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摘要

乡村振兴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的重要内容。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亦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农业发展是基础,但其不仅仅依靠农业的发展,更需要乡村一二三产业即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

本文首先对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作出介绍,并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两者协同发展及其路径探究的研究现状;其次对产业振兴及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概述进行研究和评析,为本论文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然后对山东省乡村各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接着通过对山东省1995-2019年乡村相关数据构建回归模型以及进行因子分析,来探究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相关关系并对影响两者协同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两者协同发展过程中影响显著的因素;最后通过对前面的分析和总结,根据山东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有助于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非农产业;产业融合;协同发展

 第一章 绪 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以后,“三农”工作的主要目标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乡村全面发展提供内在的经济动力。农业是乡村产业的基础,但产业振兴不仅仅依靠农业的发展,更需要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是拓新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早在2015年,中央XX就围绕“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发展情况的政策措施。其中一个创新点,就是提议乡村要积极促进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根据我国的推出政策和发展经验看,要想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体系就离不开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好地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但当前我国乡村产业融合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动力、融合主体、金融财政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也面临着国内外市场、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多方面的压力,要顺利实现乡村农业非农产业协同发展并非易事。

1.1.2研究意义

山东是我国农业大省,乡村产业振兴潜力很大。近年来,山东省采取创新措施来努力促进本省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2017年省XX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两项政策实施意见的颁布,是山东省促进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乡村农业非农产业相关数据及典型案例进行研究,了解山东省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情况,对两者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性测量,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对山东省乡村农业非农产业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对促进国家总体乡村产业振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乡村产业融合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理论是在19世纪被提出的,X学者Rosenberg(1963)在对机械设备业进行研究时指出,一个技术成熟后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应用,并且会出现一个新的部门或产业从事与此技术相关的专业化生产[1]。随着研究发展,国内外学者逐渐关注起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问题。舒尔茨(1964)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路径,并为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2]。Rhodes(1993)认为农业产业化意味着劳动者本身必须具有专业技能,他们按照专业方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且这一行为要在科学专业的设施中完成[3]。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相比于西方学者关注的技术融合方面,亚洲学者的产业融合理论则更加注重农业本身。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1994) 建议要通过多种方式实践农业,除了将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主要实践对象,还要注重加工业、流通业、销售业和旅游业等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业“六次产业化”的概念[4]。对于产业融合理论,国内学者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乡村企业和工业的发展,但当时两者与农业并不密切相关,农业依旧处于弱势地位,因而顾益康(1985)认为乡村的一二三产业应实现更高层次的结合[5]。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发展,国内研究不断深入,人们普遍对“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认识达成共识。如以姜长云(2015)为代表,他认为“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是产业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产业链的延伸、产业范围的拓展和产业功能的转型,通过形成新型的技术、产业发展状态和经济模式,以促进乡村地区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的优化重组”[6]。

1.2.2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路径探究文献综述

西方XX部门主要是通过提供人力和物力援助、制定指导方针、开拓市场、专门的行政机构来支持产业融合的发展。Jeffries(2002)认为为了达到融合企业的目的,欧盟在交通、政策、公共平台服务等方面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7]。韩国学者金泰坤(2011)则提倡将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紧密衔接,通过一体化的方式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乡村就业率[8]

。成田拓未(2009)指出在日本,通过农民协会的管理,农民要以统一的方式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和出售农产品,并通过该组织提供诸如养老、医疗保健之类的社会服务[9]。这些国家的实践与探索,对进行本课题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中国学者也不断对此类问题进行探究,李玉磊(2016)通过研究日本和中国的产业融合实践,认为中国应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XX严格监管,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社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及服务支撑能力来促进各产业协同发展[10]。袁淑清基于对常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提出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分别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休闲农业和农业特色小镇来整体促进产业融合[11]。吕岩威则从路径发展的角度,针对纵向一体化、工商资本、龙头企业和电子商务平台引领路径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12]。苏毅清界定了农村三产融合的概念并讨论了其发展使农业得以获益的机制。重点认为,要加强对农业多功能性的重视,意识到横向融合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绪论。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客观的叙述。

第二部分,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概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提出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结合山东省乡村的实际情况,阐述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

第四部分,分析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程度及其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和相关性测量。本部分以山东省为例对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及影响两者协同发展的因素研究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选取山东省1995-2019年的数据,从乡村农业和非农产业即一二三产业三个主体入手,运用相关理论基础,对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山东省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情况,对两者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性测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及因子分析方法,探索影响两者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五部分,提出对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如何协调好农业与非农业的关系的对策建议。

1.3.2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文献研究法:在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的基础上,大量阅读乡村产业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农业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梳理与总结,并结合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本文的相关研究。

(2)实证分析法:搜集1995-2019年山东省乡村的详细数据,建立指标进行测算,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和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运用SPSS进行测算。

(3)规范分析法:在了解山东省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增长变动情况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相关理论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及相互促进机理,从而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或应用方面的参考。

 第二章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概述

本章节首先引出乡村振兴及产业振兴的内涵,并通过说明农业是乡村产业的基础,乡村产业振兴不仅仅依靠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使得产业及产业融合的概念得以界定。又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叙述,为后文分析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以及对测定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程度、探索影响两者协同发展因素提供了理论支持。

2.1乡村振兴及产业振兴内涵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总体要求共包含五个部分,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到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是我国提高城镇化率、缩小区域和居民间贫富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乡村产业振兴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乡村劳动力就业的直接影响力量,后者是前者的经济基础。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上,产业兴旺是农业甚至是非农产业会达到的必然发展趋势,其不是指传统农业的单一化发展,而是指充分利用乡村多样资源来挖掘农业多元价值,促进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交叉和融合,提高农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多元化。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定义,但它必定与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密切相关,产业的振兴绝不仅仅依靠农业的发展,必然也依靠非农产业的发展及两者融合发展。

2.2产业及产业融合的概念界定

产业源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它是两者随时间产生和发展的产物。产业一词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这主要取决于其存在于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在社会经济学的角度,产业一词被认为是指社会中生产和制造产品的产业部门或物质生产部门,由于这些部门在进行生产制造工作时互不干扰,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产业融合现象在产业演进的过程中随处可见,因此其并非新生事物。它最早产生于信息行业之间,是数字信息技术出现而导致的。20世纪70年代到90

年代,信息交流和数据处理技术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了传媒业间的相互融合,并且电脑的普及使互联网的应用更加广泛,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电视和音乐等各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因此,产业融合是指一种在经济和技术高度联系的基础上,各产业不断加强和优化其竞争合作关系的过程。随着不断地发展和演化,产业融合成为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产业形态与经济发展方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生于不同阶段、处于不同层次结构的各个产业相互交叉渗透,在同一个产业中再到产业链中乃至产业网中融合发展。这种形态和方式促进了产业升级的快速进步,实现了更先进的企业经营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现如今,产业不断融合共同促进发展的现象越来越多。

2.3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

促进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条件。随着社会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也受到更多的关注,各界都在尝试对两者协同发展的内涵做出界定。陈晓华指出,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是由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化管理组织带头,通过产业、要素、技术和体制的联合运作,促进农业生产与非农产业各部分的有机结合,整体实现农民收益的增加[14]。姜长云提出,要通过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来实现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该过程旨在通过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功能转型来实现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目标,通过促进资源、技术、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整合和重组,优化乡村产业的空间布局[15]。郑风田则认为其是指以农业为依托,通过产业渗透、交叉和重组的方式来延伸产业链,使农业向非农产业拓展,打造产业综合体,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实现[16]。归根结底,不同学者的不同形式的界定中,乡村产业即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融合发展都大致包含产业链延伸、技术支撑、各产业间的关联渗透和发展效益提升四个方面。

  第三章 山东省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本章节主要对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接下来实证研究的进行提供了现状框架。

3.1山东省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现状

3.1.1山东乡村农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具有巨大的振兴乡村产业的潜力,农业发展是促进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2019年,山东省乡村农业增加值达到5116.44亿元,约占全省GDP总量的7.2%,山东农业发展良好,是中国重要的粮实、棉花、油料产区及水产品、蔬果、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规模较大,分别占地800万庙和1211万亩,且农业总产值以及肉、蛋、奶、蔬果、油料产量等均位于我国前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东省乡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也在持续加快,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创新,农民增收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因此,山东省乡村农业是促进整个产业体系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它为整个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2山东乡村非农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乡村农业生产条件获得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效益提高且农民收益得到了提升,乡村经济总体上有了明显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受到自身发展局限和自然条件制约等方面的压力,农业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逐渐削弱,乡村非农产业蓬勃兴起。非农产业在乡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对乡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因此其已开始成为引领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帮助农民增收的发动机。但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第一,乡村非农产业组织小型化。目前山东省非农产业组织在初级发展阶段,小型化的组织结构,虽然在最初的产业发展中有积极的作用,但它的局限性也会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而变得更加明显。规模小会缺乏核心竞争力,开拓市场能力较弱,并且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的问题,导致经济水平提高缓慢。第二,

乡村工业整体实力较弱。在乡村工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企业经营规模小且经营管理能力不高,总的来说就是整体实力较弱。部分企业平均从业人员少,平均固定资产不高,并且企业空间布局分散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及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乡村工业企业自身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乡村各产业间的协作,不利于要素组合的优化和总体规模效益的实现,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3.2山东省乡村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3.2.1 山东省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在山东省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均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但整个产业结构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其中农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大;而非农产业中,主要的工业和服务业部分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总体上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且服务业部分相对平稳。

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农产业已成为山东省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山东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与本省农业非农产业整体步伐相比比较滞后,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仍停留在初级阶段,这对山东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和提高本省整体经济效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山东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视,从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空间优化等多方面来促进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其中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调整空间均较大。总体上,山东乡村各产业之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其发展模式调整和优化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与此同时,山东乡村产业结构在协调性、均衡性和融合性等多方面还存在不足,进一步融合调整的空间较大。从长远趋势看,山东省不仅会对乡村农业内部循环结构进行优化,也会对农业和非农产业(主指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从市场、资源和政策制定等多方面出发,加强带动农业发展,并优化提高和发展非农产业。

3.2.2 山东省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度较低。当前山东省乡村各产业间的融合度及融合水平均较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就目前情况看,山东省不同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且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结构不优。其次,农产品品种单一,农产品加工业规模较小且加工水平不够高,尤其是精深加工技术还有待提升。总体上,山东省乡村农业生产技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以初级农产品加工为主仍然是其农产品加工业所处的主要阶段。

2、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存在要素约束。目前,山东省许多地方在推进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时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要素供给不足,比如土地、劳动、资金、人才等。除此之外,一些地区在促进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中缺乏专业型人才,并且农民的文化及技能水平不高。

3、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管理体制和政策制度障碍。首先,管理体制僵化,大多数部门都将重点放在本部门的标准化管理上,而不是着眼于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实际需求。其次是缺乏统筹规划和安排,对总体规划和布局的缺乏,导致难以有序地推进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最后是部分产业政策生产导向过强,过分重视生产和加工环节的联系,而忽视了消费服务环节,因此不足以引导消费者扩大消费力度,导致忽略了以市场需求引导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章 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测度及影响因素探究

上一章对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本章开始以山东省为例对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对测度结果的分析,可以对两者融合发展发展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再利用因素指标数据来探究影响两者协同发展的显著因素。

4.1 数据与指标选取原则

在进行山东乡村农业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时,选取指标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代表性:若要使后续实证分析更加准确,指标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

(2)可获得性:我国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且情况较为复杂,获得全国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可能比较困难,所以本论文以山东省为例,选取山东省的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以此为全国性分析提供依据。

(3)可定量分析性。定量分析决定着分析过程是否能使人信服。目前我国对于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定量分析元素便不可或缺,相关指标的选取需可进行定量分析。

4.2 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测定

4.2.1 农业与非农产业数据与指标选取

(1)指标构建:根据指标选取原则以及多方考量,本文选择农业总产值做为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工业总产值和服务业总产值作为衡量非农产业即二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

(2)数据选取: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现状,选取1995-2019年山东省乡村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服务业总产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其具体数值如下:

表4-1 山东乡村各产业总产值

年份 农业总产值(百万) 工业总产值(百万) 服务业总产值(百万)
1995 931.89 942.312 714.348
1996 1090.64 1113.636 854.793
1997 1137.19 1258.948 987.615
1998 1219.85 1363.224 1078.8705
1999 1254.87 1457.728 1123.834
2000 2294.35 1629.027 1162.316
2001 2453.96 1759.9635 1307.608
2002 2526.05 1963.9665 1467.896
2003 2902.45 2248.056 1490.496
2004 3453.91 2923.965 1692.9
2005 3741.81 3544.011 2071.284
2006 4058.62 4260.366 2520.42
2007 4752.65 5054.9085 3095.056
2008 5583.98 5989.86 3727.408
2009 5953.15 6299.334 4217.976
2010 6573.77 6952.4775 5111.228
2011 7311.11 7776.351 6148.108
2012 7817.84 8289.855 7053.744
2013 8577.06 8763.885 8109.732
2014 8988.18 9080.2035 9009.604
2015 9283.92 9520.425 10228.436
2016 9075.6 9763.1919 11346.868
2017 9140.36 10132.1147 12501.52
2018 9397.39 10175.8545 13669.872
2019 9671.67 10343.3081 15056.068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

4.2.2模型构建

(1)多元回归分析法

多元回归分析是指对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基本思想是: 虽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没有严格的、确定性的函数关系,但可以设法找出最能代表它们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形式。它是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可以做到:确定几个特定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若存在,找出合适的数学方程式来进行表达;进行因素分析,例如在对于共同影响一个变量的许多变量(因素)之间,找出哪些是显著性影响因素,哪些是非显著性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又有什么关系等。

(2)农业与非农产业融合的相关性测定

根据研究的目的,将乡村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总值作为解释变量,农业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对两个总体进行二元线性回归,分析乡村工业和服务业对农业的影响程度,从而探究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相关程度。具体回归结果如下:

表4-2 回归结果

变量 系数 Sig.
(常量) 870.176 .000
工业 0.803 .000
服务业 0.037 .040

此回归结果表明,工业与服务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呈线性相关关系,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前提下,工业与服务业均为影响农业总产值的显著性因素,但工业的影响程度更高。以上说明,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农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的相关性更强,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相对弱一些。

(3)测度结果分析

表4-3方差分析

模型 平方和 df 均方 F Sig.
1 回归 240249417.83 2 120124708.92 1131.252 .000a
残差 2336121.85 22 106187.36
总计 242585539.69 24

此表显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该回归模型的显著检验P值为0.000,小于0.05,所以该回归模型是显著的。

表4-4 模型汇总
模型 R R 方 调整R 方 标准估计的误差
1 .995a .990 .989 325.864016

此表中,该回归模型调整后的R2为0.989,说明此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

2c6b73de60da053dc005fa9ec8e42733  图4-1回归标准化残差的标准P-P图

此回归模型的标准P-P图如上,表明此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

4.3 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探究

4.3.1 变量及数值选取

(1)变量选取

①解释变量。本章将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乡村旅游消费额、金融机构农业投资、农业科技成果数量、乡村零售业销售额、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批发业产值7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根据数据选取的系统性,从多个角度进行变量的选取。

其中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属于非农产业中的工业因素,乡村旅游消费额、乡村零售业销售额和农产品批发业产值属于非农产业中的服务业因素,金融机构农业投资和农业科技成果数量两个指标因素分别代表金融方面和科技方面的影响。

②被解释变量。本论文将选取上文收集到的山东乡村各年度的农业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

(2)数据选择:选取山东乡村1995-2019年度的各选择变量数值,即7个解释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为山东统计年鉴。

4.3.2多元回归分析

(1)模型形式的确定

为了更好的对山东乡村农业非农产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探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来分析选取的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相关程度,从而得出哪些变量是显著性影响因素。

(2)回归结果

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测算,具体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4-5 回归结果

变量 系数 Sig.
(常量) -1495.095 .025
农业科技成果数量 -.527 .049
零售业销售额(亿元) -.163 .082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555 .000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24.110 .043
乡村旅游消费额(亿元) .511 .050
金融机构农业投资 6.506 .034
农产品批发业产值 .093 .045

此回归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前提下,选取的7个变量中:零售业销售额的检验P值大于0.05,为非显著性因素。而农业科技成果数量、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乡村旅游消费额、金融机构农业投资、农产品批发业产值均为显著性影响因素,对农业总产值影响较大,从而说明在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融合发展中,以上因素

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显著性影响因素中,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和农业科技成果数量影响因素的系数均为负数,似乎于常理不符,这可能是因为,乡村机械化率提高更大程度上是指农作物耕种效率提高,并不意味着农业总产值就会增加,在多方因素同时作用的情况下,其系数可能会为负数,但此因素仍是在促进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另外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这个影响因素,可能由于目前科技成果中大多数指的是工业机械方面的进步,而对于科技软实力比如农作物耕种技术、生物技术等研究不够,所以会出现系数为负的情况,值得深思考虑。

(3)回归模型拟合情况

表4-6 模型汇总
模型 R R方 调整R方 标准估计的误差
1 .999a .998 .998 68.6674358

此表中,该回归模型调整后的R2为0.998,说明此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

b07f32b4f856ec5a81fe13252701d4f2  图4-2回归标准化残差的标准P-P图

此回归模型的标准P-P图如上,表明此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

(4)回归分析结论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结果,结合具体的经济情况,对结果进行经济意

义分析,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①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②农业相关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业、批发业和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协同。

③金融机构对乡村农业的投资促进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这说明金融相关政策在乡村产业融合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4.3.3 因子分析

(1)模型形式的解释与确定

因子分析法是从研究变量内部相关的依赖性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观测变量进行分类,将相关性较高,即联系比较紧密的分在同一类中,而不同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那么每一类变量实际上就代表了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其基本目的就是用分类后的少数几个因子去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

因此,在对所选取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进行线性回归的基础上,得出对因变量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进一步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显著性变量中本质相同的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提取共性因子。

(2)因子分析结果

表4-7 KMO 和Bartlett 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 度量。 .763
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422.167
df 15
Sig. .000

KMO检验式用来比较变量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经过KMO检验,本次检验结果为0.763大于0.6,说明变量间存在着相关关系,Bartlett球性检验是用来检验相关阵中各变量间的相关性,是否为单位阵,即检验各个变量是否各自独。结果显示Sig.<0.05时,说明各变量间具有相关性,因子分析有效。

表4-8公因子方差
初始 提取
农业科技成果数量 1.000 .974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1.000 .975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1.000 .936
乡村旅游消费额(亿元) 1.000 .973
金融机构农业投资 1.000 .964
农产品批发业产值 1.000 .958

每一个变量都可以用公因子表示,而公因子表达的大小就是公因子方差表中的“提取”,“提取”的值越大说明变量可以被公因子表达的越好,结果显示均大于0.5且“提取”的值较高,即可以说能够被表达。

表4-9解释的总方差

成份 初始特征值
合计 方差的% 累积%
1 4.598 86.639 86.639
2 1.120 4.672 91.311
3 .175 3.908 95.219
4 .090 2.497 97.716
5 .017 2.279 99.995
6 .000 .005 100.000

解释的总方差就是指因子对于变量解释的贡献率,此表最后一列表示的是贡献率,第三个因子就可以将变量表达到95.219%,说明表达的效果很好。

db5e418ba23166e5cf87cfddfcee5590  图4-3 碎石图

表4-10旋转成份矩阵
成份 1 2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928 .025
乡村旅游消费额(亿元) .986 .051
农业科技成果数量 .020 .995
农产品批发业产值 .979 .058
金融机构农业投资 .892 -.399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981 -.113

碎石图和旋转成分矩阵图表明,通过因子分析,将多元回归分析中得到的6个显著性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个主成分因子,其中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乡村旅游消费额、农产品批发业产值、金融机构农业投资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可归为一类,剩下另一个因子主要是农业科技成果数量。通过此结果说明,乡村农产品相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金融投资的增加及农业机械化率的提高均会促进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这些因素都是从量的方面即促进农民增收和国内生产总值方面来整体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另一个重要影响方面就是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技术的发展和支撑将很大程度的促进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渗透、融合和创新发展。

 第五章 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结论及建议

  5.1 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结论

通过对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总体相关程度的研究,得出工业与服务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呈线性相关关系,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前提下,工业与服务业均为影响农业总产值的显著性因素,但工业的影响程度更高。总体说明,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农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的相关性更强,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相对弱一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两者协同发展的因素进行探究,通过对指标的选取和分析,得出有六种指标对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有显著影响,并通过因子分析,这六种显著指标因素被分为两种主成分因子,其中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乡村旅游消费额、农产品批发业产值、金融机构农业投资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归为一类,剩下的另一个因子是农业科技成果数量。此结果说明,乡村农产品相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金融投资的增加及农业机械化率的提高均会促进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这些因素都是从量的方面即促进农民增收和国内生产总值方面来整体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另一个重要影响方面就是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技术的发展和支撑将很大程度的促进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渗透、融合和创新发展。

5.2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5.2.1以旅游休闲农业促进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

旅游休闲农业是乡村农业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它通过利用农业资源与休闲旅游有机融合的方式来促进自身发展,是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体现。山东省乡村农业资源丰富,拥有淳朴的民风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因此,其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休闲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此,山东省可以充分利用旅游休闲资源,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农业。跟随当今发展潮流,可以综合运用休闲农业与互联网、乡村旅游两者结合的方式,创造出本省特有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将蔬果采摘

、美食品尝、民俗体验等纳入乡村特色体验线路的环节中,以此可以引导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等购物消费,增加乡村旅游业收入,并进一步促进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

5.2.2以农产品加工业深化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与非农产业即加工工业的有机结合。它的发展可以拓展农业综合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促进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扩大以优质农产品生产为基础的农业加工基地,使乡村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并增强经营能力和农产品加工能力,其中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引领乡村农产品销售市场快速发展。山东省在推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过程中,要结合本省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帮助大型农业企业整合农产资源,在整个产业链建设中打造加工业主体,以促进产业集约化发展。此外,要进一步推进加工业与贸易业的融合发展。以乡村加工业为依托,将农产品供应和商贸服务融入其中,通过农业加工业来带动农产品商贸服务,农产品商贸服务来促进农业加工业,从而促进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

5.2.3强化财政金融对产业融合的扶持作用

根据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需要,对于此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相关部门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发挥资金对产业融合主体的扶持作用。将农业补贴的重点更加放在乡村产业融合主体上,并设立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专项基金,为对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作出贡献的经营主体提供补助。此外,山东省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适用于各地的金融政策。金融政策重点应是解决融资难问题,其是推进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一要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加金融机构的服务供给。比如尽可能增加新型乡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开展产业链融资服务等。二要增加乡村融资途径。比如加大XX机构对涉农企业发债规模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为促进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投入资金。

5.2.4加大科技对乡村产业融合的投入力度

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起先导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其在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带动作用和支撑作用,现代农业与工业制造技术、信息服务技术等科技的融合度越高,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发展越协同。因此对于促进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加大科技对产业融合的投入力度是不可或缺的。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一要建立人才培育和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基金。支持参与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科技人员进行培训和交流,更好地提升创新能力。二要推进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中的新技术推广应用。完善科技推广应用方面的政策,对乡村科技成果发展提供基金支持。三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建设。争取加快建立区域性的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协调区域内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

5.2.5以工业为主服务业为辅增强农业与外部产业融合

在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相关研究中,乡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均对农业发展造成自显著的影响,其中工业的影响更大。因此,在促进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中,要坚持发展以工业为主服务业为辅的路线,当前要大力发展工业,比如着重加强对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增加来促进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同发展;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如增加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要注重服务业如农产品批发业和旅游业等对农业发展的促进,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前乡村服务业对农业发展较弱的影响,乡村更需要大力发展新型生产性服务业。

 参考文献

[1] Rosenberg N.Technol 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1840-1910[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63(23): 414-446.

[2]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Rhodes V.J.Industri alizati on of Agri culture:Discussi 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 culturalEconomics, 1993, 75 (5 ):1137-1139.

[4]今村奈良臣.把六次产业的创造力作为21世纪农业产业[J].月刊地域制作,1996(1):89.

[5]顾益康.农村工业化必须与农业集约化同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85(8):7-10.

[6]姜长云.推进农村三次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N].经济日报,2015-04-11(008).

[7]Davies E.T, Gilbert D.C.A case studyof the devel opment of farm tourism in Wal es[J].Touri sm Man agement, 1992,13(1):56-63.

[8]金泰坤,许珠宁.农业的六次产业化和创造附加价值的方案[M].首尔: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2011.

[9]成田拓未.日本农协的发展经验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启示[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0]李玉磊,李华,肖红波.国外农村一二三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2016(06):20-24.

[11]袁淑清.农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常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分析[J].上海农村经济.2020(10):42-46.

[12]吕岩威,刘洋.推动农村一二三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10):38-43.

[13]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08):17-28.

[14]陈晓华.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户业融合发展[J].

农村经营管理,2015(12):6-9.

[15]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18-22.

[16]郑风田,崔兴海,程郁.产业融合需突破传统方式[N].农民日报,2015-09-12.

 谢 辞

时光荏苒,毕业在即。心中感慨颇多,最想要表达的就是感谢。

首先,感谢老师,在我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耐心和悉心指导,不厌其烦的帮助我指导我,让我受益匪浅。在此对辛苦付出的万老师道一声真挚的感谢!

其次,真诚地感谢我本科期间的每一位任课老师,他们言传身教,不但授予我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赋予我了宝贵的人生经验。

最后,感谢我的各位同窗,在共同努力学习的时光中,他们使我的生活更加充盈和饱满。深深地感谢我的父母,在我学习成长道路上给予的无私的支持,坚定了我追求理想的信念。

在此特别需要向万学军老师表示最最衷心的感谢!

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山东乡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7月21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6328.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7月5日
Next 2023年7月2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