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论文范文(精选8篇)

护理范文一:放疗期间鼻咽癌患者配偶心理状态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目的 调查放疗期间鼻咽癌患者配偶心理状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广州某三甲医院鼻咽癌放疗患者的配偶52例,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52例鼻咽癌患者配偶中44%有焦虑症状,SAS平均得分为(45.98±10.67)分。鼻咽癌患者的放疗次数、家庭医疗付费方式不同,患者配偶的SAS得分不同,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咽癌患者配偶焦虑发生率高,医务工作人员应重视鼻咽癌放疗患者配偶的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筛查以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缓解鼻咽癌放疗患者配偶的焦虑情绪,尤其是患者放疗次数多、自费者。

[关键字]鼻咽癌;患者配偶; 心理状态

1前言

目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长[1-2],其中鼻咽癌的发病率在我国相对较高,占全球鼻咽癌发病率的38.29%,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4]。该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以放射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5]。在放疗期间患者容易出现中耳炎、放射性鼻炎等不良反应[6-9],可致患者的营养摄入不足[10]、生活质量降低以及社会功能有所缺陷[11]。多项研究表明,恶性肿瘤不仅让患者承受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对其家属的心理状态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12]。有力的家庭支持,可以对患者起到支撑患者经济和精神的作用,使患者更好地配合相关疾病治疗,进而有利于治疗的效果和疾病后续的良好发展,从而影响生存时间[13-14]。放疗过程中鼻咽癌患者的配偶作为患者的主要家庭支持者以及直接照顾者,是患者精神支柱的主要来源。目前鼻咽癌患者配偶的相关心理研究鲜见。因此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放疗期间鼻咽癌患者配偶的心理状态以及影响因素,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 可以对患者疾病的治疗起到支持作用。现报道如下。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选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将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广州市某三甲医院介入放疗科进行放疗的鼻咽癌患者的配偶进行编号,再选用抽签的方法来抽取所要调查的对象,抽中后的患者就不在抽取对象的范围之中,直到样本量足够才停止抽签。研究对象纳入标椎:①获得患者配偶知情同意和配合;②18周岁以上;③有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视、听力基本正常,意识清楚;④既往无精神病史;⑤均为鼻咽癌患者的主要照顾者。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的患者配偶;②患者配偶不愿意填写本研究调查问卷。

2.2方法

(1)调查问卷内容:①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设计,主要包括患者配偶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有无慢性病、患者放疗次数、家庭经济情况是否能够支持医疗费用、医疗付费方式等。②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该量表由Zung于1971年编制,共20道题目,每一道题目有四个选项,分别是被调查者没有或很少有、有时有、大部分时间有、绝大部分时间都有这些症状。其中,5、9、13、17、19这四道题为反向计分。得出的分数再乘以1.25即得出SAS量表的标准分。将得分分为四个等级:无焦虑状态(50分以下)、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及以上)。该量表的α系数为0.777。

(2)调查方法:调查问卷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形式。纸质版问卷派发是研究者在放疗病房内对符合研究筛查标准的患者配偶进行调查,用相同的指导语向调查对象解释本次调查的目的和问卷内容,由患者配偶亲自进行填写,回收时检查问卷有无填写完整。如果有遗漏题目即请患者配偶及时补充填写。电子版问卷派发是研究者在问卷星上进行,患者配偶可直接扫问卷二维码进行填写。

(3)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23.0软件包分析。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3结果

3.1鼻咽癌患者配偶的焦虑现状得分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4份,回收54份,问卷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为52份,有效率为96.0%。52例鼻咽癌患者配偶焦虑自评量表平均得分为(45.98±10.67)分,其中,处于无焦虑状态者29人(56.0%),处于焦虑状态者23人(44.0%)。其中轻度焦虑者16人(31.0%),中度焦虑者6人(11.0%),重度焦虑者1人(2.0%)。

表1 SAS标准总分频数分布表

项目 频数(人 ) 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所占焦虑人数的百分比
轻度焦虑 16 31.0% 70.0%
中度焦虑 6 11.0% 26.0%
重度焦虑 1 2.0% 4.0%

3.2不同人口学因素的焦虑与非焦虑状态分析

按焦虑状态与非焦虑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与患者配偶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患者放疗次数等作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患者配偶男性23人(44.2%),女性29人(55.8%);半数患者配偶年龄在45-59岁,有28人(50.0%);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文化者居多,有23人(44.2%);无慢性病的人数较多,为47人(90.4%);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人数较多,有36人(69.2%);医疗付费方式多数为自费,有30人(57.7%);患者放疗次数大多数为10次以上,有15人(30.0%)。

不同患者放疗次数以及患者医疗的付费方式,其配偶的SAS得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配偶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无慢性病、患者家庭经济能否支持医疗费用、患者配偶月收入等比较,SAS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2 一般资料与焦虑非焦虑状态分组的统计

项目 全部患者配偶 焦虑组 非焦虑组 SAS评分(分) F P
(N=52) (N=23) (N=29)
配偶性别 0.435 0.510
23(44.2%) 9(39.1%) 14(26.9%) 45.70±9.00
29(55.8%) 14(60.9%) 15(51.7%) 43.13±12.25
配偶年龄 1.330 0.514
44岁及以下 18(34.6%) 7(30.4%) 11(37.9%) 44.65±10.53
45-59岁 26(50.0%) 11(47.8%) 15(51.7%) 46.95±11.40
60岁及以上 8(15.4%) 5(21.7%) 3(10.3%) 48.50±9.52
配偶文化程度 0.540 0.763
初中及以下 23(44.2%) 8(38.1%) 15(48.4%) 48.91±9.75
高中 18(34.6%) 8(38.1%) 10(32.3%) 50.75±6.59
大专及以上 11(21.2%) 5(23.8%) 6(11.5%) 44.66±10.98
患者放疗次数 8.300 0.040
1-3次 14(28.0%) 2(9.1%) 12(42.9%) 36.55±8.58
4-6次 11(22.0%) 5(22.7%) 6(21.4%) 43.88±5.37
7-10次 10(20.0%) 5(22.7%) 5(17.9%) 47.00±9.28
10次以上 15(30.0%) 10(45.5%) 5(17.9%) 55.22±6.97
配偶有无慢性病 1.317 0.251
5(9.6%) 1(4.3%) 4(13.8%) 45.00±9.27
47(90.4%) 22(95.7%) 25(86.2%) 51.40±10.35
家庭经济能否支持医疗费用 1.696 0.193
21(40.4%) 7(30.4%) 14(48.3%) 41.65±11.56
31(59.6%) 16(69.6%) 15(51.7%) 47.55±7.05
配偶月收入 0.312 0.577
5000元以下 36(69.2%) 15(65.2%) 21(72.4%) 49.25±8.42
5000元以上 16(30.8%) 8(34.8%) 8(27.6%) 51.4±10.35
患者医疗付费方式 5.822 0.016
自费 22(42.3%) 14(60.9%) 8(27.6%) 49.00±9.83
非自费 30(57.7%) 9(39.1%) 21(72.4%) 46.41±10.45

4讨论

4.1鼻咽癌患者配偶的焦虑现状得分情况

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放射治疗,而放疗的疗程长,复发率高,容易远处转移[15]。在治疗期间,家庭经济压力的增加往往是由于医疗费用的负担加重[16],从而导致患者的心理弹性处于偏低的水平,遇到负性事件难以保持积极的心态[17]。在放疗期间,鼻咽癌患者的主要照料者是其配偶,其配偶不仅要承担着患者治疗的费用,还要在病房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目睹患者遭受放疗并发症所带来的煎熬以及心理上的痛苦。研究结果表明,放疗期间鼻咽癌患者配偶中有44.0%(23人)有焦虑情绪,并与患者的放疗次数、医疗付费方式有关。这与陈静等人[18]对223例肿瘤患者主要照顾者进行的心理状态调查结果相近。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可使患者注意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劳、降低睡眠质量等[19],对生理产生一定的影响[20]。有研究[21]显示,恶性肿瘤照顾者在促进患者康复中起到重要效果,可使患者的负面情绪有所减少,从而有效地促进患者的疾病好转。而且患者配偶为主要照顾者的患者康复效果往往高于家庭其他照顾者[22]。患者配偶了解足够的疾病知识,可以更有效地传递给患者,从而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23]。这提示我们,对鼻咽癌患者配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意义。

4.2鼻咽癌患者配偶焦虑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患者医疗付费方式

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医疗付费方式是患者配偶焦虑发生的影响因素,这与唐晓霞[24]等人的调查结果相一致。医疗费用的付费方式直接影响了患者家庭经济负担的大小,非自费的患者家庭,有公费、新农合等不同的医疗报销方式,虽然报销的比例不一样,但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而自费的家庭需要支付全额的医疗费用,所要承受的经济压力也就更大。有研究显示[25],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自费患者的配偶经济需求较大,往往增加了其心理上的压力。因此,面对巨额的医疗费用,自费的患者配偶焦虑水平往往更高。王晓玲等人的研究结果[26]显示,家庭收入低的患者配偶其焦虑程度高于家庭收入高者。家庭收入较高,其家庭可以承担更多的医疗费用,所承受的经济负担也得到减轻,患者配偶将会大大地减少在医疗费用方面的担心。因而,患者家庭经济负担的大小是影响患者配偶心理状态的因素。

4.2.2患者放疗次数

研究结果显示,放疗次数与患者配偶的焦虑情绪成正比(p<0.05)。孙楠楠等人[27]调查发现,患者介入治疗的次数是影响患者陪护人员焦虑的因素,介入放疗的次数越多,陪护人员的焦虑程度就越高,这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相一致。鼻咽癌患者放疗的次数每增加一次,就意味着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出现放疗不良反应的几率也随之增加,患者所要遭受的病痛也就越多,患者的整体舒适水平也有相应的降低[28]。而患者配偶作为主要照顾者,不仅看到患者愈发痛苦,还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来照顾患者,而缺乏了释放压力和放松心情的时间。刘英英等人[29]对150例患者配偶进行心理状态调查显示,配偶照顾患者时间的长短会对患者配偶心理情绪造成影响,对患者照顾的时间越长,其配偶焦虑情绪产生率就越高。其次,放疗次数的增加也意味着所承担的医疗费用更多。除此之外患者配偶还要面临着医疗决策、购买患者生活物品、处理工作、满足患者需求等问题,因此,放疗次数越多的患者,其配偶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

4.3鼻咽癌患者配偶焦虑状态的干预措施

在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患者配偶焦虑情绪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和患者配偶都会造成身心健康的影响,从而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应对焦虑情绪:(1)促进患者配偶与其他患者家属互动,通过倾诉来缓解患者配偶焦虑情绪,比如组织患者家属交谈会,拥有相同经历的家属容易产生共鸣,相互吸取照顾患者的经验。(2)同时医护人员可以将患者的家庭经济条件作为选择适宜治疗方案的依据,比如对于经济负担重的患者,可推荐采用较低费用的医疗耗材,从而减少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3)医护人员应该加强与患者及其配偶的交流,对其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比如开展健康知识小讲座、制作疾病宣传册子等,让他们更加了解鼻咽癌的病因与治疗措施等相关健康知识。患者及其配偶对疾病有所理解,可以使其懂得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好地配合治疗[30],减少不必要的担心。(4)舒适的环境是人体舒适感提高的影响因素,可以有效地缓解焦虑情绪[31]。医护人员应该创造一个宽敞、明亮、温湿度适宜的病房环境,可以让患者及其配偶感到放松,心情愉快。(5)医护人员应该让患者及其配偶所提出的合理要求得到满足,为他们耐心解答疾病相关问题。(6)患者及其配偶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做深呼吸等方法来缓解焦虑心情。(7)获得外界的关怀与支持,可以让患者及其配偶更加积极地去战胜困难,从而减少焦虑等负性情绪的产生[32]。患者及其配偶应该与子女、兄弟姐妹保持沟通与交流,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和子女们相互鼓励、共同克服困难。(8)有研究显示[33],不良心理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是生理疾病所导致,出现躯体症状的人群中,焦虑发生率较高。因此患者配偶在照顾患者的同时,应该为自己的健康着想,比如患有疾病的配偶应该提高疾病治疗依从性、积极锻炼身体等,从而有更好的精力与体力去照顾患者。

5小结

5.1文章概括

本研究通过调查显示,在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患者配偶容易产生焦虑,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尤其是应重视自付医药费、患者放疗次数较多的这一类人群。促进社会支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心理干预,改善放疗期间鼻咽癌患者配偶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支持患者的治疗。

5.2局限性与展望

(1)由于时间的限制,本研究调查时间较短,样本量相对较小,调查范围也只选取了一家三甲医院的鼻咽癌患者配偶。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加大样本的采集范围,使调查更有代表性。

(2)本研究中只使用了焦虑自评量表去调查分析患者配偶的心理状态,但是患者配偶可能还存在着抑郁等其他负性情绪,在未来的研究中,将结合质性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放疗期间鼻咽癌患者配偶的心理体验及影响因素,以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 宋素芳,梁智辉,俞开文,项维红.湖北省麻城市2010~2014年恶性肿瘤发病现状及趋势[J].中国肿瘤,2016,25(03):183-186.
  • 陈万青,郑荣寿,张思维,曾红梅,左婷婷,贾漫漫,夏昌发,邹小农,赫捷.2012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6,25(01):1-8.
  • 梁锌,杨剑,高婷,张志超,陈艳佳,郑荣寿.中国鼻咽癌流行概况[J].中国肿瘤,2016,25(11):835-840.
  • Li-Fang Zhang,Yan-Hua Li,Shang-Hang Xie,Wei Ling,Sui-Hong Chen,Qing Liu,Qi-Hong Huang,Su-Mei Cao. Incidence trend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from 1987 to 2011 in Sihui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China: an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15,34(3).
  • 聂佳贞.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研究进展[J].名医,2018(10):11+13.
  • 张丽萍,贾勇士,李强.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临床对比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01):63-65.
  • 李天添,江志兰,房永纯,王景凤.鼻咽癌放疗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6):270+272.
  • Zhou Lijuan,Xing Pengfei,Zou Li,Shen Junkang,Tian Ye,Lu Xuegua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fter radiotherapy: the incidence of stenosis and the risk factors.[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2016,89(1061).
  • 朱利利,王继红,曹雨,王景凤.鼻咽癌放疗晚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2):273+275.
  • 何艳,李建梅.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后综合营养指数模型的构建及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现代临床护理,2019,18(03):11-18.
  • 谭汀娜,申玥涵,周昔红,周冰,程梦云.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效能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4(06):672-678.
  • 张建英,王雪晴,卢梦雨,汪阳,柳涛.探究恶性肿瘤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对策[J].大医生,2019,4(01):62-63.
  • Angela O. Suen,Rachel A. Butler,Robert Arnold,Brad Myers,Holly O. Witteman,Christopher E. Cox,Amanda Argenas,Praewpannanrai Buddadhumaruk,Alexandra Bursic,Natalie C. Ernecoff,Anne-Marie Shields,Dang K. Tran,Douglas B. White. Developing the family support tool: An interactive, web-based tool to help families navigate the complexities of surrogate decision making in ICUs[J].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20,56.
  • 牛立蓉.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情感障碍及家庭支持调查与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16):1903-1906.
  • 何小红,马柳,李园,黄晶晶,杜程,曾春玲,李美愉,高志娟. 中药雾化治疗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临床研究[J]. 山东中医杂志,2019,38(11):1046-1050.
  • Mental Health Diseases and Conditions – Anxiety Disorders; New Anxiety Disorders Study Findings Have Been Reported by Investigators at RAND Gulf States Policy Institute (Exposure To the Deepwater Horizon Oil Spill, Associated Resource Loss, and Long-term Ment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J]. Energy Weekly News,2020.
  • 朱水秀,李小冬,郇燕,徐德静,李军.鼻咽癌放疗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01):22-24.
  • 陈静,杨双.血液肿瘤化疗患者照顾者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04):303-308.
  • 马长林,张云飞,王湖.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与焦虑程度及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关系[J/OL].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2020-03-02].
  • 刘五华,孙玉梅,蒋玲玲.整合护理模式在焦虑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5,29(10):1275-1276.
  • Noh S,Chung S J,Kim K ,et al.Emotional disturbance in  cadasil:its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and caregiver burden[J].Cerebrovasc Dis,2014,3 7(3):188-194.
  • 张丽华,黄爱云,谭红,吴雅凤,胡燕,郑婷婷. 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1):23-26.
  • 袁宝华,陈彩凤,刘秀峰,罗巧玲. 配偶同步回授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与健康素养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09):150-152.
  • 唐晓霞,周艳,朱博,马宇杰,于立群. ICU患者家属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9,46(23):4323-4327.
  • 刘艳,张媛华,温丽娟. 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患者家属照护需求的相关因素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2):110-112.
  • 李艳.结直肠癌造瘘患者配偶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天津护理,2016,24(04):369-370.
  • 孙楠楠,刘亚平,冯双. 肝癌介入术后陪护人员心理状态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2):323-324.
  • 石勇.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期间舒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7):105+108.
  • 刘英英,刘晓堃,韩全乐,张琦.心力衰竭患者配偶照顾者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17,33(02):234-237.
  • 齐艳,赵晓云,孙文霞.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与服药依从性关系研究[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8,41(03):181-184.
  • 李敏. 舒适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2):250-251.
  • 尹建峰,汤淑. 支气管哮喘患者焦虑抑郁与配偶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相关性调查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2014,23(08):735-737.
  • 熊娜娜,魏镜,洪霞,李涛,蒋静,朱丽明,田国庆,赵旭东,张岚,Kurt Fritzsche.综合医院不同科室门诊多躯体症状患者抑郁、焦虑障碍的检出率及症状分布特点——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7,27(02):81-84.

通过不断的努力,论文终于得以完成。回想起自己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如调查对象不愿意配合,发放调查问卷没有时间等,最后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完成了论文,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从刚刚开始的论文选题到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再到写论文,都经过了反复的修改。在这过程中,都是论文指导老师在不断地指导我们如何进行修改,即使指导老师工作忙碌,还是抽出时间指导我们。

其次,要感谢的是我的同学们,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不懂,但最后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和分享经验,不断完善论文,最后使论文得以完成。

最后,要感谢的是帮我填写调查问卷的患者配偶,他们虽然很辛苦地在照顾患者,但却毫不犹豫地帮我填写问卷,让我有足够的样本量。

护理范文一 Investigation 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taking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bstract] Objective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in the inpatient department of a 3A hospital. Through health education, reduce the importance of letting patients know abou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reduce the economic and psychological burden.Results87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32 (36.78%) women and 55 (63.22%) men.The pass rate of knowledge score was only 36.78%,64.36%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passed the attitude score and 48.28%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passed the behavior score. hypertension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tihypertensive drugs with different gender and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hypertension-related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al scores (all P <0.05). ConclusionStrengthening the knowledge education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and managing themselves with positive attitude and healthy behavior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ubsequent complications and reduce the family medical burden and social burden.

[Keywords]antihypertensive drugs; hypertension; knowledge; attitude; behavior

前 言

高血压是我国现今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病,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发生率。根据我国高血压调查得知,中国≥18岁成人高血压的知晓率为51.6%、血压控制率低于17%,三率均低于发达国家[1]。降压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2]。但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率并未随着降压治疗的增加而升高[3]。相关研究显示:血压控制较好的患者不仅有丰富的高血压知识,还拥有健康的心理、向上的态度和良好日常行为约束[4]。此次调查了某医院正在进行降压治疗的高血压病人,研究分析其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和行为管理情况,通过健康知识教育让病人了解高血压的自我管理知识,使患者得知血压控制的重要性。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选取 2019 年 12 月至 2020年 3 月经医院确诊为高血压且通过降压药物控制血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 年龄≥18 岁;确诊为高血压且正在进行降压治疗;有自理能力;自愿参加此次调查。剔除标准:孕妇;精神病患者;无自理能力;非自愿。

1.2 问卷资料及调查方法

采用黄岚等学者自行设计的《高血压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5]。问卷可计算得分题目共39道,高血压知识掌握题18道、态度积极题6道、行为符合规范题15道。知识题目采用封闭式问答,即选项为是、否、不清楚,回正确即可得1分,其余回答得不计分,共18分,中位数为10分。态度判断题目共6分,中位数4分。行为符合规范题目共15分,中位数8分。问卷题目总共39分,中位数为20。得分大于等于中位数视为及格,小于中位数即为不及格。

患者观看纸质版问卷,调查者通过问卷星协助患者填写线上问卷。调查过程中调查者需客观协助患者填写问卷,不可催促、暗示、诱导患者。

1.3数据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21. 0 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知识掌握正确率、态度是否积极、行为是否符合规范采用描述性分析,将知识、态度、行为各得分分数设计为因变量Y,各影响因素(年龄组、医疗支付情况、文化程度、工作、性别)为自变量X,对其进行哑变量分类,对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和t检验,对残差e进行正态性检验,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程变量引入水平位为0.05,剔除水平0.1,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础资料

问卷派发94份,回收有效份数87,其中女性32名(36.78%),男性55名(63.22%)。高血压患病年限:5年及以上占34.48%。由于不舒服看医生确诊自己患高血压的患者占63.22%,52.87%的患者知道自己父辈直系家属中患有高血压。41.38%的高血压患者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详情见表1。

表1:广州市海珠区服用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一般资料

特征 分类 人数(n) 构成比(%)
性别 55 63.22
32 36.78
年龄 18-45 14 16.09
45-59 36 41.38
≥60 37 42.53
文化程度 文盲 13 14.94
小学 31 35.63
初中 16 18.39
中专 6 6.90
高中 5 5.75
大专及以上 16 18.39
职业 教师 2 2.30
医务人员 7 8.05
商人 9 10.34

续表1:广州市海珠区服用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一般资料

特征 分类 人数(n) 构成比(%)
职业 离退休 5 5.75
其他 14 16.09
月平均收入 1000以下 28 32.18
1000-3000 23 26.44
3000-5000 21 24.14
5000以上 15 17.24
医疗支付情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9 44.83
自费 33 37.93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7 8.05
商业保险 1 1.15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5 5.75
公费医疗 1 1.15
其他 1 1.15

2.2降压药物治疗的患者相关知识回答情况

所有知识项目中全部答对的患者仅5人。40.23%的患者不知道高血压诊断的标准血压,70%以上的患者认为日常饮食中包含大量盐分和脂肪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生几率,认为精神紧张、兴奋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生概率的患者占39.08%,32.18的患者认为心情低落、焦虑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详情见表2。

表2广州市海珠区服用降压药物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n = 87)

高血压基础知识 正确人数 正确率(%)
高血压诊断标准 52 59.77
高血压是否需要服药 75 86.12
血压控制正常后是否需要继续服药 46 52.87
高血压能参加锻炼或运动 78 89.66

续表2广州市海珠区服用降压药物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n = 87)

高血压基础知识 正确人数 正确率(%)
高血压需要定期测量血压 40 45.98
高血压家族史 41 47.13
超重、肥胖 57 65.52
高盐饮食 69 79.31
高脂饮食 63 72.41
不运动、锻炼 40 45.98
精神紧张、兴奋 34 39.08
心情低落、焦虑 28 32.18
饮酒过量 39 44.83
吸烟 32 36.78
脑中风 43 49.42
冠心病、动脉硬化 76 87.36
眼睛损害 24 27.58
肾病 32 36.78

2.3降压药物治疗患者高血压相关态度情况

45.98%的患者认为定期测量血压有必要。仅有32.19%的患者得此病严重。详情见表4

表4广州市海珠区服用降压药物高血压患者态度正确情况( n = 87)

态度情况 正确人数 正确率(%)
愿意接受健康检查和保健服务 68 78.16
血压控制正常继续服用降压药物 46 52.87
定期测量血压有必要 40 45.98
改变不利于健康的饮食习惯 58 66.67
高血压是严重疾病 23 26.44
高血压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 42 48.28

2.4服用降压药物治疗患者高血压相关行为情况

仅有33.33%的患者可以说出自己正在服用的降压药名称,血压控制平稳后仅有45.97%患者仍然坚持服用降压药物。48.28%的患者将血压控制140/90mmHg以下,34.48%的患者血压控制在140-160/90-100mmHg。40.23%的患者在得知自己患高血压后并没有减少自己每日食盐量。见表5。

表5服用降压药物治疗患者高血压相关行为情况(n=87)

项目 分类 人数 构成比(%)
服药情况 按时服 42 48.27
不按时服用 45 51.73
血压控制情况 知道 72 85.06
不清楚 13 14.94
血压测量情况 定期测量 35 40.22
不定期测量 52 59.78
血压测量方式 家人及自我测量 60 68.96
他测 27 31.03
体检情况 一年一次及以上 27 31.04
超过一年以上体检 9 10.34
从未体检 32 36.78
不清楚 19 21.84
饮食含盐情况 口味重,含盐多 21 24.14
口味中等 47 54.02
口味清淡 19 21.84
脂肪摄入 植物油 61 70.11
动物油 21 24.14
肉禽 5 5.75

2.5高血压相关行为符合情况

仅21.84%的患者饮食口味清淡,57.47%的患者日常饮食中常吃腌制食品。22.99%的患者饮酒,其中70%的患者患高血压后饮酒量减少。27%的患者吸烟,其中62.96%的患者患高血压后吸烟量减少。34.48%的患者患病前经常运动,36.78%患者患病后经常运动,详情见表6。

表6 广州市海珠区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相关行为符合情况( n = 87)

高血压相关行为 符合者 符合率(%)
接受过健康教育 34 39.08
半年内测量过血压 72 82.76
改变过不良生活习惯 58 66.67
平均每年做一次体检 21 24.14
饮食口味清淡 19 21.84
常吃新鲜蔬菜水果 85 97.70
经常运动 32 36.78
常常感到疲惫 48 55.17
为生活、工作忧虑焦急 48 55.17
常吃腌制食品 50 57.47
脂肪摄入主要来自植物油 61 70.11
饮酒 20 22.99
吸烟 27 31.03

2.6高血压知识、态度、行为合格情况

三部分问卷题目中,仅有态度得分及格率超过64.36%,知识得分及格率仅为36.78%。

表7 服用降压药物治疗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及格情况( n = 87)

得分项目 及格人数 及格率(%)
知识得分 32 36.78
态度得分 56 64.36
行为得分 42 48.28

2.7不同文化程度对患者高血压知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在其相关知识得分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学历越高得分越高,学历越低知识得分越低。见表8

因素 回归系数B S.E 标准化回归系Beta t p
文化程度 (常量) 6.071 0.865 7.020 0.000
文盲*
小学 1.662 1.047 0.182 1.587 0.116
初中 4.429 1.184 0.394 3.740 0.000
中专 1.095 1.579 0.064 0.694 0.490
高中 8.129 1.686 0.435 4.822 0.000
大专及以上 8.304 1.184 0.740 7.012 0.000

表8不同学历高血压患者在其相关知识得分多元回归分析

2.8性别和学历对患者高血压态度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不同性别和文化程度血压在患者态度得分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态度得分高于男性态度得分,文化程度越高,态度得分越高。见表9 。

因素 回归系数B S.E 标准化回归系Beta t p
性别

文化程度

(常量)2.5980.3437.565.000
男*
1.1250.2780.3784.054.000
文盲*
小学0.8330.4350.2761.9180.059
初中1.1250.4910.3042.2900.025
中专0.8330.6550.1471.2720.207
高中2.2000.6990.3573.1450.002
大专及以上1.8130.4910.4903.6890.000

表9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患者高血压相关态度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注*为对照组

2.9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患者高血压相关行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在其相关行为得分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文化程度越高,行为符合情况越高。学历越低,行为约束能力越低。见表10。

因素 回归系数B S.E 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 t p
文化程度 (常量) 5.610 0.433 12.956 0.000
文盲*
小学 1.333 0.502 0.281 2.654 0.010
初中 2.230 0.569 0.383 3.919 0.000
中专 4.111 0.759 0.462 5.419 0.000
高中 5.612 0.810 0.579 6.928 0.000
大专及以上 4.437 0.568 0.762 7.807 0.000

表10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患者高血压相关态度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注*为对照组

3.讨论

3.1盐摄入量对血压的影响及分析

表7数据显示:三部分调查项目仅有态度得分及格率超过一半。高血压患者本应对高血压各种知识更了解,更应注重日常生活行为,但是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有关研究表明,盐的摄入量与血压升高为显著正相关[6],表2显示超过70%的患者知道高盐、高脂饮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但仍有41.38%的患者没有调整其每日盐摄入量。超过50%的患者日常饮食仍然包括腌制蔬菜、肉蛋类。仅有21.84%的患者口味清淡,含盐少。相关研究表明,由于大部分患者缺乏对盐摄入量的相关知识,腌制类食物在高龄居民、乡村居民、文化程度及收入低人群中有着较高的消费率[7]。

3.2情绪变化对血压控制的影响及建议

表2可以看出39.08%的高血压患者认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精神紧张和兴奋。67.82%的患者认为心情低落、焦虑不会造成高血压。张咏梅等[8]研究结果显示, 负面情绪可以导致患者的血压动态变化,这是因为长期的负面情绪会使患者生理心理处于应激状态,导致神经、循环等多个系统功能紊乱,影响患者身心,降低患者生活质量[9、10]。可通过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减少患者因缺乏高血压相关理论知识导致的负面情绪,使患者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来提高患者治疗从性[11]。

3.3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及建议

表5显示:认为高血压是严重疾病的患者占32.18%。仅有48.27%的患者按时吃降压药,服药依从性较较低,而其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的患者占48.28%。30%的患者仅在记得的时候服用降压药。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服药次数、药物副作用、缺乏高血压相关知识认知、医疗系统供应不足等会使患者遵医行为不理想,依从性差[12]。增加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可增强患者服药依从性和遵医行为,因此健康教育对患者至关重要。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增加患者对高血压该疾病及降压药物的认知,使患者了解到血压控制的重要性,从而加强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而且也是众多干预手段中对患者来说最浅显易懂的。

3.3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建议

从表5得知52.87%的患者认为血压保持平稳后,仍然需要通过药物来控制血压,实际上仍有54.03%的患者能在血压控制情况不明后不能坚持服用降压药。血压的控制是需要药物的维系,若患者在血压平稳的情况没有服用降压药,容易发生停跳反应,导致血压异常波动,最终加重对靶器官的损伤[13]。可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高血压服药原则,意识到高血压的治疗是终身的[14]。

表5显示约44%的患者并没定期在家中进行血压监测。家中进行正规的血压自测,可以有效排除在外测量的心理、环境等影响因素,可更好让患者了解的血压控制值和控制情况、有助于增加患者参与意识、增加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也有利于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用药治疗、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5、16]。调查也发现了69.84%的患者自我测量血压,若患者没有进行正规的血压监测,会影响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知情况、导致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不佳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17]。可以通过健康教育,教会患者正确测量血压,明白监测血压的意义,加强患者自我管理[18]。

3.3高血压患者运动情况及建议

由表6可知65.52%的患者患病前不经常运动,63.22%的患者患病后也不经常运动。据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降低身体应激反应、有助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即使是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适当运动也可降低血压[19]。而长期规律低强度有氧运动锻炼在降低血压方面较高强度运动更加有效,改善血压、血脂更为有效[20]。

3.4服用降压药物高血压患者知识、态度、行为多元回归分析

由表7可以看出知识及格率仅为36.78%,对比我国2015年调查显示, 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而言较低[1],由表8得知文化程度对相关知识得分有关(P<0.01),有统计学意义。而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健康相关知识的吸收较多、也较为全面,并可以将相关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自我的管理[21]。根据郑雪娇等学者[22]研究表明性别对高血压相关态度与性别无关。学历越高其治疗态度和信念更为积极[23],由表9可知高血压相关态度问卷得分情况与患者性别、文化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种差异提示男性应拥有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自我病情。由表10可知高血压相关态行为问卷得分情况与患者性文化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李琳等学者[24]研究结果一致,学历较高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高于学历较低的患者。

4.小结

高血压现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5],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掌握相关高血压知识,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进行自我管理与约束,可有效控制其血压,减轻其负担[4]。由本次调查可看出该院此批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掌握不全,可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来增加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增加服药依从性,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改善,进行科学的自我管理控制血压[26]。根据我国2018年高血压防治指南,我国健康教育者不仅仅是医院的工作人员,可以是通过专业人员培训的社区工作人员、在校大学生等。而我国会开展全民高血压健康教育,将高血压知识当做一种常识一样,普及给中国人民。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面对面直接问诊、也可以通过线下由医护人员进行远程管理、参加社区所举办的高血压知识讲座等[14]。高血压的防治是我国目前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有效的进行高血压的防治,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家属、国家的负担。

护理范文三:妇科门诊育龄患者对HPV疫苗的认知及态度调查

[摘要]:目的 了解妇科门诊育龄患者对HPV疫苗的认知和态度,为促进育龄患者对宫颈癌的预防及健康意识的转变,从而提高该人群对HPV疫苗的理性认识。方法 随机抽取100名妇科门诊育龄患者,对其HPV疫苗认知及态度进行调查。结果 在此次调查的人群中,有67.74%的育龄患者对HPV疫苗有所了解,绝大部分参与者对HPV疫苗的认知程度较低,而对疫苗接种的态度较为积极,43.01%愿意接种HPV疫苗,30.11%仍在考虑。 结论 妇科门诊育龄患者对HPV疫苗的认知程度较低,缺乏了解,该人群对疫苗接种的态度较积极,应积极开展定期的HPV疫苗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推进HPV疫苗研究并培养相关医学人才。

[关键词]妇科门诊;HPV;认知调查;育龄患者

引言

在全球女性癌症死亡中宫颈癌占据了第二位,并且大部分的病例都是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的,而宫颈癌也是中国第二大妇科恶性肿瘤,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其整体的发病率趋向于年轻化的发展趋势【1】。通过相关的研究表明,产生宫颈癌与感染HPV(人乳头瘤病毒)是密切相关的,HPV疫苗最早在2006年被FDA批准上市【2】,目前在市面上一共有的疫苗包括了二价、四价、九价,其中二价及四价疫苗对hpv感染的保护率可达到约98%【3】。通过注射HPV疫苗能够在五年的时间范围内有效的保护人体【2-3】。目前在国外所批准上市的疫苗所适用注射的年龄都是在九岁到二十六岁之间的女性【4】。目前HPV疫苗已经一百余个国家陆续上市,于2017年10月二价疫苗(Cervarix)在我国获批上市【5】,目前在HPV疫苗上市阶段针在我国,各级医疗机构、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也开展了相关的 HPV疫苗知识宣传教育,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而此前曝光的“我国海南某医院涉嫌接种假九价HPV疫苗”事件给HPV疫苗的接种热潮带来逐渐了冲击【6】,目前许多大众对HPV疫苗的接种愿望较强,也有相当多一部分人对HPV疫苗持有怀疑和不认同的态度,为了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并奠定相应的基础,因此更迫切需要了解我国女性育龄人群对HPV知晓度和对HPV疫苗的接受度,本次调查旨在能够促进疫苗适用年龄的人群健康意识的转变,对HPV疫苗有更科学和理性的认知,从而促进HPV疫苗的有效的推广,提高HPV疫苗的接种率,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的风险。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此次研究主要是选取笔者所实习的医院妇科门诊,针对其中的100名育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在患者的选择过程中是有着一定的标准的,即首先是育龄患者,年龄为15~49岁;其次是具有理解能力、听说能力,可独立完成本次的问卷填写,愿意主动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则是:患者的理解能力存在缺陷,交流沟通存在障碍,所提交的内容全部选择相同的答案,以及在他人的协助下完成问卷的填写在具体的调查内容中主要是针对她们对于HPV疫苗的认知和态度进行了调查。此次问卷发放了100份,回收了100份问卷,问卷的回收率为100%。在所回收的问卷中,其中有效的问卷为93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3%。

1.2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此次研究之前在各大学术网站以及图书馆资源中搜索相关的文献,并且针对这些文献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为此次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此次利用问卷调查法,根据国家相关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7】,制作HPV感染相关知识问卷,主要是调查笔者所实习的医院的妇科门诊,针对其中的100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Cronbah’sα系数为0.86,重测信度(CVI)为0.81。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家庭住址、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情况、婚姻状况、职业)②与HPV疫苗相关的知识 ③接种HPV疫苗的意愿及其原因。

(3)数理分析法

针对问卷调查法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利用数理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从而丰富文章整体的研究内容。

2.统计结果分析

2.1基本情况

在此次所调查有效问卷的93名育龄患者中,最小的年龄为15岁,最大的年龄为49岁,在所调查的人群中大部分的人的居住地是城镇,文化程度是以高中或中专为较多数,大部分家庭的月收入是在5000到10000元左右,约58%的育龄患者婚姻状况为未婚。

表1 关于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项目 n 百分比%
年龄 15-20岁 21 22.58%
20-40岁 49 52.69%
40-49岁 23 24.73%
家庭住址 城市 30 32.26%
城镇 51 54.84%
农村 12 12.9%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6 6.45%
初中 12 12.9%
高中或中专 31 33.33%
专科 19 20.43%
本科 21 22.58%
硕士及以上 4 4.3%
家庭收入 小于2000 2 2.15%
2000-5000 10 10.75%
5000-10000 53 56.99%
大于10000 28 30.11%
婚姻状况 未婚 54 58.06%
已婚 34 36.56%
离异或丧偶 5 5.38%
职业 医务工作者 7 7.53%
工人、农民 8 8.6%
公务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企业人员 21 22.58%
商业、服务业 25 26.88%
其他(学生、无职业、含自由职业、军人) 32 34.41%

2.2认知程度

表2 关于HPV疫苗的认知情况的调查

非常了解 了解一些 从未听过
人数 11 63 19
比例 11.83% 67.74% 20.43%

表3 关于HPV疫苗知识的了解途径

了解HPV疫苗的途径 n 百分比%
新闻媒体 10 10.75%
网络 37 39.78%
相关书籍 9 9.68%
周围人的科普,聊天中了解 22 23.66%
之前从未听过 15 16.13%

从以上的表格中可以看出,现阶段参与调查的门诊育龄患者人群中有11人针对HPV疫苗是非常了解的,这部分人数占据了11.83%,通过相关的访问和问卷填写结果可以了解到,这部分人群针对HPV(人乳头瘤病毒)症状方面、传播途径、以及其所产生的效用都有着比较明确和肯定的回答,问卷填写正确率较高。而对HPV疫苗了解一些的人数转大多数,这部分人数占据了67.74%,对HPV疫苗没有了解的人数占据20.43%。从现场中得知,在一般了解中主要是大概知道HPV疫苗的作用,但是针对疫苗的定价和分类没有明确。

关于该人群了解HPV疫苗的途径,网络、他人科普、新闻媒体占了主流,其中以通过网络了解的途径最为多见,占比百分之39.78%。

2.3态度调查结果

表4 对HPV疫苗的接受度

是否愿意接种HPV疫苗 n 百分比%
愿意 40 43.01%
不愿意 15 16.13%
不确定,仍在考虑 28 30.11%
已经接种了 10 10.75%

表5 影响其接种疫苗的因素(多选)

影响因素 n 百分比%
疫苗价格高 53 56.99%
接种地点不方便 33 35.48%
自认为不会患病 15 16.13%
认为自己的年龄段不需要 27 29.03%
妊娠或备孕中 12 12.9%
担心疫苗的来源是否可靠 47 50.54%
担心疫苗的有效性 25 26.88%
担心存在副作用 37 39.78%

2.4小结

此次利用问卷调查法,主要是调查笔者所实习的医院的妇科门诊,针对其中的100名育龄患者进行访问,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她们对于HPV疫苗的了解认知程度和态度。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的相关数据结果可以分析得出,育龄患者对HPV疫苗以及人乳头瘤病毒的认知程度较低,对HPV疫苗的认知的不够全面;然而参与者的接种态度普遍较积极,半数以上的人愿意接种HPV疫苗或者已经接种过。通过此次研究还发现了,获取HPV疫苗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互联网、他人宣传和新闻媒体三个方面,可见通过网络达到宣传的效果已成为主流趋势;影响大部分的育龄患者接种HPV疫苗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最为主要的几种因素是:疫苗价格高、担心疫苗的来源是否可靠以及担心疫苗存在副作用,其中该人群更愿意接受来自公立三甲医院以及海外或者港澳台的疫苗,认为以上的疫苗接种地点更为有保障。因此,要做到促进育龄人群健康意识的转变,增加其对HPV疫苗科学和理性的认知,促进HPV疫苗的有效推广,降低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的发生的风险,要从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方面入手,进行定期的宣传和教育,应从不同渠道开展知识普及工作;同时,培养医学专业人才,推进

3.讨论

3.1应促进HPV疫苗的认知普及程度

目前我国针对HPV疫苗的研究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8】,虽然HPV疫苗已经在多个国家中进行了推广和接种,但是根据相关的文献和媒体报道表明,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之中,大部分人群针对HPV疫苗的认知程度仍然是较低的【9】,少数教育程度高、职业层次高的人群能够通过网络与书籍等多种方式获取前沿信息,与外界的交流沟通较多,对 HPV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高【10】。大部分人群针对HPV疫苗的认知程度仍然是比较低的。在此情况之下提示我们,需要针对公众进行相应的HPV疫苗教育和宣传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大众提升对于HPV疫苗的重视程度,提高对该疫苗接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也能够促进HPV疫苗研究的可持续发展。HPV疫苗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与该年龄段的人群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来源、接受能力息息相关【11】。若患者能够早期关注HPV疫苗知识并重视自身健康,接受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接种疫苗并在生活中尽量杜绝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能大大减少HPV病毒的感染率。因此,XX工作人员和疾病防控中心需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12】,宣教的方式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为主,比如展开以社区为单位的HPV疫苗知识宣讲,发放图文并茂的疫苗知识科普手册,通过网络扫描二维码的途径更快速简便地普及HPV疫苗相关知识,以促进育龄适用人群HPV疫苗接种计划顺利推进,从根本上降低 HPV 感染及宫颈癌的发生风险。

3.2培养相关医学人才

现代医学的发展速度突飞猛,HPV疫苗研究和知识更新方面速度较快【13】,我国现阶段的医学体系中关于HPV疫苗的推广的教学是比较薄弱的【14】,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培养我国医学人才不仅仅是时代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医学技术水平提升的必然要求。对于相关专业人才方面来说,要想促进我国医学HPV疫苗的知识推广和疫苗研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培养相应的医学人才,因此就要求各专业医学生要学习扎实理论知识。如果是科研型的学生,需要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医学研究能力【15】,在自身所研究的课题中能够提出创新的想法,或者是针对经典的理论提出新的观点,做出新的突破,为我国进一步展开宫颈癌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若是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则要特别强调在临床实践方面的总体经验,在具体的临床培训过程中应该让其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让其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为我国HPV疫苗的推广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

参考文献:

[1]董航,刘华章,林国桢,等.广州市 2000-2011 年宫 颈癌发病趋势及年龄分布特征[J].中华疾病控制 杂志,2015,19(5)

[2]于兆佳,陈禹存,张丹丹,宋子璇,庞丽,曲波.]我国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认知率与接受率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7(04)

[3]赵超,王建六.预防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选择及预防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09)

[4]吴宝杰,杨志建.HPV及其相关疫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8(04)

[5]Mesher D,Panwar K,Thomas SL,etal.Continuing reductions in HPV 16 /18 in a population with high coverage of bivalent HPV vaccination in England: an ongoing cross-sectional study[J].BMJ Open,2016,6

[6]张洁,张加仪,庞敏慧,杨建卫,陈雄飞,董晓梅,广州市大学生 HPV 疫苗的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8

[7]刘智华,王蓉,万艳平,等.高中生对人类乳头瘤病毒的认知调查 [J].护理研究,2016

[7]邵子杰,王辛未,谢华龙,郝元涛.2008-2016年非洲亚撒哈拉地区HPV疫苗免疫项目的策略与成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7(19)

[8]周卫,单慧敏,祁杰,伍向荣.1200名育龄女性宫颈癌认知概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7(18)

[10]耿俊兴,韩彦丽,刘冉,张建平,李金梅,刘景,王淑红,徐坤,高章圈.河北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对HPV及其疫苗认知及需求调查[J].大医生.2017(06)

[11]王春霞,马艳云,孙韬,黄焕源.甘肃省妇女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的Meta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12)

[12]李芹,刘春容,李静.世界范围内9~26岁女性对HPV的认知现状及预防性HPV疫苗的应用现况[J].中国肿瘤.2017(03)

[13]刘春容,蒲晨,康乐妮,马剑桥,李静.四川省某地农村女性对人乳头瘤病毒(HPV)预防性疫苗的认知及接种意愿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9(08)

[14]郑红霞,王丽.乌鲁木齐市儿童家长对儿童接种二类疫苗意愿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8(12)

[15]胡塔静,朱祺,陈文花,沈金花,顾士康,沈静雯,陆红梅.上海市松江区学生家长对人乳头瘤病毒及其疫苗的认知和疫苗接种意愿调查[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8(03)

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的谆谆教诲和指导下完成的,从选题、构思到定稿无不渗透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导师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学风使我受益终身,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和我的论文缓缓成长起来。其次,我要感谢在校期间所有传授过我知识,给予过我帮助的老师与同学们,正是有了你们,让我有一个温暖的班集体,充满了求知的热情与干劲。时光匆匆,我们有聚终有散;含情脉脉,我们分别也情谊长存。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一直以来默默支持我,鼓励我,陪伴我,看着随着我的课业出生、长大,幸福美满。他们伟大的我爱将会一直鼓舞着我,不断前进,这是我学海生涯的又一个终点,也是下一个新的征程的开始。

最后,因本人水平有限,论文肯定还有不少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希望可以有机会继续去完善,我将不断努力继续充实自己。

护理范文四:男护生临床实习工作适应能力的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男护生临床工作的适应情况,为护理教育者正确引导男护生适应临床工作、培养优秀的男护士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对广东省内9所三甲医院50名男护生派发调查问卷,根据图表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及分析。结果 临床男护生的适应问题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社会认同、个人职业认同感、工作性质。结论 临床男护生面对较多的适应问题,护理教育者应正确引导男护生适应问题,给予临床适应经验,帮助临床男护生提升临床适应能力。同时也为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男护生们缓解压力、提高自身职业认同与提升适应能力提供方法与经验。

[关键词]男护生:适应:临床:压力:职业认同

绪论

因为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和护理行业的紧缺现状这一矛盾,加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对男护士的接受度也有所提高。男护士相对于女护士而言, 在体力等方面具有优势, 男护士队伍的逐渐壮大可以使护理工作更加高效的完成[1]。所以越来越多的男性从事护理行业也成为临床不可避免的新趋势。但在女多男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男护生依然面临着许多适应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男护生对临床实习工作存在许多适应问题[2-3]。本研究旨在调查与了解男护生临床适应情况,以探讨其临床适应问题,为护理教育者帮助男护生提升临床适应能力的方法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某本科院校在广东省内9所三甲医院实习单位2018年6月—2020年6月内临床实习阶段的男护生随机抽查50例为调查对象,集中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100%。本研究调查护生均知情同意。

1.2调查方法

选取邓婷的男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问卷,主要包括选择专业原因、成就感、满足感、能力、发展与去向等因素。每项分为赞同、不知道和不赞同三个评分,可分为赞同=满意,不知道=基本满意,不赞同=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

选取王下露、刘欢等的男护生临床实习压力调查问卷[4],主要包括理论与操作、情感与交流、社会认同、发展及工作的因素。每项分为5级评分,0分:无压力,1分:较轻压力,2分:中等压力,3分:偏重压力,4分:压力很大。分值分部:0-1分,无压力;1-2分,较轻压力;2-3分,中等压力;3-4分,偏重压力;4分,压力极大。

通过参考文献、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调查男护生临床工作适应问题。发放调查问卷,回收率100%。

1.3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图表法统计分析数据。

2结果

2.1男护生的临床适应能力不强

面对由理论转变为临床实际,男护生们担心不能担任实际工作,面对临床实际工作男护生感到压力较大,表1显示男生压力综合评分为2.76分,女生压力综合评分为2.18分。个案1:“进入临床时怕出事情,什么也没敢动,带教老师也表示第一次带男护生,也不知道怎么沟通,实习的好尴尬,好长一段时间都在看着,一直在混。”个案2:“一直跟着老师,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能干什么,话不敢说,事不敢做,上手操作的时候慌的很,只做操作也不敢和患者沟通,怕做错说错,所以就老师一直忙着,我就傻傻的干看着,一天就过去了。”

选项 男生小计n=50 比例%
无压力 1 2
较轻 18 36
中等 23 46
偏重 8 16
压力很大 0 0
组别 男生 女生 χ² P
压力<2.0 1 7 4.891 0.030
压力≧2.0 49 43
小计 50 50

表1 担心不能胜任临床实际工作

因为P<0.05,所以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2.2男护生的职业认同水平不高

结果表示,男护生的职业认同水平普遍不高,表2显示76%的男护生表示不喜欢护理职业,表3显示82%的男护生表示个人性格、兴趣与护理工作不匹配,表4显示仅有10%的男护生选择如果有机会还会再选择做护士。男护生压力与职业认同感存在相关性{5},部分的男护生表示护理工作会让自己损失男性尊严[6]。个案3:“每日的晨护都在铺床换单,有时候还要帮患者换尿布,还要帮患者收拾桌面,觉得自己就跟他们的老妈子一样。”

满意度 男生n=50 女生n=50 χ² P
满意 12 32 16.234 0.000
不满意 38 18
小计 50 50

表2 护理工作是自己喜欢的职业

因为P<0.05,所以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满意度 男生n=50 女生n=50 χ² P
满意 33 20 6.784 0.008
不满意 17 30
小计 50 50

表3 个人的性格、兴趣与护理工作不匹配

因为P<0.05,所以具有统计学差异

满意度 男生n=50 女生n=50 χ² P
满意 5 27 22.243 0.000
不满意 45 23
小计 50 50

表4 如果有机会再选择,还会选择做护士

因为P<0.05,所以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2.3男护生护理女性患者的压力

表5显示,男护生护理女病人的心理压力评分为2.64分压力较大,自古我国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女性患者不愿意男护士替自己做基础护理。个案4:“女性导尿管的插入也只在手术室做过,原先产科的实习机会也因男女差异调至妇科。”个案5:“有的女性患者及家属连心电监护都不愿意男护士帮忙接上。”

选项 男生小计n=50 比例 %
无压力 2 4
较轻 23 46
中等 17 34
偏重 7 14
压力很大 1 2
组别 男生 女生 χ² P
压力<2.0 2 32 40.107 0.000
压力≧2.0 48 18
小计 50 50

表5 护理女性病人的心理障碍

因为P<0.05,所以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2.4社会观念的压力

社会因素也是男护生的重要压力源之一[7],护理工作本质事多事杂,琐事繁琐,需要特别的细心跟耐心,部分人们认为男士应该出去闯拼,不该从事这些琐事繁多的职业,认为这类职业不适合男士。个案6“你个大男人怎么来干这一行,这是从患者及家属听到的,在做治疗时,也曾多次被问为何选择这项工作,就连老师们也经常询问,问得我都已经动摇了,我是否真的要继续做这一行。”

表6显示,家长对男护生的期望压力评分为3.1分较大,其中有32%的男护生认为家长期望过大。个案7“我父母在跟朋友聊天时,问起我是学什么专业时,都是直说学医的,问到具体时才小说说出护理,平时回家父母都会督促我多买点书学看能不能转做医生。”

选项 小计n=50 比例 %
无压力 1 2
较轻 3 6
中等 28 56
偏重 16 32
压力很大 2 4
组别 男生 女生 χ² P
压力<2.0 2 11 9.470 0.002
压力≧2.0 48 39
小计 50 50

表6 家长对自己的期望值

因为P<0.05,所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5医护人员之间的压力

在护理行业中,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都为女性,而男护士只是小部分群体,然而在多数的女护群体中,小部分的男护群体想要融入其中则不容易,部分的男护生在实习阶段可能会面临一定程度上的社交尴尬[3]。个案8:“实习最烦的就是更换工作服了,除了手术室,基本都是在办公室厕所或仓库里更换工作服,每次都提这大包小包过去,没有独立的衣柜,背着衣服上下班。”个案9:“实习期间都是一个人住,没有别的男护生,自己一个孤身一人在宿舍,没有舍友能够一起分享实习经验,要靠自己不断摸索,工作期间也是尴尬,大家空闲时候聊的话题也没法加入,感觉自己的话越来越少了。”

2.6学业的压力

对于刚结束高考后的放纵到开始新的学业生活这一过程,令大部分的护生们难以适应,而大多数的男护生为服从调剂至护理专业,至而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强,护理专业的知识点繁多,课程又重,学习积极性不强的男护生必然学习成绩不理想,继而理论知识薄弱不牢固,自信心不强,担心进入临床不能胜任实际工作,表7结果表示,男护生们的学业压力综合评分为3.02分,认为学业压力很重。

选项 小计n=50 比例 %
无压力 1 2
较轻 10 20
中等 27 54
偏重 11 22
压力很大 1 2
组别 男生 女生 χ² P
压力<2.0 1 9 7.111 0.008
压力≧2.0 49 41
小计 50 50

表7 学习时间长、空闲时间少

因为P<0.05,所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加强男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加强男护生的思想教育

职业的角色认同是自我的概念与职业角色之间的结合, 是指从事职业人员对本专业的热爱和持续性[8],李鹏,李镇麟等人表示多数男护生主要以高考调剂或其他方式进入护理专业,因而其专业认同度较低[9]。研究发现:职业认同感可以帮助男护生增强工作积极性, 树立自信心, 有利于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10]。加强男护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可提升其专业认同感,从而使加强男护生的临床适应能力。医学院校的护理教育者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男护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增强男护生对职业的认知,使其理解临床上的基础护理的重要性,提升其对临床工作的信心与耐心;开展男护生的专题讲座、可以邀请一些护理工作表现优秀的师兄来和男护生交流,分享经验心得等,帮助男护生正视自己的专业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以及完善男护生们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在岗前培训中,多与男护生沟通,加强其对临床工作的理解,告知其临床可能遇见的问题,帮助他们如何避免如何解决,增强他们对临床实习的信心;男护生表示带教老师, 尤其是男性带教老师的工作态度会影响自己对护理职业的看法[13]。对于要进入临床实习的男护生来说,带教老师及其重要,刚进入临床实习的他们,模仿是他们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带教老师的习惯会对实习生们有很大的影响。来自外界的肯定及自身进步, 特别是带教老师和病人的肯定, 都是职业认同感的有利因素[11],护理教育者应严格筛选带教老师,当带教老师热爱这份护理,恪尽职守时,学生们也会受其影响,从而增强职业认同感,当带教老师对患者温暖呵护,解决问题不急不躁时,学生们也会感受到这份职业的崇高。充分发挥男护生的优势,提高男护生的自信心,在临床工作中,男护生具有体能优势,遇事又比女性沉着冷静,面对像手术室、急诊等可能出现车祸等大型灾祸等男护们能够更加体现优势,而在接诊一些酗酒、斗殴等病人,男护们也体现巨大的优势,这些优势能让男护们充分的认识自身的优势,从而增强信心提升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增强其的适应能力。

3.2及时有效的缓解其压力,提升男护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护士是以女性为主导的职业, 男护生承担了更多压力及挑战[12]。在临床上病人和家属担心实习生经验不足, 不能给予最好的治疗与护理, 普遍认为护生的操作是将他们当作试验品, 往往拒绝护生操作。而女护生与病人及家属主动交流机会较多, 较容易得到他们的信任, 故操作机会也大大多于男护生[13],实习生本身就较难被患者及家属接受,而男护生则更难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当病人质疑及拒绝操作, 对男护生自尊及未来继续从事护理工作的积极性会产生影响, 因此临床管理者应注意给予男护生尊重及关爱[14]。带教老师则应做好沟通工作,化解矛盾,帮助男护生增强其信心,带教教师也应注意了解男护生的心理状态变化, 善于倾听男护生想法[15]。在专科操作中, 注意陪同护生一起操作, 尽量消除患者的抵触心理, 增强男护生的自我认同感, 使护理工作顺利实施,尽可能避免当众批评男护生操作,应当等其操作结束帮助男护生分析问题,适当的鼓励男护生,带教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可以消除护生的紧张、焦虑情绪,使其产生安全感[16],有目的的引导男护生,让其减少压力,增强信心。

男护生本为小群体,面临多选择的实习单位,群体很可能变为个体,面对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护理教育者们可在班级里建立学习小组,尽可能的划分男护生,让其与女同学可以更好的配合与沟通,让其提前适应如何与女性同事配合,提升男护生们在面对孤独一人的临床实习的适应能力,增强独立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男护生们的指挥能力,不要一味的指导“怎么做,该干嘛”,要引导男护生们独立思维,提升他们的思维力、控制力、决策力,培养他们沉着冷静的处事作风。临床带教老师们也应协调患者与男护生之间的关系,多数男患者愿意男护们替其进行护理治疗,而男士之间的沟通也简单直快,在与女性患者沟通交流时,带教老师应细心观察引导,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在协调过程中尽可能的扬长避短,充分体现男护生们的优势,增强男护生们的信心,提升其沟通能力。

大多数男护生为调剂为护理专业,部分男护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男护生们自身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因而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经常碰壁,面对带教老师的抛问,男护生们一问三不知,临床上的真人操作,男护生们表现的摸手摸脚,这些不好的表现都打击了男护生的信心。护理教育者们应关注关心男护生,督促其加强知识,临床带教老师也应督促男护生们重视理论,可先提问学生们问题,让其回去查阅书籍,确定答案后明日作答,这样即可不打击男护生的信心又可让其强化自身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应引导男护生们理解临床源于理论,让其深知理论的重要性,引导其理论转化为临床,只有让其积极主动地参加操作培训,才能有效地提高操作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从而得到患者的信任,提升其适应能力,加强其学习积极性。

3.3缓解男护生的社会压力,提升男护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观念是男护生们最大的压力源,统计结果显示64%的男护生认为传统观念是影响男护生失业的主要因素,传统的观念认为女性为主要护理人员,存在轻护重医的现象,对于男护生的出现于质疑与不理解的态度,导致男护生们承受较大社会的压力。男护生的不良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其护理工作的质量及患者的疾病康复和身心健康[17],而低质量的护理治疗又会降低社会对男护生们的认同度,如此便进入恶性循环。护理教育者们应加大力度宣传男护士的工作优势,男护队伍可更高效的完成护理工作,给予人们优质高效的护理治疗,如遇心肺复苏、骨折牵引、术后患者翻身、长时间手术等, 男护士可发挥体力优势。男护士不存在怀孕、分娩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护士生育造成的人员短缺, 便于护士长的工作安排和管理[18]。通过宣传男护士的优势可帮助男护生减轻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19],医学院护理教育者们可通过工作号、推文等自媒体宣传男护生们的优势,男护士们也可精细温柔的进行操作,从而提升社会对男护生的认同度,减少社会对男护生的偏见。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以及在校期间的积极体验有助于男护生形成一种积极的思维模式, 有效地克服来自社会和学习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刺激[20],护理教育者们应积极对外宣传男护生们的优势,对内则需树立男护生们的正确医护观念,引导男护生们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重要性,护理工作奉献性强,男护生们通过自身的专业技术得到同事及患者的认可,得到成就感,体现自身价值感。

作为护士中的弱势群体,家长们的过高期望也是男护生的重要压力源之一,在校期间,护理教育者们就应普及男护生的重要性,加强周围同学对男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临床实习期间,带教老师应以热情、亲切态度去与男护生们沟通交流,使男护生们得到理解,消除他们的恐惧感、不安感及自卑感,增强他们的信心,鼓励男护生们多于周围的医护人员沟通,让理解同事之间只有工作本分之分,没有高低贵贱,积极组织男护士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让人们认识到男护士对病人康复的重要性, 让男护士这个群体真正地走进人民群众, 最终提高社会对男护士职业的认可度, 提高男护士的社会地位[21],外界的支持能增强男护生们的自信心,减轻其压力。

结 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医院需要更多的优秀的男护士,而经过调查发现,男护生在临床中存在许多社会适应、心理适应及生理适应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男护生的优质护理及职业道路。医学院的护理教育者应重视男护生的这些适应问题,了解男护生临床中的心理变化,及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同时,应加大力度宣传男护生的职业优势,加大男护生的招生量,使弱小的群体壮大起来;呼吁社会抛弃旧社会的观念,营造新的护理职业环境,让男护生能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致 谢

随着这篇论文的最后落笔,我的四年大学生活也即将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回忆这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从入学时的懵懂少年到成为大学里的老油条,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都存留着不一样的回忆,这一切的一切都历历在目,仿佛昨日还曾是那个无知的懵懂少年,今日就要踏上步入社会的旅途。

四年的中大新华之旅注定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重要旅程。四年来,感谢我的师兄弟姐妹,我的老师们给予的关心及照顾,谢谢你们伴我成长,使我终身受益,感谢从同学到朋友的他(她)们,谢谢你们给了我一个不平凡的大学生活。

在此特向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于凤兰XX致以衷心的谢意!向她无可挑剔的敬业精神、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专业修养和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表示深深的敬意!

此外,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替我指点迷津。

护理范文四:广州某高校本科实习期护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本科实习期护生对于自身职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同时为提高本科护理专业的学生职业认同感水平奠定基础和提供相关措施。方法 采用护理参考郝玉芳[1]博士2011年研制的“护生职业认同问卷”量表作为调查工具改编和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94名广州市某高校本科实习期间的护生进行职业认同感的调查。结果 本科护生实习期间总平分为49.02±3.48 分(满分60分制),在各维度条目的得分中职业自我概念维度(15.86±1.739)分,择业自主性维度(9.62±1.438) 分,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23.54±1.457)分。结论 本科实习期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水平不算高,就属中等或者中等以上水平,性别、是否有亲人从事医疗行业因素总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团员,性别等相关因素对护生职业认同感程度存在影响。

[关键词]本科实习期间护生;职业认同感;现状调查

绪论

由于国家政策和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数量日益增长促使着护理工作的不断扩展和人员的壮大,人民也更加关注身体健康,患者对护士的要求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国家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量日益明显,对于护生的教育水平要求也随之上升,据张静[3]等对长治医学院的978名本科护理学生进行调查,该文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护生的职业认同得分超过85分,(P < 0. 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使本科护生优势明显,在我国,由于大学择业动机有相一部分护生是因为家长意愿,学校调剂等非自我自愿选择因素,林秀涓[4]等人认为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有所降低与人文关怀不足等因素有关导致实习期间没有学习动力和职业情感,从而对护理行业的情感大打折扣,职业认同感就此变低。

护理职业认同[5]是有关于一个护理专业心理学概念,是指护士个体对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具体看法,与社会对护理事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临床护士对病人或群体的有关护理事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很大程度影响了本科护生今后是否从事护理相关行业就业方向[7]。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本科实习期护生的对于从事护理事业的职业认同,分析对于本科实习期护生对本身职业认同的相关影响因素,努力为提升本科护理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相关理论依据[6]。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随机网上抽样的方法偶然抽取广州市某高校本科实习期的护生共 94 位,其中男生18位,女生76位。

1.2 调查方法

将护理职业认同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软件工具进行编辑,并在微信和其他网站平台转发问卷,所有被调查的对象限定为广州市某高校本科实习期护生,接受调查的每一位本科实习期护生将以匿名的方式填写后并回收至问卷星后台。最终一共发放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 94 份,经本人认真筛查核实以实际回收有效问卷 94 份,有效回收率高达100%。

1.2.1受调查者一般资料 主要内容包括有一下:性别、是否团员、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是否有亲人从事医疗行业,共5项调查因素。

1.2.2护生职业认同问卷 参考郝玉芳博士[1]2011年研制的“护生职业认同问卷”量表作为调查工具并适量删减,包括15个条目,各条目分别是:职业自我概念(5个项目)、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3个项目)、择业自主性(3个项目)、社会说服(4个项目)共4个维度,问卷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问卷采用 likter 4级评分, “不符合”记为 1 分,“一般”记为 2 分,“较符合”记为 3 分,“非常符合”记为 4 分,总分越高则表示本科实习期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1.3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得来的问卷通过问卷星后台收集到的数据总结,再进行分析与处理,再录入 Excel 文件,然后手动导入 SPSS 17.0 处理软件进行客观统计和全面系统的分析,首先输入数据,检验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的检验,最后决定采用 t 检验方法对数据逐一分析。最后我得出的结果是有效的(P < 0. 05 ),某些因素对于护生职业认同感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一)本文一共发放护生职业认同调查问卷共 94份,经严格筛查最终实际有效问卷 94份。其中全部调查对象各因素具体人数分布:男生 18 人(19.15%), 女生 76 人(80.85%), 团员 89 人(94.68%),非团员人数较少共5 人(5.32%),独生子女人数为15人(15.96%),非独生子女人数为79 人(84.04%),农村学生共66 人(70.21%), 城镇28 人(29.79%),有亲人从事医疗行业45人(47.87%),否认亲人从事医疗行业49(42.13%),见表 1。

表 1不同因素对于本科实习期护生的影响(n=94)

因素 n %
性别

男生 18 19.15

女生 76 80.85

团员

是 95 94.68

否 5 5.32

独生子女(续上表)

是 15 15.96

否 79 84.04

生源地

农村 66 70.21

城镇 28 29.79

有亲人从事医疗行业

是 45 47.87

否 49 42.13

表 2本科实习期护士职业认同感的各影响因素分析(M±SD,n=94)

因素 n 学习总分 F P

性别

男 18 34.39±3.346 15.264 0.002

女 76 41.58±9.364

团员

是89 39.99±8.866 0.482

否 5 44.00±11.467

独生子女

是 15 38.01±9.3650.329

否 79 40.62±8.918

生源地

农村 66 40.35±9.132 0.491

城市 28 39.86±8.805

亲人从事医疗行业

是 45 46.33±7.641 11.266 0.001

否 49 33.53±4.465

由表1和2可以看出,不同的因素(性别和是否有家人从事医疗工作),特别是有亲朋好友从事医疗行业相关的工作,导致本科实习期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普遍上升,存在较大不同(p<0.05),本科实习期男生的职业认同感明显低于本科实习期女生职业认同感,在城市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文化程度都农村有更好的资源的前提下{8},城市里的本科实习生职业认同感与农村出来的学生相差不多,因此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次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是否团员和是否独生子女)对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存在一定影响,但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因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本科实习期护生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和各维度情况

本科实习期护生总体职业认同感投入总分和标准差为:40.20±8.992 分(满分60分制),其中得分维度按分数排列依次是:社会说服维度,其次是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维度、社会自主性维度,分数最低的是职业自我概念维度。

表 3本科实习期护生职业认同感各维度总分和标准差(M±SD,n=94)

维度 M±SD
职业自我概念维度 12.77±3.095
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 8.02±2.032
择业自主性 8.02±2.700
社会说服 11.39±2.338

表 4本科实习期护生职业认同感单因素的各维度得分情况(M±SD,n=94)

各维度(M±SD) 职业自我概念维度 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 择业自主性 社会说服力
性别

团员

独生子女

生源地

农村

城市

亲人从事医疗行业

10.56±1.338

13.29±3.166

14.00±4.243

12.70±3.035

12.47±3.420

12.82±3.050

12.62±3.047

13.11±3.236

14.29±3.055

11.11±2.166

7.17±1.249

8.22±2.133

8.60±2.608

7.99±2.008

7.27±2.344

8.16±1.951

8.09±2.088

7.86±1.919

9.31±1.636

6.62±1.403

6.56±1.247

8.37±2.837

9.20±2.775

7.96±2.696

7.53±2.560

8.11±2.732

8.14±2.767

7.75±2.562

10.02±2.056

5.84±1.224

10.111±1.711

11.70±2.372

12.20±2.490

11.35±2.336

10.73±2.434

11.52±2.314

11.50±2.309

11.14±2.430

12.71±1.947

9.96±1.833

由表4可以看出,男生的职业自我概念均值最低,只有10.56±1.338分,对比整体女生来说均值低了2.73分。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比较和自我反思相比独生子女的影响还是较大的,但仍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最好后就是有亲人从事医疗行业的学生在四个维度里影响都远超于其他因素。

3结论

1本科实习期护生职业认同感的特点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直接影响到未来护理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方向[9]和护理事业的整体。本文研究调查发现本科实习期护生职业认同感整体水平不高,属于中上水平 这与肖琼[10]等的研究结果差异不大,但是与彭银英[11]研究具有差异。彭银英等研究中调查表示女护生在总体职业自我概念维度评分相对较低,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客观原因可能是因为实习护生刚进入临床工作,还没有完全被社会人员认可,特别是还没有得到病人的理解和尊重。实习期护生刚进入临床工作,还没有或者是才刚正式开始接触各项临床工作,对于每一位实习护士来说,对于他们来说一切的挑战都是新颖的,都是不可预知的。作为国家护理人员的未来之星,理应秉承承担着国家护理事业的光荣发展重任,贯彻学习南丁格尔的护理精神,发展护理人员的优秀光辉,创造护理发展的里程碑。国家XX,社会人员以及学校和家长都应该极度重视本科护生的对于职业的认同,每一个本科实习期护生的职业认同,很大程度决定了本科护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因此为留住高端护理人员,需要社会各级人员对护理工作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给予更多的包容心,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尊重和爱护每一位护理实习生,更有效提高本科实习期护生整体职业认同感。

3.2不同因素对本科实习期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分析

3.2.1不同性别对本科实习期护生职业认同感的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本科实习期的女护生职业认同远远高于男护生,本文调查这项结果与毛应梅[12]调查结果相同分析可能原因,大致可能与男生从事护理行业的人员数量显著少于女生[13]和社会各界人员对男生从事护理行业的偏见和不理解,甚至是歧视,男生从事护理行业的人数自然而然减少,因此医院和学校在学生实习期间加强对护生的关怀,特别是男护生的关怀,更多让他们认识到工作无性别之分,医从本心,对于每一位学医者眼中理应只有健康或非健康人群之分,对每一位学医者来说,社会各界应加大宣传力度,尊重每一位从医人员,理解和包含以及支持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同时学校和医院都理应大力倡导建立正确的的从医价值观和职业观,让男护生更明白和理解护士这份神圣的职业是同样受到社会人员的关爱和支持的,家长为男护士指导清晰的人生定位目标,努力为护士们规划以及护士自身规划人生的就业方向,使其提高职业认同感,促进护理的事业的蓬勃发展。

3.2.2有亲人从事医疗行业对本科实习期护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有亲人从事医疗行业对于本科实习期护生的职业认同有着明显关系,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有亲人从事医疗行业的护生一直深受医疗行业者文化熏陶,有更为完善和系统的护理就业规划,这与韩双双[14]研究一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学习和了解医疗行业的文化背景和相关最新权威医学研究,培育了更深的文化和价值情怀。自然而然从小树立正确的医者价值观,甚至有着更加完善的就业人生规划。因此,有亲人从事医疗行业者的本科护生能使其更加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价值观,更利于结合自身特色和当今发展趋势,发展个人长处,扬长避短,全身心投身于护理事业。

4小结

本文研究结果发现,广州市某高校本科实习期护生职业认同感处于中等或者中上水平,护士对于自身的职业认同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或改进。实习期护生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依次有性别、生、是否有亲人从事医疗行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团员。都有可能提示学校应该重视对实习期学生加强宣传和教育,从入学开始抓起,加强护生的文化教育,奠定文化基础,一对一指导护生整体的人生规划和工作发展方向,同时将职业认同加入到各种护理教育道路中;同时也提示医院的教育者加强对护生的关爱,尤其是男护生,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做整体的实习规划甚至是人生规划,培育他们建立正确的护理价值观和人生就业观,促进护理事业的高端,健康,顺利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就是家长,让学生接触更多关于最新进展医疗行业的相关知识和文化。树立正确的护理价值文化,促进护理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5不足之处

本次调查研究所选的文献资料有限,对于本次研究对象只抽取了广州市内某高校本科实习期间的护生94名,整体抽查对象不全面,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是采用发放网络问卷的形式,未能保证样本的专业和有效性。

致 谢

这篇耗时一个月的论文终于写完,我的心情是无法言喻的,我想激动的心情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小问题,但是通过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帮助,最后都能够顺利的解决问题,感谢我的小伙伴们。此外,也非常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徐聪聪老师,在我最开始选题的时候给予了我极大的指导与帮助,让我顺利地确定论文题目,让我的论文写作之路得以一步步顺利走下去。

作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护理学院的一名学子,我非常的骄傲与自豪,同时也非常感谢学院给予我这个提高自我的机会,通过这次论文的撰写,我觉得自己的眼界与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拓展。还有,衷心的感谢所有曾对我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是你们在讲台上用生动的语言给我们灌输了专业知识,感谢你们在我的学习生涯留下这么精彩的一笔。

最后,感谢大学这四年充实又有趣的生活。

护生职业认同调查量表

1性别

2是否团员

3是否独生子女

4你的生源地

城镇

农村

5你是否有亲人从事医疗行业

6我乐意成为一名护士

不符合

一般

较符合

非常符合

7我确定我在护理事业上取得成功

不符合

一般

较符合

非常符合

8对护理专业兴趣强烈

不符合

一般

较符合

非常符合

9我为在护理领域从事职业感到啊自豪

不符合

一般

较符合

非常符合

10我目前不会改变就业方向

不符合

一般

较符合

非常符合

11我常常自省、反思探索自己未来的事业发展

不符合

一般

较符合

非常符合

12我曾试图了解各类职业领域的情况以便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

不符合

一般

较符合

非常符合

13选择工作时,除了考虑自己的理想,有必要考虑外在因素

不符合

一般

较符合

非常符合

14我对职业认识,取决于父母或者权威专家意识,自己从来没有认真过

不符合

一般

较符合

非常符合

15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选择我自己喜欢的工作

不符合

一般

较符合

非常符合

16我选择护理是因为我从小志愿从事护生

不符合

一般

较符合

非常符合

17我想和护理领域的前辈交流

不符合

一般

较符合

非常符合

18我喜欢了解护理专家的成名故事

不符合

一般

较符合

非常符合

19我喜欢关注临床护理工作的各项事务

不符合

一般

较符合

非常符合

20我习惯留意关于医疗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制度实施、

不符合

一般

较符合

非常符合

护理范文五: 护理人员对于临终关怀认知和态度的近况

【摘要】临终关怀是护理人员致力于对患者在临终前的一段时间内,通过护理手段延缓疾病的发展和相对的减轻疾病痛苦的一门学问和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了护理人员对于临终关怀认知及态度现状的剖析,重点分析了对于肿瘤科患者的临终关怀态度进展,以及护理人员对于临终关怀认知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相应对策,使护理人员提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并提高临终关怀的质量。

【关键词】护理人员;临终关怀认知;死亡教育

1引言

临终关怀它并不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致力于在患者即将要与世长辞的几周甚至是几个月的时间内,为延缓疾病发展时间、减轻疾病带来的巨大痛苦的医疗护理[1]。护理人员是医护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患者在医院救治期间的主要照护者,护理人员的作用至关重大,尤其是对于临终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对其人生最后阶段的照护态度、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生前最后的慰藉及临终家属心灵的安抚,护理人员自身的知识储备、正确的生死观、情绪等都极其有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不容小觑,要采取相应对策,提高护理人员的临终关怀认知,以达到提高临终关怀水平[2]。

随着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科研技术、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许多新型医疗器械的出现,使得疾病的治愈率也相对的提升,然而却还有不幸身患癌症或疑难杂症的,这些遭受着重大疾病折磨的人迫切需要的是我们护理人员的关怀,不仅是限于身体上的治疗而更重要的是从心理上去疏导去给予支撑,让患者在人生最艰难的日子里过得不那么辛苦,使其死得其所且保有尊严;这对于我们护理人员来说,就是一个不断需要“更新换代、发展创新”的过程,其中包括护理理念、护理方式等,以达到将人性化、个体差异化等融合到护理服务中的目的[3]。此时此刻,护理人员从许多方面都面临着对临终护理的要求,但是目前国内的很多相关研究都不够全面,许多护理人员对于临终护理的认知仍旧存在缺乏、态度也不够明确[4]。肿瘤科相比于其他科室,收入的大多都是肿瘤、癌症病人,病情也相对严重一些,护理人员体会到生与死的几率更高一些,同时也更需要了解临终护理,肿瘤科护士是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在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中是占据至关重要地位的一方,而这不单单是需要临终关怀的专业知识为支撑,更需要的是拥有积极地、确切的临终关怀照护态度[5]。

2临终关怀进程与近况

2.1发展历程

临终关怀,翻译出来是“Hospice care”,也叫作“ 姑息医疗”,“Hospice”最初是起源于拉丁文中的“hospes”,原来是指为长期奔波在外,在路途中受苦受累不幸得病的人提供可以遮风挡雨可以歇脚的处所,后来逐渐演化成“收容所”和“招待所”等说法[6]。

在中世纪时期临终关怀开始逐步兴起,但在当时只是作为游人路途劳累休息及恢复体力的一个场所,相当于古时候的一个驿站;在19世纪时,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进程的不断推进,随之医疗资源方面的需求也大幅增加,为响应需求大规模的建起医院,然而很多医院面对那些濒临死亡但是身份低微、家境清贫的人们,选择不予以救治,为了拯救这些将死的人们,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一些有爱心的人和慈善团体自发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其中的部分组织被定义为临终关怀医院。1967 年英国伦敦,桑德斯博士创建了“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 并且将护理学、护社会学和医学等相结合起来,自此临终关怀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进程。而后,日本、法国、X也陆陆续续出现了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事业逐步迈入发展中[6-7]。

2.2临终关怀发展现状

中国是人口大国,我国随着总体经济现象的逐渐转好、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群众对临终关怀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是其实不然,我们国人还是惧怕谈论死亡,一谈起死亡就面色惨淡,深受传统死亡观念的影响,这也极大程度影响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前进。临终关怀在我国最早的萌芽是在天津,然而发展却是比较缓慢,而后来在上海等地也逐渐兴起[7]。

目前临终关怀还处在不专业、不规范、无体系化、意识较低的状态,机构数量少,政策保障缺乏、资金缺乏等都是开展临终关怀事业的难题,专业人士也极其缺乏,而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保障是开展临终关怀事业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会受阻的重要原因。

3临终关怀概况

3.1临终患者

意思是指患上病的人,在医学上被鉴定为在现如今现存的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的水平下,是不能够被治愈的,并且他(她)们距离死亡的时间预计是少于6个月的,处于濒死状态[7]。

3.2临终阶段

临终阶段是指患者在走向他生命中最后的一个阶段,则因为生命的不可预见性,所以人生命最临终阶段也没有具体时间界定,可能是几个小时、几天、几周又或者是几个月,很难去评定[8]。

3.3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一门新生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它并不是一种治愈疗法,强调的是姑息治疗,是护理人员在临终患者的临终阶段做出的护理,使患者在逝世之前心灵得到最后的安慰,死也保有尊严,也减轻对其临终患者家属的痛苦;其是以医护人员为主要组成人员的一个团体,其中还包括一些宗教信仰神学、心理学等[9]。

4影响护理人员临终关怀因素

4.1自身内在因素

4.1.1自身压力

临终照护的护理人员,终日面对的都是濒临死亡的患者,每天的工作氛围都是压抑的,不论是接触到的病人还是家属,不论是听到的还是谈论的,都离不开死亡这个词,情绪都是普遍可以渲染的,她们的情感方面受到很大的压力,并且又得不到有效宣泄;

本身护理工作者工作强度就很大,每天上班的时间都是繁忙的,临终护理人员就更加大了,她们面对的是现在医疗条件下无法治愈的濒危的患者,不管是在给予患者身体方面的治疗还是心灵方面的藉慰对于护理工作者的各方面消耗都是极大的[9]。

4.1.2认知程度

认知决定态度,态度则决定行为,可见认知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对于临终关怀的认知决定她的态度,从而决定护理工作者照护临终患者时所做出的的行为[10];由于我国临终事业发展相对缓慢,而临终护理人员对于临终关怀的认知程度比较低,这也反过来影响了临终关怀的质量与水平[11]。护理工作者对于死亡的教育也是缺乏,对于死亡还是停留在“闻风丧胆”的阶段,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死亡。

4.1.3知识储备

临终关怀还需要护理工作者具有一定的临终关怀知识作为基础,作为护理人员,不管是她们在学校作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期间,还是在临床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积累经验的阶段,都很难遇到可以参加有关临终关怀方面的专业培训机会[12];研究表明,本科生对于临终关怀的认知水平要明显的高于专科的学生,这对于学历也存在一定的要求[13]。

4.1.4人生阅历

护理工作者的人生阅历对于影响临终关怀质量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因素,人只有经历过、见到过、看到过,才会有所得,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首先你需要经历失败,重在经历;相关研究表明,工龄越长的护理工作者对于临终关怀的态度及认知都较乐观,由于年资较高,在临床上经历了许多生死,丰富的人生阅历另她们对待生老病死等死亡话题也有相应的应对能力[14]。

4.2外在因素

4.2.1我国临终关怀现状堪忧

发展将近30余年的临终关怀事业,仍旧是处于职业培训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不平等、体系不完善、程序化措施不足及无缺乏法律法规的保护[15],这一系列因素导致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开展受阻,本就深受本土传统“死亡观”的影响,人们对于死亡避之不谈,在这样的现状下,进一步开展临终关怀事业更是难上加难[16]。

5危重科室护理人员

临终关怀对于医院各科护理人员来说都很重要,但是危重科室相比较一般科室来说,临终关怀对于危重科室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危重科室比如肿瘤科、血液科等,所收治的大多都是病情严重、疾病变化快的病人,这些科室的护理人员随时都可能面对死亡,临终关怀对于她们不可或缺。

由于现代化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跟随着的是膳食习惯、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相应的疾病也不断的出现,其中恶心肿瘤的人群也不断增多[17]。这对于肿瘤科的护理人员来说则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肿瘤科属于危重科室,科室大多都是身患绝症的患者,所以临终关怀对于肿瘤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就对于肿瘤科护士要求更高了,然而现如今的肿瘤科护士现状则是,虽然我国近几年临终关怀事业是螺旋式上升,众多学者呼吁临终关怀教育和培养人才,但是大多还是停留在呼吁上、件以上,并没有真正做到实际,缺乏明确的框架,教育与实践仍旧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相比之下国外已经存在了明确的框架指导方向,培养专业人才,培养肿瘤科临终关怀护理人员实属迫在眉睫[18]。

6对策

6.1制定干预方法,使用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指建立在ABC理论的基础之上所产生的的一种疗法,用来理性修复负面的情感,ABC理论是指A是诱发事件因素,B指的是不合理的信念,C则是代表行为表现不适,在此基础之上,此疗法是强调多种情绪因素导致,真正的直接原因在于个体本身对于刺激事件的认知不同则产生的不同的反应,就是压力反应归根于对刺激事件的认知。护理人员通过这种疗法,来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缓解自身所在的压力,辩证的看待事情,通过护理临终关怀提升自我的价值,找寻自己给予别人的快乐,从而升华自我,并且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19]。

6.2提升临终关怀素养

护理人员要积极提升自身临终关怀素养,护理倡导身、心、社、灵“全人”照顾,大多数患者在面临死亡时都会感到心力交瘁,尤是提倡灵性需求[20],灵性需求指不管是否有宗教信仰的个人,追寻自己所存在的意义,生活的目的和所需的价值观等,患者则有更多方面的灵性需求,只有满足这些灵性需求,才会得到灵性的舒适,只有给予患者灵性照顾,打开患者的内心世界,知晓到患者的所需和所惑,放才能从根本上减轻患者外在身体上和内在心灵上的伤害苦楚[21]。

6.3学习临终关怀相关知识

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参加专业化的临终关怀培训,做到专业化、个体化、人性化的临终护理,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死亡教育也应该被纳入学习范围内,医院应该做到规范化培训,制定明确规划,将有关专业技能培训和相关知识划入学习范围,努力发展临终关怀专业化队伍,致力于临终关怀质量的提高[22]。

6.4XX角色

XX应该扮好自己的角色,在政策方面,积极为机构推出优惠政策[29];在临终关怀服务机构方面要严格把控质量,推动临终关怀机构体系化、系统化,使其与养老服务体系相结合,做出符合自己国情现状下的临终关怀体系;并且要积极号召鼓励各界参与到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共同打造适应于我们本国自主的临终关怀机构[23]。

6.5社会舆论

树立正确的观念,死亡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结果,走向死亡是大自然的趋势,也是必然的生存规律,因此应该正确看待,传统的死亡观念早已过时,我们应该顺利时代的发展,人生老病死是必然的,因此临终关怀也是作为一种客观需求而出现并存在,所以我们要重视、尊重临终关怀这一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并且要支持鼓励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24]。

总 结

综上,护理人员对于临终关怀认知及态度还有待提升,护理人员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培养自身临终关怀素养,学习临终关怀知识,摆正自己对临终关怀工作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致力于临终关怀事业,努力把临终关怀落到实处,实际为人民考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30]。

参考文献:

[1]庞林薇,李晓莉,韩朋辉.急诊科护士对临终病人死亡事件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J].全科护理,2019,17(13):1623-1626.

[2]孙静,朱海华,郭丽贞.厦门市三级综合医院医护人员临终关怀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17):11-14.

[3]李佳欣.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06):129-130.

[4]扈红蕾,宿长春,扈永强.中国死亡教育现状分析[J].教育观察,2018,7(22):55-56.

[5}刘燕.晚期肿瘤患者的姑息照护与临终关怀[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7):265-266.

[6]钱娟之.中国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及分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5.

[7]黄俊,宋绍征.我国临终关怀现状及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02):214-216.

[8]Shiri Shimon,Wexler Isaiah,Marmor Anat,Meiner Zeev,Schwartz Isabella,Levzion Korach Osnat,Azoulay Daniel. Hospice Care: Hope and Meaning in Life Mediat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Staff.[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2020.

[9]Roeland Eric J,Lindley Lisa C,Gilbertson-White Stephanie,Saeidzadeh Seyedehtanaz,Currie Erin R,Friedman Sarah,Bakitas Marie,Mack Jennifer W. End-of-life care among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patients with cancer living in poverty.[J]. Cancer,2020,126(4).

[10]林松梅.临终关怀护理人员压力与消解[J].卷宗,2018,(17):275. DOI:10.3969/j.issn.1005-4669.2018.17.262.

[11]乔海霞,王志中,景洪雅, 等.医学本科生临终关怀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山西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社会工作,2019,(12):15-18. DOI:10.3969/j.issn.1674-3857.2019.12.006.

[12]李芳芳.医务人员临终关怀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循证护理,2019,5(10):890-898.

[13]邓慧芳,张莉,颜文贞,邓伟英,何少丽,李素霞,陈秀云,陈丽富,庞志明,方艳红,邹舒倩.282名肿瘤科护士临终关怀态度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9,26(04):49-52.

[14]罗稀,江宾,廖佳,王国蓉,刘晓琴,蒋艳华.四川地区肿瘤科护士照顾临终病人态度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19,33(22):3830-3835.

[15]邓平平.我国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困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8):284-285.

[16]李尼.临终关怀制度构建:挑战与线路图[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1):129-140.

[17] 李红丽 , 杨洪菊 , 颜峰,等 . 山东省综合医院肿瘤医护人员开展临终关怀现状调查 [J]. 循证护理 ,2018,4(9):824- 827。

[18]朱虹. 肿瘤科护士临终关怀能力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江苏大学,2019.

[19]邹婉钰. 临终关怀护理人员压力缓解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新疆大学,2019.

[20]Perry Kathleen,Parker Ryan,King Heather,Steinhauser Karen. Coordinating Assessment of Spiritual Needs: A Cross-Walk of Narrative and Psychometric Assessment Tools Used in Palliative Care (S784[J].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2020,59(2).

[21]陈钒,吴新.晚期肿瘤患者的灵性关爱[J].医学与哲学,2

[22]丁奕宁,耿永志.XXX我国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4):65-67.

019,40(19):5-8+48.

[23]杨丽,胡敏华.西安实习护士临终关怀知信行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7):698-703. DOI:10.3760/cma.j.issn.2095-1485.2018.07.012.

[24]于广跃.中国传统生命哲学与临终关怀的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6):476-479.

[25]Koorn Remco M,van Klinken Merel,de Graaf Everlien,Bressers Rick E G W,Jobse Adri P,van der Baan Frederieke,Teunissen Saskia C C M. Who Are Hospice Patients and What Care Is Provided in Hospices? A Pilot Study.[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2019.

[26]Silent Illumination: A Case Study Exploring the Spiritual Needs of a Transgender-Identified Elder Receiving Hospice Care.[J]. Journal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nursing : JHPN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Hospice and Palliative Nurses Association,2019,21(6).

[27]岳林,张雷.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02):117-119.

[28]韩凤鸣.积极的临终关怀[J].法音,2019(03):67-69,

[29]汪昌莲. “安宁疗护”服务需要制度“呵护”[N]. 中国商报,2018-12-06(P02).

[30]吴戈.感受生命的诗意与吟唱——评话剧《生命行歌》[J].中国文艺评论,2019(03):86-93.

致 谢

本文是在导师魏宁老师和陈千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的。从选题到撰写都凝聚了导师的大量心血,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崇德,朴实、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在此向导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此我由衷的感谢以王秀兰院长为代表的所有护理学院的老师们,谢谢你们对我大学四年的谆谆教诲,不胜感激。

并且感谢在大学四年中帮助过我的朋友、同学,以及大学同窗四年的室友们,谢谢你们!

护理论文范文(精选8篇)

护理论文范文(精选8篇)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6月1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966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6月11日
Next 2023年6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