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财富“共享”观及当代价值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财富“共享”观包含但不等同于“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只是财富“共享”观整个思想体系的一部分。财富“共享”,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思想。改善民生构成财富共享的目的价值,财富共享是改善民生的物质保

  一、财富“共享”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孙中山在创建共和伊始,首先考虑的是实施民生主义,他思考了物质建设和财富的分配问题。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在伦敦蒙难后提出的第三个主义,是他毕生思考的最多,构想的最为具体,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一个主义,是最能超越时空,而最富有当代价值的一个主义。
  孙中山的思想得以改变主要是在伦敦蒙难以后,当时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因为“三民主义”的提出而得到解决,因此,中国振兴的发展模式也不断走进大众的视野,“欧美梦”已经成为过去,开始迎来了“中国梦”,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关注社会财富的“共享”变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发展模式,不在仅仅关注物质财富和单一的西方模式。孙中山多次强调财富“共享”,这是他民生主义的核心思想[1]。孙中山借鉴传统儒家的“均富”与“民本”思想,疗治欧美由于财富分配不均而产生的社会顽疾,期盼在经济发展之后,能实现社会的平等、公正、幸福,民富而国强。社会财富为人民所共享,这是民族复兴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如何让物质建设能为社会大多数人带来福祉,这是实现民族振兴、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的宗旨所在。
孙中山的财富“共享”观及当代价值

  二、财富“共享”观的核心内容及实施方案

  (一)财富“共享”观核心内容

  “社会革命”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一定的社会阶段酝酿产生的,当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又得不到很好的调节,这种现象就会爆发。西方工业化之后,社会财富,并没有把广大的民众带进“极乐世界”,“平等”二字只是空谈,西方资本主义的负面影响开始慢慢暴露出来。经过对西方社会的审视,孙中山得出的推理是:社会财富的不均匀→社会政治权利的不均匀→社会的压迫和不平等→社会革命。财富“共享”观不同于以往注重效率的市场条件,更多的把重心放在了强调公平上。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过多的重视资本的发展,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收入差距不平等,进而带来严重的两极分化。轻微的贫富差距会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效率。但是,严重的贫富差距不但有失效率、公平,更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和西方不同,我们不应全盘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有条件的借鉴。

  (二)财富“共享”观实施方案

  财富“共享”的目的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公平。那么,用什么样的办法实现公平呢?孙中山认为,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为实施财富“共享”民生主义,孙中山构想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其旨在通过对土地与资本的“公有”,而能未雨绸缪地防止能生利之物被私人垄断带来贫富不均[2]。尽管在孙中山有生之年,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其财富“共享”的措施未能实现,但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重要的思想价值值得后人借鉴。
  1.平均地权
  孙中山一直十分关注土地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他最早考虑的是解决封建的土地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后来在考察西方之时,所有的亲见亲闻使孙中山发现,西方工业化物质文明带来社会繁荣的同时,却也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后来的“垄断”,消除了西方社会的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方社会的问题[3]。于是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无论是“耕者有其田”或是“平均地权”,都是为了防止由于土地为私人垄断而产生贫富不均,二者从时空的互补上编织其土地纲领。
  “平均地权”以“土地国有”为主线,新的土地制度是有着一套完整的方案,既包括农村、城市,又没有忽视从过去到未来的发展逻辑,更好的解决了现实的土地问题。“平均地权”的实施使得土地所有权收归国有,土地不在只是少数人的,单一税的推行更是有效的减少了垄断这一低效率的现象。当时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土地涨价,为了防止被一部分人攫取利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在当时很好的预防了贫富差距的过大。农村的土地制度,伴随着两千多年来封建土地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使得农民的生活不容乐观,实施“耕者有其田”便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二者构成时空上的互补,缺一不可。
  2.节制资本
  中国的经济要发展,但是不能走欧X家经济发展的老路,工业革命之后,资本的快速发展和积累,在使得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较严重的贫富差距。在“平均地权”这一思想盛行许多年之后,孙中山才提出了“节制资本”,这一思想的提出恰恰就是为了提醒中国人要吸取西方国家的教训。中国的资本主义出现的晚,所以当时中国并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方式,没有大资本家,劳资对立的情况少之又少。但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经济关系不断出现,为了防止出现西方国家的垄断状况,就要提前做好预防。为防微杜渐,孙中山提出了“节制资本”。
  第一,节制私人资本。辛亥革命成功以后,由于经历和见证过西方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贫富差距,使得孙中山更早的意识到当前中国的民生建设要提前做好节制资本的准备,即使当时中国的资本仍然很薄弱,孙中山提出三点经济手段来控制私人资本:一要限制其经营范围,有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领域不能由私人资本和外国人操纵,要控制和引导其发展;二要规定国家对私人企业有收回权力;三要向私人资本直接征税,关于节制资本的经济手段,孙中山认为用直接征税的方式可以限制资本家发展,减少他们对工人的剥削[4]。孙中山试图通过租税,把个人财产的一部分转为国家所有,以调节个人收入的差距,促使社会资本有私人垄断向国家资本转化。孙中山的“节制私人资本”,仅仅是“节制”,而并非“消灭”。
  第二,发展国家资本。“发达国家资本”的实质,是资本的国有化。孙中山强调的节制私人资本的目的不是限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恰恰是要促进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只不过这种资本主要由国家控制、为全民享有[5]。

  三、财富“共享”观的历史评价及当代价值

  (一)财富“共享”观的历史评价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只有从现代化的角度认识孙中山财富“共享”观,才能发现它的深刻性。如何评价孙中山的财富“共享”观,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非常流行的权威观点认为,孙中山的财富“共享”观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6]。因为他在很大程度上认为西方的工业化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过大,这对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让贫富“均等”才能带来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但说它是“主观”或“空想”则值得商榷。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全体国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在强调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孙中山的财富“共享”观主张大力发展实业,解决中国的贫困,它最明确的观点就是反对社会差距悬殊、贫富差距过大,就这一点来看,我们把它看做“社会主义”,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社会主义”主张大力发展生产力,民生的保障的改善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用孙中山的话说:“总而言之,我们的民生主义,是做全国大生利的事,要中国像英国、X一样的富足,所得富足的利益,不归少数人,有穷人、富人的大分别,要归多数人,大家都可以平均受益。”[7]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就是具体的实施财富“共享”的办法,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如核定地价,照价纳税,照价收买和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虽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并没有在当时的中国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措施还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深远的借鉴意义,当今中国的发展,很多措施也是借鉴当时前人的经济主张。孙中山的财富“共享”观在建国之前没有实现,但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些制度本身存在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现状缺少实现这些措施的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

  (二)财富“共享”观的当代价值

  我国当前仍存在很多突出的民生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民生发展滞后于经济建设等。这些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的首位。孙中山财富“共享”观的精神仍然对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从实践出发,回到人民群众中去。
  “均富”仍是当今世界的诉求。“均富”,而后实现财富共享,一直成为人类的追求,当今在人们反思工业化社会所出现的问题时,更是渴望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事实上,人类已经开始正视现代化的发展,在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的背后,蕴藏着种种问题和危机。贫富对立尤为突出与尖锐。因而,财富“共享”,解决“民生”问题,仍然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普遍诉求,是后现代化社会的普遍诉求[8]。
  1.坚持中国特色经济建设
  基于中国的国情,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之路,要以史为鉴,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孙中山之所以以民生主义的财富“共享”观表达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就是因为他站在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立场,认为西方各种社会主义的主张均不能表达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9]。孙中山的财富“共享”观也在提示着当代人们,经济建设之路并不是单一的,要注重民生的发展,衡量民生的幸福指数不仅仅是经济建设的高指标、高效率,更要追求高质量、注重公平,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社会发展不平衡。
  2.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呈现出明显的东西部发展差距大,南北部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资源分布的差异,使得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带来的贫富差距过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无法达到效率与公平兼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协调的内涵不断丰富。从xxxx报告提及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内容看,其覆盖的地域除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板块”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外,还包括京津冀等城市群、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地区、边疆、海洋等,总体阐明了当前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关注的内容[10]。
  3.重视经济建设与民生建设同步发展
  经济建设和民生建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离开经济发展谈民生,可以说是脱离了现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保证经济建设的总量,把蛋糕做大,才能保证效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建设中的基本问题。反过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在关注民生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公平,把握好财富“共享”观的尺度,同样会对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强调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让生产力可持续发展更是中国发展的特色。民生的改善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但并不是说生产力发展了,民生问题就一定会改善。所以,在民生和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不能脱离民生问题的实际情况,要从实践出发,不能一味的借鉴理论知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国情不一样的,必须把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同步进行,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环境保护[11]。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看到了XXX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转变。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民生问题依然存在,同样要关注民生问题。孙中山所构想财富“共享”观,目的同样是使经济发展带给人类幸福,而不是灾难,使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可以共享。这可以说明,孙中山当年的财富“共享”观蕴涵的智慧和启迪,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黄明同.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念与宏图[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40-45.
  [2]陈金龙.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J].科学社会主义,2011(01):22-26.
  [3]郑大华.论“民生主义”的内容及其当代意义[J].学术研究,2009(07):107-113+164.[4]程美东.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理论[J].人文杂志,2002(03):130-136.
  [5]宋德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再认识[J].广东社会科学,2018(01):103-113.
  [6]陈进华.改善民生视阈中的财富共享[J].xxxxxxxx理论研究,2007(12):54-58+80.
  [7]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马金科.孙中山的民生主义[N].团结报,2014-01-23(007).
  [9]孙中山全集:第6卷[M].上海:中华书局,1985:588
  [10]董四代.民生主义对建设XXX的启示[J].江淮论坛,2011(02):53-57.
  [11]赵增彦.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深刻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1-1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11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月26日
Next 2022年1月2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