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目的:

通过临床研究,对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临床疗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提供有效、安全又经济的中药外用制剂。

方法:

我们选择本院皮肤科门诊的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9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均分为A、B、C三组,各30例。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三组患者均予以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口服,剂量选定为100mg/d。本实验的总的观察时间为8周,其中4周为一个疗程。我们分别在第0周、第4周、第8周来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我们选择的观察指标为:皮损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干燥、瘙痒、灼热、刺痛评分以及相关的皮肤生理指数(经皮水分流失、角质层含水量、皮脂水平、皮肤pH及红斑指数),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结果:

1、一般数据:比较不同分组患者在人口特征学方面的特征(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工作)与本病相关的诱发与加重因素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临床疗效判定:

2.1在予以8周的临床治疗后,结果共治愈4例,A组患者治愈3例,B组患者治愈1例;本实验的显效人数共有55例,A、B、C三组分别为21例、19例、15例。总有效率在A、B、C三组之间分别是:80.0%、66.7%、50%。分析结果可知A组的总有效率在三组中最高,而且明显地高于B、C两组,在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后可知三组的组间疗效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

2.2三组患者的皮肤临床症状总评分比较:比较不同分组的患者在治疗前的症状总评分,我们经分析可见三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关于治疗后的总评分以及治疗的总疗效率比较结果提示:接受不同治疗的三组患者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且经过分析可知A组无论在临床症状总评分还是总疗效率方面均高于B、C两组。

2.3临床观察指标比较:由本课题组的专业医师成员为入组患者进行8周的治疗后,采集患者相关信息并针对采集的各项临床症状的评分进行数据分析:(1)相对与丘疹脓疱、干燥和灼热评分比较来说:三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行两两比较:A、B组以及A、C组,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瘙痒、刺痛、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等相关症状的评分:不同组间的时间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不同组的各项评分显示随时间的推移均呈下降趋势。不同组的组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皮肤生理指数:(1)角质层的含水量: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行两两比较: A、C组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表皮失水量、PH值、皮脂水平、红斑指数比较:三组的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

2.5不良反应:A组中有1例患者因如意金黄散使用方法不规范,瘙痒症状较前加重,纠正其用法后,症状消失。B组3例患者使用甲硝唑凝胶后,皮损瘙痒程度较前较重,用量减少后,症状消失。

结论: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不仅明显优于蜂蜜组,也优于甲硝唑凝胶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入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效果,同时亦可促进皮肤生理屏障功能修复。如意金黄散外敷于患者皮损处,其使用简单、方便、经济、安全、不受有害影响,并可用于临床应用。

关键字:如意金黄散;玫瑰痤疮;丘疹脓疱型;皮肤生理指数;皮肤屏障功能

玫瑰痤疮(rosacea)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累及面部的皮肤血管和毛囊皮脂腺,造成了面部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临床表现是以面中部为主的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或脓疱,在罹患玫瑰痤疮疾病的患者中,少数患者有鼻部赘生物的表现。该疾病的伴随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面部感觉紧绷感、皮肤的干燥脱屑及灼热刺痛感等不适感觉[1-3]。2015年,关于此类疾病的流行病调查研究表明,关于本病的发病率:俄罗斯为12.3%,德国为5.0%[1-2],在中国人群中目前尚缺乏这部分的数据研究。但是,近年来玫瑰痤疮病例逐年增加。20至50岁的成年人是该疾病的主要好发年龄段,患者的数量也是女多于男[4]。玫瑰痤疮可根据临床的不同表现形式分为四种类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鼻赘型和眼型[5]。

玫瑰痤疮病情反复难愈,患者面部除了红斑、丘疹脓疱以及毛细血管扩张等皮损症状以外,还会有干燥、瘙痒、灼热以及刺痛等不适的主观感受。因此,一方面玫瑰痤疮的临床症状可以损伤患者的外貌,另一方面患者会因为外貌的影响导致其产生不良的可以影响生活的心理疾病[6]。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美容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玫瑰痤疮的诊治在临床工作中逐渐受到重视。目前,抗生素、维A酸、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激素、角质剥脱剂等和以光电疗法为主的物理治疗方法是玫瑰痤疮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案,尽管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急性期症状,但若长期使用的话,其副作用较大。

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病地治疗方面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于皮肤病的治疗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对本病治疗的手段主要包括:中药外敷、火针、放血、拔罐等,并且上述治疗方法在临床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医外治法治疗玫瑰痤疮,有十分完善的诊疗体系,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从标本兼治、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依从性等角度出发,已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我的导师陈志伟主任医师通过对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经典方剂-如意金黄散进行追本溯源,在传统中医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经验,运用中医辨证论的思维方式,将辅料蜂蜜调配的如意金黄散用于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因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散瘀、润肤保湿等多种功效,可有效地改善患者面部的丘疹脓疱以及角质层含水量不足等情况。如意金黄散在临床的应用中,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患者易接受的优点。

本课题研究拟通过检测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失水量、pH值、皮脂水平及红斑指数等皮肤生理指标,来客观评价如意金黄散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为如意金黄散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同时我们通过本次临床实验观察,对如意金黄散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优势以及临床实用性方面进行了初步审查,结论为中医特色如意金黄散用于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是切实可行,且疗效明确,副作用少,值得做临床推广应用。

文献研究

1.中医对玫瑰痤疮的认识

玫瑰痤疮别称还有“酒糟鼻”、“酒皶鼻”、 “赤鼻”、“鼻准红赤”。《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对该疾病最早描述:“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皶, 古同“齇, 提出玫瑰痤疮的发病与风有关。人在发汗之后,适逢寒邪入侵,以致肌肤腠理闭塞,营卫郁滞于内,不得发越于外,因此生痤。还有许多的关于本病的描述,《三因方》中描写如下 : “肺热,鼻发赤瘰,俗名酒渣。”《医林改错》记载:“酒糟鼻子,色红,是瘀血。”。 《明医指掌》载:“鼻齄,赤鼻也,由饮酒血热熏肺,外遇风寒,血凝不散而赤色,亦有不饮自赤者,肺风血热故也。”

1.1中医对玫瑰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1.1.1肺经风热,上犯于鼻

患者素体阳热偏盛,热与血相搏,上入鼻窍。《素问·金匮真言论篇》: “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我们可以从中得知关于鼻部疾病与肺脏之间的相关性。《景岳全书》:“肺经素多风热,色为红黑而生皻疖者,亦有之” 以上经典理论指出肺热郁久,血热相搏上入肺窍,使鼻部泛红,发为本病。《医宗金鉴》“鼻准头及鼻两边,由熏肺,更因风寒外束,血瘀凝结,故先红后紫,久变为黑,最为缠绵。《外科大成》: “酒渣鼻,先有肺经血热内蕴,次于风寒外束,血癖凝结而成,故先紫而后黑也”上述的中医理论提示肺经血热内蕴的基础上加上外寒,血瘀凝结,遂致酒糟鼻。

1.1.2脾胃湿热,凝滞于鼻

《素问·热论篇》中提到“脾热病者,鼻先赤”,即脾热会导致鼻红。 :“饮酒,热势冲面,遇风冷气后与之相搏令鼻面生鼓,赤疱匝匝然也”见于《诸病源候论》。“酒性善行而喜升, 大热而有峻急之毒。多酒之人,酒气熏蒸面鼻,得酒血为极热,热血得冷为阴气所搏,污浊凝结,滞而不行,宜其为先紫而后为黑也”见于《格致余论》。脾胃素有积热,喜食辛辣加上嗜酒,故而化热,火热循经上蒸鼻面。

1.1.3肝郁血热,熏蒸于鼻

肝主疏泄,肝功能障碍可以导致气机不畅,郁而化火,向上熏蒸于面部,发为此病。邱桂荣[7]从血热论治酒渣鼻,其病机为血热郁滞于内,迫血妄行,可见颜面部脉络扩张,红斑隐隐,若外加火热之邪,两邪相搏,则症状恶化。江颖[8]、时秀颖[9] 两位皆从肝脏与它脏的关系、肝经循行、气血与肝脏的关系等方面来论肝脏与酒糟鼻发病的关系。

1.1.4其他

田黎明[10]认为本病患者阴寒内盛,下元虚冷,下焦两肾,不能潜藏,结局为虚阳上浮。此外,宋奉宜[11]认为脾胃虚寒,郁遏阳气,阴火上攻于面部,发为本病,属虚标实之证,纳呆、便溏、腹胀等虚证的典型临床表现,还可见鼻红、鼻周毛细血管扩张及丘疹脓疱等实证表现。

1.2玫瑰痤疮的中医治疗研究

中医在临床诊治方面强调辨证论治,一种疾病因发生发展阶段的不同,相伴随的证候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同种疾病不同时期应根据具体证候来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目前在玫瑰痤疮的治疗方面,传统的中医中药因其显著的临床疗效,逐渐受到更多地关注。皮肤科的医生们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结合临床经验以及疾病本身的特点,尝试采用多种相结合的中医疗法针对玫瑰痤疮的不同分期,即不同症型进行治疗。总结下来,其中最主要的疗法是中医内治与外治法。

1.2.1中医内治法

(1)肺胃热盛型

患者以面中部(鼻子、双颊及下颌部为主)持续性红斑为主要临床表现,面部干燥、灼热以及口干、便秘等,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均为其可能存在的伴随症状,清肺胃热、凉血疏风为本病的治疗原则[12]。凉血消风散加减[13] 是由徐嘉毓团队发明,该药方含有石膏、知母、玄参等12味药,联合米诺环素治疗玫瑰痤疮60例;对照组选用与实验组相同的例数的病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均给与为期8周的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米诺环素,实验组予以凉血消风散加减。结果显示:有效率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分别为95%,76.67%;蒋丽红[14] 采用凉血清肺散联合盐酸米诺环素,来治疗49例玫瑰痤疮;对照组49例则单独口服米诺环素。凉血清肺散中包含丹参,红花,地骨皮,赤芍等药材。结果显示:有效率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分别为87.76%以及71.43%(P < 0.05);万远芳[15]与蒋丽红的临床干预方法相同,同样采用凉血清肺散联合米诺环素,来干预治疗组48例玫瑰痤疮患者,实现了对于上述结论的实验验证。

(2)热毒蕴肤型

热毒蕴肤型的病人,面部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是他们的病变发生基础,痤疮样丘疹、脓疱是基础病变上的其他表现,特征性变化还伴皮损处可以出现局部的灼热刺痛,便秘、舌红等其他表现[12]。至于疾病的治疗我们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陈春妹[16] 采用十味消痤方联合康复新液,来治疗玫瑰痤疮50例;康复新液治疗对照组50例。结果数据显示: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为8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DLQI、EI 评分比较:治疗前的各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个组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证明十味消痤方联合康复新液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康复新液的单独使用。

(3)气滞血瘀型

酒渣鼻(气滞血瘀型)在临床上较少见,疾病进程在西医划分鼻赘期。该症候的病人病程较长,肺胃热盛和热毒蕴肤型病变类型转化而来,中医的理论上表现为气机郁滞日久,血行瘀阻;有的证型是由风寒客于肌肤,致寒凝血瘀。此类疾病的治疗原则应该是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任彩红教授带领的实验团队[17]将入组的气滞血瘀型的酒渣鼻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的方法,完全随机地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以及治疗组,每组人数各60例。具体处理方法如下:对照组给与西药治疗,同时治疗组的干预方法是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配合凉血四物汤加减。他们的实验周期时间为4周,在确定的时间节点后观察入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示: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是99.83%,对照组是85%,可见疗效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边教授团队也在中药汤剂治疗本病上开展了一系列研究[18],创造了一种名为疏肝活血汤的方剂。该方剂的成分为柴胡、赤芍、红花、黄芩、莪术黄连、当归、薄荷、甘草、陈皮,在酒渣鼻的治疗方面,该方剂临床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4)肝郁血热型

患者多表现为在面部持久性潮红,在此基础上出现红斑、丘疹、脓疱,还可能伴有瘙痒、灼热等不适,面部泛红症状会在进食刺激性食物、遇热、情绪激动以及经前期等情况下加重,诱因去除后缓解。常伴焦虑、口渴、不欲饮、大便溏、多梦[19]。疏肝健牌,化瘀清热是根据上述病机得到的对应的治疗方案,即所谓的辨治施治。周垒教授带领的团队[30]采用加味逍遥散联合盐酸米诺环素,来尝试进行肝郁血热型玫瑰痤疮患者的治疗。6周时间为周垒[20]教授课题的研究时间。结果如下:疾病治疗的总有效率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6.04%以与69.76%,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在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实验和对照组之间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毕良华教授带领的团队[21]亦采用上述治疗方案,加味逍遥散联合米诺环素治疗玫瑰痤疮。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与周垒的临床观察结果一致。我们根据上述两项临床研究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加味逍遥散联合米诺环素,在临床上对于肝郁血热型玫瑰痤疮患者的治疗结果是可观的,该方剂的应用已在临床上取得了十分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5)疗虚阳上浮型

患者大多有面部灼热的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夜尿多,腰酸腿软,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10]。田黎明[10]进行了相关临床研究,给予治疗组潜阳封髓丹加味内服治疗,潜阳封髓丹加味的方剂中包含砂仁、黄柏、龟板等13味中药;对照组予以盐酸多西环素片口服治疗。8周治疗时间为该课题组的观察时间,在时间节点上将临床效率与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检测结果分别给与结果比较。结果示:治疗组显效率以及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90.48%,66.67%。共焦激光显微镜检测显示棘层灶状水肿评分及真皮乳头炎性细胞浸润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且治疗组疗效明显较对照组显著,2组间的差异经统计分析后可知,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2 中医外治法

(1)中药冷敷

中药冷敷是是中医治疗的一项重要方法,具体做法是中药洗剂、酊剂等不同剂型冷敷于患者的病变皮损部位,冷敷的中药可以透过皮肤,通过毛细血管吸收来起到降温、止痛、止血、消肿、消炎等治疗目的[22]。刘淑珍[23] 采用地银方冷敷联合甲硝唑凝胶外涂治疗玫瑰痤疮26例;对照组甲硝唑凝胶外涂26例。两组均予基础方:银花汤,方含双花、连翘、黄芩、白芷等中药,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每日一剂。地银方用地榆15g、金银花15g、黄芩15g,用两碗水煎煮,煮沸,将药汁冷却敷面。时间为早晚各15分钟。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30.77%,对照组为10.25%,可知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临床症状评分情况,治疗组的总分情况要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总分情况,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火针治疗

火针疗法古称焠刺,是将特制毫针放在酒精灯上烧灼,至通红, 迅速将其刺入人体腧穴或局部皮损处, 并快速退出的操作手法。毫针针刺与艾灸功效集于一体的火针疗法,具有开腠理,引邪外出等功效;同时火针的温热作用可促进皮损局部的气血运行,邪气的耗散加速,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关于火针疗法的治疗原理是原有皮损的破坏可以进一步使得皮肤组织得到再生,新生组织的生成可以加速皮损的消退。临床医学即现代西医的理论基础则是,火针疗法作用于丘疹、脓疱等皮损处可以有利于炎性物质排出,有利于皮损的修复[24-25]。丁小杰[24]选择 40 例玫瑰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裂脸的形式进行临床对照观察实验。基础治疗均予以中药(黄芩、黄连、泽泻、滑石、石膏等15味中药)口服治疗,在患者左侧面部皮损处予以火针治疗,频次为每周一次,同时在皮损处外涂百多邦,2 次 /d;在患者右侧面部皮损处仅予以百多邦外涂治疗,早晚各一次。结果数据显示如下:患者经历4周的治疗后,患者实验侧治疗的有效率为100%,右侧对照侧的有效率仅为为62.5%,统计学分析可知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放血疗法

中医传统的刺络放血疗法,即为放血疗法,“启脉”是其又一个形象的名称,放血疗法可以“开门祛邪”,可以通过放血的手段用来疏通局部的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使热随血出,邪有出处,从而促进局部皮肤代谢[24]。王莉莉[26]通过针刺放血方法来治疗红斑毛细管扩张类型玫瑰痤疮患者,治疗组患者给予面部针刺每7天1次的放血治疗;对照组的同质入组患者,给与口服药物盐酸多西环素片,具体用药方法如下: 2次/d,100mg每次。其课题组的治疗时间限定为4周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总有效率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分别为86.7%以及76.3%,比较两组的组间差异,可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童丹丹的研究团队证明[25]选定45例患者随机入组治疗组,并予以火针加放血疗处理,选定45例患者随机入组对照组予以甲硝唑凝胶外涂治疗处理。他们的实验结果显示:给与时间为期3周的治疗干预后,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给与临床疗效的比较显示,可知总有效率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分别为84.44%以及55.56%,比较两组的组间差异,可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4)中药冷敷

刘淑珍[23]将78例玫瑰痤疮患者,分成A, B, C三组,每组26例。A组:地银方冷敷+甲硝哩凝胶外涂;B组:地银方冷敷;C组:甲硝哩凝胶外涂,地榆、金银花、黄芩三种药材为主体的地银方,地银方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患者给与临床专业七天的治疗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A组治愈3例,B组治愈0例,C组治愈1例;A组显效21例;B组显效15例;C组显效7例。关于治愈数与显效数,A组患者的情况均最佳,明显高于B组和C组,分析组间临床疗效的差异,也可知差异具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0.01)。

(5)中药面膜

中药面膜的经皮吸收制剂,可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中药面膜的经皮吸收制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轻药物吸收的首过效应[27]。罗莉娜[28]中药面膜联合LED光用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处理,对照组仅予以甲硝唑凝胶外涂。其中,中药面膜主要由生石膏、炒黄芩等7味药组成。结果:4周干预处理后,分析组间的总有效率,实验组83.7%,对照组的53.5%,实验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组间差异发现差异是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2.现代医学对玫瑰痤疮的认识

2.1玫瑰痤疮的病因病理

尽管对玫瑰痤疮在进行不断地深入研究,但由于本病病因病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致到目前为止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是十分的明确。遗传因素可能是患者的发病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由多种因素诱发。可能的发病诱因总结如下:天然免疫功能异常、微生物感染、内分泌紊乱、皮肤物理屏障功能受损等。现将其发病机制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天然免疫异常

天然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在玫瑰痤疮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抗菌肽(尤其是IL-37)是参与皮肤固有免疫的主要效应分子。各种外部刺激,包括紫外线辐射、蠕虫感染等主要是通过Toll类受体2( Toll-like receptor, TLR2)[29],来活化抗菌肽,IL-37片段活化可以诱导新的血管生成并使得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30]。

2.1.2神经免疫相互作用

神经免疫的相互作用也是玫瑰痤疮的发病基础的重要一环,神经免疫相互作用可以导致血管的出现异常的高反应,同时可以促进炎症反应的扩大。多种刺激性因素,比如饮酒、辛辣刺激饮食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及参与固有免疫作用的效应分子,皮肤神经末梢得到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也会受到上述激活效应等,最终导致大量神经递质释放入血。另一方面,神经末梢表面的 TLR 及蛋白酶激活受体可以反过来促进固有免疫的激活,加速炎症的扩大[31]。

2.1.3神经脉管调节功能的异常作用

神经脉管的调节异常在本病的病理生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像我们已知的是,血管以及淋巴管是玫瑰痤疮带来的损伤最主要累及的组织,上述病理改变就会造成脉管渗透性的不断增高、血管网扩大、血流量增加以及炎症细胞的聚集。临床上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的潮红与红斑,毛细血管前动脉的大量激活是造成上述症状的主要病机变化,动脉激活导致血管扩引起;除了毛细血管前动脉的大量激活,毛细血管后静脉的大量激活也参与疾病的进展,原因是由于毛细血管后静脉的大量激活导致蛋白和大量抗炎的白细胞外渗到外周血液,在动脉血管扩张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加重玫瑰痤疮患者出现在皮损处的肿胀以及炎症反应[32]。外界环境中存在的大量应激刺激,以及包括血管生长因子的大量表达,均能促进血管生成。上述血管异常离不开神经系统的介导作用,多精神因素(如抑郁、焦虑及A型人格)与玫瑰痤疮的发生及加重关系密切,可以在另一方面说明神经脉管调节功能可能参与玫瑰痤疮的发病[2]。

2.1.4微生物感染

随着关于玫瑰痤疮的发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其发病是否与微生物感染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广大的研究者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意见,有人指出,微生物感染可以参与玫瑰痤疮的发病,并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另一部分玫瑰痤疮的发病研究者则对此表示持完全相反的意见[33]。 相关研究[34]指出:毛囊蠕形螨的感染是罹患玫瑰痤疮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经严谨的统计学分析得到了感染毛囊蠕形螨与玫瑰痤疮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性。有研究表明,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的单位面积内的毛囊蠕形螨得数量明显高于正常人[35]。还有学者表示,幽门螺杆菌阳性检检出率在玫瑰痤疮患者中的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幽门螺杆菌此类微生物的感染可能参与玫瑰痤疮的发病以及进展[36]。

2.1.5内分泌紊乱

由精神压力引起的情绪波动以及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均可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的发生。Egeherg等[37]研究提出,玫瑰座疮患者因受面部皮损的折磨,长期处于烦恼焦虑状态中,其罹患抑郁症的风险较正常人增多。Shihata等[38]研究发现,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激活正常人类表皮细胞中TLR2信号传导通路,引起TLR2的高度表达,从而诱发玫瑰痤疮。

2.1.6遗传因素

X玫瑰座疮协会调查显示,在玫瑰痤疮发病人群中,家属罹患该疾病的人数大约为15%至40%;国外的专家学者Steinhoff等的实验[39]研究提示,基因表达在玫瑰痤疮患者与健康人之间存在差异,同时不同类型的玫瑰痤疮,其基因表达也大不相同。

2.1.7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玫瑰痤疮发病的各个环节与皮肤屏障功能障碍都有着一定的联系[40-42]。

(1)皮肤屏障与炎症反应:一方面,炎症反应可以损伤皮肤的基本屏障功能,致使面部易受外界影响出现干燥、灼热、红斑等屏障损伤表现。另一方面,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亦可能影响炎症反应起源与进展情况。皮肤屏障受损可以导致介导炎症产生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其中以肥大细胞为主[42],肥大细胞也是玫瑰痤疮患者产生炎症反应的一种重要介质[43]。肥大细胞和感觉神经之间交互作用明显[44],神经调节的异常与玫瑰痤疮患者对外部刺激的高反应性与玫瑰痤疮早期发病存在相关性。

(2)皮肤屏障与神经脉管改变:玫瑰痤疮患者对内、外环境刺激均可表现出高反应性,阳光暴晒、高温天气条件甚至于患者的急躁的情绪都可以导致玫瑰痤疮患者的面部出现潮红或者红斑。我们推测上述生理变化一定有多种复杂精密的调控以及作用机制,其中可能就包括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者神经血管调节异常等。可知,神经的调控十分敏感以及灵敏,外界环境中的紫外线照射以及机体所处环境的温度变化都是可以促使并使得感觉神经得到激活[45],玫瑰痤疮的发生与发展离不了活化的感觉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维持以及伤口的修复均与脉管有关。玫瑰痤疮的发展与脉管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相关性[46]。查阅文献中的数据表明[47],脉管出现膨大、扩张,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血管出现的血流量极具增加,是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和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的最主要病理改变。血管的扩张,血流量的极具增加,可以加速表皮失水,大量失水可以产生十分可观的刺激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加速其自身的增殖与分化[48]。皮肤附着的神经系统参与炎症的控制、免疫及脉管的调节过程[49]。近年来,关于玫瑰痤疮的脉管调节机制的辣椒素受体(TRPV1)是研究的明星分子。实验数据表明,在玫瑰痤疮患者体内TRPV1呈现高表达状态。玫瑰痤疮的诱发因素均可导致TRPV1激活,如日晒等,TRPV1激活可以进一步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P物质的释放入血过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P物质是引起细胞发生炎症反应以及神经血管疼痛的重要介质,除此以外,上述分子也可引起神经血管调节异常,参与到玫瑰座疮的发生与发展[50]。

(3)皮肤屏障与微生物变化:皮肤表面微生物菌群是皮肤屏障功能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微生物平衡是皮肤的固体保护。单个菌种数量变化或整个菌群比例失调都可能导致皮肤屏障发生十分彻底的改变。有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证明,酸性环境不适合细菌、酵母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可以抑制他们的正常生存[51]。因此,当皮肤屏障受损时,皮肤的pH值升高,导致皮肤表面微生物的增殖或微生态平衡紊乱,极大可能会使皮肤出现感染和炎症的表现,进一步加速皮肤屏障的破坏。

2.2玫瑰痤疮的西医治疗现状

2.2.1西医药物治疗

(1)抗生素类:四环素是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一线治疗用药。每天40 mg多西环素的剂量用于玫瑰座疮的治疗是由FDA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该用量具有抗炎而无抗菌的治疗作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避免抗生素的过量使用,因为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很容易导致相关的菌群失调以及细菌的耐药。有四环素使用禁忌症的玫瑰痤疮患者推荐大环内酯类药物代替[52]。大环内酯类药物常用代替药物为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关于替代治疗的实验研究数据提示阿奇霉素,一月内每周三次每次500mg;二月每周三次每次250mg,三月中减少用药次数为每周二次,每次250mg,临床可与口服多西环素(100mg/d,连续三个月)进行比较,两组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53]。硝基咪唑类[1]:也是治疗玫瑰痤疮的一线用药。部分患者在镜检时查出毛囊虫较多时,选择每日3次甲硝唑200mg治疗毛囊虫,根据病人的实际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药物用量。

(2)维A酸类:有抗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炎症细胞因子作用,适用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玫瑰痤疮患者。小剂量异维A酸(10~ 20 mg/d,每周3次)对于轻中度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疗效显著[54]。应注意的是,维A酸可能会使部分玫瑰痤疮患者面部一过性潮红症状加重,维A酸的致畸性,也是我们用药期间需要注意的重要不良反应。注意异维A酸与四环素类药物不可合用。

(3)β肾上腺素受体抑制剂: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上肾上腺素受体从而使皮肤血管收缩。同时,它可以适当地减缓心率,降低患者的血压,主要用于难治性一过性潮红与持久性红斑的患者。通常剂量为3.125至6.250毫克,每日2-3次[55-56]。尽管患者已经产生了耐受性仍需要对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给与定期监测。

(4)羟氯喹:抗炎、抗免疫及抗紫外线损伤是该药的重要作用机制。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治疗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57]。用量为每天0.2克,一天两次,疗程周期在8至12周左右,在2至4周的治疗之后,每天可减少到0.2克。如果连续使用超过三到六个月,建议去眼科进行检查来排除视网膜病变。

(5)抗焦虑症状的药物[1]:长期处于精神紧张、过度焦虑的患者可按照病情予以药物治疗。阿普唑仑0.4 mg/d。治疗期约为2周。

2.2.2外用药物治疗

(1)甲硝唑:甲硝唑是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中首选的外用药物,抗炎以及免疫抑制作用明显,还能够将毛囊蠕形螨杀死。但对毛细血管扩张的作用不明显。通常浓度为0,75%乳制剂[1],每天使用1到2次,一般连续使用数个星期才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2)壬二酸:是治疗玫瑰痤疮的一线外用药物,适用于玫瑰痤疮的炎症性病变,可抑制KLK 5与抗菌肽的表达,抑制细胞因子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氧活性产物,进而发挥其抗炎作用[58]。临床常用15%-20%凝胶,早晚各一次。少数患者在治疗开始时有瘙痒、灼热、刺痛等症状,但通常较轻、且时间短暂。

(3)伊维菌素:主要通过抗炎、抗寄生虫发挥作用[59],它可以抑制表皮中KLK5、CAMP的基因表达,从而减轻异常LL-37导致的炎症反应[60]。常用浓度l%伊维菌素霜,每日1次外用。

(4)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临床上适用于激素诱发的玫瑰痤疮患者,是因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抗炎对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调节效用,可以抑制免疫细胞中重要的一型——T淋巴细胞的活化,[1、61]。这些药物不建议长期使用,通常不超过两周。

(5)皮肤屏障修复剂:是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一类医疗护肤产品,是具有保湿、消炎、修复作用的面霜,以乳霜质地偏多。常作为玫瑰痤疮的辅助治疗方法。近期研究「62」从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失水量以及红斑指数三方面评判皮肤屏障修护剂修护玫瑰座疮患者的皮肤屏障的效果,其疗效明显。

2.2.3光电治疗

光电疗法经常被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其中强脉冲光、染料激光和Nd:激光YAG适用于玫瑰痤疮患者,以红斑及丘疹脓疱型为主,工作原理是用激光的光热作用照射皮损处,大量的热量在血管内局部快速扩散,这些热量可以导致周围的毛细血管出现凝固、裂解,但是由于这部分热量并不能对周围的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因此,该方案(CO2或Er激光)可以用于玫瑰痤疮鼻赘期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治疗常从小光斑、低能量以及低密度起,逐渐增加。Liu等[63]用540-950nm的IPL治疗了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与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各16例,,其结果表明,该波长的IPL对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疗效较好;Baek等[64]用高能量密度、长脉冲595 nm PDL治疗8例红斑毛细血管型玫瑰痤疮患者,两周一次,连续十次,所有患者都得到中度甚至明显改善,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评分均显著下降;Say等[65]用 Nd:YAG激光治疗66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及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一半患者疗效显著;Serowka[66]用CO2激光治疗5例轻中度肥大增生型玫瑰痤疮,均取得良好疗效,且4-7 d后表皮再生,水肿、红斑消退。

(2)光动力治疗(PDT):研究显示[67-68],PDT适用于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以PDL为光源的PDT治疗虽然短期内效果高于单独的PDL治疗,但长期效果并没有什么差别。PDT的主要副作用是使玫瑰痤疮患者的红斑进一步加重PDT对丘疹脓疱型患者。

2.2.4手术疗法

以毛细血管扩张或鼻部赘生物为主的玫瑰痤疮患者[1],在进行药物长期治疗后仍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应酌情选择手术治疗。(1)划痕和切割的手术方式:适用于毛细血管扩张和轻微的鼻部赘生物的病变[1]。(2)切除及切削的手术方式:对于一个或几个较大的鼻部赘生物损害(鼻肿瘤)的主要病变,必须切除或切除。超声波刀推荐用于这样的症候,没有出现过热现象,也不会影响切口的恢复。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观察如意金黄散联合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对于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如意金黄散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座疮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

2临床资料

2.1 研究对象来源

所选病例均来源于2018 年 10 月~2019 年 10月门诊确诊的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两周内未使用其他治疗玫瑰痤疮的中西药物,能够配合治疗,按时复诊,共90例患者(在治疗之前已告知患者可能存在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出现面部皮损加重的可能,患者同意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见附录1)。

2.2玫瑰痤疮诊断标准与分型

2.2.1玫瑰痤疮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1]制定。

(1)主要诊断条件:无明显诱因下可见患者的面部可以有一过性或持久性潮红、红斑,温度、日晒和情绪激动等因素影响。

(2)次要诊断条件:

①伴有面部的干燥、刺痛等主观的不适症状;

②伴见颜面部毛细血管扩张;

③伴见颜面部丘疹或脓疱疹;

④伴有面颊部或口鼻周围皮肤的肥厚性增生;

⑤伴有眼部不适症状;

(3)排除其他因素造成的上述类似临床症候;

(4)在满足主要诊断的基础上,再满足一条或多条次要诊断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2.2.2玫瑰痤疮分型

参考《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中有关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分型标准[1]。

丘疹脓疱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还有部分患者面颊部逐步出现丘疹或脓疱;口鼻周围同时出现红斑、丘疹或脓疱。

2.3病例纳入标准

(1) 男女均可,年龄 18-60 。

(2)临床诊断为西医分型玫瑰痤疮(丘疹脓疱型)。

(3)符合颜面部至少有6个炎性皮损及2分以上的红斑评分。

(4)在参加研究前已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并可以完成随访的患者。

(5)入组患者在给与治疗前至少14天没抗菌类药物、维 A 酸类或激素的用药式。

(6)两周内没有使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外用药物。

2.4病例排除标准

(1)在进行研究前,患者曾经使用抗菌类药物、维 A 酸类或激素等药物。

(2)已知对课题研究所使用的任何药物过敏的人。

(3)排除各种变异型玫瑰痤疮患者。

(4)应用阻滞剂,血管扩张剂或抗凝剂治疗者

(5)患者颜面部有其他影响观察本疾病指标的疾病。

(6) 存在心脏、肝、肾、脑等脏器受损者。

(7)罹患精神性疾病患者

(8资料不完善,无法进行统计分析者。

(9)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0)不愿或不能全程完成实验者。

符合上述其中一项者,即予排除。

2.5病例剔除和脱落

(1)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不可预知的事件使参加验者不可继续。

(2)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遵从医嘱擅自使用实验室以外的其他药物,从而影响疗效评估者。

(3)患者不配合治疗,或要求退出实验等不良事件者。

2.6中止实验标准

(1)患者因为治疗出现过敏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2)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持续恶化。

(3)在治疗期间,患者自行要求停止实验者。

3研究设计

3.1样本量估计

研究开始前,计算样本含量,根据公式a=0.05进行测算。根据已经进行的临床研究[69],每组至少需要23个病例来估计本研究中每组所需的样本量,即总共69个病例。根据这一结果,预计脱落率高达20%,有必要在这项研究中至少包括87例患者。这项研究共包括90名患者。每组30例。

3.2随机分组方法

由第三人将90例样本量和3组分组数均输入SPSS23.0中产生随机数,制作出写有编号的卡片,将卡片装入不透明的牛皮纸信封中,按就诊顺序由患者选取,用患者选取的编号数字除以3,如果余数为0,则分为A组;若余数为1,为B组;余数为2,则分到C组中。

3.3实验药品及检测设备

3.3.1治疗药物

(1)如意金黄散( 温州市皮肤整形医院自制,规格: 30g/盒)

如意金黄散药物组成:

天花粉50 g 白芷25 g 大黄25 g 姜黄25 g

黄柏25 g 甘草10 g 陈皮10 g 苍术10 g

天南星10 g 厚朴10 g

制备方法:上述中药饮片混合后,打成细粉,过100目筛后,将药粉与蜂蜜按2:1的比例拌匀,制成膏状,冷藏备用。

(2)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 ( 永信公司,规格: 100mg×10 粒×2板/盒)。用法:1 次/d,1 粒/次,饭后半小时温水送服。

(3)甲硝唑凝胶(山东方明药业,规格20g:0.15g)。使用方式:根据皮损面积大小,蘸取适当数量的产品并将其外涂于损伤位置。

(4)紫云英蜂蜜膏(江西意蜂实业有限公司,规格500g)。使用方式:根据皮损面积大小,蘸取适当数量的产品并将其外涂于损伤位置,三个小时后清水洗去,正常护肤。

(5)玉泽精华乳液

每天早晚用热水洗脸,然后取适量该产品涂在脸上,连续使用2个月,直至实验治疗结束。(玉泽是全国各大医院皮肤科认可的专业皮肤护理品牌。它具有润湿、修复皮肤屏障等多种的功能。)

3.3.2检测设备

采用德国CK皮肤测试仪(Derma-ExpertMC760):(1)cornem CM 825(水分测量探究):测量角质层的含水量;(2)Tewameter TM300(水分流室测试探头);测量经皮肤水分损失的情况;(3)皮肤酸碱测定探头:测定皮肤PH值。(4)油份测试:皮脂含量测定;(5)MX18色素测试探头:测量皮肤红斑指数。

3.4治疗方案

3.4.1分组治疗

A组:每晚予如意金黄散外敷皮损处,每次敷药时间3 小时,清水洗去。

B组:早晚各取一次适量,外用甲硝唑凝胶。

C组:每晚予蜂蜜外敷皮损处,每次敷药时间3 小时,清水洗去。

包括所有患者的基本治疗: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 100mg,一天一次,疗程8周;基础护理:每天温水洁面后外擦玉泽皮肤屏障精华乳,早晚各一次。

3.4.2检测方法

皮肤生理参数检测:受试者用同一款洗面奶彻底清洁面部后,在无阳光直射、无风,室温22-24摄氏度,湿度50%左右的环境中等待10分钟,采用德国CK皮肤测试仪(Derma-ExpertMC760):水份测试探头、水分流失测试探头、酸碱度测试探头及色素测试探头分别检测患者双颊、额部、下颌及鼻尖五个部位的角质层含水量、pH值以及皮肤红斑指数;用油份测试探头测量额部皮脂水平。为了减小误差的产生,评估医生对上述检测部位要进行3次测量,最后取其平均值。经表皮水分丢失量的单位为g/m2h,角质层含水量和皮脂水平的单位为au。

3.4.3健康宣教

(1)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晒措施;(2)尽量避免使用化妆品或对皮肤有刺激的外涂产品;(3)让患者放松治疗期间的精神状态,形成规律睡眠状态;(4)在治疗过程中饮酒、辛辣食物、感光性水果和蔬菜的摄取;(5)确立患者对长期治疗玫瑰座疮的自信。

4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4.1疗效观察

4.1.1于实验开始第一天即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情况

等一般情况;

4.1.2目前由于玫瑰痤疮尚无统一的症状评分标准,故本课题参考其临床症状和近几年进行的玫瑰痤疮相关临床研究[69]制作玫瑰痤疮的临床症状评分表,分别记录入组前、第四周、第八周的症状评分的变化。(见附录2)

4.1.3采用德国 CK 皮肤测试仪定量测定皮损区域5个指标:角质层含水量、经表皮失水量、PH 值、皮脂水平及红斑指数,分别记录入组前、第四周后、第八周后患者皮肤生理指数,比较治疗前后以及三组间皮肤生理指数的变化。(见附录2)

4.2疗效判定标准表

在治疗的第4周、第8周后进行阶段评估。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对三组患者进行总体疗效评估。参照近几年进行的玫瑰痤疮相关临床研究[69]拟定疗效判定标准来进行临床疗效的判定。拟定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总有效=痊愈+显效。总疗效率=(痊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痊愈 疗效指数≥95%
显效 75%≤疗效指数<95%
好转 50%≤疗效指数<75%
无效 疗效指数<50%

5不良事件记录

密切关注入组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由专人负责记录。对复诊患者需仔细询问是否出现皮损加重情况。出现不良反应的话我们应该实际的详细记录。

6统计学方法

将采集来的信息,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并整理成库,spss23.0用于本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误差(x±s)表示。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法;定性资料比较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差异采用χ2/Fisher法及Kruskal-Wallis(H)检验法。P<0.05时,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7结果

本次研究共入组90例丘疹脓疱型玫瑰座疮患者,A、B、C三组共有8例患者因工作时间与预约就诊时间冲突,打算终止治疗,经沟通后,给予安排其空闲时间就诊,均配合治疗。A组有1例患者外敷如意金黄散后出现瘙痒程度加重的情况,与患者详细沟通后,教其正确的外敷方法,症状消失,可继续接受本研究提供的治疗;在B组3例患者中,由于甲硝唑的凝胶,发痒情况特别严重,经过几次治疗,症状已经消失,本研究报告所述的治疗可以继续进行。因此本研究没有丢失病例。

7.1一般资料比较

7.1.1人口学特征

男患者26例,女患者64例;职业方面,以务工人员较多 27 例,占比30.0%,企、事业职员19例,占比21.1%,其他职业44例,占比48.89%;

统计学方法分析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入组的患者,在临床上具有可比性。详见表 1。

表 1三组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布
指标 A组 B组 C组 合计 χ2/F p
年龄(岁) 36.8±8.1 38.5±5.6 37.4±8.0 0.387 0.680
病程(天) 526.17±16.79 544.0±119.5 551.70±13.95 0.833 0.438
性别
男性 7(23.3) 11(36.7) 8(26.7) 26(28.9) 1.406 0.495
女性 23(76.7) 19(63.3) 22(73.3) 64(71.1)
职业
公务员 5(16.7) 7(23.3) 5(16.7) 17(19.9) 4.27 0.934
企、事业职员 7 (23.4) 5(16.7) 7(23.3) 19(21.1)
个体商户 2 (6.7) 2(6.7) 2(6.7) 6(6.7)
务农 3(10.0) 7(23.3) 3(10.0) 13(14.4)
务工 10(33.3) 7(23.3) 10(33.3) 27(30.0)
学生 3(10.0) 2(6.7) 3(10.0) 8(8.9)

注:(1)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

7.1.2临床面部皮损分布情况

皮损位置包括脸颊、鼻部、口周、眉,以脸颊(52.2%),鼻部(30.0%)口周(15.6%)为主。皮损部位统计学分析,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三组研究对象初发部位分布情况(n, %)

西医类型 A组(n=30) B组(n=30) C组(n=30) 合计 χ2 P
脸颊 14(15.5) 16(17.8) 17(18.9) 47(52.2) 5.107 0.53
鼻部 11(12.2) 8(8.9) 8(8.9) 27(30.0)
眉间 0(0.0) 2(2.2) 0(0.0) 2(2.2)
口周 5(5.6) 4(4.4) 5(5.6) 14(15.6)

注: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蜂蜜外敷;C组:夫西地酸软膏外涂

7.1.3临床既往诊断情况

在三组患者的既往诊断中,诊断为玫瑰痤疮的最多56例,占比 62.2%。对既往诊断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表3 既往诊断分布情况(n, %)

既往诊断 A组(n=30) B组(n=30) C组(n=30) 合计 P
玫瑰痤疮 19(21.1) 19(21.1) 18(20.0) 56(62.2) 0.992
激素依赖性皮炎 1(1.1) 1(1.1) 2(2.2) 4(4.4)
痤疮 4(4.4) 4(4.4) 5(5.55) 13(14.5)
其他 6(6.7) 6(6.7) 5(5.55) 17(18.9)

注: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蜂蜜外敷;C组:夫西地酸软膏外涂

7.1.4疾病诱发与加重因素

(1)吸烟

对本研究入组的患者是否吸烟、是否饮酒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以不吸烟者人数居多76例,占 84.4%,不饮酒者次之,71例占比78.9%,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如表4和表5所示。

表 4三组研究对象是否吸烟分布情况(n, %)

是否吸烟 A组(n=30) B组(n=30) C组(n=30) 合计 χ2 P
3(3.3) 5(5.5) 6(6.6) 14(15.4) 1.184 0.553
27(30.0) 25(27.8) 24(26.7) 76(84.5)
合计 30(33.3) 30(33.3) 30(33.3) 90(100)

注: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蜂蜜外敷;C组:夫西地酸软膏外涂

(2)饮酒

表 5三组研究对象是否饮酒分布情况(n, %)

是否饮酒 A组(n=30) B组(n=30) C组(n=30) 合计 χ2 P
6(6.6) 8(8.9) 5(5.6) 19(21.1) 0.934 0.627
24(26.7) 22(24.4) 25(27.8) 71(78.9)
合计 30(33.3) 30(33.3) 30(33.3) 90(100)

注: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蜂蜜外敷;C组:夫西地酸软膏外涂

(3)压力比较

对本研究入组患者的压力进行了比较,其中感觉压力大者54例,占比68.9%。三组间的组间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情况如表6所示。

表 6 三组研究对象压力分布情况(n, %)

压力类型 A组(n=30) B组(n=30) C组(n=30) 合计 χ2 P
压力大 21(23.3) 19(21.1) 22(24.4) 62(68.9) 1.533 0.821
一般 8(8.9) 10(11.1) 8(8.9) 26(28.9)
不大 1(1.1) 1(1.1) 0(0.0) 2(2.2)
合计 30(33.3) 30(33.3) 30(33.3) 90(100.0)

注: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蜂蜜外敷;C组:夫西地酸软膏外涂

(4)睡眠时间比较

对本研究入组患者的睡眠时间进行比较发现,研究对象中有58人睡眠时间5-7小时,居首位,组间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

表 7 三组研究对象睡眠分布情况(n, %)

睡眠时间 A组(n=30) B组(n=30) C组(n=30) 合计 χ2 P
1<5h 8(8.9) 9(10.0) 9(10.0) 26(28.9) 1.111 0.892
5-7h 19(21.1) 20(22.2) 19(21.1) 58(64.4)
>7h 3(3.3) 1(1.1) 2(2.2) 6(6.7)
合计 30(33.3) 30(33.3) 30(33.3) 90(100)

注: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蜂蜜外敷;C组:夫西地酸软膏外涂

(5)皮肤类型

对本研究入组患者的皮肤类型进行比较,皮肤有四种类型:干性,中性,油性及混合性。组间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

表 8 三组研究对象皮肤类型分布情况(n, %)

皮肤类型 A组(n=30) B组(n=30) C组(n=30) 合计 χ2 P
混合性 7(7.8) 9(10.0) 8(8.9) 24(26.7) 3.028 0.805
中性 1(1.1) 2(2.2) 0(0.0) 3(3.3)
干性 19(21.1) 17(18.9) 18(20) 54(60.0)
油性 3(3.3) 2(2.2) 4(4.4) 9(10.0)
合计 30(33.3) 30(33.3) 30(33.3) 90(100.0)

注: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蜂蜜外敷;C组:夫西地酸软膏外涂

7.2治疗结果评估

7.2.1总体临床疗效分析

本研究对于治疗8周后和治疗前进行了治疗率计算。按临床疗效将患者情况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意金黄散外敷(A组)治愈3例,占3.33%,显效21例,占百分比为23.33%;治愈加显效人数明显多于其他两组。临床疗效的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如意金黄散外敷(A)疗效优于其他两组。详见表9。

表 9三组研究对象临床疗效比较(n, %)

疗效 A组 B组 C组 合计 χ2 P
治愈 3(3.33) 1(1.11) 0(0.0) 4(4.44) 8.151 <0.05
显效 21(23.33) 19(21.11) 15(16.67) 55(61.11)
好转 6(6.67) 8(8.89) 12(13.33) 26(28.89)
无效 0(0.0) 2(2.22) 3(3.33) 5(5.56)
合计 30(33.33) 30(33.33) 30(33.33) 90(100.0)

注:(1)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

7.2.2临床症状评分总评分

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总评分与总疗效指数进行统计学差异比较,治疗后临床症状总评分及总治疗指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的临床症状总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示:如意金黄散外敷(A组)优于另外两组。详见表 10。

表 10三组治疗前后总评分与总疗效指数比较

总评分2 A组 B组 C组 χ2 P
治疗前 18.63±2.41 19.17±2.34 19.23±2.18 0.61 0.55
治疗后 4.27±0.64 4.80±0.85 5.00±0.79 4.70 0.001
总疗效指数% 76.88±3.54 74.85±3.82 73.87±3.83 5.08 0.008

注:(1)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

7.2.3临床各症状评分分析

(15)红斑评分比较

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判断治疗后4周、8周的红斑评分,由于不服从Mauchly’s球形检查要求(P<0.05),经过Greenhouse-Geisser法校正Epssilonε=0.887。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可得出,三组间的时间因素有统计学差异,F=125.064, P<0.01;时间和处理组的交互效应F=2.21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14, P>0.05。详细情况在表11中示出。

表 11治疗前后红斑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治疗 A组 B组 C组 F P
治疗前 2.77±0.43 2.70±0.47 2.77±0.43 125.064a 0a
4周 2.03±0.56 2.30±0.47 2.47±0.63 2.213b 0.07b
8周 1.53±0.68 1.73±0.58 1.87±0.51 3.014c 0.054c

注:(1)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

(2)a为时间效应;b为交互效应;c为分组类型组间。

(2)丘疹脓疱评分比较

三组间的时间因素有统计学差异F=27.638,P<0.01;时间和各治疗组的交互效应F=4.819,P<0.01,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三组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F=4491.401,P<0.01;三组间两两进行比较发现,A、B组之间与A、C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也就是说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三组患者的丘疹脓疱评分会逐渐下降。详情请参照表12。

表 12治疗前后丘疹脓疱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治疗 A组 B组 C组 F P
治疗前 2.83±0.38 2.93±0.25 2.85±0.40 270.638a 0.000a
4周 2.03±0.49 2.57±0.51 2.50±0.51 4.819b 0.001b
8周 1.37±0.49 1.73±0.45 1.80±0.41 4491.401c 0.000c

注:(1)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

(2)a为时间效应;b为交互效应;c为分组类型组间。(3)组间两两比较均P<0.05;

(3)毛细血管扩张评分比较

三组间的时间因素有统计学差异F=207.523,P<0.01;时间与各组处理组的交互效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F=1.742,p>0.05;三组的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F=2.063,p>0.05。表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组患者毛细血管扩张评分逐渐下降。详细情况见表13。

表 13治疗前后毛细血管扩张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治疗 A组 B组 C组 F P
治疗前 2.67±0.48 2.70±0.47 2.72±0.46 207.523a 0.00a
4周 1.9±0.61 2.1±0.55 2.07±0.45 1.742b 0.143b
8周 1.23±0.43 1.43±0.50 1.63±0.67 2.063c 0.133c

注:(1)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

(2)a为时间效应;b为交互效应;c为分组类型组间。

(4)瘙痒评分比较

三组间的时间因素有统计学差异F=74.885,P<0.01;时间和治疗组的交互效应F=0.509,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三组的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F=0.509,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组患者瘙痒评分逐渐下降。详细情况见表14。

表 14治疗前后瘙痒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治疗 A组 B组 C组 F P
治疗前 2.67±0.48 2.70±0.47 2.73±0.45 74.885a 0.000a
4周 2.43±0.57 2.53±0.51 2.60±0.50 0.509b 0.729b
8周 1.6±0.49 1.87±0.68 1.9±0.66 2.441c 0.093c

注:(1)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

(2)a为时间效应;b为交互效应;c为分组类型组间。

(5)干燥评分比较

三组间的时间因素有统计学差异F=96.187,P<0.01;时间和各组交互效应,F=9.697,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三组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81,P<0.05;三组间两两进行比较发现,A、B组之间与A、C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也就是说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三组患者的干燥评分会逐渐下降。详见表15

表 15治疗前后干燥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治疗 A组 B组 C组 F P
治疗前 2.77±0.43 2.84±0.38 2.90±0.31 96.187a 0.000a
4周 2.30±0.53 2.5±0.63 2.55±0.63 9.697b 0.000b
8周 1.53±0.57 2.23±0.68 2.40±0.56 7.81c 0.010c

注:(1)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

(2)a为时间效应;b为交互效应;c为分组类型组间。(3)组间两两比较均P<0.05;

(6)灼热评分比较

三组间的时间因素有统计学差异F=65.986,P<0.01;时间和各治疗组的时间交互效应F=2.69,P<0.05,有统计学差异。三组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599,P<0.01;三组间两两进行比较发现,A、B组之间与A、C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临床治疗时间的延长,各组患者灼热评分逐渐下降。在表16中进一步表示详细情况。

表 16治疗前后灼热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治疗 A组 B组 C组 F P
治疗前 2.60±0.49 2.63±0.49 2.73±0.45 65.986a 0.000a
4周 2.23±0.56 2.50±0.63 2.57±0.5 2.69b 0.033b
8周 1.53±0.51 1.90±0.66 2.2±0.48 7.599c 0.001c

注:(1)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

(2)a为时间效应;b为交互效应;c为分组类型组间。(3)组间两两比较均P<0.05;

(7)刺痛评分比较

三组的时间因素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F=116.599,P<0.01;时间和各治疗组间的交互效应F=1.918,P>0.05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别;三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18,P>0.05;在三组之间进行的两两比较发现,A、B组之间的比较与A、C组之间比较,结果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请参照表17。

表 17治疗前后刺痛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治疗 A组 B组 C组 F P
治疗前 2.60±0.49 2.67±0.48 2.66±0.47 116.599a 0.000a
4周 2.10±0.40 2.37±0.49 2.50±0.51 1.918b 0.110b
8周 1.6±0.50 1.93±0.58 2.01±0.64 2.512c 0.087c

注:(1)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

(2)a为时间效应;b为交互效应;c为分组类型组间。(3)组间两两比较均P<0.05;

7.2.4皮肤生理指标分析

皮肤生理参数均数和标准差分析结果可得,各指标组内标准差较小,各样本参数浮动较小,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分析性,所选病例样本适合进一步分析;三组组间比较均值无明显差距,病例样本选择、分组符合随机标准,可做进一步分析。

表18病例组各部位皮肤生理参数结果

指标 A组 B组 C组 均值 标准差
经表皮失水率 21.08±2.49 21.07±2.58 20.57±2.38 20.91 2.49
角质层含水量 41.43±5.71 39.29±4.30 38.56±6.29 39.76 5.43
pH值 6.68±0.45 6.57±0.38 6.60±0.48 6.62 0.44
皮脂水平 57.3±18.34 55.6±23.6 52.9±19.3 55.58 20.29
红斑指数 372.7±49.07 360.4±56.3 369.4±64.3 367.5 56.56

注: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

(1)经表皮失水量比较

三个组之间的时间因素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F=317.061,P<0.01;时间和处理组之间的交互效应F=2.654,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三组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2.14,P>0.05;三个组之间进行的两两比较发现,A组和C组P<0.05,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也可以说随着临床治疗时间的延长,各组患者经表皮失水量逐渐减少。详见表19。

表19各组间、各时间点经表皮失水比较

组别 A组 B组 C组 F值 P值
治疗前 21.64±2.61 21.71±2.49 21.42±2.84 317.016a 0.000
治疗2周 17.68±1.30 18.80±1.96 19.48±2.38 2.654b 0.035
治疗4周 14.83±1.09 15.22±1.21 15.48±1.08 2.14c 0.124

注:(1)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

(2)a为时间效应;b为交互效应;c为分组类型组间。

(2)角质层含水量比较

三个组之间的时间因素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F=261.474,P<0.01;时间和各治疗组之间的交互效应,F=16.999,P<0.01,有显著差异;三个组之间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F=5.175,P=0.008;在组间进行的两两比较显示,A组和C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也就是说随着治疗期间的推移,三组患者的角质层含水量呈现上升趋势。在表20中进一步表示详细情况。

表20各组间、各时间点角质层含水量比较

组别 A组 B组 C组 F值 P值
治疗前 38.43±4.60 39.3±5.12 38.4±8.4 261.474a 0.000
治疗2周 47.57±5.96 46.00±7.54 42.93±8.73 16.999 b 0.000
治疗4周 56.27±6.34 52.30±8.38 45.23±7.86 5.175 c 0.008

注:(1)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

(2)a为时间效应;b为交互效应;c为分组类型组间。

(3) PH值比较

三个组之间的时间因素比较发现,结果有统计学差异,F=27.843,P<0.01;无论是对三个组之间的组间比较,还是组间进行的两两比较,其结果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是说随着治疗期间的推移,三组患者的PH值呈现下降趋势。详细信息如表21所示。

表21各组间、各时间点PH值比较

组别 A组 B组 C组 F值 P值
治疗前 6.57±0.37 6.63±0.38 6.57±0.32 27.843a 0.000
治疗2周 6.43±0.37 6.49±0.40 6.29±0.46 2.004 b 0.096
治疗4周 6.21±0.36 6.16±0.55 6.21±0.62 0.295 c 0.745

注:(1)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

(2)a为时间效应;b为交互效应;c为分组类型组间。

(4)皮脂水平比较

三组之间的时间因素没有统计学差异,F=0.976,P>0.05。无论是对三个组之间的组间比较,还是组间进行的两两比较,其结果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22。

表22各组间、各时间点皮脂水平比较

组别 A组 B组 C组 F值 P值
治疗前 58.47±20.49 56.90±16.62 58.66±17.55 0.025 a 0.976
治疗2周 49.96±14.30 52.2±21.16 51.93±17.18 1.86 b 0.120
治疗4周 47.28±13.22 49.72±15.93 50.49±16.81 1.026 c 0.363

注:(1)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

(2)a为时间效应;b为交互效应;c为分组类型组间。

(5)红斑指数比较

三个组之间的时间因素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F=34.656,P<0.01。三个组之间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F=0.508,P>0.05;在组间进行的两两比较显示,三组之间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也就是说随着治疗期间的推移,三组患者的红斑指数逐渐下降。详细情况如表23所示。

表23各组间、各时间点角红斑指数比较

组别 A组 B组 C组 F值 P值
治疗前 380.57±66.9 381.7±46.07 374.67±55.22 34.656 a 0.000
治疗2周 339.13±45.53 376.18±25.31 353.9±42.47 0.951 b 0.436
治疗4周 318.87±36.75 357.11±33.76 350.90±30.43 0.508 c 0.944

注:(1)A组:如意金黄散外敷;B组:甲硝唑凝胶外涂;C组:蜂蜜外敷;

(2)a为时间效应;b为交互效应;c为分组类型组间。

8讨论与分析

8.1研究结果分析

首先,我们的研究课题组收集并分析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将数据进行了严谨的统计学分析后可知,三组的组间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入组的患者在进行干预治疗之前是具有可比性的。除此之外,临床症状评分及皮肤生理指数也提示,患者治疗之前的基线资料也是具有临床可比性。本实验将治疗干预的时间设定为8周。到达时间节点后我们分析目的药物的总有效率。对各个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如意金黄散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两组。所有入组患的者临床症状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皮肤生理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以上数据分析结果均说明了,本课题组的三种治疗方法对于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而言均存在治疗效用。如意金黄散组和其他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如意金黄散组优势更加明显。再将三组临床疗效的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本研究对患者可能的发病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68.9%的患者感觉压力大,64.4%的患者处以5-7小时睡眠。结果符合大量文献报道的精神压力大是其诱发因素之一,为今后,玫瑰座疮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向。

故此次研究结果经分析后说明了如意金黄散外敷、外用甲硝唑凝胶及蜂蜜外敷三种疗法均可用于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而如意金黄散更为有效,体现出中医外治法对本病有明确的治疗效果,不仅能治疗面部皮损和瘙痒等症状,还能改善患者皮肤的生理屏障功能,可在临床上积极推广。

8.2选题依据

我的导师主任医师多年来一直专注于面部损美性疾病的研究,因其有着十分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加之多年的皮肤科临床治疗经验,于是在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治疗方面有着自己一套独立的临床诊疗方法。玫瑰痤疮(rosacea)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累及面部的皮肤血管和毛囊皮脂腺,造成了面部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以面中部为主的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或脓疱,罹患玫瑰痤疮疾病的少数患者有鼻部赘生物产生,该疾病的伴随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面部感觉紧绷感、皮肤的干燥脱屑以及灼热刺痛感等感觉,患者深受此病的困扰。

主任医师认为温州地区玫瑰痤疮患者以肺胃热盛证、热毒蕴肤证居多,其强调临床遇到的丘疹脓疱型患者多见鼻尖及鼻翼两侧红斑,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属热毒蕴肤证。由此提出本病多因肺经积热,热与血相搏,血热入肺窍,或脾胃积热,因嗜酒、饮食不节,生热化火或内有胃火,复感风寒,邪气客于皮肤,致血液凝结而成。两证均属热证,故应采用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法来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主任医师通过对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经典方剂-如意金黄散追本溯源,在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进行辨证论治,运用辅料蜂蜜调配如意金黄散来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座疮,临床效果满意,故设计本研究课题,探寻如意金黄散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理论依据与临床疗效。

8.3如意金黄散理论研究

8.3.1中医对如意金黄散的认识

关于如意金黄散这一方剂的首次记载见于《外科正宗》[70]。陈实功:“ 凡外科一切诸般顽恶肿毒,随手用之,无不应效,诚为疮家良便方也”。一、此方中药混合打粉后,药末颜色为金黄色。二、疗效甚佳令人如意,因而得此方名。根据药典记载关于如意金黄散的组成:姜黄160g、大黄160g、黄柏160g、苍术64g、厚朴64g、陈皮64g、甘草64g、生天南星64 g、白芷160 g、天花粉320 g。

8.3.2如意金黄散地组方理论

《外科正宗》载:“如意金黄散大黄,姜黄黄柏芷陈苍,南星厚朴天花粉,敷之百肿自当安”[70]。将本方的组成药材切成碎末,后研磨至细粉末状,过100目筛即可。加入不同敷料,制成不同剂型备用治疗不同疾病。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都是该方剂的治疗效用;此方寒温并用,可以与不同药物做出多种配伍,金黄散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71]。

如意金黄散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全方中:天花粉首次出现于《神农本草经》中,从唐至清朝期间,栝楼根多采用“澄粉”法炮制,又名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有清热泻火,排脓散肿的作用。天花粉是该方剂的君药。黄柏见于《神农本草经》,味味苦寒,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见于《神农本草经》中,性味苦寒,善泻下攻积,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姜黄性辛温味苦,归脾、肝经,善行气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白芷,性温味辛微苦,善祛风燥湿止痒,消肿排脓止痛。共为四大臣药。

厚朴善燥湿行气消痰。陈皮理气化痰;苍术燥湿祛风;天南星燥湿化痰,外用消肿止痛,有箍集围聚之功效。此四药共奏燥湿温通散结之功,实为佐药。甘草为佐使药具有在本方中调和诸药的作用。

组方特点:苦寒、辛温及甘平药同用,药味比是3:6:1,用量比20:18:2,以苦寒为主,盖“百病由火而生”溃疡痈肿多由火毒之邪所致,清热解毒泻火用于治疗。。

8.3.3如意金黄散地现代药理研究

大黄是寥科植物的掌叶大黄,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主要有效成分是大黄蒽醌类物质[72]。抗感染侵袭、抗肿瘤发生、免疫功能调节、肠胃功能调节都是其显著的药理效用[73],对以金葡菌为主的多种革兰氏阳性菌以及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抑制效用,是一种广普的抗菌材料[74]。

黄柏其化学成分复杂,广泛应用于临床,其药理作用[75-77]如下:1.抗菌作用:黄柏碱对金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显著。2.免疫系统: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减少炎症损伤。3.抗炎:黄柏酮可抑制炎性因子的转录与翻译功能。4.抑制胃酸分泌,用于治疗胃溃疡疾病。5. 抗氧化:黄柏碱能够促进自由基的清除,抗氧化功能强大。6.其他:该物质的提取物可以调节血糖、血压、抗癌等作用。

姜黄是姜黄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姜黄酮、水芹烯、微量元素等是其主要的组成成分[78],功效广泛包括:抗感染、抑制炎症反应、抗肿瘤以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79]。

葫芦科多年生植物栝楼的干燥块根可以用于提取天花粉,善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主要含有天粉蛋白、天粉凝集素、天花粉多糖等[80]。根据现代医学的专业研究,这种药有抗感染、免疫调节,抗肿瘤、改善血糖治疗消渴症以及终止妊娠等方面作用[81-82]。

白芷善祛风燥湿止痒,消肿排脓止痛。香豆素和挥发油类是很重要的组成成分,其中关于香豆素类镇痛是主要的作用。挥发油类有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淤血的功效[83-84]。抗炎、镇痛、抗菌是其主要的药理作用[83];还可以通过扩张血管治疗高血压[83];它有抗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有抗痉挛和止痛的能力[86];有护肝、使血糖下降、抗肿瘤的能力[83]。

厚朴功善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含[87]酚类以及挥发油类等。其药理作用主要是[87-89]:1.消炎作用2.抗腹泻3. 抑制胃排空和肠推进4.抗肿瘤5. 抗脑缺血 6. 保护肝脏 7.抗焦虑和抑郁8. 改善糖尿病心肌细胞损伤。

陈皮是橘的成熟果皮,善燥湿化痰、理气健脾,归于脾、肺二经。主要成分包括[90]黄酮类以及挥发油类化合物等。陈皮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用作抗氧化剂,抗癌剂,降压和降低胆固醇方面也可以发挥一定的功效[90-92]。

天南星善燥湿化痰、祛风止痛、散结消肿。生物碱类、苷类等是其主要效用成分[93],可抗感染、镇静镇痛,还能祛痰、抗氧化、抗肿瘤等,除此之外还具有杀钉螺及毒副作用[93-95]。

苍术是菊科植物茅苍的干燥根茎,、倍半萜类、烯炔类等是主要效用成分[96],除了控制感染、抗肿瘤和作为免疫调节剂及镇静的作用之外,还可以促进胃肠的运化、止泻、保肝功能等,此外,还可降糖,压以及降低高尿酸[97]等。

甘草富含黄酮、三萜皂苷类等的物质成分[98],有着对抗炎症、保护肝脏,还能抗抑郁、改善免疫功能、调节心律失常、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99-100]。

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101],如意金黄散具有很好消炎灭菌临床疗效的传统方剂,如意金黄散可以通过多种效用发挥治疗作用。可以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可以加快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还可以通过降低外周的大量的毛细血管管壁的通透性,这样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机制清除机体内由外界入侵的大部分病原微生物,综上所述,如意金黄散可以在临床上用来迅速缓解炎症及感染症状。

8.3.4如意金黄散赋形剂地选择

赋形剂指的是除主药以外在药物制剂中的附加物,如蜂蜜等,赋形剂应该具有以下优点:赋形剂必须保持性质的稳定,与主药之间无配伍的禁忌。由于如意金黄散不适合直接作用于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的皮损处,且单独使用的话不能被充分吸收,临床疗效会受到影响,需要依托于其他药物或试剂。辅料各有其功效,针对不同的治疗目的,加入不同的赋形剂,即所谓辨证施治,对于疾病的治疗而言十分有利于。

赋形剂的首选即蜂蜜。《本草纲目》中说 : “蜂蜜,其入药之功有五: 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 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首药, 与甘草同功”。蜂蜜功效丰富多样,包括:解毒、缓解疼痛以及杀菌,蜂蜜的优势还存在于可以大大的加速细胞的代谢水平、用于调节机体的相关免疫力,能促进受损组织的再生修复,促进新生的肉芽组织不断增生以达到损伤修复的功能,收敛、止痛的功效也是十分显著。蜂蜜与如意金黄散之间有着协同作用[102-103],如意金黄散的药用清热解毒功效在经过蜜调之后可以大大得到增强。同时蜂蜜可滋润护肤,调和诸药,就可以很好的把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到最低的水平,同时可增强透皮、抗炎、抗菌的功效。我科如意金黄散制剂是将如意金黄散与蜂蜜按照2:1的比例调和制备后,放于阴凉干燥处储备。

8.4本课题研究用药选择的依据

8.4.1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机理

多西环素是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一线药物,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进而影响炎症细胞因子,使得细胞因子的表达下调,就会造成活性氧簇水平大大降低,一氧化氮介导的血管扩张受到抑制,从而达到减轻炎症反应的目的[104]。迄今为止,X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仅批准了多西环素作为玫瑰痤疮治疗的口服药物,每天药物剂量的100~200mg,连续给药时间为8周[105]。多西环素疗效好,药物的不良反应少,不易产生耐药等特点,因此是临床中唯一可以长期给药的四环素类药物。一项研究表明[106]: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每天40毫克的口服剂量,该用量具有抗炎而无抗菌的治疗作用,尽量避免了因抗生素过量使用而产生的菌群失调与耐药的发生。

8.4.2甲硝唑凝胶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机理

中国玫瑰座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提出甲硝唑凝胶为硝基咪唑类抗生素,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是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主要治疗用药。通常用作0.75%甲硝唑的凝胶,故本次研究选用此药外用治疗玫瑰座疮。

8.4.3蜂蜜外敷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机理

蜂蜜因其具有解毒、缓解疼痛以及杀菌等功效,自古以来就被作为美容护肤的优选产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蜂蜜还可以大大的加速细胞的代谢水平、用于调节机体的相关免疫力,能促进受损组织的再生修复,促进新生的肉芽组织不断增生以达到损伤修复的功能,收敛、止痛的功效也是十分显著。同时又因为本课题选用蜂蜜作为如意金黄散的赋形剂,故选择蜂蜜外涂作为其中一组临床对照。

9结论

如意金黄散以外敷的用药方式来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其不仅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同时该方在临床治疗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在对临床数据资料进行了严谨的统计分析后,证实了如意金黄散在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方面确实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如意金黄散在减轻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皮损的炎症及皮肤屏障的修复方面具有临床治疗优势,值得做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10不足与展望

(1) 玫瑰痤疮是慢性炎症性疾病,且病情缠绵不愈,但由于担心过长的治疗周期,患者的配合度会大大降低,于是仅制定了8周的治疗方案,虽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就疗效判定而言临床痊愈例数还需提高,希望今后能继续进行深度的研究探索,延长治疗周期。我们的课题组希望将来可以对于研究病例给与更加长期的追踪随访,以期证实该方剂治疗的远期效果。

(2) 由于时间与条件的限制,目前研究中观察到的病例数量有限,无法实现大样本的临床实验研究,同时观察结果存在偏倚,今后的临床试验可通过扩充样本量来进行检测,以确保临床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美容亚专业委员会.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3):156-161.

[2]杨赛,谢红付,邓宇瑄,等.421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6,49(2):119-122.

[3]许阳,骆丹.中外玫瑰痤疮治疗指南与共识解读[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51(11):836-839.

[4]李健,袁超.玫瑰痤疮的病因及流行病学[J].皮肤病与性病,2017(02):16-17.

[5]Wilkin J, Dahl M, Detmar M, et 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rosacea: Report of the National Rosacea Society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taging of Rosace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02,46(4):0-587.

[6]Tan J, Blume-Peytavi U, Ortonne J P, et al. An observational 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rosacea: Clinical associations and progression between subtypes[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3,169(3):555-562.

[7]邱桂荣,刘明强,梁育.从血热论治玫瑰痤疮[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1(06):27-29.

[8]江颖.酒渣鼻从肝论治[J].中医临床研究,2013(19):58-59.

[9]时秀颖,黄咏梅,王萍.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40(09):91-93.

[10]田黎明,柯丹,彭圆,胡荣毅,陈红英.潜阳封髓丹加味治疗虚阳上浮型玫瑰痤疮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02):773-775.

[11]宋奉宜.酒渣鼻的中医辨证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2]裴晓华,王旭昀.中医外科学[M].中国医药出版社,2012.

[13]徐嘉毓,邱桂荣,龙雨.凉血消风散加减方联合米诺环素治疗红斑毛细血管型、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2):216-217.

[14]蒋丽红.凉血清肺散、米诺环素联用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07):91-93.

[15]万远芳,柯丹,陶春蓉.凉血清肺散联合米诺环素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J].医学综述,2017,23(04):802-804+809.

[16]陈春妹.十味消痤方联合康复新液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对DLQI评分、皮肤红斑指数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37(08):170-172.

[17]任彩红.观察凉血四物汤联合西药治疗酒糟鼻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7,32(02):83-85+82.

[18]孟繁静,倪海洋.边天羽治疗气滞血瘀型酒渣鼻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06):44+55.

[19]刘文霞,贾颖.从“郁热”论治玫瑰痤疮[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9,20(01):45+48.

[20]周垒,侯平燕.加味逍遥散联合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05):162-163.

[21]毕良华.加味逍遥散联合盐酸米诺环素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7):7440-7441.

[22]刘红霞.皮肤病中医外治技法[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28-30.

[23]刘淑珍.地银方冷敷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9.

[24]丁小杰,蒋培,俞静,等.火针疗法在40例玫瑰痤疮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医药,2017,38(19):52-54.

[25]童丹丹,张颜.火针加放血疗法治疗丘疹脓疱期玫瑰痤疮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6,34(08):162-164.

[26]王莉莉.放血疗法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临床疗效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

[27]Scheinfeld, Noah S. Melasma[J]. Skinmed Dermatology for the Clinician, 6(1):35-37.

[28]罗丽娜,刘利红,张静,苟志莲.红蓝光联合中药面膜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12):1400-1403.

[29]Meyer-Hoffert Ulf,Schröder Jens-Michael. Epidermal proteas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rosacea.[J]. The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Symposium proceedings,2011,15(1).

[30]Yamasaki K , Di Nardo A , Bardan A , et al. Increased serine protease activity and cathelicidin promotes skin inflammation in rosacea[J]. NATURE MEDICINE, 2007, 13(8):975-980.

[31] Schwab V D, Sulk M, Seeliger S, et al. Neurovascular and Neuroimmune Aspect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Rosacea[J].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Symposium Proceedings, 2011, 15(1):53-62.

[32] Gomaa A H A, Yaar M, Eyada M M K, et al. Lymphangiogenesis and angiogenesis in non-phymatous rosacea[J]. Journal of Cutaneous Pathology, 2007, 34(10):748-753.

[33]袁超,王学民.微生物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05):521-523.

[34] Zhao Ya E, Wu Li Ping,Peng Yan, Cheng Hui.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modex infestation and rosacea.[J]. Archives of dermatology,2010,146(8).

[35]Jarmuda S, O”Reilly N, Zaba R, et al. Potential role of Demodex mites and bacteria in the induction of rosacea[J].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2012, 61(Pt_11):1504-1510.

[36]El-Khalawany Mohamed, Mahmoud Ali, Mosbeh Al-Sadat, et al. Rol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common rosacea subtypes: a genotypic comparative study of Egyptian patients[J]. The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2,39(12).

[37]Bhattarai S, Agrawal S, Rijal A, et al. The Study of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Patients with Acne Rosacea[J]. Kathmandu University Medical Journal, 2014,10(4).

[38]Egeberg Alexander, Hansen Peter Riis, Gislason Gunnar Hilmar, et al. Patientswith Rosacea Have Increased Risk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Disorders: A Danish Nationwide Cohort Study[J]. Dermatology (Basel, Switzerland),2016,232(2).

[39]Steinhoff M, Buddenkotte J, Aubert J, et al. Clinical, Cellular, and Molecular Aspect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Rosacea[J].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Symposium Proceedings, 2011,15(1).

[40]Rodriguez-Martin M, Martin-Ezquerra G, Man M Q, et al. Expression of Epidermal CAMP Changes in Parallel with Permeability Barrier Status[J].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11, 131(11):2263-2270.

[41] Aberg Karin M, Man Mao-Qiang, Gallo Richard L, Ganz Tomas, et al. Co-regulation and interdependence of the mammalian epidermal permeability and antimicrobial barriers[J]. The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08,128(4).

[42]Lin T K, Man M Q, Santiago J L, et al. Topical Antihistamines Display Potent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Linked in Part to Enhanced Permeability Barrier Function[J].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13, 133(2):469-478.

[43]Muto Y, Wang Z, Vanderberghe M, et al. Mast Cells Are Key Mediators of Cathelicidin-Initiated Skin Inflammation in Rosacea[J].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14,134(11):2728-2736.

[44]Siebenhaar F, Magerl M, Peters E M J, et al. Mast cell–driven skin inflammation is impaired in the absence of sensory nerves[J].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08,121(4):955-961.

[45]Aubdool A A, Brain S D. Neurovascular Aspects of Skin Neurogenic Inflammation[C]// J Investig Dermatol Symp Proc, 2011:33-39.

[46]Aroni K, Tsagroni E, Kavantzas N, et al. A study of the pathogenesis of Rosacea: how angiogenesis and mast cells may participate in a complex multifactorial process[J]. 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 Research, 2008,300(3):125-131.

[47]Schwab V D, Sulk M, Seeliger S, et al. Neurovascular and Neuroimmune Aspect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Rosacea[J].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Symposium Proceedings, 2011,15(1):53-62.

[48]Voegeli R, Rawlings A V, Doppler S, et al. Increased basal 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leads to elevation of some but not all stratum corneum serine protea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08, 30(6):435-442.

[49]Roosterman D , Goerge T , Schneider S W , et al. Neuronal Control of Skin Function: The Skin as a Neuroimmunoendocrine Organ[J]. Physiological Reviews, 2006, 86(4):1309-1379.

[50]Sulk M , Seeliger S , Aubert J , et al. Distribution and Expression of Non-Neuronal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TRPV) Ion Channels in Rosacea[J].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12, 132(4):1253-1262.

[51]Baldwin H E , Bhatia N D , Friedman A , et al. The Role of Cutaneous Microbiota Harmony in Maintaining a Functional Skin Barrier[J]. journal of drugs in dermatology, 2017, 16(1):12-18.

[52]Reinholz M, Tietze, Julia K, Kilian, Katharina, et al. Rosacea – S1 Guideline[J]. Jddg Journal Der Deutschen Dermatologischen Gesellschaft, 11(8):768-780.

[53]Akhyani M , Ehsani A H , Ghiasi M , et al. Comparison of efficacy of azithromycin vs. doxycyc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rosacea: A randomized open clinical tria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8, 47(3):284-288.

[54]Rademaker Marius. Very low-dose isotretinoin in mild to moderate papulopustular rosacea;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52 patients[J]. The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8,59(1):26-30.

[55]Hsu C C, Lee Y Y. Carvedilol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Facial Flushing and Persistent Erythema of Rosacea[J]. Archives of dermatology, 2011, 147(11):1258-1260.

[56]Layton, Alison, Thiboutot, Diane. Emerging therapies in rosace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69(6): S57-S65.

[57]袁斌, 陈志健, 王炼. 硫酸羟氯喹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31):74-75.

[58]Coda A B, Hata T, Miller J, et al. Cathelicidin, kallikrein 5, and serine protease activity is inhibited during treatment of rosacea with azelaic acid 15% gel[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13, 69(4):570-577.

[59]Salem, Doaa Abdel-Badie, El-shazly,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oral ivermectin in comparison with ivermectin–metronidazole combine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ocular and skin lesions of Demodex folliculoru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jid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17(5): e343-e347.

[60]Thibaut de Ménonville, Séverine, Rosignoli C, Soares E, et al. Topical Treatment of Rosacea with Ivermectin Inhibits Gene Expression of Cathelicidin Innate Immune Mediators, LL-37 and KLK5, in Reconstructed and Ex Vivo Skin Models[J]. Dermatology & Therapy, 2017, 7(2):213-225.

[61]Garg G, Thami G. Clinical efficacy of tacrolimus in rosacea[J]. 2009, 23(2):239-240.

[62]郑博岚,谢红付.玫瑰痤疮与皮肤屏障[J].皮肤科学通报,2017,34(04):413-418+5.

[63]Liu J, Liu J, Ren Y, et al.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intense pulsed light for different erythema associated with rosacea[J]. Journal of Cosmetic & Laser Therapy, 2014, 16(6):324-327.

[64]Baek J O, Hur H, Ryu H R, et al. Treatment of erythema atotelangiectatic rosacea with the fractionation of high-fluence, long-pulsed 595-nm pulsed dye laser[J].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16(1).

[65]Say E M, Gokhan O, Gonca Gökdemir. Treatment Outcomes of Long-Pulsed Nd: YAG Laser for Two Different Subtypes of Rosacea[J].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Aesthetic Dermatology, 2015, 8(9):16-20.

[66]Serowka K L, Saedi N, Dover J S, et al. Fractionated ablative carbon dioxide laser for the treatment of rhinophyma[J]. Lasers in Surgery & Medicine, 2014, 46(1):8-12.

[67]吴晓瑾,陈向东,费烨,等.光动力疗法治疗酒渣鼻的疗效[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4,20(1):36-39.

[68]刘伟,袁丹,王倩,等.利用光纤导入组织内光动力疗法治疗酒渣鼻15例疗效观察与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5,24(19):41-44.

[69]林晓琼,李嫦嫦,朱文政,等.如意金黄散联合盐酸米诺环素治疗丘疹脓疱期玫瑰痤疮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51(11):179-181.

[70]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1.

[71]程塞渊,阙华发.如意金黄散药物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浅析[J].四川中医,2013(05):30-32.

[72]余德芊,刘晓红.中药大黄有效成分大黄酸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03):390-392.

[73]金丽霞,金丽军,栾仲秋,等.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20(01):121-126

[74]金兰.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99-500.

[75]孙森凤,张颖颖,褚万春.黄柏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7(14):104-105.

[76]高妍,周海芳,刘朵,等.黄柏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9(4):207-209.

[77]李丹丹,江培,杨书美,等.黄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4(3):601-605.

[78]付兴会,林连美.中药姜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学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17(004):P.109-110.

[79]孙林林,乔利,田振华,等.姜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02):207-212.

[80]曹春歌.天花粉的药理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J].智慧健康,2017,3(21):19-21.

[81]丁建营,刘春娟,郭建军,等.天花粉化学成分的药理活性及其提取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8,29(13):1859-1864.

[82]王莹,王静.天花粉炮制方法及炮制前后成分变化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9,41(06):65-68.

[83]赵兴增.白芷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C].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药用植物研究与中药现代化——第四届全国药用植物学与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中国植物学会,2004:355-362.

[84]王玉文.白芷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7):28-29.

[85]练有扬,杨娜,赵雨晴,等.白芷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创新,2019(03):36-37.

[86]张富强,聂红,韦艺,等.白芷的化学与药理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190-192.

[87]宋方帅,刘晓鹏,姜宁.药用植物厚朴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0,29(01):59-62.

[88]吴柯,薛莱,韩萍.和厚朴酚对人结肠癌细胞及Wn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调控作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12):1643-1645+1649.

[89]李秀,刘德山.厚朴酚改善糖尿病心肌细胞损伤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40(08):83-85.

[90]李皓翔,梅全喜,赵志敏,等.陈皮广陈皮及新会陈皮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综合利用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06):1460-1463.

[91]俞静静,苏洁,颜美秋,等.陈皮降脂药效与黄酮类成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15):3335-3342.

[92]梅全喜,林慧,宋叶,等.广陈皮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08):899-902.

[93]李春娜.东北天南星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261-268.

[94]徐皓.天南星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1,22(11):1046-1048.

[95]王志强.天南星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09,32(02):144-149.

[96]邓爱平,李颖,吴志涛,等.苍术化学成分和药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1):3904-3913.

[97]张明发,沈雅琴.苍术及其有效成分消化系统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7,40(03):411-419.

[98]胡耿,黄绮韵,张甜,等.甘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9,50(21):5187-5192.

[99]张燕丽,孟凡佳,田园,等.炙甘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师,2019,33(08):60-63+66.

[100]王敬,袁天杰,陈乐天,等.甘草总皂苷及水提物对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草药,2020,51(01):101-108.

[101]赵洪武,金枝,沈子龙.如意金黄散黑膏药制备工艺改进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成药,1995(8):4-6.

[102]王琦.金黄散外敷对预防静脉滴注甘露醇所致疼痛及静脉炎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09(019):124-125.

[103]任跃君,李云兰.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静脉化疗所致浅表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09(S2):16-17.

[104]Wilkin Jonathan, Dahl Mark, Detmar Michael, et al. Standard grading system for rosacea: report of the National Rosacea Society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taging of rosace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2004,50(6):907–912.

[105]Tüzün Y, Wolf R, Kutlubay Z, et al. Rosacea and rhinophyma[J]. Annal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2(1):35-46.

[106]van Zuuren Esther J,Fedorowicz Zbys. Interventions for Rosacea.[J]. JAMA,2015,314(22).

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

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临床观察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18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1266.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5月16日
Next 2023年5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