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苏联多次改革之后,最终解体。虽然苏联解体的因素更多是由于国内问题积重难返,但是外部因素也不容忽视。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X对苏联的影响,历届XXX对苏联施行的遏制战略,通过多种手段干涉苏联发展,导致苏联在同X对抗的过程中发展路线脱离实际,从而使得苏联逐步走向衰败。最终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发生了挽救苏联的政变,政变的最终结果却是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因此本文主要探求苏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X对苏联遏制战略的演变,以及苏联所受到遏制战略的影响。
关键词:苏联解体;XXX;遏制战略;军备竞赛
前言
目前,在对于苏联解体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更倾向研究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比如,马坚就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脱离社会主义发展路线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而沃克和雷日科夫更是如此。大多数学者的内部挖掘也使得对于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挖掘外部因素了,例如,罗伊·麦德维杰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动摇了苏联的意识形态,进而导致了改革失败。曹志宏认为戈尔巴乔夫在改革思想出现了错误,因为戈尔巴乔夫在他的改革策略上用“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取代列宁主义,他认为这是一个十分糟糕的改革策略,同时也是是致使改革崩殂、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在英格利希所著《俄罗斯和西方观念:戈尔巴乔夫、知识分子和冷战的终结》中,曾经分析过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下的运行模式,同时在改革过程中所受到西方观念影响的诸多方面,其中着重提到了苏联的知识分子在西方观念的传入后,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尽管并不会衍生出亲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但是这部分人在改革中所发表的言论却是很大程度上倾向于西方观念,而这种现象恰恰也是西方乐于看见的。罗杰·马克威克也在过去就知识分子对于戈式改革间关系进行过论述,其中他曾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是受到了苏联知识分子西化的影响,但是他并没有提及戈尔巴乔夫在改革过程中所受到西方观念影响的程度,是否是导致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因素。他仅把失败因素归结于苏联的知识分子过度西化。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学者亦或者是国外学者,目前大多数学者主要侧重于探究的是苏联解体的内部因素,从苏联国内视角出发,探索诸多领域的变化与影响因素,通过多方面综合的归纳与概括,最终凝练出导致苏联解体的国内因素。但是,在探究苏联内部因素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掺杂很多外部因素所导致内部产生变化的情况,诸位学者往往并不看重这一部分,因为他们更关注是什么力量导致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崩塌,而不是这股力量是如何汇聚而成的。因此考虑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尤其是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影响,作为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同样十分重要且不可忽视。
一、苏联解体外部因素的界定
关于苏联解体外部因素的界定可以通过简单的国内与国外进行划分,就是将外国对苏联的影响,以及产生的后果划归为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因为这些因素是苏联的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比如影响领导人决策,影响某一地区的局势等,同时这些外部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领导人为挽救苏联所做出的努力。但是,苏联解体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往往容易产生的情况是外部因素影响了苏联的决策,从而影响了苏联的内部发展,甚至会产生一系列的后果,间接促使苏联解体。因此这部分因素的界定并不明了。
二、苏联解体背景
经济上,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应对十分不稳定的国际格局,着重发展军事力量,大力推动钢铁产业、能源产业等第二产业,快速提升国家机械化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忽略了民用科技发展,收入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对私有财产缺乏理性认知和保护,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而且与X进行军备竞赛,严重消耗和浪费资源。
政治上,苏联xxx长期执政,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法制建设,导致官僚主义、腐败风气盛行,严重脱离群众,缺乏民众基础,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脱离本国国情,在外交方面,同西方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相对抗,组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通过多种手段甚至强制手段干涉他国内政,并将其纳入苏联阵营之中。
文化上,思想限制严重,缺乏言论自由,知识分子难以表达意见,人民思想固化,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差,缺乏创新开拓精神。
总之,苏联在解体前期已经如同一个形如槁木的老人,国内多领域发展滞后,政党、XX缺乏民众基础。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虽有所成效,但仍然无法解决多数问题,甚至引发了后续的新问题。最终于1991年12月26日,苏联宣布解体。
三、遏制战略发展与演变
对苏联的“遏制战略”最早是由乔治·凯南提出,是美苏冷战期间至关重要的战略。遏制战略是X利用多种手段全方位遏制苏联的措施,目的是维持世界均势格局,来保证X的优势地位。
乔治·凯南针对X面临的现实情况以及对苏联的长期研究,提出了“遏制战略”思想。凯南认为苏联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存在于国际格局之中,势必会成为与X对抗的国际力量,无论是从“修昔底德陷阱”理论来看,还是从未来X的发展路径来看,都不应该允许这种敌对力量的存在,一味的忍让与逃避只会助长苏联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让苏联在欧亚大陆上茁壮成长,直至发展成为一个X无法撼动的世界大国,这将会对X的国家安全造成十分严重的威胁。但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通过再次发起大规模战争摧毁对方,因为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可能也不可取的。所以乔治·凯南认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可以通过多种相对和平的手段来遏制苏联XXX,尽可能地动摇苏维埃XXX,提防苏联破坏X的国际权威,这种做法有别于传统的军事行动与军事对抗,这是势在必行的。乔治·凯南的理论主要阐述了一个同X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势必会对X产生破坏,而为了阻止这种破坏的产生,就要让苏联在国际上不能正常发展,也就是要对其实行遏制战略,限制其发展。
(一)遏制战略的构想与修正
1946年,乔治·凯南发表的“八千字电报”针对苏联的世界看法与对外政策,提出了X对苏联遏制战略的构想。
第一,苏联当时认为被西欧和X所包围,因此不可能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必须通过军事实力来阻止外来力量对本国的干涉。
第二,苏联的外交政策,一方面结合国家内部政策来提升国家实力,同时通过其他渠道来提升国家威望,以抵御西方国家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对外干涉来破坏西方国家的政治和国家实力,削弱他国的国防,并制造暴乱甚至导致分裂,为苏联发展让路。
第三,X要有勇气认识苏联、正视苏联。同时增强X自身实力来防止苏联的干涉。X能够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一系列同苏联关系间的难题。
乔治·凯南提出的遏制战略适应了X对苏联采取强硬立场的需要,成为X制定对苏政策的根本依据。
1947年,在《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中,乔治·凯南着重分析了苏联的本质,提出阻止苏联扩张的“三个目标”:恢复欧亚均势;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制造分裂;实现“和平演变”。总体上来看是对原本的遏制战略进行了补充、修正。实质上是更加明确而且公开的提出了X对苏联的遏制战略。
乔治·凯南针对苏联制定的“遏制战略”其本质上仍然是均势遏制。凯南在其中提出了类似于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说中的一个观点,如果欧亚大陆中心的“心脏地带”由一个陆地敌对强国占领,那么其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将会是不安全的,进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安全。这就需要在“边缘地带”加强军事力量以达到和“心脏地带”之间力量的平衡。
但是X在经历一战、二战之后也深刻认识到一个问题,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来压倒苏联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通过军事和经济的双方面结合对苏联采取更加有力的遏制,以致于苏联在应对X的遏制战略上逐渐捉襟见肘,西方国家更是借此机会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和“北大西洋公约”,准备在多方面联合西方国家开始对苏联进行新一轮的制裁。
(二)遏制战略的发端与发展
1946年3月5日,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其开始标志是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意在同X一道开始组建遏制网,之后XXX开始正式制定对苏联的遏制政策。1946年在克拉克·克利福德提出的《X与苏联关系》中,阐述了X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遏制苏联对外扩张,这也是20世纪美苏军备竞赛的原因之一。
1947年6月5日,“援助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问世,马歇尔国务卿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的过程中提出,这是杜鲁门主义在欧洲经济上的实践。而后XXX根据援助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开展制定美元贷款和其他赠予方式来挽救战后的欧亚各国,这一政策行动即为“马歇尔计划”。在马歇尔计划公布初期,苏联也应邀加入其中,可是最后由于涉及他国内政和本国经济情报的原因退出了。但是实际上,X也只是想让苏联被迫站到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面,承担起引发冷战的罪名,承担舆论压力。
马歇尔计划在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对西欧经济的快速回复有着显著效果,同时这也拉近了西欧国家和X之间的关系,对西欧国家和X来说是做到了各取所需,同时也对X军事实力快速增长有着极强的推动力。而且遏制战略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长时间的支持,尽管程度上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始终坚定对苏联的遏制战略没有改变,始终同苏联将冷战进行到底。
在艾森豪威尔任职期间,艾森豪威尔XX延续了遏制战略,同时艾森豪威尔XX认为在原有的遏制战略基础上应该开发出新方式对苏联采取进一步的遏制,不仅仅通过经济遏制、军事对抗,可以从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甚至是“解放”东欧。最显而易见也是最容易的一个方式就是通过媒体宣传,打舆论战,让苏联民众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以此来挑起苏联民众对苏联的不满态度,让苏联内部局势动荡,促使苏联产生内部变革,逼迫苏联领导者开展新一轮的应对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苏联从社会主义国家直接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个理论和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实在是太过于惊世骇俗,一个经历了世界大战的强大国家仅仅通过舆论导向与意识形态就想让其瓦解,实在是不太现实。因为苏联民众的政治信仰当时仍然十分坚定,即便思想发生了转变但仍然坚信苏联XX和执政党能够带领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1954年4月,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此前的多米诺骨牌理论简单来看就是世界格局中的某一地方瓦解,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理论的主要关注点是在东南亚地区,即共产主义控制东南亚地区,会隔离日本,使得X在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艾森豪威尔还强化了该理论的重要战略意义,强调了如果失去印度地区将会给X的政治和军事造成严重后果。
实质性的遏制战略是X介入印度地区,1957年1月,艾森豪威尔提出咨文,主要是关于对中东地区给予经济援助,必要时使用X军队在中东地区同苏联进行对抗,力图在亚洲的版图上建立起亲美XX。
(三)遏制战略的缓和与回归
1969年,尼克松上台,尼克松XX大改X对外政策,推行了“缓和”的遏制战略政策。施行战略收缩,放弃全球扩张,但是即便不进行对外的扩展战略和强硬的遏制战略也要保证X享受既得利益,即维护X现有的霸权地位。但是这一时期由于X深陷越南战争,导致国内经济和军事发展延缓,同时苏联的军备力量又在快速提升,使得这位领导人不得不同苏联在军备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合约签订来平衡两国之间的军备力量。
总体上来看,尼克松XX对苏联的遏制战略程度有所下降,的确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同苏联的发展关系。而后期的福特XX同样延续了对苏联的缓和政策,这也就给予了苏联喘息的时间。
卡特XX时期仍然延续缓和政策,但是卡特XX在同苏联的关系上不再是一味缓和,这也是卡特XX的遏制战略回归,提出了对苏联的关系应该是在竞争中合作,重新回归到对苏的遏制战略上。由于之前尼克松XX开始的缓和政策,使得X在和苏联的军备竞赛中不在保持“优势”地位,而是变成了“均势”,所以卡特XX再次重视起同苏联之间的裁军问题,这也使得苏联的军备实力进一步减少。
(四)遏制战略的升级与终结
里根XX时期,基本遵循的仍然是冷战思维和遏制战略,对苏联的外交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保全自身地位而做出的防御性政策,并非是纯粹进攻。但这也是杜鲁门XX时期对苏联所实施遏制战略的再次回归,而且进行更加有力的对外政策限制。里根XX外交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削弱和损耗苏联的经济基础来遏制苏联扩张,而非要瓦解其社会主义制度、甚至使苏联在世界版图中消失(当时里根XX无法想象一个强大的对手会解体)。在阵营对立方面主要是为了瓦解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联盟。
反观苏联,对这一时期X的外交政策,也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来进行应对,但这些改变对于苏联来说影响力十分有限。在不同领域内,里根XX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缓和措施,对于苏联来说这一时期,有着充分的发展空间,尽管程度有所减弱,但是这一时期多领域内的诸多消耗仍然对苏联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限制作用。
军备领域。X则在增加军备投入,最终80年代晚期两国军备投入基本持平。苏联在80年代的军费支出量很小,在十年之间只增加了不到350亿美元,从这个角度分析,里根XX的军备政策对于苏联军备开支增加的影响很有限。
经济领域。里根XX曾在两国之间的货物贸易上尤其是粮食贸易和能源贸易上采取一些制裁手段,如中止两国粮食贸易和阻止天然气项目开展。但是这些措施也并没有直接动摇苏联的经济基础。
一方面是因为冷战时期美苏双边贸易额本就极低,所以X在遏制美苏双边贸易上并不能给苏联带来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X的西欧盟国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意识形态色彩淡化,更加关注本国自身利益。所以欧洲国家在经济贸易上更具独立性和自主性,对于里根XX对苏联的遏制手段,西欧国家并不完全配合。
科技领域。里根XX同样出台了一系列遏制战略来阻挠苏联科技发展,例如通过“巴统”开展的谍报行动,的确让苏联在科技发展和攻坚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但是苏联发现只跟在西方国家之后发展过时武器并不能够保护苏联的国防安全,因此苏联在科技受到限制的同时也在开展军事科技的自主研发。也正是因为大搞军事科技的研发,忽视了民用科技的发展,逐渐降低了苏联人民的生活幸福度,为之后的民意动荡留下了隐患。
地缘政治领域。1979年的阿富汗战争和1980年波兰工人罢工运动的发生让里根XX看到了瓦解苏联的希望,但是,同时里根也很清楚,X在两次事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当时的里根XX十分担心苏联会动用军事力量介入,这将会使得里根XX无法更多的进行干涉,所以里根XX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防止苏联出兵。由于上世纪80年代阿富汗、波兰两国的复杂局势,里根XX也想对其进行干涉,试图扰乱区域格局,动摇两国XXX基础,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外围更多消耗苏联。里根XX的目的也确实达到了,苏联的确增加了对于这两个国家的关注,这种关注体现在诸多方面尤其是物质援助上。1984到1988年,苏联对两国提供约130亿美元的军事物资。这一行为也直接导致了本就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苏联更加亏空,使得本国能源储备和国际硬通货更加趋紧。但是,苏联对两国的经济军事援助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里根XX的介入行为只是扩大了苏联在此问题上的消耗程度。
在苏联解体前期,X总统布什与苏联领导人之间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与叶利钦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政变期间这位总统可以说对苏联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很有意思,这位苏联领导人赢得的世界支持要高于苏联国内的支持,所以布什总统认为戈尔巴乔夫是可以带领苏联逐步从社会主义国家走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虽然在对苏联的外交政策中,仍然是遏制战略,但在两国领导人的关系上可以说是十分密切的。可是在戈尔巴乔夫被囚禁期间,布什总统转向和叶利钦交流,试图和这位苏联颠覆之后的领导人进行沟通,对戈尔巴乔夫只剩下怜悯和祈祷,祈祷他能在囚禁中活着出来。
从布什总统的外交手段中可以看出,他总体的方针战略是针对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而对于苏联领导人可能出现的更替,他就要及时更换对苏联态度,谁是领导人,那么布什总统就要和是成为友好的对手,所以这期间布什总统只是在等待,等待8.19政变的落幕,等待他期盼的结果。他曾明确指出:他不希望苏联的覆灭。可是在我看来无非是想给自己对苏联的遏制战略找个借口,说苏联的解体和X无关,X也不希望苏联解体,这就是个借口罢了。
三、美苏军备竞赛
二战之后,苏联和X成为了世界上的两大霸权国,两国都想要利用各自的军事实力企图压倒对方或者处于一个不败地位、获取更多的世界资源、掌控更多领土或维护好现有领土范围,因此两国开始了在军备上的比拼和竞争,企图通过军备力量维系美苏两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
但是,伴随着X经济的快速发展,苏联却深陷军备竞赛的经济泥潭。一方面是苏联在军备上的经济投入十分巨大,的确也换来了先进的军备科技水平和军备实力;另一方面苏联过分发展军备科技,导致国内其他产业发展落后,民生科技方面可谓是与之相去甚远。
(一)多方面的军备竞赛
常规军备竞赛:美、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冷战中都加强了常规军备。在陆军方面,双方都致力于坦克性能的提高,以及反坦克作战能力的提高。在海军方面X优势逐渐衰落,但保持了强大的海军航空兵力量。在空军方面,美军占据优势。但是双方都在各自弱势领域奋力追赶对方。
核军备竞赛:进入70年代,核武器成为美苏争霸的角斗场,两国围绕核武器的研发和使用展开了激烈竞赛。到1987年底,X坐拥2.6万个核弹头,苏联略为逊色,存有2.2万个核弹头。
太空军备竞赛:利用空间技术增强军事实力,扩大军事控制范围,增强军事武器打击的距离与精准度,同时减少军事武器的浪费。1983年,X总统里根提出 “星球大战”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同时苏联也在加大研发力度,力图追赶X。该计划的提出改变了之后整个军备竞赛的竞争方向,两国都将武器发展转向了外太空,而不再满足于地球之内。
(二)军备竞赛的影响
伴随着武器质量和性能的不断提高,同时带来了更加深重的问题——军备经济开销在苏联经济总开销占有的比例逐渐扩大。苏联领导人很清楚地知道军备问题的严重性,因此这也是同X签订各种军备削减条约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苏联xxx总XX勃列日涅夫同X总统尼克松共同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第一阶段限武条约”;勃列日涅夫同卡特签订的《美苏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以及一系列补充条约;戈尔巴乔夫同雷根签订的《苏联与X关于销毁中程与较近程导弹条约》,戈尔巴乔夫同里根签订的《苏联与X关于销毁中程与较近程导弹条约》、《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以及同布什签订的“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这些条约主要是美苏之间共同商讨,考虑国际安全与国家间关系并基于军备武器超饱和状态下所做出的决策。X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遏制苏联军备实力,降低苏联的危险程度。但是单单从苏联角度考虑来说,苏联领导人很清楚苏联的经济水平无法支撑起同X之间军备竞赛的经济黑洞,因此必须要进行军备削减,但是如果单方面进行削减最终只会置苏联的安全于不顾,因此同X进行商讨决定在某个合理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军备削减,这是苏联可以接受的。
但是,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同X签订的一系列军备削减的协定都在苏联得到了一定的施行,可是军备削减却又需要消耗一笔不菲的金钱,同时裁军之后的社会问题也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关于苏联军人下岗之后的就业问题没有解决,这又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军备竞赛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苏联内部严重的经济问题无法解决,同时,戈尔巴乔夫也意识到苏联内部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虽然在军备竞赛上努力追赶,但是民生问题极大影响国家稳定,因此戈尔巴乔夫在通过对过去改革手段的梳理后,公布了一个惊人决策,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思维”对外政策,新思维的“新”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是与传统改革手段不同。
“新思维”政策主要内容有:第一,戈尔巴乔夫改变了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看法。他认为核战争只会导致文明毁灭,而不会产生胜利者。第二,戈尔巴乔夫放弃了苏共长期坚持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观,提出和平共处不再是“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而是核时代“全人类生存的条件”。因此放弃了“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和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理论。第三,戈尔巴乔夫认为世界联系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加强,苏联想要发展必须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第四,戈尔巴乔夫认为世界已经形成了具有多样性的统一体,因此国家的意识形态逐渐淡化,不能将意识形态分歧凌驾在全人类安全之上。第五,戈尔巴乔夫承认全人类价值优先于民族、阶级等价值。苏联不再以阶级斗争的态度对待一切国际现象,不再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看成是国际社会演进的动力。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改革政策始终奉行新思维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改革政策,正在不断动摇苏联人民的政治信仰,让原有的政治信仰逐步淡化。
四、西方自由主义的诱惑
这里的自由主义只是指X崇尚的人权自由和经济自由(私有财产)。由于通讯设备的更迭,苏联与X关系的不断推进,苏联民众逐渐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了解到了X人民享有的自由,苏联人民则将自身与之对比认为苏联体制的不合理无法满足苏联民众的基本自由权利,民众的不满情绪高涨。而且苏联的经济学家也十分拥护市场化和私有化,他们只是接受了19世纪的自由主义观点,是最简单、也是最天真的。而且苏联内部的党政要员,他们组成的精英集团也在意识形态上向自由主义靠拢,他们更加支持改变XXX性质,让苏联的社会主义转变为西方的资本主义,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的不法所得转变为合法收入,同时能够获得更大的私有化权利,并享有更大的权力来获取更多的财富。
尽管从苏联的角度来看是苏联被迫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思想模式,但是实际上这是X在遏制战略基础上所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这种战略在历任X总统对苏联的遏制战略中除军事方面都有所体现,而且西方价值观对苏联及其民众影响十分巨大
(一)西方市场化经济与苏联的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考察之后,回国进行了“私有化”经济改革,这一举措无疑是大跨步式改革,导致国内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经济结构混乱。虽然出发点是好的,戈尔巴乔夫希望让苏联脱离经济发展的困境,但是在政策推行之后,发展情况却逐渐不受控制,加重了苏联的经济问题。戈尔巴乔夫非但没有吸取经验教训和重新规划改革,反而认为是政治制度导致改革失败,还想要进一步推翻政治制度,尽管想法激进,但是他的领导人地位他还是想方设法进行了保留,这就与之后的新联盟条约有关了,这也是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同意签署该条约的重要因素。
因而产生了歪曲的改革思路:认为现在国家集中的资产过多,人民缺乏主人翁的感觉和劳动积极性,人民和国家的距离逐渐疏远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所以要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道路。
(二)西方人权自由与苏联的集权体制
最初的苏联人民相信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确实能够给苏联人民带来牛奶和面包,可是自赫鲁晓夫上台之后所开始的改革之路,一直到戈尔巴乔夫却使得苏联民众不再认同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也确实做出了应对的改变。
但是另一个问题就是苏联人民在苏联得不到应有的“人权”,无论是苏联人民的私有财产还是应有的政治权利。由于苏联当时的电视传播相对封闭,所能报道的新闻又少之又少,对于苏联人民的思想开放程度形成了限制。可是东德人民在本国领域内无法生存并听闻西德人民的生活是十分富足时,引发了大批东德人民逃往西德,由于西德的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东德人民也希望过上和西德人民一样的生活,导致当地民众渴望统一的情绪越来越强烈,这一信息是会被传到苏联内部的,苏联人民也就能够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其次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与X关系逐渐缓和,两国会派重要代表进行访问,当X代表尤其是X总统访问时所进行的讲话无不体现出X的制度优越性与其生活水平的高度发达。
戈尔巴乔夫也在人权方面进行了改革,力图给予民众自由,首先进行的XX公开性改革,这项改革使得苏联人民能够在电视、广播上获得苏联XX的所作所为与其成就,但是这一公开性改革也让苏联XX公职人员的腐败暴露无遗,苏联公职人员的权利滥用、公款滥用屡见不鲜,原本是想要赋予民众权利来增强苏联人民对XX的认同感,但获得的实际效果却是苏联人民对苏联XX体制的深恶痛绝。
另一项重要改革是赋予人民选举权,可是苏联xxx内部早期就有成员对于戈尔巴乔夫的这项改革十分反对,因为这会牵扯到公职人员的任命问题,导致有一些原本能够通过某种手段上任的人会因此无法得到职位和权力,当然这只是内部成员考虑自身利益的想法。
当选举权推行后,人民选举的其他问题又再次产生。首先,是选举所需要的经费谁来出?中央XX下拨会让早已不堪重负的国库加速亏空,地方XX选举出资会导致地方XX的经济捉襟见肘,最后还是要中央XX买单。其次,是苏联人民对于选举的人选并不熟知,仅仅通过电视演讲和宣传就让人民选举未免有些太过儿戏,这其中也会产生贿赂选民、买取选票的腐败问题。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苏联人民在劳作之后从田间走到投票箱处稀里糊涂地投出了他的选举票,仍是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
(三)西方贸易自由与苏联成员国的独立请求
其实苏联成员国的种种因素应该划分到苏联解体的内部因素当中,但是苏联成员国动荡的背后因素仍然是本国经济发展不好,苏联限制过多导致,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使得成员国渴望获取更大的自治权甚至是从苏联中独立出来,这也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苏联成员国的一种诱惑,同时这也是以X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东欧剧变和苏联民族分离运动的影响。
西方的贸易自由对于各成员国紧俏的经济发展来说是十分有诱惑力的,可是苏联对其宣布主权,划归苏联势力范围,各成员国便不具有主权。因此各成员国原本是想要有更多的自治权,至少在贸易上要同国际接轨,但是由于自治权的不断扩大,成员国愈发认为苏联是其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迫切想要脱离苏联,其中以位于欧洲西部的波罗的海三国欲望最为强烈。
戈尔巴乔夫对此也做出了改革,这也是直接导致苏联内部政变,加速苏联解体的最重要的因素。戈尔巴乔夫想于1991年8月20日签订《新联盟条约》,该条约可以说是苏联内部政变的导火索。首先是戈尔巴乔夫签订《新联盟条约》的原因,他已经知道苏联在他手中进行的多项改革取得的实际效果不大,苏联根深蒂固的经济问题、意识形态问题、政治体制问题都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这样下去苏联终将消失在世界版图之中。
为此,他想要做的是继续一个名存实亡的苏联,保住苏联总统的位置,让苏联仍然能够存活,以至于后续如何让苏联恢复到列宁时期,以及他自身的权力地位如何恢复都还有回旋的余地。《新联盟条约》规定:一是各成员国均是主权国家。二是各成员国可以履行外交职能。三是所有的自然资源均归各成员国所有。四是可以自由退出联邦。
可是这样一个联邦国家遭到了反对派的强烈抵制,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行径无疑会瓦解苏联体制,失去社会主义的根基,这将会使得苏联的XXX无法保证,引发苏联倒塌的后果。
结论
本文意图分析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总体上来看X对于苏联解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无论是X以遏制战略为指导思想处理同苏联的外交关系,还是在军备竞赛方面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争,又或者是在和平演变战略上对苏联的经济遏制都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
X在众多领域对苏联进行的遏制战略直接影响到了苏联的经济发展、军事发展、科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尽管这种影响是经过一系列隐晦的变化而最终体现在苏联身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X对苏联解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只是外部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 彼得·施魏策尔,殷雄译.里根XX是如何搞垮苏联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 罗伊·曼德维杰夫,王晓玉,姚强译.苏联的最后一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 陆南泉、左凤荣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上中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 阿尔贝尔、埃德利,孙成昊、张蓓译.西方情报机构与苏联解体[M]:1980~1990:未能撼动世界的十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 沙希利·浦洛基,宋虹译.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6]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石国雄、杨正译.苏联的命运:戈尔巴乔夫回忆录[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7]李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8]牛笑风.冷战时期美苏经济关系的演进[J].宁波大学学报,2001(4):86.
[9]左凤荣.苏联走上军备竞赛之路的原因与后果[J].黑龙江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34-35.
[10]潘广辉.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J].俄罗斯研究,2003(2):54-62.
[11]郭欣根.苏联解体原因的几种主要观点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03(2):11-15.
[12]潘锐.冷战时期X外交战略研究——从杜鲁门主义到里根主义[J].国际商务研究,2004(02):53.
[13]刘昀献.10年来中外学者关于苏联解体演变原因的述评[J].河南大学学报,2004(4):1-7.
[14]陈丽萍.苏联解体的政治经济根源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4(05):59-60.
[15]罗·费·伊万诺夫,崔建平.华沙条约组织的崩溃与苏联解体:X方面的解释[J].冷战国际史研究,2007(00):238-248.
[16]徐洪峰.里根XX对苏联经济外交政策研究:1981~1988——苏联解体一个新的分析视角[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02):66-71+96.
[17]王新华.美苏冷战与苏联经济的崩溃——兼论苏联解体的原因[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112-115.
[18]赵德宇.苏联解体原因探析[J].改革与开放,2009(11):39-41.
[19]陆轶之.苏联解体原因再思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25(03):6-10.
[20]盛世良.亲历苏联解体[J].俄罗斯研究,2011(05):15.
[21]左凤荣.退出冷战:戈尔巴乔夫的主动选择[J].俄罗斯研究,2011(05):19.
[22]郑易平,聂圣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西方因素[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05):19-25.
[23]史澎海,彭凤玲.X和平演变战略与中东“颜色革命”[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05):113-118.
[24]付瑞红.里根XX对苏联的“经济战”:基于目标和过程的分析[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9(01):157.
[25]高歌.东欧剧变与冷战结束[J].俄罗斯学刊,2019,9(03):15.
[26]马维先.关于苏联解体的六大问题[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6(10):36-45+114.
[27]李小梅.苏联解体中的X因素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0(03):81-82.
[28]潘广辉.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9]刘辉.浅析X霸权主义的成因及其具体表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0]高志旺.从两次伊拉克战争看冷战后X全球战略[D].湘潭:湘潭大学,2009.
致谢
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从小溪流水至车水马龙。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大学四年,感谢每一次相遇、每一位遇到的人。我感谢黑龙江大学、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我的同学室友。
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属于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感谢我自己。感谢我从不后悔,我深知这就是属于我的大学生活。愿未来同样。
再见,黑龙江大学!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