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家指出要赋予农村能源资源,资源要素投入向农村倾斜,推动乡村振兴,让亿万农民享受发展成果。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兑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后阶段,要全力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优先发展,补上“三农”领域的短板。近年来,山东省也大力支持和推动三农工作开展。2016年,山东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发展新的增长引擎、创新经营组织形式、扶持新的经营主体,不断为山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创新优势。2019年山东省贯彻xxxxxxx视察山东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进程中取得了新成就、新突破,不断夯实夯牢农民增收来源,提升了千万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山东省XX充分发挥农业大省的优势,扛起农业大省的责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迅速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据山东省统计局统计,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74元,在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775元,增长了396倍,山东省农民收入实现了大幅的增加。山东省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山东省农民总收入总比重的84%以上,两者构成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份额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总额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增长潜力空间大,对增加山东省的农民收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和收入差距来分析山东省农民收入的现状,通过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山东省农民收入的因素,并提出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建议对策。
1.1.2研究意义
山东省是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在我国东部经济中扮演着主要承载者的角色。山东省农业、农民都占有很大比例,所以山东省农村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村社会稳定与农民收入增加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对农村居民收入的现状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山东省农民收入水平的发展近况,研究影响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大小,对探讨农村居民增收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民增收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结合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提出有益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促进农民增收,对农民来说,有利于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对社会来说,有利于促进全民共同富裕,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对国家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因素有很多的方面,但是国外的学者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大多数只进行了单个因子研究。Dwayne Benjamin,Loren Brandt,John Giles(2004)研究和分解影响收入的要素,教育培训的程度和劳动者的素质是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就越强,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1]。Muda Iskandar,Annisa Fitri Hutapea Azura(2018)以印度尼西亚的25个区或市为数据样本进行分析,发现资本支出对人均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2]。Khai(2012)以越南家庭为例,发现维护农产品价格等农业政策有利于提高低收入农民的生活质量[3]。Locus(2004)认为,城市不仅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就业的场所,而且也是其面临新机遇并积累新技能的地方;在城市里的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越高,技能积累越快,获得回报就越高[4]。Yaosen Liu(2011)选取农业生产支出、农业基础建设支出等指标的数据,对不同阶段分别进行了分析,发现提高农业生产支出和基础建设支出的比例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5]。Wobst,Balint(2006)选取罗马尼亚地区,研究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与农民收入水平保持同向增长,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高可以明显的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推广和普及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Camposetal(2016)以中国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者的教育经费投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少数民族的农民收入与汉族农民收入有明显的差距,通过增加少数民族的教育投入可以缩小与汉族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1.2.2国内研究综述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关注民生就要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研究农村居民收入意义很大。刘书宜(2017)认为我国农民收入的水平虽然有所增长,但是农民增收的任务较为艰巨,因为中国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比较慢[6]。张海振(2018)通过研究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趋势,收入来源多元化,不同收入比例有合理的分配,对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等有重要的意义[7]。
国内学者研究和分析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王超(2013)认为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是教育水平低、农村科技水平低、农产品价格低和政策体系不完善等[8]。姜国栋(2016)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等作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山东省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的作用,发现其对推动农民收入增加有积极作用[9]。原文娟(2013)认为影响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农民收入高低的关键因素是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和经济发展的有着突出的积极作用[10]。曹昱亮,赵丽明(2014)通过建立公式验证得出农产品价格与农村居民收入基本保持同步增加的变化趋势,但是农民收入增长率低于农产品价格增长率,所以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有助于促进农民收入增加[11]。董卫东(2019)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研究非农就业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近年来农村地区增收主要靠非农收入来拉动,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明显的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12]。
国内学者关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途径的研究。阳芳,周科(2019)认为农民收入是检验乡村振兴实施的结果,针对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提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支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等对策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实现乡村振兴[13]。梁福德(2016)认为要想促进农民增收,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素质、强农惠农等手段提高农民收入[14]。冯静(2018)认为要抓住互联网+的大好形势,农产品深加工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的模式,打造农民增收的中国特色途径[15]。徐会奇,周建帮(2014)选取1994-2012年的数据,分析出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农民增收的途径主要靠工资性收入的增加[16]。
1.3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论文的研究内容
我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拥有庞大的农民基数,农业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农民收人构成国民收入的重要部分,农村居民收入逐渐提高、收入来源多元化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却逐渐拉大。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问题,分析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现状,分析农村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收入来源的比重变化,对影响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增加山东农村居民收入的对策。
本文第一部分的要内容是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等内容,结合当前的形势需求和发展需要,对国内外农村居民收入现状进行查阅分析理解。第二部分主要描述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现状,阐述其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对收入来源变化、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出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的现状。第三部分内容是影响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作用。第四部分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影响因素对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在最后,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对策。
1.3.2论文的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通过搜集和阅读文献,了解国内外学者对农民收入现状和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的认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的写作思路,并根据山东省的农民收入的现状,对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有效对策进行综合研究。
(2)数据分析法:通过在中国统计年鉴和山东省统计年鉴等网站中搜集数据资料,主要采用图、表的方式,对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的收入来源、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等方面数量特征、数量关系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山东省农民收入的现状。
(3)实证分析法: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选取文章所要用的数据,确定变量指标,验证分析影响因素对山东省农民收入的作用,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第2章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现状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较快,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水平的改善。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01年为2804.5元,到2018年的时候,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人均16297.0元,在这18年里,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总额共增加了13492.5元,翻了5.8倍,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快速的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山东省XX对“三农”的重视,坚持农村农民农业优先发展,重视老百姓的民生发展,努力提升农民的幸福感,这让山东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有了重要保障。由于经济下行的压力的不断增加,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虽然农村居民的收入总额仍然保持增长趋势,但是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已呈逐渐变缓的趋势,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研究分析农民收入的现状对增创农民增收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2.1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分析
按照收入来源说,农民收入总额已经不再只有简单的、唯一的家庭经营收入,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来源多元化,由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大类构成农民收入的总额。

表2-1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及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在农村地区全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的收入直接与他们的劳动相关,这就充分地把农民对农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大大增加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村的土地制度不断改善,许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脱离下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非农工作;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也为农民到城里打工提供了途径和机遇,这都非常有助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工资性收入的占比在总收入的比重中呈上升趋势,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度越来越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逐渐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力军[17]。
由表2-1所示,农村居民收入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且在农民收入总占比中有绝对的优势,在大多数年份中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占比大于工资性收入的占比,工资性收入在2012年占比达46.4%,第一次高于同年的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占比,但是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正向増长的绝对值依然有绝对的优势,占据主要地位。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构成中的增长幅度变化相对来说比较小,一直处于低位运行,虽然它们只占农民收入总比重的一小部分,在短时期内想要快速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微乎其微的作用,但是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来源的一种重要补充,不可或缺。
2.2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之间存在收入差距,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衡量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下面本小节将通过图表的形式来阐述和分析山东省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情况。

图2-1山东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城乡收入比变化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根据2002-2019年山东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制作了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柱形图和城乡收入比折线图。由图2-1所示,2001-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总量都在稳定的增加,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101元提高到了39549元,增加了32448元;同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805元提高到了16297元,增加了13492元,它们的总量都有明显的增加。山东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水平一直处于低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水平一直处于高位上。从城乡收入比折线图来看,山东省城乡收入比先呈上升趋势,从2009年开始呈下降趋势,由最高点2009年2.91缩小到2018年的2.43,减少了0.48,可以看出山东省城乡收入比有缩小趋势,但是城乡收入差距的绝对额仍在继续拉大,差距由2001年的4296元拉大至2018年的23252元。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山东省XX要根据发展近况为缩小差距做出有利的引导,逐步达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3章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3.1影响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因素
3.1.1农村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
劳动者从事一定的生产活动时,要具备相应的劳动能力,当劳动者缺乏需要的劳动能力时,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增加相关的能力,即“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农村教育作为农村重要的公共产品,其投入力度将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从而影响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
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总体状况可以由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总量反映,接下来用教育成本投入法来衡量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因为在山东农村暂时不存在高等教育学校,所以这里去掉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部分,根据可以获取的数据,主要用农村职业高中教育经费、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经费、农村普通初中教育经费以及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来计算出基本的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总和。如图3-1所示,从2001到2017年山东省农村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呈稳定上升趋势,200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为8636.52万元,2017年财政内教育经费为77767.57元,同比2001年增加69131.05万元,翻了9倍,表明了山东省对农村教育愈加重视,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提高农民劳动力的素质来增加农民增收的途径。

图3-1山东省农村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量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2-2018)
3.1.2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技术进步对提高农民收入有重要的作用,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质量、提高农业的作业效率、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山东省在农业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山东省农业劳动力增长稳定、农民收入在小范围内得到增长,为全省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山东省取得这些成果与推广农业机械是密不可分的。

图3-2山东省农用机械总动力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在山东统计年鉴中,2016年农业机械总动力采用新的统计方法,取消了“农用运输车”,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测算值中不再包括农用运输车动力,因此2016年相较于2015年减少了3566.5万千瓦。为了确保本文数据的可比性和连贯性,所以要对部分数据进行相应的修改。本文选取近三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增长比率,折合出2016-2018年的山东省农业机械总动力,如图3-2所示,记录了山东省2001年至2018年农业机械化发展规模变动情况,农用机械总动力及相关生产机械的总量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由2001年的7689.6万千瓦增加的2018年的10431.7万千瓦(测算值为14316.7)。
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增收的直接作用是农产品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如使用机械加深施肥能提高化肥的利用率,用高性能的机械喷药可以节约农药。田间生产具有很强的时令性,农业机械在抢农时、抗涝抢播抢收和减少农产品损失方面的效果更为明显,有效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高质量。农业机械的使用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最终直接提升了农民经营性净收入水平。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因为农业机械既可以减少劳动力的用量又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大量农民劳动力可以脱离农业,到非农业产业就业,促进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也拓展了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18]。农业机械化支持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XX在在调整农业机械整体布局的时,需要将农业机械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保证农业生产能稳定进行。
3.1.3非农就业人数
农民收入主要的来源主要是有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近年来非农业收入更是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对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乡村内部的非农就业人员是指在乡镇地域范围内从事工业、建筑业等非农行业的就业人员。下表3-1是2001年至2018年山东省农村地区非农就业人员的数量变化,乡村就业人数有轻微的减少,没有太大的变化幅度;山东省农村的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渐下降,由2001年的2863.6万人减少至2018年的1718.2万人,减少了1145.4万人;而同期的非农就业人数逐渐增加,在2001年为726.3万人,2018年为1417.7万人,增加了691.4万人,增幅95.2%,但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一直是大于非农就业人数。

表3-1山东省农村非农从业人员数量(万人)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3.1.4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下,农产品的价格与农民收入之间有重要的联系,农产品价格的高低与农民收入的高低亲密相关,所以说农民对来自农产品的收入的依赖性是极高的。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农产品生产者售卖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的相对数,这里用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来表示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19]。图3-4所示,显示了山东省农产品价格的变动趋势,山东省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变化幅度大,呈起起伏伏趋势,出现价格高点随后又有所下降,最高点出现在2010年的118.8,最低点为2017年的98.6。受供给需求、政策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在2002-2012这一段时间的起伏变动幅度最为明显,其余的年份都是较小幅度的变动,无明显变化。

图3-3山东省的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变化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3.1.5财政农业支出水平
财政农业支出水平的提高对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山东省统计局从2007年开始对财政支出科目做了较大范围的修整,把“支援农业支出”改名为“农林水事业支出”,本文采用2007年之前的“支援农业支出”和2007年之后的“农林水事业支出”的数据。据图3-4所示,山东省财政农业支出在2001年为478933万元,2018年为9984950万元,在这18年里,山东省财政农业支出翻了20.85倍。2015年比2014年增加了1915739万元,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增长幅度达到最大值。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山东省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规模逐渐增加,说明XX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逐渐加大,2015年至2018年财政农业支出规模比较平稳,没有较快地增长,但是总量也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
图3-5中的折线图显示了山东省2001年-2018年财政农业支出的年增长率变动,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不同的时间段变化幅度比较大。2009年和2016年的年增长率分别为56.97%和-2.17%,是2001-2018年中的年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变化幅度大,山东省在财政农业支出的规划使用上还存在弊端,需要研究制定一个长效的、稳定的计划。

图3-4山东省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及年增长率变化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第4章影响山东省农村居民收入因素的实证分析
4.1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本文从研究具体实际出发,由于农村预算内教育投入数据目前公布到2017年,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从《山东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选取2001-2017年的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预算内教育投入、农业机械总动力、非农就业人数、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和财政农业支出水平的相关数据分别代表农民收入水平、教育投入规模、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非农就业人数规模、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和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分析这五个影响因素对山东省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被解释变量: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解释变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农村预算内教育投入(万元),农村非农就业人数(万人),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财政农业支出(万元)。
4.2回归模型与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2001年至2017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农用机械总动力(x1)、农村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x2),农村非农就业人数(x3),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x4),财政农业支出(x5)进行研究。首先对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到描述性统计表如下:

表4-1描述性统计
有农村居民纯收入为因变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农村非农就业人数、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与财政农业支出为自变量,自变量取对数,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模型形式如下:
y=+*lnx1+*lnx2+*lnx3+*lnx4+*lnx5+α
利用stata软件进行回归,得到估计结果如下:
表4-2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由估计结果可以知道,模型的拟合系数为0.98,拟合程度优良。F统计量126.59,对应P值0.00,说明方程整体显著,可以继续运用。
F检验:给定显著水平a=0.05,k=5,n=17,的临界值(k-1,n-k)=5.92,F=126.59>(4,12),说明回归方程显著。
从表4-2可以看出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财政农业支出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显著,所以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主要是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和财政农业支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农村非农就业人数的作用是显著的,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是居中的,而农产品价格对农民收入的正向作用较弱,可能是价格政策不完善等原因使得正向效应被抵消。
第5章结论与对策建议
5.1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五个因素,分别为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农村非农就业人数、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农业财政支出,它们主要影响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它们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这都与增加农民的收入息息相关。本文研究发现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和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村居民纯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非农就业人数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对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农产品价格对农民收入存在较弱的正向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农产品价格政策的不完善、价格波动管理体系与市场缺乏联系、价格信息存在不对称性造成的,使得正向作用被抵消。山东省XX要根据农民增收面临的实况继续研究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5.2对策建议
5.2.1农村居民需要自身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帮助更多的农民认识和了解教育的重要性,转变农民固有的教育观念,让广大农民意识到教育对于实现增加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在农村居民的内心留下深刻的宣传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对教育的错误认识,使他们主动有接受教育的动机和想法,提高农民对读书的积极性,着眼于更高程度的教育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要保障和落实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使用正途,改善农村教育硬件设施,优化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形式,培养农村缺少型人才,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运用到学习的农业知识,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模式,提高农民收入。
5.2.2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山东省农机发展方式
农机企业、农业类高等院校等机构对农业机械化有积极地推动作用,要建设科研基地,主动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机技术,提高农机化技术应用水平。农业机械生产部门应根据农业生产环境,改进农业机械的操作性能,使农业机械能更容易被女性劳动力掌握,使得该部分农业机械更为简单快捷的应用与农业生产。山东省要根据自身优势,转变农机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发挥各市优势农业的增长潜力,促进农机化发展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满足农民对农机的多样性需求,增加农民收入。
5.2.3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稳定农产品生产价格
供给和需求变化大容易引起农产品的价格变化,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阻碍农产品价格的传递,当农产品价格上涨,生产者决策错误,供应量超过消费者的需求量,损害了生产者的利益。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降低农产品价格变化波动,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农民所造成的损失。山东省XX要全面掌握市场信息,可以利用电子信息平台向公众传递准确的农产品的价格信息,保证农民可以获得较为全面、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5.2.4适当的加大财政农业支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增加山东省财政农业支出的投入比例,满足农业的发展的资金需要,但是山东省XX在实施财政农业支出方面存在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为保证山东省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省XX要合理的调整财政农业支出的政策,稳定农业自身发展积累的资本,争取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吸引外部资金的投入,扩大农业资金的支持渠道,添加除了XX财政农业支出之外的新农业发展资金支持。
5.2.5加快城镇化一体化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在这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自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农村地区过剩的劳动力可以很好地吸收到城镇,这就减少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就业受性别、年龄、家庭状况和其他因素的制约,由此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得到有效的增加,解决了农村闲置劳动力的问题。要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带来的弊端,就必须发展以农村地区经济为基础的城镇化,发挥城乡之间的相互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实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这样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农村地区居民实现了增收,从而提高经济效应以及城市和农村的环境。
结语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实现乡村振兴为战略,山东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收入来源多元化,但是仍与城镇居民收入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如何缩小收入差距、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XX工作的重心。农民收入增加有助于提升农民的幸福感,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还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文研究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可以对农民增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传华.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长的障碍与破解路径[J].农业经济,2016,(10).107-109.doi:10.3969/j.issn.1001-6139.2016.10.041.
[2]孟庆荣.制约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障碍分析[J].农业经济,2013,(2).109-110.doi:10.3969/j.issn.1001-6139.2013.02.045.
[3]陈金涛,刘文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与实现路径探析[J].求实,2016,(1).81-89.doi:10.3969/j.issn.1007-8487.2016.01.011.
[4]金丽馥.中国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增长困境与对策思路[J].江海学刊,2013,(6).97-101.
[5]厉以宁.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1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