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简介与作品的创作背景

 摘 要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的一生创作了出了诸多的音乐作品。在他的音乐中从满了对社会的反讽、怀疑以及对生死的追问与思考。本文以《马勒第二交响曲》中的第五乐章入手,了解马勒的生平,并对《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中的合唱部分进行分析。本文从《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的作曲家马勒的身处的社会背景出发,分析《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把握乐曲创作的历史意义。通过对乐曲整体情感的把握,了解合唱部分的音乐风格及内涵和指挥方式,对于更好的进行合唱部分的表演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在指挥技法和对浪漫主义时期合唱作品的理解也会有新的感受。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章,了解作曲家,分析作曲家马勒所处的社会时代大背景,对马勒的社会地位进行分析。重点对《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进行分析。

第二章,本文研究重点——《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的音乐风格及内涵。以音乐分析法对作品的曲式、旋律进行分析。了解合唱部分中对人声的基本要求,声乐演唱技术和训练技巧,对各个声部的音色特点进行分析,了解合唱部分歌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对《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中的指挥方法进行分析,阐述指挥动作的研究意义,对指挥中所出现的手势语言和面部表情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简述指挥对《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的诠释与处理。

 关键词:马勒 音乐分析 合唱 复活

  引 言

本文的研究以《马勒第二交响曲》的第五乐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曲家马勒的社会生活背景以及乐曲创作背景进行分析,了解第五乐章合唱部分所体现的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分析这部音乐作品的指挥法,了解把握第五乐章合唱部分的声乐演唱技巧和指挥技法。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本论题是笔者为学位音乐会准备的曲目之一,虽然后期因为音乐会时长原因未能在音乐会上进行演出,但研究成果对我的音乐会的音乐表演在指挥技法、对浪漫主义时期合唱作品的理解上有较大的启发。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合唱起源于西方中世纪,历史较为悠久。在《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中,作曲家运用合唱,将管弦乐队与人声大合唱结合,将交响曲推向高潮,表达出复活的信念,使人们感受到希望与乐观。笔者想对《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音乐风格、指挥技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并总结出其中的精神内涵、艺术价值,应对西方晚期浪漫浪漫主义时期的合唱作品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合唱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可以说西方作曲理论和西方合唱技术在近代对中国传统多声部声乐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提高指挥技法、丰富音乐表现力,在我们学习指挥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并学习西方优秀的作品。该论题直接对于《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中合唱片段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此分析方法适用于指挥对其他作品进行分析,希望给能给有需要的人群一些参考。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作曲家,分析作曲家马勒所处的社会时代大背景,对马勒的社会地位进行分析。重点对《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本文研究重点——《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的音乐风格及内涵。以音乐分析法对作品的曲式、旋律进行分析。了解合唱部分中对人声的基本要求,声乐演唱技术和训练技巧,对各个声部的音色特点进行分析,了解合唱部分歌词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对《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中的指挥方法进行分析,阐述指挥动作的研究意义,对指挥中所出现的手势语言和面部表情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简述指挥对《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的诠释与处理。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主要运用了音乐分析法和文献综述法。

文献综述法:借助中国知网等途径,对与本文研究有关前人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汇总和分析,找寻其中的有用信息,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自身对研究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找寻新的研究观点,提出新的论证。

音乐分析法:以音乐分析的方法,音乐专业的角度对《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的曲式特点及旋律进行分析,深入把握音乐特征。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本文以音乐分析法与文献综述法对《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合唱部分的音乐本题和合唱指挥特点进行论证分析。在文献综述上,国内对对该论题的研究情况并不是很多。最早有卫立于1995年在期刊《人民音乐》第3期上发表的《凯普伦和马勒<第二交响曲>》;陈云飞于2011年《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第1期发表的《马勒〈第二交响曲〉 (复活)的复调技巧运用》;任冰彬于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发表的《马勒〈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研究》;杨晓琴于2017年在《戏剧之家》发表的《死与净化——马勒的〈第二交响曲〉》等。国外对概论提的研究情况也不多。娜塔莉·鲍尔·莱赫纳曽在《古斯塔夫·马勒的回忆》一书中,专门论及这部作品。能在网上搜索到的也仅仅只有施拉姆·艾伯特·乔治于1985年发表的华盛顿大学音乐博士论文《马勒:第二交响曲(C小调):历史背景与分析》,对这首乐曲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

 第一章 作曲家简介与作品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马勒身处的国家、民族、时期、身世身份等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也可以说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艺术作品中包含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烙印,因此在进行音乐艺术作品的分析中,就要对作曲家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马勒生活的时代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时期的欧洲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马勒的一生由于音乐活动而活跃于欧洲大陆,在社会大动荡的年代里马勒更是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欧洲各国笼罩在备战的状态下,帝国主义斗争活跃,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思想危机不断,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较大的冲击,这一时期更是催生出了以马克思、尼采为代表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马勒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就是如此。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年,7月7日,在卡里什特的一个犹太家庭里伴随着一声婴儿啼哭,马勒诞生了,他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开始了。马勒幼年是在富有音乐氛围的地方长大的,传统民歌文化丰富,而且他的童年可以接触到周围军事基地的号角与军歌。马勒的童年生活并不十分幸福,父亲蛮横粗鲁,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的他更是难以得到母亲的关注。但是他本人的音乐才华也在幼儿时期就得以凸显。三岁的马勒已经能够演奏手风琴,四岁的他在第一次完成钢琴演奏之后,就得到了父亲的夸赞,并预言马勒以后会成为一名音乐家。十岁时,马勒完成了自己的钢琴独奏会的表演,在当地受到了很大的关注。马勒的父亲虽然蛮横粗鲁,但是对马勒的音乐才华也是非常肯定和重视的。十一岁时马勒在父亲的支持下来到布拉格进行音乐学习,但是由于受到同学的欺负,第二年便回了家。马勒的音乐学习之路并没有因此中断,在经历了三年自学之后,1875年,在马勒父亲的帮助下,马勒开始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进行专业的音乐学习。马勒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时,他的音乐才华得到了钢琴老师的认可,但是马勒本人却发现了自己更大的音乐喜好——作曲。在维也纳学习对位法与作曲的同时,马勒结识了多位出色的作曲家,在乐曲创作失利后,马勒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指挥。在1880年,马勒获得了一份指挥工作,之后,马勒开始活跃于指挥舞台上。在指挥中,马勒的指挥才华也逐渐凸显。马勒先后经历了父母和妹妹的离世,但忍受悲痛的他依然活跃于音乐舞台上。在近20年的指挥生涯之后,马勒也开始进行乐曲的创作。在音乐创作的同时,马勒也在经历着人生所必经的生离死别与爱恨情仇,在“我的时代将要来临”这句名言实现之前,马勒却因心内膜炎与1911年告别人世。在马勒逝世近半个世纪后,指挥家马勒的另一重身份——作曲家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他的时代才终于到来。

《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创作背景马勒的音乐作品的创作有着所处时代背景深刻的烙印,他的作品有着明显的世纪末的情感。在马勒的音乐作品中较为明显得表现出了社会时代背景,对所处时代的社会有着一定的凸显,这也是马勒音乐作品创作的特征之一。马勒的音乐作品可以说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代表,展示了当时的人类生存状态也预示着新音乐时代到来。

作为西方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奥音乐在海顿、莫扎特一直到勃拉姆斯再到马勒,众多音乐家都为德奥音乐的辉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德奥交响乐作曲家中的最后一员,马勒的音乐是晚期浪漫主义德奥音乐特点的集中体现,也是XXX音乐风格的预示,在这其中马勒起到了延续与启示的作用。

在马勒的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饱满的人文情感,在这其中体现着马勒对人生的感悟,对集体情感的展示,对文学作品以及一定的哲学思想的体会。因此,在马勒的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较为明显得包容性。在马勒的歌曲创作中,不再是以单调的声乐表演和钢琴伴奏等形式加以呈现,更是将声乐作品与交响乐加以融合,将两种体裁运用于一部乐曲的创作中,更是对这两种音乐作品的深入把握,《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创作就是如此。

马勒音乐作品中所具有的包容性体现在社会人文的把握上,在马勒的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对大自然、对宗教信仰中的神话传说以及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甚至是对哲学思想的感悟。这样丰富的思想的形成来源于社会的动荡,也来源于马勒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与社会文化的碰撞中。

马勒童年生活所经历的磨难,成年后所经历的工作中的磨难,以及对生离死别、爱恨情仇的感悟,对于马勒的音乐创作来说,正是极为宝贵的创作动力。在马勒的音乐作品中,我们不仅仅能看到他对事物的客观描述,也有他自身对事物的思考与反思。马勒自己也曾说过“当我们创作音乐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仅仅描述和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音乐仅仅表现全部人的存在——他的情感、思想、呼吸、磨难。”在马勒的音乐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生死这一人生深刻哲学问题的思考。而这个问题在《马勒第二交响曲》得以体现,更贯穿于马勒的整个音乐创作生涯之中。而“生与死”这个话题也是《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的主旨。

《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创作不仅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还受到一定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叔本华和尼采的影响。在马勒的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浓重的悲剧色彩,这就是因为受到了叔本华和尼采二人思想的影响。在叔本华的思想中,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是一个个欲望实现又重现的过程,是对苦难的重复,而这种重复致死才能停止,只有死亡才能结束这种痛苦。在人生的感悟中,叔本华更认为人的思想意志是极为重要的,失去意志世界就不复存在了。这样的思想对马勒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因此在马勒的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悲剧性和对生与死的思考。

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对《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创作更为深远。在《马勒第二交响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巨人的死而复生。这是在人的肉体死亡后,精神意志的重生。这其中虽然承载着死亡的悲痛,但也蕴含着精神永生希望的实现,这也是尼采超人哲学思想的体现。

《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创作还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相对于哲学思想来说,《马勒第二交响曲》中的宗教思想更为浓重。由于受到犹太人身份的束缚,马勒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即便有着世人所瞩目的音乐成就,但他的犹太人身份也被世人所议论。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他不得不加入天主教,这也是马勒为自身事业所考虑而做出的决定。因此,宗教对于马勒而言更多的是精神寄托。在马勒的音乐作品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基督教的身影。

除了哲学思想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外,《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创作还有着鲜明的马勒本人的生活和人生痕迹。在这部音乐作品的创作中,马勒还受到了哥德“人的生活经历是艺术创作最为重要的前提”的影响。因此,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勒的人生经历和种种遭遇。

《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历史意义马勒的交响曲作品可以说是对“生与死”哲学问题的探索,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交响曲作品都融入了当下马勒对于“生与死”哲学问题的不同思考,这也是马勒不同创作时期哲学观念与宗教思维的体现。马勒从第一部交响乐的创作就开始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而正是马勒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才使得马勒成为了音乐史上极具个性的伟大的作曲家。

从整体来看,《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创作中第一次将歌词加入了交响乐中,是歌曲进行词曲直接引用的实践,是以歌曲为基调向交响乐发展并成为交响乐乐章的探索性实践,在音乐史上有着伟大的实践作用。以这首交响乐的创作为开端,马勒之后的三部交响乐曲以及声乐交响套曲《大地之歌》中也使用了人声并加入了歌词。因此马勒也被音乐界叫做“歌曲——交响曲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体裁中不仅仅有歌曲以及交响曲,更是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探索及实践将这两种体裁加以融合。这也体现着马勒对德奥音乐体系的继承以及对新音乐文化的探索,因此《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创作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第二章 《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的音乐风格及内涵

  第一节 作品音乐分析及演唱技巧

  一、作品音乐分析

 (一)曲式分析

《马勒第二交响曲》的第五乐章为奏鸣曲式,整个乐章共有764个小节。从结构上来看分为引子部分、呈示部、展开部以及最后的有变化的再现部。

第一小节到第四十二小结为乐曲的引子部分。

狂暴的呼号(Im Tempo des Scherezos. Wild herausfahrend),引子,由爆发性的弦乐和铜管齐鸣开始,体现出“死的呼叫”,随后进入相对平静的段落,号角吹出庄严肃穆的动机。

022cefb18208811122010ba2f9667aef

谱例1(第1—5小节)

03b3b5b30ccd6701ab3dac715d77853b

谱例2(第26—30小节)

第四十三小节到第一百九十三小节为乐曲的呈示部。

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从缓慢的(Langsam)开始。长号演奏出预示末日审判即将来临的“呼唤着的声音”,马勒要求演奏者吹奏出“尽可能从远处传来”的效果。接下来在弦乐拨弦形式的伴奏下,木管吹奏出赞美诗式的主题,随后出现“复活”主题。

a8f3053f035a3986e9c25c075946abdb

呈示部的第二主题(Im Anfang Sehr zurückgehalten),呈现出颤抖着的紧张和恐惧,接着回到第一主题,“复活”主题得到更加强烈而澎湃的展现。

907c3e7448856f2413efd6ece09289ecff760f4802abda785d1537435f9cd4ba

谱例5(第97—108小节)

第一百九十四小节到第四百四十七小节为展开部。

从庄严的(Maestoso)开始,呈示部在定音鼓的强烈滚奏中拉开序幕,力图展现“最后审判日的场面”。乐曲以进行曲的形式展开,内容由第一主题发展而来,越往后越激烈。

a5e2fa6df46b5b658a867619034acb78

2547e4247074c5c7251e35880fb8ee7a  谱例6(第192—199小节)

然后,节制的(Wieder zurückhaltend)开始为第二主题的发展。

7e9de161d148152be43ad3d0b50a61bc  谱例7(第324—334小节)

最后,非常缓慢和延长的(Sehr langsam und gedehnt)开始,管乐演奏出“呼唤着的声音”,引出合唱部分。

31e18a24fd64596d7113e3a7922bc68b  谱例8(第448—454小节)

第四百七十二小节到七百六十四小节为有变化的再现部。其中有变化的再现部的主题为复活,真正的启示录。在这一部分加入了人声合唱,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部分。人声合唱歌词取自德国宗教诗人克洛普施托克(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1724-1803)所作的诗篇《复活》,马勒加以改写,成为现在所看到的歌词。本人将人声合唱部分分为四段:

第四百七十二小节至第五百三十五小节为合唱部分的A段,注释为缓慢而神秘的()(Langsam. Misterioso.),合唱队与女高音唱出了:复活吧,我的身体,经过短暂休憩,你将复活!……我们死去后,主收留我们,如同收获麦捆!

在A段合唱部分中,第四百七十二小节到四百九十三小节为降G大调,这一部分的主题是“复活众赞歌”。这一部分是合唱部分的第一节,以合唱形式进行。

8530b38a43a39259b67ac52388a95a12  谱例9(第472—478小节)

第四百九十三小节到第五百一十一小节同样还是为降G大调。这一部分是间奏曲,而这一部分的主题则是对动机的宣告者是“恳求主题”以及“耶稣升天主题”。

第五百一十二小节到第五百三十五小节还是降G大调,这一部分是合唱曲的第二诗节,是以合唱的形式进行。这一部分的主题是对第一诗节“复活众赞歌主题”的变形。

6a85e24184ca5f21ffccf7f073f9b247

谱例10(第512—523小节)

第五百三十六小节到第五百五十九小节依旧是降G大调,这一部分是间奏曲。这一部分的主题和前一间奏曲相同,仍然是“恳求主题”以及“耶稣升天主题”。

第五百六十小节至第六百三十九小节为合唱部分的B段。歌词译文为:请相信,我的心灵:你的一切都未失去!……凡已生者必死,凡已死者必复活!停止颤栗!准备再生!

第五百六十小节到六百一十七小节的乐曲调性变化为降b小调,这一部分是合唱曲的第三诗节,这一部分为女低音、女高音之间交替独唱出:请相信,我的心灵:你的一切都未失去!

d5bc2194fd568f0ad8bb4a42a8b2bf58  谱例11(第560—567小节)

第六百一十八小节到六百三十九小节调性经历了降b小调到降E大调的变化,这一部分是合唱曲的第四诗节,表演形式为合唱。这一部分的主题动机是“复活众赞歌”的变形。

e46ae5804a3f08701df04c82b480205a

谱例12(第617—628小节)

第六百四十小节至第六百七十一小节为合唱部分的C段。歌词译文为:啊,无处不在的痛苦,我已将你解脱!……我将展开获得的双翼,高高飞翔!我将死去,因此而永生!

第六百四十小节到六百七十一小节为降E大调这一部分是合唱曲的第五、第六诗节,表演形式为二重唱,由女低音和女高音进行演唱。这一部分的主题动机是“初始之光”。

25400c32d50aea319e0c9ff965a54b86

谱例13(第643—651小节)

第六百七十二小节到七百六十四小节为合唱部分的D段。歌词译文为:复活吧,你将复活,……将引导你前往上帝!

第六百七十二小节到七百一十一小节的调性为降E大调,同时这一部分是合唱曲的第七诗节,表演形式为合唱。这一部分的主题动机是对“耶稣升天主题”的模仿处理,还有“恳求主题”。

0355d2566ecf6d109825209a69245215

谱例14(第685—696小节)

第七百一十二小节到七百三十一小节的调性是降E大调的变化,这一部分是合唱曲的第八诗节,表演形式为合唱。这一部分的主题动机是对“复活众赞歌”的变形。

367cf0ced7d0db026ee96b821e0dc4be  谱例15(第710—720小节)

第七百三十二小节到七百六十四小节的调性是降E大调,这一部分是合唱曲的终曲,这一部分的主题是“恳求主题”以及“三连音动机”。

(二)旋律特点

马勒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常常具有明显的矛盾情感与不确定性,换而言之就是犹豫不定的特征,这也是二十世纪音乐作品的特点。因此,《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和声与调性关系都有着一定的保守性,这首乐曲的调性转变为从主到下属的转换,调性变化复杂。

这一乐章是紧接着第四乐章不停演奏,第一段指示为谐谑曲速度。这一部分的音乐情感与前四部分的音乐情感不同,在前四章冰冷的旋律结束之后,这一乐章以激烈、热情的旋律为乐曲画上了句号。

 二、作品对于人声的要求

  (一)声乐技术

声乐演唱技术是进行声乐演唱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对于声乐作品的演唱有着重要的作用。一部声乐作品的演绎够不够精彩,取决于声乐作品本身,更取决于声乐表演者的演绎。在声乐作品的表达上,特别是《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声乐演唱片段中,声乐技术将直接决定这部作品的表演。

 (二)声乐训练技巧

要想拥有高超的声乐演唱技术,就需要对声乐技巧进行严格的训练。合唱声音的要求和训练一般包括: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对作品特点的把握、对作品情感的领悟以及对作品深刻自我理解。在《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声乐训练中,最为基础的就是要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情感。《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创作灵感就是来自于第五乐章的歌词,马勒将葬礼中克罗斯托克所作词的《复活颂歌》的歌词进行了改编,而改编后的内容就是《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的声乐演唱部分,因此这一乐章也是《马勒第二交响曲》的精华部分。其次需要注重的就是演唱者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只有把握作品中作者对死亡与复活的感受,才能够更好的演绎这部作品。

 (三)了解各声部的音色特征

《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中的声乐演唱部分主要有两个声部——女高音和女中音以及合唱部分的男声声部。在这部作品的声乐作品的表演中,两个女声声部的音色表现实际上就是对作品情感的呈现。在乐曲情绪高昂的部分以女高音嘹亮的声音向世人宣布:复活,是的,你将复活……从而呈现出作品对于生的向往,对于复活的期盼。在乐曲情感相对较为平静时,以女中音温和、从容的声音在劝说着人们“要相信啊,我的心,要相信—你并无失去所有!”。在乐曲恢宏的表现中,基本上是以各个声部的合唱形式进行的。众演唱者将自身的情绪充分融入与歌曲中,以激昂且富有感染的声音进行这首音乐作品的演唱。

 第二节 歌词与音乐创作的关系

《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创作共计历时六年之久,其中最终章第五乐章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葬礼中克罗斯托克所作词的《复活颂歌》。乐曲的第五乐章声乐演唱部分的歌词也是根据这首《复活颂歌》的歌词改编而来,这也是《马勒第二交响曲》又名《复活》的原因。

《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克罗斯托克的《复活颂歌》在歌词“我将复活,直至再生”,是超越生死的幻想,这也是《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创作精神内涵之一。在乐曲的尾声,音乐情感也由不安转为平静这也是对歌词中所体现的死亡到复活的呈现。

从《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整体来说,在将近四十分钟演奏时长的作品中,是马勒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表现,也是歌词中所蕴含的意义的一一体现。从歌词中所说的播种,预示着复活。音乐情绪激昂,以音乐情感表述着对生的激烈反应。歌词中“无孔不入的痛苦,我已脱离你的魔掌”所具有的音乐情感的有别于其他四个乐章的,这一部分的音乐情感是相对较为平静甚至是具有一定欢快情感的。到乐章最后“我将死亡,直至重生……将领你见得上帝”,表示对死后复活的幻想,也使得内心较为激昂,仿佛死亡是值得庆祝的,死亡是新生命的开始,这一部分的音乐情感依然是激昂的,但同时也富有赞扬性和充满希望的,整首乐曲在高昂的音乐氛围中结束,预示着生灵将要得到上帝的救赎,将要迎来永生,这是哥德的精神也是马勒的毕生追求。

 第三章 《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中的指挥法研究

  第一节 指挥动作的研究意义

指挥动作是指在各种音乐演奏表现时,位于乐队或合唱团前面,指挥是音乐的化身,统领者,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指示乐队或合唱团进行表演的人。指挥者在音乐表演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指挥者通过指挥动作将各个独立的声部形成一个整体,是乐队或合唱团表演中的核心。指挥者的指挥在音乐表演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指挥者的动作一般来说具有几个作用:第一是提示表演者,需要指挥的作品表演一般来说都由多个声部组成,而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在看谱、表演的同时还要记住所有的排练细节无疑是较为困难的,而这个时候相应的具有标志性的指挥动作就会帮助表演者进行提示,保障演奏的有序进行。第二个作用就是统筹无法定量的音乐表现,在音乐术语中常常会提到一些变化等,例如渐快、渐慢等,这些相对较为笼统的表述是没有办法定量的,这时候就需要指挥者对这些进行统一的把握。第三个作用是,起到一定的临场发挥的作用,演出不同于排练,表演者的情绪相对较为紧张,也极容易出现一些突发性状况。而一旦出现排练时没有经历过的状况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种处理方式,这时指挥动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一些指挥动作,对所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处理,对于保障音乐表演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指挥动作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增强音乐作品的观赏性。在进行音乐指挥的同时,指挥者也通过指挥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的变化在传递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根据指挥风格的不同,有些指挥者的指挥会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能够增强乐曲表演的感染力。

指挥动作是对音乐信息的传递,对指挥动作进行分析,对于队员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站在指挥者的角度,对指挥动作进行分析,对于更好的进行指挥动作的展示与相应指挥动作的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指挥语汇研究

指挥者的技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指挥的手势语言,二是指挥者的面部表情。在音乐表演中,指挥者与演奏者(或演唱者)虽然都属于表演者,但是两者的受众却不尽相同。演奏者(或演唱者)是演奏给观众欣赏的,而指挥者更多的是对演奏者进行提示。指挥者的动作主要的作用就是提示表演者。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需要根据指挥者的动作,进行相应的配合和变化。另一方面,指挥者的动作对于观众更好的欣赏乐曲也有着一定的作用。指挥者所传递给观众的信息与表演者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有着一定的区别,对于不了解指挥动作的人来说,只能够从指挥动作中感受到音乐表演所带来的情绪变化。

 一、手势语言

从指挥的手势语言上来说,主要是对音乐作品具有节奏性的进程的把握。指挥者会通过一定的指挥符号对音乐作品的演奏,给予演奏者(演唱者)一定的指示。

在起拍时,指挥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动作,给予呼吸提示,统一调动整个乐曲,谱例如下:

673a55dc80cb20c1796626782302228b  谱例16(第472—478小节)

在指挥本片段时,因为谱面要求所有的声部都是以ppp的力度进入,且速度为缓慢的,所以指挥在预示(起拍)时,动作幅度不可太大,但要清晰,不需要第四拍作为预示,直接抬起预示并伴随缓慢的呼吸,手嘴一致,并可做到合唱团统一以缓慢的ppp的力度整齐进入。在第473小节第二拍结束时,手要以微小的收的动作,提示合唱团收在一起,整齐。

在声部进入时,指挥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动作,使每个声部准确无误的进入,谱例如下:

31c629f8b001e8961653eb898499d49e

谱例17(第672—685小节)

指挥在音乐作品中,面对声部错综复杂的进入与淡出,也需要做到提示。在本片段中,音乐的进行顺序是男低-女低-男高1-男高2,各声部依次进入,且都是第四拍进入,在指挥时,需清晰的通过第四拍的预示(第三拍虚划,第四拍实打)给每个声部进行提示。一般来说,一个声部结束时如果有另外声部的进入时,指挥只要负责下一声部进入即可,管进不管出。

在一些具有变化的演奏部分(强弱、快慢、连断、休止符、音符时值延长等),指挥者通过指挥动作可以提示相应的声部对演奏者(演唱者)的表演进行提示,谱例如下:

bd902d097277eee5f29a9ee44de73aef

指挥本片段(谱例18)时,ppp的力度要求动作要很小,但要清晰;片段中第二小节,面对在第一拍和第三拍的两个二分音符不需要打四拍,只需要打第一拍紧接着虚划第二拍实打第三拍即可,连接至下一小节的出现在第一拍和第三拍的两个带延长音记号的二分音符,继续虚划第四拍实打第一拍并作适当延长之后,再虚划第二拍实打第三拍,再做适当延长之后,轻收。

指挥本片段(谱例19)时,ff的力度要求动作要大,运用整个大臂的动作,带动小臂手腕来提示合唱团;且谱面在每个音附上都标有重音记号,所以拍子在打下去时,要有点;因为每个音符的时值都很长,所以拍点要厚实,拍点打下去之后的反射要慢,保持住节拍之后,在进行下一个音符的预示。

指挥动作的意义有很多,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指挥动作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其作用是共通的,把握指挥动作的意义可以帮助表演者进行准确的演奏,了解指挥动作所具有的意义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的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

面部表情指挥者的面部表情也是指挥的一部分。指挥者的面部表情来源于指挥者对所指挥的音乐作品情感的把握。指挥者的面部表情常常会根据作品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在合唱作品中,指挥通过与合唱团员一起演唱(指挥无声的演唱),通过唱词所伴随的表情的变化,来提示不同的词在不同的旋律之下情绪的变化,谱例如下:

e17d5b28f26457e1cf32f1f8dabeb269  谱例20(第472—478小节)

此段谱例中,歌词描绘的是一副虔诚的祈祷画面,表情要安静中不失希望,指挥必须通过自己的表情来提示并感化合唱团员演唱出此类情绪;另外,歌词中有很多元音的演唱,为确保合唱团员演唱歌词的发音准确,指挥必须要有提前量的通过自己的嘴型变化(前置演唱)来提示合唱团员的发音;最后,类似像词尾的辅音何时唱完并收掉等再细节一些的问题,也需要指挥通过面部表情来告知合唱团员。

指挥者的面部表情是乐曲情感的集中体现,在指挥的过程中恰当的指挥表情的变化对于乐曲表演的整体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指挥对《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的诠释与处理

在乐曲的第四乐章演奏结束之后没有任何停顿,就要进行第五乐章的演奏。而第四乐章和第五乐章的音乐情感是有所变化的,这就需要指挥通过指挥动作同时演奏者情感的变化。第五乐章剧烈的开头之后紧接着两个三音动机,且一个上升一个下降。开头音乐情感激烈,需要演奏者以大幅度的指挥动作提示演奏者,从而带给观众震撼的音乐感受。激昂的音乐突然消失,弦乐组的低吟所呈现出的紧张不安的音乐情绪,以及庄严的圆号,不同的音乐情感就需要演奏者给予不同的指挥动作的提示和面部表情的表达。两个乐器组之间更像是在互相诉说,指挥左右手动作的交替,维持了两个声部的平衡。引子部分在指挥者逐渐放慢的动作中结束。

温暖的圆号声仿佛像神圣的光芒照耀着尘世,乐曲第一部分拉开帷幕。指挥者通过相应的指挥动作提示铜管加入演奏,在恰当的时机提醒木管乐器加入其中,指挥者可以通过左手的动作引导竖琴以及提琴和单簧管也加入音乐演奏中,营造出一种另亡灵射射发抖的音乐氛围。在乐曲的表演过程中,通过指挥者的指挥动作以及相应的神态变化,提示相应的声部进行演奏,也提示给演奏者不同的表演情绪与音量的把控。

结 论

《马勒第二交响曲》是马勒对生死这一人生深刻哲学问题的思考这个问题,而生死这一哲学问题的思考更贯穿于马勒的整个音乐创作生涯之中。而“生与死”这个话题也是《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的主旨。本文通过对马勒的社会生活背景进行论述,了解了这一哲学问题的形成原因,对更好的欣赏和理解马勒作品的精神内涵有着一定的作用。《马勒第二交响曲》的创作中第一次将歌词加入了交响乐中,是歌曲进行词曲直接引用的实践,是以歌曲为基调向交响乐发展并成为交响乐乐章的探索性实践,在音乐史上有着伟大的实践作用。在《马勒第二交响曲》第五乐章中,作曲家运用合唱,将管弦乐队与人声大合唱结合,将交响曲推向高潮,表达出复活的信念,使人们感受到希望与乐观。通过对作曲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了解作曲的精神世界。对作品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了解作品的音乐特征以及情感内涵,把握这首作品中指挥技法的运用,对于更好的把握乐曲的整体情感,指导乐曲指挥演奏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希望能够以本文的研究为之后有关马勒音乐作品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和理论参考。

 参 考 文 献

[1]布鲁诺·沃尔特:《古斯塔夫·马勒》,(马楠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黄乃志:“最后的波浪——记马勒及其交响曲”,北京:《音响技术》,2000(02)。

[3]李欧梵:“马勒的《复活》交响曲”,北京:《读书》,2012(05)。

[4]李秀军:“再论马勒对20世纪西方音乐的影响”,北京:《音乐研究》,2002(01)。

[5]李向荣:“赛蒙·莱托谈马勒《第十交响曲》”,上海:《音乐爱好者》,2001(03)。

[6]伦毅杰:“音色的倾述——马勒《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及其演释”,上海:《音乐爱好者》,1997(05)。

[7]史蒂芬·约翰逊:《马勒传》,(辛红娟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8]孙舒君:“略谈马勒‘歌曲—交响曲’的风格特点”,西安:《音乐天地》,2008(09)。

[9]孙丝丝:《“世纪末”的心灵探寻:马勒三首中期交响曲研究》(学位论文),上海音乐学院,2012。

[10]沈璇:“深沉的悲痛热切的追求——马勒的《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赏析”,上海:《音乐爱好者》,1986(02)。

[11]唐若甫:“马勒的《第五交响曲》”,上海:《音乐爱好者》,2001(07)。

[12]韦尔弗:《忆马勒》,(高中甫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13]王卓:《巨人交响,配器传奇》(学位论文),西安音乐学院,2013。

[14]杨嘉仁:《指挥法》,(杨大经整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15]杨晓琴、杨小影:“从《第五交响曲》看马勒创作风格的转变”,成都:《音乐探索》,2017(02)。

[16]张晨:“马勒《第九交响曲》的‘告别’叙事”,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03)。

[17]周广平:“‘它,凝聚了我一生的悲惨遭遇’——听马勒的《第六交响曲》”,北京:《中国电子商情——视听博览》,1998(08)。

[18]周佳:“个体退隐与意义重建:探讨马勒悲剧交响曲的艺术演绎”,上海:《上海艺术评论》,2019(06)。

[19]赵文臻:《马勒<第五交响曲>第一、二乐章配器技术研究》(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6。

[20]郑轶超:“对位化思维在马勒晚期交响曲中的作用——以《第八交响曲》第一乐章为例”,西安:《艺术评鉴》,2018(04)。

[21]张熠文:“两蒙·拉特尔演绎的马勒、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成都:《视听技术》,2008(07)。

[22]邹仲之:《欧洲声乐作品译文集(二)布兰诗歌——欧洲大型声乐作品名作选》,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作曲家简介与作品的创作背景

作曲家简介与作品的创作背景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1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9439.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5月11日
Next 2023年5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