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
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移动通信经历了飞跃式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人们一直在追求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网络。2012年,欧盟正式启动METIS项目,进行5G移动通信网络的研究。除了METIS之外,欧盟启动了规模更大的科研项目5G-PPP,旨在加速欧盟5G研究和创新,确立欧盟在5G领域的主导地位;英国XX联合多家企业在Surrey大学成立5G研发中心,致力于5G的研究。在亚洲,韩国于2013年开启了“GIGAKorea”5G项目,中国IMT-2020推进组也于同年成立,团结亚洲地区的5G研究力量,共同推进5G技术标准的发展。可见,5G已成为国内外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5G作为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主要用于满足2020年以后的移动通信需求。在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和不断增长的物联网业务需求共同推动下,要求5G具备低成本、低能耗、安全可靠的特点,同时传输速率提升10到100倍,峰值传输速率达到10Gbit/s,端到端时延达到ms级,连接设备密度增加10到100倍,流量密度提升1000倍,频谱效率提升5到10倍,能够在500km/h的速度下保证用户体验[7-9]。5G将使信息通信突破时空限制,给用户带来极佳的交互体验;极大缩短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并快速地实现人与万物的互通互联[8]。1.15G的应用场景3G与4G主要聚焦于“移动宽带”这一应用场景,致力于给用户提供更高的系统容量以及更快的无线接入速率。
预计到2020年,各种物联网应用将得到广泛普及,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移动医疗、车载娱乐、运动健身,未来5G网络支持虚拟现实、超清视频以及移动游戏等应用服务,这类移动交互式应用对无线接入带宽和通信延迟有很高的需求[9]。在公共安全方面,如:紧急语音通话、无人机远程监测、入侵监测、急救人员跟踪等场景,5G通信系统需要具有“零延迟”、高可靠性的特点。
5G移动通信,以满足广大用户的应用需求为前提,实现了无线组网、无线传输等关键技术的运用,它将不断地扩大中国在世界通信中的影响,加快中国面向信息化时代。对5G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技术研究也就显现出了重要性和必要性。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
1)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
3G、4G期间,欧洲在移动通信领域总体上落后于亚洲,欧盟希望迅速发展5G以维持和加强欧洲的领导地位。欧盟在2012年9月启动了“5GNOW”的研究课题。该课题南6家科研机构承担,课题面向5G物理层的技术研究。2015年2月结束。在2012年l1月正式启动“METIS”5G研发项目,投资预算达2700万欧元。南欧盟资助。项目组由26个成员组成。其中包括阿尔卡特、朗讯、爱立信、华为、诺基亚、两门子5家通信设备厂商以及德国电信、日本NTT、法同电信、意大利电信、西班牙电信5家电信运营商。。2014年1月正式推出“5GPPP”计划,总预算l4亿欧元,计划在2020年前开发5G技术,到2023年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欧盟同时积极开展5G国际合作,先后与中国、韩国、日本、巴西签署了5G联合声明,5GPPP也与中美Et韩的5G组织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欧盟将于20l6年底发布5G行动计划。并计划于2018年启动5G规模试验。力争在2020年实现5G商用。重点将推动5G与车联网等垂直行业结合。英国于2012年10月率先推动同内的5G技术研发1作,并建立5G网络研发中心l1月,英国信息通信管理局为移动运营商发放700MHz频段的频谱。
20l5年9月15日。设在英国萨里大学的全球顶级5G创新中心(5GIC)正式成立。华为公司是创新中心的创始成员和重要合作伙伴,其他核心成员包括沃达丰、英同电信、Tefefonica、EE、BBC、三星、AeroflexAIRCOMInternational、FujitsuOfComRohde&Schwarz等。
华为公司按照业界最先进5G研究成果建设的5G测试床在英国萨里大学的5GIC正式开通。测试床位于萨里大学吉尔福德校J,占地约4kmz。以业务创新和核心技术验证为目标,旨在建设推动5G全球统一标准的产业协作平台。
德国于2012年6月在德累斯顿科技大学成立了5G无线通信系统专门实验室。在物联网领域,将研究经费增加至7300万英镑,以实现十亿多的各种设备的低耗电低价格网络连接。
德国计划的第一步是在2018年制定5G频率商用的框架条件,第二步是建立电信行业与应用行业之间的对话论坛,第三步是推进5G研究。使德国取得技术上的优势,并共同制定未来国际5G标准。
2017年第1期
第四步是应用项目,如5G实验城市。联邦XX可为此资助200万欧元,总额超过8000万欧元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也将促进5G发展。第五步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最迟到2025年在所有联邦主干道、最少20个大城市实现5G覆盖。德联邦交通部长多布林特表示,5G将成为网络化时代数字核心化技术,德国希望成为5G市场引导者。
2)日本
2013年l0月,日本无线工业及商贸联合会(ARm)设立了5G研究组“2020andBeyondAdHoc”。该研究组对5G服务、系统构成以及无线接入技术等行探讨。主要任务是研究2020年及以后移动通信服务、系统概念和主要技术,如用户行为和需求、频谱、业务预测以及无线接入技术、网络技术等。
据日本NTTDoCoMo5G研究小组负责人奥村幸彦介绍。从2014年5月开始,日本NTTDoCoMo与多家企业联合开展了5G实验。2015年l1月2日。该公司与诺基亚网络共同实施了5G技术实验,
在实际商业设施内以70GHz频带接收信号.实现了超过2Gbit/s的无线数据传输。实验证明了在客流量较大的商业设施内也可以进行高速数据传输。
3)韩国
韩国在2013年6月成立了5G论坛推进组5GForum论坛提出了5G国家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负责研究5G需求,明确5G网络和服务的概念等。韩国MS1P在2014年1月宣布建立“未来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战略”,并投资1.6万亿韩元用于5G核心技术研发。预计将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首次示范5G应用。韩国最大电信运营商SKT预计在2017年部署5G。SKT计划在室外环境中用5G技术试验端到端解决方案。其中包括用毫米波实现设备与网络间的高频无线连接,实现LTE、5G和WiGig(60GHz)互通。网络功能虚拟化,网络分层及分布式核心网络。SKT的目标是在2016年底将关键技术融合.在室外环境下进行系统的端到端5G试验。
4)X
2012年7月.纽约大学理工学院成立了一个由XX和企业组成的研究5G的联盟。X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其提供8O万美元资助金,为合作者企业提供l20万美元研发资助。另外.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与应用中心(BWAC)也在积极开展5G项目研发,自2013年后的5年.BWAC将获得NSF的l60万美元及产业界的400万美元专项资金支持。
今年以来,XXX主导的对5G的投资正在加速。2016年7月14日,X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开放24GHz以上频段用于5G。包括2GHz频段(27.5-28.35GHz)、37GHz频段(37~38.GHz)、39GHz频段(38.6~40GHz)和64~7lGHz频段。7月15日白宫发表推进5G研究的先进无线电通信研究计划(AWRI)的声明,今后7年将通过NSF投入4亿美元进行5G研究。AWRI将使用美同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开放的5G用频率,在X4个城市进行5G技术推广和实验。
1.22国内
国际电信联盟(ITU)于2015年2月开展了5G标准的研究工作。ITU明确提出:2015年中期完成IMT-2020国际标准前期研究,2016年开展5G技术性能需求和评估方法研究,2017年底启动5G候选方案征集工作,2020年底完成IMT-2020通信标准制定工作。

中国的移动通信在3G时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TD-SCDMA,中国提出的4G标准TD-LTE成为世界4G两大标准之一。为了迎接新一轮的技术、标准及市场竞争,中国开始全方位布局5G技术的研发工作。我国与全球同步推进5G研发工作。
1)我国率先成立了5G推进组,全面推进5G研发工作。201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部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提出我国要在5G标准制定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宏伟目标。
2)科学技术部投入1.6亿元人民币,先期启动国家5G移动通信系统前期研究开发重点项目。
3)在2020年之前,系统研究5G领域关键技术,其中包括体系架构、无线组网与传输、新型天线与射频、新频谱开发与利用,完成性能评估和原型系统设计,进行技术试验和测试,实现支持业务总速率10Gbit/s,频谱和功率效率比4G系统提升1倍。
我国X地区在2014年1月召开了“5G发展产业策略会议”,成立了专职部门推动5G长期发展。策略会议达成了3项共识:a)建立学术界、法人和产业界有效的互动选题机制,消除产学鸿沟。b)建立有效的智财专利策略,免受国际专利战干扰。c)建立国际化的测验场域,验证新创产品的有效性。X几个部门成立了规划小组,近期推出了(2020年TW-5G战略方案》。
当前国内5G研究进展情况:a)推进组已基本完成5G愿景和需求研究,并发布了白皮书,b)初步完成了5G潜在关键技术的研究分析工作。c)提出了5G概念和技术路线。d)完成了2020年我国移动通信频谱需求预测和6GHz以下候选频段的研究工作。
迄今为止,中国5G推进组已经有55个成员,其中包括运营商、厂商、研究院及大专院校。中国5G推进组中有两家外国公司。②S为加强5G的国际合作、双边合作,2015年10月在里斯本签订了5G国际合作谅解备忘录。2013年以来,中国IMT-2020(5G)推进组已经发布了四个白皮书,其中包括(5G的愿景和需求》、《5G的概念》、《5G的无线技术架构》和2016年6月发布的《5G的网络技术架构》。
X时间2016年11月17日,国际无线标准化机构3GPP的RAN1(无线物理层)87次会议在X拉斯维加斯召开,就5G短码方案进行讨论。会议的三位主角是中国华为公司主推的Polar Code(极化码)方案,X高通公司主推的LDPC方案,法国主推的Turbo2.0方案。最终,华为公司的Polar方案从两大竞争对手中胜出。
第二章关键技术介绍
本章主要介绍一下FSK和QAM调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同时还有5G涉及到的一些技术和基本知识,
2.1 FSK调制技术的基本原理
FSK(Frequency-shiftkeying)-频移键控是利用载波的频率变化来传递数字信息。它是利用基带数字信号离散取值特点去键控载波频率以传递信息的一种数字调制技术。FSK(Frequency-shiftkeying)是信息传输中使用得较早的一种调制方式。
最常见的是用两个频率承载二进制1和0的双频FSK系统。技术上的FSK有两个分类,非相干和相干的FSK。在非相干的FSK,瞬时频率之间的转移是两个分立的价值观命名为马克和空间频率。在另一方面,在相干频移键控或二进制的FSK,是没有间断期在输出信号。在数字化时代,电脑通信在数据线路(电话线、网络电缆、光纤或者无线媒介)上进行传输,就是用FSK调制信号进行的,即把二进制数据转换成FSK信号传输,反过来又将接收到的FSK信号解调成二进制数据,并将其转换为用高,低电平所表示的二进制语言,这是计算机能够直接识别的语言。
2.2 QAM调制技术的基本原理
正交幅度调制(QAM,QuadratureAmplitudeModulation)是将振幅和相位结合的多进制调制方式。根据通信理论,采用多进制调制可以在现有频带内提高信息传输率,其代价是增加信号功率。多进制数字调制是利用多进制数字基带信号去调制载波的振幅、频率或相位,也可以把各种不同的调制方法结合起来,将载波的幅度和相位都进行不连续改变,得到幅度-相位混合调制方式。
正交振幅调制,这是近年来被国际上移动通信技术专家十分重视的一种信号调制方式。QAM是数字信号的一种调制方式,在调制过程中,同时以载波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来代表不同的数字比特编码,把多进制与正交载波技术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频带利用率。
QAM是一种矢量调制,将输入比特先映射(一般采用格雷码)到一个复平面(星座)上,形成复数调制符号,然后将符号的I、Q分量(对应复平面的实部和虚部,也就是水平和垂直方向)采用幅度调制,分别对应调制在相互正交(时域正交)的两个载波(coswt和sinwt)上。这样与幅度调制(AM)相比,其频谱利用率将提高1倍。QAM是幅度、相位联合调制的技术,它同时利用了载波的幅度和相位来传递信息比特,因此在最小距离相同的条件下可实现更高的频带利用率,QAM最高已达到1024-QAM(1024个样点)。样点数目越多,其传输效率越高,例如具有16个样点的16-QAM信号,每个样点表示一种矢量状态,16-QAM有16态,每4位二进制数规定了16态中的一态,16-QAM中规定了16种载波和相位的组合,16-QAM的每个符号和周期传送4比特。
QAM调制器的原理是发送数据在比特/符号编码器(也就是串–并转换器)内被分成两路,各为原来两路信号的1/2,然后分别与一对正交调制分量相乘,求和后输出。接收端完成相反过程,正交解调出两个相反码流,均衡器补偿由信道引起的失真,判决器识别复数信号并映射回原来的二进制信号。如图4-2所示的是16-QAM的调制原理图。作为调制信号的输入二进制数据流经过串–并变换后变成四路并行数据流。这四路数据两两结合,分别进入两个电平转换器,转换成两路4电平数据。例如,00转换成-3,01转换成-1,10转换成1,11转换成3。这两路4电平数据g1(t)和g2(t)分别对载波cos2πfct和sin2πfct进行调制,然后相加,即可得到16-QAM信号。
采用QAM调制技术,信道带宽至少要等于码元速率,为了定时恢复,还需要另外的带宽,要增加15%左右。与其他调制技术相比,QAM编码具有能充分利用带宽、抗噪声能力强等优点。但QAM调制技术用于ADSL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应不同电话线路之间较大的性能差异。要取得较为理想的工作特性,QAM接收器需要一个和发送端具有相同的频谱和相应特性的输入信号用于解码,QAM接收器利用自适应均衡器来补偿传输过程中信号产生的失真,因此采用QAM的ADSL系统的复杂性来自于它的自适应均衡器。
当对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高过8-PSK能提供的上限时,采用QAM的调制方式。因为QAM的星座点比PSK的星座点更分散,星座点之间的距离因此更大,所以能提供更好的传输性能。但是QAM星座点的幅度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它的解调器需要能同时正确检测相位和幅度,不像PSK解调只需要检测相位,这增加了QAM解调器的复杂性。
2.3 5G移动通信系统
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外语缩写:5G。也是4G之后的延伸,正在研究中,5G网络的理论下行速度为10Gb/s(相当于下载速度1.25GB/s)。
超密集异构网络
未来5G网络正朝着网络多元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面向2020年及以后,移动数据流量将呈现爆炸式增长。在未来5G网络中,减小小区半径,增加低功率节点数量,是保证未来5G网络支持1000倍流量增长的核心技术之一。因此,超密集异构网络成为未来5G网络提高数据流量的关键技术。
未来无线网络将部署超过现有站点10倍以上的各种无线节点,在宏站覆盖区内,站点间距离将保持10m以内,并且支持在每1km2范围内为25000个用户提供服务。同时也可能出现活跃用户数和站点数的比例达到1∶1的现象,即用户与服务节点一一对应。密集部署的网络拉近了终端与节点间的距离,使得网络的功率和频谱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扩展了系统容量,并且增强了业务在不同接入技术和各覆盖层次间的灵活性。虽然超密集异构网络架构在5G中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节点间距离的减少,越发密集的网络部署将使得网络拓扑更加复杂,从而容易出现与现有移动通信系统不兼容的问题。在5G移动通信网络中,干扰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网络中的干扰主要有:同频干扰,共享频谱资源干扰,不同覆盖层次间的干扰等。现有通信系统的干扰协调算法只能解决单个干扰源问题,而在5G网络中,相邻节点的传输损耗一般差别不大,这将导致多个干扰源强度相近,进一步恶化网络性能,使得现有协调算法难以应对。此外,由于业务和用户对QoS需求的差异性很大,5G网络需要采用一些列措施来保障系统性能,主要有:不同业务在网络中的实现,各种节点间的协调方案,网络的选择,以及节能配置方法等。
准确有效地感知相邻节点是实现大规模节点协作的前提条件。在超密集网络中,密集地部署使得小区边界数量剧增,加之形状的不规则,导致频繁复杂的切换。为了满足移动性需求,势必出现新的切换算法;另外,网络动态部署技术也是研究的重点。由于用户部署的大量节点的开启和关闭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使得网络拓扑和干扰具有大范围动态变化特性;而各小站中较少的服务用户数也容易导致业务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出现剧烈的动态变化。
自组织网络
传统移动通信网络中,主要依靠人工方式完成网络部署及运维,既耗费大量人力资源又增加运行成本,而且网络优化也不理想。在未来5G网络中,将面临网络的部署、运营及维护的挑战,这主要是由于网络存在各种无线接入技术,且网络节点覆盖能力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此,自组织网络(self-organizingnetwork,SON)的智能化将成为5G网络必不可少的一项关键技术。
自组织网络技术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以下2点:①网络部署阶段的自规划和自配;②网络维护阶段的自优化和自愈合。自配置即新增网络节点的配置可实现即插即用,具有低成本、安装简易等优点。自优化的目的是减少业务工作量,达到提升网络质量及性能的效果,其方法是通过UE和eNB测量,在本地eNB或网络管理方面进行参数自优化。自愈合指系统能自动检测问题、定位问题和排除故障,大大减少维护成本并避免对网络质量和用户体验的影响。自规划的目的是动态进行网络规划并执行,同时满足系统的容量扩展、业务监测或优化结果等方面的需求。目前,主要有集中式、分布式以及混合式3种自组织网络架构。其中,基于网管系统实现的集中式架构具有控制范围广、冲突小等优点,但也存在着运行速度慢、算法复杂度高等方面的不足;而分布式恰恰相反,主要通过SON分布在eNB上来实现,效率和响应速度高,网络扩展性较好,对系统依懒性小,缺点是协调困难;混合式结合集中式和分布式2种架构的优点,缺点是设计复杂。SON技术应用于移动通信网络时,其优势体现在网络效率和维护方面,同时减少了运营商的资本性支出和运营成本投入。由于现有的SON技术都是从各自网络的角度出发,自部署、自配置、自优化和自愈合等操作具有独立性和封闭性,在多网络之间缺乏协作。因此,研究支持异构网络协作的SON技术具有深远意义。
内容分发网络
在未来5G中,面向大规模用户的音频、视频、图像等业务急剧增长,网络流量的爆炸式增长会极大地影响用户访问互联网的服务质量。如何有效地分发大流量的业务内容,降低用户获取信息的时延,成为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面临的一大难题。仅仅依靠增加带宽并不能解决问题,它还受到传输中路由阻塞和延迟、网站服务器的处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用户服务器之间的距离有密切关系。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distributionnetwork,CDN)会对未来5G网络的容量与用户访问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内容分发网络是在传统网络中添加新的层次,即智能虚拟网络。CDN系统综合考虑各节点连接状态、负载情况以及用户距离等信息,通过将相关内容分发至靠近用户的CDN代理服务器上,实现用户就近获取所需的信息,使得网络拥塞状况得以缓解,降低响应时间,提高响应速度。CDN网络架构在用户侧与源server之间构建多个CDN代理server,可以降低延迟、提高QoS(qualityofservice)。当用户对所需内容发送请求时,如果源服务器之前接收到相同内容的请求,则该请求被DNS重定向到离用户最近的CDN代理服务器上,由该代理服务器发送相应内容给用户。因此,源服务器只需要将内容发给各个代理服务器,便于用户从就近的带宽充足的代理服务器上获取内容,降低网络时延并提高用户体验。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及动态网络内容技术的推进,内容分发技术逐步趋向于专业化、定制化,在内容路由、管理、推送以及安全性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
在未来5G网络中,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和快速发展的应用服务,用户对移动数据业务需求量将不断增长,对业务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CDN技术的优势正是为用户快速地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有助于解决网络拥塞问题。因此,CDN技术成为5G必备的关键技术之一。
D2D通信
在未来5G网络中,网络容量、频谱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更丰富的通信模式以及更好的终端用户体验也是5G的演进方向。设备到设备通信(device-to-devicecommunication,D2D)具有潜在的提升系统性能、增强用户体验、减轻基站压力、提高频谱利用率的前景。因此,D2D是未来5G网络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D2D通信是一种基于蜂窝系统的近距离数据直接传输技术。D2D会话的数据直接在终端之间进行传输,不需要通过基站转发,而相关的控制信令,如会话的建立、维持、无线资源分配以及计费、鉴权、识别、移动性管理等仍由蜂窝网络负责。蜂窝网络引入D2D通信,可以减轻基站负担,降低端到端的传输时延,提升频谱效率,降低终端发射功率。当无线通信基础设施损坏,或者在无线网络的覆盖盲区,终端可借助D2D实现端到端通信甚至接入蜂窝网络。在5G网络中,既可以在授权频段部署D2D通信,也可在非授权频段部署。
M2M通信
M2M(machinetomachine,M2M)作为物联网在现阶段最常见的应用形式,在智能电网、安全监测、城市信息化、环境监测等领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3GPP已经针对M2M网络制定了一些标准,并已立项开始研究M2M关键技术。根据X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估计,到2020年,全球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将是人与人之间通信的30倍。IDC预测,在未来的2020年,500亿台M2M设备将活跃在全球移动网络中。M2M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因此,研究M2M技术对5G网络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M2M的定义主要有广义和狭义2种。广义的M2M主要是指机器对机器、人与机器间以及移动网络和机器之间的通信,它涵盖了所有实现人、机器、系统之间通信的技术;从狭义上说,M2M仅仅指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智能化、交互式是M2M有别于其它应用的典型特征,这一特征下的机器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智慧”。
信息中心网络
随着实时音频、高清视频等服务的日益激增,基于位置通信的传统TCP/IP网络无法满足海量数据流量分发的要求。网络呈现出以信息为中心的发展趋势。信息中心网络(information-centricnetwork,ICN)的思想最早是1979年由Nelson提出来的,后来被Baccala强化。目前,X的CCN、DONA和NDN等多个组织对ICN进行了深入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网络体系结构,ICN的目标是取代现有的IP。
ICN所指的信息包括实时媒体流、网页服务、多媒体通信等,而信息中心网络就是这些片段信息的总集合。因此,ICN的主要概念是信息的分发、查找和传递,不再是维护目标主机的可连通性。不同于传统的以主机地址为中心的TCP/IP网络体系结构,ICN采用的是以信息为中心的网络通信模型,忽略IP地址的作用,甚至只是将其作为一种传输标识。全新的网络协议栈能够实现网络层解析信息名称、路由缓存信息数据、多播传递信息等功能,从而较好地解决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扩展性、实时性以及动态性等问题。ICN信息传递流程是一种基于发布订阅方式的信息传递流程。首先,内容提供方向网络发布自己所拥有的内容,网络中的节点就明白当收到相关内容的请求时如何响应该请求。然后,当第一个订阅方向网络发送内容请求时,节点将请求转发到内容发布方,内容发布方将相应内容发送给订阅方,带有缓存的节点会将经过的内容缓存。其他订阅方对相同内容发送请求时,邻近带缓存的节点直接将相应内容响应给订阅方。因此,信息中心网络的通信过程就是请求内容的匹配过程。传统IP网络中,采用的是“推”传输模式,即服务器在整个传输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忽略了用户的地位,从而导致用户端接收过多的垃圾信息。ICN网络正好相反,采用“拉”模式,整个传输过程由用户的实时信息请求触发,网络则通过信息缓存的方式,实现快速响应用户。此外,信息安全只与信息自身相关,而与存储容器无关。针对信息的这种特性,ICN网络采用有别于传统网络安全机制的基于信息的安全机制。这种机制更加合理可信,且能实现更细的安全策略粒度。和传统的IP网络相比,ICN具有高效性、高安全性且支持客户端移动等优势。目前比较典型的ICN方案有CCN,DONA,NetInf,INS和TRIAD。
移动云计算
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软硬件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支持大量的应用和服务,为用户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在5G时代,全球将会出现500亿连接的万物互联服务,人们对智能终端的计算能力以及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移动云计算将成为5G网络创新服务的关键技术之一。移动云计算是一种全新的IT资源或信息服务的交付与使用模式,它是在移动互联网中引入云计算的产物。移动网络中的移动智能终端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连接到远端的服务提供商,获得所需资源,主要包含基础设施、平台、计算存储能力和应用资源。SaaS软件服务为用户提供所需的软件应用,终端用户不需要将软件安装在本地的服务器中,只需要通过网络向原始的服务提供者请求自己所需要的功能软件。PaaS平台的功能是为用户提供创建、测试和部署相关应用等服务。PaaS自身不仅拥有很好的市场应用场景,而且能够推进SaaS。而IaaS基础设施提供基础服务和应用平台。
SDN/NFV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服务等新兴产业对互联网在可扩展性、安全性、可控可管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SDN(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软件定义网络)/NFV(networkfunctionvirtualization,网络功能虚拟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与构建技术,其倡导的控制与数据分离、软件化、虚拟化思想,为突破现有网络的困境带来了希望。在欧盟公布的5G愿景中,明确提出将利用SDN/NFV作为基础技术支撑未来5G网络发展。SDN架构的核心特点是开放性、灵活性和可编程性。主要分为3层:基础设施层位于网络最底层,包括大量基础网络设备,该层根据控制层下发的规则处理和转发数据;中间层为控制层,该层主要负责对数据转发面的资源进行编排,控制网络拓扑、收集全局状态信息等;最上层为应用层,该层包括大量的应用服务,通过开放的北向API对网络资源进行调用。
SDN将网络设备的控制平面从设备中分离出来,放到具有网络控制功能的控制器上进行集中控制。控制器掌握所有必需的信息,并通过开放的API被上层应用程序调用。这样可以消除大量手动配置的过程,简化管理员对全网的管理,提高业务部署的效率。SDN不会让网络变得更快,但他会让整个基础设施简化,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效率。未来5G网络中需要将控制与转发分离,进一步优化网络的管理,以SDN驱动整个网络生态系统。
软件定义无线网络
无线网络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无线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异构网络,如:LTE、Wimax、UMTS、WLAN等,异构无线网络并存的现象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目前,异构无线网络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难以互通,资源优化困难,无线资源浪费,这主要是由于现有移动网络采用了垂直架构的设计模式。此外,网络中的一对多模型(即单一网络特性对多种服务),无法针对不同服务的特点提供定制的网络保障,降低了网络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因此,在无线网络中引入SDN思想将打破现有无线网络的封闭僵化现象,彻底改变无线网络的困境。
软件定义无线网络保留了SDN的核心思想,即将控制平面从分布式网络设备中解耦,实现逻辑上的网络集中控制,数据转发规则由集中控制器统一下发。软件定义无线网络的架构分为3个层面。在软件定义无线网络中,控制平面可以获取、更新、预测全网信息,例如:用户属性、动态网络需求以及实时网络状态。因此,控制平面能够很好地优化和调整资源分配、转发策略、流表管理等,简化了网络管理,加快了业务创新的步伐。
情境感知技术
随着海量设备的增长,未来的5G网络不仅承载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而且还要承载人与物之间以及物与物之间的通信,既可支撑大量终端,又使个性化、定制化的应用成为常态。情境感知技术能够让未来5G网络主动、智能、及时地向用户推送所需的信息。
FQAM原
FQAM是频移键控(FSK)和正交幅度调制(QAM)的组合.对于M进制FQAM,M=M0,每个(MF,M。)一FQAM符号通过在Mo个QAM符号中选择一个QAM符号来携带1唬Mo比特,在MF个频率中选择一个频率来携带log~M比特。因此,任何(M,M。)一FQAM符号可以表示为一个长度为lM的二进制向量,其中log2M位对应于M阶FSK调制中的一个频率,最后的l0g。位确定M。阶QAM中的一个符号,所以.M阶FQAM中所选择的QAM符号通过选定的频率发送。
FQAM—OFDM系统
正交频分多址fOFDMA)将是下一代无线网络的主要多址接入方案.因为两种接受的5G标准(长期演进一高级和802.16m)均采用OFDMA作为多址接入技术。OFDMA的特点是其简单性和高频谱效率.OFDMA系统多用户多样性不仅可以用于增加网络容量.还可以降低能耗.当向相应的用户分配“好”信道时,传输功率可以大大降低。将M阶FQAM技术应用到OFDMA网络的下行链路中.可以实现高带宽效率.并使ICI加性噪声非高斯
第三章5G下FSK与QAM调制技术比较
3.1 FSK调制技术的优势及缺点
频移键控技术的优点:其调制原理是载波随著调制信号1或0而变,该调制技术实现容易,广泛应用于低速数据传输中。
频移键控技术的缺点:对二进制的频移键控调制方式,其有效带宽为B=2xF+2FxF是二进制基带信号的带宽也是FSK信号的最大频偏,由于数字信号的带宽即F,值大,所以二进制频移键控的信号带宽B较大,频带利用率小。而且它对频谱利用率不高,抗噪声能力差,不适合高速PLC使用。
3.2 QAM调制技术的优势及缺点
正交幅度调制的优缺点:QAM采用更密集信号点的调制方案使信号速率增加以适用于高速PLC系统,但这导致了抗干扰能力下降,信道误码率增大。通过增加冗余比特来提高接收端检错和纠错能力,但这又将降低单位传输带宽的有效信息速率。信道频带利用率与传输误码率之间产生的矛盾很难解决。
第四章方案描述
4.1编写MATLAB仿真程序
4.2调试并运行程序
4.3仿真结果和分析
第五章结果与展望
5.1结论
5.2存在问题
在实验过程之前和之中,基于不同的能力,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比如,对于5G的研究,首先要了解5G,并且对其相关的调节技术需要较为熟练,因各种原因,我们往往需要用到MATLAB来编写仿真程序来进行研究,确保实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就需要对软件及其操作比较了解。操作软件既是能力,也是在实验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点。所以下面,我根据调查整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5.21 5G基本知识
5G相对来说是一个新词,虽然已经提出了几年。对于5G的概念,在第二章已有了一个较为详尽的概述这里不载过多叙述,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了解。因为专业词较多,在查找浏览学习的时候也要学会甄别信息。这里包括了一些基本知识的了解,通过基本了解,希望能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认识。
5GNR是5GNewRadio的简称,是当今通信产业最炙手可热的研究和开发重点,除了企业间的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产业政策的竞争也十分激烈,频谱是直接交锋的战场。看似5G比4G多1G,可实际上,5G的情怀可比4G大了许多,可以说4G还在量变的最后阶段,5G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按照现在流行的话讲,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新频谱和新带宽会引入更多信
未来5-10年的商业需求要求5G能够提供更高的速率,例如在线游戏、流媒体内容分发等目前由于4G技术局限还只能提供在较低分辨率的图像质量,如果你是手游发烧友,即使能容忍锯齿感明显的画面,也不会容忍因网络延时,而造成的失效。虽然手机信号再好,时延一般在几十毫秒,但是也还是会有停顿的感觉。为了实现更高速率、更低时延,5G计划使用更大带宽的信号和更高的频谱,目前,5GNRR士ase15定义的全球频谱范围已经到了52.6GHz,并在100GHz范围内寻求更多频谱,而且子载波带宽已经高达400MHz,并且还可以通过载波聚合的方法实现更大的带宽。与此同时,由于路损、平坦度、相位噪声、线性度等问题引人的信号质量下降是5G必须要纠正的困难和挑战。
高级波束赋形技术需要系统级的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频谱效率、克服传播损耗等问题,5C;大规模天线基站普遍采用波束赋形技术c基站要通过波束扫描找到手机,然后手机和基站之间通过业务波束信号建立业务交互。这是一个很吸引人的设计,当然实现起来也是非常复杂的。波束使用同频还是异频,波束参数,信号质量、端到端性能,0TA射频性能等看起来简单几个问题,其实从系统设计与仿真阶段就要考虑进来,一个成功的系统设计能够显著降低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
波形和可变的参数集影响着信号峰均比
使用CP-OFDM的波形配灵活可变的参数集。可变参数集可以将不同等级和时延的业务复用在一起,并允许毫米波频段采用更大的子载波间隔。由于信号不再保持正交性,由此引入了信号峰均比的问题和子载波干扰的问题。在上行信道,UE的发射功率受限并且对功效要求较高,于是采用DFT-S-0FDM波形来既降低信号的峰均比。
毫米波需要OTA测试
5G的频段扩展到了毫米波,当享受到毫米波带宽大、频谱资源丰富的优势时,同时也面对着传统测试方法不再适用的问题。典型的毫米波基站,天线和芯片一体化,天线阵间距在毫米量级,已经不能再适用于6GHz以下频段的传导测试,新的0TA空口测试势在必行。一个经济型的紧缩场方案为5G低成本测试提供了一个良好选择。
双连接、多制式信号的共存干扰问题
5G初期阶段面临着与LTE系统共存和同时连接的使用场景,在5G商用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3G、2G、Wi-Fi、BT等信号仍然存在。由于频谱碎片化,信号共存干扰问题越发明显,对于谐波、杂散、邻道干扰等问题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估。
核心网的变化——智能化、云化、虚拟化
5G的业务类型更加多样,需要核心网能够变得更加灵活、智能和可重配。5G网络切片技术用来应对业务多样性,降低网络成本,让运营商能够动态优化对某一业务或区域的网络参数配置,从而提高网络能力,提高用户体验。CloudRAN将基带处理能力集中在云端,对于降低功耗和网络容量的动态优化非常有效。
5G创新仍在路上
5G的结构性变化将无线网络推向更加广阔的业务场景。大规模天线、波束赋形、毫米波技术以及网络切片等都是为了应对新的业务需求而引入的新技术。然而5G的创新之路并未停止,面向未来的10年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新业务需求、新商业模式,5G还会继续引进新的技术,而这也给我们通信人带来巨大机会。
5.22关于MATLAB软件
软件的了解
MATLAB是X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主要包括MATLAB和Simulink两大部分。MATLAB是matrix&laboratory两个词的组合,意为矩阵工厂(矩阵实验室)。是由Xmathworks公司发布的主要面对科学计算、可视化以及交互式程序设计的高科技计算环境。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如C、Fortran)的编辑模式,代表了当今国际科学计算软件的先进水平。
MATLAB和Mathematica、Maple并称为三大数学软件。它在数学类科技应用软件中在数值计算方面首屈一指。MATLAB可以进行矩阵运算、绘制函数和数据、实现算法、创建用户界面、连接其他编程语言的程序等,主要应用于工程计算、控制设计、信号处理与通讯、图像处理、信号检测、金融建模设计与分析等领域。
MATLAB的基本数据单位是矩阵,它的指令表达式与数学、工程中常用的形式十分相似,故用MATLAB来解算问题要比用C,FORTRAN等语言完成相同的事情简捷得多,并且MATLAB也吸收了像Maple等软件的优点,使MATLAB成为一个强大的数学软件。在新的版本中也加入了对C,FORTRAN,C++,JAVA的支持。
软件的学习
软件的推出距今已经三十多年的时间,互联网上不乏优秀的人才和他们制作的教程,学会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搜索引擎,学会软件操作的基本用法。同时还有垂直搜索的一些网站论坛,遇到不懂得问题在思考不明白后多去询问,利用QQ或微信的方式进入一些讨论组,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条件。
除了利用网站和社交方式进行提问,也应顺应时代学会使用电子笔记,进而巩固自己的成果,也更方便后者的继续学习。相信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技术也会越来越扎实。
5.3展望
5G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系统领域的发展主流,对其技术研究也成为各移动通信巨头的必争之地。5G如今已经成为现实。去年年底,人们看到了X和韩国首次推出5G商用广告。2019年将在更多的市场推出5G技术,预计未来几个月将在欧洲(包括英国)、中国、澳大利亚、中东地区等市场推出。
五年之后,也就是2023年底,预计全球88个市场将建立并运行5G网络。这些新网络将提供极大增强的移动宽带性能,其速度最终远远超过1Gbps,并提供超低延迟。
但是,虽然更快的速度对消费者来说是很好的体验,5G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工业。以下了解一下5G的各种形式,以及它在未来五年内将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5G技术在今年2月召开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成为主要议题,并进行了了商业发布、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一系列用例演示。会上还推出了6款5G智能手机:三星(Galaxy Fold)和华为(Mate X)等顶级“可折叠”手机抢占了新闻头条。但也有来自小米、LG、中兴和其他公司的5G手机。苹果公司却没有成为首批尝试新一代技术的制造商之一,但很可能采用与5G相同的技术。首批5G iPhone预计将于2020年上市,并将为其采用提供真正的推动力。然而,由于更换周期的延长、设备的可能溢价以及缺乏任何现成的使用案例,预计5G设备在2023年之前不会占到大多数发达市场总拥有量的四分之一。毫无疑问,移动运营商将从大量采用5G智能手机中获益匪浅。高速设备和功能的增加将远远超过目前使用数据的数量和范围。思科公司预计,全球移动数据使用量将在2018年至2023年间翻两番。而在以往,通信运营商采用4G技术转向以数据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免费提供通话和文本,并根据所使用的数据量收取费用。
随着5G的到来,人们将看到这种趋势持续下去,运营商希望将增加的数据使用量实现货币化。此外,人们可以期望运营商能够使用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的功能来实施游戏和直播活动。在家庭应用之外,5G热点将应用在加油站和交通信号灯等场合,并允许联网车辆快速下载大量数据。
第六章致谢
时间匆匆,四年的大学时光马上就要过去,转眼将逝。回望当初来到母校,是那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期待大学之旅不虚此行。对于现在已是大四的我们来说,不曾提起的毕业也已悄然来临,提上日程。这四年间,在努力完成自己学业之余,与喜好阅读的同学一同图书馆切磋学习增长知识,与志同道合之友参与社团组织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参加了很多比赛,收获也很多,即将毕业的我,终于可以自豪的说出这四年我过得充实又快乐。对于这次的毕业论文,在毕业前几个月,我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再到论文的创作,最后一次作业也已经完成,满怀着感激与不舍在这里写下了最后的谢辞。岁不舍离去,却不可久滞,因为,未来的旅途更加漫长,更加具有挑战性啊。
同时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我的指导老师,在这次的论文中,论文题目选择、文献收集、框架布局到初稿完成,都饱含了指导老师谆谆教导,甚至是一个文字、一个符号,都得到老师的指点。其次感谢这四年之中我所遇到的所有老师们,他们是阳春里的白雪,他们是寒日里的阳光,无时无刻不温暖我、帮助我,在我的大学时代给我人生启示,让我学会成长、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再次,感谢我的同学,大学四年里收获最多的莫过于友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我、鼓励我,“同学情谊胜千金”,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同学之情。最后我要感谢母校提供给我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能够让我安心学习、愉快成长,谢谢你,我亲爱的母校!不管之后我是继续读书还是走向社会,都不会忘记这美好灿烂的大学时光!
参考文献
[1]赵婧,熊淑华,周萍。基于小波的数字调制信号特征分析[J]。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31期
[2]杨峰义,张建敏,王海宁。5G网络架构[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3]胡泽文基于FPGA的FSK数字调制系统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朱锦,范平志。几种数字调制解调方式的性能比较与分析[A]
[5]周成面向5G通信索引调制技术研究及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6]廖华面向5G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综述[J]。通讯世界,2018年09期
[7]杨力4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分析[J]。信息通信,2014年04期
[8]宋佳王,祁王素一种有效的用于低压电力载波通信的技术[A]2007年
[9]崔玉柱,沙巍5G移动网络绿色通信的相关关键技术[A]2015年
[10]黄宇红,王晓云,刘光毅5G移动通信系统概述[A]2017年
[11]李新面向5G的FQAM调制技术应用研究[J]2015年
[12]赵国锋,陈婧,韩远兵,徐川5G移动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综述[J]2015年
[13]王新玲面向5G移动网络绿色通信关键技术研究[A]2016年
[14]黄剑试论5G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性及关键技术探讨[A]2016年
[15]周竞科5G关键技术研究[A]2018年03期刊
[16]胡金泉5G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A]2016年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