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影响探析_查重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与日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经济高速发展;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同时与X有贸易摩擦;资产市场出现泡沫。日本在泡沫经济发生之前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日本资产泡

  1导论

  第一章为导论,其中分为三个小结。第一节为本文的背景意义,分为理论层面的意义和现实层面的意义。第二节为简要的文献综述,总结归纳国内外学者对资产泡沫的定义和资产泡沫的产生条件,以及金融自由化影响资产泡沫形成的看法和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三节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且梳理出各章的主要内容以及章与章之间的的逻辑关系。
  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理论意义

  金融自由化对经济发展更有利还是更不利一直是许多学者争论的焦点,而日本资产泡沫形成时正是日本XX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时期,所以许多学者认为过快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可能是导致日本资产泡沫化的原因之一,金融自由化可能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分析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形成的影响,有助于从金融角度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资产泡沫研究机制,同时可以让我们反省金融体制中不健全或者是金融政策中不完善的地方,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1.1.2现实意义

  我国目前面临着金融自由化的问题,同时我国目前国情与日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分析日本当时金融自由化改革对资产泡沫影响对现在中国正在进行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有借鉴意义和警示作用。
  第一,中日两国经济增速都在中高速6%~7%,同时一些相似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国内创新水平不足,并没有掌握高精尖核心技术,只能参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同时劳动力成本增加,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国家,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想要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变得更加困难。而且正是因为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投资回报比率低,所以剩余的资金更容易投入证券业和房地产业这些高回报的行业,导致资产泡沫化。
  第二,中日两国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与X有巨大贸易顺差,日本曾经是X的最大债权国,而现在中国代替日本成为了最大债权国。两国都经常与X发生贸易摩擦,并且受到X的一系列制裁。同时贸易顺差意味着本币会有升值的倾向,影响出口,为了稳定币值中央银行会加大货币供应量,这些资金很有可能进入证券和房地产市场,抬高资产价格,从而引发资产泡沫。
  第三,主要城市房价飙升,有资产有泡沫化的趋势。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主要城市的房价与收入比都远超过了国际合理区间,整个房地产行业资产严重泡沫化,价格与实际价值出现严重背离。目前我国主要34个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10倍,其中北京、上海的比率都超过了15甚至更高,这说明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已经形成资产泡沫。

  1.2简要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资产泡沫的定义以及指标

  针对资产泡沫的定义以及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国内学者徐滇庆(2006)认为,交易速度快、交易成本低的资产更易满足人们的投机需求,是资产泡沫产生的载体。段玉彬(2005)等学者认为,资产泡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现在资产价格一段时间持续上涨并且严重背离实体经济。国外学者金德尔博格考虑了人们的未来预期,他认为资产价格的连续持续的上升,会让人们预期未来资产的价格还会继续上升,进而又会吸引一大批只是为了投机并不是为了其使用的人进入市场继续推高资产的价格。野口悠纪雄(1999)则是通过计算贴现率和预期收益的方法,认为当贴现率小于预期收益时资产泡沫产生。三木谷良一(1998)认为资产泡沫不仅仅表现在价格上涨,还表现在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实际价值而导致的暴跌。
  对于资产泡沫的判断指标,国内外学者也提出了很多种指标。巴菲特提出用股市总市值与GDP总量的比值可以判断股市市场是否产生资产泡沫。对于房地产市场,我国学者刘琳等提出可以用房地产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的比值、房价与收入的比值、房屋闲置率等指标来判断房地产泡沫情况。

  1.2.2资产泡沫产生的条件

  第一,经济过热。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很容易让人们过分自信,相信经济形势一片大好,这种乐观的心理会刺激投资,学者段玉彬(2005)认为人们对未来经济预期乐观会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资产投资收益比实体投资收益更高,所以大量资金会进入证券和房地产市场,加剧资产泡沫化。东京大学教授伊藤元重(2009)认为当时日本“土地神话”给了投资者幻想,人们预测土地价格会不断上涨,所以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都对房地产过度投机,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背离其实际价值。学者周京奎(2004)认为一般价格上升需求会下降,但在资产泡沫形成前,多数人对资产价格未来走势看法相同,价格上升,人们都预期未来收益会增加,需求反而增加。
  第二,流动性过剩,信用扩张。范小云(2017)等学者认为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自由化改革,大量资金从国内外涌来,但同时实体经济吸收不了全部的资金,剩余的大量热钱就会进入房地产和证券市场进行投机,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加剧资产泡沫的膨胀。学者孙慧宗(2019)认为当时日本物价稳定,通货膨胀率并不高,是因为投机者持有不动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值,所以地价不动产价格上涨并没有导致其他价格的上涨,说明信贷产生的大量资金并没有有效的被用于实体经济,而是流入资本市场进行投机活动。
  第三,某件事成为导火索。李众敏等学者认为日元升值是日本泡沫经济的导火线,日元升值是资产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但是国内学者毛琰(2013)和国外学者凯瑟·沃尔认为日本资产泡沫导火索是1985年签订的“广场协议”,日美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日本对X贸易顺差逐年扩大,X迫切希望减少对日逆差,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1.2.3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形成的影响

  根据学者陈刚(2019)的观点,金融自由化一是指对内开放,允许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拓宽了融资渠道,国内利率市场化;二是对外开放,允许国外资本进入本国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机构进行海外投资,允许日元与外国货币自由兑换等。针对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形成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金融国际化放松外汇管制。鹿朋(2008)等国内学者认为因为20世纪70年代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日本汇率制度由固定汇率制度变为浮动汇率制度,随后日元升值,大量投机热钱进入日本资产市场,推高资产价格。
  第二,金融自由化以及金融体制不健全。国外学者Michael R.King(2001)认为利率自由化虽然增加了银行的风险,但也给了银行更多的自由,只要有行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并不一定会导致资产泡沫的产生。奥村洋彦(1999)通过对微观的家庭企业和宏观国家XX在泡沫经济中异常行为进行分析,认为引起异常行为的原因是金融自由化导致的交易规则以及信息流向的变化,资产泡沫的形成正是因为金融自由化但同时金融体制不健全导致的。野口悠纪雄(1999)通过分析泡沫经济时期企业资金循环表,发现由于金融自由化,企业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成本降低,更容易筹集到大量资金,但筹集来的资金并没有全部投入生产而有一大部分进入房地产和证券市场,导致资产市场价格持续上升进一步泡沫化。
  此外赵玉婷(2018)等学者认为日本五六十年代各种金融机制都很保守,金融体系本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低,对于各种风险的防范和补救都缺乏经验,冒然实行金融自由化,速度快而且涉及范围广,没有循序渐进,过于激进导致风险更易出现。同时金融体系中各种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对风险的识别监督和补救缺少经验,中央银行和XX金融部门的监督职能一下子缩小,导致金融领域的风险变大,更易出现泡沫。学者孙慧宗(2019)认为金融自由化是有有利的一面,自由开放的金融市场可以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经济更加稳定,但随着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深入,原先为了抑制某些风险的金融政策被取代,很多限制取消,这也使得新的金融制度更加不稳定,更易产生新的金融风险。

  1.2.4文献评论

  对于资产泡沫的定义,国内外学者给出的定义都着重强调一方面,有些学者强调资产泡沫是由于过度投机而产生的,但没有说明资产泡沫是动态概念;还有一些学者指出资产价格必须是严重背离实体经济上涨,因为通货膨胀等因素也可能会导致价格上涨,不能简单的认为只要资产价格上涨就是形成资产泡沫。基于多位学者对资产泡沫的定义,可以得出一个更加全面准确的定义,资产泡沫是由于人们普遍预期未来资产价格会上升而进行投机活动导致资产价格背离实体经济持续上涨的动态过程。
  对于资产泡沫产生的条件,本人认同国内外学者的部分观点,经济过热,人们收入增加,并且盲目乐观的心理会增加投资。同时货币供给增加,信用扩张,会导致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进行投机活动。但对于某件事成为导火索这一条件来说,我认为国内外学者并没有深入思考背后真正的原因,产生泡沫经济并不是因为日元升值,也不是因为XX没有及时做决定,而恰恰是因为日本银行为了缓解日元升值压力,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市场上资金过剩,加剧了产生资产泡沫的风险。
  对于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的影响,本人大体认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从对外金融自由化角度来看,日本外汇管制放宽而且日元升值,这对于国际游资而言是一个绝好的投机机会,只要把资金换成日元,即便没有投资收益,仅仅是汇率差也能获利,于是大量热钱涌入日本,使得日本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刺激了资产泡沫的形成。从对内金融自由化角度来看,金融自由化影响两个微观主体,第一,促进了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加剧金融机构间的竞争。第二,使得大企业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成本降低,中小企业为了获得贷款也大量购入不动产作为抵押物。第三,银行存贷款的利差不断缩小,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为了提高盈利水平增强竞争力,银行将大量资金投入收益高的证券市场。而且为了确保收益,银行忽略了风险,不再仔细审核企业申请贷款的资格,而是发放大量抵押物为房地产的贷款,结果资金从各个渠道都流向了房地产和证券市场,导致资产泡沫化加剧。
  通过阅读国内外的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研究这一问题时都是从宏观角度入手,对于微观侧面的研究只限于简要分析,只是作为文章的一部分,并没有将微观主体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任何一个经济政策都有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从宏观角度可以把握整体的方向,但是可能会漏掉一些关键点,比如微观个体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很有可能相互影响,这些影响会放大或减弱经济政策的效果。所以本文决定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大中小企业三个微观主体入手,浅析金融自由化是如何通过不同的微观路径对资产泡沫的形成产生影响,
  同时在阅读文献时发现,很多学者也在研究我国金融自由化改革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而且我国与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前的金融制度有很多相似点,所以探析日本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形成的影响,有助于吸取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中的经验教训。

  1.3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1.3.1研究内容

  本文共有五章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发现问题,包括第一章导论和第二章现实考察。这一部分主要是总结归纳国内外学者已有观点,通过一些资产泡沫的判定指标分析日本当时经济情况是否已经形成资产泡沫,同时介绍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主要背景和具体措施,对日本金融自由化速度和涉及范围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发现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后文进一步分析金融自由化和资产泡沫形成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包括第三章路径分析和第四章实证分析,这一部分主要是进一步探析金融自由化和资产泡沫形成之间的关系。通过路径分析理顺金融自由化这一宏观政策是如何通过不同微观主体的传导对资产泡沫的形成产生影响,在这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定量分析房地产价格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的关系,验证实际情况是否符合路径分析的结论。第三部分是解决问题,包括第五章研究结论,这一部分主要是解决第一部分发现的问题并得出结论,同时反思日本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建议。

  1.3.2论文结构

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影响探析_查重

  1.4论文的研究方法

  1.4.1归纳演绎法

  对于资产泡沫的定义和衡量指标,资产泡沫产生的条件以及金融自由化如何影响资产泡沫形成等问题,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并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从不同微观主体入手思考宏观层面金融自由化的政策是如何对资产泡沫的形成产生影响的,更加全面透彻的分析金融自由化与资产泡沫形成的关系。

  1.4.2比较分析法

  比较中日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异同点,得出对我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启示,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议。

  1.4.3实证分析法

  根据资产泡沫形成的几个重要指标整理统计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定量分析房地产价格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的关系,使得结论更有依据性,更加准确。

  2日本金融自由化以及资产泡沫:现实考察

  这一章主要介绍资产泡沫以及金融自由化的相关概念,第一节介绍了资产泡沫的概念以及判定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资产泡沫产生前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情况。第二节介绍了日本实行金融自由化这一宏观经济政策的背景以及具体措施,有助于从整体把握日本资产泡沫以及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基本情况。

  2.1资产泡沫的概念及判定指标

  这一节主要介绍资产泡沫相关的现实考察,第一小节为资产泡沫的概念,第二小节为资产泡沫的判定指标,前两个小节为第三小节介绍日本资产泡沫产生前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情况作铺垫。

  2.1.1资产泡沫的概念

  对于资产泡沫的定义,各位学者给出的定义都不同,基于多位学者对资产泡沫的定义,可以得出一个更加全面准确的定义,资产泡沫是由于人们普遍预期未来资产价格会上升而进行投机活动导致资产价格背离实体经济持续上涨的动态过程。总的来说资产泡沫形成有3个特征:资产价格迅速上升、经济整体过热、货币供给增加信用膨胀。
  关于日本资产泡沫形成的时间问题,日本资产价格上升从1982年开始,1985年到1986年上涨速度逐渐增快,但是由于1985年到1986年日元升值,这段时间被认为是“日元升值萧条”时期,而并没有被认为是资产泡沫形成的时期。大多数日本学者认为资产泡沫形成是从1987年开始的,因为1987年开始经济开始从谷底上行,同时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也逐渐变快。关于日本资产泡沫崩溃的时间,根据日经平均价格指数和日本不动产研究所得地价指数来看,1989年末日经指数达到峰值,1990年6个主要城市的地价达到峰值,同时货币供给最高点在1990年4月,所以本文以1987年到1990年的资产价格为研究对象,分析日本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形成的影响。

  2.1.2资产泡沫的判定指标

  1.总市值与GDP的比值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附加价值,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的实体经济的情况,而总市值反映的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股市的总价值,巴菲特认为两者比率应当处于70%~80%,如果虚拟经济价格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价值,就会产生泡沫。所以总市值与GDP的比值可以作为衡量股市是否存在泡沫的指标。
  由图2-6可知,日本从1986年开始总市值与GDP的比值超过了巴菲特所认为的合理区间,甚至在1989年达到了140%,这说明日本股市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实际价值,虚拟经济严重偏离实体经济,已经在证券市场形成了巨大的资产价格泡沫。

  图2-1 1980年到1990年日本股市总市值与GDP比值

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影响探析_查重
  作者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绘制而成

  2.房价与收入的比值

  房价与收入的比反映了房价在剔除了收入增长的影响后的增长水平,可以作为衡量房地产行业是否出现泡沫的指标。按照国际标准,合理区间为4~6倍。
  由图2-7可知,八十年代日本东京的房价收入比都在5倍以上,1990年达到最高10.02倍,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合理区间,大阪、名古屋最高点分别为7.7倍和5.24倍,虽然相对低于东京,但也不合理,说明整个房地产行业发生了价格与实际价值的严重背离,出现了泡沫。

  图2-2 1985年到1991年时期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城市圈的房价收入比

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影响探析_查重
  作者根据日本都市开发协会的数据绘制而成

  2.1.3日本资产泡沫形成前的经济形势

  前文提到过资产价格迅速上升、经济整体过热、信用膨胀是资产泡沫可能形成的三个表现。第一,日经平均指数和日本6个主要城市的地价水平可以反映出资产价格是否猛增,从图2-1和图2-2可以看出,地价股票价格等资产价格从1983年开始上升,1986年开始价格迅速上涨,1989年末日经指数达到峰值,1990年6个主要城市的地价达到峰值。

  图2-3 1982年到1990年日经指数增长率

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影响探析_查重
  作者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绘制而成

  图2-4 1975年以来日本平均地价变化

 
  作者根据日本不动产研究所市街地价格的数据绘制而成
  第二,实际GDP增长率可以反映经济是否高速增长,经济过热会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同时让人们盲目乐观,很容易进行不理性的投资。如图2-3所示,1985年到1986年因为日元升值的原因导致经济下行,从1986年末开始经济上行,1988年实际GDP增速达到7%左右,日本全社会都盲目自信,进一步刺激投资,使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而且1985年到1986年实际GDP增速下降,在这个阶段日本银行为了缓解日元升值压力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是非常正常的。

  图2-5 1982年到1990日本实际GDP增长率

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影响探析_查重
 
  作者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绘制而成
  第三,M2和日本银行的再贴现率可以反映出是否货币供给增长过快,信用膨胀。图2-4为M2在1982年到1990年的增长率,可以看出从1983年开始增长率不断上升,1985年M2增长率达到20%,而且仍然在继续增长。图2-5将日元对美元汇率(细线)和再贴现率(粗线)放在一张图内比较比较,可以更清楚的看出1985年因为“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升值,日本银行为了缓解日元升值的压力降低再贴现率。如图2-5所示,1986年到1987年期间连续五次降息,日本银行将再贴现率由5%下调至2.5%,这就导致市场上出现大量闲散资金,这些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使资产泡沫进一步的膨胀。

  图2-6 1982年到1990年日本M2的变化率

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影响探析_查重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

  图2-7 1982年到1990年日元对美元汇率及再贴现率的变化

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影响探析_查重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

  2.2日本金融自由化的背景及措施

  这一节主要介绍日本金融自由化相关的现实考察,第一小节为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背景,第二小节为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第三小节为中日金融自由化措施得对比,前三个个小节为第四小节发现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铺垫。

  2.2.1日本金融自由化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滞胀”,一直流行的凯恩斯学派的思想已经无法解释经济发展停滞但是通货膨胀率又很高的问题,为了寻找解决办法,很多新的学派出现,比如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等学派,这些学派都认同价格机制,认为价格是伸缩的可以及时做出变化,要求国家放弃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通过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给需求情况,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有效控制通货膨胀。货币学派认同价格机制,认为XX不应该过分干预,弗里德曼提出“单一规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不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只需要根据长期经济增长率来增加货币供给,过多干预只会提高物价水平导致通货膨胀。理性预期学派也认同价格机制的作用,认为人们会对XX的经济政策做出合理的预期,能够利用自己可以获取的一切信息做出最合理的行为。在这些学派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主要内容是:利率自由化、合业经营、业务范围自由化、金融机构准入自由、资本自由流动。

  (二)国内背景

  因为“滞胀”再加上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出现了当时战后最大的一次经济萧条,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日本XX发行了大量的国债,如图2-8所示,但是当时国内经济不景气,物价水平上涨,之前组团购买债券的金融机构要求XX允许国债自由的买卖,并且要实行自由的利率,日本XX为了国债的顺利发行,对现有金融体系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日本作为当时出口大国,非常想推动日元国际化,使日元成为重要的贸易计价货币,但当时日本金融业自由化程度、开放程度都很低,外国资本很难进入日本的资本市场,日本想要利用外资,就必须进一步放开本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国资本的限制,推动金融自由化。种种内因外因进一步推动日本资本市场的自由化。

  图2-8 1970年到1990年日本XX国债发行量

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影响探析_查重
  作者根据日本大藏省财政统计数据绘制而成

  2.2.2日本金融自由化的具体措施

  1977年在金融机构的要求下,国债的流通市场诞生了,发行的国债成为了可以以自由利率买卖的商品。1975年之前大量发行的都是10年期的长期国债,1978年出现2年期的短期国债,而且它的利率是由市场决定,所以银行又害怕自己定期存款可能会流失。1979年,针对很有可能买入短期国债的大客户,银行推出了CD(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1985年CD利率自由化推动了存款利率自由化。利率自由化让很多城市银行收益率急剧下降,随后银行开始重视中小企业,扩大房地产相关投资,使得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

  表2-1日本金融自由化进程

  
1979年3月 放宽无担保企业债条件
1979年4月 停用拆借利率
1979年5月 允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销售
1981年6月 实施新银行法、修改《证券交易法》和《商法》
1981年10月 允许成立信托公司
1983年4月 允许银行销售公债
1984年4月 海外的CD可以在国内销售
1985年3月、4月 取消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
1985年9月 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参与信托业务

 

  2.2.3中日金融自由化改革对比

  (一)利率自由化

  从相同点来说,中日两国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利率自由化。1978年,日本XX公开招标发行国债,是日本利率自由化开端,1979年允许CD(大额可转让存单)发售,1985年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取消,标志着利率自由化基本完成,整个过程历时8年。我国1996年建立银行间拆借市场,市场调节同业拆借利率,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开始,1999年市场招标发行国债,2007年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使用,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2013年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至此利率市场化初步完成,历时近20年。
  由此可见,虽然中日在进行利率自由化过程中,进行的改革内容大体一致,但改革速度却完全不同,日本仅仅8年时间就全面放开利率自由化,过快进行利率自由化改革会让金融机构利润空间突然缩小,没有时间谨慎得考虑之后的经营战略,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高收益水平,冒然改革很容易疏忽风险管控,导致大量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吹大泡沫。而我国用时近20年,金融机构有足够的时间完善风险管控机制,有了制度约束再放开利率,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水平。

  (二)金融业务自由化

  在金融业务方面,中日两国金融体系有很大不同。日本XX1981年对《银行法》和《证券法》进行修订,允许银行经营证券业务,分工限制被打破,标志着日本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转变。而我国坚持商业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进行分业经营,而且鼓励证券、保险公司脱离母行实现独立。
  分业经营可以减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金融部门与非金融部门之间的联系,将“篮子里的鸡蛋”分开放,使得风险更容易分散。这样就不会出现一个行业的危机冲击整个金融体系,沉重打击整个国家的经济的情况。

  (三)国际金融交易自由化

  对于国际金融自由化,中日两国都选择放宽管制,但是两国放宽标准和放宽方式不同。日本XX1980年颁布实施《外国汇率及外国贸易管理法》,1984年大藏省提出《关于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这些政策是日本金融国际化的开端,1984年海外CD可以在日本国内销售,1985年,日本XX同意外国金融机构进入资本市场,参与信托业务。我国也实行一系列放宽外汇管制的政策,推动国际金融交易自由化,2005年我国实行浮动汇率制,盯住“一篮子货币”,2006年实行QDII制度(合格境内投资者),2011允许RQFII(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2019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放开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和国家地区的限制。相比于日本XX不进行资格审查或限制,冒然将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的危险做法,我国XX先局部开放搞试点的做法,更能有序推进自由化改革,降低风险。

  2.2.4日本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问题

  第一,金融自由化的客观缺陷。根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国内独立的货币政策、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满足两个目标。所以日本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国家,需要汇率的稳定,但金融自由化又要求资本可以自由流动,所以日本银行不得不被动投放货币,使得资产价格被不断推高,偏离实际价值,产生泡沫。
  第二,金融自由化速度过快,范围过大。金融自由化要求合业经营,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联系更加密切,一个大企业财务危机很有可能冲击整个金融体系,所以就必须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而日本之前五六十年代各种金融机制都很保守,金融体系本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低,对于各种风险的防范和补救都缺乏经验,冒然实行金融自由化,速度快而且涉及范围广,没有循序渐进,过于激进导致风险更易出现。同时金融体系中各种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对风险的识别监督和补救缺少经验,中央银行和XX金融部门的监督职能一下子缩小,导致金融领域的风险变大,更易出现泡沫。
  第三,日本经济政策的混乱。20世纪70年代,各个国家都在寻找解决“滞胀”困境的方法,日本XX一下接受了太多经济学派的思想。日本XX在新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接受了货币学派还有理性预期学派的一部分政策指导,一方面认同新凯恩斯学派,认为XX应该介入市场,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降低,刺激投资,最终扩大生产,但同时他却没有采用新凯恩斯主义的裁量的经济政策,而是采用货币学派认同的“单一规则”,在“单一规则”的经济政策下,货币供给不会影响生产,只会影响物价水平,所以提出“单一规则”的货币学派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只需要盯住通货膨胀率来制定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只需要和长期经济增长速度一就可以。[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量不应该以短期经济景气为目标,而应该与长期经济增长率一致,稳定增加货币供给]
  日本银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投放了大量实体经济无法吸收的货币,因为日本银行当时金融政策的目标就是稳定物价,所以日本不高的通货膨胀率导致日本银行一直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低利率没有导致通货膨胀,却刺激了投资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物价会上升,总产量会增加,但是当时日元升值,对于企业来说进口原材料等成本降低,所以供给曲线会向右下方移动,这样物价并不一定会上升。而古典学派认为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如果需求上升,物价一定会上升,所以他们提出基于规则的经济政策,只需要盯住物价就可以,如果通货膨胀就说明货币供给超过了实际所需的。日本XX一方面相信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增加会影响总产量,但同时又采用货币学派的“单一规则”经济政策,以物价的变动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导致日本XX没有意识到市场中流动性已经过剩,大量剩余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使得资产价格泡沫化。

  2.3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介绍了资产泡沫的概念以及判定指标,然后介绍了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主要背景和具体措施,对日本金融自由化速度和涉及范围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最后从宏观角度解释了日本银行推进金融自由化为什么导致市场上流动性过剩,作为下一章从微观角度分析金融自由化影响资产泡沫化的宏观背景。

  3金融自由化影响资产泡沫的路径分析

  这一章主要是从微观层面上分析日本资产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梳理出在金融自由化这一宏观政策下,两大主体行动的内在逻辑以及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两大微观主体的异常行为是如何对资产泡沫的形成产生影响。第一节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金融机构的异常行动,第二节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企业的异常行动。

  3.1金融机构途径

  这一节主要介绍金融自由化通过金融机构影响资产市场的路径,金融机构可以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一小节为银行的异常行动,第二小节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异常行动。
  3.1.1银行的异常行动

  (一)银行利润空间变小

  金融自由化以后,企业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成本降低,企业可以通过发放股票和企业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出现了“大企业远离银行”和“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的现象。表3-1可知,在80年代初,企业筹集资金主要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大企业比重为65%,中小企业比重达到95.9%。1983年金融自由化改革推进,不少大企业选择直接融资,获得融资成本较低的资金,从银行贷款的资金比重降至32.9%,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和股票筹集的资金比重增加到31%和36.1%,三种融资方式都成为了主要的融资方式;对于小企业来说,银行贷款仍是主要融资方式,而且由于大企业不再依靠银行筹集资金,中小企业就成为了银行发放贷款的主要目标。

  表3-1日本法人企业融资构成比例

 
  金融机构借入资金 企业债券 股票
  大企业 中小企业 大企业 中小企业 大企业 中小企业
1979-1982年 65.0% 95.9% 12.1% 0.0% 22.9% 4.1%
1983-1986年 32.9% 99.0% 31.0% 0.6% 36.1% 0.3%
1987-1990年 37.5% 97.1% 25.5% 0.6% 37.0% 2.2%
  同时由于利率自由化,如果不制订更加优惠的利率,是很难争取到客户,银行的盈利空间会越来越小。如图3-1所示,1980年开始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利差整体不断缩小,银行收益率越来越低,不得不寻找新的提高收益率的方法。同时根据日本银行统计的“金融机构贷款态度”来看,对大企业(粗线)态度整体好于对中小企业(细线),但对中小企业的态度整体好转,在1988年左右到达+30,说明银行越来越看中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如图3-2所示。[银行贷款态度的统计数值越高代表贷款态度越好]

  图3-1 1980年到1990年银行存贷款利率差额

 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影响探析_查重

  (二)银行贷款对象不平衡

  银行贷款向“三种行业”倾斜,“三种行业”指的是房地产,建筑业,非银行金融业。由图3-3可知,从80年代年开始,银行增加对房地产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在90年代年对“三种行业”的贷款额占到全部贷款额的25%。银行贷款向这三种产业倾斜是因为金融自由化改革后大企业都采取直接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这对银行的冲击很大,使得银行收益缩减,为了提高收益水平,银行开始重点争取中小企业的贷款,但是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来说,资金规模小,还款能力不如大企业,而且风险高。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银行不知道中小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很多中小企业也很难像大企业一样规范的披露财务报表,当时土地价格高,银行只能降低还款能力的审查标准,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来降低自己的风险。这样一来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获得贷款买入大量房地产,然后抵押房地产来获得贷款,用获得贷款购买更多的房地产来获得更多的贷款,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使得银行贷款结构趋于恶化,进一步刺激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形成。

  图3-3银行对“三种行业”的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

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影响探析_查重
  作者根据日本银行《经济统计月报》的数据绘制而成

  3.1.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异常行动

  随着金融改革和金融自由化,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之间业务往来的限制也被打破,同时银行为了增加自己的收益也将很多资金贷给了非银行金融机构。从图3-4可知,从贷出资金的增长率的角度来看,1986年开始增长率由之前的10%提高到15%,说明有大量资金被贷出,容易导致流动性过剩。从贷出对象的比例来看,1987年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比例明显增加,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出现异常行动。

  图3-4银行贷出资金比例变化

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影响探析_查重
  图片出自日本银行《经济统计月报》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除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不能接受存款,只能贷出资金,他们的主要资金来自于银行,主要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住宅金融专门公司等。在资产泡沫形成阶段,这些非银行机构从银行借入资金然后投资收益高的证券业和房地产行业,使得银行贷款对象过于集中,没有将风险分散,在高收益面前风险管理职能被轻视,风险管理意识被弱化,这也就引发了之后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问题。
  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中,信托公司主要将资金投入证券市场,而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住宅金融专门公司。70年代初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在大藏省支持下,由银行出资,主要负责对私人和中小企业提供住房信贷的专业金融机构成立。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房地产价格暴涨,主银行将不够贷款条件的客户和小额贷款业务大量转向他们,使日本住宅专业金融公司的业务逐渐转向房地产抵押贷款,八十年代住宅金融专门公司贷款的抵押品上限甚至达到80%,出现了数十万亿日元的贷款额。

  3.2企业途径

  这一节主要介绍金融自由化通过微观企业影响资产市场的路径,对于企业异常行为的分析,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第一小节从资金筹集角度分析,第二小节从资金运用角度分析,第三小节从企业利润角度分析。

  3.2.1资金筹集角度

  (一)全部企业

  如表3-2所示,从总额来看,可以筹集和使用的资金在增加,从63.4亿日元增加到170.8亿日元,增长近2倍,其中企业债券从4.2亿日元增加到1989年21.1亿日元,增长4倍,金融机构借入资金也由1981年50.2亿日元增加到1989年121.9亿日元,增长了1倍多,与之前讨论过金融自由化下日本银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事实相吻合,而且企业债券融资增速明显快于银行借入。

  表3-2日本法人企业资金筹集流量(全部企业)

 
  金融机构借入资金 企业债券 股票 合计
1979-1982年 50.2 4.2 9 63.4
1983-1986年 39.1 8.8 10.1 58
1987-1990年 121.9 21.1 27.8 170.8
  数据来源:日本财务省《法人企业统计年报》
  之间分析过,由于金融自由化改革,大企业选择直接融资,成本更低,但是中小企业成为了银行的主要贷款目标,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加,所以仅仅从全部企业角度来看是无法得出结论,还要按照大、中小企业划分,继续深入分析。[根据日本《法人税法》,中小企业是指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下的企业]

  (二)大企业

  从表3-3可以看出,整体上来说,大企业筹集的资金总额从34亿日元增加到80.9亿日元,增长1倍多,其中从金融机构借入资金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甚至在1983-1986年因为日元升值,许多大制造企业受到打击,缩小生产规模,减少了资金筹集,之后随着金融自由化改革推进,大企业更倾向进行直接融资,成本更低,所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或股票筹集的资金迅速增长,企业债券由4.1亿日元增加到20.6亿日元,股票由7.8亿日元增加到29.9亿日元,这一部分的增长正是说明了“大企业远离银行”和“间接融资转到直接融资”的情况。

  表3-3日本法人企业资金筹集流量(大企业)

  
  金融机构借入资金 企业债券 股票 合计
1979-1982年 22.1 4.1 7.8 34
1983-1986年 9.1 8.6 10 27.7
1987-1990年 30.3 20.6 29.9 80.9
  数据来源:日本财务省《法人企业统计年报》

  (三)中小企业

  前一章提到,大企业更愿意通过成本较低的直接融资进行筹集资金,同时金融自由化使得银行间竞争加剧,存款利率降低,银行利润空间变小。为了提高收益,银行开始重点争取中小企业的贷款,由表3-4所示,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猛增,由28.1亿日元增加到91.6亿日元,增长2倍多,而且由表可知企业债券和股票并不是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渠道。
  表3-4日本法人企业资金筹集流量(中小企业)
  
  金融机构借入资金 企业债券 股票 合计
1979-1982年 28.1 0 1.2 29.3
1983-1986年 30.7 0.2 0.1 31
1987-1990年 91.6 0.6 -2.1 90.1

 

  数据来源:日本财务省《法人企业统计年报》
  3.2.2资金运用角度

  (一)全部企业

  从全部企业来看,用于实物投资的设备投资的资金从72.7亿日元增加到153.9亿日元,增加近1倍;投资于股票、证券和房地产行业等金融资产的资金从35.9亿日元增加到135.1亿日元,增加近3倍,其中进行有价证券的投资增加近10倍,投资房地产的资金增加3倍,由此可见设备投资的资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用于土地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资金。[其他资产中包括长期有价证券合不动产投资,此处土地被当做投资对象,是金融资产的一种]同时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之比从50%增长到87.8%,说明企业筹集到的资金并不是用来发展实体经济,而是被使用在资本市场,大多都投入了房地产和证券业,推高土地价格和股票价格。

  表3-5日本法人企业资金运用流量(全产业)

  单位:万亿日元
  
  金融资产 设备投资 金融资产/实物资产
  存款、现金 股票 除股票外有价证券 其他资产 土地 合计    
1979-1982年 14.9 1.2 1.1 10.7 8 35.9 72.7 49.4%
1983-1986年 18.8 5 5.3 18.5 12.1 59.7 94.9 62.9%
1987-1990年 41.9 12.2 3.2 47 30.8 135.1 153.9 87.8%
  数据来源:日本财务省《法人企业统计年报》

  (二)大企业

  从表3-6来看,大企业用于实物投资的设备投资的资金从40.6亿日元增加到81.4亿日元,增加近1倍;投资于股票、证券和房地产行业等金融资产的资金从16.8亿日元增加到70.1亿日元,增加近3倍,其中用于股票等证券市场的投资增加近5倍,投资房地产的资金增加3倍。实物投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金融资产投资,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之比从40%增长到86.1%,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比起投资土地和房地产,大企业资金更多投入证券市场,促使证券市场泡沫化。
  表3-6日本法人企业资金运用流量(大企业)
  
  金融资产 设备投资 金融资产/实物资产
  存款、现金 股票 除股票外有价证券 其他资产 土地 合计    
1979-1982年 5.7 0.6 1.4 6.8 2.3 16.8 40.6 41.4%
1983-1986年 7 2.5 3.1 10.4 3.9 26.9 52.8 50.9%
1987-1990年 26 6 1.9 27.7 8.5 70.1 81.4 86.1%
  数据来源:日本财务省《法人企业统计年报》

  (三)中小企业

  从表3-7来看,中小用于实物投资的设备投资的资金从32.1亿日元增加到72.4亿日元,增加近1倍;投资于股票、证券和房地产行业等金融资产的资金从19.1亿日元增加到65亿日元,增加近2倍,其中用于股票等证券市场的投资增加近5倍,投资房地产的资金增加3倍。实物投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金融资产投资,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之比从60%增长到近90%,金融资产所占比重相当大,接近全部资产的一半,“脱实向虚”的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土地和房地产的投资增长十分迅速,因为对于银行来说,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所以中小企业要通过抵押房地产来获得贷款,然后用获得贷款购买更多的房地产,继续从银行贷款,无限循环下去,久而久之不仅银行贷款结构恶化,而且让大量的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

  表3-7日本法人企业资金运用流量(中小企业)

  单位:万亿日元
 
  金融资产 设备投资 金融资产/实物资产
  存款、现金 股票 除股票外有价证券 其他资产 土地 合计    
1979-1982年 9.2 0.6 -0.3 3.9 5.7 19.1 32.1 59.5%
1983-1986年 11.8 2.5 2.2 8.2 8.2 32.9 42.1 78.1%
1987-1990年 15.9 6.2 1.3 19.3 22.3 65 72.4 89.8%
  数据来源:日本财务省《法人企业统计年报》

  3.2.3企业利润角度

  无论是资金筹集还是资金运用,从企业来看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如果投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带来的收益与进行生产活动带来的收益相差不大,那么企业更会选择进行投机活动。所以从企业营业利润和营业外利润入手,可以分析企业异常行动的原因。[根据日本企业会计准则,营业外利润主要指进行投资获得的收益,包括股息,房租和买卖金融资产获得的收益等]
  由表3-8可以看出,营业利润和营业外利润总体都在增加,但增速不同,大企业营业利润增加30%,小企业增加50%,但是营业外利润,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增加一倍。而营业外利润与营业利润之比,大企业由35.5%增长到最高61.6%,中小企业由53.3%增长到最高85.1%。

  表3-8日本法人企业利润流量(全部企业)

  
  营业利润 营业外利润 营业外利润/营业利润
  大企业 中小企业 大企业 中小企业 大企业 中小企业
1980年 15.2 10.5 5.4 5.6 35.5% 53.3%
1981年 17.5 11.4 7.7 6.3 44.0% 55.3%
1982年 17.1 10.6 7.5 7.4 43.9% 69.8%
1983年 16.1 9.4 7.5 7.7 46.6% 81.9%
1984年 16.7 9.2 8 7.5 47.9% 81.5%
1985年 18.8 10.4 8.3 8.2 44.1% 78.8%
1986年 18.3 10.8 9.5 6.7 51.9% 62.0%
1987年 16.4 11.4 10.1 9.7 61.6% 85.1%
1988年 19.1 15.4 9.7 11.3 50.8% 73.4%
  数据来源:日本财务省《法人企业统计年报》
  出现这种“脱实向虚”的情况是因为1985年到1986年日元持续升值,日本出口产品并没有绝对的创新优势,更多的依赖于低廉的价格,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很容易收到打击,这些制造业只能缩小生产规模,所以进行设备投资的资金也就不会过快增长。同时因为金融自由化,他们可以以低成本融资,然后再将大额资金投入收益高的证券和房地产行业,这样一来不用继续扩大生产也能获利,长此以往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相当不利,导致日本泡沫破灭之后长期经济低迷。

  3.3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主要是从微观层面上分析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异常行为,以及对资产泡沫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第一节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金融机构的异常行动,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二节分析微观主体企业在金融机构影响下做出的异常行动,包括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分析了不同企业对不同资产市场产生的影响。总结归纳为图3-5所示。

  图3-5金融自由化微观路径

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影响探析_查重

  4日本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的影响:实证分析

  本章为日本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形成的实证分析,主要分为两节,第一节根据判定房地产泡沫的指标进行变量的选取和模型构建,证明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金融自由化有关。第二节进行模型检验,分析之前构建的房地产价格与金融自由化模型是否合理。

  4.1模型构建

  在上一章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金融自由化让大企业改变融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使得大量资金流入证券市场;金融自由化还影响了间接融资方式,导致金融机构出现异常行动,最终促使房地产市场形成泡沫。因为金融机构相关数据更加准确,容易获取,所以在这里针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实证分析。第一小节为变量选取,第二小节为模型的选取。

  4.1.1变量选取

  因为房地产价格只能找到最早1983年的数据,但又要保证有足够的数据,保证模型自由度,所以选取1983-2007年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10处理数据。
  第一,衡量房地产市场的变量。刘琳等学者认为,房价与收入的比值可以用来衡量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情况,房价收入比=人均住房总价/人均年总收入。其中,人均住房总价=人均住房面积×1m2住宅平均售价,为了便于计算,根据日本国家统计局数据,将人均住房面积定为35m2,计算结果记作EI。
  第二,衡量金融机构的变量。在上一章讨论过,由于金融自由化改革,金融机构出现异常行动,贷款倾向于房地产业、建筑业和金融业,所以金融机构对三行业的贷款额,可以作为分析金融机构的异常行动的指标,记作LOAN。
  第三,衡量宏观的货币投放量的变量。M2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而且日本银行将M2作为货币投放量的调控目标,所以选取M2作为衡量宏观货币供给量的指标,记作M2。

  4.1.2模型选取

  VAR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是处理多个相关经济指标,进行多元时间序列变量分析时常用的模型。在有经济学基础,已经进行先行预测的情况下,可以用于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之前一章已经对金融自由化影响路径进行分析,所以选用这个模型,如果可以通过检验说明预测合理。VAR(p)模型可以写成为:Yt=c+a1yt-1+a2yt-2+….+apyt-p+et(其中:c是常数项,ai是系数。et是误差项)

  4.2模型检验

  这一节主要检验和解释上一节确定的模型,第一小节是平稳性检验,通过平稳性检验之后,才可以进行第二小节johansen协整检验,通过协整检验后才可以利用第三小节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第四小节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解释模型。

  4.2.1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模型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若平稳才可以构建VAR模型,因为如果不平稳可能会出现伪回归的情况。[ADF单位根检验有三种情况:有截距项,有趋势项和截距项,两者都没有,下表中none表示没有截距项和趋势项的情况]对各变量检验的结果如下表4-1所示:

  表4-1 ADF单位根检验

 

变量名称 ADF检验类型 1%水平 5%水平 10%水平 p值 是否平稳
EI none -1.303646 -1.956406 -1.608485 0.1720 不平稳
D(EI) none -2.685718 -1959071 -1.607456 0.0006 平稳
LOAN none -2.664853 -1.955681 -1.608793 0.8643 不平稳
D(LOAN) none -2.669359 -1.956406 -1.608495 0.0030 平稳
M2 none -2.664853 -1.955681 -1.608793 0.1782 不平稳
D(M2) none -2.669359 -1.956406 -1.608495 0.0005 平稳
  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但经过一阶差分后都平稳,说明这是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这也就需要进行协整检验,看这些变量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4.2.2协整检验

  因为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所以可以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结果如下图4-1所示,根据eviews显示的结果来看,这三个变量之间在5%的水平下存在2个协整关系。
  图4-1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4.2.3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知道变量之间存在2个协整关系,然后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知道变量间“哪个变量可以解释哪个变量的变化”,也就是因果关系。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先要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如图4-2所示,根据eviews软件结果,选择带星号二阶为最优滞后阶数。

  图4-2最优滞后阶数确定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图4-3所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M2变化会导致EI变化,即宏观货币供给会加剧房地产泡沫膨胀;LOAN变化会导致M2变化,即金融机构对三个行业的贷款倾向会影响M2投放,然后M2投放会进一步加剧房地产市场泡沫化;EI的变化会导致LOAN的变化,即房地产价格高涨,偏离实际价值,会影响金融机构对“三种行业”的贷款量,与之前分析的结果一致:对于银行来说,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所以中小企业要通过抵押房地产来获得贷款,然后用获得贷款购买更多的不动产,继续从银行贷款,不断推高不动产价格。

  图4-3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影响探析_查重

  4.2.4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

  最后对模型进行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的分析,其中方差分解可以分析不同时间点,被解释变量可以分解为不同解释变量的的部分,结果如图4-3所示。在第一期,房价收入比完全被自身解释,但到了第十期的时候,只有近58%可以被自身解释,38.4%被宏观货币投放量解释,3.6%被金融机构异常贷款倾向解释。这对之前的预测有了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之前定性分析,只是知道两者都有影响,但根据方差分解的结果来看M2影响更显著,同时,之前格兰杰因果检验表示,LOAN可以影响M2,这也是M2影响显著的一个可能的原因。

  图4-4方差分解结果

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影响探析_查重
  脉冲响应可以分析冲击在不同时期对某个变量的影响效果,结果如图4-3所示。给M2和LOAN一个冲击,一开始会对房地产泡沫有正向作用,即促使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上涨,但之后则对房地产泡沫有负向影响,即房地产市场价格严重偏离实际价格,泡沫破灭后房地产价格会下跌,到最后20期之后趋于平稳。
  图4-5脉冲响应结果
金融自由化对资产泡沫影响探析_查重

  4.3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通过选取变量和构建模型,对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之前路径分析中房地产价格与金融自由化关系的结论是合理的,而且更进一步明白了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金融机构的异常贷款倾向并不会直接影响不动产价格,但是会通过影响市场上的货币量,使得市场上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加剧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对于银行来说,房地产价格越高,抵押物价值就越高,金融机构的贷款也越多,最后不断推高房地产价格。但是不足的是没能收集到1983年之前的房价数据,但是为了保证自由度,选取了1983年到2007年的数据,超过了日本形成资产泡沫的时间,导致实证分析的结果可能不是特别准确。

  5研究结论

  本章主要介绍日本金融自由化影响资产泡沫的研究结论以及对我国面临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验借鉴和启示。第一节为前两章路径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结论,第二节为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政策建议。

  5.1日本金融自由化影响资产泡沫的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归纳演绎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分析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是如何通过微观路径对资产市场产生影响,从而促使资产市场形成资产泡沫。
  首先从微观角度分析金融自由化影响资产泡沫的路径。对两大微观主体,金融机构和非金融部门企业的行为探究,理顺各个微观主体做出的异常行动的内在逻辑,分析资产泡沫形成的路径:第一,金融自由化改变了传统融资方式,使得银行出现的异常行动;第二,在主银行的影响下,非银行金融机构出现异常行动;第三,金融部门的异常行动影响非金融部门企业的融资和资金运用,最终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
  然后对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金融自由化会导致房地产价格泡沫化的结论,与之前通过理论分析所得结论基本一致。而且更进一步明白了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金融机构的异常贷款倾向并不会直接影响不动产价格,但是会通过影响市场上的货币量,使得市场上流动性过剩,进一步推高不动产价格,暴涨的不动产价格也会反过来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倾向,形成恶性循环,加剧房地产市场泡沫化。

  5.2对我国的政策建议

  5.2.1全面合理的制定经济政策

  通过第四章实证分析显示,房地产价格上升使得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市场投资,使得M2增加,市场上出现更多剩余资金,但日本银行当时之所以没有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是因为日本当局金融政策的目标就是稳定物价,不高的通货膨胀率导致日本银行一直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没有导致通货膨胀,却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
  所以我国在制定经济政策目标时,应该考虑的更加全面合理,不仅要考虑物价水平的变动,还要将资产价格的变动也考虑在内。资产价格不仅算得上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而且也会影响这人们的未来预期,资产价格的上升反映出目前经济发展过热或是货币供给超过实际所需等问题。而且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只增加货币总供给量还不够,还要关注货币的流向,明白投放的货币究竟流向实体经济还是资本市场。因为一旦市场中流动性过剩,大量剩余资金很可能进入资本市场,使得资产价格泡沫化。

  5.2.2稳步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

  全社会所承担的风险并不是各个主体的风险简单相加,通过第三章路径分析可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金融部门与非金融部门之间有着紧密关系,很可能放大风险,使得风险更加容易相互传递,更不容易分散。如果不能将“篮子里的鸡蛋”分开放,一个大企业财务危机很有可能冲击整个金融体系,一旦一个行业泡沫崩溃,整个国家的经济都会受到沉重打击。
  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之前金融机制都很保守,金融体系本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低,对于各种风险的防范和补救都缺乏经验,然而日本XX冒然实行金融自由化,而且涉及大范围,没有循序渐进,过于激进,会导致风险更易出现。所以当我国金融体系还不是十分成熟有效的时候,不能轻易大范围放开管制,可以先从局部进行试点,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对贷款客户的审核标准,增强对风险的识别的能力,有序推进金融改革。

  5.2.3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三章路径分析对大中小企业营业利润与营业外利润之比进行计算和分析,发现日本企业“脱实向虚”的现象很严重,大量的资金投入收益高的证券和房地产行业,而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日本因为创新不足,没有及时升级产业结构,导致了资金投资的选择面窄,很多企业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证券业和房地产业进行投机活动,实体经济发展速度低于虚拟经济发展速度。
  对中国来说,真正的竞争力不是低廉的人工成本而是创新水平,通过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当前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创新有助于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摆脱X贸易制裁,而且会形成更大的海外市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多元化多边化,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得文,吴华强,魏荣桓.X、日本应对金融和经济周期冲击的政策选择及对中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19(06):16-27.
  [2]陈刚,孔文佳,韩静.日本金融业开放过程中金融系统性风险防范及启示[J].区域金融研究,2019(08):50-55.
  [3]程炜博.日本金融监管制度及其改革分析[D].吉林大学,2011.
  [4]段晓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研究[D].吉林大学,2016.
  [5]段玉彬.日本泡沫经济的金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5.
  [6]范小云,袁梦怡,肖立晟.从金融周期看中日资产价格泡沫[J].国际经济评论,2017(02):11-15.
  [7]付丽颖.中日货币国际化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8]顾永昆.金融杠杆、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及日本的经验分析[J].财经科学,2017(09):1-11.
  [9]胡其伟.美日金融自由化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15(06):84-88.
  [10]胡其伟.金融自由化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11]刘姝彤.日本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效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7.
  [12]刘伟,黄少安.金融自由化会增加金融危机的发生吗——基于1970—2017年全球66个国家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41(07):31-46.
  [13]鹿朋.全球制造业转移、内外均衡与货币国际化——日本20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必然性分析与借鉴[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2):63-68.
  [14]马理,尤阳.日本央行负利率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及其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8(02):50-59.
  [15]毛琰.“广场协议”后日本货币政策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D].南京大学,2013.
  [16]孟玉红.论日本经济萧条与金融制度变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
  [17]木下信行.日本金融自由化历程对中国金融开放的启示[J].中国经济告,2018(11):13-19.
  [18]清水爱樱美.日本泡沫经济形成与破灭机制[D].复旦大学,2012.
  [19]三木谷良一.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崩溃与金融改革[J].金融研究,1998(06):2-5.
  [20]孙慧宗,林丽敏.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危机:基于日本金融深化实践的再认识[J].当代经济研究,2019(03):96-101.
  [21]万荃.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2]吴昊.日本金融自由化及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2(04):31-34+93-95.
  [23]邢天添.反思日本泡沫经济——从国际金融协调视角看中国的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11):88-95.
  [24]肖鹞飞,曾鹏.日元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J].金融教育研究,2018,31(03):3-11.
  [25]王克达.金融危机国际传染及预警研究[D].吉林大学,2018.
  [26]王菁华.日本泡沫经济形成机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
  [27]王鑫婧.试论“广场协议”后的日本货币政策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启示[D].武汉大学,2019.
  [28]王雪峰.房地产泡沫和金融不安全——日本泡沫经济15周年评述[J].现代日本经济,2007(03):25-29.
  [29]闫素仙.论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管理世界,2009(03):184-185.
  [30]杨可方,杨朝军.金融结构演进与产业升级:美日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18(04):49-59+136.
  [31]袁艺,高杨.浅析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汇率风险防控——以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为鉴[J].时代金融,2019(22):54-55+58.
  [32]赵泽东.日本泡沫经济危机的货币政策因素[D].辽宁大学,2015.
  [33]赵玉婷,李云静.日本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J].税务与济,2018(05):21-30.
  [34]赵旭梅.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改革的制度设计及启示[J].日本学刊,2012(04):101-111.
  [35]张亚秋.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镜鉴[D].上海交通大学,2013.
  [36]张晓涛,杜萌,杜广哲.中日货币国际化比较——基于经济发展与演进路径视角[J].国际贸易,2018(09):38-43.
  [37]郑鸬捷.日本经济危机的反思与借鉴——基于资产负债表的金融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03):111-118.
  [38]郑蔚.战后日本实现金融深化的路径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1(04):32-38.
  [39]周京奎.金融支持过度与房地产泡沫研究[D].南开大学,2004.
  [40]奥村洋彦.現代日本経済論[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7.
  [41]伊藤元重.国際環境の変化と日本経済[M].东京:庆应义塾大学出版社,2009.
  [42]伊藤元重.経済危機は世界に何をもたらしたのか[M].东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9.
  [43]Franklin Allen.Bubbles,crises,and policy[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9,Vol.15(3):3-11.
  [44]Gunther Schnabl.Exchange Rate Regime,Financial Market Bubbles and Long-term Growth in China:Lessons from Japan[J].China&World Economy,2017,Vol.25(1):91-103.
  [45]Michael R.King.Who Triggered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1,Vol.8(3):1-11.
  [46]Myung-koo Kang.The Confidence Trap:Japan’s Past Bubble and China’s Recent Bubble[J].New Political Economy,2018,Vol.23(1):33-4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066.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11月20日
Next 2021年11月2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