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乡村佛事》创作

 摘 要

在高速运转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发快速,作品《乡村佛事》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一名乡村老人在家如何的生活。运用了纪实摄影的表达方式记录了老人生活,真实反映了一个老人自己在家的状态。

本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乡村佛事》的创作综述,论述了课题的研究与背景,第二部分描述了《乡村佛事》的创作依据,是什么原因让作者选用纪实摄影的方式进行创作,并描述纪实摄影的起源以及对生活的影响,第三部分,讲述了《乡村佛事》的创作过程,描述了作者为何拍摄这组作品,第四部分为全文总结和拍摄后的心得体会,总结一下对佛教生活的一些理解以及对纪实摄影的理解。介绍一下选择黑白拍摄的原因,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技巧,在构图方面的选择,黑白摄影的优势,纪实摄影后期修饰的注意事项。

纪实摄影是摄影的组成部分,纪实摄影的出现是摄影的一次变革,更是标志着摄影走出绘画的道路。它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的摄影方式,纪实摄影具有作为社会见证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摄影;报道;生活;纪实

 引言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紧凑的生活让很多人都很是疲惫,无暇顾及家中的老人,并比了解老人的生活。本文的创作宗旨就是运用纪实摄影,结合现代技术报道一位农村老人的佛堂生活。

在现在新媒体的影响下,纪实摄影的本质发生了改变,也改变了纪实摄影的中心理念,在纪实摄影的表现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纪实摄影对普通人们对现代文明的理解并没有变化。

纪实摄影是对被摄者状况的图片呈现。其中流露出对拍摄者的关心。不管是大众还是个别边缘个体,都被拍摄成一个个美妙的瞬间,被铭记。

作品《乡村佛事》的创作过程便是通过数码拍摄的纪实摄影作品,进行实地的查看,确保事件的真实性。拍摄后输入到电脑中进行细节的调整,

调整照片的色温,还原真实度,建立白色蒙版,排列照片,并配上相应的文字,《乡村佛事》的主题是纪实,所以一切拍摄和都是以真实还原为根本,不能夸张,呼应主题。

报道摄影作为纪实摄影的一部分,纪实摄影没有那么严格的时间要求,不能用一张照片来表现被拍摄的事件,需要多张的照片和组合来呈现想要的结果,一张照片是表达不了我们想要拍摄的事件的,然后是照片的选择,选择一些突出主题的照片,颜色的选择也很重要。

每按动快门,就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要有非常高的观察能力,有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物要有面擀的发现能力,对选择的事件要有绝对的速度,要有握最佳时机的能力。一张真实的照片,往往展现出的是人性的最真实的一面。

纪实摄影也需要艺术性,不能单方面的记录,画面不具有视觉的冲击性,这种作品只是简单的记录不能做到让观看者产生思考并去分析问题,这需要一定的拍摄手法和运用光线的方式,能够给画面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

照片不能只用美观去比较,也需要人们从社会角度上去分析。纪实摄影作为见证事件发生一种方式,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发生的事件,记录大众的生活,与单纯的记录摄影不同的是,将拍摄到的内容中个体实际情况表现清楚。所以我选择了纪实摄影的方式创作了《乡村佛事》。

每一幅纪实作品的诞生都代表着一件真实发生的事件,它们都承担着记录一件发生的事件的真实性,它们都将成为历史,并永远的流传下去,每一次按动快门就是在记录,这些照片在不久的将来也许额就是历史,我们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在《乡村佛事》的创作过程中,拍摄的人都是需要和当事人进行协商的,因为我们要做到真实的记录,所以每个镜头都是采用现场抓拍的方式进行拍摄。

纪实是真实的记录和真是的表达。记录被摄者状态的摄影,与记录摄影不同,将拍摄到的内容强烈诉诸于人民的个体报道性质的意思。希望更多的美好或者不美好的事件都能得到应有的真实记录。

 1《乡村佛事》创作综述

 1.1创作背景

在生活节奏更加快速的现代,人们已经很少能有自己的时间来进行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每次在回到农村看望老人的时候都会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好奇,究竟是什么让老人的生活充满了动力,变的这么充实。然而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用何种拍摄方式去记录这件事,在看到摄影家吕楠的作品《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后,我找到了答案。他以写实的手法用镜头拍摄下了偏远地区的那些神父和教徒们的生活状态,给我们呈现了古老而纯净的信仰。希望能用他的这种方式记录下老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才有了《乡村佛事》这组作品。

 1.2 作品阐述

1.2.1创作目的

通过《乡村佛事》这一系列的摄影作品,想要呈现出一位农村老人的生活状态,每天烧香拜佛为儿女祈福,打坐练功,念诵佛经,和一些朋友探讨佛理。表现老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的想法。引起人们对老人的关注,关注老人的生活,有些时候老人为了不让儿女挂念担心会想出很多的方式来减少儿女的负担。从作品中,直接观看事实的本质,引出令人深思的内涵。

1.2.2创作内容

作品《乡村佛事》是以多种不同的纪实照片组合起来的,表现的是一位老人的生活。分别为上香礼佛、打坐念经、走八卦、探讨佛理。老人每天早上5点起来进行洗漱,然后到佛堂更换供果,燃香,对着佛像三次鞠躬,把香插在香炉,然后进行跪拜,每天一大拜。等待佛友然后到后院的花园进行走八卦。8点左右吃早饭,都是素食,因为佛教以不杀生为主。到10点-13点出去干农活,浇菜,除草,更换秧苗,晚上到佛堂和道友一起念经,打坐也叫上晚课,这些都是每天必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不胡思乱想影响自己的心情,佛教讲究修心,这也许就是一种修心的状态。

礼佛有三拜,表达对诸佛的尊敬、感谢,感谢佛主对自己生活的照顾,为儿女祈福,希望自己和儿女在这一年里风调雨顺,平平安安。如图1.1、1.2、1.3所示。

4bcfa56666dfa534c9e219ce30162939  图1.1 《乡村佛事》系列作品1

4b0a903aec0d465aa3a24b400819f011  图1.2 《乡村佛事》系列作品2

60ed7fb117337976fc1fdea802d6a9e5  图1.3 《乡村佛事》系列作品3

走八卦:又叫做九宫八卦步,可使身体得到足够的锻炼,保持关节的活动性,防治骨质过早疏松,非常适用于老人的运动方式。如图1.4、1.5、1.6所示。

图1.4 《乡村佛事》系列作品4

620dff7826f69ba393e22b53f5187156

图1.5 《乡村佛事》系列作品5

be81628a167fc3fb65535c0128f56032  图1.6 《乡村佛事》系列作品6

22cf3b99f5e87b7add16d4fda6eb5932  中国佛教讲究素食。不杀生,肉类,只要不看见杀、不听见杀、不是我杀,都可以接受,如图1.7所示。

b3d120baecf49d5c27f1562604e713de  图1.7 《乡村佛事》系列作品7

每日除了修佛,还有一些家务需要去做,种地、浇菜,每一样都是一种修行,如图1.8、1.9、1.10所示。

a5ffd1e243b0e55003f3db32c525e8e9  图1.8 《乡村佛事》系列作品8

f7ede4c0e54bfbdb6835583e6b6a792c  图1.9 《乡村佛事》系列作品9

a4171ca55c397decffefd9afd9c0c4fe  图1.10 《乡村佛事》系列作品10

  2《乡村佛事》创作依据

  2.1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 顾名思义就是真实地记录反映事件和对象的摄影,不干涉被摄对象,不破坏现场环境气氛,原原本本地用照片记录被拍摄对象,因此,纪实摄影有着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发挥着作为真实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作用[1]。

摄影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四五运动”以前,中国没有“纪实摄影”这个概念[2]。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纪实摄影,是以“四五运动”摄影思潮为启蒙,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才在中国初现端倪,看不到“组织加工”和“摆布”之外的另一种真实[3]。

X人罗依·斯特莱克曾在1935年提出要为纪实摄影确定出准确的定义,法国摄影家欧仁·阿特热在20世纪初最先在摄影当中使用“纪实”一词,X纪实摄影家多萝西娅·兰格在1940年确定了英文“纪实摄影”概念理论[4]。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说,摄影一方面教导我们一种新的视觉符号[5]。

 2.2纪实摄影的发展

自1839年摄影术诞生 100余年以来,纪实摄影作为一种以人文视角来反映现实的艺术语言,对把更多需要被众人了解、关切的事件借助摄影这一艺术形式放大来说乃是应有之义[6]。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主流摄坛一直被高大全、红光亮的“三突出”影像所主宰,他们镜头中的对象通常是被导演修饰过或被权力支配的可叙事的人物和事件[7]。

西方工业化时代,由于纪实摄影的积极参与和作为,为时代大变革留下了珍贵而完整的影像资料,拍摄过程均经过专业的规划和设计,所获得的影资料,不仅满足了纪实的要求,也作为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被人欣赏[8]。技术性图像的发明以摄影最具爆炸性的影响力[9]。中国人限制对摄影的使用,拍照永远是一种仪式,永远涉及摆姿势,一张好照片需要有一个好的主题[10]。

新闻摄影不是必须是黑白的,但是黑白色的照片更适合新闻或者纪实类的摄影,这一点不用去怀疑。去掉彩色,留下黑色与白色,直接面对事物的本质,这是新闻摄影所需要的,这是胶卷相机的优势,数码相机的宽容度有多限制。纪实摄影的实际就是真实的记录一件事,保持事件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因此,太多的后期修饰就会没什么用处。然而对于拍摄的照片会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影调与构图不是特别的满意,就可以进行一些后期的修饰。黑白是色彩处理方式,它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考验,有很多的作品都是黑白作品。

目前在国内关于纪实摄影,应该属于新闻摄影范畴[11]。

侯登科是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重要人物,是对生活真相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作品《麦客》记录了田间百姓的生活,用最平常的拍摄方式,将麦客们的的生活方式和劳作的样子保留了下来,为人们留下了20 世纪即将消失的中国农村人们的生活影像,如图2.1、2.2所示。

e7d3bf17765a9d2c3560208e643c3336  图2.1侯登科《麦客》

dee1f1877406721e3908489c46fc6f51  图2.2侯登科《麦客》

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是根据火车上人们生活的状态来进行创作,用每张列车上人们的状态的照片,展示了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生活状态。记录了 20世纪中国铁路的状态,如图2.3、2.4所示。

d96acb94e8e04aa44ed359c8d495aefc  图2.3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443e530a35569a54ac999bb6e0992e79  图2.4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中国的纪实摄影跨入了 21世纪,形成了3种类型,第一类反映现存的社会问题,也称为“报道式”纪实摄影[12],如图2.5、2.6所示。

7f6ee56379fe9d88bbba711f61ac4d78  图2.5谢海龙《希望工程纪实》

314259b5c438c6ba95327d8960284ace  图2.6 赵铁林《另类人生》

第二类关注由于社会转型而即将消失的文化遗存和传统民俗,为后人留作历史资料,也称为“文献式”纪实摄影[13],如图2.7、2.8所示。

e82003be48a7c00af3aeb5467637b483  图2.7 陈锦的《四川茶铺》

5537e2e0ebd8a70bea78c64ed89a0ba1  图2.8徐勇的《胡同101像》

第三类描绘世俗生活,也称为“日记式”纪实摄影[14],如图2.9、2.10所示。

纪实摄影《乡村佛事》创作

图2.9焦波的《俺爹俺娘》

284fbb7e7a2fe90636dec69315fc1d18  图2.10胡武功的《西安记忆》

4051944ee1e73d46ac4201ca5bf7833c  这些作品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是对被摄者和事件的真实描述和展现。所以纪实摄影要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事件的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在创作《乡村佛事》的时候也要去了解被摄者要做的事和做这件的原因。纪实摄影和类型学方法结合起来,又可以作为一种行为艺术[15]。纪实摄影的目的就是要对真实的世界予以真实的表现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16]。纪实摄影要想真正掌握,就必须学会观察生活的每个细节[17]。纪实摄影人员在运用该种抓拍技巧时,需要具备丰富的抓拍经验[18]。纪实摄影在反映社会现象时的直观性、精确性被人接受并喜爱,这在解放人的视觉疲劳的同时也赋予了纪实摄影得以不断发展的血脉[19]。

 2.3灵感来源

作品《乡村佛事》的创作灵感源自于中国纪实摄影师吕楠的作品。《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这组照片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吕楠以写实的手法用镜头记录生活在偏远地区的那些神父和教友们的信仰生活,也是彼时中国底层宗教信仰者的真实写照[20]。吕楠这组作品与1996年完成。“在路上”,对于信徒的意义就是一生都走在上天堂的路上,只有虔诚的人,才有资格上天堂,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对吕楠来说,也是一个人生与艺术上的升华。吕楠曾说:“我是没宗教的,我只有信念,艺术家要有信念,最好不要有宗教。”这些照片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性,明确了创作的方向,使用黑白摄影的方式进行创作,并选用一些人物的特写进行表达,如图2.11-2.14所示。

2b637b81a8b553f71fda27196725201f

1e6e639c632a015411e1c938b5e43382

吕楠用了15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的三组作品《被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在路上-中国天主教》和《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在拍摄《被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中,这些人的状态被真实地记录下来,完整的体现了当时病人的状态。 如图2.15至 2.17所示。

图2.15《被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

058edc056fa8b737787f7d9ab5f25033  图2.16《被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

39af08cfdc2e01ba34c18186c4a43a6aee645d5283ee555e1c1d53c811adbc16  图2.17《被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

在拍摄《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的7年时间,到过40多个村庄,拍摄了2次春播和4次秋收。在这七年中几乎每一年都有一半的时间在西藏,在这个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如图2.19-2.21所示。

ae06c4839a287a3e6a7a6b3c665088d2  图2.19《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

bd00eb36ead41a6dd231454a5f301034  图2.20《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

e9791237cae61b4734b057e7142c1c64  图2.21《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

作品《乡村佛事》通过模仿吕楠大师的拍摄手法,依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来拍摄记录。真实的记录一位佛教徒生活的,每天的劳动和修行、一起走八卦和道友打坐念经。生活充实并且快乐。体现了农村老人生活的精神状态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每天都很充实。

3 《乡村佛事》的创作过程

  3.1前期准备

整体《乡村佛事》作品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前期的准备、以及和被摄者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在开始拍摄的前期,我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搜集了很多可用于《乡村佛事》作品中的素材,这帮助我丰富了我创作的构图与画面的饱满度。查找关于佛教的礼仪,需要注意的事项,拍摄时尽量避免一些禁忌。

第一次的拍摄并不理想,指导老师给了很多建议,角度过于单一,拍摄的内容过于空大,没有体现出乡村的特点,没拍摄人物的脸部细节,没有近景的特写,由于是第一次的拍摄,前期准备也不周到,时间间隔过短,并不能体现时间的变化。第二次拍摄吸取了第一次的经验,但是在拍摄的时候运用光线进行创作的过少,老师给了一些选择,逆光拍摄,多拍一些具有光线技巧应用的,要有动静结合的,多挣加一些创作技巧。

 3.2现场实地拍摄

作品《乡村佛事》的拍摄有多个地点,由于每个环境的光源,环境的不同进行调整,拍摄的时候是按照被摄者一天做什么的先后顺序进行的拍摄,所以需要注意相机的调整,有的地方想要拍出俯视的感觉并不容易,因为条件所限所以加上了一个凳子和桌子站在上方进行拍摄,室内的光源过于暗淡,很容易造成对焦的不准确。一个三脚架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在你选择慢门的时候稳定相机。拍摄的内容要符合主题,不能选一些太过空旷的场景进行拍摄,这样不能体现主题,不能突出拍摄的内容。

3.3后期修饰

这幅作品的前期准备以及拍摄是很主要的,但后期修饰也很重要,因为是纪实摄影,所以在修饰的时候要格外的小心,不能破坏画面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能过多地进修饰,由于拍摄的raw格式文件是彩色的,所以要先对照片进行黑白的处理,加大照片的对比度,使画面个具有冲击性,因为减少了其他颜色,所以吸引眼球的更容易体现在主体上,一张照片是否能够用黑白来表现完全取决于光线的应用,一张好的照片要有好的光影。在后期修饰的时候老师也给了很多的建议,因为是一组照片,所以照片不能有忽明忽暗的情况发生,所以要统一明安关系,保证色调的统一。修饰完照片后需要进行排版,将选好的照片和文字进行排列组合,达到最终想要呈现的效果。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纪实摄影注重的是以摄影的方式记录一件事的真实状况与状态,对人们生存及生活的各种事件进行记录,由此提出较为深刻的话题,引发人们的普遍的思考,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让人们有真实的面对被摄者的感觉,能够有亲身体会的感觉,让人们更加了解一个乡村老人在家务农的时候还不忘拜佛烧香,为儿女祈福,坚持知己的信仰,让观众产生思考。

作品《乡村佛事》以纪实摄影的形式呈现,真实的反映了被摄者的生活状态。将被摄者一天所经历的人和事完整的记录下来,并配合文字排版,构成一组真实反映教徒生活的摄影作品。

纪实摄影是对社会现状真实的记录方式,真实的记录被拍摄的人物与事件,大多以抓拍的创作方式进行拍摄,这样的拍摄方式更能体现真实性。作品无论变现出被摄者什么样的状态,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人物特性,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人们的思考和社会良知。

纪实摄影是一种真实的记录方式,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存在以这个世界上,并认真的记录着发生的每一件事,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将以历史的姿态呈现给广大观看者。

参考文献

[1] 陈曦,孙承鹏. 纪实摄影综论[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2014(01) :41-42

[2] 赵凤兰. 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与流变[J]. 中国文艺评论, 2016(11) :71-81

[3]梅常青. 新时期纪实摄影的发展与创新[J]. 学术交流, 2011(03) :206-209

[4]张乃千.浅谈纪实摄影“决定性瞬间”的意义[J].记者摇篮,2019(12): 82-83

[5] [美]苏珊•桑塔格. 论摄影[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1:2-5

[6]张笑菡.论纪实摄影的风格走向[J].新闻传播,2019(09):55-56

[7] 闫平. 纪实摄影:缘起、挑战与未来[J].新闻春秋, 2019(03) :57

[8]杨光. 西方工业时期的纪实摄影[J].文化Culture,2015(22) :67

[9]马国明. 班雅明[M]. X:X东大出版社, 1998.1:36-67

[10]涂宏洁.纪实摄影的人文情怀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9,3(12):231

[11]谢白. 摄影基础与纪实摄影通论[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4:54

[13]白羽.专题性纪实摄影概念的明晰[J].艺海,2013(05):111-112

[14]卢静. 中国纪实摄影一瞥[J].文化论坛, 2005(19) :183

[15]孟云.探索纪实摄影的功能与价值[J].大众文艺,2013(22):190

[16]杨莉莉.纪实摄影,抑或当代艺术——当代纪实摄影的走向[J].美苑,2007(03):26-31

[17]王朝辉.浅谈纪实摄影中的抓拍与摆拍[J].美术大观,2011(07):104

[18]王馥.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05):91-93

[19][英]约翰·伯格. 观看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74-76

[20]吕楠. 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M]. 香港:中国图书出版社, 2000.1:4ß

  致谢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首先要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老师。感谢他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审查、修改我的论文,对我的论文进行指导。我也要感谢大学四年中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们,感谢你们的辛苦付出,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是我一直以来的学习榜样。祝福老师和同学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事事如意。同时感谢老师在论文的准备前期,指导我进行理论的收集以及拍摄方向的定夺。对我后期的整体研究结果帮助显著,受益匪浅,感激不尽。

同时感谢与我相互陪伴,并肩作战四年的各位同学们。因为有你们的存在,我的大学生活才完成了完美的节点。大学四年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是我由稚嫩和青涩走向社会的不可或缺的成长阶梯。

在论文结尾之际,我感慨良多,时光匆匆,大学四年,感谢各位老师的教导和每位同学的陪伴。学海无涯,我会不断努力,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

纪实摄影《乡村佛事》创作

纪实摄影《乡村佛事》创作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6月1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8901.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6月14日
Next 2023年6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