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汤显祖是杰出明代戏剧家,历代批评家对其有着广泛的研究讨论,大多学者往往重点关注“至情论”与浪漫主义风格,而对其中政治性情节关注不足。然而,这些政治性情节是明代后期某些社会现象、外交时事以及汤显祖政治诉求的反映,同时汤显祖在其中表现出的政治态度在明代后期的士大夫中具有个案意义。本文将从反叛与妥协两个角度,结合汤显祖的从政经历、明代后期的时代背景与内政外交的政治局面对汤显祖在作品中表现的政治态度进行细致分析。首先,汤显祖通过对柳梦梅入仕之路、宋金战争以及杜宝的言语行动等表达了对当时科举、边境策略以及灰暗仕途的抨击与讽刺,表达了他对明代后期政治局面的失望与不满。
关键词:生平经历;汤显祖;政治诉求
一、绪论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最负盛名的作品,其政治内容的剖析往往在汤显祖的年谱中被举例提及,而较少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然而抛却情爱与浪漫,《牡丹亭》中同时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内容,体现了明代后期种种不公的社会现象与士大夫的政治态度与精神面貌。因此分析作品中与政治相关的情节对于全面深刻理解作品内容、探讨汤显祖乃至明代后期官员的政治态度与思想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意义
汤显祖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时代就显露才华,不仅创作出数量颇多的古文诗词,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汤显祖在文艺上赞同徐渭和公安派的主张,提倡性灵,认为写诗要抒发真性情,表现个性、创造性。在戏曲方面贡献尤为卓著,是当时推动进步戏曲运动的中坚人物之一,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临川派”。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学者们对《牡丹亭》作品展开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本文通过搜集查阅近五年来关于《牡丹亭》研究的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牡丹亭》中国传统戏剧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杜丽娘形象的再认识,至情的突破,作品空间的叙述等,
本文主要通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来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通过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来感知时代变迁,通过分析两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来感受浪漫主义风格与征实求信原则的不同,借以了解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脉络。
(二)研究现状
系统研究汤显祖生平的论著不胜枚举。而作为为官十五年的官员,他的从政经历、政治观念与作为也被反复研究。简单总结起来,《牡丹亭》描写的是千金小姐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主要写的是杜丽娘因赏春爱上梦境中的书生柳梦梅,进而伤情而死,在现实中无法结合的情况下,化为魂魄寻找爱人,竟奇迹般人鬼相恋,最后死而复生,最终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剧本崇尚个性解放,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和理想的美满。首先从故事情节梗概来看,《牡丹亭》故事情节叙写以夸张为主要特征,完全遵从了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剧本所写梦境以及人物的起死回生等情节,纯属杜撰虚构,在现实生活中闻所未闻,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通过无中生有的梦境描写,促成人物爱情故事的延续发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由此寄托作者的人生理想,恰好就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历史剧,必须忠实于历史。黄芝冈《汤显祖编年评传》以年份为顺序,对汤显祖的人生履历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其中,对于汤显祖万历十一年入朝为官后的政治纷争也进行了梳理,当年的朝中大事、社会状况,包括与汤显祖有关的官员的活动、他们给予汤显祖的影响以及汤显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反应都进行了联系考察。作者在梳理一些特殊事件时,会提及汤显祖曾将其作为戏剧素材进行加工创作。周育德《汤显祖论稿》从哲学、宗教、文艺、政治、社会、剧坛等角度对汤显祖的思想政治观念以及与其有关的社会现象、历史事件进行了梳理研究。其中,“汤显祖和万历政界”一章分析了张居正把持科考对汤显祖的影响,以及申时行担任首辅时期朝堂的黑暗、国力的衰弱。“临川四梦中的明代社会”一章则联系明代社会状况,对戏剧中的一些情节进行了分析研究。作者指出,《牡丹亭》中的宋金战争是汤显祖在对外关系上的观点的曲折反映,而《劝农》一出中杜宝的政治实践是汤显祖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
陈宝良《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指出,明代后期是中国古代发生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时期,并分析了士大夫在君子、仕隐、忠孝节义、生死等传统问题上的观念变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代士大夫崭新的人格特征。作者指出,明代士大夫常有出处仕隐的困惑,纯文人性格不能够适应官场的蝇营狗苟,一些官员饱尝名利之苦,归田与息隐意识逐渐流行开来,因而一些士大夫转向了仕隐之间。
总之,汤显祖的人生履历记载详实,学者研究透彻,关于其从政生涯对其戏剧创作的影响也多有涉及,但此类研究多集中于《南柯记》与《邯郸记》两部作品,汤显祖对政治的反叛姿态在此得到最为鲜明的体现。学者对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政治表达研究相对较少,即使涉及也通常在年谱中一笔带过。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论文中,学者通过杜宝的行为乃至杜丽娘的求爱经历,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得出汤显祖政治理想不得实现时潜意识中的需求,认为作品是汤显祖政治理想的幻想性满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学者通常着重关注汤显祖对政治的批判精神,而忽视了他的妥协性与保守性,忽视了杜宝忠君爱国形象背后隐藏的汤显祖传统的政治观念。本文从正反两方面,全方位地分析汤显祖复杂的政治态度,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也有助于对明末士大夫的政治态度进行探讨。
二、汤显祖与时代
明代中后期是深受历史学家关注的社会变革期,经济、思想领域出现的新气象与朝堂的日益腐败共同勾勒了其异于之前的社会面貌。汤显祖一生中的许多抉择是当时的政治局面促成的,而他的一些观念的性格又与当时的时代状况息息相关,是当时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
(一)大变动的时代
汤显祖生于1550年,卒于1616年,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但其为官后的政治活动集中于万历年间。显露出个性解放的曙光,这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现实中是难能可贵的。剧本要表达的理想完全是个人的正当追求,是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对抗,所以作者把所有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给了杜丽娘。通过杜丽娘追求个人理想的实际行动,反映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表达当时的广大青年男女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全剧重点在于表达个人的“生活理想”。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论”思想,《牡丹亭》就是其“至情论”的演绎。
(二)屡屡碰壁的政治生涯
汤显祖出生于书香门第,年少时便颇有才名。从思想主题来看,《牡丹亭》描述的那个时代,在社会所不容的严峻现实面前,要实现人物的个人理想,难度无法想象。剧本中除了描写大户人家“大小姐”惯用的手段方法外,唯恐力度不够,增加了“人鬼情”情节,通过相当虚幻、夸张的守法,达到作者的理想,这就完全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在《桃花扇》中,剧本完全抛弃了儿女情长,主要角色抛家离舍,投身“革命”大业。虽然剧本表面上确实写到“男女情事”,而背后反映的却是“国家兴亡”的大事。这首先从思想主题上比《牡丹亭》提升了思想境界。与《牡丹亭》中的才子佳人戏份比,《桃花扇》中以“乱世佳人”戏份为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底层百姓在乱世中不屈抗争,表面挣的是个人幸福生 活,实则挣的是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所以,自觉投身于反抗权奸、保家卫国的大业,胸怀理想,报效国家,把个人身家性命抛之一边,这就是主角的“家国情怀”。
三、作品体现汤显祖对传统政治规范的希求与妥协
(一)《牡丹亭》中汤显祖的政治理想与家国情怀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把杜丽娘看作是封建社会青年叛逆者形象,作为中国古代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杜丽娘人物性格的核心特征,与其他的官宦人家的“大小姐”不同的是,杜丽娘为了爱情,敢于同封建的家庭决裂,敢于抛弃本身已有的锦衣玉食的生活,敢于为自由爱情现身,敢于做女性人物所不敢做的大胆事情,勇敢迈出第一步,人物形象第一度发展迅捷,升华强烈。杜丽娘誓死捍卫爱情,死后仍然对意中人以身相慰,在物质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下与柳梦梅成婚,人物性格得到发展与升华。对大团圆的结局,杜丽娘始终如一保护和捍卫,人物性格再次升华。
(二)人物形象的不同,体现浪漫主义和征实求信
人物形象方面分析,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不仅貌美,而且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是才貌双全的人物。柳梦梅同样是颜值高、形象佳、才艺精的人物,是典型的“才子佳人”,郎才女貌是两个主角最显著的形象特征。《牡丹亭》同样完全遵从了浪漫主义的人物形象塑造风格,剧本中的柳梦梅和杜丽娘两个角色,完全可以理解为是虚构, 现实生活中是不会有这样的人物的,这也是浪漫主义风格中人物塑造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在《桃花扇》中,人物众多,性格鲜明,都是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其思想、性格、经历与史XX载无明显差异,人物忠奸分明、立场各 异。特别是阮大铖的权奸嘴脸,史可法的忠勇不屈,都是对史XX载人物的形象化、具体化、从戏曲艺术的角度和方式,一一展现出来,同时又可以从史书中得到印证。虽然,主角侯方域、李香君并不一定真有其人,或者从史书中找不到完整记载,但他们两人分别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基层,是当时社会最底层人物在乱世中的正确选择,完全可以从众多历史真实人物中找到他们的影子,这恰好就是征实求信原则的运用。
(三)艺术手法的不同,体现浪漫主义和征实求信
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因此即使思想中有反叛因素,也不可能完全对社会业已存在的规范予以全面否定与颠覆。否则,他本人也不可能蹉跎十余年参加五次会试,只为入朝为官。因此汤显祖内心仍然存在着入朝为官的愿望,认为考取功名仍然是成就事业的不可或缺的一步。柳梦梅由前半部分“寒儒”的傲骨到之后走投无路后对社会风气的俯就,恰恰表明科举入仕仍然是大多数读书人毕生追求。
《牡丹亭》的唱词,是诗歌作品在戏剧艺术中运用,唱词优美动人,旁白也是精彩传神。夸张的构思,奇幻的情节,浓厚的抒情氛围,典雅又不失华丽唱词,使《牡丹亭》呈现出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浸润着浪漫主义的感伤之美、追求之美、情爱之美和理想之美。“惊梦”一出最为精彩,作者把抒情、写景和刻画人物心理活动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迷人的戏剧场面。这出戏是杜丽娘从名门闺秀转变为“自由战士”的重大转折,是她思想转折的重要节点,对全剧的情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刻画杜丽娘的美好精神世界方面,采用了多层次的细腻描写,从而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生动,使剧本带有浓烈的抒情性,语言具有高度的艺术张力,符合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还有杜丽娘鬼魂和情人同居,以及还魂成婚的描写,手法十分夸张,同样符合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与《牡丹亭》人物数量单薄、形象单一不同,《桃花扇》反映的历史背景十分广阔,人物众多,头绪繁杂。全剧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
从故事情节来看,《牡丹亭》以虚构为主,情节杜撰成分居多,体现浪漫主义风格。从思想主题看,《牡丹亭》主要表达个人的“生活理想”,表现的是个人独自抗争过程,以及理想无法实现后虚幻的抗争时段,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桃花扇》主要表现人物的“家国情怀”,在主角的背后是底层百姓的英雄群像,表现他们在乱世纷争中的责任担当,征实求信原则运用极为成功。从人物形象看,《牡丹亭》展现了集美貌、才艺、善良、忠贞于一身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寄托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人物创作浪漫主义风格极为明显。从艺术手法来看,《牡丹亭》以奇幻、夸张、抒情为主要手段,奇幻与显示交融,有着非常浓郁的抒情场面,曲文相对比较典雅,这都符合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结语
汤显祖生活的时代,明王朝统治逐渐走向末路,各种社会思潮开始涌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社会因素塑造了明代后期士大夫与文人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与政治态度,汤显祖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不被朝廷认可的官员,汤显祖以屡次被排挤的代价勘破了政治的黑暗腐朽,因此在决心放弃仕途之时,他以戏剧之道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态度。
首先,《牡丹亭》中汤显祖的讽刺态度显而易见,这也是基本的一方面。不受张居正招揽而两次落第的经历使他将对科举不公的不满通过戏剧抒发出来,由此有了柳梦梅干谒权贵的情节以及苗舜宾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通过腐儒陈最良令人啼笑皆非的言行表达了对科举腐化人的心灵的抨击。申时行柔和折衷的处事态度使汤显祖不满,积压已久的情绪最终于1591年在《论辅臣科臣疏》中宣泄而出,并在《牡丹亭》中通过杜宝诱降杨妈妈以及柳梦梅会试考题表达了他对申时行处理民族政策不当的讽刺。同时,《牡丹亭》中的官员形象尤为引人深思。杜宝在政事与家庭之间的取舍、缺乏人情味的语言展现出政治生活逐渐使官员的灵魂扭曲,尤其是他们信奉的封建礼教造成了他们思想的僵化腐朽,由此也表现出汤显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态度。而杜丽娘唯有在梦中和鬼魂状态才敢于追求爱情,也表明汤显祖对当时涌动的个性解放潮流不足以撼动社会传统的现状的无奈。
其次,作为熟读四书五经、最终通过科举入仕的传统官员,汤显祖在作品中不自觉地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妥协态度,同时描绘了一幅他心目中的理想国。而“清乐”乡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社会,保持着农村的基本面貌,因而汤显祖仍然是循规蹈矩的官员,认同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从政传统;而杜宝屡次流露出的归隐之意是汤显祖弃官归乡意识的反映,符合中国古代士大夫向往的完美的人生设计。同时,柳梦梅高中状元作为戏剧必不可少的情节单元,说明汤显祖对读书人通过科举入仕以提高社会地位的认同,科举仍然是文人改变命运的最重要途径。
《牡丹亭》创作于汤显祖由从政转向归隐的转变时期,十余年的为官经历与政治纷争使他逐渐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与龌龊,从而在戏剧中高扬反叛姿态,通过戏剧反映黑暗的政治现实,抨击种种不公的社会现象。同时,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文人理想又使他向某些政治传统俯就,表现出对某些传统观念的认同与期许,这也是他的政治理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无法实现的诉求。因此,汤显祖在作品中的政治表达表现出了明代后期受个性解放思潮影响而又未完全超脱出传统规范的士大夫的典型性。对政治现实有着清晰认知且不愿屈从的为官者身份与明代后期的时代特征造成了汤显祖对于政治问题的矛盾态度。
总结
本文从荣格原型理论出发,通过对青柳雅春、樋口晴子和保土谷康志的典型人格解读,深入洞悉了小数主要人物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将荣格原型理论与文本的结合,让我们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好的了解,深入体会到主人公在逃亡过程中的心路发展过程,以及小人物身上散发出的巨大能量。《金色梦乡》这部作品最打动人的、所给予人的或许不是热血,也不是正义,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及对于生命的热爱。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大多数人带有目的性的对生活进行着思考与探索,步履不停的追求着人生理想,却忽视了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已经对生命的思考。《金色梦乡》不仅深刻地为我们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同时又向读者展现了人性的魅力和闪光点,让读者对人性和生命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明]汤显祖:《牡丹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2]黄芝冈:《汤显祖编年评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
[3]陈宝良:《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4]陈时龙:《明代的科举与经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5]高寿仙:《变与乱:明代社会与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6]K. C. Leung, The Peony Pavilion by Tang Xianzu, Cyril Birch, World Literature Today, Vol. 56, No. 1, Varia Issue (Winter, 1982), p. 179.
[7]王东、李晓磊:《<牡丹亭>中汤显祖的政治潜意识解读》,《电影评介》2020年第10期.
[8]刘冬梅:《政治表达与情欲伪装——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汤显祖与<牡丹亭>》,《文学前沿》2019年第1期.
[9]溯流文化:《浅析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形象》, https://www.sohu.com/a/72752797_283507.
[10]何雨:《理想寄托下的希望之梦——解读“临川四梦”中汤显祖的政治思想》,《戏剧文学》2018年第11期.
致谢
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论文的研究方向做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推荐,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及时对我遇到的困难和疑惑给予悉心指点,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改善性意见,投入了超多的心血和精力。对于老师对我的帮忙和关怀我表示诚挚的谢意!此外,还要感谢朋友以及同学们在论文编写中带给的大力支持和帮忙,给我带来极大的启发。也要感谢参考文献中的作者们,透过他们的研究文章,使我对研究课题有了很好的出发点。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7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