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xxxxxxx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了以下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XXXxxxx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XXX‘三农’工作的总抓手”。[xxxxxxx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在中国xxxx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战略被纳入党章,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这无疑更加突出了它在XXX的重要地位。
据统计,2018年年末的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这与发达国家相对应的80%指标水平尚有一段距离。这说明农民仍然是中国人口的主流群体,如何快速地、持续稳定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要取得预期效果,有效治理是基础,村民自治是关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力推进乡村治理转型,特别是村民自治的转型。有效地实现村民自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农村发展的现状下,一些村庄的村民自治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本文旨在讨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成因并尝试提出解决措施。
1.1.2选题意义
对乡村振兴与村民自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乡村振兴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公共管理的内容,为研究村民自治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而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可以完善民主自治的理论,丰富政治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村民自治是中国积极推进民主的过程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
村民自治制度是保障我国农村社会环境长治久安,实现社会协调、稳定与繁荣的重要政治措施。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为基层民主的实现奠定了一定制度基础。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过程中,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可以使大多数农村村民通过学习和实践,更好地发展和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提高我国村民自治水平提供了对策和建议。目前,我国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多是从各个角度,许多方面进行的,但从乡村振兴的背景来看,关于村民自治的研究较少。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在实践的角度上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村民自治是建设和发展繁荣的农村社会,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经之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概述了新时期的农业发展路线图: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体制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将基本实现。到2050年,农村将得到全面恢复,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发展村民自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仍然存在很多障碍,村民自治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农村振兴下的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可以分析他们陷入的困境,并从实际的角度提出对策。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研究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研究农村村民自治的影响因素。在我国推进民主的进程中,村民的自我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中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村民自治以来,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徐勇教授就是农村治理方面的专家。他创作了第一部系统分析和研究我国村民自治的作品——《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一书,为很多学者提供了参考。该书系统地从国家和民主以及其他国家的自治模式等角度对村民的自我管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村民自治在国家政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论断,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书中徐教授认为我国村民自治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优越性和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
他的另一本书《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一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则指出了农村流动对农村的管理、权利结构和资源配置等等都有一定的作用。此外,这本书还认为农民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因此,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环境,该书提出了相应的新型治理模式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结构调整,以此来解决农民流动所引起的问题和影响。
第二,完善农村自治的对策研究。于建嵘主要就国家与社会的二者关系展开了分析。从这个角度,他详细分析了中国村民自我管理在过去一百年中的发展过程,并着重于研究了整个过程中的关键点。他认为,有效指导村民自治的最直接途径是建立村民的权利机制和控制权。
唐明、陈荣卓则认为,“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实践,完善农村民主管理体制,关键就是要建立和整合四个机制,即根据农民参政积极性不断提高和农村民主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完善乡镇治理机制、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有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以维护农民权益为基础的农村治理机制,构建以完善社会自治功能为导向的农村社会组织体系”。
吴新叶根据治理理论研究了基层非XX组织。他主要对基层非XX组织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展开分析,并研究了基层治理机制。他指出,要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必须提高农村村民的自治意识,也必须确保在国家的领导下进行,使两者有机结合。
刘义强则着重分析了村民自治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思路。他向我们展示了民主治理是如何从个人实现演变为组织实现,进而促进了全村民主自治的过程和机制。
第三是关于农村自治的基础理论研究。有学者认为,农村村民选举和村民自治是有制度可供参考的。因此,这些学者在制度主义的理论支持下对其进行理论分析。
白纲和徐勇的观点是这样的:村子政治结构的一些较大变化是相应制度的建立所引起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对村民的自我管理是必要的。这些法律法规使村民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促进和发展。同时,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将直接影响村民自治的质量和效果,从而进一步影响农村建设。因此,研究这些法律法规应被列为研究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刘喜堂在分析了省级村民委员会选举条例后发现,健全的法律法规的实施可以使各级村民委员会更好地发挥职能,从而为选举民主的公开透明提供了保证,它具有很高的信誉度,并在不断的选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
学者虞列东认为,中国各个省份在制定《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时,内容其实是在大体上相同的,他们都能够就基本原则和选举程序方面达成共识,在其他方面的差异也在逐渐减少。
李庆真则是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的现状,研究了村民自我管理中国家与社会二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如果国家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过分干预,使村民的自我管理不能实现自治,国家控制太多的具体方面的细节,就会导致村民对XX行为和村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不理解,不能真正感受到村民自治带来的好处。更严重的是,在未来,村民很有可能会逐渐失去对XX的信任,与XX的距离愈来愈远,甚至是抗拒XX,使得XX不能有效地与村民沟通,进而导致村民自治难以正常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分析看出,国内学者对于我国村民自治研究的视角基本上是政治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村民自治的制度和政策上,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
1.2.2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加,中国的村民自治模式给世界带来了更丰富的实践内容。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开始研究我国的村民自治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德国的阿德曼从法律的角度对中国农村村民自我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主要涵盖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乡XX领导村委会。这将导致村民在实施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可能无法真正地实现自治,并极有可能发生意外冲突。其二,村民委员会主导村民自治,但其行动又必须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这就又可能会导致决策双方的冲突,从而阻碍村民自我管理的顺畅发展。基于这一研究发现,阿德曼认为,为了以便在出现上述情况时有法可依,必须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柯丹青(2010)发现,在中国农村地区,由于村民的自我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村民一些过去的不良习惯慢慢地减少了。同时,一些积极的活动逐渐出现并呈上升趋势。随着村民自治的发展,农村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素质也有所提升。
1.3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本文从XXX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村民自治的发展角度出发,重点研究村民自治在乡村振兴这一战略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及困境,并尝试在完善村民自治方面提出相关的合理对策。
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导论。重点表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论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表述相关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分析乡村振兴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长子县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
第四部分重点分析长子县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第五部分从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方面,分析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提高村民自我管理水平的方法选择,尝试提出合理的举措。
1.4论文的研究方法
1、在学校的图书馆查阅相关的馆藏图书、资料文献以及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期刊等。
2、在知网、万方、维普等学术网站进行文献检索、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最新的情况,吸取可以借鉴的相近的理念。
3、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资料进行筛选与提炼。
4、访谈法。对山西省长子县某村的村民进行电话访谈,获取一手资料后进行整合分析,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5、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的与导师进行讨论沟通,拓展论文的写作思路,提升论文的理念价值。
2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相关概念
2.1.1乡村振兴
xxx同志在2017年10月18日XXXxxxx报告中提出了农村振兴战略。XXXxxxx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我们要始终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最重要的任务,把农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xxx.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XXXXXX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xxxx于2018年1月2日发布了2018年中央1号文件《xxxxxxx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5日,xxxx在《XX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农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xxx、xxxx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计划(2018-2023年)》,并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仔细贯彻落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现代经济体制的基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是继承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改善现代社会治理结构的坚实战略,更是历史和人民必然的选择。乡村是一个具有中国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特征的区域综合体,它具有多种功能,例如生产,生活,文化和娱乐。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而今,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农村最为突出,而农村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化现代国家的进程中,农村是难度最大,最难啃的"硬骨头"。但同时,我们最坚实的基础和最大的潜力都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期我国重大问题和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1.2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截至到2016年年底,我国已经约有98%的村子制订了村民自治组织章程和民约村规。[数据来源于2017年12月15日xxxx新闻办发表的《中国人权法治化保障的新进展》白皮书]村民自治制度,让一村之民直接投票选出大家都信任的本村人进入村民委员会代表村民们处理村子里的大事小情。村民自治是发扬民主的充分表现。在乡镇人民XX的指导和协助下,村两委的有效组织下,村民持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服务水平。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中心内容。实施村民自治制度可以充分保护村民作为村主人的权利。村民们自己商榷村里的重大事项,决策发展本村经济的事宜。村民自治具在我国社会中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村民自治可以有效地维护农村环境稳定
村民自治在基础民主中的效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村干部本来就是本村村民,是身边的人,他们对本村的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因此相对于外村人来说更容易与村民建立互信与支持。这种关系还有助于村民监督村干部的工作。如果村干部的工作方法草率、粗鲁和不合理,或者存在有在某些情形下办事有失公允,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现象,那么村民们可以通过民主评估向他们发出警告;针对情节更恶劣者则可以召开村民会议依法罢免。村民自治制度,不仅有利于促成干部和群众之间的亲密关系,而且可以营造良好的农村氛围,化解冲突,确保农村社会环境的谐和安定。
2、村民自治可以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配置资源和经济运行的进程中,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决定性作用,让XX让“看不见的手”发挥更好作用。怎样发展好农村经济和更有效地分配农村资源,根底上取决于市场,最关键的是XX。如何让农民在XX的指导下富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给予村民自治制度充分的尊重,能够发挥和利用好村民自治制度的作用,让村民自治在XX和市场二者之间能担任好“桥梁”和“纽带”的角色。
3、村民自治能够有力地推动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工作
发展农村的基层民主是村民自治在政治上作用的体现,村两委向XX反映村民们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在村民中普及法律知识,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让村民们知道自己的合法权利,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并教育村民们履行义务。村民自治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使得依法办事、依法自治在农村蔚然成风,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
4、村民自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乡村是短板的同时也是关键。我们只有把农村问题解决好,才能够抓住重点,实现全面小康。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地区,城乡差距拉大,导致一些村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相对较低。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村民自治势在必行。村民们通过自治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参与农村的治理和发展,同时满足自己的美好生活需求。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而且必须在每个村庄和每个村民中实现。
2.2相关理论
2.2.1自治
在《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对“自治(self-governance)”是这样解释的:某个人或集体管理其自身事务,并且单独对其行为和命运负责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你是在管理自己而不是外部力量对你自己进行管理,或者你是在管理自己的事务,并对你所做的事情承担一定的责任。自治分为个人和共同体自治。个人自治,即个体管理自己,我们每个人自己约束和决定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向着规划好的方向前进。共同体自治是指在共同条件下形成一个集体,该集体内的人们具有共同的集体利益。集体管理和集体事务都是由集体自主决定,按照一定的规则维持集体决策,各个集体成员都参与其中。与他治相比,自治不服从外力,有它的相对独立性。在个人自治中,个人决定自己的事务,其他人不能干涉个体事务;在共同体自治中,内部人员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协商,处理共同体内的事务,同时每个人处理各自的事务,其他共同体不能干涉公共事务。
2.2.2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是指为了达到集体的秩序和共同目标,公共、私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其中,相互之间形成伙伴关系,通过谈判、协商和讨价还价等政策手段来供给公共产品与服务、管理公共资源的过程,是“有XX的治理”。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协商式的管理。传统治理的管理活动是掌舵,而新治理理论的管理活动既包含着掌舵,又包含着协调、谈判与合作等复杂管理。作为参与者之一的XX在治理过程中与其它伙伴构成平等的伙伴关系。
2、多元主义的合法性保障。多元包括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权力的多中心化。首先,治理是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从国际到社区组织;从官方到非官方。治理与分权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分权,就很难形成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会形成多个权力中心,多个权力中心的竞争,有助于克服权力垄断所带来的弊端,增强治理的合法性。
3、制度保障治理的秩序。治理的过程是一个集体行动的过程,参与者必须在制度约束的框架内行事。与传统制度不同的是,治理框架下包含着大量的非正式制度。XX组织、私人部门以及半官方组织最后所达到的协议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既可以是法律文件,也可以是不完全的契约;既可以是严谨的条款,也可以是松散的关系。
4、网络增强适应性和弹性。网络性是指行动者之间以及不同行动者所组成的组织之间,打破了传统的垂直与水平的关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网络中各节点互动频繁,共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形成一种权变式的管理。
5、打破二元划分,以善治为结果。治理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划分方法,公共与私人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彼此在行动体系中形成伙伴关系;XX与社会之间越来越相互整合,合作性的政策制定,参与式决策越来越普遍;市场与层级之间的差异在消失,网络结合了市场与层级之间的优势,弥补前两者的失灵。打破二元划分解制了部门间、层级间和主体间的限制,为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善治铺平了道路。
3长子县村民自治的基本情况
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的长子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南侧,总面积为1029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长子县辖7个镇,5个乡和399个行政村。县XX驻丹朱镇,总人口37万。[数据来源于长子县人民XX官网]2019年12月,长子县被列为全国农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长子县曾经是山西省的信访大县,时任长子县委XX的张圣曾在上班第一天就收到了一位匿名村民寄来的包着老鼠药的上访信。根据调查,长子县全县80%的矛盾都来自农村。面对农村社会矛盾极其突出这一困境,长子县XX把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作为展开工作的切入点,成立了“一会两队”。“一会”即民事管理委员会,“两队”则指的是一支“格长”队伍和一支专职民调员队伍。长子县进一步将农村社会治理单位划分为较小的区域,以30户人作为一个网格,把全县划分为3500个网格,每个网格由群众选出一人作为“格长”。这项举措充分发挥了“格长”熟悉当地情况、亲民的优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排查隐患、调处矛盾。此外,长子县XX还每年划拨专项经费到村民自治这项工作中去。在投入大量精力后,长子县的村民自治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一)村民的自治意识明显提高
村民自治在培养和增强村民的权利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个村民都是农村治理的主体,可以参与其中。过去,大多数村民都不在乎谁是村干部,因为他们觉得村长是村子里的“老大”,自己无权发言,也就不愿意参与村务管理。后来,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深入实施,村民对“自治”的理解更深刻,村民的自治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都竞相参加村干部的选举。
(二)村民的自治能力不断提高
每一位村民都可以参与到村民自治中去,自治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参加竞选的村民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具备与村民进行科学有效沟通的才能,必须能够掌握村民的生活需求,。村民可以从选举演讲中知晓村里的公共事务,了解村里的一些政治知识。随着村民自治的发展,通过持续学习,村民的自治能力不断提高。
(三)村民自治的水平不断提升
村民自治水平的提升和村民的自治能力的提高是分不开的。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技术特快列车”上。近年来,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将人与人联系得更为紧密。村子里半数以上的村民都在用智能手机而不是老式的电话;几乎村村都建有本村的微信群,村干部可以在群里及时交流、处理村子里的大小事务,村民也能通过微信群向村干部反馈意见。有的村子还申办了本村的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整理发布一些县里的最新政策、本村的通知等,村民们也利用公众号快速地反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长子县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1982年我国修订颁布的《宪法》第111条有“村民自治”这一提法出现以来,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史了。在党和人民共同踊跃地摸索村民自治的历程中,我们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我们还发现,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阻碍了村民自治的进一步提高,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和研究并纠正它们。我们发现的问题中,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新时期的一些新问题。村庄之间和村庄内部也都存在或多或少矛盾和问题,一些矛盾和问题具有普遍性,有些则具有自己的特征。为了进一步了解长子县的村民自治现况,我查阅了长子县XX公布的文件资料,并对一些村民进行了电话式的访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
4.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阻碍村民自治的发展
经济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快速发展有助于提升农村治理水平。村民自治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制约了村民自治的完善和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资源限制,长子县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从图4-1[图中数据来源于长子县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看出:2018年,长子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4530元,而同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有28228元,这足以看出长子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下图为2014年-2018年长子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速:
图4-1 2014-2018年长子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示意图

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阻碍村民自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是贿选者利用人贪图利益的心理对村民行贿,一些村民往往因为无法抵挡经济利益的诱惑而放弃民主权利,从而使贿赂得逞。民主选举的公平正义受到了严重破坏。
二是农村经济水平低极大地阻碍了村民参与政治生活和竞选村官的积极性。经济水平低的村民参政积极性不足。村民对谁当村干部毫不关心,他们更在意自己怎样才能谋生。年轻些的村民大多选择进城务工,农村成了老人和小孩的空巢,大部分老人对村务工作并不知晓也不关心,小孩子则更不了解。而较高的经济水平会提高村民集体经济参与政治生活的意愿。
三是发展水平低下的集体经济严重限制了民主管理决策的落实。集体经济水平高,村民都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希望为建设好自己的村子出一份力,这非常有助于村民民主决策。在集体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村民们则对村务工作漠不关心,严重制约了民主决策。
四是发展水平低的集体经济会削弱村民对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积极性。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不好,大多数的村民认为村子里尚且这么穷,村干部更无利可图,根本不需要监督。因此不开展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这严重影响了村民的自治。
4.2村干部及村民素质较低
在访谈中发现,农村村民大多只有小学、初中文化水平,一些老人甚至都没读过书,还是文盲。而学历最高的村干部也只是高中读了一半就辍学了,勉强算半个高中生。这就导致了这几个问题:
第一,村民不具备较强的自治意识。与城市居民相比,村民大都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低的文化素质水平严重限制了村民的表达、协作和监督能力。村民作为自治主体,不通晓自治的内容及其意义,也不明白怎么保护自己的权益,更不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进行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正是因为村民们没有强烈的平等和权利意识,也没有强烈的民主和法治意识,才使得村民们不知道怎样正当行使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并合理表达他们的意愿和利益。作为社会主体,人类只能通过自主决策来认识自己,并逐渐激发其内在动力。事实上,村民们并不是很清楚地了解村民的自治制度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所以他们并不在乎村民自治的具体实践,从这一点来看就村民们没有较强的自治和权利意识也是必然的。
第二,村干部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极其缓慢,许多地方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必须进城打工赚钱才能谋生。每个村子都缺少年轻人,这也给村民自治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因为农村地区缺乏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和技术型人才,所以团队结构就缺少人才和领袖。一些村干部在学习精神这一块极为欠缺,工作能力也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有少数村干部甚至村干部只是管村子里的一些很简单的事,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复杂的理论研究。不专注于理论知识的研究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缺乏理论素养。由于理论素质差,他们倾向于使用自己的好恶,只是依靠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解决问题。由于对学习的重视不够,这些村干部往往不能理解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综合能力也亟待提高。因此,他们不能提供给农民急需迫切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服务;对法律法规也只是一知半解,依法管理农村地区的能力不达标,经常陷于解决不了旧问题、对新问题也不知如何是好的两难境地。
4.3村干部选举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贿选问题
随着村民自治在乡村社会政治生活的愈加深入,村干部尤其是村委会主任,也就是老百姓俗话说的村长,手中握有越来越多的实权,再加之近年来一些村里的土地被征用,村里有大量的集体资产,这就使得一些人盯上了这块“肥肉”,想利用这一职位来中饱私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竞争愈演愈烈,“贿选”行为也变得越来越让老百姓习以为常。
在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村民表示曾接受候选人的钱或物。刚开始的时候,每当村委换届选举前,有心竞争村长的人就开始在本村内挨家挨户拜访,在拉票的同时“顺手”放下一个红包以表达“谢意”。随着国家对基层民主选举的严查严打,很多候选人现在变“聪明”了,他们既不再直接塞红包,也不再亲自登门拜访;他们转而开始让自己的妻子、父母等近亲在村子里游说,有的甚至专在晚上上门拉票。除此之外,大部分候选人还将每家一户的红包替换成了柴米面盐等生活必备品。在访谈中,一位村民曾说:“他老婆(候选人的妻子)说要是我家的票都投她汉子(指候选人)了,过年的时候给我们家两袋面(粉),两壶(食用)油,一袋米”。村民们一般觉得选谁也是选、谁干都一样,抱着这样的想法,就把票投给了那位答应给他油米面的候选人。并且这些东西是在候选人竞选成功之后才给的,候选人先作一份口头协议,如果成功当选,拿出一部分利益所得给村民觉得理所应当;如果落选也不必付出什么代价。
而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宗族血统影响着农村民主选举。在农村社会关系中,宗族联系对民主选举有着更大的影响,每个家族都期望他们的本家当选村干部,从而能更方便地取得一定好处。一般来说,大多数参加选举的村民都是村里自己家族的核心人物。在农村选举中,候选人所在的家族成员越多,他在选举中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选票。相反,假若候选人在村庄中没有广泛的人脉,并且姓氏家庭的影响力很弱,那么将很难竞选成功。纵然小姓的成员很优秀,也很难被选中。其次,所谓的“双赢思维”会影响选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和进城打工勉强维持其日常生活。这些农民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社会的底层。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参加选举。与此同时,他们参加选举的意愿也趋近于零,因为他们必须为了生计而奔波。因此,在农村选举过程中,富裕的村民可以通过贿赂得到更多选票,较贫穷的村民自然会选择给他们更多好处的候选人,这种看似“双赢”的局面刺激了贿选的发生。
在极个别的村子里甚至有“村霸”是村干部的情况,原因是村霸威胁村民在选举中投他一票。村民们认为其在村子里早已臭名昭著,又担心不投票会引祸上身;更何况一些村民并不在乎谁来当村干部,认为“谁来干都是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所以就选出了一个本没有资格当村干部的人。
5解决长子县村民自治的存在问题的对策
5.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加强建设现代农业设施,稳定农民工就业。积极开发农村致富的新道路,加快农村政治社会化的逐步实现,提高村民的民主参与热情。只有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了,村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生活才能好起来,思路才能活起来。
要把教育放在首位。只有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村民才能认识到自己拥有的民主权利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参与到村庄自治事务。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农村青年的教育和培训。青少年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农村要发展,必须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教育。
为了适应当前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更好地推动“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增强农业和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和能力,弥补不足,补齐短板,尽可能缩小城乡差距,为农村能够实现自力更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让农民富起来,才能确保自治的顺利实施。
5.2加强对村民的素质培育
村民自治的发力点是农村,主体是村民,村民的素质水平高低不仅对农村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的重点。
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村民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因此,加强对村民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村民自治的有效运行,还对实施农村振兴战略起着积极的作用。首先,各村的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协调组织各村村民踊跃报名参加文化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和文化素养,深化全体村民的民主观念,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同时,省XX可以遴选一批已经从高校退休的教师,鼓励他们去农村支教、支研。其次,要着力扩大农村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组织更多的村民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和宣讲活动,利用人民大众化的大众文化进行宣传,激发村民的参政热情。
5.3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不同于传统农民,它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终身职业就是务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文化,会经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02(3).]
现在种庄稼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觉得种庄稼是靠天吃饭,外出打工的收入更多。为了缓解这样的问题,必须培育职业农民。一是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组织实用的技术培训课程,向农民讲授新的农业技术方法。二是开展网络信息技术培训。在这其中可以成立一个基于村的小组,通过网络上的远程教学来培训网络技术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并以专业知识培训尽可能多的村民。三是继续加大对农民就业能力的培训,动员和组织农民参加家政服务、物流快递等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非农业就业能力。
5.4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引进人才
首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作用,强化对农村干部班子的培训。坚持强化训练是迅速提高村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以下几个问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第一个问题是部分村干部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县XX可以组织退休教师或在职教师来对一些文化水平尤其低下的村干部进行周期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学历基础;
第二个问题是村干部法制意识淡薄,对制度规章理解的不到位,县XX可以联合县法院对村干部进行集体的法律法规强化培训,开展一些普法课程,尤其要重视在农民生产生活中极易产生问题和法律纠纷的方面;
第三个问题是部分村干部在解决问题、处理矛盾时所采取的方法不当,没有一定的领导技巧。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新问题不断产生,改善农村干部的工作方式,对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县XX可以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来为其授课,培训村干部的管理技能。村干部应有意识地加强与村民之间的联系,善于团结村民、依靠村民展开工作。相信通过这些措施,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会在将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其次,推动更多人才下乡。培养更多的懂农业,热爱农业,扎根于农村的人才,将科技成果真正地应用到农村地头。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去干实事、创业。通过整合各种资源的使用来加速创建高质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系统。实施县级人才综合培训和使用制度。组织动员城市研究人员,工程师,教师和医生等为农村服务。
5.5规范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程序
关于候选人提名,其资格条件和当选方式由法律规定,候选人由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直接提名,任何组织与个人都没有权利指定候选人。选举前,村民选举委员会组织候选人会见村民,候选人进行讲演,回答村民的提问。像这样采用村内公开演讲的方式来规范选举中的竞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候选人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在选举时应设立有写票处,确保选民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自主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登记参加选举却缺席投票的选民。这些选民也可以书面委托给有选举权的本村近亲属代为投票。就投票而言,法律要求选举采取不记名投票和公开计票的方式并当场公布竞选结果。
5.6提高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要想解决村子里民主选举中存在的贿选问题,就需要加强村民对民主和法律制度意识的教育,使村民能够建立自己的权利意识。在村中利用各种广泛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选民进行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神圣权利。当村民能够真正认真正确地行使自己手中的投票权时,选举就能真正地代表民意,贿选也能不再发生。
5.7适当推行村干部试用期制度
适当推行村干部试用期制度,尤其是村民委员会主任的试用制度。应建立一个强有力和有效的调查和监督机制,不能说只有事前的审查和监督,还必须要有事后的审查和监督。给新当选的村委干部规定一个试用期,在试用期内调查他在竞选中是否有违法行为存在。针对在试用期间发现有“贿选”问题的村干部,应当严肃处理、认真对待,不可视为儿戏。不仅应当取消其当选资格,还应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5.8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中基层XX的作用
基层XX既是村民自治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也是基层选举的主持者和规范者。只有基层XX把村民自治落到实处,村民自治才能够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基层XX在监管方面组织严密,拥有检察、法院以及组织管理等多个部门,所拥有的监督力量远远大于村民的内部监督。基层XX的监督是反对腐败的利器,更是维护村民自治的关键点。
因此,基层XX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紧抓对自治活动的引导和监督工作。
第一,必须创新监督机制,建立监督委员会。提高委员会的监督地位,实现有效的、切实的监督。监督委员会应该在民主选举时同村民委员会同时产生,在村民委员会日常的村务工作中实时监督村委的决策活动和管理活动,并对村委以及村干部的履职情况重点监督。
第二,进一步深化村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创新,实行决策权、执行权以及监督权分立的制度,使之形成相互协调和互相制约的机制。村民大会和村代表会议行使决策权,执行和管理则由村委会负责,监督委员会则承担监督的职责。
第三,正确发挥XXX领导权。法律规定应由村自治组织管理和执行的内容,村党组织不需直接参与,但仍应保证党在村组织中的领导作用。做好对村委和党员的监督的同时应当协调好村内组织之间的关系。及时倾听村民的声音,保障的村民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东波.自治过程中的家族[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xxxxxxx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
[3]新华社.xxxxxxx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xxxx公报,2019(7):25-33.
[4]杨维富.山西省长子县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启示[R].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社会管理创新基层治理研究”课题组,2013.
[5]新华社.白皮书:全国98%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12/15/content_5247494.htm,2017-12-15.
[6]新华社.xxxxxxx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3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2018-09-26.
[7]长子县统计局.长子县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zhangzi.gov.cn/zjzz/xqgk/shjj/,2019-06-06.
[8]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02(3).
[9]范建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J].行政管理改革,2018,000(002):16-21.
[10]黄博.乡村振兴战略与村民自治:互嵌、诉求与融合[J].求实,2020,(1):74-83.
[11]人民网.山西长子县基层社会治理走出新路子[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4/0122/c117092-24190976.html,2014-01-22.
[12]许春华.“贿选村官”中的新动向[J].廉政嘹望,2006(1):42—43
[13]范素平.我国村民自治的意义、问题及对策[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1):41-42.
[14]山西长子县志编纂委员会.长子县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10:41.
[15]张教和.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民论坛(35):68-69.
[16]K.J.O’Brien,R.Han.Path to democracy?assessing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9,18(60):289-293.
[17]张海燕.村民自治中贿选现象分析[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2,6:33-35.
[18]Jean C.Qi,Rural China Takes Off: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附录
附录一
XXXXXXXXXX
…………
致谢
…………
中文题目:论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存的问题——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
英文题目: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Villagers'Autonomy in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juvenation——A Case Study of Zhangzi County in Shanxi Province
摘要
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在XXXxxxx报告中更是提出了要建立自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民自治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村民自治还是存在有一定的问题。为了深入讨论这些问题,本文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展开了分析。
论文的的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界定了本文的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乡村振兴、村民自治、自治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第三部分则介绍了山西省长子县村民自治的发展现状。第四部分对长子县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村干部及村民素质较低,选举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贿选等。第五部分则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提出一些对策: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对村民的素质培育,规范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程序等。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民;村民自治
Abstract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re fundamental issues related to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In the report on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t was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that combines autonomy,rule of virtue and rule of law,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Villager autonom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rural governance.However,there are still certain problems with villager autonomy.In order to discuss these issues in depth,this article takes Zhangzi County,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expand the analysis.
The first part of the thesis firs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significance and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The second part defines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this article:rural revitalization,villager autonomy,autonomy theory and public governance theory.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villager autonomy in Zhangzi County,Shanxi Province.The fourth par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villager autonomy in Zhangzi County:the level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low,the quality of village cadres and villagers is low,and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bribery in elections.The fifth part t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se problems:develop the rural economy,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villagers'quality,and standardize the democratic election procedures of villagers'committees.
Key words:village revitalization;villagers;villagers'autonomy
目录
1导论1
1.1选题背景与意义1
1.1.1选题背景1
1.1.2选题意义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2
1.2.1国内研究现状2
1.2.2国外研究现状3
1.3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4
1.4论文的研究方法4
2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4
2.1相关概念4
2.1.1乡村振兴4
2.1.2村民自治5
2.2相关理论6
2.2.1自治6
2.2.2公共治理6
3长子县村民自治的基本情况7
4长子县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8
4.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阻碍村民自治的发展8
4.2村干部及村民素质较低9
4.3村干部选举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贿选问题10
5解决长子县村民自治的存在问题的对策11
5.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11
5.2加强对村民的素质培育11
5.3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
5.4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引进人才12
5.5规范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程序12
5.6提高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13
5.7适当推行村干部试用期制度13
5.8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中基层XX的作用13
参考文献14
附录16
致谢17
1导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xxxxxxx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了以下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XXXxxxx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XXX‘三农’工作的总抓手”。[xxxxxxx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在中国xxxx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战略被纳入党章,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这无疑更加突出了它在XXX的重要地位。
据统计,2018年年末的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这与发达国家相对应的80%指标水平尚有一段距离。这说明农民仍然是中国人口的主流群体,如何快速地、持续稳定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要取得预期效果,有效治理是基础,村民自治是关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力推进乡村治理转型,特别是村民自治的转型。有效地实现村民自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农村发展的现状下,一些村庄的村民自治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本文旨在讨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成因并尝试提出解决措施。
1.1.2选题意义
对乡村振兴与村民自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乡村振兴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公共管理的内容,为研究村民自治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而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可以完善民主自治的理论,丰富政治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村民自治是中国积极推进民主的过程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
村民自治制度是保障我国农村社会环境长治久安,实现社会协调、稳定与繁荣的重要政治措施。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为基层民主的实现奠定了一定制度基础。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过程中,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可以使大多数农村村民通过学习和实践,更好地发展和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提高我国村民自治水平提供了对策和建议。目前,我国对村民自治的研究多是从各个角度,许多方面进行的,但从乡村振兴的背景来看,关于村民自治的研究较少。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在实践的角度上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村民自治是建设和发展繁荣的农村社会,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必经之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概述了新时期的农业发展路线图: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体制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将基本实现。到2050年,农村将得到全面恢复,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发展村民自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仍然存在很多障碍,村民自治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农村振兴下的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可以分析他们陷入的困境,并从实际的角度提出对策。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研究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研究农村村民自治的影响因素。在我国推进民主的进程中,村民的自我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中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村民自治以来,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徐勇教授就是农村治理方面的专家。他创作了第一部系统分析和研究我国村民自治的作品——《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一书,为很多学者提供了参考。该书系统地从国家和民主以及其他国家的自治模式等角度对村民的自我管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村民自治在国家政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论断,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书中徐教授认为我国村民自治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优越性和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
他的另一本书《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一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则指出了农村流动对农村的管理、权利结构和资源配置等等都有一定的作用。此外,这本书还认为农民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因此,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环境,该书提出了相应的新型治理模式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结构调整,以此来解决农民流动所引起的问题和影响。
第二,完善农村自治的对策研究。于建嵘主要就国家与社会的二者关系展开了分析。从这个角度,他详细分析了中国村民自我管理在过去一百年中的发展过程,并着重于研究了整个过程中的关键点。他认为,有效指导村民自治的最直接途径是建立村民的权利机制和控制权。
唐明、陈荣卓则认为,“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实践,完善农村民主管理体制,关键就是要建立和整合四个机制,即根据农民参政积极性不断提高和农村民主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完善乡镇治理机制、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有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以维护农民权益为基础的农村治理机制,构建以完善社会自治功能为导向的农村社会组织体系”。
吴新叶根据治理理论研究了基层非XX组织。他主要对基层非XX组织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展开分析,并研究了基层治理机制。他指出,要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必须提高农村村民的自治意识,也必须确保在国家的领导下进行,使两者有机结合。
刘义强则着重分析了村民自治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思路。他向我们展示了民主治理是如何从个人实现演变为组织实现,进而促进了全村民主自治的过程和机制。
第三是关于农村自治的基础理论研究。有学者认为,农村村民选举和村民自治是有制度可供参考的。因此,这些学者在制度主义的理论支持下对其进行理论分析。
白纲和徐勇的观点是这样的:村子政治结构的一些较大变化是相应制度的建立所引起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对村民的自我管理是必要的。这些法律法规使村民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促进和发展。同时,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将直接影响村民自治的质量和效果,从而进一步影响农村建设。因此,研究这些法律法规应被列为研究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刘喜堂在分析了省级村民委员会选举条例后发现,健全的法律法规的实施可以使各级村民委员会更好地发挥职能,从而为选举民主的公开透明提供了保证,它具有很高的信誉度,并在不断的选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
学者虞列东认为,中国各个省份在制定《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时,内容其实是在大体上相同的,他们都能够就基本原则和选举程序方面达成共识,在其他方面的差异也在逐渐减少。
李庆真则是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的现状,研究了村民自我管理中国家与社会二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如果国家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过分干预,使村民的自我管理不能实现自治,国家控制太多的具体方面的细节,就会导致村民对XX行为和村民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不理解,不能真正感受到村民自治带来的好处。更严重的是,在未来,村民很有可能会逐渐失去对XX的信任,与XX的距离愈来愈远,甚至是抗拒XX,使得XX不能有效地与村民沟通,进而导致村民自治难以正常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分析看出,国内学者对于我国村民自治研究的视角基本上是政治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村民自治的制度和政策上,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
1.2.2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加,中国的村民自治模式给世界带来了更丰富的实践内容。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开始研究我国的村民自治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德国的阿德曼从法律的角度对中国农村村民自我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主要涵盖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乡XX领导村委会。这将导致村民在实施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可能无法真正地实现自治,并极有可能发生意外冲突。其二,村民委员会主导村民自治,但其行动又必须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这就又可能会导致决策双方的冲突,从而阻碍村民自我管理的顺畅发展。基于这一研究发现,阿德曼认为,为了以便在出现上述情况时有法可依,必须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柯丹青(2010)发现,在中国农村地区,由于村民的自我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村民一些过去的不良习惯慢慢地减少了。同时,一些积极的活动逐渐出现并呈上升趋势。随着村民自治的发展,农村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素质也有所提升。
1.3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本文从XXX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村民自治的发展角度出发,重点研究村民自治在乡村振兴这一战略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及困境,并尝试在完善村民自治方面提出相关的合理对策。
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导论。重点表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论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表述相关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分析乡村振兴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长子县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
第四部分重点分析长子县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第五部分从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方面,分析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提高村民自我管理水平的方法选择,尝试提出合理的举措。
1.4论文的研究方法
1、在学校的图书馆查阅相关的馆藏图书、资料文献以及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期刊等。
2、在知网、万方、维普等学术网站进行文献检索、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最新的情况,吸取可以借鉴的相近的理念。
3、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资料进行筛选与提炼。
4、访谈法。对山西省长子县某村的村民进行电话访谈,获取一手资料后进行整合分析,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5、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的与导师进行讨论沟通,拓展论文的写作思路,提升论文的理念价值。
2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2.1相关概念
2.1.1乡村振兴
xxx同志在2017年10月18日XXXxxxx报告中提出了农村振兴战略。XXXxxxx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我们要始终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最重要的任务,把农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xxx.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XXXXXX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xxxx于2018年1月2日发布了2018年中央1号文件《xxxxxxx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5日,xxxx在《XX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农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xxx、xxxx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计划(2018-2023年)》,并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仔细贯彻落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现代经济体制的基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是继承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改善现代社会治理结构的坚实战略,更是历史和人民必然的选择。乡村是一个具有中国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特征的区域综合体,它具有多种功能,例如生产,生活,文化和娱乐。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而今,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农村最为突出,而农村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化现代国家的进程中,农村是难度最大,最难啃的"硬骨头"。但同时,我们最坚实的基础和最大的潜力都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期我国重大问题和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1.2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截至到2016年年底,我国已经约有98%的村子制订了村民自治组织章程和民约村规。[数据来源于2017年12月15日xxxx新闻办发表的《中国人权法治化保障的新进展》白皮书]村民自治制度,让一村之民直接投票选出大家都信任的本村人进入村民委员会代表村民们处理村子里的大事小情。村民自治是发扬民主的充分表现。在乡镇人民XX的指导和协助下,村两委的有效组织下,村民持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服务水平。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中心内容。实施村民自治制度可以充分保护村民作为村主人的权利。村民们自己商榷村里的重大事项,决策发展本村经济的事宜。村民自治具在我国社会中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村民自治可以有效地维护农村环境稳定
村民自治在基础民主中的效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村干部本来就是本村村民,是身边的人,他们对本村的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因此相对于外村人来说更容易与村民建立互信与支持。这种关系还有助于村民监督村干部的工作。如果村干部的工作方法草率、粗鲁和不合理,或者存在有在某些情形下办事有失公允,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现象,那么村民们可以通过民主评估向他们发出警告;针对情节更恶劣者则可以召开村民会议依法罢免。村民自治制度,不仅有利于促成干部和群众之间的亲密关系,而且可以营造良好的农村氛围,化解冲突,确保农村社会环境的谐和安定。
2、村民自治可以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配置资源和经济运行的进程中,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决定性作用,让XX让“看不见的手”发挥更好作用。怎样发展好农村经济和更有效地分配农村资源,根底上取决于市场,最关键的是XX。如何让农民在XX的指导下富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给予村民自治制度充分的尊重,能够发挥和利用好村民自治制度的作用,让村民自治在XX和市场二者之间能担任好“桥梁”和“纽带”的角色。
3、村民自治能够有力地推动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工作
发展农村的基层民主是村民自治在政治上作用的体现,村两委向XX反映村民们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在村民中普及法律知识,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让村民们知道自己的合法权利,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并教育村民们履行义务。村民自治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使得依法办事、依法自治在农村蔚然成风,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
4、村民自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乡村是短板的同时也是关键。我们只有把农村问题解决好,才能够抓住重点,实现全面小康。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地区,城乡差距拉大,导致一些村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相对较低。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村民自治势在必行。村民们通过自治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参与农村的治理和发展,同时满足自己的美好生活需求。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而且必须在每个村庄和每个村民中实现。
2.2相关理论
2.2.1自治
在《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对“自治(self-governance)”是这样解释的:某个人或集体管理其自身事务,并且单独对其行为和命运负责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你是在管理自己而不是外部力量对你自己进行管理,或者你是在管理自己的事务,并对你所做的事情承担一定的责任。自治分为个人和共同体自治。个人自治,即个体管理自己,我们每个人自己约束和决定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向着规划好的方向前进。共同体自治是指在共同条件下形成一个集体,该集体内的人们具有共同的集体利益。集体管理和集体事务都是由集体自主决定,按照一定的规则维持集体决策,各个集体成员都参与其中。与他治相比,自治不服从外力,有它的相对独立性。在个人自治中,个人决定自己的事务,其他人不能干涉个体事务;在共同体自治中,内部人员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协商,处理共同体内的事务,同时每个人处理各自的事务,其他共同体不能干涉公共事务。
2.2.2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是指为了达到集体的秩序和共同目标,公共、私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其中,相互之间形成伙伴关系,通过谈判、协商和讨价还价等政策手段来供给公共产品与服务、管理公共资源的过程,是“有XX的治理”。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协商式的管理。传统治理的管理活动是掌舵,而新治理理论的管理活动既包含着掌舵,又包含着协调、谈判与合作等复杂管理。作为参与者之一的XX在治理过程中与其它伙伴构成平等的伙伴关系。
2、多元主义的合法性保障。多元包括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权力的多中心化。首先,治理是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从国际到社区组织;从官方到非官方。治理与分权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分权,就很难形成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会形成多个权力中心,多个权力中心的竞争,有助于克服权力垄断所带来的弊端,增强治理的合法性。
3、制度保障治理的秩序。治理的过程是一个集体行动的过程,参与者必须在制度约束的框架内行事。与传统制度不同的是,治理框架下包含着大量的非正式制度。XX组织、私人部门以及半官方组织最后所达到的协议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既可以是法律文件,也可以是不完全的契约;既可以是严谨的条款,也可以是松散的关系。
4、网络增强适应性和弹性。网络性是指行动者之间以及不同行动者所组成的组织之间,打破了传统的垂直与水平的关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网络中各节点互动频繁,共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形成一种权变式的管理。
5、打破二元划分,以善治为结果。治理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划分方法,公共与私人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彼此在行动体系中形成伙伴关系;XX与社会之间越来越相互整合,合作性的政策制定,参与式决策越来越普遍;市场与层级之间的差异在消失,网络结合了市场与层级之间的优势,弥补前两者的失灵。打破二元划分解制了部门间、层级间和主体间的限制,为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善治铺平了道路。
3长子县村民自治的基本情况
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的长子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南侧,总面积为1029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长子县辖7个镇,5个乡和399个行政村。县XX驻丹朱镇,总人口37万。[数据来源于长子县人民XX官网]2019年12月,长子县被列为全国农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长子县曾经是山西省的信访大县,时任长子县委XX的张圣曾在上班第一天就收到了一位匿名村民寄来的包着老鼠药的上访信。根据调查,长子县全县80%的矛盾都来自农村。面对农村社会矛盾极其突出这一困境,长子县XX把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作为展开工作的切入点,成立了“一会两队”。“一会”即民事管理委员会,“两队”则指的是一支“格长”队伍和一支专职民调员队伍。长子县进一步将农村社会治理单位划分为较小的区域,以30户人作为一个网格,把全县划分为3500个网格,每个网格由群众选出一人作为“格长”。这项举措充分发挥了“格长”熟悉当地情况、亲民的优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排查隐患、调处矛盾。此外,长子县XX还每年划拨专项经费到村民自治这项工作中去。在投入大量精力后,长子县的村民自治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一)村民的自治意识明显提高
村民自治在培养和增强村民的权利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个村民都是农村治理的主体,可以参与其中。过去,大多数村民都不在乎谁是村干部,因为他们觉得村长是村子里的“老大”,自己无权发言,也就不愿意参与村务管理。后来,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深入实施,村民对“自治”的理解更深刻,村民的自治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都竞相参加村干部的选举。
(二)村民的自治能力不断提高
每一位村民都可以参与到村民自治中去,自治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参加竞选的村民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具备与村民进行科学有效沟通的才能,必须能够掌握村民的生活需求,。村民可以从选举演讲中知晓村里的公共事务,了解村里的一些政治知识。随着村民自治的发展,通过持续学习,村民的自治能力不断提高。
(三)村民自治的水平不断提升
村民自治水平的提升和村民的自治能力的提高是分不开的。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技术特快列车”上。近年来,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将人与人联系得更为紧密。村子里半数以上的村民都在用智能手机而不是老式的电话;几乎村村都建有本村的微信群,村干部可以在群里及时交流、处理村子里的大小事务,村民也能通过微信群向村干部反馈意见。有的村子还申办了本村的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整理发布一些县里的最新政策、本村的通知等,村民们也利用公众号快速地反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长子县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1982年我国修订颁布的《宪法》第111条有“村民自治”这一提法出现以来,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史了。在党和人民共同踊跃地摸索村民自治的历程中,我们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我们还发现,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阻碍了村民自治的进一步提高,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和研究并纠正它们。我们发现的问题中,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新时期的一些新问题。村庄之间和村庄内部也都存在或多或少矛盾和问题,一些矛盾和问题具有普遍性,有些则具有自己的特征。为了进一步了解长子县的村民自治现况,我查阅了长子县XX公布的文件资料,并对一些村民进行了电话式的访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
4.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阻碍村民自治的发展
经济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快速发展有助于提升农村治理水平。村民自治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制约了村民自治的完善和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资源限制,长子县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从图4-1[图中数据来源于长子县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看出:2018年,长子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4530元,而同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有28228元,这足以看出长子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下图为2014年-2018年长子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速:
图4-1 2014-2018年长子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示意图
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阻碍村民自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是贿选者利用人贪图利益的心理对村民行贿,一些村民往往因为无法抵挡经济利益的诱惑而放弃民主权利,从而使贿赂得逞。民主选举的公平正义受到了严重破坏。
二是农村经济水平低极大地阻碍了村民参与政治生活和竞选村官的积极性。经济水平低的村民参政积极性不足。村民对谁当村干部毫不关心,他们更在意自己怎样才能谋生。年轻些的村民大多选择进城务工,农村成了老人和小孩的空巢,大部分老人对村务工作并不知晓也不关心,小孩子则更不了解。而较高的经济水平会提高村民集体经济参与政治生活的意愿。
三是发展水平低下的集体经济严重限制了民主管理决策的落实。集体经济水平高,村民都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希望为建设好自己的村子出一份力,这非常有助于村民民主决策。在集体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村民们则对村务工作漠不关心,严重制约了民主决策。
四是发展水平低的集体经济会削弱村民对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积极性。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不好,大多数的村民认为村子里尚且这么穷,村干部更无利可图,根本不需要监督。因此不开展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这严重影响了村民的自治。
4.2村干部及村民素质较低
在访谈中发现,农村村民大多只有小学、初中文化水平,一些老人甚至都没读过书,还是文盲。而学历最高的村干部也只是高中读了一半就辍学了,勉强算半个高中生。这就导致了这几个问题:
第一,村民不具备较强的自治意识。与城市居民相比,村民大都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低的文化素质水平严重限制了村民的表达、协作和监督能力。村民作为自治主体,不通晓自治的内容及其意义,也不明白怎么保护自己的权益,更不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进行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正是因为村民们没有强烈的平等和权利意识,也没有强烈的民主和法治意识,才使得村民们不知道怎样正当行使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并合理表达他们的意愿和利益。作为社会主体,人类只能通过自主决策来认识自己,并逐渐激发其内在动力。事实上,村民们并不是很清楚地了解村民的自治制度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所以他们并不在乎村民自治的具体实践,从这一点来看就村民们没有较强的自治和权利意识也是必然的。
第二,村干部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极其缓慢,许多地方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必须进城打工赚钱才能谋生。每个村子都缺少年轻人,这也给村民自治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因为农村地区缺乏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和技术型人才,所以团队结构就缺少人才和领袖。一些村干部在学习精神这一块极为欠缺,工作能力也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有少数村干部甚至村干部只是管村子里的一些很简单的事,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复杂的理论研究。不专注于理论知识的研究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缺乏理论素养。由于理论素质差,他们倾向于使用自己的好恶,只是依靠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解决问题。由于对学习的重视不够,这些村干部往往不能理解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综合能力也亟待提高。因此,他们不能提供给农民急需迫切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服务;对法律法规也只是一知半解,依法管理农村地区的能力不达标,经常陷于解决不了旧问题、对新问题也不知如何是好的两难境地。
4.3村干部选举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贿选问题
随着村民自治在乡村社会政治生活的愈加深入,村干部尤其是村委会主任,也就是老百姓俗话说的村长,手中握有越来越多的实权,再加之近年来一些村里的土地被征用,村里有大量的集体资产,这就使得一些人盯上了这块“肥肉”,想利用这一职位来中饱私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竞争愈演愈烈,“贿选”行为也变得越来越让老百姓习以为常。
在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村民表示曾接受候选人的钱或物。刚开始的时候,每当村委换届选举前,有心竞争村长的人就开始在本村内挨家挨户拜访,在拉票的同时“顺手”放下一个红包以表达“谢意”。随着国家对基层民主选举的严查严打,很多候选人现在变“聪明”了,他们既不再直接塞红包,也不再亲自登门拜访;他们转而开始让自己的妻子、父母等近亲在村子里游说,有的甚至专在晚上上门拉票。除此之外,大部分候选人还将每家一户的红包替换成了柴米面盐等生活必备品。在访谈中,一位村民曾说:“他老婆(候选人的妻子)说要是我家的票都投她汉子(指候选人)了,过年的时候给我们家两袋面(粉),两壶(食用)油,一袋米”。村民们一般觉得选谁也是选、谁干都一样,抱着这样的想法,就把票投给了那位答应给他油米面的候选人。并且这些东西是在候选人竞选成功之后才给的,候选人先作一份口头协议,如果成功当选,拿出一部分利益所得给村民觉得理所应当;如果落选也不必付出什么代价。
而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宗族血统影响着农村民主选举。在农村社会关系中,宗族联系对民主选举有着更大的影响,每个家族都期望他们的本家当选村干部,从而能更方便地取得一定好处。一般来说,大多数参加选举的村民都是村里自己家族的核心人物。在农村选举中,候选人所在的家族成员越多,他在选举中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选票。相反,假若候选人在村庄中没有广泛的人脉,并且姓氏家庭的影响力很弱,那么将很难竞选成功。纵然小姓的成员很优秀,也很难被选中。其次,所谓的“双赢思维”会影响选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和进城打工勉强维持其日常生活。这些农民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社会的底层。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参加选举。与此同时,他们参加选举的意愿也趋近于零,因为他们必须为了生计而奔波。因此,在农村选举过程中,富裕的村民可以通过贿赂得到更多选票,较贫穷的村民自然会选择给他们更多好处的候选人,这种看似“双赢”的局面刺激了贿选的发生。
在极个别的村子里甚至有“村霸”是村干部的情况,原因是村霸威胁村民在选举中投他一票。村民们认为其在村子里早已臭名昭著,又担心不投票会引祸上身;更何况一些村民并不在乎谁来当村干部,认为“谁来干都是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所以就选出了一个本没有资格当村干部的人。
5解决长子县村民自治的存在问题的对策
5.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加强建设现代农业设施,稳定农民工就业。积极开发农村致富的新道路,加快农村政治社会化的逐步实现,提高村民的民主参与热情。只有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了,村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生活才能好起来,思路才能活起来。
要把教育放在首位。只有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村民才能认识到自己拥有的民主权利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参与到村庄自治事务。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农村青年的教育和培训。青少年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农村要发展,必须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教育。
为了适应当前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更好地推动“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增强农业和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和能力,弥补不足,补齐短板,尽可能缩小城乡差距,为农村能够实现自力更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让农民富起来,才能确保自治的顺利实施。
5.2加强对村民的素质培育
村民自治的发力点是农村,主体是村民,村民的素质水平高低不仅对农村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的重点。
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村民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因此,加强对村民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村民自治的有效运行,还对实施农村振兴战略起着积极的作用。首先,各村的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协调组织各村村民踊跃报名参加文化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和文化素养,深化全体村民的民主观念,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同时,省XX可以遴选一批已经从高校退休的教师,鼓励他们去农村支教、支研。其次,要着力扩大农村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组织更多的村民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和宣讲活动,利用人民大众化的大众文化进行宣传,激发村民的参政热情。
5.3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不同于传统农民,它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终身职业就是务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文化,会经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02(3).]
现在种庄稼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觉得种庄稼是靠天吃饭,外出打工的收入更多。为了缓解这样的问题,必须培育职业农民。一是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组织实用的技术培训课程,向农民讲授新的农业技术方法。二是开展网络信息技术培训。在这其中可以成立一个基于村的小组,通过网络上的远程教学来培训网络技术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并以专业知识培训尽可能多的村民。三是继续加大对农民就业能力的培训,动员和组织农民参加家政服务、物流快递等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非农业就业能力。
5.4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引进人才
首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作用,强化对农村干部班子的培训。坚持强化训练是迅速提高村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以下几个问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第一个问题是部分村干部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县XX可以组织退休教师或在职教师来对一些文化水平尤其低下的村干部进行周期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学历基础;
第二个问题是村干部法制意识淡薄,对制度规章理解的不到位,县XX可以联合县法院对村干部进行集体的法律法规强化培训,开展一些普法课程,尤其要重视在农民生产生活中极易产生问题和法律纠纷的方面;
第三个问题是部分村干部在解决问题、处理矛盾时所采取的方法不当,没有一定的领导技巧。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新问题不断产生,改善农村干部的工作方式,对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县XX可以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来为其授课,培训村干部的管理技能。村干部应有意识地加强与村民之间的联系,善于团结村民、依靠村民展开工作。相信通过这些措施,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会在将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其次,推动更多人才下乡。培养更多的懂农业,热爱农业,扎根于农村的人才,将科技成果真正地应用到农村地头。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去干实事、创业。通过整合各种资源的使用来加速创建高质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系统。实施县级人才综合培训和使用制度。组织动员城市研究人员,工程师,教师和医生等为农村服务。
5.5规范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程序
关于候选人提名,其资格条件和当选方式由法律规定,候选人由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直接提名,任何组织与个人都没有权利指定候选人。选举前,村民选举委员会组织候选人会见村民,候选人进行讲演,回答村民的提问。像这样采用村内公开演讲的方式来规范选举中的竞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候选人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在选举时应设立有写票处,确保选民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自主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登记参加选举却缺席投票的选民。这些选民也可以书面委托给有选举权的本村近亲属代为投票。就投票而言,法律要求选举采取不记名投票和公开计票的方式并当场公布竞选结果。
5.6提高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要想解决村子里民主选举中存在的贿选问题,就需要加强村民对民主和法律制度意识的教育,使村民能够建立自己的权利意识。在村中利用各种广泛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选民进行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神圣权利。当村民能够真正认真正确地行使自己手中的投票权时,选举就能真正地代表民意,贿选也能不再发生。
5.7适当推行村干部试用期制度
适当推行村干部试用期制度,尤其是村民委员会主任的试用制度。应建立一个强有力和有效的调查和监督机制,不能说只有事前的审查和监督,还必须要有事后的审查和监督。给新当选的村委干部规定一个试用期,在试用期内调查他在竞选中是否有违法行为存在。针对在试用期间发现有“贿选”问题的村干部,应当严肃处理、认真对待,不可视为儿戏。不仅应当取消其当选资格,还应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5.8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中基层XX的作用
基层XX既是村民自治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也是基层选举的主持者和规范者。只有基层XX把村民自治落到实处,村民自治才能够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基层XX在监管方面组织严密,拥有检察、法院以及组织管理等多个部门,所拥有的监督力量远远大于村民的内部监督。基层XX的监督是反对腐败的利器,更是维护村民自治的关键点。
因此,基层XX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紧抓对自治活动的引导和监督工作。
第一,必须创新监督机制,建立监督委员会。提高委员会的监督地位,实现有效的、切实的监督。监督委员会应该在民主选举时同村民委员会同时产生,在村民委员会日常的村务工作中实时监督村委的决策活动和管理活动,并对村委以及村干部的履职情况重点监督。
第二,进一步深化村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创新,实行决策权、执行权以及监督权分立的制度,使之形成相互协调和互相制约的机制。村民大会和村代表会议行使决策权,执行和管理则由村委会负责,监督委员会则承担监督的职责。
第三,正确发挥XXX领导权。法律规定应由村自治组织管理和执行的内容,村党组织不需直接参与,但仍应保证党在村组织中的领导作用。做好对村委和党员的监督的同时应当协调好村内组织之间的关系。及时倾听村民的声音,保障的村民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东波.自治过程中的家族[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xxxxxxx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
[3]新华社.xxxxxxx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xxxx公报,2019(7):25-33.
[4]杨维富.山西省长子县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启示[R].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社会管理创新基层治理研究”课题组,2013.
[5]新华社.白皮书:全国98%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12/15/content_5247494.htm,2017-12-15.
[6]新华社.xxxxxxx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3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2018-09-26.
[7]长子县统计局.长子县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zhangzi.gov.cn/zjzz/xqgk/shjj/,2019-06-06.
[8]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02(3).
[9]范建华.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J].行政管理改革,2018,000(002):16-21.
[10]黄博.乡村振兴战略与村民自治:互嵌、诉求与融合[J].求实,2020,(1):74-83.
[11]人民网.山西长子县基层社会治理走出新路子[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4/0122/c117092-24190976.html,2014-01-22.
[12]许春华.“贿选村官”中的新动向[J].廉政嘹望,2006(1):42—43
[13]范素平.我国村民自治的意义、问题及对策[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1):41-42.
[14]山西长子县志编纂委员会.长子县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10:41.
[15]张教和.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民论坛(35):68-69.
[16]K.J.O’Brien,R.Han.Path to democracy?assessing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9,18(60):289-293.
[17]张海燕.村民自治中贿选现象分析[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2,6:33-35.
[18]Jean C.Qi,Rural China Takes Off: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