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原因探讨

[内容提要]未成年人犯罪成为现阶段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其它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断攀升,未成年人盗窃、抢劫、强奸案件时有发生,其既有复杂的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也有未成年人自身的一些原因。首先论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一般状况和研究意义,接着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原因探讨,最后提出了预防对策,以期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的研究提供自己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一般状况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

根据中国现行法律,未成年人主要是根据年龄来划分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犯罪简单的讲就是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都有所不同,故而刑法规定,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并不对所有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未成年如果未到刑法规定标准,行为人的行为即使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给社会关系造成巨大伤害,也不因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故而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受到了年龄的限制;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我国《刑法》对犯罪年龄做了详细阐述,根据《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十四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能称之为犯罪,本文研究的未成年人犯罪心理,主要是犯罪时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中,小学文化、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8%以上,高中文化占到12%左右。]。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法律上的难题,中国也未成年人犯罪率也较高,综合中国近年来的法律实践,我们发现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文化程度偏低。根据相关组织对近十年来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统计数据,未成年人犯罪大多文化程度不高[这些女性未成年人小部分来自于城市青年,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另外,根据统计,女性的犯罪人数也是逐年上升,一般文化程度为小学或文盲,她们活跃在咖啡屋、美容美发厅、歌舞厅、酒楼、桑拿浴室等。
其次,犯罪年龄低龄化。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异构性也导致暴力、色情、拐骗等信息泛滥,同时,未成年人信息接受渠道更加顺畅,对外界信息的接受也更加便捷,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让一部分未成年人早熟,一些初中年龄段的未成年人通过网络的对凶杀、暴力、强奸等有过多了解和模仿,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年龄偏低;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带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凑,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的管教的时间越来越少,一些未成年人在缺乏正确管束下早早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也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
再次,犯罪手段暴力化。近年来未成人犯罪案件大多以侵犯人身权利和和财产权利为主,而这其中又以财产性犯罪最为常见,其中抢劫、抢夺、盗窃最多,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高居各类犯罪之首,有些未成年人盗窃犯罪,盗窃物品之多、数目之大,是过去几十年所罕见的。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依靠暴力、威胁等方式进行,上述抢劫、抢夺、盗窃就是具有高度暴力的犯罪。
最后,犯罪类型激情化。从犯罪动机来看,由于未成年人的智力发育不完善,学校又不重视法制教育,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诱导,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多以激情犯罪为主,近年来一系列未成年人犯罪就反应了这一特点。一些未成年人,思维单纯,想法简单,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冲动,很多往往没有犯罪故意,常常图一时痛快,对犯罪后果思考较少或没有思考,不顾及犯罪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的严重后果;现阶段学校教育多数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推行多年的素质教育效果在中小学并不明显,致使一些未成年学生法制观念淡漠,对违法犯罪行为的理解较为幼稚,甚至在实施了犯罪活动后对自己的行为还不能形成正确认识;当前社会风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呈现的特点也有很大关系,社会上不良的金钱观、物质观和价值观给未成年人传递了一些错误的观念,造成未成年人行为时不计后果,无所顾忌。

  二、探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原因的意义

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困扰全球的一个问题,始终是人们最感焦虑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性问题。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对于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和制定合理的刑事政策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升未成年人道德品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青春期的未成年人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未成年人知识水平、对社会的看法以及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都影响着未成年人心理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现阶段中国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复杂多变,而未成年人对事物的看法常较为片面和极端,容易对生活和社会产生迷惘心理,未成年人对善恶、是非、美丑、真假的认识不够深刻,故而有必要研究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进而引导未成年人对善恶、是非的认识加以正确引导,提升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的需求变得丰富多彩,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有利于避免未成年人对自身需求产生错误的理解和判断,进而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有利于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未成年人正处于由儿童向成年人转变的时期,个体与社会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非常突出,随着未成年人年龄的增长,其心理需要也在不断增强,当一些未成年人受到挫折时,本能的会产生对社会、对他人的怀疑和仇视,进而产生内心的焦虑和痛苦,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另外,为成人年的封闭性和叛逆性的特点也较为突出,故而需要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探讨,以期诱导未成年人做出正确的思考和行为[主要方法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系统的心理矫治,从而达到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再次,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刑事政策和法律。中国党和XX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高度重视,颁布了一些列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政策和法规,以期解决日益突出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国家同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并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大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正式实施,标志中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进入了法制化轨道,为未成年人的教育、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方面就是探讨未成年人的犯罪形成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的剖析,只有剖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个人原因,进而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法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三、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原因探讨

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重心,探讨未成年人犯罪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国家制定针对未成年人的合理的刑事政策,也是正确把握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前提之一。只有把握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律,才能在根本上进行研究,这就需要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系统的研究,继而找到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外界原因

1.家庭因素
据统计,中国现阶段有3.4亿个家庭,3.1亿多青少年,未成年人覆盖社会各个角落,只有把未成年人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文化素质,才能更好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现阶段中国家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未成年人顺利实现社会化,这也是家庭的责任和功能的体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家庭因素研究较多,因为大多未成年人走入社会之前都生活在父母身边,故而家庭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对其发生的影响弱于家庭对其造成的影响。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思想道德、父母言行等都对未成年人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学者统计,35%的未成年人犯罪都和自己的家庭有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因为未成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健全的、有害于未成年人的成长的家庭环境,会影响未成年人良好的品质的形成。具体来讲,一方面,现阶段家庭教育观念更新太慢,家庭教育本来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很大,但是一些家长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孩子的心理辅导较少[家长更多的关注未成年人的学习和成长,常常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家庭管教方式不当,一些家长为了防止未成年子女出现不良行为,甚至对子女采取囚禁等方法,试图阻止未成年子女的和社会的交往,还有些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对子女的不良行为则过分宽容,造成有些未成年人有恃无恐,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就不足为奇了,这些未成年人在父母的不当管理方式下慢慢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造成违法犯罪的事情就不足为奇了。另外,家庭的破裂和残缺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因,一些父母离异的家庭,未成年人常被视为父母的累赘,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和关心,由于父母没有更多的精力对他们进行管教,子女非常容易形成孤僻性格和自卑心理,这些子女的内心极度痛苦,长期下去造成未成年人心理上的畸形,进而滋生报复心理和独立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一些未成年人开始在社会上寻求精神安慰,未成年人滥交朋友的现象就非常突出,在一些不良朋友的带领下,很容易从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2.学校因素
学校承担着文化传播、个人发展、培养人才能重要功能,是正规化、系统化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的场所,当前,从整体上看,学校教育已经被纳入法制化轨道,但是在具体的学校教育上看,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仍然欠缺,学校不再是一片净土,学校内部各种社会消极因素盛行,造成很多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发生在校园内部,学校教育失策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学校道德教育滞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呈现多元化的矛盾和冲突,人们的价值观念在不同价值体系的碰撞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应试教育教育体系之下,学校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考试、升学等问题上,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也被沉重的升学率所累,师生之间因此关系紧张,这些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诱因;其次,学校的法制教育不完整,法制教育是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方面,法制教育抓上去了,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就会相应下降,学校是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主要基地,法制教育的确实造成未成年人漠视法律,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现阶段一些中小学校忽视对学生法制教育,甚至一些教师自身也不具备法制意识,造成校园内部法制精神的匮乏,还有一些学校只是象征性的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但是这只是停留在基本的法制知识的教育上,而对法制案例和法制精神的教育显著缺乏,中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单纯的法律知识的教育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再次,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在封闭的环境下,学校难以形成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未成年人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生的变化,心理上产生发泄的要求就在所难免,诱发一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3.社会因素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虽然中国XX在净化网络和社会环境方面不遗余力,但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一些对未成年人成长不利的因素亦然存在,并且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导因素,首先,网络黄色文化盛行,虽然经过多年的打击,但是一些网络黄色文化传播者不断变换传播手法和技术,绕开XX对网络的监控,向未成年人兜售黄色文字和视频,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深刻的不良影响;其次,不良交往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随着手机和网络交友的发展,一些未成年人在错误观念的引导下,交友行为出现偏差,一些未成年人犯罪和身边的不良朋友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很多未成年人过早的涉足公共娱乐场所和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冲击巨大,受到其他群体的交叉感染严重。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个体原因

1.个体生理原因
个体生理结构是在个体纵向结构中最低一层的结构,未成年人精力旺盛,体力充沛,这里所说的生理需要主要是指人的生理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欲望,人会在生理和心理动机的驱动下感触违法犯罪的行为,欲望是与生俱来的现象,是在生理成长过程中在外界的刺激下产生的正常现象。但是在这一时期,未成年人的判断力、自制力都较差,独立人格远没有形成,再加上受到电视上色情、暴力、武打、凶杀能情节的影响,容易想入非非,同时由于未成年人身体发生的变化,一些未成年人的性腺开始成熟,雌性激素分泌增多,性机能青春期得到迅速增强,开始有了性的冲动,再加上未成年人容易冲动的特点,以及未成年人支配财务的能力有限,故而一旦欲望失控,就会寻求通过其它手段满足,如何此时学校和家庭不能加以正确引导,社会没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一旦不良因素得不到控制,盗窃、抢劫、防火、强奸等犯罪行为就很容易发生。
2.个体心理原因
(1)逆反心理
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主要是指未成年人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对外来自父母和外界的干预采取一种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发生了变化,而未成年人及其父母都未注意这一变化的发生,另一方面是和未成年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一些父母基于对孩子的较高的期望,长期对孩子采取高压强制,过分的压制和管制,必然会导致未成年人产生逆反心理,长期下去导致未成年人开始视家长和老师为自己的对立面,家长和老师要求什么,未成年人偏不按要求行事,以至于做出和父母老师要求相反的行为,如果此时家庭和学校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纠正,就会导致未成年人出现冷漠、多疑、偏执、不合群等病态性格的出现,进而使未成年人对生活不知所措,对未来没有信心,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向病态心理和犯罪心理转化,长此以往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从众心理
未成年人的从众心理是指外成年人受到外界信息和人群的影响,在自己的概念体系、判断、认识上出现模仿和符合公众舆论的行为方式,未成年人心理还未成熟,故而难以保持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再加上现阶段一些媒体歪曲的报道,一些诸如拜金、炫耀等不良风气的盛行,给未成年人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一味的从众容易诱发未成年人的心理障碍。
(3)好奇心理
自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的独生子女数量不断攀升,独生子女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未成年人的教育质量,但是因为每个家庭的子女个数的减少,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关爱出现过度的现象,一些父母害怕子女从事危险行为,对子女的活动进行限制,再加上一些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溺爱,造成未成年人对外界很多东西一无所知,而未成年人贪玩的天性在中学阶段达到最强。这就形成了一对不可克服的矛盾,父母对不允许子女和外部世界进行过多的接触,而未成年子女的好奇心和贪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心,一些未成年人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种好奇心程度不断加深,当外界加以不恰当引导之后,未成年人可能由此走上犯罪道路。
(4)模仿心理
从犯罪心理学和刑法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模仿分为非故意模仿和故意模仿两种。非故意模仿犯罪,是指犯罪人没有犯罪动机,但是在外界行为刺激的情况下,或者接触到一些书籍之后,因为好奇心理而对该犯罪行为的某一个阶段或整体进行模仿,而这种模仿行为也导致了新的犯罪;故意模仿犯罪,是指行为人根据以前犯罪分子的行为、方法,在产生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之后,借鉴其它犯罪行为和方法进行犯罪。从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看,未成年人一般很难产生确切的犯罪故意,大多属于非故意模仿犯罪,即在模仿心理和好奇心理的双重作用下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对策

  (一)外部措施

1.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与未成年犯罪有关的家庭因素,从教育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指家庭氛围方面,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要戒除家庭内部拼命追求享乐和金钱的风气,因为这种富贵淫逸的风气会造成未成年人的恶习的产生;其次,要戒除家庭内部的唯利是图的风气,因为这种风气容易滋生拜金主义,拜金主义容易形成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等恶习,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造成未成年人奸滑自私,缺乏社会公德,长此以往容易诱发未成年人犯罪;再次,家庭内部要营造和谐的气氛,未成年人长期生活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下会影响良好性格的形成,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这种未成年人和外界交流过少,性格较为偏激,也容易诱发犯罪。
2.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好坏难分,是非观念模糊,可塑性大,学校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来说学校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有犯罪倾向的未成年人进行重点教育,二是要对全体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正确的学校教育可以树立未成年人的预防犯罪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使其懂得犯罪对家庭、个人、社会的危害,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进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3.打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未成年人犯罪虽然具有突发性,激情犯罪较多,但是未成年人的犯罪仍然可以预防,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转变社会风气,提升整个社会文化内涵,提升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首先,社会应该对暴力犯罪加以谴责,从价值观上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否定,从而达到抑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其次,社会成员应该践行奉公守法,培养自身的公德心;再次,规范文化传播市场,限制暴力、色情等文化的传播,采取措施消除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的消极因素,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最后,完善社会治安网络,重视和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征兆,力争将未成年人犯罪消灭在萌芽阶段。

  (二)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

1.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认识
一些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很多和自我认识水平较低有关。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心理调节的基础,包括自我分析、自我感觉、自我感念、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对自身思想和自身行为的反思和提升,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进行的评价。青少年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较低,不能正确分析自身的心理发展情况,遇到矛盾和纠纷容易激动,不能寻求其它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未成年人对自我思想和行为的评价的能力较弱。提升未成年人的认知水平,能够提升未成年人对生存环境的驾驭能力,促使未成年人用自己的知识和思考来感知自身和外界环境发生的变化,进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培养积极的自我情感
未成年人应该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己内心正面情感的培养。情绪情感的产生是影响未成年人人格的重要因素,也是与未成年人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感,调解着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未成年人应该注意培养积极的、明朗的、开放的自我情感,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培养自主感、独立感、自尊心、自我价值感、自信心等,自我积极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未成年人远离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形成乐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未成年人远离犯罪,获得学业和成长上的成功。
3.促进自我意向的发展
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上,自我意向能够体现未成年人自尊的程度[一般来说,自尊程度较低的未成年人,潜能受到的抑制程度较低,自尊程度较高的未成年人,潜力一般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是什么样的人,这是因为很多人都按照自己实现预定的标准要求自己,经过一定的时间,这些要求内化成个人的内在行动。当前未成年人由于受到自身的经济和生理条件限制,对社会现象的判断能力很弱,所以形成和巩固积极正确的自我意向的能力比其他群体要差很多。现阶段家庭和学校应该给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让未成年人积极向行为端正、品德高尚的人学习,通过奖励先进、鞭策落后的方式提升未成年人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引导未成年人积极的投入学习和生活,避免滑入犯罪的深渊。
综上所述,防治未成年人犯罪的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想要做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需要对未能成人犯罪的心理原因做深度剖析,根据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预防对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社会、学校联动起来,也需要未成年人加强法制观念的养成,提升自我认识和培养积极的情感,防微杜渐,早加预防,从而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促进为成人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①操学诚,姚建龙,严明华.未成年人犯罪新动向新对策[J].检察风云2010,(10):13-14
②张泉,贾楠.朋辈心理教育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22-23
③许健,崔楠.论教师失范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03):11-12
④关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点:提升父母教育素质[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02):31-33
⑤李文宣.浅谈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J].法制与社会.2007,(06):40-41-14
⑥汪力,李高峰.哥们义气: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精神纽带[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05):8-9
⑦操学诚,刘桂明,路琦,牛凯.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04):6-7
⑧陈雁.在校青少年学生犯罪问题研究[J].山东审判.2011,(04):33-34
⑨周朝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中家长教育问题及建议——以江苏省的调查研究为例[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06):41-42
⑩熊宗鹏.试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及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J].法制与社会.2009,(32):7-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126.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月20日
Next 2022年1月2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