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人口老龄化浪潮迅速席卷中国,大量的老年人口出现,徐州作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之一,养老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与此同时,社区养老模式迅速发展,它结合了家庭养老方式和机构养老方式的优点,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物质需要,更提供了精神服务,成为应对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徐州市奎东社区常住人口中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社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现状及需求进行实地调研。调查显示该社区的基础设施比较单一,服务人员不足,专业化水平较低,供需不匹配,社区缺乏对养老服务方面的管理监督。因此,加强关于社区养老服务法律的建设势在必行。XX应更加注重社区养老服务,加大投资力度并对其进行监督。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分析;问题;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在此情况之下,人们的身体素质较之前更加地健康,人们的平均寿命都在延长,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总人口的15.5%,达到了2.12亿。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制度都不是很完善,但是老年人口一年比一年多,面对如此多的老人,他们的养老问题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大量的老年人口需要社会和家庭供养,仅仅依靠XX和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满足该需求的,在此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弥补了XX养老和家庭养老的不足,足不出户也可以使老人得到很好的照顾。减轻了XX和家庭的负担,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现有的家庭养老模式和昂贵的养老保险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养老的需求,因此,一种新的社区照顾模式应运而生。社区养老是指老人住在自己家里,由家庭和社区共同承担养老义务,提供一系列的物质和精神照顾,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这种模式既结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又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社区养老模式比机构养老模式花费更少,具有低成本的优点,社区内完善的基础设施及良好的生活照料服务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生活、医疗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精神多方面要求。社区养老模式的出现可以减轻XX的一些负担。
2.理论意义
通过研究社区养老服务,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才刚刚起步,经验不足,有较多的理论研究,但是实践比较少,也就是调查分析不足。本文有一定部分的调查研究,可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起来,发现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希望本次的调查分析可以加大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今后开展更高水平的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提供一定的基础。
(三)研究现状
1.从社会工作视角对社区养老的研究
袁继红调查了社区工作方法在老年人养老情况中的使用现状,使老年人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并将助人自助的精神理念传播到社区中,促进社区内部自发组织志愿队伍服务老年人,成立各种小组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提升了社区工作的应用技巧。李红认为社区养老模式是以社区照顾、社区活动、社区医疗三大体系来满足老年人需求而建立的一个新型社区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雷鸣、张磊磊则认识到老年人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主张使用个案工作的方法来提升老年人的思想认知水平,让老人的子女和所在社区认识到老年人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发动全部资源来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培养出一个良好的氛围。孙秀兰写出了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对于养老服务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要注重XX对于社区养老的投资及义工的培训与管理。吴丽月从社会工作角度研究了社区养老,她提出了要以老人的需求为前提,整合养老资源,设计养老服务项目,寻求社会支持,完善社区养老模式。
2.从社会保障视角对社区养老的研究
李薇写到,目前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但是社会养老保障并没有跟上经济的步伐,需要健全我国的养老保障体制。宋晓梧认为,我国的其他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滞后,从而阻碍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养老金的发放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支出,缺乏其他形式的养老保险。朱青认为,要实现多元化的养老保险制度,以面对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减轻XX的压力,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可以弥补我国基本养老金不足的情况。郑秉文认为,城镇基本养老金是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是我国的城镇养老金覆盖情况不是很乐观,还有很大一部分职工没有享受到这一社会福利,所以他们需要以其他形式的养老保险机制来保证晚年的正常生活。刘万认为,在面对我国如此多的老年人口的情况下,我国需要实施多元化的养老方式以及养老保障制度,引导各种社会资源投资我国的养老保险机制,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郑功成指出,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机制只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对于有需要的老年人来说,基本养老金不足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所以他们要选择其他形式的养老保险来保证晚年的资金来源。朱青、郭雪剑说,XX应该担负起养老的主要责任,养老保障是国家福利性的养老保障措施,国家应对此实行监督和管理机制,发展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我国养老保障体制的发展。
3.对于老年人需求的研究
穆光宗认为老年人存在包括生存、感情、发展及价值和归属这五方面的需求。因此社区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也应包括与这五个层面相对应的服务。王睿认为真正的养老服务应该提供经济方面、生活方面、医疗照顾方面、精神照顾及权益保障等五个主要方面。唐钧等认为,老年人主要有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及亲情慰藉三个层面的需求,开展救济援助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应成为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孙泽宇认为老年人对于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突出,而现今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仍主要停留在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层面,在医疗与精神方面仍缺乏必要的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
我国的社区养老模式发展的比较缓慢,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完整深入。所以相关的研究人员应加大社区养老模式的探索力度,将各种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融入社区养老工作中,争取让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XX应该在政策和制度上为社区养老事业提供相应的保障,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努力发展我国的养老事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美好。同时要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养老金的全面覆盖。本次调查目的是探寻奎东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相关现状,了解该社区内提供的养老服务和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四)核心概念
1.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
2.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XX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
3.社区养老与其他养老模式的区别
很多人将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不是,社区养老中的老人虽然也是居住在家中,但是这些老人不仅仅只接受子女的物质赡养和精神照顾,他们还能接收到社区为他们提供的一系列上门服务,这些服务涉及到日常照料、精神照顾、身体保健等等方面。与机构养老模式不同的是,社区养老中的老人不需要搬离他们熟悉的并具有安全感的家,也不需要支付昂贵的费用,老人在家中就可以享受到和在养老机构中一样的服务。社区养老结合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良好的照顾,这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一种养老模式。在面对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的今天,我们必须要努力发展社区养老模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机制,支持和引导社区养老模式走上一条正确的轨道,以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
二、徐州市奎东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一)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奎东社区的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社区由金奎小区、铜东小区、奎中小区、铜电家园、建东小区、枫情水岸、茗城逸墅7个居民小区、1个城中村奎东村组成,总户数4052户,总人口12783人。奎东社区老年人总数1398人。其中,60岁至70岁老年人746人,70至80岁老年人438人,80岁至90岁老年人197人,90岁以上高龄老人17人。
奎东社区在2010年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老人享受到了一些由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提供的养老服务,因此符合本次的调查需求。该居家养老服务站与社区居委会属于合作关系,服务站从社区那承担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仅提供场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满足了老年人的一定养老需求。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该社区内100多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及半结构化访谈,收回有效问卷147份,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性别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老年男性有77人,老年女性有70人。
2.年龄情况
55-64周岁的老年人有43人,占总样本的29.25%;65-74周岁的老年人有78人,占总样本的53.06%;75-84周岁的老年人有21人,占总样本的14.29%;8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5个,占总人数的3.4%。
3.文化程度
关于文化程度这一题,从未上过学的老人和上过小学的老人占据多数,但是也有一些学历较高的老人,可能因为该社区为结合社区,工厂工人与退休干部都在这一社区内。在过去的年代,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具有重大影响。被调查的老人中29.93%的老人从未上过学;27.89%的老人上过小学;17.01%的老人具有初中文化水平;18.37%的老人上过高中或中专;只有6.8%的老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
表1文化程度

4.子女数量
在调查子女数量这题中,有两个孩子和有三个以上孩子的老人所占比例最大,9位老人没有子女;22位老人有一个子女;52位老人有两个子女;64位老人有三个以上的孩子。在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大多数家庭都会选择多生孩子,以增加劳动力。
图1子女数量

5.婚姻状况
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是已婚状态,占样本总量的68.71%;离异的老年人比较少,只占样本总量的3.4%;丧偶的老年人也有一些,有27.89%的老年人失去了自己的老伴儿。
6.居住形式
就老年人目前的居住形式这一题来看,差别不大,与配偶和子女同住的老人有37人,占25.17%;与子女合住的老年人有28人,占总人数的19.05%;与配偶合住的有47人,占总样本量的31.97%;个人独居的老人有35人,占总人数的23.81%。
7.健康状况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身体状况很差,无法照顾自己的老年人只有4人,占总人数的2.72%;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的老年人有42人,占28.57%;选择自己身体较好,一般不需要别人帮助的老年人最多,有69人,占总样本量的46.94%;认为自己身体非常好,可以生活自理的老人有32人,占21.77%。由此可见,大部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还是挺好的,这也与现在生活物质的极大丰富脱离不了关系。
图2身体健康状况

8.锻炼情况
关于是否经常锻炼一题,74.15%的老年人选择了经常锻炼,只有25.85%的老年人选择了不经常锻炼。大部分的老年人还是很注重身体锻炼的,我想这也与生活环境有关,在奎东社区附近就有一个奎山公园,老年人在平时没事时可以去小公园内转转或者进行晨练。但是老年人锻炼的方式比较少,基本就是散步,打太极等,没有系统的合理的健身安排。
(二)经济情况分析
1.收入来源
经济状况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高收入的老年人一般的生存压力较小,低收入的老年人生存压力就较大。
在调查中,有34.01%的老年人有自己的离退休费,具有一定的收入来源;19.73%的社区老年人用自己的养老保险金来养老;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的老年人需要自己工作来获取收入,这一部分老人占总人数的20.41%;通过子女给钱养老的老人占32.65%;XX或社区救助的老年人占19.05%;具有其他收入的老年人有19.73%。通过图表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用离退休费养老和子女养老的老年人占据的比例较大,其他三项收入来源选择的老人较少一些。
图3收入来源

2.收入额度
对于调查老年人每月总收入有多少这一题,选择5000元以上的老年人最少,占总样本量的6.8%;收入在8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有38.1%;其次就是收入在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23.13%;选择800元钱以下的社区老人也有23.13%;8.84%的老年人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根据调查,大多数老年人还是可以养活自己的,具备一定的收入来源。
3.医疗支出
年龄大了身体上总是会有或大或小的毛病,因此也调查了该社区老年人每月在医疗费用上的支出,调查数据显示每月医疗费在100元以下的老人最多,都是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花费比较少,有59.18%;选择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老年人有26.53%;花费在200元以上300元以下的老年有占总人数的6.8%;2.04%的老年人医疗花费在300元以上500元以下;还有5.44%的老年人的医疗花费在500元以上。通过在就医上面的花费我们就可以看出该社区的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还是比较强的,除了个别老年人有重大疾病花费比较多,其他老年人在看病上消费的金钱还是较少的,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4.经济状况
表2经济状况

对于让老年人选择自己目前的经济情况时,43.54%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收入和支出相对来说是均衡的,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31.29%的社区老年人选择了经济状况良好,比较宽裕;还有25.17%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目前的花费大于收入,经济状况不好。我想这些选择自己入不敷出的老年人,都是认为自己需要的但是以自己收入来说是难以满足的。所以对于这部分老人社区更应该加强他们对他们的养老服力度,如果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充足合理,每位老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服务,就会觉得自己目前的生活很富足。
(三)对社区养老的认知分析
1.对社区养老模式的认知程度
我们首先调查了社区老人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认知程度,社区养老简单解释就是老年人在家庭中就可以享受到社区提供的一系列上门服务,不仅包括生活方面的照料还提供精神照顾服务。该模式可以充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水平,全方位的照料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大部分养老需求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年人发生意外的概率,使老年人的生活得到更大的保障。在这一调查中,大部分的老年人都知道该养老方式,占总样本量的72.11%,我想是因为该社区内就有一个居家养老中心的原因;23.13%的社区老人了解一点;而很清楚这一模式的则只有4.76%。大部分的老人对该模式的认知还处于一个很基础的阶段,这就需要我们以后加大对社区养老模式的宣传,让更多的老年人知道这一模式的优点和可行性。
2.希望的养老方式
图4老年人最喜欢的养老方式

在让老年人选择最为喜欢的养老方式的时候,很大一部分老人都选择了由子女养老,占总样本量的67.35%,这应该是受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就像人们常说的“养儿防老”,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希望和孩子在一起生活,应该也有精神需求方面的因素,虽然老人年龄大了,和小一辈的年轻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老年人还是愿意选择和子女居住,享受那种儿孙绕膝的欢快。23.81%的老年人选择了社区居家养老;而选择老年公寓、福利院及其他的社区老人比较少,只占总人数的3.4%、2.72%和2.72%。目前我国的老年公寓还不算太多,福利院等养老机构正在慢慢发展壮大,但是一些相对较好的养老机构都价格昂贵,许多家庭都负担不起。XX也在加大对福利院等养老院的投资,但是相对来说投资程度较小,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大量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对于XX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四)老年人的供需情况分析
1.社区环境方便程度
关于调查该社区基本生活方便与否一题,17.69%的社区老人认为该社区的生活环境还是很便利的;认为他们目前居住环境一般的老人有74.83%;只有7.48%的老人选了目前居住的社区生活不是很便利。所以该社区的生活服务建设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2.社区提供的服务
图5社区提供的服务

对于社区提供的服务,因为该社区内拥有一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相关的服务这家中心都有,调查显示,43.54%的老人参加过社区组织的出游或文娱活动;被陪同看病过的老人比较少,只有2.72%;接受过简单体检的老人比较多,有69.39%,体检项目基本就是测量血压、血糖,没有其他方面的体检;选择陪同购物的老年人也比较少,有7.48%;该社区对一定年龄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家政服务,例如给老年人洗衣服等一些简单家务,有27.21%的老人接受过这样服务。
3.社区提供的精神文化活动
我们也调查了所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精神文化活动有哪些,45.58%的老年人参加过社区举办的兴趣班或培训班;66.67%的老年人观看过由社区和养老服务中心举办的文娱表演;只有12.24%的老年人选择不知道有什么活动;还有15.65%的老年人选择其他。
图6社区提供的精神文化活动

4.生活中的不便
在调查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不便之处一题时,有近一半的老年人选择感觉孤独,没有家人朋友的陪伴,这些老年人占总样本量的46.94%。因为孩子都大了,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父母没有什么交流,老人想接近子女但是要么就是不住在一起,要么就是苦于没有共同话题。老人退休之后朋友就少了,没有了工作,社会交往活动减少,没有机会去结识朋友,所以内心很孤寂,无处排解。19.05%的社区老人认为自己做饭等不方便,生活没有人照料;25.17%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看病等方面不方便;还有21.09%的老年人选择了在经济方面有问题,无法承担一些费用。
5.目前面临的主要困扰
对于目前面临的困扰,只有很少一部分老人选择了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占总样本量的18.37%;选择了自身身体素质下降,认知方面开始下降的老年人不少,有31.97%;其次认为现在的生活比较无聊,没有事情做的老年人也有不少,有48.98%的老年人选择;选择缺少社交活动,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老年人有34.01%。
6.老年人需要的养老服务
我们也调查了老年人目前需要的养老服务,基本上就是家政服务、做饭相关的服务、康复服务、陪同聊天、锻炼身体、组织娱乐活动和医疗保健相关服务。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每个养老服务项目之间老年人选择的差距不是很大。有43位老人选择家政服务,占总样本量的29.25%;有31位老人选择饮食服务,占21.09%;选择康复服务的老年人有40人,占总人数的27.21%;选择聊天服务的老年人有24人,占16.33%;有30位老年人选择了锻炼身体相关的服务,占20.41%;有31位社区老人选择组织娱乐活动,占总样本量的21.09%,还有40位老人目前比较需要医疗保健相关的服务,占27.21%。
图7社区老年人需要的养老服务

7.对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满意程度
在调查社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满意程度中我们可以看出,选择满意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小,只有19位老人选择,占样本量的12.93%;老年人选择最多的是一般,有64人,占总样本量的43.54%;有50位老人,也就是34.01%的老年人选择了比较满意,还有14位老人对该社区的养老服务人员不满意,占总人数的9.52%。从下图中就可以明显看出,虽然老年人选择不满意的比较少,但是选择满意的人数也不多,大多数的老人都选择了一般和比较满意,所以对于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来说,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的,服务人员应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提升为老年人服务的能力。
图8对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满意程度

8.需要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具备的技能
对于社区老人希望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这一问题,有53位老人选择了家政服务,占36.05%;选择日常生活理财的老人有50人,占总样本量的34.01%;认为医疗保健指导比较重要的老人有44位,占29.93%;认为自己需要有人聊天,心理疏导的老人有57人,占38.78%。良好的养老服务人员素质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周到细心的服务会使老年人的心情更加舒适,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如果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很差,那么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就会做的不好,服务态度不端正就会起到反效果,使老年人被服务的也不舒心,所以我们要重视服务老年人的员工素质问题。
图9老年人希望养老服务人员具备的基本技能

9.需要提高的养老服务
在调查老年人希望该社区在哪些方面提高养老服务的时候,有56位老人选择了希望可以完善社区内的服务设施,占总人数的38.1%;希望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素质的老人有50人,占34.01%;认为社区需要完善服务项目的老人有55人,占总样本量的37.41%;还有27.89%的老年人选择了其他,有41人。
三、奎东社区养老服务中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徐州市奎东社区的老年人数量较多并且老年人收入一般不高,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于自己的退休工资或者XX发放的养老金。子女只起到赡养作用但没有太多的时间和老年人交流,老人缺乏精神照料,所以这就需要社区从各种方面完善对老年人的服务。但是从上文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该社区的养老服务的内容比较简单,服务项目规划不全,各项服务职能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从调查中可以分析出,该社区养老的主要问题有:
(一)基础设施落后
走访发现,该社区内的基础设施较少,也比较老旧,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健身娱乐需求。社区内只有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占地面积较小,分为两层,真正实用的只有一层,不能容纳整个社区的老年人,这对开展一些养老服务项目具有很大影响。但是社区内没有其他的地方来容纳一些活动的开展,只能利用老年活动中心,形成小型的服务项目。社区内的基础设施较差,配备的器材也比较单一。社区养老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现在还没有被XX或社区组织管理者加强重视,对于老人的许多需求都呈现无所谓的态度,简单的认为他们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了。
(二)对社区养老模式认识不足
大多数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模式的了解程度仅限于知道这一模式,调查中有72%的老年人选择了知道这一模式,仅有很少一部分老年人选择了很清楚。该社区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模式的认知还处在一个很基础的阶段,没有发现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潜力,而且过于满足现状,没有真正开发出社区养老应具有的优点。调查中让老年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养老方式,有近70%的老年人选择了由子女养老,只有24%的老年人选择了社区养老。这应是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老人认为把子女养大,子女就应该照顾老人,而且老人年龄大了之后就会感觉到孤独和寂寞,他们认为和子女生活能降低自己的空虚感。在调查目前老年人生活中的不便一题时印证本文的猜想,有近一半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比较孤独,缺乏家人朋友的陪伴。
(三)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不足,专业化水平较低
该社区内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有6名,虽然他们对于养老事业都具有很大的热情,但是在面对大量的老年人口时也感觉到力不从心,从上文的数据中可以了解到该社区内60岁到70岁的老年人有746人,70岁到80岁的老人有438人,80到90岁的老年人有197人,9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7人,共有1398位老人。从这强烈的数字对比中就能发现服务人员严重的不足,不能满足该社区内大量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上文调查社区老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满意程度时,大多数的老人都选择了一般,说明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基础也较低,人们的满意度不高。人员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社区内养老事业的发展,一些基层的服务人员缺少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工作中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操作不到位。该社区内的居家养老中心也接受一些义工进社区帮助老年人,这些义工通常只接受简单的培训就开始工作了,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养老服务的质量,也会使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这一新型养老模式不是很满意。社区养老服务中由于人员的缺乏就会向社会招募大量的志愿者,但是这些志愿者更加没有专业的知识和素养,且人员的流动性也比较大,对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威胁。因为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导致了养老服务项目专业性的降低,一些心理疏导等专业性服务不能进行。
(四)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
该社区提供了医疗、生活、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照顾,但是供需问题比较不协调,该社区内提供的服务主要有组织出游、免费体检和家务料理。而其中的免费体检仅仅是日常的测量血压、血糖,并不是全身体检。老年人接受最多的就是免费体检,但调查结果显示,让老年人选择了他们需要的服务,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该社区内提供的家政服务不多,而且家政服务的老年人也要在一定的年龄以上,仅有很少的一部分老年人享受到这一服务,调查中只有27%的老年人享受过。老年人比较需要的医疗保健和康复相关的服务,因为社区养老中心的人员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而很难开展,开展了也只是最基础的保健服务。老人真正需要的,社区并不能够满足。
(五)资金不足,养老项目难以持续开展
在走访中,可以了解到该社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属于民办非营利性机构,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特征,也就是说该机构资金不足,和社区属于合作关系,社区提供场地,养老服务站提供服务。所以服务站缺少相应的资金来源,社区更没有多余的钱来投资社区养老服务,所以一些养老服务项目刚开始是发展的挺好的,但是由于资金的匮乏,使得后续的服务难以维持下去,中途夭折。社区的资金来源一般都是要社区自筹的,XX提供的资金很少,再加上社会组织提供的帮助来满足社区的日常运营和开支。奎东社区基本的收入来源都靠自己社区内部创收,没有经费来源,办公经费每月只有几百元,所以社区能在老年人身上提供的资金就更少了,XX虽然也给部分的老年人发放养老金,但是XX发放的只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难以让老年人享受到应有的养老服务。
四、对奎东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XX要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因为XX财政投入的不足,许多社区都没有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即使有了也没有合理的维护和完善机制去保护这些设施,使得这些设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破坏,不能使用。所以XX要加大对社区内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让老年人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奎东社区工作人员要加强与社会组织的联系,寻找投资人员,引进项目,完善社区内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一些文化站或者小广场,增加健身器械的数量和种类。也要提高社区内老年人的素质,在设施旁边贴上“爱护设施,从你我做起”等一系列标语,让老年人正确的使用社区内的设施并保护它们。良好的社区养老基础设施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况,完善养老基础设施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前提。社区内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养老服务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加大建设基础设施的力度,更应该加大这方面的财政投资。
(二)加强宣传社区养老模式,更新老年人的养老观念
由于奎东社区的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模式不是很了解,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这一模式的宣传力度,不仅仅是针对奎东社区,还有许多社区都没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对于社区养老就更加不清楚了。所以要让老年人知道社区养老模式能够给予老人的好处,这样就能够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也会让XX和一些社会组织认识到社区养老的潜在优势,并加大对这一版块的投资和支持。所以社区可以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印刷活动手册,放映成功的社区养老案例来宣传这一模式。调查中发现老年人更喜欢由子女养老,所以要通过积极宣传社区养老模式来更新老年人的养老观念,让老年人真正认可这一养老模式,不再仅仅依赖子女,寄希望于子女,这一思想观念的转变会让老年人的眼界更加开阔,不再拘泥于子女的供养。
(三)加大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该社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太少,许多项目的开展都比较小型化,难以达成规模和形成较大的影响。所以社区和养老服务中心要加大人员的投入,使服务人员队伍化,体制化,要求服务人员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并遵守相应的行为守则和道德规范。养老服务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素质和技术的人才,这样才能照顾好身体状况不佳的年迈老人,及时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满足他们。素质较低的服务人员不仅不能照顾好老人,还有可能使老人的身体越来越差,并对老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使得老人陷入精神崩溃、身体变差的恶性循环中。所以,为了完善养老服务队伍和提高养老服务水平,XX和社会要加大对养老服务行业的资金投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四)积极推动养老服务项目精细化,实现供需平衡
从调查中可以得知,老年人比较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可以加大老年人医疗保健这一方面的服务力度,将这些服务设计成项目并交由老年人选择。同样的,可以将一系列的养老服务,例如家政服务、心理辅导服务等相关服务设计为各种项目,并由专业的队伍执行,根据老年人的需要,由老年人自主选择需要的服务,社区和养老服务中心则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相关服务。这样就能够按需供给,不仅满足了每个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且使得养老服务项目化。养老服务项目化将养老服务的过程和方式按照设计好的流程走,既能满足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也使养老服务清晰化,简单化,有利于养老服务的顺利展开。供需不足是由于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社区和居家养老中心让老年人自主选择需要的服务就可以实现社区内养老服务的供需平衡,所以积极推动养老服务项目精细化势在必行。
(五)XX要加大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源进社区
XX要重视养老事业的发展,我国目前的老龄化程度较高,还没有富裕起来人民就老了,老年人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所以XX要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我国的财政都是由中央拨款到地方,地方再拨款到自己的辖下地区,对于养老事业建设,还是以地方投资为主,所以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决定了一个地方养老事业发展程度。在徐州,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乐观的,所以当地XX就更应该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资金投入。同时,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接手一些公益事业,从XX方面引进创投项目,用于养老服务事业。同时要联系相关的福利机构,多方面,多层次的筹集资金。社区内也要加强自己的创收,可以提供一些购买服务,让志愿人员或家政公司提供服务并以无偿或少量的报酬为老年人服务。引导社会上的一些老年产品进社区,来增加社区的收入,鼓励引导和支持相关的企业,包括医疗、信息、网络等公司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为老年人提供一些方便快捷的网点服务,这样不仅方便了社区内的老年人,也顺便为社区引进了一些服务资源。
(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奎东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属于民营机构,社区养老也主要依托该服务站,走访该社区居委会了解到,社区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并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所以有必要加强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保障社区养老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社区养老的相关道德和法制建设,使得养老保障计划能够顺利的实施和完成,真正的帮助到社区中的老年人。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会让社区养老工作有一定的章程可依循,用法律的手段使社区养老模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去,让人们认识到社区养老的重要性,并重视养老问题。这不光是发展社区养老工作的需要,也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要求。XX应当规定社区养老工作职责和要求,使每个部门都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并建立相关的监管机构,有了监督会使养老工作更加的清明,XX应加强监督的力度,使一些想钻漏洞的不法分子无机可循,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七)加强引导社区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
身体素质较好的老年人还是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的,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存在感。奎东社区中的老年人数量较多,较低龄的老年人也有不少,所以可以将这一部分资源利用起来。老年人的空闲时间比较多,对于自己生活的社区也比较了解,让老年人投身到社区的建设中,可以节省人力资源。那些刚退休的老人也会不习惯突然的空闲生活,成立社区老年兴趣班可以分散老年人的空虚感,加强老年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也可以成立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的志愿服务队伍,不仅解决了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也让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增强了。
五、总结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制度都不是很完善,但是老年人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面对如此多的老人,他们的养老问题迫切地摆在了整个社会的面前。在此种状况下,社区养老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体现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可行性,将会成为我国养老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本篇文章主要讨论了徐州市奎东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通过走访调查、数据分析,该发现社区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在分析该社区养老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可以对徐州市的社区养老服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得出一些普遍性的结论,希望引起XX及相关机构的注意,加大对这一养老模式的重视程度,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桂新.中国“未富先老”时代的“老有所养”[J].上海城市管理.2010(01).
[2]赵迎旭.城市社区养老需求与供给现状调查——以北京西城区为例[D].厦门大学,2007.
[3]陈元刚,谢金桃,王牧[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09).
[4]吕新萍.院舍照顾还是社区照顾——中国养老模式的可能去向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5(03).
[5]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J].人口与经济,1999(02).
[6]马彦萍.阜康市社区养老现状及问题调查分析[D].新疆:新疆农业大学,2014:5-6.
[7]罗永荣.城市社区养老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陕西省渭南市为例[N].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6-20.
[8]穆光宗.当前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及应对[N].人民网,2014-6-16.
[9]唐均.目前养老金筹资模式几代人承受不起[N].中国经济新闻网,2010-7-16.
[10]孙泽宇.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01:98-101.
[11]孙建丽.社会转型期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2).
[12]梁新颖.家庭养老社会化问题探路[J].社会科学辑刊,2000(04).
[13]丁美方.社区照顾——城市老年人的赡养方式新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6).
[14]穆光宗.中国都市社会的养老问题:以北京为个案[J].社会学,2002(10).
[15]陈卫民.城市高龄老人的照护资源与照护供给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4(增刊).
[16]周德民.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2(6).
[17]唐忠新.构建和谐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23.
[18]叶响裙.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困境与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9]付林,李志宝.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2010,(1):15-17.
[20]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M].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21]张秀萍、柳中权等.建立“空巢”老人社区生活支持体系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22] Sally Redfem,etal.Work satisfaction,stress,quality of care and morale of older people in nursing home[J].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2002,10(6):521
[22] Sally Redfem,etal.Work satisfaction,stress,quality of care and morale of older people in nursing home[J].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2002,10(6):52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767.html,