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护生死亡态度调查分析

[摘要]探讨本科护生的死亡态度,为护理专业开展死亡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某高校167名本科护生发放问卷,问卷采用国外学者Wong等编制的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 DAP-R)[1]。结果:167名本科护生在自然接受、死亡逃避、趋向接受、死亡恐惧、逃离接受五个维度的中位数得分分别为4.00、3.03、2.80、2.71、2.60分。结论:本科护生死亡态度以自然接受得分最高,其中高年级护生面对死亡的态度更容易选择接受;城镇户口护生更倾向于死亡逃避维度、趋向接受维度、逃离接受维度;没有阅读过死亡相关书籍的护生、无自杀念头的护生对于死亡有更多恐惧感;有自杀念头的护生、自觉心理健康状态差的护生对于死亡更倾向于选择逃离接受。

[关键词]本科护生;死亡态度;影响因素

死亡指的是丧失生命、生命终止、停止生存,是生命活动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死亡态度是指人在自己以及他人死亡与濒死时所产生的态度反应, 是个体对死亡作出反应时所产生的具有评价性的个体心理偏向, 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反向态度[2]。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国人民对于死亡态度大多处于回避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死亡态度领域的发展[2]。相比国外学者在死亡态度研究发展方面的成熟,我国在死亡态度方面的研究仍处于缓慢起步阶段[3]。作为未来医护人员,护生可能会经常近距离接触死亡,故护生面对病人死亡时,应有正向态度,避免因个人负面情绪影响病人的治疗与护理。护生的死亡态度直接影响到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甚至影响其是否从事护理行业[4],故对护生死亡态度进行研究举足轻重。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某高校2016级-2019级本科护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67份,有效回收率98.2%。纳入标准:①2016级至2019级护理学专业学生;②入学填报志愿时,护理学专业为前三志愿。

方法1.2.1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形式,问卷采取匿名调查方式,由研究者发放电子问卷,告知调查目的与意义,获得调查者知情同意后,由调查者自行填写。

1.2.2 一般社会学资料

包括性别、年级、宗教信仰、户口所在地、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是否参加过临终患者的护理、家庭是否讨论过死亡问题、是否参加过亲戚朋友的葬礼、是否阅读过死亡相关书籍、是否有过自杀念头、自觉心理健康状态。

1.2.3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

量表采用外国学者Wong[1]编制,X学者廖芳娟[5]翻译编制而成的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 DAP-R)。包括 32个条目,5个维度:①死亡恐惧(7条目):指死亡是一种可怕的经验,人们一想到自己死亡就害怕、焦虑。②死亡逃避(5条目):指避免去思考死亡的事情。③自然接受(5条目):指死亡是生命中自然的一部分。④趋近接受(10条目):指死亡可以带来新的生命,可与相爱之人相聚。⑤逃离接受(5条目):指死亡可以结束现世所有苦难。量表按 Likert 5 分法计分,“非常不同意”1 分,“不同意” 2 分,“不确定”3 分,“同意”4 分,“非常同意”5 分。被调查者在每个分量表中得到的分数越高,表明其对待此维度死亡态度越积极。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8,多数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在0.7以上,此结果与唐鲁等学者[6]的结果相似,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测试护生死亡态度。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录入数据与分析。 本研究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百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中,分为两组的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分为三组及以上的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在167名本科护生中,一年级32名,二年级41名,三年级68名,四年级26名;性别:女生159人,男生8人。其他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本科护生一般资料结果(n=167)

一般资料内容 人数 百分比(%)
年级 一年级 32 19.1
二年级 41 24.6
三年级 68 40.7
四年级 26 15.6
性别 男 8 5
159 95
户口所在地 城镇 56 33.5
农村 111 66.5
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是 15 9
152 91
是否接受过死亡教育 是 72 43.1
95 56.9
是否参加过临终患者护理 是 35 21
132 79
参加过亲戚朋友葬礼 是 118 70.7
49 29.3
家庭曾讨论死亡问题 是 83 49.7
84 50.3
有过自杀念头 是 66 39.5
101 60.5
阅读过死亡相关书籍 是 89 53.3
78 46.7
自觉心理健康情况 差 10 6
一般 72 43
85 51

2.2死亡态度各维度得分

本研究中本科护生各维度的中位数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自然接受维度、死亡逃避维度、趋向接受维度、死亡恐惧维度、逃离接受维度。详细得分见表2。

表2 本科护生死亡态度调查结果(n=167)

维度 中位数(分) 百分位数P25(分) 百分位数P75(分)
死亡恐惧 2.71 2.43 3.29
死亡逃避 3.03 2.66 3.40
自然接受 4.00 3.60 4.40
趋向接受 2.80 2.50 3.20
逃离接受 2.60 2.20 3.20

2.3死亡态度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本研究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对本科护生的一般社会学资料与死亡态度的关系进行分析,详细见表3。

表3 本科护生死亡态度的单因素分析 (中位数,n=167)

死亡恐惧维度 死亡逃避维度 自然接受维度 趋向接受维度 逃离接受维度
年级 一年级 2.86 2.71 3.90 2.60 2.30
二年级 2.50 2.80 4.00 2.65 2.80
三年级 2.71 3.11 4.00 2.95 2.60
四年级 2.92 2.94 4.00 3.00 2.70
X2 2.449 3.646 3.592 10.904 6.228
P 0.485 0.302 0.309 0.012* 0.101
户口 城镇 2.86 3.09 4.00 3.00 2.80
农村 2.71 2.94 4.00 2.80 2.60
Z -0.838 -2.528 -1.602 -2.422 -2.048
P 0.402 0.011* 0.109 0.015* 0.041*
是否存在自杀念头 否 2.86 2.94 4.00 2.80 2.60
2.71 3.04 4.00 2.85 3.00
Z -1.975 -0.098 -0.595 -0.064 -2.917
P 0.048* 0.922 0.552 0.949 0.004*
是否阅读死亡相关书籍 否 2.93 3.07 4.00 2.85 2.60
2.71 3.03 4.00 2.80 2.80
Z -2.661 -0.900 -1.153 -1.377 -0.446
P 0.008* 0.368 0.249 0.168 0.656
自觉心理健康情况 差 2.79 3.19 4.10 2.75 3.50
一般 2.79 3.11 4.00 2.90 2.80
2.71 2.94 4.00 2.80 2.40
X2 1.003 3.594 0.002 0.550 25.639
P 0.606 0.166 0.999 0.760 0.000*

注:*表示P<0.05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趋向接受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2)。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发现趋向接受维度三、四年级得分高于一、二年级。在户口方面,调查结果发现,不同户口所在地的护生在死亡逃避维度(P=0.011),趋向接受维度(P=0.015),逃离接受维度(P=0.041)等维度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之下,发现城镇户口护生在死亡逃避维度、趋向接受维度、逃离接受维度方面得分均高于农村户口护生。是否存在自杀念头在死亡恐惧维度(P=0.048),逃离接受维度(P=0.004)等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进一步两两比较之下,在死亡恐惧维度,无自杀念头护生得分高于有自杀念头护生。在逃离接受维度,有自杀念头护生得分高于无自杀念头护生。在死亡恐惧维度,护生是否阅读过死亡相关书籍(P=0.008)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之下,没有阅读过死亡相关书籍护生在死亡恐惧维度得分高于阅读过死亡相关书籍护生。自觉心理健康情况在逃离接受维度(P=0.000)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自觉心理健康状态差的护生和自觉心理健康状态一般的护生在逃离接受维度得分高于自觉心理健康状态佳的护生。

3讨论

3.1 本科护生面对死亡态度

本调查结果表示,在死亡态度各维度中,得分最高为自然接受维度,这与傅静、彭亚等[7-8]学者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大部分护生能够正确看待死亡,具有正向态度对待死亡,死亡逃避维度得分次之,说明仍有大部分本科护生不敢正面看待死亡,逃避思考与讨论有关死亡的问题;死亡恐惧维度居中,显示部分本科护生面对死亡存在恐惧心理;趋向接受维度得分与死亡恐惧维度分数相似,说明部分护生相信会有来世,相信死后能通往极乐世界。逃离接受维度得分最低,说明大部分护生不相信死亡能结束其所有痛苦,让其从苦难中解脱。从本研究调查结果来看,虽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最高,大部分护生能理性看待死亡,但仍有部分护生面对死亡存在恐惧、逃避等情绪。因此应对其存在问题进一步进行分析,学校可开展一门死亡教育课程,根据学生对死亡教育内容的需求,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教授有关死亡内容,引导护生具有正向态度面对死亡,避免其在未来工作中因个人负面情绪影响病人的治疗与护理。

3.2 影响护生死亡态度的相关因素

3.2.1年级

本研究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趋向接受维度得分有显著差异。在比较之下,发现趋向接受维度三、四年级得分高于一、二年级。三、四年级护生在学校学习了多门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并在临床医院见习的情况下,相比较一、二年级护生有更多接触死亡的经历,对此会对死亡产生负面情绪,在过多负面情绪无法自行调解情况下会趋向于相信死亡后会有一个崭新的生命,将死亡后新的生命寄予希望。针对本研究所得出结果,作者认为学校应密切关心学生死亡态度,及时调解学生面对死亡时所出现的负面情绪,同时医院面对实习的学生,也应注重关心学生心理情况,对于实习学生第一次直接面对死亡,应及时给予疏导,引导其使用正确态度面对死亡,理性看待死亡。

3.2.2户口所在地

不同户口性质在死亡逃避维度、趋向接受维度、逃离接受维度等三个维度差异均有重要影响。在这三个维度中,城镇户口的护生得分均高于农村户口的护生,这与彭亚等[7]学者结果不一致。居住在城镇的护生较多为独生子女家庭,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父母的宠爱与关注都集齐一身,父母的包办照顾,使得孩子独立面对挫折的能力较差[9],面对死亡接受能力较差,且居住在城镇的护生相比较居住在农村地区的护生,有发达的网络交通,能有更多接触或者了解死亡的经历,对此可能对死亡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因为害怕,恐慌等负面情绪对死亡产生逃避思考,讨论的想法。因此城镇户口的护生在死亡逃避维度,趋向接受维度,逃离接受维度得分高于农村户口的护生。

3.2.3是否存在自杀念头

是否存在自杀念头在死亡恐惧,逃离接受两个维度具有重要影响。在死亡恐惧维度,无自杀念头护生得分高于有自杀念头护生。有自杀念头护生在逃离接受维度得分高于无自杀念头护生。这与彭亚等[7]、刘璐[10]两位学者研究结果一致。因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速,生活压力大,部分护生因生活、经济、情绪等方面的压力,存在自杀念头,思考死亡问题,故在死亡恐惧维度得分低于无自杀念头的护生。有自杀念头的护生因为各种方面的压力,存在自杀念头,相信死亡可以结束现世所有苦难,故在逃离接受维度,有自杀念头护生得分高于无自杀念头护生。

3.2.4是否阅读过死亡相关书籍

是否阅读过死亡相关书籍对死亡恐惧维度具有重要影响。在死亡恐惧维度,没有阅读过死亡相关书籍护生得分高于阅读过死亡相关书籍护生。死亡相关书籍,书里讲述的是如何理性看待死亡。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着。阅读过死亡相关书籍的护生会在书籍的引导下理性思考死亡,看待死亡,没有阅读过死亡书籍的护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会避免去思考死亡,害怕讨论死亡相关问题。因此没有阅读过死亡相关书籍护生在死亡恐惧维度得分高于阅读过死亡相关书籍护生。

3.2.5自觉心理健康情况

自觉心理健康情况对逃离接受维度具有重要意义。自觉心理健康状态差的护生和自觉心理健康状态一般的护生在逃离接受维度得分高于自觉心理健康状态佳的护生。朱海玲[11]等学者认为身心健康问题可呼唤人们思考死亡。自觉自身心理健康状态差的护生会比较关注自身身体情况,思考死亡和生命存在的意义。若自觉心理健康情况差,自身无法通过自行调解,缓解负面情绪,相信死亡可以结束现世所有苦难,故在逃离接受维度,自觉自身心理健康状态差的护生得分会高于自觉自身心理健康状态佳的护生。

3.2.6宗教信仰

彭亚等[7]学者查阅外国文献发现趋向接受维度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但本研究在宗教信仰方面,有宗教信仰与没有宗教信仰的护生在死亡态度各维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因为大多数同学无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样本数量偏少,因此可能会导致与国外研究结果不同,需要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

4 针对性措施

就本研究得出结果来看,虽然得分最高的为自然接受维度,但死亡逃避,死亡恐惧维度分数紧随其后。虽自然接受属于正向态度,但其亦可能是对死亡的一种漠视[8]。死亡逃避,死亡恐惧维度得分次之,可看出护生面对死亡仍偏向逃离,逃避态度。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措施。

4.1 在大学选修课中加入死亡教育相关课程

我国大陆的教育院校中,至今还未有专门开设有关死亡教育的课程,即使目前有一些院校在一些课程有所提及,但涉及不深,未能达到引导学生以正面态度面向死亡的目的[12]。故建议教育部门将死亡教育加入大学生选修教育课程,使其在进入临床前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减其面对临终患者时所产生的焦虑、恐惧等一系列负面情绪,避免因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同时建议XX相关部门给予一定资金投入活动。资金的注入,是保障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推行过程,教材研发,师资培训均需要资金的注入。同时XX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法律文件和制度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13]。

4.2学校根据护生情况实施有效的死亡教育方法

学校应根据护生情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开展合适的死亡教育方法,可考虑采用分享经验,倾听诉说,角色扮演与讨论,电影观赏,阅读指导等方法[12],对护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引导其理性看待死亡。同时注重师资力量的培训,

建议选拔对死亡教育感兴趣的老师,及其进行培训[12],使其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概念,同时在老师培训方面也应提醒老师注重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对有负面情绪的学生应及时进行疏导,医院的带教老师应在学生第一次面对临终患者后进行及时疏导,使其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死亡。

4.3社会组织的推进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国面对死亡都处于逃避,回避状态。面对现今这种状态,需社会组织积极推进正向的死亡态度,社会组织可以创办报纸期刊,定期举办研讨会,分享教育资源等措施[13],同时利用传媒的力量,引导护生树立正向的死亡态度。

小结

护理人员对待死亡的态度会影响临终患者与家属对待死亡的态度[14],影响其对治疗的信心。对于护生所出现的消极面对死亡的问题,应给予及时解决,引导其树立正向的死亡态度。只有护生具有正向的态度面对死亡,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以正确的方式去面对临终患者,更好照顾患者,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1]Wong PTP,Reker GT,Gesser G. 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attitude toward death[M].Washington DC:[s.n.],1994:121-148.

[2]李玉琦,冷雅楠,刘婷婷等.死亡态度相关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08):1042-1046.

[3]罗婧,罗玉茹,鞠梅.国内外老年人死亡态度研究现状概述[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7):192-198.

[4]赵燕利,蔺敏.220名护生对死亡及临终关怀认知与态度的调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7)93-95

廖芳娟.X警察之死亡态度研究[D].X:南华大学,2000. 唐鲁,张玲,李玉香等.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用于护士群体的信效度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4,29(14):64-66.[7]彭亚,赵莉,沈梦蝶等.本科护生的死亡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8,32(3)380-383.

[8]傅静,鞠梅,陈丽,等.护理本科学生死亡态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7):30-32.

[9]刘常清,李晓玲,王艳,等.高校护理本科生生命态度的调查研究[J].华西医学,2014,29(2):348-352.

[10]刘璐.死亡,生命教育中不可回避的课题———以苏州莲花中学为例的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需求调查[D]:苏州,苏州大学,2011.

[11]朱海玲,史宝 欣.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69-570.

[12]沈峰平.护士死亡教育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13]胡晓静.我国大学生死亡教育实施策略问题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6.

[14]张佳悦,冯永丽.护理专业学生死亡态度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2(7):178-179.

本科护生死亡态度调查分析

本科护生死亡态度调查分析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6月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4961.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5月31日
Next 2023年6月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