝族民歌是地域文化的传统标志
贵州彝族民歌诞生于不可追寻的远古,是一个贵州彝族人民所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积累与沉淀,成为贵州彝族的身份标志,承载着贵州彝族独特的文化特点。从《阿西里西》中可以感受到贵州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从《蜂神快快来》中可以体会到贵州彝族人民的虔诚信仰,从《石林彝族传统民歌-阿诗玛》中可以了解到石林人民的热情豪放。贵州彝族民歌就是这样的一个杂糅体,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贵州地区的地理风貌、与人文特点,它就像是贵州的代名词,见歌如见面,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贵州彝族民歌里领悟到不同的贵州彝族文化。
5.4 贵州彝族民歌蕴含着贵州彝族的精神
贵州彝族民歌为贵州彝族百姓所创作,其间必然包含着贵州彝族人民的美好品格与杰出精神。贵州彝族人民通过民歌宣泄着内心对幸福的渴望,对现实的不满,对爱情的忠贞,对大自然的赞美。因而,贵州彝族民歌的背后是贵州彝族人民复杂又独特的情感,表达着贵州彝族人民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即使偶尔出现一些靡靡之音,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冲刷掉,留下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音乐精华。这种文化特质决定了它在现当代的历史时空中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与延续能力。
结论
贵州彝族民歌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是贵州彝族人民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贵州彝族人民从古至今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贵州彝族民歌源于本土,带着时代传承的馨香,回应着每一个辛勤劳作的贵州彝族人们的号角。它是民族生活的雕饰,是民族情感的催化,是古老歌谣里的天之骄子,是中国原生态音乐绝佳的借鉴标本,具有十分珍贵的研究价值与传承意义。然而伴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目光聚集在快节奏的速食文化上,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花费心思去了解精彩绝伦的贵州彝族民歌,贵州彝族民歌即将面临失传和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这对于流传百世的优秀民间音乐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作为我们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好这份民族文化之瑰宝,弘扬其优良传统,使其在新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无论在何处,它的身上永远流淌着贵州彝族人民的新鲜血液,并且会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陈蕾. 彝族民歌衬词衬腔研究——以贵州彝族民歌为例[J].艺术品鉴,2018,1(期):175,176.
[2]柴丽华.浅谈彝族民歌[J].青春岁月,2017,15(期):79,79.
[3]宋阿依姆.彝族民歌唱词研究[J].当代文坛,2017,1(期):163,167
[4]杨柳.凉山彝族民歌及其演唱技巧借鉴[J].黄河之声,2015,9(期):93,93.
[5]唐继红.川滇黔边境地区彝族民歌的分类及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15,5(期):37,37.
[6]叶江玲.彝族民族的说唱艺术特征[J].中华文化论坛,2014,10(期):101,103,105.
[7]尹湘云. 浅谈滇西彝族民歌的演唱技巧[J]. 黄河之声,2014,15(期):19-19,20.
[8]陈建林,袁艳. 雷波彝族民歌管窥[J]. 四川戏剧,2012,4(期):84,86.
[9]杨甫旺.彝族文化论[M].云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56,62.
[10]左玉棠.彝族文学史(上下册)[M].云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98.
[11]沙马拉毅.彝族文化研究文集[M].四川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37,46.
[12]幺晓霞.四川省彝族民间音乐全集[M].四川成都:四川出版社,2010,98,103
[13]雷波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雷波县志1991—-2006[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116,12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6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