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于城镇化建设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经七次提到,报告中明确了2020 年要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城镇化进程息息相关。对于我国国情来讲,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新型城镇化也符合当前社会形势,农民作为直接参与者在其中受益,则会激发其投入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本文首先对乡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作出介绍,并梳理了国内外对城镇化发展的研究现状;其次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增收发展的相关理论及概述进行研究和评析,为本论文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然后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接着利用收集的有关数据做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乡村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若干未解决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前面的分析和总结,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助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增收问题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农民增收;相互促进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城镇化进程十分重视人为因素,注重满足群众发展趋势的要求。城镇化建设与农民增收有着巨大的关联,而党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问题。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城镇化的发展也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也符合当前中国农村的发展趋势。作为直接参与者,农民将从中受益,这将激发他们为城镇化发展投资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城镇化建设与农民增收共同发展的结果。
1.1.2研究意义
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趋势的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重大困难,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现行政策。此外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学术研究和讨论也非常的活跃,发表过许多理论和看法。但是就目前农村家庭的人均收入现状而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仍然十分缓慢,城乡贫富之间的差距也非常的大。除此之外,有关农民目前的创收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质疑。因此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有效地增加我国农村家庭的收入,以及如何为城镇化进程选择道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Peru)的“增长极点理论”强调,由于城镇地区的集聚,具有良好发展趋势的核心部门和公司已成为经济活动的管理中心,发展趋势已成为极点。随着“增长极”的发展趋势,人力资本、资产、技术等因素将集中在“城镇化进程”上,经济活动将慢慢聚集在室内空间的几个大城市中。然后产生了一个“电磁场极”,它可以引起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源效应,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趋势,也可以促进周围城市的经济发展(FrancoisPerroux,1949)[1]
。因此,在城市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大城市的集聚效用,蔓延效用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本吸收工作能力将继续提高(Abdel-Rahman,1990)[2]。
马克思的城乡发展关系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对立关系会消弱,逐渐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3]。吉利斯在论述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时就曾指出两者是相互需要,缺一不可的。如果不平衡增长过头,就会受到损害[4]。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也提出了,在工业发展前提下发展城乡结合的道路[5],其着眼于城市和农村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试图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形态。1954年,刘易斯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提高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6]。
在讨论城镇之间的关系时,巴纳考虑了发展趋势和农村视角,将农村与大城市融为一体。以兼职农民为主要参与者,仍然在大城市享受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趋势是农牧业。在工业大城市中,援助的重点发展趋势分散在农村的二、三线城市。这是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完成城乡相互补充和发展的趋势,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趋势,从而加快发展步伐。农村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提高了兼职农民的收入[7]。
拉文斯坦的“推拉式”方法[8]强调,农村人力资本从农业和畜牧业向城市户籍的转变以及农村地区向大城市的转变是农村内部扭曲和外部扭曲的结果。农村的扭曲力量包括农村人口增加过多,农村的工资水平略低。大城市的弹性是大城市有很多工作,劳动报酬高,生活水平高。“推拉式”的基本理论从大城市和乡村的角度显示了农村劳动力移民的抗扭性和抗拉性。
1.2.2 国内文献综述
中国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城镇化进程与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研究。根据计算,胡鞍钢发现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本向非农业产业的转移,并增加了居民的总收入。转型过程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9]。程璇(2012)认为,农村家庭缺乏就业是制约农村家庭创收的直接因素。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可被视为增加居民收入的战略选择[10]
。宋元亮、肖卫东运用动态计量验证投资模型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收入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进程与居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正向互动反应作用,其长期反应作用水平更加明显和稳定[11]。选择协整分析、误差校正实体模型和分位数回归对数关系实体模型对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收入增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具有长期的动态平衡。因此,城镇发展趋势已将居民收入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农民的创收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趋势及其因果关系。因此,城镇化进程对农民创收的影响非常大,城镇化进程的长期现行政策要优于其短期现行政策,而城市化进程对农民创收的影响则更大,所以农民应充分利用(梁春梅等,2008)[12]。
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和学者使用经济发展的五网格数学实体模型来创建扩展的CD覆盖范围。数据显示,城镇化率对农民纯收入的增长贡献达22.49%(陈明峰,2007)[13]。在这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联系,加速农村人力资本向城镇的转移。它不仅符合城镇发展趋势的一般规律,而且充分实现了农村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从而增加了收入(周良民,2009)[14]。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绪论。对有关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叙述,总结世界各国有关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对乡村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收入水平转变的科学研究。
第三部分,对农民创收的科学研究,以促进城镇化进程。
第四部分,对乡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增收问题发展的作用机理和效果进行分析。本部分以我国东西部省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增收现状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选取有关省份2000-2019年的数据,分别运用城镇化率和农民收入来测度城镇化与农民增收两者的关系。利用数据构建回归模型,然后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乡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增收发展的作用机理和效果。
第五部分,对乡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民增收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
1.3.2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文献分析法。根据许多与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基本理论和农民的创收问题有关的阅读文章,我们对科学研究问题和相关的理论基础有了全面的了解。其次充分利用在线数据库查询,并根据知网、维普、Web of Science等收集相关参考文献、出版物、硕士论文和国外参考文献。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合理的梳理与结论,结合现实的实际情况,进行本文的相关研究。
(2)实证分析法。以《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部分典型案例调查,以及SPSS软件进行数据操作,运用线性回归模型与相关分析方法,以及测量乡村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与农民收入的增长变化情况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通过比较分析与制度分析方法,总结归纳乡村城镇化与农民增收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机理,进而根据以上分析所得结论,提出两者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改革建议。
第二章 城镇化进程及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研究
本章节首先对城镇化一词做出阐述与定义,对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以及对城镇化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为后文分析我国东西部省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收入得到增长的作用机理和效果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
2.1城镇化概念的提出
城镇化进程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进步的发展及其产业布局的调整,使社会发展已由传统的农村型社会发展模式像以城镇发展模式转变。现如今的城镇化发展是农业和畜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业产业转变,这些非农产业作为当代城镇社会的主导发展正在慢慢改变整个历史时间进程。 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应用并扩展了“城镇化过程”的这一概念。在之后的科学研究中,他首先提出了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定义,并得出了许多影响很大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城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中国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农民增收方面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城镇化建设与农民增收两者现如今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着各自的发展。
2.1.1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规章制度的转变,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战略不断得到调整和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环节:首先,农村人力资本转移主要是由乡镇企业在1980年后推动的,它是小城镇建设的战略定位。第二是1990年后提出的沿海大城市发展战略。第三是“十一五”总体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城镇群的发展战略,城市圈的合理布局已成为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手段。第四是“十三五”的总体规划,中国明确指出了加快二、三线城市发展趋势的步伐,以及确保质量和增长的发展趋势。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基于“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应当坚持从事实中寻找真相,遵循城镇化进程的规律性,提高城镇化进程的质量,在城镇化进程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促进居民收入的增加。
2.1.2城镇化进程的意义
城镇化进程是人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发展趋势,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指标。积极、妥当、稳健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强国梦想具有积极意义。城镇化进程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智能化具有积极意义,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对于农民增收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聚集,从而扩大了农产品消费群体,最终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不断得到提升。
2.2城镇化进程与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化
2.2.1城镇化进程下农民收入的现状
表2-12011-2019年全国城镇化率及农村农民人均收入状况
年份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城镇化率(%) | 51.27 | 52.57 | 53.73 | 54.77 | 56.1 | 57.35 | 58.52 | 59.59 | 60.6 |
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元) | 7393.9 | 8389.3 | 9429.6 | 10488.9 | 11421.7 | 12363.4 | 13432.4 | 14617 | 16020.7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2-2全国居民按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组别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东部地区 | 23658.4 | 25954 | 28223.3 | 30654.7 | 33414 | 36298.2 | 39438.9 |
中部地区 | 15263.9 | 16867.7 | 18442.1 | 20006.2 | 21833.6 | 23798.3 | 26025.3 |
西部地区 | 13919 | 15376. 1 | 16868.1 | 18406.8 | 20130 3 | 21935.8 | 23986.1 |
东北地区 | 17893.1 | 19604.4. | 21008.4 | 22351.5 | 23900.5 | 25543.2 | 27370.6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2-1数据表明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不断得到增加。表2-2数据表明虽然中国的城镇化率不断得到提高,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与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还是有着非常大。所以说,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使农民增收得到均衡发展还需要去不断进一步探究。
2.2.2城镇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1.缺少外派劳务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自二十世纪末以来,农村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移民的趋势,大多数的农民都选择去大城市工作赚钱。近年来,农民在收入方面遇到了新的问题,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趋势,劳动公司对员工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因此很难在当今的劳动力市场找到高收益的工作。此外,随着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大城市工作以赚钱的农村劳动力的日常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一些流动人口的收入增长率不及日常生活费用的增长率,农民返回家乡的情况已经发生。
2.农业现代化对农民创收的影响相对有限。在食品生产安全问题上,现代农业对我国发展趋势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即使农民可以通过增加农业收入来提高对中国农产品的需求,也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农业现代化的帮助,农业产品的成本不会因此而增加。当销售市场需求没有显著扩大时,价格上涨必须与农产品产量下降直接相关。而食品价格下跌的关键是由于农产品和副产品的产量增加,这导致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当农产品低产时,农民的收入就不容易增加。从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的国际影响来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可以提高竞争力,但是如果我们想以此方式增加居民收入,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3.XX部门无法进行金融投资。一些专家和教授对此问题进行了专业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均有较大提高,在帮助农民和服务农民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综合实力。如果XX部门继续明确提出有利于农民的政策,以确保食品生产的安全并继续增加农民的积极性,那么这种方法在中国是可行的。但是如果仅靠XX部门对农牧业的投资来获得农民的收入,这种方法目前还无法完成。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牧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为了应付如此巨大的总数,很明显凭借国家补贴农业和畜牧业来完成农民的创收是不可能的。
4.城镇化发展是必然趋势。结合以上分析,农民的收入不能仅靠在城市工作,现代农业或XX部门的资本投资来获得。在城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持续的促进可以使农村人口有序流动,从源头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在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率是63.89%,如果该指标的价值增加1%,将导致居民收入增加2%。不难看出,为了从源头上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城镇化进程是必然趋势。
2.3城镇化道路的路径选择分析
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多要素、多阶段、复杂的整体过程。尽管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进程的趋势和总体方向都是相同的,但实际上完成城镇化进程的道路却千差万别,发展方向也各不相同。改革开放后,由于保护城乡差距的历史发展趋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差异,城镇化的概念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城镇化发展意味着相对发达的大城市和相对落后的村庄可以摆脱彼此的要塞,逐步完成资源配置和规模经济的合理配置,并促进生产主力在该地区的有效传播。现如今我们应该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城乡融合发展,从而加速城镇化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得到提高。
第三章 农民增收助推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本章节主要介绍农民增收助推城镇化进程的成因以及农民增收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机理,从而使农民增收与城镇化发展得到相互促进。
3.1农民增收助推城镇化进程的成因
在中国,城镇化过程自始至终被视为一种自动控制。尽管该项目既复杂又特殊,但是有必要区分基本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以基本矛盾为难题的根本点和切入点。今天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相对集中,如农牧业生产过程中成本的不断增加,供求关系的结构分歧,农业综合化速度的不断提高等。在农村地区人口众多,土地资源贫乏,其它差异也在加剧。许多村庄的人力资本已经向外迁移,“空心村”和“老龄村”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农民的切身利益逐渐多样化,农业和畜牧业的资源外流持续增加。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农业行业存在很大的可变性,在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和畜牧业尚未完全智能化。我国颁布了许多使农民受益的政策,并废除了农业税和其他关税。但是相关农资的供应成本却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这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的成本不断飙升,农牧业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对有限。
3.2农民增收是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
在城镇化进程中,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已成为基础设施和城镇化的切入点,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城镇化进程的总体方向。应该强调的是,只有那些认为可以期望获利的农民才会对参与城镇化进程有更高的热情。在城镇化发展中如何使农村人力资本实现持续创收。首先,如果要完成农村人力资本的创收,就应该完成农牧业的创收。增加农牧业的人力资本平衡当前农牧业的供求关系,整合农牧业的整个产业链,从而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并增加了可获利的利润空间。其次,完成农民增收要完成工业生产的创收。在农村地区许多人力资本向大城市流动的情况下,隐藏的是伪城镇化过程的特征,而不是真正的城镇化过程的特征。为了完成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力资本应返乡,完成人力资本的返还和资产积累,并协助建设属于自己的工业生产的新农村地区。
第四章 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章开始以我国东西部省份的各项有关数据对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开始测度,通过对测度结果的分析,然后利用得到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此来研究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4.1数据的选取与变量构造
因为城镇化率是评价城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所以本文用城镇化率来替代城镇化发展指标。城镇化率通常用城市人口和镇驻地聚集区人口的数量占全部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和城镇地区的聚集程度。采用数据城镇化率和农民人均收入均来自2001-2019年江苏省和甘肃省统计年鉴。以城镇化率为自变量、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为因变量进行对两者关系的实证分析。
采用江苏省2001-2019年份江苏省家庭营业性中农业收入占比和家庭营业性中非农业收入占比的有关数据与城镇化率的变化做非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城镇化率与农民家庭营业性收入之间的关系,最终发掘城乡融合发展规律。
4.2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增收回归模型的构建
表4-12001-2019年甘肃省城镇化率与农民人均年收入
年份 | 人均年收入(元) | 城镇化率(%) |
2001 | 1508.6 | 24.51 |
2002 | 1590.3 | 25.96 |
2003 | 1673 | 27.38 |
2004 | 1852 | 28.61 |
2005 | 1980 | 30.02 |
2006 | 2134 | 31.09 |
2007 | 2328.92 | 31.5 |
2008 | 2723.8 | 32.15 |
2009 | 2980.1 | 32.6 |
2010 | 3424.7 | 36.12 |
2011 | 3909 | 37.15 |
2012 | 4507 | 38.75 |
2013 | 5588.8 | 40.13 |
2014 | 6276.6 | 41.68 |
2015 | 6936.2 | 43.19 |
2016 | 7456.9 | 44.69 |
2017 | 8076.1 | 46.39 |
2018 | 8804.1 | 47.69 |
2019 | 9628.9 | 48.49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表4-22001-2019年江苏省城镇化率与农民人均年收入
年份 | 人均年收入(元) | 城镇化率(%) |
2001 | 3778 | 42.6 |
2002 | 3972 | 44.7 |
2003 | 4229 | 46.77 |
2004 | 4740 | 48.18 |
2005 | 5258 | 50.11 |
2006 | 5791 | 51.9 |
2007 | 6533 | 53.2 |
2008 | 7322 | 54.3 |
2009 | 7962 | 55.6 |
2010 | 9067 | 60.58 |
2011 | 10744 | 61.9 |
2012 | 12133 | 63 |
2013 | 13521.3 | 64.11 |
2014 | 14958.4 | 65.21 |
2015 | 16256.7 | 66.52 |
2016 | 17605.6 | 67.72 |
2017 | 19158 | 68.76 |
2018 | 20845.1 | 69.91 |
2019 | 22675.4 | 70.61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和数据信息分析[15],建立一个可靠的模型得出江苏省和甘肃省农民收入与城镇化率的散点图可以看出两省份农民收入与城镇化率存在线性相关。
图4-12001年到2019年江苏省城镇化率与农民人均收入散点图
图4-2 2001年到2019年甘肃省城镇化率与农民人均收入散点图
用自变量X表示城镇化率,用因变量Y表示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建立回归模型:Y=а+βX
模型1分析的结果:Y=‐26700.67+645.632X
模型2的分析结果:Y=‐8159.785+346.483X
表4-32010年-2019年甘肃省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在家庭营业性收入中的占比情况
年份 | 农村居民家庭农业收入占比 | 农村居民家庭非农业收入占比 |
2010 | 85.45% | 14.55% |
2011 | 84.50% | 15.50% |
2012 | 84.77% | 15.23% |
2013 | 85.48% | 14.52% |
2014 | 83.06% | 16.94% |
2015 | 81.76% | 18.24% |
2016 | 80.49% | 19.51% |
2017 | 78.80% | 21.20% |
2018 | 76.25% | 23.75% |
2019 | 74.59% | 25.41%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表4-4江苏省家庭营业性收入中的农业收入占比与城镇化率
年份 | 城镇化率 | 农业收入占比 |
2001 | 42.60% | 65.43% |
2002 | 44.70% | 65.42% |
2003 | 46.77% | 65.40% |
2004 | 48.18% | 67.84% |
2005 | 50.11% | 64.85% |
2006 | 51.90% | 61.69% |
2007 | 53.20% | 61.12% |
2008 | 54.30% | 60.82% |
2009 | 55.60% | 58.53% |
2010 | 60.58% | 57.37% |
2011 | 61.90% | 57.08% |
2012 | 63.00% | 56.73% |
2013 | 64.11% | 54.20% |
2014 | 65.21% | 52.32% |
2015 | 66.52% | 52.40% |
2016 | 67.72% | 53.28% |
2017 | 68.76% | 52.73% |
2018 | 69.91% | 50.62% |
2019 | 70.61% | 58.97%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表4-5江苏省家庭营业性收入中的非农业收入占比与城镇化率
年份 | 城镇化率 | 非农业收入占比 |
2001 | 42.60% | 34.58% |
2002 | 44.70% | 34.57% |
2003 | 46.77% | 34.60% |
2004 | 48.18% | 32.16% |
2005 | 50.11% | 35.15% |
2006 | 51.90% | 38.31% |
2007 | 53.20% | 38.88% |
2008 | 54.30% | 39.18% |
2009 | 55.60% | 41.47% |
2010 | 60.58% | 42.63% |
2011 | 61.90% | 42.92% |
2012 | 63.00% | 43.27% |
2013 | 64.11% | 45.80% |
2014 | 65.21% | 47.68% |
2015 | 66.52% | 47.60% |
2016 | 67.72% | 46.72% |
2017 | 68.76% | 47.27% |
2018 | 69.91% | 49.38% |
2019 | 70.61% | 41.03%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在表4-4和表4-5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化率与农业收入占比的关系中,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业收入占比不断降低最终稳定在某一固定值附近。而在城镇化率与非农业收入占比关系中,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非农业收入的占比不断上升最终也是稳定在某一固定值附近,这种变化关系符合非线性回归模型。所以在农业收入占比与城镇化率中,以城镇化率为因变量、农业收入占比为自变量,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在非农业收入占比与城镇化率中,以城镇化率为因变量、农业收入占比为自变量,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Y=ax2+bx。
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来代替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利用SPSS软件得到结果如下:
模型 | R | R方 | 调整后R 方 | 标准估算的误差 |
1 | .897a | .804 | .793 | 4.15471% |
a.预测变量:(常量), 农业收入占比平方的倒数 | ||||
模型 | 未标准化系数 | 标准化系数 | t | 显著性 | ||
B | 标准误差 | Beta | ||||
1 | (常量) | 13.018 | 5.492 | 2.370 | .030 | |
农业收入占比平方的倒数 | 15.246 | 1.825 | .897 | 8.353 | .000 | |
a. 因变量:城镇化率 |
模型 | R | R方 | 调整后R 方 | 标准估算的误差 |
1 | .906a | .821 | .811 | 3.96610% |
a.预测变量:(常量), 非农业收入占比平方 | ||||
模型 | 未标准化系数 | 标准化系数 | t | 显著性 | ||
B | 标准误差 | Beta | ||||
1 | (常量) | 25.639 | 3.792 | 6.762 | .000 |
非农业收入占比平方 | 188.583 | 21.323 | .906 | 8.844 | .000 | |
a. 因变量:城镇化率 |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江苏省的城镇化率与农村居民家庭农业经营收入占比和农村居民家庭非农业经营收入占比关系都是显著的。在表4-4和表4-5中我们可以看出江苏省家庭农业经营收入中农业收入占比不断下降非农业收入占比不断提高,而且根据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实验论证可以得出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农业收入占比和非农业收入占比会趋于稳定,城镇化水平达到一种城乡融合的发展水平。
4.3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增收问题的实证分析
4.3.1对回归结果的检验
模型1的判定系数R2=0.908和模型2的判断系数R2=0.955,表明模型自变量X能解释因变量Y变化的90.8%和95.5%,表明这个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江苏省和甘肃省城镇化建设对农民增收起到促进作用。F检验值F1=168.615、F2=358.691,P值都为0表明回归方程非常显著,表明方程反映城镇化率X和农民人均收入Y之间的指数曲线模型是成立的。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情况下,江苏省家庭营业性收入中农业收入占比与非农业收入占比与城镇化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可以看出P值为0小于0.05,说明家庭营业性收入中农业收入占比与非农业收入占比与城镇化率之间关系性显著。
4.3.2对回归结果的分析
江苏省和甘肃省的城镇化率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高度相关,并且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这充分表明,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居民收入也逐渐增加。从创建的数据模型可以看出,尤其是江苏省城镇化率在60%以上时,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因此,就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而言,城镇化发展是强大的推动力。在江苏省城镇化率与农民农业收入和农民非农业收入占比的实证分析中R2的值分别为0.804和0.821说明江苏的城镇化率与农民农业收入占比和非农业收入占比关系显著,可以得出当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长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4结论
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下,中国的城镇化率也不断得到提高,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得到提升。但是由于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普遍低于东部地区,东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还是非常的大。在江苏省和甘肃省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占比和非农业收入的占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东西部地区现如今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是不一样的。与江苏比较,表4-3可以看出甘肃的农业与非农业占比在持续一致的向非农占比增加变化,这说明在甘肃的城镇化是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向城市转移,农业随之下降,这还没有到达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城镇化模式也是主要以转移型城镇化为主。而江苏省农村居民在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进入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城镇化模式主要是就地集聚形成小城镇,农业附加值相对提高,农业与非农业收入占比稳定了。
第五章乡村城镇进程中农民增收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上一章我们对乡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章基于上文的研究结果以及结合其他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对乡村城镇进程中农民增收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5.1进行制度创新与企业发展
西部地区应加快体制创新步伐,消除农民的忧虑。城镇的发展趋势与产业链和人口的积累密不可分,中西部地区必须按照户籍制度改革,诊疗规定、学生就业规定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等制度和机制进行创新,进一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全面转型。在西部地区家庭经营性收入对于农民来说非常重要,而家庭经营性主要是指农民在从事农业、林业、渔业等方面的收入。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但是沙漠化非常严重,国家应该注重西部地区沙漠化治理,扩大农牧业规模发展趋势,完善农牧业社会保障体系,完成小规模纳税人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有机化学联系,最终使收入得到提升。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农民的非农业性收入在农民年人均收入中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农民的非农业性收入很大一部分又来源于本地的企业。在21世纪,公司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生存和发展趋势非常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所以说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只有企业得到好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才能得到保障。
5.2XX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
西部地区资产相对较差,经济实力较弱内部驱动力体系不足,必须由XX部门特别是中央财政局实施。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区域的不平衡发展趋势,不仅是整个历史时期的沉积和延续,而且是当前政策发展战略的指导作用的结果。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对我国东部地区投入了大量资金以及实施了各种各样的恩惠政策,这些举措都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尽管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西部大开发政策,但实质性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仍然不足。在医疗、就业、交通、人才引进、社会保障等方面国家应该对西部地区进一步去扶持,应该积极贯彻国家东西部定点帮扶政策,使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得到质的提升,从而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充分的保障。
5.3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在西部地区有必要完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体系,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资金和政策的投入,促进优秀人才土地资源的双重流动。在东部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更能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在我国东部农村地区现在主要是以中小城镇模式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更能够使农村地区的人口得以聚集,非常符合中国现如今的城镇化建设。东部中小城镇之所以得到了快速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东部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健全,人民的各方面生活都能得到切实的保障。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也应该像东部地区这种发展模式转移,现如今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口主要是向中大城市转移,农村人口造成严重流失。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加快城市中农民返乡进程,从而使西部农村地区人口慢慢得到聚集,从而使西部农村地区向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一样充满活力,最终带动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
参考文献
[1]Francois Perroux. A note on the notion of growth pole[J]. Applied Economy, 1949(20).
[2]聂华林,李泉.中国西部城乡关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5.
[3]李泉等.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4).
[4]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2.
致谢
行文至此,意味着我的四年大学生活即将落幕,始于2017年金秋,终于2021年夏。时间就是这么让人猝不及防,当年不以为然,总觉得来日方长,不想太过匆匆,纵有万般不舍,但仍心存感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首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从选题到开题报告,论文撰写到论文修改一系列工作,每一步都离不开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引其流时思其源,成吾学时念其师,再次衷心感谢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感谢每一位老师的教诲,向所有老师表示我深深的感谢与崇高的敬意。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其次要感谢一起度过大学四年的舍友和同学们,谢谢你们在学习上给予的鼓励和支持,在生活上给予的帮助和开导。你们是我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祝同学们前程似锦,平安顺遂。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最后感谢一直默默支持我的父母,谢谢他们二十多年对我的悉心教导和关心爱护,在我遇到困难时给我鼓励让我有直面未来的勇气。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感谢和各位的不期而遇,山高水长,我们未来见。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6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