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摄影是否能被称之为艺术,这一议题在学术界被争论了许久。20世纪60年代约翰萨克斯策划的《摄影家的眼睛》展为这一议题呈上了迟来的答案。时至今日,人们依旧认为,摄影一词源于“光画”,是视觉艺术的形式之一。艺术存在多面性,摄影艺术也不例外。随着摄影作品类别的多元化,各种风格的摄影作品在不同程度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其中,达达主义摄影以及超现实主义摄影,这两种摄影作品堪称摄影艺术中的“反叛先锋”,从最初的饱受争议,到逐渐积累受众,再到成为摄影艺术领域的先锋,甚至将艺术理念横向延伸至绘画、影视等其他领域,达达主义摄影与超现实主义摄影经历了坎坷且漫长的发展过程,两者在视觉与观念上也存在较多的异同点。从达达主义摄影到超现实主义摄影,创作者们在视觉与观念上的变化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因此,本文以《从“达达主义”到“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视觉与观念变化》为论题,采用文献调查法、对比法、归纳分析法,对论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第一方面,本文从概念的界定角度入手,分别阐述了达达主义摄影的概念以及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概念,为之后分析两种艺术形式的异同点奠定基础;第二方面,本文列举了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在摄影作品上的异同点,分析发现,达达主义摄影作品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且将“破坏一切”作为行动准则。而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更注重“精神革命”,是精神革命的重建者,也是虚无主义的继承者;第三方面,本文结合两种摄影作品的概念特点、相同点与差异性,分析了从达达主义到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是如何进行视觉与观念上的转变的。分析发现,达达主义所追求的视觉上的冲突,启发了超现实主义对于空间与视觉的嫁接,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极大程度上保留了达达主义摄影作品对于视觉冲击力的追求,并延伸了视觉所及,将空间、意识流等元素融入到了作品当中,接替达达主义实现了视觉演绎的观念传承。
关键词: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视觉与观念;视觉冲突
引言
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上,人们追求艺术的脚步从未停息。正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威廉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诚然,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是存在差异性的。但艺术能够在波涛汹涌的发展浪潮中逐渐演变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离不开人们对于艺术审美的差异化需求。常言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不同,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视觉与观念上产生变化。
那么摄影是否也属于艺术?这一议题被人们争论了很多年。直至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现代艺术馆约翰-萨克斯基策划了《摄影家的眼睛》展,并邀请了大量艺术家前来观展,才让这个议题的答案尘埃落定。实际上“photography”(摄影)这个词的原意就是“光画”,它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面世,这使100多年“关于摄影是不是艺术”的争论显得荒唐可笑,也使得“摄影属于艺术的一种门类”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既定事实[1]。摄影是人类记录生活、拓印灵感、传递思想的艺术种类,摄影家与摄影爱好者们用镜头记录所见所闻,原本的动态内容在一瞬间被刻在了底片上,成为了静态的艺术。而优秀的摄影作品虽然是静态的,却动态冲击着人们的视觉,这便是摄影艺术的魅力所在。
相比于上世纪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纪实摄影艺术,达达主义摄影作品用其“反叛传统”、“对抗理性”等充满割裂感的特征,稳固住了其在摄影艺术中的地位[2]。如果说纪实摄影是记录真实人文生活的常规艺术,那么达达主义摄影就是追求怪诞、摒弃传统审美的先锋艺术。在摄影艺术作品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中,人们对摄影艺术的审美也趋于多元化,达达主义这种怪诞离奇的拍摄手法被更多人所接受,人们保留达达主义对传统审美的反叛精神,又在艺术层面加入了意识流表现手法,幻觉与真相相辅相成,最终形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这种视觉与观念的变化值得人们探究。
1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概念
1.1达达主义摄影的概念
达达主义摄影是以达达主义艺术运动为基础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最早起源于1916年,是一种无XX主义艺术运动,反抗、叛逆是达达主义艺术运动的代名词[3]。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相当一部分年轻的艺术家以及反战人士通过叛逆的艺术美学表达了对于资产阶级价值观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对与绝望。关于“达达”这一词汇的由来,当前学术界对其的解释为罗马尼亚艺术家查拉频繁使用的口头语“da,da”,在罗马尼亚语中,“da,da”译为“是的,是的”。另一种流行的解释是,在1916年的一次苏黎世艺术家聚会上,艺术家们随便翻开一本德法字典,准备随机选取一个词为此次艺术集会命名,选取的词汇就是“dada”,汉译为“儿童木马”[4]。
达达主义摄影是基于达达主义,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摄影艺术流派。兴起与欧洲,是当时的欧洲艺术家们反叛传统文化,表达创作否定的一种摄影形式。他们宣称“艺术与美学无关”,主张抛弃传统摄影审美,将虚无主义融合进摄影作品中。这种近乎戏谑、荒诞的摄影作品被人们称之为“达达派”[5]。早期的欧洲达达派代表人物哈尔斯曼曾创作过一幅作品《蒙娜丽莎》,如图1.1所示。
图1.1 哈尔斯曼创作的《蒙娜丽莎》作品截图
1.2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概念
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兴起比达达主义摄影稍晚一些,其兴起与上世纪30年代,这种摄影流派与达达主义摄影流派存在着不少共通之处[6]。很多超现实主义摄影流派的代表艺术家都认为: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来表现现实世界的内容是古典艺术家们已经完成的任务,现代艺术家应该对此进行革命,在创作上更多的利用“虚无主义”,通过暗房、剪辑等技术对现实世界的影像进行拼凑和改编,将一时间油然而生的灵感放大化,创造现实与臆想相结合的艺术境界[7]。
提及超现实主义的起源,大部分人都会联想到1924年法国作家勃勒东提出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他认为,超现实主义是人们表达纯粹精神世界的艺术流派,它不受任何理性的控制,也不拘束于任何来自美学与道德的固有成见[8]。超现实主义摄影亦是如此,时至今日,超现实主义摄影师都秉承着“思想驰骋于意识之中,成见之外”的艺术观念。超现实主义摄影的代表艺术家有很多,如X摄影师曼雷、菲利普霍尔斯曼、亨利布勒松等等。其中,曼雷创作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最为知名,常以“梦幻”、“抽象”为关键词,在“中途曝光法”的加持下,形成偏“意识流”的摄影作品,代表作有《一个女郎和她的五颗眼泪》,诚如曼雷本人所说:“我画我做不能拍摄的,同时也拍摄我所不能画的。”。下图为超现实主义摄影景点作品,曼雷的《一个女郎和她的五颗眼泪》作品截图,如图1.2所示。
图1.2 《一个女郎和她的五颗眼泪》作品截图
2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在摄影作品上的异同点
2.1达达主义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达达主义中的“达达”,在法语字典中译为“空灵的、糊涂的、无所谓的”,在德语字典中同时译为“儿童木马”,在罗马尼亚语中译为“是的、正确的”[9]。从达达主义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上来看,法语字典中对于“dada”的解释显然更加贴切一些。达达主义运动的创始人,罗马尼亚艺术家特里斯塘查拉曾在起草的《宣言》中为他创造的达达主义进行了界定。他认为,达达是人们忍耐不住痛苦的嚎叫,也可以是不符合逻辑的灵感,达达可以是任何事物和逻辑,它是生活中最为荒诞的艺术[10]。
早期的达达主义摄影艺术家汉斯阿尔普,在对自己的形象进行拍摄时,就用到了达达主义摄影手法,如图2.1-2.3所示。
图2.1 汉斯阿尔普自我摄影作品截图之一
图2.2 汉斯阿尔普自我摄影作品截图之二
图2.3 汉斯阿尔普自我摄影作品截图之三
汉斯阿尔普在对自己进行拍摄时,也采用了达达主义摄影手法。图2.1作品镜头中的汉斯阿尔普并没有直视镜头,而是用余光侧看向镜头,左眼被一个圆环状物体遮挡,整体呈现出怪诞的摄影风格。图2.2作品镜头中的汉斯阿尔普低身凝视镜头,怀抱抽象雕塑,将玩世不恭的情绪充分融入到摄影作品中,将达达主义摄影作品的“叛逆”、“怪诞”等风格呈现得淋漓尽致。图2.3作品镜头中的汉斯阿尔普只露出了自己的半张脸,彻底打破了传统人像摄影作品的风格,整体风格极具冲击力与破坏力。
欧文布鲁文菲尔德深受早期达达主义艺术风格的影响,成为了继汉斯阿尔普之后的第二批达达主义摄影师。出生于德国柏林的欧文布鲁文菲尔德10岁就成为了业余摄影爱好者,在移居巴黎后,又受到达达主义中“虚无主义”的影响,从职业时装摄影师变为了达达主义摄影师,将真实与虚无融合在了其作品当中,总能利用负感效果以及多重曝光的手法将抽象的内容融合在自己的作品当中[11]。其作品中的虚无主义常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图2.4所示。
图2.4 汉斯阿尔普《奥黛丽赫本》作品截图
汉斯阿尔普摄影镜头下的奥黛丽赫本并没有全身,只有头部上镜,且汉斯阿尔普将演员奥黛丽赫本的头部复制多个,呈现出虚幻的重叠风格。虚无主义在汉斯阿尔普的作品当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达达主义风格的摄影作品在摄影艺术史上,带给观众的感觉即为“虚幻”,虚无主义在达达主义风格摄影作品中被呈现的淋漓尽致。1945年3月X版《Vogue》“Do Your Part for the Red Cross”主题封面,虚无主义在这张封面作品中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呈现[12],如图2.5所示。
图2.5 X版《Vogue》“Do Your Part for the Red Cross”主题封面截图
可以看出,在X版的《Vogue》“Do Your Part for the Red Cross”主题封面中,这个时尚女人的身影在镜头下若隐若现,仿佛有一张透明的纸将女人与镜头隔绝开来,红色的十字将女人本就模糊的身材遮盖住,在红色、白色两种颜色的映衬下,女人的轮廓变得更加模糊不清,几乎成为了虚幻不清的影子,连表情都难以看清[13]。但从整体上来看,这幅作品却给人一种强烈的主题感,结合标题Do Your Part for the Red Cross(你是否愿意为红十字贡献一份力量),就能明白,镜头下面红色的十字寓意“红十字”,而从女人模糊的轮廓中依稀能看出她想推动身前红色十字,给予红色十字力量。这张照片整体的风格是模糊且虚无的,但是表达出来的内容却是笃定且具备力量的。
2.2达达主义“破坏一切”的行动准则
除了“虚无主义”之外,达达主义摄影作品所传递出的思想还有“破坏一切”,是对真实事物的颠覆,也是对传统思想以及老旧观念的改变。如达达主义摄影风格的延续者,著名摄影大师杜尚的《泉》,就是达达主义“破坏一切”风格的标杆之作[14],如图2.6所示。
图2.6 杜尚摄影作品《泉》作品截图
一个小便器在杜尚的镜头下竟然被命名为《泉》,并印有“RMutt”的签名字样。杜尚将这样的作品当做是对传统观念的“挑衅”,小便器本身是无法与摄影艺术相关联的物件,在大多数以“高雅”和“时尚”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当中,小便器极少出现在镜头前。而杜尚将小便器这一物件作为了这幅作品的主角,并用命名其为喷泉,显然是对传统高雅艺术的一种“破坏”和“颠覆”。这种怪诞的摄影风格似乎有几分行为艺术的风韵在其中,而这只是达达主义摄影作品“破坏一切”创作思维的一部分,主要表现的是叛逆与怪诞。同时也有很多达达主义摄影风格的优秀作品利用更加夸张的结构手法对照片中的物件进行改编,视觉冲击力更甚,可谓“破坏力惊人”[15]。
素有“达达才女”之称的汉娜霍克于1919年创作的达达主义摄影作品《用达达餐刀切除德国最后的魏玛啤酒肚文化纪元》,如图2.7所示。
图2.7 汉娜霍克《用达达餐刀切除德国最后的魏玛啤酒肚文化纪元》作品截图
汉娜霍克在达达主义摄影作品当中充分利用了解构、剪辑等风格,作品命名也晦涩难懂。从作品名称入手,可以发现汉娜霍克将“啤酒肚”视为一种文化,而将达达主义比喻成“餐刀”,这是汉娜霍克对文化界定的一种“破坏”,破坏的工具显然就是达达主义。照片中人物的头与身体比例夸张,不符合传统的人体工学审美。怪诞离奇的创作思维深深地抓住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告诉人们:“夸张且破坏的风格才是新时期的摄影艺术走向”。
2.3超现实主义是“精神革命”的重建者
相比于达达主义摄影作品,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保留了达达主义作品中的“虚无主义”,同时加入了更加深刻的思维,即“精神革命”。多利用暗房加工、多次曝光等特技将一些互不关联的影像或变形、或省略,反逻辑、超常态地错乱组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与梦幻、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艺术境界”。如著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杰利尤斯曼的代表作品《漂浮的树》,把偶然的灵感呈现在作品当中,将“梦幻”
与“夸张”等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了自己非凡的想象能力,同时也凸显出了“精神革命”的理念与想法[16]。
经典超现实主义代表作有《漂浮的树》、《森林之床》、以及《达利阿托米卡斯》等作品,如图2.8-2.10所示。
图2.8 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漂浮的树》作品截图
图2.9 罗伯特帕克哈里森摄影集《森林之床》作品截图
图2.10 菲利普哈尔斯曼《达利阿托米卡斯》作品截图
从上述几个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些超现实主义作品中重点突出了自己的创作灵感,夸张且俏皮的表达出了摄影作品创作者们的灵感。在作品中,他们将灵感视为对“快乐创作”精神的革命武器,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现形式。照片中的每一个镜头下都呈现出“骄傲”、“活泼”的神态。这些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成为了“精神革命”的线索。这也是超现实主义与达达主义在摄影作品上的差异之处。
2.4超现实主义的虚无主义态度
相比于达达主义摄影作品,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虽极大地保留了达达主义风格中的“虚无主义”,但其在虚无主义方面的态度要更深一层[17]。
如果说达达主义摄影作品的虚无主义表现在了荒诞、猎奇等方面,那么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的虚无主义则重点表现在了精神层面上,如图2.11所示。
图2.11 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截图
可以看出,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的风格是虚幻的。作品中的手托起一个鸟巢,鸟巢中的蛋裂开,里面的鸟已然诞生,但却并没有飞出相框,而是成为了一个张开双臂,翱翔于天空的女人。在远处的阴霾下,那个女人向着阴霾中的一束阳光飞去。这样的构图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现实中的人不会飞,也不会从蛋壳里诞生,但实际上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人对于心中那束光的追求。作品中的手托起的不仅仅是鸟巢,还有被保护的梦,女人从“梦”中破壳而出,飞向更遥远的“精神伊甸园”,层层阴霾可以是现实对梦想的阻挠,也可以是女人追求光明路上的约束,整幅作品体现出的虚无主义,让人们不禁联想到了“自我救赎”[18]。
3达达主义到超现实主义摄影视觉与观念上的转变
3.1达达主义的视觉冲突
站在历史发展层面上来看这两种主义的摄影作品,达达主义摄影作品的发展更早,随着达达主义作品的发展,超现实主义摄影风格逐渐萌芽,最终摆脱了达达主义的束缚,成长为新的摄影风格。发展较早的达达主义是人们对抗传统审美的必然结果,追求的审美简单而极致——那就是强烈的视觉冲突。可以说,达达主义是摄影作品中的“先锋”[19]。
达达主义摄影作品重在突出视觉冲突,通过叛逆、怪诞、以及打破传统摄影风格的方式,高度提升作品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如图3.1所示。
图3.1 达达主义风格摄影作品截图
可以看出,达达主义风格的摄影作品是叛逆的,视觉冲击力也是惊人的。其惊人之处在于打破了人们对于摄影艺术的固态思维。照片中的女人全裸出境,只穿了一只鞋,将脸藏在了画像的后面。以人们对传统摄影作品的审美角度出发,这样的照片显然是“不可理喻”的,但这正是达达主义摄影作品的创作核心——打破常规。越是怪诞、不可理喻,越是达达主义摄影作品所追求的艺术风格,如图3.2所示。
图3.2 达达主义风格摄影作品《大玻璃》截图
又名《甚至,新娘被她的单身汉们剥光了衣服》
可以看出,整幅作品没有展现出一丝露骨的元素,但是却将作品中新娘与光棍对于性的欲望展现得淋漓尽致,用隐晦且抽象的作品元素表露创作主题,是达达摄影与当时传统摄影风格背道而驰的经典体现。达达主义作品对于视觉冲突的理解怪异又隐晦,作品背后的创作者们用对艺术的执着坚持与追求塑造了这样一种自由、不受拘束的摄影风格。
3.2超现实主义空间与视觉的嫁接
与达达主义摄影作品风格相似,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同样延续了怪诞、离奇的创作风格。不同的是,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将空间与视觉进行了嫁接,不再是简单的冲破固有审美,而是在破坏纪实审美风格的基础上引入了“空间”概念,如图3.3所示。
图3.3 超现实摄影
可以看出,照片中的手被漆满了黑色,捏住一张白色的纸牌。背景中的四张纸牌仅有一张为正面,其他都是反面。这张照片中,纸牌可以理解为流逝的时间,整体背景就像是一个钟表盘。处于正面的红桃K代表着已经流逝的“过去”,手中捏着的红桃Q则代表着正在经历的“现在”,剩下三张反面纸牌则代表着难以预知的“未来”。这样的构图方式巧妙地将时间、空间等概念引入到作品当中,是超现实主义空间与视觉相嫁接的完整体现。
在视觉的演绎与观念的传承上,达达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都是根据作者的意念进行创作的,其创作过程中都是创作者的观念为主导因素,视觉的应用上都是对其所拍摄纪录想法的还原,均有成功的情形。
如达达主义摄影师Erwin Blumenfeld将达达主义运用到现代的广告时尚摄影中,充分展现了达达主义打破常规的美学,将创意的构思与反常态的构图进行应用,让艺术与时尚得到了兼顾的展示,让人眼前一亮且后过目不忘,如下图3.4-3.6所示。
图3.4 摄影师Erwin Blumenfeld达达主义摄影作品截图之一
图3.5 摄影师Erwin Blumenfeld达达主义摄影作品截图之二
图3.6 摄影师Erwin Blumenfeld达达主义摄影作品截图之三
在超现实摄影在现代的传媒应用中,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力量,如影视剧的拍摄,平面广告传达,产品的设计包装等,在国内的仙侠主义的影视作品或国外的赛博朋克式主题的拍摄中就会常常看到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运用,从场景布景到后期的拼贴剪辑,表达的无非都是人们脑海里反应的非现实的场景,对现代和未来式的摄影拍摄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达到想象与现实的结合,这也对当代一部分摄影师也起到了开拓创新思维、并为其提供了创作灵感的来源。
日本摄影师YuniYoshida,以多彩的超现实主义形象而闻名,她将超现实摄影中所蕴含的梦境般的虚幻抽象世界作为自己的灵感缪斯,与模特相辅相成,贯穿画面,将其似梦的虚幻表达理念当做灵感来源的一部分,将超现实摄影运用到了商业广告摄影中,用超现实的手法与模特结合表达出所摄内容,使人们感受到所摄作品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在观念上达到了让受众“一看即懂”的效果,如图3.7-3.10所示。
图3.8 日本摄影师YuniYoshida超现实摄影作品截图之二
图3.9 日本摄影师YuniYoshida超现实摄影作品截图之三
大多以童话般的效果增加了趣味性,将商业广告摄影与超现实主义摄影结合,一方面在具有较强观赏性的同时,更好体现出作品表达意欲以及暗示含义,以便人们理解[20]。
结论
综上所述,从达达主义摄影,再到超现实主义摄影,不论是在视觉演绎上也好,或观念传承上也好,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使摄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座链接幻想与现实的桥梁。无论是过去也好未来也罢,二者给 摄影界带来的意义是非同小可的。通过拍摄使摄影事物的本来意义发生改变,使摄影解放人们内心深处的灵魂,通过幻与真、虚与实给予人们全新的感受和想象,并通过超现实的手法使人们达到了意境的共处、共情。这种摄影风格无疑带给了摄影界历史这一分支的解释和交代,并开创了先河。
参考文献
[1] 霍普金斯.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0.5:13-19
[2] 戴维·霍普金斯.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3.6:21-25
[3] 比格斯贝.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M]. 北京:昆仑出版社, 1989.1:19-22
[4] C·W·E·比格斯比. 达达与超现实主义[M].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1989.2:21-26
[5] 姚钟华. 达达主义到超现实主义[M]. 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0.2:36-39
[6] 赵冠男. 达达与超现实主义[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9:12-19
[7] 大卫·G.威尔金斯. 培生艺术史20世纪至今的艺术[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3:25-28
[8] 苏西·霍奇著. 艺术的源代码[M].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8.1:15-16
[9] 钟林卡. 摄影的道理[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7.8:21-23
[10] 王真. 世界摄影流派大赏[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7.9:29-34
[11] 陈彦峰. 浅析当代艺术产生的必然性[J]. 美术教育研究, 2015(13):60-81
[12] 王美艳. 随机法之于平面设计的创造性价值[J]. 设计艺术研究, 2015,5(03):1-6
[13] 刘宏燕. 浅谈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关系[J]. 艺术科技, 2015,28(04):283-284
[14] 范晓颖. 城市影像漫谈[J]. 大众文艺, 2019(23):169-170
[15] 顾明智. 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J]. 大舞台, 2014(11):86-87
[16] 王璐熠. 论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的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J]. 现代视听,2014(08):11-14
[17] 王俊生. 重建与修正—超现实主义视觉艺术理论对当代绘画图像的哲学启示[J]. 大舞台, 2016(10):16-17
[18] 李为民. 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自由因素解读——以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为例[J]. 艺苑, 2014(02):32-33
[19] 徐红. 浅谈超现实主义艺术对时代的影响[J]. 美术大观, 2014(02):48-49
[20] 柳森. 现代主义艺术各流派艺术主张初探[J]. 才智, 2014(02):254-255
致谢
时光飞逝,四年的学习生活转眼已将结束。就要告别母校,告别我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借此机会向他们表达深深地谢意。
首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本文从开题、写作直至最终定稿,老师给予了诸多建设性建议。在老师认真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本论文。在学习、教学和科研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依然利用宝贵时间为笔者审阅论文,并及时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十分感动。在此论文完成之际,我向老师致以由衷地感谢和深深地敬意。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令我景仰和敬慕,并将使我终生受益。
感谢母校内所有教过我的老师和使我受教的老师们,他们无私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我在大学中学到很多。还要感谢长期以来给我诸多帮助的同学们,你们的友情将是我一生最值得珍惜的财富和最值得怀念的情感。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7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