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各种成像手段推动节目创新的电视文艺节目,在基于电视艺术的特点和规范基础上,通过依托文化载体及融合传播方式提高电视文艺节目价值水平。并且它作为重要的电视传媒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它通过寻找受众心理的最佳契合点,旨在减少作品主题表达来找到最适合观众的心理。当下我国电视文艺节目还在持续探索和提高,以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存在方式,它在丰富扩充节目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有关电视文艺节目的更深层次思考。
一、电视文艺节目定义
中国电视文艺节目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转播国庆晚会起,伴随着电视的产生而出现已长达60多年的时间,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工具,促进了主流文化价值观,为观众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突飞猛进,人们已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基础,更注重高品质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中国电视和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各种新形式的电视文艺节目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现在,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结合了视觉奇观和视觉文化的数字媒体XXX,在这个前提下,电视文艺节目创作元素在不断交融、错位,制作理念和创作方法不断更新佚代,各种电视创作元素交织在一起,电视文艺节目的概念、创作手段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电视文艺节目是以文学、艺术或文艺演出作为创作原始素材和基本构成元素,在保留原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运用电视视听语言进行二度创作,具有较高欣赏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电视节目类型。”包括电视文学、电视音乐和音乐电视、电视舞蹈、电视戏曲、电视综艺节目五种类型。[1]它是通过各种传统艺术风格播出的电视广播,如戏曲、歌曲、舞蹈、图画、和电影等,也包括一些新的、为电视所独有的艺术样式,如联欢晚会、益智竞赛节目、真人秀、访谈节目等。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会以电视的镜像语言作为载体来体现文化需求和情感传达,而受众则不仅需要在了解节目内容信息的基础上更要从中提炼有效的情感内涵。
二、文化载体功能界定
论文化载体功能界定,肯定离不开“文化”二字。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2】文化的载体,是基于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抓住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人们教育指导,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探索、使用文化产品。如书籍、绘画、舞蹈、雕刻、戏剧、电影、电视、革命纪念活动等,发挥利用产品中的教育因素,是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第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入到文化建设中去,在文化建设过程期间感动人和引导人。以文化为载体,在很大的意义上讲,即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包含上述形式在内的文化建设中去,使人们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诸如文化综艺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朗读者》等大批优秀现象级电视文化节目相继迸发。这些蔚然而起的电视文化节目背后,我们需要检验的是理论觉醒后的意识,是通过那些文化元素揭示传统文化的本质。
三、电视文艺节目文化载体功能的内容
(一)影像文本呈现文化奇观
为了满足电视观众多样化的感官需求,奇观电视文艺节目日趋丰富起来。首先“奇观是当代视觉文化传播中用以刺激视觉感官、吸引注意力的音像集合,使我们可以经常地、明确地、不可避免地感知的东西。”“奇观是多样性的”【1】。这种奇观文化也以“天然去雕饰”姿态迎合了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
国内电视和文化事业努力弘扬中华文化、构建文化自信,主要是基于原有节目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各种媒体内容和渠道的基础上整合。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推出了大规模的文物勘探项目,“国宝”。它是由中央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与八个国家博物馆制作。节目通过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以文物作为切入点展开,节目根据九个国宝的特点,用视觉声音和角色演绎法呈现不同的内容和情感还原历史事实。在国宝《莲塘乳鸭图》的前世故事中,从飘动的染布到织布机、染缸、花园及荷塘绿,中间的屏风被投影成一个花园场景,加之中间和左边分布着九个冰幕呈拱形状,形成完整的环境视觉,清新的场景跃然屏幕。又如王凯饰演对釉彩大瓶爱不释手,被网友笑称为“农家乐审美”的乾隆皇帝。节目影像在呈现文化奇观、让国宝活起来的同时,展现历史文化、再现历史人物、演绎历史故事,讲述文物起源,展现文化脉络与恢宏的大国气势,在感叹国宝技艺精湛之时加强对传统文化意识文物的保护。

(二)文艺节目创新文化传播文化奇观
1.多样的节目类型丰富传播方式
当下我国电视文艺节目类型日趋多样化、丰富化。如《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创新了“纪录式综艺语态”,形成以文化为内核,主体多样的多样性展示;也有《朗读者》《见字如面》这种打破以往人文综艺节目的规则,采用“访谈+文化”的方式,将访谈和和人本位的故事相结合,增强观众代入感的同时使情节紧密而又统一,亦有《故宫100》这类宣传国家文物和传统文化的微纪录片或者微片段、文博纪录片;再有《百家讲坛》这种重视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崇尚喜闻乐见,加强传播互动的模式的讲座类方式等等。
我国电视文艺节目已经越来越重视网络的宣传,从早期阶段预热到播出中的亮点炒作,都离不开媒体的帮忙。它通过央视媒体、广播电台、微博、微信等手机客户端线上线下对节目内容进行前期宣传。网络流动自由、分布广泛、双向互动、信息海量等特点对于电视文艺节目来说,带来的既是内容生产的优化升级与受众互动模式的变动,也是传播格局的扩大、传播路径的增加以及传播方式的改变。在这种传播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制作方也与时俱进,以获得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更强的受众黏性,通过“两微一端”宣传矩阵、网络同步直播等多种方式积极调整宣传思想。
2.媒体的融合发展开拓传播渠道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终端消解了传统媒体做电视文艺节目这一个个独一家之大的权威地位,媒体融合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依托电视媒介成长起来的文艺节目也顺应时代要求,从内容改革、版块调整、传播平台扩展等进行新一轮的嬗变,创新创优融合传播,与受众保持更紧密的情感联系,提高受众粘合度。以央视为例,它整合了全台优秀丰富资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融合传播媒体体系,实现了优质内容资源的跨屏、多终端传播。其中在跨屏交互方面,当节目播出时,屏幕上出现二维码图案,可以通过摇动或扫描像参与互动屏幕的另一端;;两微一端方面,除了频道、节目甚至主持人开设的微博认证大V与权威微信公众号外,在移动终端相继开发了CCTV视频、CCTV新闻频道、体育频道等各种APP,取得了良好的互动,增加了多渠道传输。
与此电视文艺节目的媒体系统提供的内容越繁复,满足受众的需求就愈高。此外,传播渠道与形式的多元化,加之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节目的精准推送,有利于开辟沟通渠道,丰富文化内容。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3]在新媒体发展下广告、短视频、表情包、动图等层出不穷的传播手段解构了传统电视文艺节目的媒介生态格局。
3.现代叙事方式呈现文化意象
现如今是我国电视文艺节目大放异彩的时代,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的盛唐气象,再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怀,一首首熟悉的经典诗词,跨越了时代的鸿沟,激荡起每一个人的诗歌记忆,它们以书信方式传递背后的精神力量。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它们会以某一事物为载体去呈现文化意象。如《成语大会》它是一个四字成语;《朗读者》中,它是一个书籍信件;在《国家宝藏》中,它是历史文物。不同的文化载体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含义,每一个人也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类型,从而为受众提供更多的观看选择,呈现多样的文化景象。观众也会由节目的被动观看者变成文化的主动学习者,这样的良性互动使文化展现出它的仪式感特征。而且从电视传播方式来看,电视文化是最具开放性的一种文化样式,它不是封闭的、单向的传播者,而是全方位地、多层面地交流,需要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教养、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人们共同参与、融入去呈现独特繁荣的文化意象。
(三)实现多元文化元素融合的镜像
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一个反映大众化时代全民色彩的文化舞台,有着自己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春节晚会正在逐步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文化景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央晚不再是循序渐进和自上而下的文化宣传,而是在开始吸纳不同的表演风格和文化形式,实现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合。一是,主流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在今年春晚中,著名的俄罗斯舞蹈团“小白桦”首次亮相,与中国戏曲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从中外演员融合表演到五大洲分台连线报道海外华人华侨庆祝春节,可以看出我国不仅在宣传主流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海外的友好交往。今年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合是央视春晚一大亮点;二是,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不仅包括男高音、京剧、昆曲等国粹经典,还包括娱乐表演明星的名曲,以及基层非专业人才的优秀表演者;三是,民族文化、小众文化等的展示,每年春节联欢晚会,民族舞蹈和歌曲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今年的春节晚会,贵州省黔东南分会场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落之一,人们齐唱侗族大歌,场面壮观,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国家脱贫的新面貌和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这些都反应了多元文化的集成开发。
四、电视文艺节目文化载体功能价值
(一)文化资源价值: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文化发展
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每个人心中都热衷追随“诗和远方”去充盈内心的精神世界,为了满足这种文化空缺的需要,我国电视文艺节目的发展也逐步呈现井喷式状态。中国电视文艺节目也在探索推动中国文化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尝试。当地语言符号强势回归,中国元素在电视文艺节目频道包装中的亮相都说明中国电视正在重新获得文化自信心,用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节目重建电视文化认同的内涵。电视文艺节目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向平民性与人文性拓展,电视节目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像《朗读者》、《诗词大会》等电视文艺节目则很好的契合了观众内心的需求点,在宣传电视文化和生活之美的同时,也注重节目质量,打造出有温度有情怀的节目。
现在大数据时代需要电视文艺工作者全力以赴、尽心尽力的创造一个优质策划。文艺是一个汇集历史、艺术、科学等一体的综合体,所以制作者不仅要从一个特定的节目观众的视角来考虑并得到观众认可的复杂心情,也有对电视文艺类节目在新媒体强烈冲击还能走多远的疑虑,更有一个专业媒体人站在公共传播平台上以专业素养、明确价值导向、坚持专业理想的固定。因此,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创新传播展现自己的价值,是电视文艺节目需要考虑的。
(二)空间营造价值:文化融合媒体,扩宽传播路径
当前网络媒体面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宽带、三网融合“五朵金花”绽放的局面,网络媒体对几亿网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媒体的传播优势和舆论功能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手段,有利于推动信息交流、促进文化繁荣、拓宽传播路径、凝聚社会共识。
我国电视文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夹杂在现代互联网的热潮里,网络春晚也如约而至,它主要通过借助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平台播出,以网络高热度事物为线索,以年度热门明星为人物,以网人、网话、网事等内容相互穿插进行,创新了文化传播形式。例如前年网络春晚的APP大联欢、去年网络春晚的直播互动。从线上的智能书写春联到小屏互动的“亲情计算器”“照片会说话”,以及扫一扫、摇一摇等应用功能……让跨屏融合形成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覆盖面,真正打通了电视、电脑、手机端三大平台,实现“多屏”互动,线上线下共赏。今年我国网络春晚在延续往年节目的基础上,突出了人工智能、科技元素两大亮点,如钢琴机器人特奥与歌手任贤齐的新奇组合带来的歌曲,实时欢唱,奥运冠军孙杨和唱将周笔畅与维和部队、前线科研人员现场连线共同完成歌曲演唱,四大科技公司的核心人物合体亮相向网友展示不同特色的智能产品等,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的文化传播体系,文化融合为电视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连接,拓宽了传播途径。
(三)人文精神价值:文化渗透社会,彰显文化自信
人工智能的兴起和新媒体的影响,媒介传播正狂飙突进式发展;中国电视节目的危机感日益加重;抖音快手、明星热门、网综选秀、电竞竞赛占据了很多人的休闲时间,面对这样局面,xxxxxxx在xxxx报告中深刻阐释,“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电视媒体按照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同时,对展现文化自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电视文艺节目也在艰难中找到了自信,凭借较强的文化自觉性和独特的文化创新性,用较强的电视实践性,响应时代的号召,彰显文化自信。
各种电视文艺节目蔚然成风并大放异彩。原创文化类节目将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既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又于无形中传递了主流价值观,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4]如果说几年前出现的电视文化节目是无意识的自发行为,那么新近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则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是对传统理论和主流文化的传达与表现,是实现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优秀体现。像《朗读者》《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它们本着自觉的社会主流担当,坚持文化元素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以“天然去雕饰”的“慢”姿态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给观众带来一份优质的文化盛宴,让观众重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朗读者》中,这个节目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美好的情感。如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表达了对时间的深深感念,如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传递着生命的持久性,梭罗的《瓦尔登湖》传递出对保护生态的殷切期盼……节目通过真情的朗读将质朴生活与高雅文化互相渗透,突出文化特色,而且电视文化作为社会体系中的新兴文化形式,根本原因分析是基于大众文化为基础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边缘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交融。因此,电视文化在价值取向、价值理念上的追求的是电视文化的“本我需求”,文化在渗透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彰显着文化自信。
结语
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我国电视文艺节目也存在在其他文化类型的渗透下遭遇了文化身份模糊和焦躁等时代问题,对自身文化定位和文化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导致我国电视文艺节目陷入过泛娱乐化的误区中。现在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和对文化有着更为深层次理解后,诸多包含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精髓的电视文艺节目,都可以逐步达到传播国粹精髓、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电视文艺节目为受众提供节目形式、节目内容的时候,也有效促进电视产业发展。作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电视节目,电视文艺节目承担着文化载体功能。中国电视文艺节目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繁荣了电视文艺节目发展的同时,必须强化文化主体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徐舫州,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77.)
[3]黄光学、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
[5].胡智锋,郝娴贞.走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电视节目原创之路[N].文艺报,2016-06-15(004版).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