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已经慢慢步入人们的生活,而人们最关注的不过是“安全”二字。“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转基因食品的特征与普通的食品不同,具有潜在的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危害性、致害范围广泛性、安全不确定性等,这些因素使得转基因食

  前言

  转基因食品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如蛋白质或多肽),此过程称为转基因,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我国对于转基因食品暂无明确的分类,按照不同标准分为以下几点:根据来源将不同分为植物性、动物性和微生物性转基因食品;根据转基因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源分为食品本身不含转基因成分、本身含有转基因成分、本身带有转基因活性成分;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增产型、控熟型、保健型、加工型、高营养型、新品种型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的种类繁多,与此同时引起群众对其安全性的广泛讨论与争议。对于目前来说,世界各国也在逐渐完善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系统与原则以及加大法律力度来监管,以尽量降低转基因食品对于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1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发展

  1.1国内转基因食品作物研究现状

  我国转基因食品源于1992年引进种植了第一批商用的转基因烟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农业学家对于转基因作物开始研究,是世界上应用农业生物工程最早的国家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我国转基因食品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如进行大田试验的棉花、水稻、玉米、烟草、马铃薯、番茄、甜椒、小麦等13种作物;也曾在90年代获得了自主研发转基因抗虫棉的成功,是继X后第二个自主研究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如今,我国已育成多种农作物的转基因品种,获得了更多的新品种作物,这也为我国的转基因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有利的优势。“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加强作物抗虫、抗旱、抗旱、抗病基因技术研究,加大基因棉花、大豆、玉米研发的力度,推进新型抗虫棉、抗除草剂大豆、抗虫玉米等大产品产业化,强化基因克隆、生物安全的新技术开发、转基因操作,在小麦、水稻等主粮食作物中重点支持基于非胚乳特异性表达、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性状改良研究,使中国农业研究转基因生物的整体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建成规范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以确保转基因产品的安全。

  1.2国际转基因食品作物研究现状

  转基因作物的起源是在1983年X在世界上首例的转基因烟草的研究成功,世界上首批转基因棉花于1986年进入田间试验。自1994年开始世界各国逐渐都对转基因技术有了研究,涉及到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棉花等27种作物使得转基因技术这条队伍不断扩大。在转基因作物趋于商业化的年代,种植面积扩大了近百倍的数量,也让转基因技术的成为在现代农业中最迅速的生物技术,产生了不可计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转基因食品作物的优缺点

  2.1转基因食品作物的优点

  (1)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转基因作物具有抗虫害、抗水涝、抗干旱等特性,这些使得在种植转基因作物时减少了化学物品的防治,也增强了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一些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如非洲地区等),粮食作物供不应求,出现饥荒,导致难民越来越多。而转基因作物具有产量高、生长快的特性,很好地改善了解决粮食作物供不应求的这一特点。
  (2)延长食品作物保质期,改善口感。传统的果蔬放久了会出现腐烂、变质、软化从而造成较大的损失。通过转基因的生物工程技术可直接生产出耐储存的作物。转基因技术还可通过转移或转变某些表达某种特定的基因来改变食品本身的口味和营养成分。
  (3)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传统的时令鲜蔬都是跟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但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让人们吃到一年四季的时令果蔬,且别具有一番风味。
  2.2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缺点
  (1)转基因作物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有对此研究的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提炼与添加,可以达到某些想要的结果,但也会积聚和增加食品原本的微量元素,使其产生毒性。如抗虫作物残留的毒素会对人畜健康有害,因为含有抗虫作物残留的毒素能使咬食其叶片的昆虫的消化系统功能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对人畜产生类似的毒性损害。
  (2)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破坏营养成分。转基因作物会为了满足需求从而插入一些外源基因进入作物中,可能会引起作物的乱码、基因突变等性状,使得原本的蛋白质成分降低,破坏原有的营养成分。
  (3)对其他生物产生影响,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有些作物插入抗真菌或抗虫的基因可能对非目标生物起到杀菌作用,从而杀死了环境中有益的真菌和昆虫。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会让某些特定基因漂移到野生作物中,导致基因污染,影响生物可持续利用,造成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危害难以消除。

  3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3.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原则

  如今国际市场上都对转基因食品作出了十分严格的安全性评价,以此来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健康无副作用,甚至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转基因食品也会不断完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原则建立了一套以科学为基础,结合了实质等同性原则、个例分析原则、预先防范原则、逐步评估原则、风险效益平衡原则和熟悉性原则。即针对了不同类型、不同基因的转基因食品进行个案分析,同时传统食品与转基因食品的同个品种和成分进行对比。对于转基因食品在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环境试验、生产试验以及市场商业化等进行一步步逐级评估进行利益权衡,最终决定是否开发相关的产品。
浅谈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3.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过程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程序主要包括5个方面:(1)重组宿主基因中的分子特性研究;(2)研究分析宿主作物中的已知毒素变化和营养物质;(3)宿主作物潜在的致敏性评估;(4)分析转基因食物进入人体肠道内与微生物的菌落产生的影响;(5)转基因食品的离体和活体的营养和毒性成分。对于这几方面的检测主要通过对于营养学评价、致敏性评估、毒理学评价、抗生素标记基因的研究进行分析。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是否被批准上市,都取决于是否能通过这些检测,也是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的前提,也是XX对于转基因食品进行的监管依据。

  4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分为外源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和外源基因的检测方法两种。

  4.1对外源蛋白质的检测方法

  其中对于外源蛋白质主要有Western Blot法(Western印迹法)和ELISA两种检测方法。Western Blot法和ELISA的基础原理基本相同,但此法的操作步骤较为繁琐且成本高;ELISA仪器操作简单、特异性高,得到的结果耗时短,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稳定性。此外,还发展出试纸条法,用来代替ELISA检测方法中酶标版后出现了试条纸的检测技术。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合用于转基因产品的早期检测技术。
  4.2对外源基因的检测方法
  对于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外源基因检测方法主要有基因芯片法和PCR法。这两种检测方法都是通过基因作为扩增的靶序列或以外源基因进入转基因作物的通用元件,通过对基因的鉴定和通用元件完成转基因作物的筛查。
  PCR检测技术分为定性PCR检测技术和定量PCR检测技术。普通的PCR技术通过针对不同的DNA的特异性引物,经过琼胶糖凝胶电泳和PCR扩增检测目标DNA,能实现对不同转基因作物中DNA成分的初步检测。而实时定量的PCR技术是目前来说定量PCR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该反应除了特异性引物还具有靶系列特异性荧光探针技术。利用该技术可将转基因技术的检测限制提升到20~30个拷贝。
  基因芯片法技术则能同时对成千上百的靶模板进行分析,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集成化的优点,已经被应用到转基因作物的检测中。如某报道中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成功检测出大豆、水稻、油菜籽和玉米的目标序列,其中转基因大豆的最低检测限度为0.5%。
  结论
  转基因的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研究发展的科学技术,虽发展时间较短,对于人体产生的不利影响的数据也还不全面,大多数转基因食品与亲本作物之间仍达不到实质等同性的原则。时代在变迁、科学技术也在探究中前行,正是由于大众对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不断,因此需要建立更为严格的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加强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力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以保障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通过XX部门以及专业检测人员对转基因食品的各项严格审查从而降低人们认知上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不认同,进而促进转基因技术、转基因作物、转基因食品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最大限度发挥转基因食品的优势,降低对人类健康不利的因素,为人们的发展作出贡献,为广大社会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孟书燕.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J].农学学报,2015(5):95-99.
  [2]本刊综合.转基因食品是否触动你的神经[J].农家参谋,2014(11):6-10.
  [3]刘艳利.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
  [4]Wang Y,Liu X L.Research on GMF Safety Social Regulation in China[J].Hebei Law Science,2015.
  [5]邓汉超尹长城刘国振林健荣邓平建.转基因植物核酸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1):91-100.
  [6]王瑞懂.武汉市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7]周慧.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8]郝蕾.浅谈转基因食品现状及其安全性[J].口岸卫生控制,2016(21):28-30
  [9]Sun J,Office G,University C.On Inspiration to China from GMF Safety Managements of America and EU and Japan[J].Journal of Bengbu College,2014.
  [10]吴松飞,范金华.中国转基因食品研究文献统计与分析[J].基础研究,2017,33(1):205-208
  [11]赵笑任方方王玉炯韩芳婷刘启文吴洋洋胡瑞丽吴潇.转基因水稻T1C-1 Bt Cry1C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和实质等同性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4(5):27-33.
  [12]Mao X Z.The principle of"substantial equivalence"and the safety of GMF[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04.
  [13]张振霞.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J].食品工业,2016,37(5):229-231
  [14]王国磊刘晓宇.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8):76-78.
  [15]郑秀亮.福兮祸之所伏[J].环境,2013(10):12-15.
  [16]樊振江,孟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其优点[J].食品安全导刊,2017(1):35-36
  [17]Qiu C H,Liu P C,Feng Z C.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MF Safety Management in China[J].Ecological Economy,2006.
  [18]吕倩.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XX监管工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19]孟书燕.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J].农学学报,2015,5(5):89-93
  [20]Sun J,Office G,University C.Revel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America,EU and Japan on the Chinese GMF Safety Management[J].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3.
  [21]张昂,陆启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及管理对策[J].粮油加工,2010(4):76-78.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这篇论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谨以此致谢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84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3月17日
Next 2022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