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科技的发展,现在智能手机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打电话需要手机,叫外卖需要手机,看新闻使用手机,聊天沟通都使用手机,大家坐在一起吃饭每个人都抱着一台手机,忽略了身边的人。如果人们离开了手机会发生什么?我觉得很多人会觉得无聊,生活除了玩手机没别的事情了,可笑的是我听说过这样一段话,给我台手机再给我WIFI密码我可以在里面不吃不喝待一天。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手机对人类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生活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如果过度的使用手机、依赖手机那么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也就是巨大的。
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使大家认识并重视这一现象,是本片探求的目标。视频形式由于其接受性强、信息量大、直观性强是大家比较认可和接受的形式。一个好的视频作品需要缜密的准备,脚本撰写、人物选角、场景布置、道具选择,每一步都需要计划并实施。根据数据显示,手机“依赖”症常见于青年群体,而微电影的形式符合青年人追求个性和潮流的审美和价值观,可以使年轻人更好的接受,也更利于视频的传播。
关键词:智能手机; 创作目的; 创作过程;
引言
XXX的发展,手机涌入了这个社会,人们无时不刻带着他们,人们使用手机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方便快捷,可手机虽然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但也会给人们带来坏处。
为什么要选择将这个主题用微电影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微电影——微型电影,又被称为微影。是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下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并具有完整策划和制作体系支撑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新媒体形势下的今天,将此主题以微电影形式展出可以更好地在受众中传播。
当前受众接受信息更多是以“碎片化”的方式来吸收。微电影的形式简单,恰好在“体型”上契合了受众的这种即时消费的诉求,它既可以满足时间上的“碎片化”原液可以满足传播上的“碎片化”。也是这种“碎片”导致了人们在坐车、等人、排队等闲暇时间都会用到手机来解决自身的无聊。
本片微电影拍摄灵感来源于泰国的戒烟广告—《别让香烟永远欺负你》,参考了该片中的剧情,《别让香烟永远欺负你》片中将香烟拟人化,《我的朋友——手机》采取相同拍摄形式将手机拟人化。人们在地铁上使用手机就变成两个人在地铁上交流。,受众观看后也会觉得很有趣。在其基础上,又加入了前后对比的拍摄方式。影片前半段所讲述的就是主人公每天上班、下班、吃饭、早上起床等都在使用手机,而这时候没有任何台词,只是在适当的位置添加新闻播报,这个新闻播报是前半段的关键,需要寻找关于手机的新闻播报。
第一个新闻播报是说全国使用手机的用户在不断增加,也是呼应很多人在依赖手机。之后的新闻播报是报道关于使用手机引发的交通事故以及使用手机给人带来的伤害。新闻播报与背景音乐和画面三者相呼应,就给前半段的影片增添不少色彩。后半段是将手机拟人化,这部分带有剧情和台词,就是手机变成人以后与主人公日常生活的一些场景。这部分我将背景音乐调整成较为愉快的,也是暗示着当人与人交流的时候,气氛是欢快的。最后当手机对人造成身体伤害的时候,此时的音乐选择的是比较紧张并带有节奏感的音乐。
《我的朋友——手机》整部影片目的是为了警示和提醒大家,手机已经潜移默化的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手机。对于目前社会上人们过于依赖手机的现象,在该影片中放大化呈现给受众。
1 创作综述
1.1作品阐述
图 《我的朋友——手机》视频编辑页面
《我的朋友——手机》主要运用到的拍摄手法有:淡入淡出、切入切除。视频前半段是没有台词的部分,主要是用画面和音乐以及新闻播报去做铺垫。后半段是有剧情的部分,为前面铺垫的内容进行一个收尾,也达到一种前后对比的效果。呈现给观众的是另一种微电影的感觉。
本片更多的是给受众一种代入感,把自己代入到电影当中,让大家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该片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出人类依赖手机是好还是坏,其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引发人们思考的这种引导。很多人可能不会去想我们对手机依赖程度的深浅,使用手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更多希望大家根据自身使用手机的程度来进行一个衡量的过程。
1.2 创作背景
之所以选择“手机”这个主题是因为移动端发展迅速,人们目前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点外卖、网购、以及日常缴费、社交等都需要手机。现在不少3、4岁的孩子都会使用手机。未成年孩子通过手机消费现象广泛。其次将“手机”主题以微电影的形式拍摄,是根据目前社会上新媒体发展最为普遍。这样拍出的影片可以更好地在受众群体中广泛传播。
1.3 创作目的
智能手机对于人类生活有着“双刃剑”的效果,目前人们更多的是看到了手机带给人方便快捷的好处,而忽视了手机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本片是将这些伤害拍成一部微电影的形式,更直观的把手机给人带来的伤害展现出来。并提醒大家不要过度依赖手机,对于人们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应该合理解决。
2 创作过程
2.1 拍摄方面
拍摄场地选择在沈阳市市区,选取的场景分别有地铁、火车站、超市、人行路、饭店、还有居民区。选取这些地点的原因是这些地方人多并且使用手机的人很多。特别是地铁上,几乎很少人不是在低头看手机。
开片的时候运用无人机拍摄的是沈阳市繁华的楼群,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图 《我的朋友——手机》视频截图
拍摄运用到的摄影工具有:无人机、三脚架、平衡仪、相机等。
2.2 剪辑和画面方面
剪辑软件:使用的Adobe Premiere Pro CC 2015,开头和结尾使用的AE做的字幕特效。
画面:整体视频的画面偏暗色,其中为了寻找和视频相匹配的音乐,我看了几部比较伤感的微电影,从中得到灵感,最后选取的是Examination 高考因为该音乐给人的感觉是很能抓到人心的感觉,正好比较适合前半段视频想表达的内容。
图 《我的朋友——手机》视频截图
开片前13秒是城市的大全景,这里用到了无人机航拍,并且在色彩方面调整为偏暗的色系。大全景结束后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主人公独自走过街天桥,这里是直接交代了主人公的现实生活的模样,只有手机伴随着他。之后画面是他在饭店吃饭的场景,这时他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筷子吃饭。这里面用了一个模糊渐变为清晰的效果。这个部分一直在烘托一种主人公是个很孤独的人,在人物表情是没有任何喜悦的笑容。与后面剧情中主人公表情形成鲜明对比。(如图1)
图1 《我的朋友——手机》视频制作截图
在36秒的时候信号灯变红,插入了新闻播报音效,做到了背景音乐和画面呼应的效果。这里信号灯从绿变红色也代表这影片从这里开始下面的 内容就会发生变化,手机给人带来的影响从这一刻开始。(如图2)
图2 《我的朋友——手机》视频制作截图
影片从到1分40秒时此时音乐淡出,将画面添加了淡出效果,声音和画面正好匹配,从这里开始进入影片下半段。(如图3)
下半段是进入一种虚拟的画面,这时候出现另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扮演的角色其实是手机,用一种人与人生活的方式来比喻人和手机生活的一种状态。(如图4)
图4 《我的朋友——手机》视频制作截图
从1分40开始画面逐渐淡入,是一个日出的画面。音乐淡入,从这里开始下面就是虚拟的手机人物出现,与主人公在一起生活。这里的背景音乐选取的是比较附有紧张感的音乐,并且背景音乐带有节奏感。(如图5)
图5 《我的朋友——手机》视频制作截图
从4分05开始进入片尾。片尾介绍指导教师、拍摄人员以及主演。这里用了AE进行制作。(如图6)
图6 《我的朋友——手机》视频制作截图
3 作品的评价
该影片整体效果已经达到预期,拍摄这个作品的想法很早就存在作者脑海中,本片从剧本撰写到人物、场景以及音效的选取都经过很久的思考。该作品分为前后两部分,形成了前后对比的效果。影片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可能看不懂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最后手机落地那一瞬间就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体影片运用了许多景别,刚开场无人机拍摄的大远景,加上文字特效有一种大片的既视感。影片主题也是反映了现代人对于手机过于依赖的这种现象,该片并没有表述出对于该现象该如何去做,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该片中间有一段人行路信号灯的镜头,是从绿灯变成红灯,暗示着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手机对人类有危害的开始。
该片背景音乐及音效的选取也是很有意义。前段音乐偏伤感,前半段无人物和剧情,插播的新闻播报音效和背景音乐以及画面的节奏保持一致。而后半段则用了较为愉快的音乐,这时的画面是人与手机相处生活的时间段,也在暗示着手机给人的确带来了愉快的感觉。最后当手机给人带来伤害时,背景音乐变成比较严峻的感觉。整体画面与音乐呼应达到了触人心弦的效果。
影片整体效果也是非常好,影片中也有许多暗示人们对于手机依赖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虽然并没有交代手机对人的利与弊,但是却无时不在暗示着手机对人类的伤害。或许就是这样,每个人权衡利弊的准则不同,因此对于不同人来说,这部微电影给不同人带来的观影体验是不同的。
结论
手机当然是给人带来了更好地生活体验,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可是健康对于人来讲是更重要的,过度使用手机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还会让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现在年轻人的群体聚会中手机会取代人和人的聊天。大家更喜欢跟手机另一端的人进行网络交流,这种现象其中体现在年轻群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在当今社会上,手机对已经成为人际社交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年轻群里来讲,他们将手机作为通讯工具,靠手机来维持人际关系网,他会觉得在身边的人已经在我身边了,我应该更多去跟手机另一端的朋友交流沟通,这样来维持朋友关系,这样社交圈子会扩大。总而言之,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无法控制,所以大家更多应该去学会防止对手机产生的过于依赖感,避免自己被手机“控制”希望大家都能尽量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多陪家人朋友聊聊天,别因为手机而忽视身边的人。
参考文献
[1].韩秀华.手机网络依赖对初中生发展的消极影响与应对策略[J].才智,2018(34):65.
[2].梁媛;电影手持摄影美学研究[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4
[3].王翔宇;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4].黄红艳;自拍摄影的艺术表现[D].吉林大学.2013
[5].孙琳琳;论摄影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D].西安美术学院.2012
[6]史林平,钟山.构图决定一切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9-25
[7]刘桂桂,付京.人像摄影化妆造型教程[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13-15
[8]苏盛鑫.人像摄影用光实战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7-8
[9] 刘智海.摄像基础 [M].上海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9-10
[10] (美)南希·布朗著 ; 康韵译.数码人像摄影手册 [M].北京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10-11
[11]曾平.数码摄影实拍手册 [M].北京 : 科学出版社.2011:19-25
[12]林路.数码摄影实用教程 [M].上海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30-31
[13]李新军.数码单反摄影宝典[M].北京 :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7-9
[14]胡晓阳.用镜头穿越风景[M].杭州 : 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20-25
[15]钱东升.肖像摄影[M].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10-27
[16]黄启智.数码摄影技术[M].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7-20
[17]赵炳时摄影速写习作.寻踪随笔[M].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15-17
[18]陈雪华.DC摄影圣经[M].北京 :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44-45
[19]夏阳.生活中的修养[M].乌鲁木齐 :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1:20-25
[20]数码创意编著.爱摄影,关于数码单反那些事儿[M].北京 :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17-21
致谢
在沈阳城市学院度过了四年的紧张学习时光,系统地学习了新闻学的各方面知识,深深的佩服各位专业老师的学识,从中我不仅学习到新闻知识,而且学到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在此表示真挚的谢意。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在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中,从论文选题、到撰写开题报告、最后到正文撰写,老师和王老师都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宋老师以及王老师指出的每一个问题,指导的每一个思路,都使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无论从格式规范、论文要点、还是文章结构,老师都不厌其烦,给予我及时的帮助,使我能够最后顺利完成论文写作工作。
在此我要感谢沈阳城市学院新闻系的所有老师,你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的治学态度,不仅使我对新闻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将理论和自己的工作互相印证,受益匪浅。而且使我能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继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感谢我的各位同学,是你们的无私帮助让我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当中,多位同学为我提供了信息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再次感谢沈阳城市学院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使我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平台,开始一段新的人生!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6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