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表达式探析

尽管“左右不过X”结构在现代汉语中非常常见,但我们在査闻相关研究资料时发现,学界对它的专口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将研究的焦点放在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上,试图挖掘语言现象背后的语言本质和题律,系统分析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的格式构

  一、绪论

  (一)研究意义及目的

  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多种句法功能和意义的“不过”共存,情况比较复杂。由于“不过”自身的复杂性,现有词典对“不过”的注释都不尽相同;有关“不过”的论述多散见在研究副词或连词的文献中,对现代汉语中“不过”的其它形式;也有学者试图从历时平面考察“不过”的语法化历程,但是,我们认为只有将共时平面“不过”的各种形式和意义划分清楚,才能从历时的角度进行验证。因此,本文将考察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中“不过”的句法功能和意义,我们认为对“不过”的这种个案研究有以下三方面意义:
  1、对副词“不过”作深入研究,对推动范围副词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将转折连词“不过”和“就是”作对比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对“再/最X不过”和“V不过”格式的研究,可以对词典中的注释做一些补充。
  3、对“不过”作现代汉语共时平面的考察,有利于推动历时平面语法化的研究,对其他多义形式的研究也具有借鉴作用。

  (二)研究概况

  副词“不过”主要“指明范围”,因此是范围副词。杨荣祥2(2000)将范围副词分为“总括副词”、“统计副词”、“限定副词”、“类同副词”四类,并将“不过”列入“限定副词”类;张谊生(2004)按照范围副词的句法功能,将范围副词分为附谓词和附体词3两类,并将“不过”归入附谓词;按照范围副词的表义功能将限定性范围副词分为表少量、表多量和表概量三类,并将“不过”归入表少量的限定性范围副词;张谊生(2004)、钱兢(2005)都提到了“不过”可以和其他范围副词连用,如:只+不过、至多+不过、顶多+不过、才+不过、顶多+只+不过,统统+都+只+不过。以上关于副词“不过”的研究都是散见在关于副词研究的文献中,是零散的、某一角度的提及,未见深入、细致、多角度的个案研究。
  对于连词“不过”,目前通行的几本现代汉语教材,都把“不过”看成是表示轻转1关系的关联词语2,即表示修正、补充的转折关系。一般的词典在谈到连词“不过”时也多用“只是、就是”与之互相注释,这给我们的感觉是“不过”和“只是、就是”一样,只能表示轻转。
  金允经、金昌吉(2001)将现代汉语转折连词从语义上分出表转折和表修正、补充或限制两个大类,并提出连词“不过”兼属两类。李青(2005)按照以上两位学者的研究思路对“不过”和“只是”在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平面作了对比研究。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发现连词“不过”不但可以表示轻转,还可以表示重转,在结构上也具有一些标志。
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表达式探析

  (三)研究方法

  本文将运用如下方法进行分析:
  1.历时与共时相结合首先,从历时层面探讨“左右不过X”的形成及原因,再从共时层面研究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在语义、句法的问题。
  2.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在描写语言现象的同时,我们会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3.结合相关理论在探讨“左右不过X”结构的形成及原因问题时,我们将语用语法化理论来阐释。在巧时层面上,运用三个平面理论探讨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的语义、句法及与“再X不过”结构的对比问题。

  二、“左右不过X”的内部构造

  (一)方位词“左右”

  “左”和“右”从属于名词,作为方位词表达了一种相对的空间位置关系。当它们与其他词语搭配时,还可以表示方向、范围等,和它们搭配的词语显示了客体所在的处所。
  1.与名词性词语搭配
  A.在后面加名词“边”“面”“侧”等组成合成方位词。如左边、右边、左面、右面、左侧、右侧。
  B.“左”“右”与处所名词组成方位短语
  C.与身体器官名词“眼、耳、手、臂、腿”等组成名词性短语
  2.与副词搭配:
  A.程度副词
  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如“最”“尽”“更”等。如:最左面、更右、尽右边
  B.否定副词
  “左”“右”不能用“不”来否定,如“*不左”、“*不右”,但是在某些并列对举的情况下可以用“不”修饰,如“不左不右”,表示一种居中不偏或平衡的状态。
  3.与介词搭配:从、至、往、向、朝等等

  (二)“不过”分析

  1.“不过”程度分析
  附属词"不过"的出现与发展是伴随着动词"不过"的语法化一步步由实而虚的过程。简单来说,“左右不过X”中的"不过"是由"不超过"演化而来。
  明朝时期,动词"不过"大量出现,多用于表消极负面意义词语之后,例如:
  正是:人无千目好,花无哥日纽。养娘受令[不过],禀知小姐,欲待等贾公回家,告诉他一番。(抱瓷老人《今古奇观》)
  老无知!这样说话,须是公道上去不得。我忍耐[不过],且跑回家去告诉爹娘,明明与他执论,看这话是该说的不该说的!(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上面的"受气"、"忍耐"都是消极词语,表运负面倩绪很高的意思。再加之,"不过"的限制强调作用,使得程度义更加明显。例如:
  众人不比昨日,欣然接了去,回复玉期奉。陈秀才虽然气愤[不姐,却免了口头不清净,也只索罢了。(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你苦再说句不卖,就写帖儿,送到县里去!"秋公气[不过],欲要抢白几句,又想一想,他是有势力的人,却又醉了。(抱食老人《今古奇观》)
  至此,"不过"表示"不超过"的意思基本消失。但表示程度高的意义一直没有变化。在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中,"不过"在结构中,也起到了限制的作用,“左右”表示程度之高,而"不过"又为这种高程度,提供了"界限"。一方面,为“左右”的范围划定界限,另一方面,也将“左右”的相对程度改变为绝对程度,也是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的绝对程度义的成因。
  2.不过"的附属性
  附着词不能独立运用,必须依附其他词之后。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对"创新"一词是[左右]熟悉[不过]了。"不过"只能放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后,不能放在副词和名词的后面。在句中多表达程度或某种语气,例如:
  高教授不无惋惜地叹道:"这种蟹肉[左右]鲜美[不过]了。"句中的"不过"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删除不影响表达。"不过"原本表示"不超过"、"不能忍受"的意思,例如:
  我受不过他的气。(《冻苏秦3》)这种用法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中,也有所体现,例如:
  去年全年,8家莱场职工,人均收入[左右]高不过2500元,最低的只有1300元。(《1994年报刊精选》)
  如减去农民生产用的成本,纯收入[左右]多[不过]500元。(《1993年人民日报》〉
  在车上可以看到采沙后留下的大坑,离铁路路基[左右]远[不过]互千米,沙坑的深度为二王千米,面柄大的有学校操场那么大。((〈1995年人民日报》)上述例句中的"不过"不再是附着词,而是动词,表示"不超过"的意思,送时候的“左右不过X”后,可以直接接宾语或比较对象。
  由此可见,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中的"不过"兼有动词和附着词两种属化这也与结构中的"X"的音节和性质有关,当"X"为单音节,并且當有描述性和程度性的形容词时,"不过"可以为动词,其余的情况多为附着词。

  三、“左右不过X”的语义浮现

  (一)“左右不过X”的程度义

  我们来看一下几组例句;
  如果中国队打得凶一些,即使是输球,比分也不会拉得这么大,[左右]多[不过]七八分。(《1994年人民日报》)
  我第一次发现没有发令枪和终点线、不规定姿式的"游泳"实在[左右]幸福[不过]了。(《1995年人民日报》
  在车上可以看到采沙后留下的大坑,离铁路路基[左右]远[不过]王十米,沙坑的深度为二王千米,面积大的有学校操场那么大。(《1995年人民日报》)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的程度义是极高的。上述中的"最多不过"、上述中的"最幸福不过"、中的"最远不过",在程度义上都是最髙级。而“左右不过X”后都有明确的限定范围"七八分"、"三十米",这也使“左右不过X”的程度义更加明确。,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的程度义相比较“左右”或是"不过"的程度义更为深刻。这是因为当“左右”这个相对程度副词,遇到其后的附着词"不过"之后,它的相对程度提升成,其后"不过"的限定性,使得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的具体比较范围淡化。送样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的程度义加强。这比单独使用“左右”或是"不过"来修饰,程度义更为深刻。这就是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程度义深刻的由来。

  (二)“左右不过X”的评价义

  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侧重表达说话者的主观评价,例如:
  他活的时间长过了其他四位,你知道这是[左右]恰当[不过]的。(安徒生《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长期似来,他早已中断了他的王作,而中断工作正是[左右]危险[不过]的,这是一种习惯的消逝。(雨果《悲惨世界》)
  如果真的到这种情况,只好忍受着,[左右]多[不过]耽搁几天罢了。(儒勒?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女儿》)
  事情的经过肯定是我所听到过的[左右]对的了。(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从上述例句当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巧语“左右不过X”的评价义是非常明显的。"最恰当不过"、"最危险不过"、"最多不过"以及的"最破离不过"都代表了说话人强烈的主观评价义,这种主观意愿的强烈性可见一斑。张谊生指出,汉语中的大多数副词都带有一定的评价义特征。我们认为,因为“左右”的存在,使得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的评价义尤为明显。并且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的评价义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左右”本身具有说话人的主观评价义。当送样一个带有弄住主观色彩的副词进入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当中时,该结构的主观评价义就大幅度提升。当然,“X”之后的"不过"也为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的评价义的量幅提供了支待。早前出现的"X不过"本身也带有主观评价色彩,进入到主观评价色彩浓重的“左右不过X”结构中,它们的主观评价义更为加强。当说话人使用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时,不自觉地就带有说话人自身对事物的某种评价意味,这也是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的主观评价性的体现。

  四、“左右不过X”的话语功能

  (一)“左右不过X”做谓语

  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主要的句法功能是充当谓语和定语,除此之外的用例并不多见。
  “左右不过X”做谓语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经常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例如;
  但言语间总让人万分伶爱,实在是个可心的人儿!若是再刚强些就[左右]好[不过]了。(紫式部《源氏物语》)
  因为一件案子发生后,最初的时刻是最珍贵的,这一点化是[左右]清楚[不姐了。(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
  照目前遥罗的情况来看,我离开办公室是[左右]糟[不过]的了。(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
  鱼体形娇小,[左右]长[不过]30厘米。听主人说,它每年只能长一两重。(《1995年人民日报》)
  在曼哈顿,几乎到处可以见到全身漆成黄色的出租车。五个美元,[左右]多[不过]十美元,就可到达任何地点。(《1995年人民日报》)。
  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充当的都是谓语。而在例(84)和(8日)中,“左右不过X”,看似做谓语,实际上,句子的谓语中也在"不过"上面,说明鱼的体长不超过30厘米,上述曼哈顿的出租车费不超过十美元。这种情况,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另外,做谓语的“左右不过X”结构经常出现在"是……的(了)"后面。当“左右不过X”做谓语时,句尾的“了”不可省去。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当一种构式处在低整合阶段时,它首先能做的就是谓语。在该里的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处在的是,构式的低整合阶段。作谓语是它们的基本特征。这也是现代狭语“左右不过X”结构的最基本的用法。

  (二)“左右不过X”做定语

  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在句中作定语的情况,也是非常常见的。例如:
  你们今天晚上来了,这是[左右]幸运[不过]的事了?明天我们,妈妈、我禾孩子们便飞走了!(安徒生《安徒生童话集》)
  [左右]奇异[不过]的晶冰结成的冰花穗,在被雪片覆满的玄杉枝止闪闪发光。(安徒生《安徒生童话集》)
  我们比森林里任何别的革蛇寿命更长得多!这是我一生之中[左右]伤切[不过]的惨事啦。(塞尔玛?扭格洛芙《厄尔斯骑鸠旅行记》)
  可是菲罗美娜是一个[左右]谨镇[不过]的姑娘(薄伽丘《千目谈》)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做定语时,对中也语起到描写和修饰的作用,这种用法在现当代比较常用。做定语的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的内部构成非常紧密,通常作为整体来修饰其后的名词或名词性成分。在构式的高整合阶段,就可以侦除了谓语外的其他成分。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在此时就是可以做定语,这也是此种结构的基本的用法。

  (三)“左右不过X”做状语

  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在句中还可以做状语及其他成分。例如:
  他那凹陷的双目、矮小的躯体[左右]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毛姆《人性的枷锁》)
  这个变动不居的特点[左右]明显[不过]地体现在才华横溢的法国文论家罗送·芭尔特身上。(《读书》)
  "人的觉醒"是魏晋文学走向自觉的基础,而这些东汉陶铺不是[左右]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在当时千千万万的人们之中,"人的觉醒"是怎样开始的。(《读书》)
  中世纪凡尔登主教狄德里希尼海姆的话,[最好[不过]地一语道破了这部作品的中心思想。(《读书》)
  所有这一妨,[左右]形象[不过]地落实在不少教科书文学史的署名上:"莱某编著"。(《读书》)在上述例句中,“左右不过X”结构均为状语,修饰其后的动词。由于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本身有表程度和评价的含义,所以它可用来做状语表示动作的程度和说话人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在这里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做了状语修饰句中的谓语部分。这种用法相对谓语做定语的比较少见。这里我化就不能明确区分句中的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的整合度的问题。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还可以用在强调句式"是……(的)"句式中,强调程度达到了极点。例如:
  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阳,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左右]容易[不过]的。(余秋雨《西湖梦》)
  不过用一场雪开头是[左右]好[不过]了,它预示了真正的冬天。(张伟《冬景》)
  埋仗这事看起来是静巧不动的,但实际上是一件[左右]苦不过的差事,风吹雨打,日晒雨淋都得忍受。(方方《埋伏》)
  她的表情却是地道的中国妇女的表情,这类表情他是[左右]熟悉[不过]的。(刘心式《多轨的机船》〉以上例句当中的"最好不过"、"最妙不过"等都是在强调句式"是……(的)"中,强调"好"、"妙"达到了最极点。在这里的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中,虽然处在强调句"是……(的)"中,但它的位置还是属于谓语部分。
  (四)

  五、“左右不过X”的承继关系

  (一)“左右不过X”的历史演变

  我们搜集了北大语料库中从唐代到清代所有出现“不过”的例句,然后删选出“动词+不过”和“形容词+不过”的用例,发现唐代语料含有“不过”的句子中,没有一例是“X不过”的,“不过”在当时主要是作动词短语和副词,所以“不过”不可能紧挨着动词出现在动词的后面。由此可见,“X不过”这种格式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V不过”在宋代才出现,数量不多,仅30例。元代也只有30例左右,明代有130例左右,清代出现得更多。明清时期“V不过”数量明显多于宋元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数量增多的趋势?我们的推理是汉语的语法系统到了明清时候才逐步稳定成型,由于类推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词可以进入这种格式,所以增速很快。“A不过”是在“V不过”之后产生的,明代出现,形容词多是负面消极义。之后在清代发展壮大,不仅数量上增长,而且用量上也增多,正面积极义的形容词也可以出现在“A不过”格式中。
  宋代的“V不过”可以归纳为“单音节动词+不过”、“一般义双音节动词+不过”、“吃受类双音节动词+不过”这三种类型。
  单音节动词类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带宾语的,如:信不过、试不过、守不过、保不过、跨不过、打不过、对不过、说不过等;另一类是带宾语的,宾语处在动词和“不过”之间,即“VO不过”,主要是人称代词作宾语,如放你(我)不过、赛我不过、敌他不过等。
  一般义双音节动词类:料事不过、担当不过。这一类与吃受类不同,“吃”和“受”都有被动倾向,这一类的主语是主动者。因此它们的施受关系也不同,“料事不过”“担当不过”的主语是施事,而吃受类的主语是受事。
  明朝时期,“V不过”的变化最大,出现了“V不过O”的结构,同时“A不过”格式也在这一时期产生,不过数量不多。“V不过O”中的动词都是单音节的,它和“VO不过”不同,因为宾语从“不过”前移到了“不过”后,如:瞒不过诸葛亮、敌不过道士、听不过他的琐碎、杀不过他等。

  (二)“左右不过X”的分析和分类

  赵新(2000)指出近代汉语中“不过”补语句的结构类型为“V不过”、“被V不过”和“A不过”,意义类型为可能补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①但是有些例句的意义归类似乎存在问题,如:
  (14)众亲眷多要逊廷秀坐第一位。廷秀不肯。再三谦逊不过,只得依了他。(《醒世恒言》第20卷)
  (15)那国王苦让不过,只得上了宝殿,南面称孤。(《西游记》40回)
  (16)此是朝廷内库中镇库之宝,自你赛我不过,心怀妒恨,将来打碎了,
  如何是好?(《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17)王冕屈不过秦老的情,只得应诺了。(《儒林外史》1回)
  赵新将上文中的“谦逊不过”“苦让不过”“赛我不过”“屈不过”都归入了可能补语类。我们觉得这有所欠妥,因为这些例句都是实际已发生的,不存在可能和不可能。此外,赵新将程度补语分为“A不过”和“V不过”。用作程度补语的“V不过”如:思想不过感情不过熬煎不过央求不过盘问不过。例:
  其夫觉得有些风声,防闭严切,不能往来,狄氏思想不过,成病而死。(《初刻拍案惊奇》卷6)
  “思想不过”“央求不过”等似乎存在程度义,分别指“想了很久、很多”“恳求了很久”,表示动作行为的频度高。但是我们认为它们的“未实现、没通过”的结果义也很明显。所以单纯将此归于程度补语还有待商榷。
  “A不过”的“不过”词性已经改变,是附属词,所以不再是补语,具体理由我们下文有阐述。
  鉴于此,我们将“X不过”的语义分为三类:表示结果义;表示结果兼程度义;表示程度义。
  “V不过”表示结果
  从感情色彩看,这些单音节动词大多是中性的。从施受关系看,主语都是施事。如果是已经发生的事件,“V不过”表示的是结果,如:
  (19)张员外说不过了,另写了奖单,勉强写足了五百贯。(《宋四公大闹
  禁魂张》)
  如果是还未发生的事件,“V不过”表示的是结果的一种可能性,如:
  (20)此计虽妙,只怕瞒不过姜维。(《三国演义(下)》)
  为什么将结果义和可能义归为一类呢?
  首先,可能义是由结果义演变而来。沈家煊(2004)指出表示可能的“VP不过”原先是个主谓结构,如透三句不过(古尊宿语录),表示结果没有实现,后来才重新分析为动结式,表示结果不可能实现。
  其次,吴福祥(2002)说到表实际之结果和表悬想之可能这两种语义密切关联,由前者衍生出后者本来就有其逻辑基础:一个动作实现了某种预期结果/状态,也就意味着这种结果/状态的实现具备了充分的主客观条件。从更高层面上看,“实现”和“可能”是两个具有某种共性的范畴:“可能”也是一种潜在的“实现”。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将这一类表示结果和可能的语义都归为结果,一种是已知的结果,另一种是未知的结果。“V不过”和“VO不过”在宋代都已产生,但是“V不过O”出现得较晚,在明代才有,尽管它出现得晚,但是使用得却很频繁,甚至有超过“V不过”、“VO不过”的趋势。在明代的语料中,“V不过”、“VO不过”和“V不过O”中动词相同的例子不少,如:
  (21)我若用毒药之类暗算了他,外人必竟知道是我,须瞒不过,亦且急
  忙不得其便。(《二刻拍案惊奇》)
  (22)此计虽妙,只怕瞒不过姜维。(《三国演义(下)》)
  (23)“怎么叫做受刑不过,特来投生?”(《三宝》)
  (24)曹再审勘,张汉如何肯招,受不过严刑,只得诬服,认做谋杀之情,
  监系狱中候决。(《包公案》)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单音节动词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或者将宾语置于动词之后“不过”之前。那么什么时候需要带宾语,什么时候不需要呢?我们认为当不需要强调动作的另一方,即与受事、与事等相关的另一方时,宾语可以不出现或者在动词后“不过”前出现。但为了突出、强调另一方,宾语要在“不过”后面出现。如上文的“瞒不过姜维”特别指出被瞒的对象是“姜维”,“受不过严刑”强调了“刑罚的严酷和不能忍受”,这时候都要将宾语置于动词和“不过”的后面。用焦点理论来解释也许更能说明问题。焦点是句子内部被赋予信息强度最高的部分。在汉语中,自然焦点一般位于句子末尾的实词语上,有人也称为尾焦原则。刘丹青、徐烈炯区别出三种焦点:自然焦点、对比焦点和话题焦点。自然焦点是句子自然重音所在。“V不过”、“VO不过”的自然焦点是“不过”,“V不过O”的自然焦点是“O”。由于强调重点的不同,焦点也自然不一样。

  (三)“左右不过X”的性质

  当“V不过”是表示结果或可能时,“不”和“过”的意义没有融合,它们是两个词。“信不过、试不过、瞒不过”中的“不过”是“不通过”的引申义;“打不过、敌他不过、杀他不过、”中的“不过”是“不超过”的引申义,有比较的含义。其实不管是“不通过”还是“不超过”,从认知角度解释是一致的。因为“不通过”是空间区域的没有跨越,“信不过”“瞒不过”等是心理空间的没有超越,因为超出了自己的心理标准,所以没有通过。“打不过”“敌他不过”等是以超越对方为目标,目标没有实现,就是没能跨越,所以“不超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通过”。
  在结构分析时,若是表示结果,“V不过”分析成“V/不过”;若是表示可能,“V不过”分析成“V/不/过”。吴福祥(2002)说到唐五代时期“V得/不C”是表实现还是表可能,往往只能依赖语境加以判断。宋代“V不C”表实现的用法极少见,已固定为能性述补结构的表达式。但是据我们的考察,宋代“V不过”表示结果的例子并不少见,甚至在清代仍有出现。如清代语料中有下例:
  包公被缠不过,只是暗恨包兴。
  “遭受类动词+不过”格式既可以表示结果的“未实现”又隐含着程度高的意思,对“不过”的界定比较困难。因为语法化的过程是渐变的,总会存在一个过渡阶段,难以辨别它的归属。沈家煊(2004)认为“挨忍不过、忍受不过、受气不过、被逼不过”中的“不过”是从“不通过”虚化而来的,加上动结式赋予的可能义,“通不过”就虚化为“忍受不过去”。①我们认为遭受类的结构中“不过”是介于表“结果”的词组和表“程度”的附着词之间的中间阶段,它还没完全语法化,但是语义虚化已经开始。
  沈家煊(2004)认为“形+不过”是从“动+不过”演变而来,其理据是在同时代发现了这样的动词和负面形容词:
  受气不过——气不过、气愤不过
  忍耐不过——耐心不过
  受冷落不过——冷落不过
  “气不过”就可以表达“受气不过”的意思,“耐心不过”就可以表达“忍耐不过”的意思,只须说“冷落不过”就可以表达“受冷落不过”的意思。这些形容词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动词来解释,但另外一些形容词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苦恼不过、恼怒不过、寂寞不过、肉麻不过、痛苦不过”该如何解释呢?这些都是出现在明代语料中的,它们与遭受类动词的感情色彩都是消极、不如愿的。这些形容词都是表现人的心理活动或状态的。遭受类句子中的主语是受事,施事可能出现可能隐含,但“A不过”句子中的主语并非受事,而是当事人。我们赞同由“V不过”到“A不过”,但理由并不仅仅是这些形容词能找到相对应的动词,而是动词的类推作用。由于“不过”的语义虚化,在“遭受类动词+不过”格式中“不通过”的结果义淡化,而程度高的意思凸显。在向“A不过”的演变过程中,有为数极少的“心理动词+不过”的语义比较模糊,有力的证明了这个推断。如:
  (33)事毕,刘太监感情不过,宰了一口猪,送我一坛自造荷花酒。(《金瓶梅34回》)
  (34)其夫觉得有些风声,防闭严切,不能往来,狄氏思想不过,成病而死。(《初刻拍案惊奇卷6》)
  以上是“A不过”产生的第一阶段,“A不过”还有第二阶段的发展。在清代语料中,我们发现“A”不仅可以是人的心理状态,还可以是事物的属性、特征,如“冷、标致、重”;不仅可以是消极的,还可以是积极的如“标致、好、厉害”。这一时期能进入该格式的形容词数量增多,范围扩大,这也是由于类推的作用。

  结束语

  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作为常用结构,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对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的的形成、原因及内部构造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对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的语义及句法特征也做了相应的讨论。我们研究的是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的语义及句法特征。我们发现,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的程度义和评价义都非常高,主观色彩强烈;在句法方面,现代巧语“左右不过X”结构可以故谓语、定语、状语及其他成分;在语气方面,在具体的语境当中,现代汉语“左右不过X”结构可以表运肯定语气,可表达自负语气,还可以表达嘲讽语气。在考察语气方面,我们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只有在具体的语境当中,我们才能得出有效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张斌.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李昌年.动词“不过”表示的比较意义和双重词性、词义及有关的解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6):92-95[3]沈家煊.说“不过”.清华大学学报.2004.(4):30-36[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刘瑞民.“V+不过+NP”构式研究.绥化学院学报,2014,(2):104-107[6]任效莹.对反义复合词“左右”语法化的认知分析.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4):38-40
  [7]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11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3月26日
Next 2022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