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中的儿童视角

 摘要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著作,在《呼兰河传》中,作家萧红应用儿童视角描绘了在呼兰河乡生活的日子。从童年记忆入手,将其变为整本书的描绘对象,充斥着浓郁的恋旧情结。同时,通过巧妙的应用儿童视角,又表示了对已经消去的精神家园的眷恋与怀念。从儿童视角入手,远远要比成人视角更有灵性,更能针对荒谬的世界展开拷问。天真的孩童,似乎成为了整本书中唯独清醒的人,成就了边缘审视者的批判精神。本文就以儿童视角为例,进一步分析萧红的《呼兰河传》,透过纯真的童言、童趣窥探人生的百味,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流露出对生命及人间的关怀。

关键词:《呼兰河传》;儿童视角;萧红;童年

第一章绪论

  1.1论文写作背景及意义

  1.2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儿童视角与《呼兰河传》

在人类的一生中,童年时期是起始点,也是很多人精神上的港湾。童年经历以及对故乡的思想情感,为很多作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童年与故乡宛若“母亲”一般的存在,为幼年时期的孩童带来的印象甚至在一生中都是难以磨灭的,不仅会影响一生的发展,更会将一生的无数个片段进行串联,最终直接影响作家毕生的创作。为此,有童心窥探世界,似乎成为了很多现代作家,尤其是小说作家的叙事特色,她们都试图应用儿童视角追溯往事以及表达个人观点。下面,本文就进一步界定儿童视角,并着重分析《呼兰河传》中儿童视角的内外成因。

  2.1儿童视角的界定

何为儿童视角,实际上就是指小说通过应用儿童眼光、儿童口吻描绘故事,在讲述故事以及叙事的过程中,充满了儿童思维。这就意味着,小说故事、小说结构以及小说中的心理情感都是从儿童角度出发的。儿童视角向来都以儿童为核心,借助儿童眼光观察世间万物,最终展现与儿童时期相关的各种经历,为儿童时期的故事赋予鲜明的色彩。在创作小说的时候,每一处素材的选择,每一个情节的编织,乃至每一种思想情感的融入,都受制于儿童视角。实质上,很多作品中的儿童视角,都并不是纯粹的儿童视角,毕竟成人才是作品的创作主体,成人的记忆永远不可能完全退回到儿童时期。所以,成人的心理也会与儿童时期的心理有一定的差异。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成人似乎已经将自己想象成了一个儿童,通过自己对儿童的独特感知,用来展现儿童世界的纯真,进而摆脱成人的复杂话术,用更纯粹的是非标准及感性思维看待外部世界。[1]通过儿童视角,可以有效地展现原生态社会面貌,虽然很多叙事情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但这绝非是对童年生活的真实记录,其中还包含了作家成年后的认知与评价,充满着感性的色彩与主观的意识。在我国文学史上,从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小说不计其数,似乎每一个作家的内心都流淌着深深的儿童情结,尤其是在岁月不断消失后,这种情结更是深深地扎根在了心底。在他们创作的时候,便认为是童年时或美好、或悲情的经历为自己带来了创作养分,从而想方设法地诠释着儿童的世界,致力用儿童心灵看清这个社会。

 2.2《呼兰河传》儿童视角的成因

首先,是儿童视角内因。选择儿童视角进行创作,能强烈的表达情感。在作品中,作者用非常悲伤且凄凉的语言细致描绘“我家的院子”,如“院子是荒凉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等,在我家院子里的人,不是拉磨,就是漏粉,又或者是养猪……整个院子看起来毫无生气可言。作者通过儿童视角记录着院子中发生的所有事,这种记录方式看起来更真实,情感流露的也特别到位。在作者的介绍中,“我”家的房子在外表上看来有七间房子连在一起,非常的宏观感觉很富裕,但是屋内却非常的破烂,甚至还有成群结队的老鼠。同时,“我”的家里人非常的倦怠、懒散,在清晨的时候,时间已经很晚了,但他们还没有睡醒,这就加剧了院子里的悲凉情绪,显得整个家特别的荒凉、寂寞,缺少一定的人情味与人间烟火气息。作者通过儿童视角,写出了“我”对“我”家房子以及“我”家人的感受,这足以表现出在当时父权为主的封建家庭状态,家庭文化缺失、家庭成员冷漠、刻板,或许当时在很多成年人眼中看来,这种家庭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可是对于孩童来说,这种家庭文化却会为自己的心灵带来一定创伤,“我”非常排斥这种家庭状态,也非常厌恶“我”家院子里的一切。[2]为了能够强烈的表达情感,作者选择了应用儿童视角,儿童思维相对活跃,在儿童简单的语言勾勒下,更能够凸显“我”家的荒凉以及这荒凉景象后的家庭文化。

其次,是儿童视角外因。儿童的视角非常纯真,拥有成人不具有的思维与表达方式,其感觉世间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且充满诗意的。所以,作者选择用这种非成人的眼光以及非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打量这个世界。在《呼兰河传》中,可以发现作者表达了对呼兰河那个地方封建文化及风土人情的排斥,想要全力揭示封建迷信思想。在作品中,小团圆的媳妇比“我”大了几岁,本应该也是一个孩子,可却因为个子偏高,经常遭到他人的笑话。[3]文中提到“我”不了解,更想不明白为什么长得高就要让人家笑话呢?当时的“我”,想要和小团圆媳妇一起去草棵子那边玩,但因为她的婆婆家人不允许她出去玩,所以她不能出来。同时,因为小团圆的媳妇没有一点他们眼中认为的媳妇模样,所以就要遭到毒打,生病了就会应用迷信的方式为其驱病、祛灾。比如,在大缸中贴满了水,把水烧开了就要给小团圆的媳妇在众人的面前洗澡。在“我”的眼中认为,这种举动简直是太奇葩了。在小团圆的媳妇当众洗澡前,他与“我”有了一次交流,作者就是借着这次交流,通过儿童视角描绘小团圆的媳妇,用儿童的思维与方式感知小团圆媳妇的人生境遇与悲惨遭遇。十几岁的孩子,本应该在享受着美好的童年,本应该每天都充满着趣味。然而,小团圆的媳妇均遭受者悲惨的遭遇,这与“我”的经历恰恰形成了对比,恰恰就凸显了小团圆媳妇的经历是如此悲惨。[4]作者的描绘手法非常到位且独特,就是这样通过儿童眼光打量着成人世界的一切。同时,也揭露着成人世界与这个社会的险恶,彰显出作者对于封建文化及人性哲理的见解,并揭示了不良思想对人们带来的毒害影响,以及表现了当时的人有多愚昧、有多麻木。

 第三章儿童视角言说的呼兰河人的故事

儿童视角属于一种非常奇特的叙述视角,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儿童视角的应用程度都相对频繁且广泛,即使是在同一部文学作品中,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看到的事情也会完全不同,产生的表达效果及解读含义更是大有差别。这主要是因为,儿童视角常常通过儿童思维、儿童经验、儿童情绪看待万物,正如在《呼兰河传》中,通过儿童视角展现了“我”对不同人物的不同感受,站在儿童角度,针对呼兰河乡各种人物身上的悲剧娓娓道来,为所有的叙事内容增添了别样的风采,每一个人物看起来都饱满极了。

 3.1没病的“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在《呼兰河传》中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她有着属于这个年纪的天真和活泼,但是城里人确认为这种童稚的天真是有病,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烧了一大锅的开水,要用大缸给她洗澡,滚烫的热水浇在小身子上,洗了一遍不够,还一连洗了三遍,最终将小团圆媳妇烫死了。[5]在这一过程中,原本那些“善良”的人,笑得十分开心,甚至有人上前帮忙脱衣服、浇洗澡水,充分展现出人性的黑暗。当别人都认为小团圆媳妇有病时,只有“我”愿意跟她玩,相信“她没有病,她好好的”。文中的“我”是与小团圆媳妇年岁相差不大的儿童,“我们”之间的交流是属于儿童的互动,作者以“我”的视角暴露出小团圆媳妇根本“没有病”的事实。儿童预料不到事情的发展,也认识不到事实的残酷,这是一种对成人世界丑恶的遮蔽,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正因为这种遮蔽才有了更旷阔的思索空间,使得恐怖与罪恶更加触目惊心。[6]

3.2古怪的“二伯”

儿童具有天真的天性,以儿童视角看待小说中的人物,有时会从沉重的悲剧中体会到一丝轻松,这也是陌生化效果的体现。小说中的有二伯租住在“我”家的工人,“我”家只供他吃住,不给工钱,所以有二伯干了几十年的活,仍然一无所有,有时还会受到“我”父亲的毒打。于是“我”看到有二伯满身是血的躺在地上,没有办法打回去,只能一边自己生气,一边嘟嘟囔囔的骂着“兔羔子”,在那之后“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抱着大白兔,还越看越喜欢,最后从梦里笑醒了。[7]作者借“我”的视角经历,以儿童那带有轻松和喜悦的表述,展现出有二伯命运的凄惨与生活的苦痛。

3.3可笑的“冯歪嘴子”

冯歪嘴子是《呼兰河传》中特色鲜明的一个人物,尽管他长得不好看、家里穷,但是他敢于追求幸福,最后结了婚、生了孩子。“我”看到冯歪嘴子一家居住在磨房里,冬天那里气温很低,水盆结了冰,新生儿的衣服就是面袋子,“我”出生于略显富贵的家庭,不知道这种情况是生活所迫,认为居住在零度以下的屋子里是一件可笑的事情。[8]小说里的“越想越可笑”是以儿童视角展现出冯歪嘴子的现实生活,这种陌生化的描写,令读者能够切实感受到生活的不公与悲哀。

 第四章儿童视角的语言风格

因儿童思维、儿童经历与成人思维、成人经历大有不同,所以儿童视角的语言风格也显得极为独特。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从儿童视角入手,所用到的语言看起来非常简单,也未曾经过刻意的细致斟酌,但每一处语言都必不可少。正是在这种简约的语言描写下,撑起了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框架,这段记忆令人难以忘怀。所用到的语言技巧,更成为了万千作家视为珍宝的文学资源,可为日后创作带来一定的养分与源泉。

 4.1清新浅白的语言

《呼兰河传》的语言非常自然,完全未曾经过刻意的修饰,整体看起来非常清新,这也恰好符合了儿童的语言风格。虽然朴实无华,但却为作品赋予了极强的表现力,令文字看起来更有活力。例如。在描写后花园的时候。曾这样说道“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萧红.呼兰河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25.]这段话的辞藻虽然不华丽,也没有用明显的修辞手法,但整个句式具有超强的逻辑性,断句恰好得体,既简单又能让人一眼就看清楚词汇要表达的含义,用着清新且充满着稚气的口吻,为读者带来愉悦、欣喜的感受,仿佛立马就能令读者产生与“我”一样的感受,能够进一步欣赏这里的花花草草。[9]作者应用这种清新的语言风格,就像在与朋友之间谈心一样,将自己的家常小事说出来,未特意融入高深的见解,但就是用这种简单的文字描绘着故事,用最常见的口气,不做任何的润色与修理,看起来特别的纯粹,在不经意间描绘生活,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气息,非常平易近人。

4.2思维反常态化的语言

在儿童的世界里,自己的思维是不受任何限制,非常的自在,无论是说话,或者是做事,都不会用其他人的逻辑来凸显自我,也不用跟着别人的套路去做,这便是儿童身上极具反常态化的特色。例如,在第三章中,作者就曾这样写道“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的像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整句话充满了想象力,非常符合儿童天马行空的思维,将原有的生活逻辑进行了重新调整,秩序被打乱了。[10]这种语言描述方式,可以说是违反了自然万物的特点,叶子与蚌壳原本就是两个领域的,在外形上也没有任何的相似特点,原本不具有可比性,但是作者就是通过一种新的途径去描绘,从光泽入手,仿佛看到了这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这种语言风格为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效果,很受欢迎的。再如“磨坊就有一张窗子,而且被黄瓜掩的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这段话看起来非常的夸张,用夸张手法表现了黄瓜旺盛的生长姿态,非常符合儿童的想象力,在阅读的时候,便为所有读者带来了一种惊奇的感受

 4.3色彩缤纷的语言

在作品开篇的时候,聚焦了灰白色调,描绘了东北小城的生活图景,严寒、白茫茫,还有冻裂的大地,这是“我”最初对呼兰河乡的感受。随后,又跟随儿童视角进一步了解了呼兰河乡的自然景物,有原野,有河流,有彩云,有蓝天,还有白雪,这些万物交织在一起,仿佛是构成了一张五彩缤纷的网,让人倍感神奇与美丽。例如,在描写“蜻蜓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等,所展现的色彩非常明丽,但这种明丽却不是用天花乱坠的语言进行修饰的,词藻清新无雕饰,色彩纯粹不经过任何加工,正如儿童眼中的童话世界。再如,那句“黄米黏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正从儿童的视角,展现了这种食物的可口程度,诱发着儿童内心蠢蠢欲动想要尝上一口的欲望。[11]看到这些描写,不禁的会牵动着作者那根回忆的神经,仿佛整部作品都定格在了这些美好的色彩上,正是这些色彩丰富了童年世界,同时也为整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加分。

 4.4富有诗性自由的语言

据了解,在很多人眼中,萧红身上始终都保持着一股孩子气。正是这股孩子既,成就了她在《呼兰河传》中儿童视角的语言艺术。“一到了后花园,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用儿童稚嫩的语言为后花园中的万物都赋与了血肉,似乎万物瞬间都有了体温,给人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之感。作者通过应用儿童视角、儿童语言,打造出了一个梦幻的世界,把自己的精神从压抑的世界中拯救出来,从冷漠无情的成人社会慢慢地走进极具诗意且快乐、自由的孩童世界。在整本著作中,有关后花园的章节描写极其梦幻,例如“永远不开花的樱桃树”“青葱的韭菜”“火黄的黄瓜花”,还有清澈的蓝天与白云,这些景色非常奇妙、漂亮,仿佛只有在梦中才能看见一样。[12]整体的语言风格非常简约,但却能有效地勾起人们的探索欲望。

 4.5稚气童真的语言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的文风,始终呈现出散漫且稚气的特点,逻辑上不比其他文学家的缜密性,词藻的应用方面也未曾有特别出色的地方,既不华美,也缺少了一些浪漫色彩,但恰恰就是这种自然且稚气的语言风格,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性,仿佛就是儿童自己说出来的故事一样。有人说萧红就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所以她的作品选择儿童视角进行叙事,非常符合她的个人性格,是一种可行又很必要的选择。[13]萧红始终保持着童心,通过儿童语言的描绘,正是她想要向童真致敬。通过简约的陈述短句,用浅白的文字抒发着孩童的自由与童真,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清奇的审美效果,灵性十足,引人反复阅读。

第五章儿童视角的价值

通过应用儿童视角,令叙事内容充满了儿童思维特点,理解起来更直观,具有感性的逻辑,且画面感非常充实。在儿童视角下,作者又以“诗”的方式描绘了人、物与景,真正创造了优美的文学意境。在作品中,无论是欢快的情绪,又或者是悲伤的情绪,作者始终都是通过循环反复的手法营造意境,这是儿童视角叙事策略所期待的,也是一种极具价值的表现手法,为整部作品赋予了很大的艺术价值。

 5.1陌生化审美效果

作者之所以会选择从儿童视角入手,主要是因为儿童的思维非常的奇特,直观且形象,细节又可雕琢,能够得真实的展现现实生活的状态。在儿童评价万物的时候,往往都是未曾经过深思熟虑的,很多评价的话都是脱口而出,他们仅凭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定是非、对错以及善恶、美丑。在面对一些不好的事情时,儿童不会刻意隐瞒自己的情绪,而是真实的表达出内心的想法。为此,儿童与自然原貌、社会原貌非常贴近,儿童常常会用最健康的心理状态去观察这个世界,不会受社会、人际关系等所影响。[14]虽说他们在审美观念上有些许的幼稚,但这恰恰就是他们观察这个世界时的一种独有优势,这种优势是成人不具备的,从儿童视角能够看出很多成人难以看出的本质。为此,通过儿童的眼睛去审视这个世界,可以说非常的可靠且真实了。也正因如此,文中的“我”看到了很多成年人都未曾看到的细节,只有“我”才敢说小团圆媳妇没有病,只有“我”敢掀开她的棉被,只有“我”敢和她玩玻璃球,也只有我看出来了她不是妖怪,她的辫子只不过是被人剪掉了。没有人会把疯癫的二伯看在眼里,但是“我”却把它放在了心上,“我”愿意和他交流,愿意向他请教,甚至愿意与他分享秘密。有关冯歪嘴的女人与孩子,也是“我”发现的。

不得不说,儿童与成年人在心理层面、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上都会有差异,这也就加剧了“我”与与别人间的陌生化效果。在现实的社会中,成年人拥有清醒的头脑,丰富的经验,理性的思考能力,但经常会权衡利弊,被各种利己的因素支配。[5]然而,儿童在看待各种事物以及做任何事情之前,,似乎都不会被他人的套路所影响,完全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前进。所以,在面对一些人与事情的时,候很多人都已经随波逐流了,只有“我”能找出其中“灵异”的点。事实上,儿童并不会完整的展现是非标准,更不能完全体现出他们认为的外部世界的复杂,所以成年人只好借助儿童的视角,通过他们特殊感知,进行细化的加工,并渗透一些潜意识思想,这样才能看到社会原貌、生态原貌。在作品中,作者总是拥有很多想要却没有得到东西,比如说温暖的家和人与人间的温情。但那时候的“我”,温暖且知足,因为“我”觉得祖父非常的爱“我”,后花园里藏着“我”的快乐,这样的“我”还有什么不开心的呢?作者应用的儿童视角,并不是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出于内心对儿童情感的尊重,以及结合个人生活中的种种经历,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快乐,去尽情追求美好。

在儿童视角看问题后,能够塑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成人世界,有些儿童眼光明澈,对待各种事物的认知相对深刻。有的儿童不明白为什么成年人的世界会那么复杂,随之与成年人的思想站成了对立面。事实上,这些都形成了预期中的陌生化审美效果。虽然作者是成人,但真正的实现了成人与儿童角色的置换。虽然文本是以儿童视角展开的,但却始终未曾脱离成年人的身份以及成年人的思想。通过儿童的明眸看待世界,融入成年人的理性思考,令叙事过程变得更逼真、更形象,让作品内涵更透彻。[16]虽然很多事情是儿童本身不明白的意义,但这些故事与儿童的生活间似乎总有一些联系,所以也就指引着读者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

 5.2复调结构和效果

创作《呼兰河传》的时候,正是萧红一生中最寂寞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她非常的孤独,想要拥有修身养性的清净环境,也想为安心创作带来便利。所以,她选择到香港定居。通过收集很多为萧红立传的人所撰写的资料,可以发现她在香港生活的阶段,常年抱病,似乎已经达到了“听天命”的地步。对于萧红而言,童年不只是回忆,而是在与现实生活的对比下,带来了重生的希望,自带独特的意味。她从儿童视角入手,走进童年的回忆之路,实则是想通过回忆童年、叙事童年而重新建构生命体验,再次观察这个现实的世界。通过细细拜读后,就可以发现萧红所回忆的童年世界与现在所处的成人世界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出入,这足以表明她要想走进童年世界,就要再次品悟童年情感、童年心理及童年思维。同时,她也想要借助童年的回忆暗示现在的成人身份。为此,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我”,即曾经的“我”与现在的“我”,这分别就是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对立面。作者通过独特的写法,令那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在两个时空下、两个空间下反复的交替出现,达成了复调结构与复调效果。虽说都是在回忆着童年的事,但是也夹杂着很多成年人的眼光。成年人历经了世事,思想与心理有了些许的沧桑,这恰恰就与儿童视角的思维与思想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儿童的浪漫主义映射成人的理性主义。例如,在呼兰河的小城里面,曾经“我”的祖父住在那里,现在“我”的祖父埋在那里。再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大,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了就老了,老了也没什么关系等。都是很简单的文字,也都是通过儿童的口吻进行表达的,看起来直接又不乏情感,但恰恰就是这种未曾有过任何雕饰的句子,更能直击心灵深处,最终带来的心灵震撼,绝非可以简单的用快乐、痛苦、悲伤或喜悦来形容。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夹杂着沉重的情绪。从用浅白清新的文字回忆童年,到退居文字背后,变成了这个世界上少有的清醒看客,自由自在的穿梭于人们麻木不堪的现实社会中,用文字击穿读者的心。表现了儿童的无邪与天真,又突出了成年人的荒凉与寂寞,有利地彰显了作者的宿命感。正是这种复调结构,增添了文本的魅力。在回忆童年的时候,为作者带来了鲜有的宁静,她仿佛能瞬间就从沉浮世界中解脱出来,走到灵魂深处。然而,童年与故乡始终都是一个扛不住太多梦幻,也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在美化童年的同时,也能看到险恶的世界与艰难入世的情势。在复调结构下,仿佛令作者看到了重新轮回的尘世,对轮回的生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第六章萧红《呼兰河传》儿童视角的深层意义

儿童视角是一种最直接,最直观的感受,它是一种独特的对于世界的观察和认知。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希望通过儿童视角,表达出一些深层次的含义。比如人们的封建迷信、人性的善良、生命的看法在儿童视角下都有了不一样的解释。

6.1童趣瓦解的庸俗

在作品中,作者聚焦了呼兰河人的琐碎生活,将目光瞄到了地域风俗上,用独有的童趣展现着那时候的热闹。例如“跳大神”“放河灯”“逛庙会”等,每一个场面都非常的热闹,成就了一幅又一幅风俗画,展现了当时呼兰河人的生命观。当作者在叙事的时候,始终都保持着一颗未曾泯灭的童心。就拿“跳大神”来举例,当时如果家里有人生病了,就会请来大神跳一跳,帮助生病的人赶走病魔。然而,在儿童视角下看待这件事,却未曾想到迷信与可悲,而是用儿童独到的思维,把它当成了“文艺节目”,认为这种节目会令人享乐。用着稚嫩的口吻,将最真实的生活展现出来,未曾经过浓墨重彩,但却彰显了深入骨髓的沉重与悲情。

 6.2童趣抒发的善良

在关注外象的时候,可以发现儿童视角创造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在作者回忆童年的时候,通过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描绘了父辈粗暴、野蛮、冷漠,彰显了隔代之间的交往走向,试图通过和谐的交往方式弥补心灵空缺,找到情感归属,进而传达温暖之情与良善之情。在作者童年时期,祖父是自己最快乐的伴侣了,祖父非常喜欢孩子,性格祥和,有着一颗仁爱的心灵。在与祖父交往的时候,整体的氛围其乐融融,这便是祖父与其他父辈不同的地方,似乎祖父要比其他的父辈更有人情味,更懂得家的含义,更喜欢带给人温情。“我”与祖父之间发生了很多稚气又好笑的事情,直到成年后再次回首,也感觉非常的温馨且甜蜜,依旧令人难以忘怀。作者通过儿童的视角描写“我”与祖父之间的事情,表达了“我”对祖父的喜爱。[19]同时,也将“我”与祖父之间的情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我”从祖父那里感受到了爱与温暖,“我”也想把爱与温暖还给祖父。

 6.3童韵礼赞的生命

在《呼兰河传》中,作者在儿童视角下抒发的人生观,可以说是贯穿了每一个篇章,不仅融合到了个体经验与本情的抒发过程中,甚至还延伸到了宇宙的悲悯之中。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儿童的感性思维审视着世界,为作品中的人物与万物都添加了奇特的光芒,呈现出了风情万种的艺术效果。大花园成为了乐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色彩,吸引人情不自禁地观赏。在很多鲜艳且亮丽的色彩装扮下,大人看来这就是普通的菜园子,可儿童却充满了想象,认为这是为自己带来快乐的乐园。这种描写方式非常符合儿童对各种景物的观察特色,儿童总是用感性的眼光与思维看待这一切,这也就令很多在成年人眼里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变得非常的丰富多姿,本是种菜的园子却变成了让人流连忘返的乐园,这正是作者为童年插上了梦幻主义的翅膀,添加了奇异色彩,时刻充斥着艺术气质。此外,无论是花,又或者是鸟,都被作者赋予了情感与灵魂。在作者的眼中,认为只要在太阳下生长的,一切都是非常美丽的,并且也都是健康的。事实上,人类的生命本能原就源于自然,这与繁杂的世界中复杂的人性面临的污染截然相反。在自然中,更有一份现实社会中难得的纯真。作者通过儿童视角,令老人、自然、少女共同处于和谐的关系构造中,借着天真的童趣与童韵,作者的笔下不只是凸显自然景物,也不只是用人物来做陪衬,而是丰富了各种审美实体,似乎为所有人物、景色都蒙上了快乐、自由、率真、健康的滤镜,这恰恰也就彰显了作者对生命本意的理解与礼赞,令我们感受到了融合于天地万物间的意义。当作者再次穿梭到童年,所有的浮躁都已经被过滤掉了,再次看到童年发生的事,虽然点点滴滴都在眼前,但却有了一种难以诉说的感受,这恰恰就是现在的“我”对童年的“我”进行的一次全新认知,既看到了童年时期的美好,也揭露了成年人的生命惰性,但更多的是对生命构造的礼赞,希望能重新捕捉生命的亮丽色彩。

 结束语

综上所述,萧红在创作《呼兰河传》的时候,之所以会选择儿童视角,主要就是因为儿童视角更直观、更真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现实生活的原本面目。在这种写法下,完全不需要进行修饰,也不用隐瞒,就能令叙事过程变得更丰满了。作者通过儿童视角体现儿童纯真,实则就是在尊重儿童纯真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儿童的快乐与儿童的痛苦,希望能借着儿童明亮的双眸来审视世界,掀开人类与社会虚伪的面具,从而升华文本的情感,呈现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内涵。

这部作品可以说是高效应用儿童视角写作的典范,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巧妙的应用儿童视角,从身居闹市的漂泊人的身份再次回顾宁静的故乡,窥探呼兰河小城繁琐的日常以及淳朴的风土人情。由于成年的“我”历经了半生的发展,对这世间的万物都拥有了独特的想法,再次以颠沛者的身份去看待儿童的“我”,便可被那些消逝已久的童真、童趣所震撼,进而产生了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之情以及对自然万物的致敬之意。然而,在作者进行创作的时候,虽然从心理方面无限的亲近了故乡、亲切了童年,但仍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彰显着独醒的情怀。首先,通过描写呼兰河乡的风俗民情及生活实景,体现了童年的我并不明白什么是卑琐与庸俗,正用童趣瓦解着一切的不如意。其次,通过描写各种人物,可见童年的“我”希望得到温情,更希望将“我”的良善之意施洒在人间的每一处角落。最后,通过与自然万物进行交相感应,表达了我对自由、对生命的追崇,这恰恰就是作者真实的人生观写照。

致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指导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指导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指导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指导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李玉婷.论萧红乡土世界中的女性悲剧——以《呼兰河传》为例[J].今古文创,2021,(07):4-5.

[2]许蕾.共读共鸣共写——以《呼兰河传》为例谈整本书阅读指导[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Z1):18-21.

[3]方观生.《呼兰河传》的生命语境叙事[J].名作欣赏,2021,(03):69-71.

[4]刘金润.冷与暖交织下的呼兰小城——从乡土视角看萧红《呼兰河传》中的苦与乐[J].作家天地,2021,(01):10-12.

[5]吴佳骏.永远的呼兰河[N].重庆日报,2020-12-30(020).

[6]田霄.从伦理学角度分析《呼兰河传》的生命意识[J].西部学刊,2020,(23):132-134.

[7]文郑婷.记忆成河——读《呼兰河传》有感[J].山西教育(管理),2020,(11):70-71.

[8]孙红燕.温暖的记忆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阅读分享[J].初中生学习指导,2020,(30):12-13.

[9]田菁.抓住语言的“缰绳”,打开文学的大门——关于《呼兰河传》(节选)的教学思考[J].语文天地,2020,(29):9-10.

[10]唐阳.萧红小说中的母性书写意蕴——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例[J].青年文学家,2020,(26):27-28.

[11]张红翠,庞芮.囚困在乡土与都市之间——重读《呼兰河传》以及萧红[J].南方文坛,2020,(05):132-136.

[12]阮学云,丁根发.论民俗文化在《呼兰河传》中的作用及意义[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3):115-121.

[13]闫艳红.论乡土文学中人性美的缺失——以《呼兰河传》为例[J].今古文创,2020,(34):4-5.

[14]Lily Xiao Hong Lee.Book Reviews:Xiao Hong.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and Tales of Hulan River(Revised Edition),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J].The China Review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n Greater China,2003,3(1):.

[15]D.E.Pollard.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transl.by Howard Goldblatt and Ellen Yeung,and Tales of Hulan River,transl.by Howard Goldblatt[J].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1981,44(2):.

[16]Joe C.Huang.Tales of Hulan River(1942)[J].The China Quarterly,1980,81:.

[17]冯苑俐.从《呼兰河传》读萧红[J].北方文学,2019(23):24.

[18]鲁赫俊.有希望就会有阳光——读《呼兰河传》有感[J].小学生导读,2019(Z2):70-71.

[19]左雨婷.小说《呼兰河传》的语言特征[J].参花(上),2019(06):68.

《呼兰河传》中的儿童视角

《呼兰河传》中的儿童视角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10月21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3500.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10月19日
Next 2023年10月2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