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直至今日,古代书论的内容极其丰富,其内容广泛涉及书法观念、书写技法、临摹创作等各个方面,后人通过查阅众多古代书论来分析历史上各书法大家的书法技巧与其艺术审美,思索其中的艺术核心问题,寻找古今在书法学思上的共鸣点。
姜夔作为我国南宋中期杰出的诗词家、音乐家,在书法上也造诣颇深,其书法巨著《续书谱》、论书诗等均彰显出姜夔在书法艺术上的独到见解,因而姜夔的学书思想在南宋及以后各代均影响深远。迄今为止,整个文学界关于南宋时期书法大家姜夔的《续书谱》一书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姜夔生平以及《续书谱》的创作背景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探讨姜夔对书法史观的推崇、独到的“风神思想”书法艺术见解,开展对《续书谱》中学书思想的探索。
关键词:姜夔;风神;妙悟;续书谱;魏晋风度
绪 论
随着近些年对书法学习的日渐深入,在尝试各种书法艺术技法探索与临摹的过程中,笔者对大家字帖中的各种文思所吸引,纵观中华近千年的书法史,古代先人留下的不仅是颇具技艺的书法杰作,更是浩如烟海一般的思维宝藏。早到大篆隶体,近到行楷草书,各式各样的名碑法帖可供先人学习参考,在当下琳琅满目的文字资料库中,如何选择适合的字帖学习临摹、开展对书法技巧的学习与研究,如何发现古人文书中的真谛与深刻思想、实现古今共鸣等问题接踵而来[1]。
《续书谱》作为南宋时期极为经典的学书著论,不但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还富含深刻的思想哲理;对于关注书法技法的研究者而言,《续书谱》更是难得的古典书法技法的研究佳作,其中丰富的内容包含着别具一格的美学意义[2]。
当代对姜夔此人的研究当以赵晓岚先生和贾文昭先生为首,在《姜夔与南宋文化》、《姜夔资料汇编》中,二者均从姜夔自身的学术成因、家世交友、文学思想以及书法文艺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与深入剖析,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姜夔的生平成就[3]。而对姜夔诗词进行详细研究的多有杜子庄、孙玄常等人,在此类整理释读姜夔诗词的书物中,《姜白石诗集笺注》一文的注释是最为丰富全面的,书中参照《行实考》等相关著述,对姜夔诗歌的文字音义、用典出处、人物事迹等均加以注释[4]。而后更有罗列强、朱东润等人对姜夔在文学史中的成就进行探讨,如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一文中就展开了对姜夔诗词及其对文学史影响的论述[5]。对《续谱书》的书论版本和学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当属朱友舟先生的《姜夔·续书谱》一文;此外曹宝麟和方爱龙两位先生所著写的《中国书法史—宋代卷》与《南宋书法史》两本著作,都对南宋时期的书法状况进行总结,并对姜夔的《续书谱》进行了大致的概论,极具参考价值[6]。还有诸如2014年何薇所发表探讨《续谱书》中的“风神”说法的《姜夔“风神”说的书法美学意义管窥》[7];2017年郭更群发表的《姜夔<续书谱>节录·行书》展开对姜夔行书及其对行书评价方面的论述等的相关研究文章[8]。
当下学术界内对《续书谱》的整体还是较为空白,仍需不断加强对此领域的研究。《续谱书》这一书论中最为引人关注的特点是姜夔将北宋盛行的道德批评转向美学批评,将书法批评的对象拉回本体,极大程度影响了南宋的美学风格,这一成果值得人们深入专研;而姜夔于《续书谱》中提到的关于“风神”美学的论述,在张怀瓘、孙过庭等人的书论中皆有出现,对后世的文画论说、诗书评论影响深远,在中国书法界的使用更为常见。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宋代时期的书学背景,从姜夔的诗书之论探讨其文中的“风神”思想,从而研究整理出对《续谱书》的学书思想的认知。
第1章 姜夔生平与《续书谱》的创作背景
1.1 姜夔生平
姜夔(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潘阳人(晋江西省潘阳县人),是南宋著名的词作家、音乐家[9]。
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姜夔出生后便一直同曾任湖北汉阳知县一职的父亲一起生活,而在他十四岁时父亲逝世后,姜夔随姐姐在山阳村共同生活。当时正是战乱时代,在他青年时期,战争所带来的衰败之感不断刺激他的心智,导致他此生长存一股悲凉之情,在其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姜夔在而立之年结识萧德藻,备受其赏识,萧氏还将之女许配于姜夔,自此后他定居于临近白石洞的苕溪一地,后世因此称其为“白石道人”。为谋求生计,姜夔屡次参加科考但都以失败而终,但杨万里等人非常赏识其才华,愿花重金为他买办官爵职位,姜夔深感自己不适合官场谋生故而婉拒高官显贵的提携。即是未在官场上创造伟业,但姜夔在诗词歌赋上面的造诣极高,以至于身前就以享受盛名与推崇,身后更是声誉日隆[9]。
姜夔在诗词、音乐、书法等方面的成就极高,现存至今的词作品约84首,多为恋情或咏物,将古时倡导的婉约词风加以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高雅情趣与超凡脱俗两相结合的词赋韵味,有别于当时其他诗词作家。另一方面,姜夔善用通感等手法将个人情感融汇于语言清刚醇雅的词赋中,讲究诗歌的形式美和音律美,把音乐融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白石道人歌曲》中所收录的17首别具一格的宋代词乐作品,其中最广为流传便是《扬州慢·淮左名都》。两宋时期诗词作品多是雅俗并存,而姜夔是彻底反俗为雅的翘首,他重视诗词的立意,讲究措词的工整和韵律,力求做到将清刚醇雅的语言融汇在诗词作品之中。南宋后期推行“尚雅”的文化风潮,姜夔也因此被视为雅词的典范,对后世尤其是清代的浙西词派影响深远[10]。
除了在词曲方面造诣颇深外,姜夔的书法造诣更是成就极高,所著写的《续书谱》一文分为十八则,全书对古法的描写共有十一章,极大程度凸显出对“魏晋古法”的高度推崇与认可,通过对古制的论述,从真书到行草,从用笔到书写用墨,详尽阐述书法中的必备技法,该书逐字逐句皆为姜夔的心得感悟,详细论及书法艺术的各个层面,开创最为具体细微的鉴定方法与技艺法,为后人学习书法、研习古法奠定了基础。
姜夔此人素来崇尚魏晋之古法,强调对“真态”的自然精神的追求,推崇“尚雅”之思,将其所思所感融入自身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反叛精神,倡导从北宋畅行的“对道德批评”不断转向对作品本体的“审美批评”,调动改变了南宋后期的整体文学风格,后来诸多文人墨客也持续推行对“尚艺”和“重古法”的辩证统一关系[10]。
姜夔的一生既传奇又现实,其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一路坎坷,却始终努力奋进,将自幼的耳濡目染、成长的切身实感融汇于文华雅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气质。
1.2 《续书谱》创作背景与基本内容
北宋靖康之难后,宋代皇室建都江南,称为南宋XXX,XXX更迭期间战乱不断,大量百姓南迁之徙颠沛流离,以至于南宋文人墨客笔下大多感慨当时境遇,但为了摆脱这份苦闷,诸多大家畅行安居享乐之风,造成南宋当时特殊的艺术风格。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复苏,南宋的诗词歌赋发展也随之兴起,姜夔作为两宋交际之际所诞生的词曲、书法大家,对当下的雅俗音乐有着别具匠心的独到见解,就如《扬州慢·小序》之中:“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其作品不仅是词调用韵极为典范,其中融入的思想更值得学习借鉴。
姜夔在个人的诗词歌曲作品中不断寻绎对艺术风格的论判,也由此引申推进到在其书法作品中强调“传神写照”这一做法,重视对个性和自然的共存,讲求“风神”一论。“风神”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评作品之中,如《世说新语》所记载的评述内容:“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刘孝标加注:‘王夷甫盖自谓风神英俊,不至与人校。’”姜夔素来推崇魏晋古法,便将此思想融入进书法之中,而后围绕此创作《续书谱》一文。
南宋谢采伯极为喜爱姜夔其人及其书著,特此为姜夔的作品刊刻成书,同时记录下谢氏对其的介绍和对其的诗作的高度赞扬:“姜夔,字亮章,番易布衣也,自号为白石生。好学无所不通。尝请于朝,欲是正颂台乐律,以议不合而罢。有《大乐议》、《琴瑟考》、《饶歌》等书传于世。”表明即使其进献于朝廷的曲作并未采纳,但是其作品独具特色始终流传广泛,而后更是对姜夔的书法技能大加赞赏:“予略识于一友人处,知其为名士,颇敬之,不知其能书也。近阅其手墨数纸,运笔遒劲,波澜老成。又得其所著《续书谱》一卷,议论精到,三读三叹,真击书学之蒙者也……予固恨其不遇于时,又自恨向者不能尽知,而不获抠衣北面以请也。”
姜夔《续书谱》全篇共4353个汉字分为二十则,包含《总论》《真》《草》《用笔》《用墨》《行书》《临摹》《血脉》《燥润》《劲媚》《方圆》《风神》等内容。在《续书谱》一文中的章节体例和其文体风格都采用平易通俗的散句表述,清晰明了地呈条目式对主题进行论述,自成体系,仿若各个部分均具有独立意识,是一部体系完整的阐述古典书法技法的代表性著作[11]。
第2章 《续书谱》的学书思想
2.1 姜夔对魏晋书法史观的推崇
唐朝书法登峰造极,宋人想要超越可谓攀越高峰一般艰难,故而文人墨客、书法大家均开始从魏晋古法中寻找书法的真谛,运用于当下的书法风韵之中,从而不断创新,力求超越唐代。正因如此,欧阳修称蔡襄为“今世知书者”,因蔡氏推崇魏晋时期的书法风貌,并曾将晋时的书法风韵与当下之风进行对比,曾论道:“书法唯风韵难及,虞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
随着南代王朝定都于江南,有识之士便以“偏安江左”的东晋作为比较,愈发推行魏晋之书。在如此大环境之下,姜夔更是仰慕推崇魏晋书法,《续谱书》通篇表达出他对于艺术本体的关注与论述,强调魏晋古法之中的潇洒飘逸之气即是诗词的“高妙精神”的具体体现。《庄子·天运》一文中曾言道:“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由此探讨何为不持以外力而发出的自然之声,而姜夔在自己的《诗集自叙一》中引用庄子这一思想,写道:“诗本无体,《三百篇》皆天籁自鸣。”推崇魏晋创作之中情感的自然流露与抒发。
后来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一文中记载到关于姜夔学书之事:“吾乡姜夔尧章, 学书于单。姜帖今亦少有。世南尝藏姜一帖,正与单论刘次庄辈十数家释帖非是……有《绛帖评》二十卷,恨未之见也。”姜夔此人学书于单丙文,二者都擅长鉴定法帖,而魏晋书法大家的字帖多在碑刻之上,只能通过刻帖进行流传、研学,故而姜夔对魏晋之风了解甚多,并在数十年间不间断地深入专研中领悟出“四种高妙”这般独到的思想见解,也为《续书谱》的编写奠定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姜夔受魏晋古法影响颇深,在其所著的《续谱书》所阐述的学书观点中均有迹可循。其在《续书谱·真》这一部分直接说明楷书集大成者当属魏晋古法的代表钟繇与王羲之二人:“古今真书之妙,无出钟元常,其次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更是表达出楷书应当以魏晋洒脱飘逸之韵为其法,并以颜鲁公为范例做出证明:“良有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画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而后又在《续书谱·草》中之处别具一格的草书见解,提倡:“大凡学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仿王右军,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将草书的学习顺序按照本身起源阶段安排,从章草入手,再练习魏晋之草书古法,以此形成独具个人风格与特色的草书技法。姜夔对其他字体也是提及要从各个角度学习魏晋之古法,习得潇洒自然的风韵。
2.2 确立“风神”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学范畴一直使用“骨、气、神、韵”等评论书法绘画等著作,在《文心雕龙·风骨》一篇中对“气韵”与“风”的关系展开辨析“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从中可见“风”蕴含评价中常用的“气”之韵,也可作为创作作品风格的表述。而《荀子》一文中就又关于“神”的论述:“形具而神生。”更有汉代司马谈对六家评析所著写的《论六家要旨》中所言:“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自古便有诸多谈论作品探讨“形神之论”,直至东晋之时,这一审美范畴更为盛行,顾恺之在画中论述道:“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魏晋六朝之后,“风神”这一评论概念被引入唐宋的书画作品评说当中,多指作品的神韵、风气,注重文人作品中所体现其个人的精神气度以及其的风格个性。
对于书法艺术当中的“风神”这一说法,最早始终《书谱》中出现:“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唐代大多书法家追寻形式上文字的纤软妍美,但长此以往导致书法无法彰显人的精神气韵,故而张怀瓘提倡学习王羲之的笔法,并对其作出极高评价:“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风神盖代。”
而后姜夔在《续书谱》中引用“风神”这一概念,单起《风神》一章系统论述,又将该思想融入到各种字体评说章节之中,强调当下的书法艺术应当注重内在精神以及书法者的个人素养两相结合,将个人性情融汇笔法之中:“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其说见于昌黎《送高闲序》。”又因各人的文字书写体现着自身态度,不同类型的字迹自然会有所不同,要韵个人“风神”于其中:“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从姜夔对这一观点的论述中也可明晰,书法中的“风神”多为书家将个人性情、精神状态结合于艺术形式的呈现之中,从而让大众体会到其中的道德学养。
南宋之际重视文人墨客的学问气节,苏东坡、黄庭坚等大家力推颜真卿,因为其书法作品之中体现了个人人格中本有的浩然正气,是宋时对“胸中有道义”这一说法的极致体现。姜夔的论述极其注重道德学养与“书法风神”的具体表现,强调要将作品体现的道德学养以“风神”之式展现出来,故而将“风神”一说确立为包含对人格品性等道德范畴在内的艺术审美标准,追求对儒家士气与世大家正气的激发,让观者能产生情感共鸣。在其《续书谱·草书》一章中更是提及:“然而襟韵不高,记忆虽多,莫湔尘俗。若风神萧散,下笔便当过人。”综上可知,姜夔对“风神者”的判论要求极高,将此视为书法艺术中的最高艺术表现形式。
2.3 “妙悟”学书思想的传播
姜夔受到自唐以来的书法美学禅宗思想的影响较深,倾慕于顿悟之禅,在自身的书论和诗论作品中多强调“妙悟”的学书思想,认为此道是大家研学、学书盛行的不二法门,在《续书谱·总论》一章中就提出要注重“妙悟”此观念:“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所贵熟习兼通,心手相应,斯为妙矣。”在《对牀夜语》书文中,范晞文曾记载到姜夔对“妙悟”学思的深刻理解:“姜白石夔亦有云: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然舍文无妙,圣处要自悟。盖文章之高下,随其所悟之深浅,若看破此理,一味妙悟,则径超直造,四无窒碍,古人即我,我即古人也。”
姜夔在《锋帖平》中道:“盖《兰亭》之外,此帖便足为宝,在《乐毅论》之右也,但今人不能研味之耳……(运笔)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由此强调书法艺术必须要具有内在的“风神”才能真正将其独特的“味”展现出来,但想要做到字迹颇富神韵,必须要“悟入其中”:“二十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即是以“悟”为对文字书法技法练习的思维方式,从而探寻魏晋时期书法作品中自然独到的韵味风神,将前人的“飘逸之风”不断品味,学习其气度,令自身的仪表与文字相统一,寓个人学思、不羁性情于作品之中,展现书法的“风神”,体会“妙悟”的学书思想。
结 论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价值的凝聚体,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几千年不断传承的基础,自古以来文字通过书法等文字作品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古代大家们对书法技巧不断探索,书法风格、审美评析上均取得了颇高成就,也因此形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本课题研究中,笔者从姜夔生平与《续书谱》的创作成因出发,对姜夔的学书思想进行追探,确立了其“风神”是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同时结合文中他对魏晋书法推崇进一步了解汉字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以及世人研习书法应当采取何种方法,由此得知《续谱书》对于后世研习书法的重要性。
由于本次研究基于对姜夔生平的了解所展开,在整理收集前人对姜夔学书思想的研究成果时便发现当前学术界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系统综合针对姜夔某部具体书籍展开详细论述;二是对于姜夔学书思想的研究依然缺少严密性,对其整体的探索较为浅薄;三是未曾对姜夔在书法方面的理论知识构架详细的研习框架,缺少通过《续书谱》构建学书方式的意识。但在本次调查分析中,从多方面论析姜夔的《续书谱》时均能深刻感慨书中的议论之精妙,每次评析都能从中获益匪浅,由此可以肯定的是《续书谱》一书的学思尤其利于书法界初学者的启蒙,在书学史应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需要学者们不断的深入研究与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此书,学习到其中的学书思想。
参考文献
[1]谭宏熙.姜夔续书谱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2]伊迪.姜夔书学思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7.
[3]张腾云.论姜夔续书谱中的“风神”[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9.
[4]孙安邦,李安纲.评《姜白石诗集笺注》[J].运城师专学报,1989(02):49-55.DOI:10.15967/j.cnki.cn14-1316/g4.1989.02.008.
[5]刘恒.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
[6]崔尔平.历代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7]何薇.姜夔“风神”说的书法美学意义管窥[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6(01):29-31.
[8]郭更群.姜夔《续书谱》节录·行书[J].道路交通管理,2017(08):91.
[9]崔尔平.历代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10]朱兴邦.姜夔续书谱浅探[J].南京高师学报,1996(01\12).
[11]叶立青.从续书谱看姜夔的审美追求[J].文化产业,2019(13).
[12]赵晓岚.姜夔与南宋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13]冯亦吾,续书谱解说[M].香港: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
[14]贾文昭.姜夔资料汇编[M].上海:中华书局,2011.
[15]姚宇亮.魏晋源流古法探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6]文师华.论姜夔《续书谱》中的书法美学观[J].南昌大学学报报,2011(4).
[17]赵晓岚.论姜夔《续书谱》的书法美学批评思想[J].唐都学刊,2011(3).
[18]刘元良.姜夔《续书谱》对孙过庭<书谱>的改写和深化[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1/13).
致谢
论文即将完成之际,忽然有一种恍惚的感觉,似乎昨日才刚刚踏进宁静的校园,还未细细体会四年的欢乐时光,时间便恍若白驹过隙,一去不返。
我当是幸运的,这四年的求学之路,每每在最需要的时候,总能及时地得到师长厚爱、知己的帮助。在诸位老师严谨认真的教导下,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学习了解专业知识,提高个人专业技能。
在此要特别感谢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他是我本次毕业设计研究的老师,正是在其亲切的关怀和悉心指导之下,我才能顺利完成本次研究。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我的导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我的导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这篇论文虽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也是我大学生涯的一个小结,经过此次学习过程,除了掌握了论文书写技巧外,更加学会了今后立于世间必须要有责任心,要以严谨的学术精神对待学业与工作。
而今这四年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在这分别之际,愿未来能够不负恩师的教导,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0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