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但基础设施薄弱却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的相互作用机制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但发挥直接促进作用的生产性基础设施仍待进一步研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三农”工作成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可见“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占有“重中之重”的地位,乡村兴则国家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刻不容缓,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
  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19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研究三农工作时提出要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其中把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作为首要要求。在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实现了较大进步,但仍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建设项目针对性不够等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河北省乡村人口在2018年已达到3292万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作为拥有乡村人口最多的一方,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而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河北省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缺少系统性规划现象仍普遍存在。
  1.1.2研究意义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围绕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近年来,我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取得了较大成就,据《2018年河北经济年鉴》相关数据显示,我省于2018年安排53.8亿元用于乡村振兴建设,农村经济稳中有进,2018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31元,同比增长8.93%。但河北省在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方面仍存在投资力度不大、不同地区间差异较大、投资建设项目针对性不足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制约着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增长。因此,研究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而优化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十分必要。本文以河北省农村为研究对象,从五类主要生产性基础设施出发,研究各组成部分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据此提出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对策,这对促进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阅读整理相关文献,可将国外学者对基础设施的主要研究归类如下:
  1.2.1.1基础设施对经济的影响
  Alizadeh(2017)通过考察2007-2013年联邦选举中早期nbn发布网站与所有选民的投票模式,得出电信基础设施的供给与投票模式之间存在有趣的关联,进而对政治经济学造成影响[1]。Sewell(2019)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南非两个农村社区进行研究,得出充足的道路基础设施减少了农村居民的时间负担、节约了运输成本,使得农村社区更易获得基本服务,促进了农村发展[2]。González(2019)使用地理信息系统、人口和经济指标的不平等和相关性对西班牙西北地区进行分析,得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最终会逐渐平衡城乡差距[3]。Iban(2019)通过传感器驱动和综合方法得出引入数据基础设施能保证土耳其农村经济的高效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Germaschewski(2019)认为XX通过基础设施融资的货币和财政联合政策努力能为经济带来显著的福利收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5]。Soler(2019)基于经济视角、社会物质和技术视角进行分析,表明基础设施通过激活产品和服务的可持续性消费,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6]。Islam(2019)通过证明基础设施不足会阻碍制造企业的生产率、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进而说明加大对基础设施服务投入的必要性[7]。
  1.2.1.2基础设施在生态领域功能的阐述
  Sigwela(2017)以南非东开普省tsitsa流域为例,通过确定影响环境评价的潜在核心区域,提出基础设施对农村社区生计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8]。Khoshnava(2019)则从生态绿色发展角度重新分析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二者可通过可负担性、能源效率和资源效率之间的最大界面实现优化[9]。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也对基础设施做了相应探讨并深入研究了农村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由此得出相关理论成果。通过阅读整理相关文献,国内学者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2.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陈庆文、纪幸、施备(2019)提出农村邮政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主要表现为规划不科学、服务方式缺乏创新、预算体系不健全[10]。罗云波(2019)则从XX规划、地方XX的重视度、资金投入几个方面分析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1]。罗国亮、张嘉昕、郭晓鹏(2019)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存在资金技术投入不足、现代化水平低、地区之间建设不平衡的问题[12]。白新华、李启明(2019)认为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本身投资吸引力相对欠缺,管理水平低下导致产出效率低下[13]。马长生(2019)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如水利设施老化破损、公路缺乏维护管理、信息网络建设不完善等,这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14]。
  1.2.2.2基础设施与农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王浩欢(2016)认为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民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其有效建设完善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5]。梁继斌(2019)进一步提出农业机械、水利设施、道路交通设施的有效建设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产品输出有重要意义[16]。吴爱珍(2019)以甘肃省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交通运输、水利设施、文化卫生福利教育等进行研究,说明了基础设施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作用[17]。马路(2019)进一步提出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高低对农产品生产质量的决定性影响[18]。李维晶(2019)提出基础设施能带来社会福利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一体化,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工作机会,提高了农民收入[19]。李涵(2019)提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是农村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关键性基础建设,作用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20]。次旺普赤(2019)认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断完善对于助力农民脱贫、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1]。
  1.2.2.3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其中,以基础设施整体为研究对象的主要有:蔡保忠、曾福生(2017)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系统评估中国28个省份13年间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粮食产出的关系,最后得出二者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22]。冯晓炜(2018)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门限面板回归,得出基础设施增收效应存在正的溢出效应[23]。江艳军、黄英(2018)以2007-2016年我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得出基础设施通过改善农业资源配置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4]。曾恒源(2019)以四川省20个市(州)近十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研究发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但效果因地而异[25]。朱肖(2019)基于2003-2016年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或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生产要素投入量和要素生产率两个层面阐述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作用机制[26]。
  对基础设施分类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张秀清(2016)以山东省为例,采用计量模型分别分析了生产性、人文性、生活性、流通四大类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27]。陈玲、何亚男(2017)从农村水利设施投资、电力设施投资、公路设施投资三方面出发,得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单向因果关系[28]。冯娟娟、弓剑芳、田祥宇(2019)通过对基础设施分类研究发现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29]。李慧泉、毛世平、李书峰(2019)基于2003-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四类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0]。
  以单一的生产性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的主要有:蒋荷新(2017)基于2005-2015年省际的空间计量分析,得出交通基础设施对邻近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31]。赵凤林(2018)依据河北省1997-2016年共2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能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32]。樊怿霖(2018)通过测算31个省级行政区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得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城镇化、产业升级具有推动作用,且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33]。周子铭(2019)基于我国1999-2016年的数据,采用PVAR模型分析得出无论短期还是长期,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4]。
  1.2.3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通过梳理上述相关文献,可见前人对基础设施的研究是比较丰富且深入的,国内外学者通过相关研究都表明基础设施建设能促进经济增长。国外学者认为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平衡城乡差距、带来福利收益、激活可持续性消费、提高生产率来推动经济增长;对于具体基础设施的作用则更关注其对经济领域多方面的作用,如对农村经济管理、基本服务获得便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而国内学者除了从上述角度对基础设施进行分析外,还进行了整体分析、分类研究或对某一具体类别进行研究,表明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提高粮食产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等途径来实现的,并指出这种作用机制在地区间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除此之外,国内学者还指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规划不系统、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综上,国内外研究大多是以基础设施整体或某一具体的设施为研究对象来阐述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然而对农村经济有直接促进作用的是生产性基础设施,但前人却很少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细化研究。另外,国内外研究大多基于全国面板数据或省际数据,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又会不利于基础设施经济功能的揭示。基于此,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立足于河北省农村相关数据,将生产性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整体来细化研究,揭示五类主要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的作用,为河北省优化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供建议。

  1.3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研究内容
  本文探讨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和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现状分析。通过《国家统计局》、《河北省统计局》搜集相关数据,结合绝对和相对水平两方面阐述河北省农村经济现状。综合河北省农林牧渔业发展现状及农村居民人均收支现状的相关指标来衡量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的绝对水平;再通过将其与全国农林牧渔业总水平或城镇居民的经济水平进行对比阐述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水平。
  (2)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国家统计局》及农业农村部网站搜集相关数据,分别依据相关指标对包括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公路里程、农村发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投递路线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进而阐述河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农业机械设备及邮电通信设施的建设现状并从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出发,分析目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五类主要生产性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机制分析,通过所学知识进行推理演绎,揭示其对农村经济的不同影响,之后选取对应的指标,通过建立模型将其对河北省农村经济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每类设施的不同影响并进行相关分析。
  (4)提出完善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对策。本文依据建设现状及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从XX投入、资金来源、保障服务体系、人力资源培养、投资监管力度五个主要方面提出优化包括农田水利、交通运输、能源、农机设备、邮电通信设施在内的生产性基础设施,进而促进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
  1.3.2论文结构
  本文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三大部分。第二章概述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主要有经济增长、农村基础设施的界定;公共产品理论、凯恩斯乘数效应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概述。第三章是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与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主要通过相关指标分析河北省农村经济现状;通过阐述五类主要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应数据来揭示其建设现状并由此总结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对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包括理论影响机制及计量经济学分析,从而得出不同类型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五章主要根据现状分析及模型回归结果,提出完善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

  第2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本章主要介绍本文写作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包括经济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理论、凯恩斯乘数效应理论及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后文的分析奠定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一国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关于经济增长的具体含义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方式:X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1971年首先对经济增长给出了较为完整的定义,认为其是指国家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增多的经济物品的能力的不断提升,而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需要先进技术、相应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保障。《世界经济学大辞典》中将经济增长定义为通过人类相应经济活动使社会财富、生产能力或实际国民收入不断增加的过程或程度。《新编经济金融词典》中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生产能力、经济总值或人均经济总值的增加。
  综上,虽然关于经济增长的含义有不同的表述,但内涵基本一致,即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主要通过生产总值的变动来体现并衡量。
  2.1.2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是能够为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总称,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内涵没有清晰的界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服务对象不同将农村基础设施分为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其中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农机投入等。《中国农村工作大辞典》(1993年)按照发挥作用不同将其分为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两类,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农田水利、邮电通信、供电、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2011年)将农业基础设施按照服务性质的不同分为生产性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仓库、通讯设施等。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将农村基础设施按照职能不同分为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两大类,主要研究农田水利、交通运输、能源、邮电通信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设备五类生产性基础设施。

  2.2理论基础

  2.2.1公共产品理论
  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在1954年发表的《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阐述了纯粹公共物品的定义,标志着公共产品理论的正式形成。所谓公共产品是指这样的物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显著不同,具有效用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征,而现实生活中,多是具备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一个特征的准公共产品。正是因为公共产品具有上述特征,因而容易出现每个人都希望从公共物品获得收益而不愿付费的“搭便车”行为或公共物品被过度使用而造成“公地悲剧”的结果,这说明完全靠市场机制定价不能有效弥补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决定了XX部门比市场更能有效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
  公共基础设施是典型的公共产品,需要XX借助强制力将合理的收费制度与公共产品的提供相结合来弥补成本,即将市场机制合理引入公共产品的提供中,进而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配置。
  2.2.2凯恩斯乘数效应理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世界范围内生产大幅下降、失业率急剧上升、经济形势十分低迷。在此背景下,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为挽救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1936年他在出版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乘数原理,认为XX应通过投资或公共支出的增加来刺激经济增长,缓解就业紧张和市场失灵的状况,由此引入了XX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初始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总量的连锁反应程度,即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的方式导致最终量的增减。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对现实经济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在本文的研究中特指狭义的乘数效应,即投资乘数,是收入的变动量与投资的变动量之比,指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下,XX的投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或就业带来若干倍的增加(或减少)。XX作为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主体,其投资的变动会造成农民收入或就业成倍变动,进而对农村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可见XX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2.2.3新经济增长理论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以罗默(Paul M.Romer)、卢卡斯(Robert Lucas)、巴罗(Robert J.Barro)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内在化,更加注重经济体系内部的作用力量,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或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罗默、卢卡斯等人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引入生产函数中,将技术进步内生化。1986年罗默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得以不断增长的源泉;卢卡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专业化人力资本增长模型,进一步得出推断:由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因此专业化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来源。
  巴罗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将XX公共投资引入生产函数,提出了“一个简单内生增长模型中的XX花费”模型(载于1990年《政治经济学杂志》),他详细分析了XX投资对资本积累、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认为经济能否实现内生增长,关键在于XX提供的公共产品是否提高了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由此可见,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引入了XX提供公共产品绩效对经济内生增长的影响,说明XX提供公共产品时要保障绩效,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获得持续增长源泉提供支持。

  2.3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本文写作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首先界定了经济增长、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为农村经济增长的衡量及生产性基础设施的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介绍了公共产品理论以说明XX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凯恩斯乘数效应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贯穿本文,能够支撑本文的逻辑分析及提出的相关对策,为说明XX的基础设施投资效果会对农村经济乃至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奠定理论基础。

  第3章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及生产性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本章介绍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及生产性基础设施现状,从绝对和相对水平两个角度结合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及农村居民人均收支水平研究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现状;从农田水利、交通运输、能源、农机设备、邮电通信设施五个方面出发,运用对应指标阐述河北省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并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现状

  衡量农村的经济状况,不应仅限于用农村地区的总产值来衡量其总体经济实力,还应该用人均经济水平反映农民的生活富裕程度,结合绝对和相对水平综合反映农村的经济增长状况。
  3.1.1河北省农林牧渔业发展现状
  根据经济增长的定义,应用河北省农村GDP数值的变动来反映农村的经济状况,但我国没有这一指标的相关统计数据,因此本文选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增加值来反映农村经济总体状况。由于我国自2003年起对农林牧渔业统计口径作了调整,为保证数据的客观可比性,本文选取了2003-201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从总体水平上看,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03年的1956.8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707.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40%,除在2006年、2015年有小幅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可见在此期间河北省农村经济整体水平发展较快。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能反映农村经济经营的最终成果,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河北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仅在2006年、2017年有所下降,其余年份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从2003年的1096.5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521.70亿元,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14.75%,详细数据见附表1-1。
  相对于全国而言,河北省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低于全国的9.3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例除在个别年份有小幅增长外,其余年份均在缓慢下降,从2003年的6.59%到2018年的4.98%,平均每年下降1.63%。相对于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而言,依据相关数据测算的农林牧渔业贡献率变动幅度较大,说明农村对于整体经济的贡献不稳定,甚至在2006年和2015年贡献率为负,即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农村经济弥补缺口,但随着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的实行,河北省对农村经济发展愈发重视,2017年、2018年农林牧渔业贡献率得到了较大提升,从2016年的0.35%增长到2018年的16.7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是组成地区生产总值的重要部分,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显示了农村经济的实力,相关数据显示,河北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到2018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78%,如下图3-1所示。
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图3-1河北省农林牧渔业发展现状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可知,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在2003-2018年经历了较快增长,农村经济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但农村经济总体状况相对于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且农村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提升,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3.1.2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收支现状
  除了从总体衡量农村经济实力,还应结合农村人均收支状况揭示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本文选用2001-2018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两个指标并结合与城镇居民的对比进行分析,进而更加全面反映河北省农村经济现状。
  我国于2013年建立了城乡一体化住户收支调查制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代替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资料显示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计算公式基本一致,均代表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为保持数据的可比性和连贯性,本文将2001-2012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2013-2018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合并用来代表农村居民的人均经济水平。附表1-2的相关数据表明,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速,从2001年的2603.6元增长到2018年的14030.9元,平均每年保持25.82%的增速,可见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随着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在不断增长。为更好体现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动趋势,本文将其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进行比较,如下图3-2所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总体走势是逐年增加的,可见河北省城乡居民的生活富裕程度都得到了提升,但从两条曲线的走势可以看出河北省农村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城镇,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平均是农村居民的1.7倍,且由图像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得出河北省农村居民富裕程度虽然在绝对水平上有了较大提升,但仍然与城镇有较大差距,且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图3-2河北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建立在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相关数据显示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经历了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1429.8元持续增长到2018年的11382.8元,几乎增长了七倍,平均每年增速为40.95%,在逐年增长的过程中,2004-2008年、2010-2014年的环比增速较快,均达到10%以上,甚至在2013年环比增速达到了37.53%,具体数据见附表1-2。

  3.2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现存主要问题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将农村基础设施划分为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两大类,其中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田水利、交通运输、能源、农业机械设备和邮电通信设施,下文主要研究上述五种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果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3.2.1.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河北省属温带湿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水资源相对缺乏,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田灌溉用水难问题成为制约河北省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善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进而促进河北省农村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灌溉、排涝、抗旱等设施,本文选取水库数、水库总库容量、有效灌溉面积、除涝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等相关数据来分析其建设现状。
  水库数、水库总库容量是表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指标,通过二者的变动可描述其建设成果。总体来看,河北省16年间的水库建设在波动中不断减少,自2003年的1102座水库到2018年的1070座水库,共减少了32座,平均每年减少2座。其中在经历了2003-2007年的39座大幅下降之后,在波动中出现了小幅上升,增加到2015年的1082座,平均每年增加2.4座,但2016年又减少了17座,2017、2018年相较2016年有所增加并持平,但仍增幅不大,详细数据见附表1-3。虽然河北省水库数量在波动中减少了32座,但水库总库容量完成了较大增长,其中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43.71亿立方米,出现了跳跃式增长,除此之外,2003-2012年、2013-2018年均保持平稳增长,在2018年达到了206.4亿立方米,二者的具体变动趋势如下图3-3所示。
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图3-3河北省水库数和水库总库容量变动趋势
  除涝面积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是指由于兴建水利基础设施而使农田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免受旱涝灾害的表征,能够反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效。从建设总量来看,16年间除涝面积基本稳定,平均每年为1644.83千公顷;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2012年,从5791.68千公顷稳步提升到2012年的6411.51千公顷,平均每年增加68.87千公顷;第二阶段是2012年-2013年,从6411.51千公顷下降到2013年的4679.05千公顷,下降了27.02%;第三阶段是2013-2018年的快速提升期,平均每年增加170.70千公顷,比第一阶段的增速更快,详细数据见附表1-3。从变动幅度来看,2003-2018年河北省除涝面积整体变动幅度较小,其中2003至2012年平均除涝面积为1647.11千公顷,随后下滑到2014年的1639.33千公顷,之后每年平均除涝面积为1640.20千公顷;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变动大致呈现“Z”字形,2012、2013年为两个转折点,但整体的变动幅度较平稳,如下图3-4所示。
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图3-4河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要建设成效
  有效灌溉面积指在一般自然条件下能正常进行灌溉的耕地面积,其与有效灌溉率都是反映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总体来看,河北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有效灌溉率的变动趋势一致,均在2003-2018年间经历了波动且相较最初出现了小幅增长,如下图3-5所示:2003-2009年基本呈倒“U”型变动,二者均在2007年达到峰值,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为4579.02千公顷、有效灌溉率为72.5%;2009-2018年出现“Z”字型变动,有效灌溉面积从2009的4509.6千公顷增长到2011年的4596.61千公顷,有效灌溉率从68.7%增长到70%;之后2012年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下降,2013年又出现了回升,至2018年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4492.33千公顷,有效灌溉率为68.9%。
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图3-5河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效果
  3.2.1.2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发达导致其与外界沟通不便,在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节点,作为农村地区与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路径,农村公路的建设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选用农村公路里程、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里程百分比来分析河北省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
  由于我国对于农村公路的概念没有明确界定,根据我国《公路法》的相关规定,公路按技术等级可分为等级公路和等外公路两大类,其中等级公路又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农村公路一般包括县道、乡道、村道三个层次,主要由三级、四级、等外公路组成,因此本文根据上述规定对农村公路里程进行估算,即农村公路里程=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等外公路。
  如下图3-6所示,从增量来看,河北省农村公路在2003-2018年完成了较快增长,从5.09万公里增加到15.87万公里,平均每年增长0.72万公里;从增速来看,河北省农村公路在此期间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增长:2003-2005年从5.09万公里增长到5.87万公里,平均每年增长0.39万公里;在2006年增加了6.62万公里,达到12.49万公里;之后的五年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平均每年增长0.12万公里,增长到2011年的13.12万公里;2012-2018年农村公路里程增速平稳,平均每年增加0.37万公里,具体数据见附表1-4。由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里程的比例可以看出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随着河北省对农村公路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质量较差的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里程的比例在不断下降,由图3-6可以看出2003-2018年整体等外公路占比在不断下降,从19.06%下降到3.02%,平均每年下降1.07%,这也说明河北省对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的关注。
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图3-6河北省农村公路建设现状
  综上,从数量上看,河北省农村公路里程在2003-2018年间经历了较快增长,平均每年增长0.72万公里;从质量上看,等外公路占河北省农村公路里程的百分比在不断下降,到2018年已仅占3.02%,这说明河北省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
  3.2.1.3能源基础设施
  本文所指的能源主要是为农村生产提供服务的农用柴油和农村电力,柴油主要提供拖拉机和排灌柴油机的动力原料,电力可支持农业大棚生产及农田的机井灌溉。随着河北省对农村生产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注,农村电力也逐渐应用于农村生产中,成为农村能源的主力军,相关数据显示,2003-2018年河北省农村用电量不断增加,而农用柴油使用量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2008年之后二者总体差距逐渐拉大,如下图3-7所示,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河北省农村供电设施的建设现状。
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图3-7河北省农村主要能源使用现状
  农村电力供应设施以小型水电为主体,由水电站及其供电网络组成,能够直接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本文选用乡村办水电站个数、乡村办水电站装机总量、农村发电量来分析河北省农村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由于我国自2008年起乡村办水电站统计范围不再包括装机容量超过5万千瓦的水电站和配套电网,为使相关数据更具客观可比性,将2003-2018年的数据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其中2003-2007年乡村办水电站个数从85个增加到122个,共增加了37座;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从2.55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6.21万千瓦,共提高了3.66万千瓦;2008-2018年由于统计口径的改变,二者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乡村办水电站个数增加到251座,平均每年增加2.2座;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平均每年增加3820千瓦,到2018年已达到了40.37万千瓦,可见水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不断完善;与此对应农村发电量在波动中不断增加,从2003年的2.86亿千瓦时增加到2018年的6.71亿千瓦时,平均每年增速为8.97%,详细数据见附表1-5。
  3.2.1.4农业机械设备
  农业机械设备是能够为农田基本建设、农产品的加工、运输等环节服务的机械及相关设备,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农田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选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数量、联合收割机数量来分析河北省农业机械设备的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总动力指全部农机动力的额定功率之和,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农业机械设备的总存量,由于自2016年起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的统计已不包含农用运输车动力,本文为更好分析将其变动分为两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河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3年的7764.54万千瓦持续增长到2015年的11102.81万千瓦,共增加了3338.27万千瓦,平均增速为3.58%;第二阶段是从2016年开始,虽然由于统计口径改变出现大幅下降,但之后的三年仍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从7401.97万千瓦增长到7706.20万千瓦,平均增速为2.06%,基本与第一阶段增速持平。农用大中型拖拉机从2003年的73400台增加到2017年的314700台,平均每年增加17236台,但2018年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数量下降到272957台。联合收割机作为农产品种植收割的主要机械设备,河北省的联合收割机数量从2003年到2018年经历了持续的增长,平均每年增加7328台,详细数据见表3-4。
  表3-4河北省农业机械设备现状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数量(台) 联合收割机数量(台)
2003 7764.54 73400 50578
2004 8135.63 89745 53619
2005 8487.21 100894 56015
2006 8795.77 111080 53619
2007 9134.53 114345 63618
2008 9525.38 136200 68600
2009 9861.12 155200 73000
2010 10151.3 172600 79260
2011 10349.19 193374 85900
2012 10553.81 213700 101400
2013 10762.72 234300 115200
2014 10942.86 254600 127700
2015 11102.81 274300 137700
2016 7401.97 298700 147400
2017 7580.58 314700 156000
2018 7706.20 272957 16050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综上,从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及联合收割机总数量的不断增长可以看出河北省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设备基础在不断完善,这为提高河北省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提供了条件。
  3.2.1.5邮电通信设施
  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今天,邮电通信设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不断完善邮政、电信、互联网设施不仅是落实“宽带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河北省便捷农产品输出、推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规划。本文选用农村投递路线、设在农村的邮政局、所的数量及其占全省的比例、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移动电话和计算机拥有量来分析河北省农村邮电通信设施的建设现状。
  农村投递路线显示农村邮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水平及农村邮递的便捷程度,由附表1-6具体数据可知,从整体上看,河北省农村投递路线由2003年的155408公里增长到2018年的206532公里,平均每年增长3408.27公里;从增速来看,河北省农村投递路线在2003-2018年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2003-2010年平均增速为4.14%,2011-2018年基本保持193152.38公里的水平,在波动中有所增长,平均每年增速为0.46%。
  设在农村的邮政局、所的数量及其占全省的比例可显示邮政基础设施在行政村建设的水平以及完善快递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程度。如下图3-8所示,河北省设在农村的邮政局、所及其占全省的比例基本呈同样的变化趋势:2003-2011年二者总体呈现下滑趋势,从2003年的1272处下降到2011年的1001处,占比也从65.16%下降到47.35%;而随着电商扶农进程的不断加快,2011-2018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河北省设在农村的邮政局、所的数量一直增加到1906处,平均每年增速为15.07%,占比也上升到77.48%。
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数据来源: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图3-8河北省设在农村的邮政局、所的数量及其占全省的比例
  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移动电话和计算机拥有量能体现农民移动通信设备的拥有水平及农村通信设施的普及程度,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农村居民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数量从2005年的37.1部增加到2017年的240.52部,平均每年增加17部/每百户,其中2011年增加最快,相较2010年增加了77.81部/每百户;计算机总体普及速度较移动手机要慢,但在2011年也经历了快速增长,相较2010年增加了15.88台/每百户,总体来看河北省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年末计算机拥有量从2005年的1.21台增长到2017年的40.26台,平均每年增加3.25台/每百户,这体现了农村居民通信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的通信设备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取得进步,具体数据见表3-5。
  由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虽然自2010年起,河北省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已达到100%,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行政村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从2010年的95.1%上升到2016年的97.2%,宽带的普及和应用在农村相较之前取得了较大进步。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经济活动与互联网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xxxx也提出“到2020年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要超过98%”的目标,河北省的邮电通信设施建设与此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村邮电通信设施的不断完善仍然刻不容缓。
  表3-5河北省农村居民每百户年末移动电话、计算机拥有量
年份 农村居民移动电话拥有量
(部/每百户)
农村居民计算机拥有量
(台/每百户)
2005 37.1 1.21
2006 50.55 2.02
2007 68.43 2.83
2008 71.69 4.07
2009 91.19 6.05
2010 115.36 9.69
2011 193.17 25.57
2012 201.07 30.4
2013 201.57 29.09
2014 218.09 35.32
2015 226.22 37.82
2016 236.27 39.18
2017 240.52 40.26
  数据来源: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3.2.2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现存主要问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作为拥有农村人口最多的一方,河北省的农村发展至关重要,而生产性基础设施作为对农村生产有直接影响的关键因素,其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上述建设现状的描述可见河北省在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要想进一步完善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使其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还需进一步努力。
  从建设数量来看,河北省在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仍然不足,建设数量不足以满足农村生产发展需求。通过总结上述建设现状,投资不足主要表现为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河北省农村水库2018年为1070座,与2003年相比共减少了32座;有效灌溉率在16年间的上升速度极其缓慢,2018年为68.9%,相较2003年,15年间仅上升了1%;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除涝面积均出现了下降,其中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18年为5791.68千公顷,相较2003年减少了259.14千公顷,下降幅度较大,说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低下。2.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落后:2018年河北省农村水电建设本年完成投资额仅占全国的0.28%、乡村兴办水电站个数仅为全国的0.54%,农村水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农村发电量基础薄弱,平均仅占农村用电量的0.91%,在电能作为农村生产生活主要能源的情况下,农村发电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增长的一大瓶颈。3.邮政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互联网农村覆盖率低的问题仍普遍存在:河北省行政村快递业务的覆盖率仍较低,快递业务服务的终端网点建设到达行政村的数量十分缺乏,农村邮电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普遍存在;有关数据显示2003-2017年河北省农村居民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平均仅占城镇居民拥有量的28.04%,2016年占比才超过50%,仅达到51.48%,城乡数字鸿沟问题仍然亟待解决,这与河北省在《关于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到2020年河北省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0%,行政村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仍有差距,河北省农村通信设备仍有待改进。
  从建设质量来看,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不高,管护水平低下。通过总结上述建设现状,质量不高、管护水平低下主要表现为1.农村公路建设质量不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化推入的背景下,虽然河北省农村公路在2003-2018年间从5.09万公里增长到15.87万公里,质量等级差的等外公路占比从19.06%下降到3.02%,公路建设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北京、天津相比,河北省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仍较低,北京市、天津市分别自2014年、2005年起,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的比例已为0,而河北省2018年等外公路占比仍为3.02%,这说明河北省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仍需加大关注。2.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力度不够:农村生产使用的能源仍然以传统的低品质能源为主,新能源如天然气、太阳能等在农业生产中极少应用,导致能源的利用结构不合理,虽然电能的使用趋势在不断增加,但2018年农用柴油使用量仍为217.56万吨,相较2003年的255.9万吨仅下降了38.34万吨,这说明农用柴油在提供农业生产动力原料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也进一步突出能源基础设施的提供水平有待提高。3.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虽然大中型联合机械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小型农业机械存量仍很大,这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相关数据显示,河北省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数量由2003年的73400台增加到2018年的272957台,联合收割机数量在2003-2018年平均每年增加7328台,而小型农用机械如小型拖拉机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但小型拖拉机数量在2018年仍为1223000台,是大型农用拖拉机数量的4.48倍,机动脱粒机的数量在2018年仍为159600台,可见河北省小型或功能分散型的农机设备存量较大;另外由于农民专业水平有限导致农机设备利用程度不高、维护水平低下,阻碍了河北省农村生产机械化的进程。

  3.3本章小结

  本章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对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五种主要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河北省农村经济的相关分析得出河北省农村经济虽然在绝对量上取得了较快增长,但与全国相比,农村发展水平仍较低,农村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仍需进一步提高。在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分析中,从农田水利、交通运输、能源、农机设备、邮电通信基础设施五方面出发,得出目前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改善。最后从建设数量、质量两个角度出发,结合与北京、天津建设成效的对比,发现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本章在分析河北省农村经济及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之后,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一步研究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之后选取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五类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对应指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依据回归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4.1生产性基础设施影响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在探究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对河北省农村经济影响的机制过程中,分别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农业机械设备、邮电通信设施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4.1.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要是用来改善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为农田生产提供便捷性服务的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总称,即通过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发挥除涝抗旱的保障性工作来降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程度,进而促进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产出、使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得到提高,最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随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河北省农村水库总库容量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158.40亿立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206.4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条件得到优化,随之旱灾受灾面积减少,从2390千公顷减少到2018年的44千公顷,农田遭受旱灾的问题实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另外河北省每年的除涝面积基本稳定,保持在年平均值为1643.78千公顷,除涝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除涝成果的稳定是改善农田水灾受灾状况的重要保障:2018年河北省农田水灾受灾面积为107.80千公顷,相比2000年减少了112.20千公顷,可见除涝面积的不断增加使得农田受水灾影响的程度不断下降。
  综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不利于农田生产的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生产的受灾面积不断减少,农田得到有效灌溉的比例不断增加,粮食产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不断减弱,因此河北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取得了较大进步,在2018年达到了5659.95公斤/公顷,相比2000年每年平均增加109.60公斤/公顷,具体数据如下表4-1所示,而粮食产出的不断增加也保障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表4-1河北省农田受灾面积及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状况
年份 旱灾受灾面积(千公顷) 水灾受灾面积(千公顷) 粮食单位
面积产量
(公斤/公顷)
2000 2390.00 220.00 3687.23
2001 2390.00 24.00 3758.98
2002 2170.00 36.00 3756.33
2003 1782.00 198.00 4017.17
2004 516.50 112.60 4131.10
2005 826.00 64.50 4164.23
2006 1344.70 120.70 4433.56
2007 1297.50 491.20 4671.97
2008 629.20 54.50 4829.88
2009 1543.90 119.90 4776.37
2010 595.60 284.90 4845.29
2011 855.70 227.30 5155.14
2012 430.30 358.30 5253.03
2013 250.30 311.30 5425.60
2014 1027.90 48.40 5343.93
2015 1112.70 282.20 5319.16
2016 216.70 953.50 5570.27
2017 367.40 58.10 5750.90
2018 44.00 107.80 5659.9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4.1.2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便利的交通条件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公路作为农村的主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其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有助于城乡之间开展经济交流,进而农民能更好地了解农产品的销路和市场需求,为农产品向城镇的流动提供了条件;其次农村公路的建设有助于城镇工业品下乡,农业工具如大型联合机械的引进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最后便利的交通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而促进农村规模化生产,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
  据《河北省经济年鉴》相关数据显示,河北省农村公路里程从2000年的4.82万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15.87万公里,且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里程的比例从4.98%下降到3.02%;农村交通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使得工业品下乡的数量逐渐增多:其中河北省联合收割机数量到2018年为160500台,是2000年的3.8倍;河北省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构成从2000年的49.56%下降到2017年的32.49%,从河北省三次产业人员构成可看出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在不断减少,即农民开始参与到相对于第一产业工资更高的二、三产业中;农业增加值也从2000年的487.2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014.64亿元,增加了3.1倍,可见交通的便利使得农村的生产结构得到优化,也使得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4.1.3能源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充足的能源供应是农村进行正常生产的重要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电网的设置使得电力逐渐成为农村生产的主要能源供应之一,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的条件,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村的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增长。
  河北省乡村办水电站个数从2000年的105处增加到2018年的251处,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从2000年的1.91万千瓦上升到2018年的40.37万千瓦;随着农村供电设备的不断完善,农村供电量也不断增加,使得农村用电得到了保障:农村用电量从180.45亿千瓦小时上升到2018年的505.16亿千瓦小时,同时农村供电设备的不断完善也为农村灌溉工程提供了动力能源基础,使得电动机动力的农用机械在农田生产中的应用成为可能:河北省农用排灌电动机从2000年的131.2万台增加到2017年的147.4万台,共增加了16.2万台,电动机械也逐渐和柴油动力机一道成为农业机械的主力军,电力机动力占据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比例也从2000年的22.86%上升到2017年的28.27%,这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河北省农村的经济增长。
  4.1.4农业机械设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农业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首先有助于实现农田精细化生产、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发挥粮食增收效应,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其次,也为土地流转经营提供了支撑,使得土地的联合经营成为可能,有助于提升农田的经营效率。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河北省2000年农用大中型拖拉机从63624台增加到2018年的272957台,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0年的7000.39万千瓦增加到7706.20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从2000年的108349部增加到2018年的405700部,联合收割机数量从2000年的41945台到2018年的160500台;随着农业机械逐渐向大中型、联合化方向发展,农田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得到了提高:河北省农村实际机械耕地面积、机械播种面积、机械收获面积均经历了较大增长,河北省实际机械耕种面积从2000年的5072.60千公顷增加到2017年的5480.01千公顷,机械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4550.57千公顷增加到2017年的6825.28千公顷,机械收获面积从2000年的2688.00千公顷增加到2017年的5533.93千公顷;农田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使得农村土地产出率和农田生产率得到提高,产生了粮食增收效应,河北省粮食总产量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从2000年的2551.07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3700.86万吨,而种植粮食作为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其产量的不断增长能带动农民增收,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4.1.5邮电通信设施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邮政和电信基础设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不断完善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助力农村脱贫攻坚。随着电商扶贫的出现,主播带货成为一种新的销售方式,这种方式能够让消费者和农户排除空间的不对称性进行直接沟通,这使得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进而推动农产品的销售,稳定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2017年河北省XX提出要加快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随着河北省对农村电商和信息化的不断重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手机的数量从2002年的11.5部快速增长到2017年的240.52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计算机的数量从2002年的0.4台持续增加到2017年的40.26台,农村宽带接入用户也从2011年的193.0万户增加到2018年的857.5万户,可见互联网通信设施在河北省农村的普及程度均实现了较快增长。计算机和移动手机的快速普及、农村宽带接入用户的不断增加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催生了农产品网上销售的新途径,农林牧渔业产品商品化率从2002年的73%增加到2017年的84.72%,商品化率的增加促进了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的增加,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4.2生产性基础设施影响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4.2.1模型选择
  本文选择2003-2018年间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样本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一步研究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生产性基础设施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多元回归模型(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是指包含多个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多元是指有多种因素对被解释变量产生影响,其中最简单的多元回归模型是三变量线性回归模型,表达式如下:
  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式(4-1)中,为被解释变量,、为解释变量,为随机扰动项,t是第t个观察值,为截距,代表当、为零时得的平均值,、为偏回归系数,表示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的单位变动引起的均值的变动程度,表示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的单位变动引起的均值的变动程度。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选择影响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农业机械设备、邮电通信设施五类典型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选择相应的指标数据并对数据细化取対来对农村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初始回归模型如下:
 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在上述表达式(4-2)中,为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代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代表农村公路里程数,代表农村用电量,代表农田联合收割机数量,代表农村投递路线。
  4.2.2指标选取
  本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水平,依据经济增长的相关定义,结合我国统计数据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作为衡量农村经济状况的指标,该指标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林牧渔业总体经营成果,代表农村经济增长的总体状况。
  本模型的解释变量为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根据对农村经济发挥作用的重要程度,本文选择了五类典型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其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用有效灌溉面积来衡量,该指标能够说明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完善使得农田不利生产条件被改变的程度;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用估算的农村公路里程数来衡量,公路作为农村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其数量的变化能够有效表明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变,由于我国统计数据没有明确的农村公路里程这一指标,本文根据我国公路等级的划分结合农村公路的组成成分来进行估算;能源基础设施最初选用农村用电量来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能成为农村的主要能源供应,该指标能够反映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在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但由于其与其他解释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优化模型时采用农村发电量来代替农村水电建设的成果,更好地反映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效;农业机械设备用农田联合收割机数量来表示,该指标是指用于农林牧渔业基本生产活动的联合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不断规模化、联合化发展的过程中,农田联合收割机的数量能够较好地反映应用在农田生产中的机械设备的状况;邮电通信设施用农村投递路线来表示,随着农村电商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交换更多地采用邮递形式,农村投递路线的不断完善能够直接表明农村邮政通信设施的建设成果,反映农村邮递及通信的便捷程度。
  表4-2模型指标选取说明
指标名称 指标选取 单位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有效灌溉面积 千公顷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农村公路里程 公里
能源基础设施 农村用电量/农村发电量 亿千瓦时
农业机械设备
邮电通信设施
农田联合收割机
农村投递路线

公里
农村经济增长 实际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4.2.3数据来源及描述
  本文主要研究五类典型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对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样本数据为2003-2018年的相关数据,模型所需的原始数据除农村公路里程需要进行相关计算外,其余数据可直接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历年河北经济年鉴得到。农村公路里程计算方式如下:通过国家统计局查询2003-2018年河北省等级公路里程、高速等级公路里程、一级等级公路里程、二级等级公路里程及等外公路里程,依据我国《公路法》相关规定,农村公路主要由三、四等级公路及等外公路组成,因此本文对农村公路里程进行估算,由三级公路里程加四级公路里程,再加上等外公路里程计算得出。
  表4-3模型原始数据
年份 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有效灌溉面积
(千公顷)
农村公路
里程
(公里)
农村用电量
(亿千瓦时)
农村发电量
(亿千瓦时)
联合收割机数量(台) 农村投递路线(公里)
2003 1956.87 4403.99 50900 216.77 2.86 50578 155400
2004 2375.89 4459.77 54500 310.77 3.72 53619 157400
2005 2600.83 4547.75 58700 337.05 3.52 56015 166100
2006 2466.37 4569.77 124900 388.22 3.86 53619 166200
2007 3075.77 4579.02 126500 430.14 3.53 63618 168000
2008 3505.23 4560.51 127800 418.90 3.84 68600 182100
2009 3640.93 4509.60 129700 486.05 2.91 73000 182400
2010 4309.42 4520.87 130200 511.81 3.51 79260 200400
2011 4570.27 4596.61 131200 559.22 4.30 85900 200000
2012 4912.42 4165.03 135600 593.94 5.05 101400 191900
2013 5284.43 4349.03 145600 616.37 5.34 115200 183000
2014 5373.76 4404.22 148900 631.33 4.69 127700 192100
2015 5291.68 4447.98 153200 611.82 4.21 137700 180400
2016 5299.66 4457.64 156400 600.78 4.82 147400 191500
2017 5373.38 4474.67 158800 615.16 6.11 156000 199800
2018 5707.00 4492.33 158700 505.16 6.71 160500 20650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表4-4模型指标的基本特征
指标名称 平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对数值 8.267 0.343 7.579 8.649
有效灌溉面积对数值 8.405 0.024 8.334 8.433
农村公路里程对数值 11.673 0.377 10.838 11.975
农村用电量对数值 6.155 0.296 5.379 6.448
农村发电量数值 4.311 1.087 2.860 6.710
农田联合收割机对数值 11.387 0.403 10.831 11.986
农村投递路线对数值 12.112 0.087 11.954 12.238
  数据来源:由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4.2.4回归结果与分析
  4.2.4.1原始回归结果
  根据表达式(4-2)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利用原始数据得出河北省农村五类典型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方程,结果见式(4-3):
  =-5.763908-0.586523-0.041278+0.490407+0.349928+1.026969(4-3)
  se=(5.314370)(0.604189)(0.084879)(0.121435)(0.062091)(0.283604)
  t=(-1.084589)(-0.970760)(-0.486316)(4.038429)(5.635728)(3.621134)
  p=(0.3036)(0.3546)(0.6372)(0.0024)*(0.0002)*(0.0047)*
  =0.986;=0.980;F=145.593;P=(0.0000)*
  回归结果分析:由于本模型所利用的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根据回归结果显示的d统计量为2.259,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没有通过D-W检验,且经济数据一般存在显著的惯性,有理由怀疑该模型所用数据存在自相关问题;又模型的为0.986,即农村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公路里程、农村用电量、联合收割机数量和农村投递路线能够解释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变动的98.6%,模型总体解释力较强,模型的F统计量为145.593,对应的p值为0.0000,通过F检验,整个模型显著,但通过t检验的解释变量却只有三个,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由此进一步对模型进行检验优化以更好地揭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关系。
  4.2.4.2模型优化及分析
  首先处理模型的自相关问题:根据原始模型回归得到的d统计量为2.259,进而得到估计的泰尔-纳加尔(Theil-Nagar)为0.013,说明原始模型存在正的自相关问题,即由于经济数据惯性的存在,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呈现自持式波动,连续的数据之间是互相依赖的,因此对原始模型进行广义差分方程变换;之后通过各解释变量对其他解释变量的辅助回归方式进行多重共线性问题的检验表明:河北省农村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公路里程、联合收割机数量和农村投递路线能够解释农村用电量变动的91.59%,且辅助回归方程的F统计量对应的p值为0.000007,通过F检验,整体模型显著,由此说明农村用电量和其他四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用农村发电量*代替农村用电量进行回归,相对于农村用电量,其能够更好地体现农村实际供电设施的建设成果,最终回归结果如表达式(4-4)所示:
  *=8.282892-2.492817*+0.191563*-0.035594*+0.484355*+1.092845*(4-4)
  se=(5.974351)(0.696852)(0.082091)(0.031517)(0.109922)(0.390925)
  t=(1.386409)(-3.577256)(2.333534)(-1.129348)(4.406359)(2.795540)
  p=(0.1958)(0.0050)*(0.0418)*(0.2851)(0.0013)*(0.0189)*
  =0.968;=0.952;F=60.404;P=(0.0000)*
  依据上述方式处理完模型的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问题后,最终回归模型得到了改善: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根据怀特一般异方差检验所得的值为13.1219,小于临界值23.6848,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异方差;模型的d统计量为2.6886,通过D-W检验,说明模型已不存在明显的自相关问题;经过各解释变量与其他解释变量之间的辅助回归结果显示已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至此模型不存在严重的设定问题,可以进行相应的回归结果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样本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农村发电量与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关系为负,但不显著;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公路里程、农田联合收割机数量、农村投递路线与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关系显著。
  2)样本数据表明,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有效灌溉面积每增加1%,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值约减少2.49%,二者关系显著为负,这与我们的预期不符,但考虑到河北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该结果却很好地揭示了河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设绩效不高,不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过去的16年间,河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体上虽取得了进步,但相比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发展速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水库总库容量有所增加,但水库减少了32座;除涝面积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在2013年出现下降之后虽然有增加但幅度较小;有效灌溉面积在此期间仅出现了小幅波动、建设缓慢,有效灌溉率也仅上升了1%,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年久失修、增速缓慢难以满足发展需求是阻碍农田生产活动进行的重要因素,也阻碍了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增长。
  3)样本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农村公路里程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公路里程每增加1%,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值将增加0.19%,这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农村公路作为农村与外界经济体进行交流的重要基础通道,是农村经济体与外界交流、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随着河北省农村公路里程建设数量的不断增加,等外公路占比的不断减少,河北省农村公路里程在过去的16年间建设的数量、质量不断提高:农村公路里程从5.09万公里增长到15.87万公里,平均每年增长0.72万公里,等外公路占比从19.06%下降到3.02%,这使得农村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便捷,有助于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
  4)虽然样本数据表明,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农村发电量每增加1%,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值约减少3.56%,但二者的关系在统计学上不显著,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以农村发电量为代表的能源基础设施才会对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产生负向影响,这与我们的预期不符,但综合16年间河北省能源基础设施在农田生产中的应用程度也可以理解这一事实,回归结果也侧向证明河北省注重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正确性。河北省农村供电设备如乡村办水电站个数及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村供电有了保障,但大多仍是为农村居民的生活服务,农村电能、太阳能、天然气等主要能源在农田生产中应用极少,虽然农村电能的不断发展为农田的排灌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基础,但农村柴油机动力仍占据主要地位,河北省农村发电量平均仅占农村用电量的0.91%,这说明电力等能源的建设落后、基础过于薄弱造成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进而制约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5)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农田联合收割机数量每增加1%,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均值约增加0.48%,这说明以联合收割机为代表的大中型联合农业机械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有效促进农林牧渔业的不断发展,即农业机械设施的不断完善显著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农业机械不断向联合化发展并在农田生产中得到应用使得农田机械化程度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2017年河北省实际机械耕地面积为5480.01千公顷、机械播种面积为6825.28千公顷、机械收获面积为5533.93千公顷,相比2000年实际机械耕地面积增加了407.41千公顷,机械播种面积和机械收获面积分别增加了50%和106%,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提高能够有效提高农田生产效率,进而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有助于农村规模化生产的实现,也使得农民拥有更多机会寻找其他工作以增加收入,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提升。
  6)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农村投递路线每增加1%,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值约增加1.09%,证明了以农村投递路线为代表的农村邮电通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能显著正向促进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增长。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使得农村电商应运而生,河北省也更加注重农村邮政及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快递点设置的不断合理化使得网上销售农产品更加便捷,互联网接入量及移动电话拥有量的不断增加有助于信息的传播,使得农民对市场的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农产品的生产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河北省农林牧渔业商品率从2000年的70%增加至2017年的85%,由此可见农村邮电通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农产品的销售和运输渠道也不断多样化,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
  7)整个模型的解释力较强,=0.968,说明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公路里程、农村发电量、农田联合收割机数量、农村投递路线联合能解释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变动的96.8%,证实了典型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农业机械设备及邮电通信设施对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有很强的解释力,由于模型回归的F值为60.404,对应p值为0.0000,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五个解释变量的联合解释力存在,整个模型显著。然而上述模型只能解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变动的96.8%,其余的3.2%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如未纳入模型的农村教育及科技投入,虽然二者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对农村经济产生不太显著的效应,但长远来看,二者对经济有明显的溢出效应,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这是本模型没有纳入模型进行研究的。

  4.3本章小结

  本章对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二者的作用机制,分别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农业机械设备及邮电通信设施五个方面分析其对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然后选取相应指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五类典型的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对河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影响,得出有效灌溉率、农村公路里程、农村发电量、农业联合收割机数量及农村投递路线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根据回归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

  第5章完善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本章在研究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以XX为主体,从投资力度、资金来源、管护服务、人力培养及投资监管五个方面对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针对性优化对策。

  5.1完善对策

  5.1.1加大投资力度
  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2020年我国迎来了抗疫扶农的关键节点,而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重要成员,其农村经济发展刻不容缓。xxxx新闻办公室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中明确将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作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首要要求,但河北省在对农村经济有直接影响的生产性基础设施方面却面临建设落后、投资不足等问题,因此河北省XX加大投资力度,增加财政支农的比例,改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相关理论可知,XX对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会促进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投资的边际效益甚至会关乎整个经济体能否实现持续的内生增长,因此XX不仅仅应该加大投资的规模,更应该进行整体科学的规划,即在XX财力有限的条件下,要结合当地农民的真实需求,因地制宜地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这个相对稀缺的资源合理分配到最有效的领域,保障投资效益。
  结合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实证研究结果可知,首先河北省XX目前最需要进行投资改善的是能够直接影响农田产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设备,应在这两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农田的防汛抗旱减灾能力,提高大型联合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而改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及大型联合机械设备水平低下而阻碍河北省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状。其次应该继续完善邮电通信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投资,在电商支农的XXX下,农村的相关网络建设应该不断加强,应加快解决农村投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加速农林牧渔业产品电商化提供基础;虽然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产生的正向影响较小,但仍应注重加大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还应该继续加大能源基础设施的创新投入力度,促进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总之需要XX作出科学总体规划,结合地区自然条件和农民生产需求有侧重点地加大对于典型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资。
  5.1.2创新融资机制
  由于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属于准公共产品,其建设所需的资金总量较大,回收周期长且与其它行业相比投资回报率较低,而且大多数基础设施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以上特点使得其吸引社会资金的能力较差,这导致其只能由XX主导来提供,建设资金来源窄。但XX财力有限,加之地方部门主动性差,导致投入农业领域的资金不足,使得多年来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除了强调加大投资外,XX还应该注重对于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的建设项目如农田水利设施创新融资机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寻求多方面的资助,吸引其他主体的投资,使社会资本进入相关项目建设,扩大资金来源,打破XX唯一供给主体的局面。在具体项目的建设中可以由XX牵头组成信托融资机构,鼓励企业、银行业和民间机构的资金注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合理运用河北省农业项目招商网,积极申报相关建设项目,继续使得政策性金融在信贷支持“三农”重点领域中发挥主导作用,适度扩大支农再贷款额度,使得企业更有动力进入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中。还应该在相应的具体项目建设中深化PPP模式的运行,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运用承包或租赁的方式将经营权转交给农户或公司,落实产权职责并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个人出纳一定的承包费用之后,根据相应设施的具体使用状况建立收费制度来适度回收成本,减小XX财政补贴的压力,提高地方XX的积极性,进而有力促进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
  5.1.3提升保障服务水平
  在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除了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外,建设一味追求数量,忽视后期管护状态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如典型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公路质量低下,能源基础设施修缮不及时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投资的长期效益,不利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发挥长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XX部门特别是地方XX应该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建立长效的保障服务机制。
  河北省委、省XX出台的《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落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应由XX承担的管护费用纳入XX预算,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而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养护水平需要河北省XX牵头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出台具体的政策进行宣传和引导,带动下属市、县、乡XX一道建立专项管护资金及保障机构,管护机制的建立中心地点也要结合实际,以便捷服务农民为宗旨;其次要有定期检查管护服务水平的相关行政人员,可以由上级领导担任,将村落的基础设施管护水平和本村的政绩相连,将责任落实到村落具体领导机构,保障该机制的有效运行和实际政策的落实水平;最后要发挥农户的使用主体作用,管护机构和资金的设立均是为了农户获得更好使用感而服务,XX需要通过政策宣传等手段引导农户主动提高管护的意识,让各级XX和农户共同参与到基础设施的管护进程中;评价当地管护水平时也要将农户的真实需求和评价作为主要考核依据。通过以上几点,XX提供足够的管护资金支持保障服务体系的建立,调动各级XX和农户管护基础设施的主动性,进而使得生产性基础设施的管护水平得到提高,进而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效运行机制。
  5.1.4重视人力资源培养
  通过研究河北省农村五类典型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可知,如今河北省相关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水平不高,作为使用主体的农业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为更好实现科技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农民的利用效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XX重视人力资源培养进而提升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至关重要。
  河北省XX应该继续采取有力措施落实“三支一扶”政策的执行,继续深入推进河北省农村青年人才开发工程,鼓励相关技术人才投入到农村生产服务中去,尤其是在农业机械设备及邮电通信设施的建设中,要培训专业人才推广相关技术,提升相关设施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首先XX应该完善支农人才队伍的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建立鼓励机制,吸引农业相关技术人员回乡就业支持农村生产;其次应该注重科研创新,培养实干型人才,大力支持相关技术应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中,提升对生产性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能力;另外,农民作为直接使用和接触生产性基础设施的主体,必须要通过支农队伍发挥带动作用来提高其知识储备和使用效率,要建立有效的农技推广服务系统,规定相关支农技术人员定期下乡或在春耕农忙时节为农民进行实地培训,使得农民拥有更专业的技能知识,提高农民对相关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维护能力,进而发挥生产性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以此来保障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和质量。
  5.1.5加强投资监管力度
  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不同地区政策执行一刀切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究其原因最直接的就是专项建设资金使用不够规范:很多地方XX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上级XX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由此造成很多豆腐渣工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全“三农”短板两大重点任务亟待完成的关键时期,保障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平稳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河北省更应加强对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力度。
  在互联网时代,相关部门可以在XX门户网站建立对应的匿名投诉监督板块,健全相应的资金使用和工程进度的监督体系,调动农民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积极性,做到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有证可查、有迹可循,以此来节约XX实地调查的成本,做到更好地监督农村实际建设成果;还应完善相应的问责机制,将具体的资金用度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个人或组织,并鼓励不同县区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监督,之后上级XX通过定期考察对地方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进行评估,若存在资金用度不当、建设成果差的现象,由上级督察组对建设项目的直接负责人进行问责,敦促其完善工作机制、明晰职责、让建设成果更符合当地农民的真实需求。总之,通过完善多种监督工作机制来促进专项资金的规范使用,保障资金使用效率和项目的建设效益,进而更好地发挥生产性基础设施的积极作用。

  5.2本章小结

  本章结合前文对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实证结果的分析,运用相关理论基础,以XX为主体,为完善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出了五个对策,一是XX要加大投资力度,通过科学规划将资金合理配置在不同的建设项目,保障投资效益。二是要创新融资机制,打破XX唯一供给主体现状,使社会资本注入。三是要提升保障服务水平,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激励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四是要重视人力资源培养,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及利用的科学效率。五是要加强投资监管力度,保障专项资金的合理用度。

  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及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现存主要问题,然后运用作用机制分析和计量模型对生产性基础设施影响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在前述研究结论和政策理解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河北省农村经济绝对水平在2003到2018年间得到了较快提高,但还需进一步提升整体综合实力及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富裕程度的差异。通过对相应指标进行分析得出:河北省农村五类主要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增速缓慢、农村公路建设质量较差、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联合机械化程度较低、邮电通信设施农村覆盖率低的问题依然存在且制约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2)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对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设施、农业机械设备及邮电通信设施均对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呈显著负相关,这与我们的预期不符,但该结果很好地揭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绩效不高,不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现状;农村发电量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这与我们的预期不符,但突出了河北省能源设施目前很少应用于农村生产活动的事实,也侧向证明河北省注重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正确性;农村公路里程、联合收割机数量、农村投递路线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呈显著正相关,农村交通运输条件的便利、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及邮电通信设施的不断完善能正向影响农村经济,其中农村投递路线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最大。
  (3)根据现状分析及实证分析结果,针对目前河北省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建设的对策:加大投资力度,将资金合理配置在最需加大建设的项目中;创新融资机制,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和市场机制推进建设;提升保障服务水平,和农民一道共同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重视人力资源培养,保障建设及利用的科学效率;加强投资监管力度,确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落实到位。
  本文的创新点:将河北省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作为整体进行细化研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不同类型生产性基础设施对河北省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自相关、异方差及多重共线性检验,使得模型回归结果更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Alizadeh,T.,Farid,R.Political Economy of Tele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An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ional Broadband Network Early Rollout and Pork Barrel Politics in Australia[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7,41(4):242-252.
  [2]Sewell,S.J.,Desai,S.A.,Mutsaa,E.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munity Perceptions Regarding the Role of Roads as A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in Rural Area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9,71.
  [3]González,E.,Nogués,S.Long-Term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in Rural Area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2019,125:234-247.
  [4]Iban,M.C.,Aksu,O.A Model for Big Spatial Rural Data Infrastructure in Turkey:Sensor-Driven and Integrative Approach[J].Land Use Policy,2019,104376.
  [5]Germaschewski,Y.Stabilization Policy,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and Welfare in A Small Open Economy[J].Economic Modelling,2020,84:322-339.
  [6]Soler,C.,Koroschetz,B.,Salminen,E.An Infrastructural Perspective 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Activating and Obligating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Through Infrastructur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43.
  [7]Islam,A.,Hyland,M.The Drivers and Impacts of Water Infrastructure Reliability–A Global Analysis of Manufacturing Firm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9,163:143-157.
  [8]Sigwela,A.,Elbakidze,M.,Powell,M.Defining Core Areas of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to Secure Rural Livelihoods in South Africa[J].Ecosystem Services,2017,27:272-280.
  [9]Khoshnava,S.M.,Rostami,R.,Zin,R.M.Green Efforts to Link the Economy and Infrastructure Strategies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Energy,2020,193.
  [10]陈庆文,纪幸,施备.XXX背景下农村邮政服务能力提升探析[J].邮政研究,2019,35(03):33-34.
  [11]罗云波.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创新策略[J].农村实用技术,2019(01):81-82.
  [12]罗国亮,张嘉昕,郭晓鹏,任博雅.我国农村能源发展状况与未来展望[J].中国能源,2019,41(02):37-43+24.
  [13]白新华,李启明.基于SWOT分析推进农业基础设施PPP投资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9(10):3-5.
  [14]马长生.农业经济发展短板与补偿机制构建探讨[J].种子科技,2019,37(11):120-121.
  [15]王浩欢.试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的作用机制[J].市场研究,2016(07):67-68.
  [16]梁继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1):167.
  [17]吴爱珍.试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J].农村实用技术,2019(09):8.
  [18]马路.浅析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09):56-57.
  [19]李维晶.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J].农家参谋,2019(21):22+24.
  [20]李涵.新时期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与对策[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9,39(11):46-48.
  [21]次旺普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思考[J].居舍,2019(05):169.
  [22]蔡保忠,曾福生.中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粮食增产效应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7(07):31-40.
  [23]冯晓炜.生产性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和城乡收入分配效应[D].厦门大学,2018.
  [24]江艳军,黄英.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10):1400-1405.
  [25]曾恒源.四川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及其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8):50-51.
  [26]朱肖.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9.
  [27]张秀清.山东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6.
  [28]陈玲,何亚男.中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7(02):1-8.
  [29]冯娟娟,弓剑芳,田祥宇.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测度与评价[J].宏观经济研究,2019(02):143-160.
  [30]李慧泉,毛世平,李书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增收的空间特征研究[J].世界农业,2019(09):104-111.
  [31]蒋荷新.交通基础设施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基于省际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03):46-57+88+159-160.
  [32]赵凤林.河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长江大学,2018.
  [33]樊怿霖.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城镇化与地区产业升级的协调发展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
  [34]周子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比较研究[J/OL].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1-7[2019-12-3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545.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12月19日
Next 2021年12月1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