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文化保护视角下的公园改造设计——以武汉中山公园为例

 摘要

以生态和文化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为设计理念,通过保护历史文化及建筑、强化生态规划、增加现代新潮元素实现改造目的。保护历史文化建筑,提升公园的生态环境,扩大受众群体,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既保持原有的历史建筑又发展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增强当地市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创造一个既能体现历史文化又有创造性能吸引新兴群体,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性公园。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其实是为了利用建筑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能更好的为当代城市或未来社会提供更加多元、丰富、完善的服务。历史文化建筑的更新改造需要建立在人与建筑融合共存的前提之下,它不仅维系着过去与现在,同时也把城市的遗留整合并融入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提供更完善的城市服务,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新的活力,重新体现城市的价值。

 关键词:文化保护;历史建筑;武汉中山公园;生态

第一章项目总则

1.1设计来源

伴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等需求的转变,加之XX对城市环境的重视力度加大,城市大量建设新型城市公园。与此同时,城市中原有公园,在其发展历程中,有些问题与矛盾正在慢慢呈现,比如:城市公园自身老化、设备陈旧、公园整体风貌破败、公园与城市融合度低等。

这些城市公园大多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在城市中的利用率比较高,同时部分公园中还留存有大量的历史遗存。正像中国建筑大师齐康所说,我国有很多拥有丰富历史遗留的城市建筑,而这些城市建筑“有效保存了大量的历史人文信息,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变迁的见证,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要素,以文化多样性的方式呈现出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信息,在反映城市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形态,展现城市文化资产,充实城市的内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1]所以,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在显示城市魅力的同时,其改造工作的复杂性也凸显出来。对这些城市公园进行人工改造,改变这些城市公园的面貌,使其再度适应当代居民的生活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许多城市都面临着“景观特色”危机。宝贵的历史文物古迹,有的因为过度开发遭到损毁甚至消亡,有的却是被过度保护起来导致流失。因此,如何最大程度上利用现有资源对公园进行改造,既保证对城市公园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延续,又能满足市民们的生活需求,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2设计目的及意义

 1.2.1设计目的

目前,在国内外硕士、博士论文中对于城市公园改造综合性问题研究成果较多,如:对城市综合性公园内绿化景观的规划,对城市公园内园路的完善与重新规划,对城市旧公园公园内景观设施的改造设计。但是,关于所有历史遗留的城市公园改造相关问题的相对较少。

一方面,在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内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古迹,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整个城市的历史积淀;[2]另一方面,作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与有着丰富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构成了沉思的整体空间,在树立良好城市形象、改善都市环境质量、丰富都市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同时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提升城市的品味,XX也主张对公园进行改造。在优秀的自然公园景观设计案例中,设计工作的重心应该在保护与发展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突出的地方特色文化与建设内涵、古今人文建筑的相互照应。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有自己的人文历史,并且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

 1.2.2设计意义

对于存在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的改造,不同于新建一座公园,运用原址进行改造,往往要比在一块没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土地上建设要复杂。改造不是一味的“拆旧建新”,在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公园原有的文化历史、乡土风情、景观特色的保护和保存,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中传统历史景观风貌和现代城市需求之间的平衡。[3]这些都是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改造的目的和难点。同时,改造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问题,每个时代对于改造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采用的技术和方法也各所异。因此,研究在历史文化保护视角下的公园改造设计,具有很大的意义。

1.3设计思想

 1.3.1尊重过去、传承文化

文化建园也是历史文化公园的设计重点。鲜明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观和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山公园的优势,在公园改造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文景观的更新以及地域特色的表现,塑造具有丰厚人文内涵和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园。

 1.3.2立足现在、融合文化

使公园成为为公众服务和为公民共同享有的城市开放型空间,既有利于公园的自身效益的实现,也利于整个街区的和谐发展(周围是中心商业区,人车流量大商业气息浓郁缺少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融合(立足现在)是改造中山公园的核心设计理念。

 1.3.3创造未来、关怀未来

在对中山公园的改造中要充分了解不同群体当下和未来可能出现的不同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在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合理组织公众互动空间,来适应各个群体的需要,提供更加多元舒适、更加具有前瞻性的休闲娱乐场所。

 1.3.4以人为本

对于城市公园的布局与建设,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公园内景观设施的实用性,在休闲娱乐等基本功能都完善的前提下,依托于城市本身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具有个体特色、多元丰富、舒适的景观环境和充满人性化、人情味的城市空间。

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不仅仅是保存其原有的模样,更重要的是普及和认识,存在即存在是不行的,要让大家一起深刻的认识,在每个人的心中了解,这样才是真正的保存了下来。对历史建筑要注意秉持“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原则,但是保护却不利用,也不能做好历史文化建筑的有效传承。[4]因此,历史文化名园的改造和修缮应当以保护作为前提的同时,还需要适应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当下社会功能的需求。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让后人认识了解,起到承前起后的作用,并领悟其中的历史发展过程,保护与发展需要保持平衡。

1.4设计内容

从对公园内景观环境规划所相关的范畴入手,对武汉中山公园进行实地勘测考察。对武汉中山公园的历史、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公园的发展方向,提出改造设计的方案。通过队尽可能多的资料和案列的了解,并结合对周边游客的调查和访问,以此为依据对所提出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案进行综合严谨的验证。从设计理念、实施合理性、构图、植物配置等多方面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让中山公园能够提供更完善的城市服务,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新的活力。

 第二章设计背景

1.1区位分析

武汉市地处我国中部地区,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历史以来都是重要的南北交通枢纽城市,而江汉区属于武汉市七个中心城区里面历史人文以及存留最为丰富的城区。

解放大道是汉口区十分重要的主要交通干道,其跨越硚口、江汉、江岸三个城区,为市区长度首屈一指的城区主干道,同时也是武汉人流最为密集的街道。

中山公园坐落在汉口商业中心区当中,附近有繁华的商业中心、会展中心、体育馆和商业街,因而区位条件非常优越。

1.2现状概况

 1.2.1气候条件

武汉地区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一年四季降雨量充足、气候温暖、雨季多集中在春夏季节,冬冷夏热、气候四季分明。

 1.2.2地形地貌

武汉位置:位于长江中原地带。

武汉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多湖泊,东南区是江汉平原。

江汉路地形地势:南高北低,平坦开阔,无山丘,多湖塘

中山公园位置:位于汉口区,长江以北。

中山公园地形地势:四周偏低,中间较高,四面环湖

1.2.3文化

中山公园属于武汉地区拥有悠久历史传承的文化公园,同时也是我国享有盛誉的历史文化名园,其深厚坚实的历史根基,铸就了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因此中山公园成为武汉市重要的文化景点,是市民平时休闲观景的重要场所。

1.3现存问题

 1.3.1缺少新群体

虽然武汉中山公园周围区位条件优越,是繁华的市中心,人流量和车流量巨大,但是经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中山公园的最大受众人群是居住在周围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周围医院长期住院的病患和护工。老年人经常在公园内散步或者锻炼身体;一般周末或休假的时候家长带子女在公园进行休闲娱乐,所以30-59岁的中年人和0-14岁的儿童多为同时出现;15-29岁的青年人是中山公园最少的受众群体。最活跃的青年群体是武汉中山公园所缺少的新群体。

 1.3.2缺少无障碍通道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得出,武汉中山公园最大的受众是老年人、病患等弱势群体,但是在武汉中山公园园中很少出现无障碍通道,极少的无障碍通道使得弱势群体在园中并不能以最方便舒适的方式游览。

 1.3.3基础设施老旧、不合理

武汉中山公园最后一次对园区进行修缮改造是在二零零一年,有许多的基础公共设施过于老旧(破损的路灯、穿孔的垃圾桶、锈蚀的桌椅等)已经不方便继续使用了。除了一些老旧的设施不能合理使用外,还有一些设施的摆放位置不合理(如:设在没有护栏的湖水边的座椅等)。

 第三章整体布局

1.1功能分析

休闲娱乐区、活动交流区、亲水观赏区、戏水区、餐饮区、学习教育区…

1.2道路分析

中山公园当中路网分布错落有致,曲折优美,在一些区域设置了供游客休憩活动的广场,通过道路与广场动静结合的布局规划,一方面使得院内的景观功能性获得了加强,可以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游览观景与休憩需求,同时也使得景致的美观性获得了提高,形成了布局合理,优美宜人的景观特色。园中的一级园路,遍布整个园区,属于通行公园各处的主要路线;二级园路为辅道,联系各个景点、建筑;林荫小路则主要是将游人引至园内的各个角落。

武汉中山公园的园路曲折有致,铺装艳丽,可以跟公园里面的景观、山水、植物等相得益彰,形成优美宜人的景观特色,同时布局合理,疏密有致,方便游客通行各处。

1.3景观节点分析

 1.3.1湖心亭(炙心亭)

湖心亭是于1933年建成,其结构为四角小亭,中山是公园里面的标志性建筑,因为其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受国家文物局保护的历史古建筑。1998年是湖心亭最后一次修缮。现在的湖心亭无人问津,甚至庭院里杂草丛生无人打理。

设计将保持湖心亭透明玻璃的外形及材质,只是把内里改造成一个具有现代感的咖啡厅。现在的青年人喜乐于打卡网红咖啡厅,将湖心亭改造成一个新潮的咖啡店,吸引青年人前来打卡,给中山公园带来了更多的新群体。

湖心亭的改造不仅保护了历史建筑还能吸引年轻群体并让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个历史建筑的文化。

1.3.2张公亭

张公亭属于为纪念鸦片战争时期重要的洋务派领袖张之洞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修建形成的纪念性的建筑。亭子在外形设计上参考了当时流行的西洋建筑风格,同时融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形成了中西融会的建筑风貌,在亭子里面,设有对张之洞生平功绩进行记录的碑文,是中山公园里面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2011年市XX将其审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公亭是一个开放式的景观节点,游人们常会在此驻足休息或是欣赏水上的风景。现在张公亭周围的绿化虽然很丰富但是缺乏规划性和参与性。

设计将此处危险不合理的基础公共设施更换,并在一大片无规划的绿地上进行植物造景,并在景中设置林中小径,让游人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1.3.3受降堂和园史馆

受降堂最初建成于1935年,是由为纪念张之洞而建成的祠堂改造而来的。1945年日本投降时期,过在这一建筑中接受了日军的受降,为纪念抗战胜利,所将这一建筑以改名为“受降堂”。受降堂采用长方形的单层建筑形式,坐西朝东,在建筑外观上也带有中西融合的建筑风貌。属于省级文保单位。2012年被命为湖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受降堂和园史馆都位于公园的一侧,位置较隐蔽,很少有人会去参观或注意。设计在受降堂的东侧设置一个智能电子的互动装置,吸引游人来参观、互动。由于园史馆不同于受降堂,不是平层,对于身体不便的游人进馆参观不太方便,所以在园史馆设置了无障碍通道。

1.4植物分析

  1.4.1常绿乔木

香樟、雪松、棕榈、石楠、枇杷、苏铁、桂花……

1.4.2落叶乔木

英桐、银杏、枫香、樱花、国槐、合欢、水杉、白玉兰、石榴、垂丝海棠……

1.4.3常绿灌木

红檵木、金边黄杨、金叶女贞、法国冬青、大叶黄杨、夹竹桃、茶梅……

  1.4.4落叶灌木

栀子花、棣棠、红叶李、结香、腊梅、连翘、红叶小檗、迎春……

 1.4.5草本花卉

凌霄、常春藤、葡萄、紫藤……

1.4.7地被植物

马尼拉、狗牙根、葱兰、麦冬、百慕大……

 1.4.8水生植物

芦苇、睡莲、香蒲、莲藕……

 1.4.9禾本植物

毛竹、刚竹、凤尾竹…..

结语

中山公园作为武汉仅有的两座历史名园之一,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两座历史名园的另外一座百年历史名园便是黄鹤楼公园,黄鹤楼公园作为武汉极具代表性的地标XX十分重视,在二零一八年和二零一九年都做了不同的改造工作,提升了公园的功能性和体验感。但是同为百年历史的武汉中山公园自二零零一年第三次改造后便再没有对公园有所完善或修复,使得中山公园尽管处于流量巨大的中心商圈但仍流失了不少的人流量。所以为了更多的人关注历史文化及其遗留,留住更多的人群,决定对中山公园进行更新改造。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民的居住生活模式的不断变化,历史文化建筑原有的功能已很难满足现在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所以准备在这次的课题中着重对历史文化建筑的景观进行设计。在需要历史文化建筑既能满足目前社会功能的需求还能保持建筑原有的时代特征,因此在设计改造的时候用保留原有外壳的前提下更新建筑内部结构的理念,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创造性再利用并且增加一些现代科技手段来增强大众的参与性。改造设计的实施将使得武汉中山公园的绿化环境更加秀丽,更好地改善四周居民的生活环境现状,整体的提升中山公园及武汉市的品味与形象;现代与古典的结合,吸引更多的不同的人群,使得公园的风貌更多样,注入新的活力;人流量的增大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憩嬉戏的好去处。创造出适应人类所需的环境,使其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公园。

我们应当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文化兴园。通过积极进行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使得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更多被发掘利用起来,并通过保护加利用的的管理措施,在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同时,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这对支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李书群,试论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保护[J].湖湘论坛.2008(4):96-97

[3]曹颖,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改造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2

[4]张炜,基于历史文化传承的西安兴庆宫公园景观提升研究[D].长安大学.2019

基于历史文化保护视角下的公园改造设计——以武汉中山公园为例

基于历史文化保护视角下的公园改造设计——以武汉中山公园为例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9月11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4375.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9月11日
Next 2023年9月1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